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读者

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读者

一、将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读者(论文文献综述)

陈暖[1](2019)在《一生耕耘为编辑 丹青难写是精神 ——编辑家杨坚论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杨坚(1923-2010)是具有代表性的湖南出版编辑家、岳麓书社古籍整理专家,是一位一生坚守编辑岗位的有成就的编辑模范。在其30余年的编辑生涯中,参与并见证了“出版湘军”的崛起与发展,由其责编的《船山全书》成为当代湖南出版发展史上的重要成果。其为编辑的一生折射出坚守的力量,其编辑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在同地方出版、地域文化的互动中得以彰显,长期编辑实践所积淀的编辑观念、理想与精神对当下的编辑出版活动具有指导性意义。古籍编辑的编辑水平最直接地影响着优秀古代典籍、传统文化的承续与传播。杨坚在古籍整理方面经验丰富,他十分重视编辑原则和编辑体例,为《船山全书》的顺利出版谋篇布局,细致入微;积极调动内部团队和外部专家力量协同作用于编辑工作,为后世铸造传世精品;坚持“唯勤唯慎,务精务善”的编辑宗旨,勤勉自持,始终如一;严选底本、仔细审校、反复通读,以求古籍出版之善美。其所撰写的编辑应用文值得后辈编辑学习参照。编辑主体编辑观的形成依仗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与丰富的编辑实践。自1979年进入出版系统以来,杨坚在湖湘文化的滋养与影响下,在不断的编辑工作实践中形成了“塑我—塑文—塑他”三位一体的精品传世编辑观。“塑我”是从事编辑工作之前提,即编辑主体通过知识积累、深刻学习与实践经验等进行自我塑造,使自己有能力胜任所要从事的编辑工作;“塑文”,即塑造社会文化,是编辑工作之轴心;而编辑工作之目的在于“塑他”,即将编辑出版的精神文化产品传播给读者以达到培养读者、提高读者,最后塑造读者的目的。在这种编辑观的指引下,他一生虚怀若谷,不事张扬,乐于助人,形成了谦卑友爱的编辑品格,为湖南地方古籍整理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杨坚给后辈编辑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这些与湖湘文化、湖湘精神形成呼应关系的编辑主体精神根植于其丰厚的古籍整理经验之中。他“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工作毅力与实践精神、“乐为他人做嫁衣”的奉献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投射出湖南出版人自强不息、经世致用、实事求是之精神特质,成为后辈编辑人重要的精神营养,时刻提醒着,编辑工作者要多做少说,坚持实干兴业之道,既要立志做编辑家,又要扎扎实实做好编辑匠。这些都是留给中国编辑的现实启示。

范玉刚[2](2017)在《现实的人性与精神的涅盘——长篇小说《天乳》的新现实主义解读》文中研究指明新现实主义作品《天乳》因其基于地方又超脱地域文化的束缚而获得了价值的超越,这使"天乳寨"在多重视角下成为一个意蕴丰富的审美意象,实现了双重超越:一是对传统现实主义的超越,深入到复杂人性中寻求精神涅盘,从而拓展了现实主义的新空间新境界;二是对地震灾难文学的超越,进一步提高了艺术审美表达能力,极大提升了文本的文学性和审美意味。这种双重超越丰富了新现实主义的精神意蕴和艺术想象力,使其在类型文学意义上推动了审美意识的生成,从而以思想的容量展示了生活的广度和深度。

崔颖[3](2016)在《"五个一工程"获奖图书选题策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五个一工程”图书评选是由中宣部组织的国家级图书奖,1992年至今,已举办13届,成为中国当代出版史上重要的出版活动,对我国出版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论文搜集了446种全国“五个一工程”获奖图书和980种地方“五个一工程”获奖图书,通过定性与定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获奖图书的选题策划,有助于“五个一工程”评选的健康发展,完善我国当代出版史研究。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框架和基本情况,阐述了课题创新性与研究价值。第二部分:对获奖图书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全国获奖图书的地域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呈现东多西少的特点;获奖数量从第一届至第八届逐届递增,第九届大幅下降,,第十届以后保持平稳状态,反映了该项评奖逐步完善的过程;获奖图书品种受参评范围的影响,出现类型的不平衡性与阶段递减性。第三部分:结合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经典个案,运用出版控制论、接受理论、说服理论等相关理论深入剖析“五个一工程”获奖图书选题策划各子项的规律特点。获奖图书策划主体以出版社与党政机关为主;图书内容题材反映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弘扬主旋律、强调先进典型、贴近时代的特点;书名注重对内容主旨的表达以及读者的接收习惯;图书作者具有较高威望,凸显信源可信度对说服效果的重要性;形式策划强调与内容风格的统一;图书宣传方式多为书讯书评、报刊连载及图书座谈会;文学类获奖图书以选题开发实现选题资源的有效利用。第四部分:分析“五个一工程”获奖图书选题策划的不足,如不够重视读者的接受心理,内容的同质化与宣传方式过于单一。运用传播学、接受学等理论,从内容、作者、媒介三个角度提出“五个一工程”图书选题策划的对策建议。

