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思考神经衰弱

重新思考神经衰弱

一、重新认识神经衰弱(论文文献综述)

刘佳[1](2021)在《夏目漱石文学中的疾病隐喻分析 ——以中晚期作品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

肖雄[2](2021)在《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针灸推广运动从开始实施到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勾勒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动因、社会环境等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剖析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起伏的原因及国家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运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针灸(中医)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掌握丰富史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针灸推广运动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再现“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动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的发生原因、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色进行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对针灸推广运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典型临床运用进行分析考察。成果: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置于宏大历史叙事角度下,分析领导组织力量、参与群体、学习内容、推广方式诸要素,全面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客观再现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史实。确定了针灸推广运动开始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将推广运动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初期(1951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号召至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之前)、中期(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后至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前)、高潮期(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至1962年底)和后期(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并分别客观分析、总结了各时期的阶段性特色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并普及使用的电针、水针、耳针、梅花针四种典型新针法和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针刺治疗阑尾炎、针刺治疗聋哑四项典型临床运用进行个案研究和历史考证。重新梳理了电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推广情况,水针发明过程、代表人物及推广情况,耳针被介绍至国内并被推广和经典化的过程,梅花针的发明、推广应用与更名争议等。从国家政策和卫生建设需要的角度分析研究针灸推广治疗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史实;梳理了针刺治疗阑尾炎的历史进程;并对针刺治疗聋哑的发明情况、政治推动因素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的“针灸休克”治疗精神病、首例针刺麻醉的学术争议以及“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国家建设、政治领导、针灸特质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总结归纳了针灸推广运动的政治特点和组织特点;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对不同参与群体在思想意识、政治品格和医学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针灸发展和国家卫生建设的影响;客观总结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论:“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医药参与卫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和数次高潮起伏。其不仅是一项卫生工作,振兴并重塑了中国针灸学和当代针灸业;更被上升为国家行为和政治任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卫生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和针灸疗法“多、快、好、省”的特质是这场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采用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以及大力开展群众性运动是针灸推广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针灸推广运动,针灸医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规训和现代医学知识,改变了传统从业与受业方式;西医接受了政治身份的重新塑造,培养了无产阶级政治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待中医的态度;普通民众增强了对针灸的认知,基层、边远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得以有更多医疗保障。针灸推广运动也影响了疗法自身的形塑,使针灸学走向科学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为当代针灸的传承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参与构建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基本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卫生面貌,有助于强化政治宣传,巩固国家治理。其历史经验在于: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其历史教训提示:医学技术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同时应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行政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有助于深化考察中共领导下的中医工作和新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可为当代针灸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中医工作开展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参考。