洪霞[4](2014)在《理性研判 勇于担当 打造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文艺界专家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访谈记述》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习总书记的讲话从历史高度、现实高度和未来高度,对文艺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出了精辟论述,意义深远,针对性强,为新时期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王鹏[5](2014)在《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研究 ——以全国性小说评奖为核心》文中研究指明文学评奖是文学价值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文学评价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评奖制度的建构总是与国家在一定时期的文化政策、文学场域内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展开的大规模文学评奖实践活动密不可分。自“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首次以制度化的形式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正式确立以来,以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为核心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已经成为了 20世纪中国文学制度体系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文学评奖的动态化发展和评奖制度建构自身的缺陷,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研究始终没能摆脱视角狭窄、对象单一、系统研究相对匮乏的格局和主观性、盲目性、随意性的研究倾向。本论文以埃斯卡皮的“文学社会学”、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主要依据,以“重回历史现场”的姿态,在深入挖掘评奖史料、展开理论思辨的基础上,将研究视野伸向整个20世纪的文学评奖活动之中,既填补了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历史源起”研究的诸多学术空白,又在质疑学界已有共识的基础上对理论偏误进行了“纠偏”;既对全国性小说评奖为核心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确立、演进、修正进行了全景式的考察,又对这种变化背后凸显的、文学场域内各种力量之间的相互博弈、此消彼长进行了富有建构性的研究,同时,对因此而形成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的主导原则、审美偏向、制度性缺陷等从学理上给予了必要的辨析。本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前制度设计”:中国当代文学评奖的历史源起。本章主要从中国现代文学评奖的三种机制、中国当代文学第一次评奖的制度构想、“十七年”时期中国当代文学评奖的重要收获等三个方面入手,力图找寻中国现代、“十七年”时期文学评奖与新时期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确立之间的关联性。(1)中国现代文学评奖的三种机制。本节在打破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地域区隔”的基础上,对中国现代文学评奖中民间奖励机制、文艺组织奖励机制、个人资助机制的丰富实践进行系统、翔实论述的同时,就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未能真正形成评奖制度、国家共识的个中缘由进行了理论阐明。(2)中国当代文学第一次评奖的制度构想。本节通过对《文艺报》试刊号第1-13期的搜集、整理、研读,从“无果而终”的构想和“广开言路”的求索两个方面入手,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鲜为人知的学术“盲点”——与第一次文代会同时进行的“文艺作品评选活动”展开论述,扭转了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研究中认识偏误的同时,填补了新中国文艺体制研究的一个空白。(3)“十七年”时期中国当代文学评奖的重要收获。本节主要通过“墙外花开”、“墙内凋敝”两种截然对立的景象,既肯定了中国当代文学所具有的“世界性影响”,又从一个侧面说明文学评奖作为“十七年”时期文学批评的一种陪衬,始终未能建构起制度化的文学价值评判方式。第二章,现代化诉求: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确立。本章主要从新时期文学体制的重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创立两个方面,在丰富翔实的史料钩吊中,深入探寻了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确立与新时期国家全新的现代性文化想象和文化意志之间;与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生动活泼的文艺局面,缓和文艺界内部分歧之间;与新时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的合法性论证之间的密切联系。(1)新时期文学体制的重构。本节以新时期文学体制重构为突破口,进一步挖掘了文学组织恢复、文学刊物复刊、文艺政策调整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确立所起的重要作用。(2)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创立。本节以“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的开创性意义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茅盾文学奖的相继创立为核心,从创设缘由、制度设想、实践操作、意义价值等角度入手,对以全国性小说评奖为核心、通向文学现代性并兼具中国特色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确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透析。其中,对“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创立”的系统性研究、对“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从《设想》到《启事》以及评选中“三次篇目调整全过程”背后复杂机制成因的探求是本章力求有所突破的“难题”。第三章,介入式探索: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演进。本章从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革新与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遭遇“拐点”两个方面入手,运用数据统计学方法,对20世纪80年代以全国性小说评奖为核心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演进轨迹进行了系统的阐明。(1)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革新。本节主要通过奖项设置、评委组成、评选机制等三个方面的制度性变化,对中国作家协会以介入性探索的方式改革文学评奖制度所作的努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2)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拐点”。本节主要通过对“非文学因素”的介入导致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文学评奖制度遭遇“拐点”的分析,从正反两方面既对评奖制度屡遭僭越进行学理批评,又对评奖审美范式发生的可喜变化持以肯定。尤其是对第九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7-1988)、第五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7-1988)合法性地位的认识、辨析上所作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扭转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研究认识偏误的作用。第四章,话语权博弈: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修正。本章从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困局、格局、变局三个维度着手,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为核心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修正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1)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困局。本节主要从公共生态与自身存在两个方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困局的出现进行了学理思辨。(2)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格局。本节以20世纪90年代的“评奖热”为出发点,对官方政府奖、文学传媒奖、民间机构奖等多元文学评价主体共同构筑的文学价值评判新体系作出宏观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判断。对以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为核心的全国性文学评奖中凸显出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与文学自主性、文学精英话语与读者大众趣味、市场资本话语与文学独立性等评价元素之间的相互博弈进行了富有理论思辨的界说。(3)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变局。本节在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届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评选条例》的细致比较中,对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修正过程中奖项设置与干预机制、评奖标准与调节机制、评奖运作与创新机制、评奖纪律与回避机制的利弊作出了一分为二的判断。

李粟[6](2009)在《以读者利益为中心以社会改造为鹄的——论邹韬奋编辑活动的指导思想及其实践》文中研究说明邹韬奋作为我国近代杰出的编辑出版家,在他一生所主办的各个刊物中,始终贯彻了"以读者利益为中心,以社会改造为鹄的"的编辑思想。这种指导思想,不仅在当时作为其编辑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对我们今天的编辑工作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杨立新[7](2006)在《论文化精品的生产和发展》文中研究指明文化产品生产是一种艰辛的精神劳动,是一种意识活动的复杂过程,树立精品意识,弘扬献身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文化精品生产的基本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艺在现阶段的基本要求有三点,即弘扬时代精神和主旋律、保证艺术上的多样与优美、着力描写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新闻和出版质量要求新闻文体写作要有强烈的质量意识,严格按照共有的规律、原则和要求,多出真实的、精练的、鲜活的“精品”。社会主义出版工作者,要坚持追求卓越,创造品牌,杜绝平庸,远离有害出版,所提供的各种出版物一定要是高质量的“精品”。

刘杲[8](2005)在《牢记出版工作的神圣使命》文中认为一、出版工作的神圣使命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一)历史的变迁出版工作的使命,有自己的历史变迁。古代的刻书活动属于出版活动。大概说来,官刻着眼于政治统治,私刻着眼于学术文化,坊刻着眼于商业利益。上个世纪初出现了现代出版业。从商务印书馆张元济的开发民智,到生活书店邹韬奋的救亡图存,两位着名的出版家都明确地宣示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刘杲[9](2005)在《牢记出版工作的神圣使命》文中研究指明一、出版工作的神圣使命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一)历史的变迁出版工作的使命,有自己的历史变迁。古代的刻书活动属于出版活动。大概说来,官刻着眼于政治统治,私刻着眼于学术文化,坊刻着眼于商业利益。上个世纪初出现了现代出版业。从商务印书馆张元济的开发民智,到生活书店邹韬奋的救亡图存,两位着名的出版家都明确地宣示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韦江[10](2005)在《图书发行高效探析》文中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图书发行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图书发行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逐步呈现出一个结构合理、渠道畅通、优势互补、发展协调的图书发行新局面,显示了我国图书发行事业稳步、健康、生机勃勃的繁荣新气象。然而,目前我国图书市场上仍存在着忽视社会效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现象,图书发行前景令人堪忧:图书库存量大、“价格大战”、“非法”“黄色”盗版图书猖獗、垄断经营、条块分割、政府监管不力,造成整个图书市场诚信不高。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图书发行业将很快融入世界经济大潮,其竞争将会更加激烈。要想在激烈竞争中占据主动,实现图书发行高效,图书发行业必须要加快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变。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为突破口,以提高从业者整体素质和服务意识以及开拓农村图书市场为主要手段。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市场管理规则和图书市场行业自律组织。并认真分析和研究我国图书流通领域改革发展方向及其应对外商的措施,实现我国图书发行企业内涵式发展之路。

二、将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读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将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读者(论文提纲范文)

(1)一生耕耘为编辑 丹青难写是精神 ——编辑家杨坚论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杨坚其人
    第二节 研究缘起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评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基本结构与创新点
第一章 焚膏继晷——兢兢业业的编辑生涯
    第一节 少年血性岂庸常(1923-1952)
    第二节 执笔报国勇担当(1952-1979)
    第三节 笔砚勤耕数十载(1979-1997)
    第四节 编书至终甘埋名(1997-2010)
    第五节 编辑主体与地方出版、地域文化之间
第二章 臻善至美——实践练就的编辑水准
    第一节 编书自有韬略
        一、细拟工作之章法
        二、精修全书之体例
        三、统筹内容与形式
    第二节 精品实出奋发
        一、严格优选底本
        二、仔细审读、加工
        三、反复校对、编定
    第三节 编辑应用文写作示例
        一、编辑规范之“凡例”
        二、编辑说明之“编校后记”
        三、编辑心得之“编校札记”
        四、编辑求精之“重读记”
第三章 精业坚守——杨坚的编辑观与编辑品格
    第一节 精品传世编辑观
        一、塑我——编辑工作之前提
        二、塑文——编辑工作之轴心
        三、塑他——编辑工作之目的
    第二节 谦卑友爱的编辑品格
        一、虚怀若谷
        二、不事张扬
        三、助人为乐
    第三节 编辑观与品格之形成
        一、编辑观:始于实践用于实践
        二、编辑品格源自崇高的编辑理想
        三、编辑品格核心是高度的责任感
第四章 桃李不言——杨坚的编辑精神及其启示
    第一节 杨坚的编辑精神
        一、敬业自律的实践精神
        二、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
        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第二节 杨坚编辑精神的当代启示
        一、多做少说实干兴业
        二、注重日常积累提升编辑力
        三、做好编辑匠力争成为编辑家
第五章 余论——编辑主体与新时代“出版湘军”建设
    第一节 用活新思维与老传统
    第二节 严把出版内容质量关
    第三节 探索学徒制培养人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3)"五个一工程"获奖图书选题策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五个一工程”图书评选
    1.2 研究现状
        1.2.1 对“五个一工程”评选的总体研究
        1.2.2 对“五个一工程”获奖图书的研究
        1.2.3 已有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理论
        1.5.1 接受理论
        1.5.2 出版控制论
        1.5.3 说服理论
    1.6 课题创新性
第2章 “五个一工程”获奖图书概况
    2.1 全国性获奖图书地域分布
    2.2 全国性获奖图书数量变化
    2.3 获奖图书种类
        2.3.1 获奖图书种类的不平衡性
        2.3.2 获奖图书种类的阶段递减性
    2.4 获奖图书着作形式
    2.5 获奖图书出版形式
第3章 “五个一工程”获奖图书选题策划
    3.1 策划主体分析
        3.1.1 出版社
        3.1.2 党政机关
    3.2 内容分析
        3.2.1 内容题材
        3.2.2 内容特点
        3.2.3 [典型案例]《让兰辉告诉世界》《李准的故事》
    3.3 书名分析
        3.3.1 以单书名为主
        3.3.2 字数精炼
        3.3.3 以偏正结构为主
        3.3.4 较少运用修辞
    3.4 作者分析
        3.4.1 以个人作者为主
        3.4.2 作者威望高
    3.5 形式策划
        3.5.1 封面设计
        3.5.2 图书开本
        3.5.3 图书装订
    3.6 宣传策划
        3.6.1 书讯和书评
        3.6.2 报刊连载
        3.6.3 图书座谈会
    3.7 选题开发:走向多元模式
        3.7.1 图书与影视的结合
        3.7.2 图书与网络融合
        3.7.3 图书转变为舞台艺术
第4章 问题与对策
    4.1 获奖图书选题策划存在的问题
        4.1.1 内容同质化
        4.1.2 宣传方式单一
    4.2 “五个一工程”图书选题策划对策
        4.2.1 增强内容的可读性
        4.2.2 打造多元化作者队伍
        4.2.3 发挥媒介的作用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书目
    附录2:获省、市、区“五个一工程”奖图书书目
    附录3:部分获奖图书书评
    附录4:访谈记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理性研判 勇于担当 打造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文艺界专家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访谈记述(论文提纲范文)

掌握正确批评标准促进文艺创作繁荣
话剧要好看更要有品质
创新文化发展理念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艺术大学
加强文艺评论弘扬中国精神
以作品为立身之本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5)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研究 ——以全国性小说评奖为核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制度与文学制度研究
    二、文学评奖与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
    三、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四、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与基本设计
第一章 “前制度设计”:中国当代文学评奖的历史源起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评奖的三种机制
        一、民间奖励机制的形成
        二、文艺组织奖励机制的发挥
        三、个人资助机制的产生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第一次评奖的制度构想
        一、“无果而终”的构想
        二、“广开言路”的求索
    第三节 “十七年”时期中国当代文学评奖的重要收获
        一、“墙外开花”
        二、“墙内凋敝”
第二章 现代化诉求: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确立
    第一节 新时期文学体制的重构
        一、文学组织的恢复
        二、文学刊物的复刊
        三、文艺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创立
        一、“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的开创性意义
        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的创立
        三、茅盾文学奖的创立
        四、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初步建立
第三章 介入式探索: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演进
    第一节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革新
        一、奖项设置的扩容与新创
        二、评委组成的专业化与年轻化改革
        三、评选机制的革新与奖评机制的形成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拐点”
        一、制度“拐点”出现的缘由
        二、被僭越的评奖制度
        三、“反向”的艺术高峰
第四章 话语权博弈: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修正
    第一节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困局
        一、公共生态与制度危机
        二、自身存在与制度危机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格局
        一、多元评价主体的共生
        二、多元评价标准的交锋
    第三节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变局
        一、奖项设置与干预机制
        二、评奖标准与调节机制
        三、评奖运作与创新机制
        四、评奖纪律与回避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6)以读者利益为中心以社会改造为鹄的——论邹韬奋编辑活动的指导思想及其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内容上坚持与时俱进, 以社会改造为鹄的, “努力于引人向上的精神食粮”
    (一) 《生活》周刊声援东北抗日和“一·二八”淞沪抗战
    (二) 《大众生活》和“一二·九”学生运动
    (三) “八·一三”淞沪抗战和《抗战》三日刊
二、形式上不断创新, 突出个性和特色, 以读者利益为中心, 为最大多数的群众服务
    (一) 文字平民化, 强调“生动精警而有趣味, 有价值”
    (二) 栏目设置突出特色
    (三) 版面编排新颖独特
三、服务上强调“努力为社会服务, 竭诚谋读者便利”, 甘做“花匠”与“无名小卒”
    (一) “读者信箱”, 高度重视与群众的联系
    (二) 内容少而精, “取稿凭质不凭名”
    (三) 成立书报代办部, 竭诚为读者服务

(7)论文化精品的生产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化精品生产的基本前提
    (一)树立精品意识
    (二)弘扬献身精神
    (三)勇于批判创新
二、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艺
三、提高新闻和出版质量

(10)图书发行高效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章 图书发行高效的基本内涵和评价要求
    第一节 图书发行高效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图书发行高效的评价要求
第二章 图书发行高效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节 图书发行忽视社会效益令人担忧
    第二节 时代变化和形势发展呼唤图书发行高效
    第三节 图书发行高效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第三章 图书发行现状和问题分析
    第一节 图书发行的窘况
    第二节 制约图书发行高效的因素及其成因分析
第四章 实现图书发行高效的途径
    第一节 深化改革,开拓创新
    第二节 注重实效,增强服务意识
    第三节 建立健全图书市场管理规则和行业自律组织
    第四节 寻求图书发行改革发展新的突破口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将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读者(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生耕耘为编辑 丹青难写是精神 ——编辑家杨坚论要[D]. 陈暖.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2]现实的人性与精神的涅盘——长篇小说《天乳》的新现实主义解读[J]. 范玉刚. 中国文学批评, 2017(03)
  • [3]"五个一工程"获奖图书选题策划研究[D]. 崔颖.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1)
  • [4]理性研判 勇于担当 打造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文艺界专家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访谈记述[J]. 洪霞. 四川戏剧, 2014(12)
  • [5]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研究 ——以全国性小说评奖为核心[D]. 王鹏. 南京大学, 2014(05)
  • [6]以读者利益为中心以社会改造为鹄的——论邹韬奋编辑活动的指导思想及其实践[J]. 李粟. 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2009(04)
  • [7]论文化精品的生产和发展[J]. 杨立新.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6(03)
  • [8]牢记出版工作的神圣使命[J]. 刘杲. 中国编辑研究, 2005(00)
  • [9]牢记出版工作的神圣使命[A]. 刘杲. 中国编辑研究(2005), 2005
  • [10]图书发行高效探析[D]. 韦江. 广西大学, 2005(06)

标签:;  ;  ;  ;  ;  

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读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