徐爽[3](2021)在《百合病“病脉证并治”之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百合病首载于东汉医家张仲景着作《金匮要略》(从《伤寒杂病论》中析出),本是伤寒热病之后血脉余热未尽、胃气虚损所致,却在后世解读与发挥中逐渐与伤寒远离。后世医家对百合病的解读颇多争议,但一般认为其乃心肺阴虚所致的情志疾病,这与仲景原意相去甚远。这种认识的流变及争议,不可避免的影响了对百合病原文原意的理解,进而局限了其临床价值。《伤寒杂病论》每以“病脉证(并)治”冠篇名,其内容包含辨病→平脉→析证→定治四个环节。这一模式是仲景临床诊疗全过程的高度概括,蕴含着仲景的临证思维和学术思想,在理解仲景原意、总结诊疗经验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研究目的:澄清仲景百合病原文原意,还原仲景百合病“病脉证并治”诊疗思维路径,探明后世注家对百合病认识的流变及其原因。研究方法:①校勘:以元邓珍本为底本,重点依据明洪武吴迁抄本进行对校,参以俞桥本、徐镕本、赵开美本,进行条文对照校勘,差异之处以《脉经》《小品方》等作他校,对于条文记载差异较大者,考证其正误,以期最大限度接近原貌。②字义句读考证:依据秦汉及以前相关语言材料进行字义考据、句读修正,以期重新理解疑难字句。③文献研究:以“病脉证并治”模式为线索,梳理后世医家在“辨病、平脉、析证、定治”各环节对仲景百合病原文解读的流变,探析该转变是何时、如何发生的。研究成果:条文原貌澄清:①百合病开篇“论曰”当为后世传抄摘录时衍入,其上限当不早于《诸病源候论》成书即610年,不晚于北宋校正医书局校订《金匮要略》时即1066年。②“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或当断为“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③百合鸡子汤方后注“搅匀,煎五分,温服”当作“内鸡子黄,搅令调,分温再服”,即纳鸡子黄后不需再煎,且煎出药液分两次服用。④滑石代赭汤服法“分温服”,宜从吴迁本作“分温再服”,服用两次。⑤百合病条文方后注中“煎”字用法与仲景习惯及时代背景不同,应当予以还原,其原因还需进一步探讨。病脉证并治研究:①“百脉一宗”之“宗”并非心肺,而是指胃。“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即血脉与胃的病变导致了百合病的发生。②“其脉微数”,形容其脉稍有数象。③通过字义训释及仲景用语总结,百合洗方洗“身”仅为洗躯干。另外发现,百合洗方或以宗教、习俗中颇具神秘色彩的洗浴驱邪仪式及治疗神志异常的水疗法为基础,融入了中医理论,例如百合药物功效、重视胸腹脏腑等而最终形成。其最底层的认知即“洗”所蕴含的清洁作用。④就病因而言,梳理历代认识的流变发现:两晋隋唐医家对百合病的阐发较少,但揭示了其伤寒虚劳大病之后不平复的疾病成因。元代以前百合病的成因大致有伤寒坏后和伤寒等大病后遗两种观点,至元代医家危亦林时,其对百合病的论述和归类则彻底与伤寒脱离,形成另一种见解(虚劳大病后遗),这是百合病成因由外向内转变的一个节点。之后,赵以德在将百合病重新解读为伤寒后遗症的同时又引入了另一个内因一一情志内伤(情欲不遂、或因离绝菀结、或忧惶煎迫),化火伤阴而成百合病。这是后世以百合病为情志病、用百合诸方治疗情志病之肇始。之后的医家不断地加入新的情志因素,不断地与伤寒剥离,最后形成稳定的“心肺阴虚”之论。⑤上述认识流变的原因:北宋校正医书局认为《金匮玉函要略方》“伤寒文多节略”,“故所自杂病以下,终于饮食禁忌”而成《金匮方论》,此种划分方式人为地造成了百合病与伤寒的割裂;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自然认识的丰富,伤寒热病发生逐渐减少,使得医家对百合病的临床观察较少;生产方式的改变:对自然的强依赖和关注慢慢转移到对自身的关注;随着脏腑学说的发展,医家更倾向于从五脏出发认识疾病等等,以上种种原因使得百合病的病因逐渐从外在的伤寒余热转变到内在的情志因素。⑥医家对百合功效及对百合病病机的认识是相辅相成,互相交替影响的。医家将百合功效逐渐归属于心肺经以及对百合病阴虚内热病机的解读,使得百合的本草记载逐渐改变,亦导致百合“补中益气”(《神农本草经》)的功效随之边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后世对百合病原意的误读,以及对仲景选用百合一药治疗百合病用意的偏离。总之,百合病应当是伤寒热病之后血脉余热未尽,胃气尚有虚损,出现饮食、神志、活动、睡眠、寒热等各种不稳定的异常症状。仲景选用百合补中益气,生地黄汁清血脉余热之余又可补益脾胃,二药合用治疗百合病可谓与病机丝丝入扣。但百合病恍惚变化的症状以及“如有神灵”的错误断句,以及百合功效记载与医家对百合病的认识相互渗透,使得百合病逐渐远离了伤寒这一病因,而逐渐以单纯的情志病的面貌被现在的医家所认识。这可以说是后世医家对仲景百合病的发挥,行之有效的临床观察结果加固了百合病在情志病治疗中的运用。因此在现今的临床中焦虑症、抑郁症、躁郁症、癔病、失眠、神经衰弱等多病种均被纳入百合病范畴,并且取得了显着的疗效。如今国内后疫情阶段,屡有文章报道出院新冠患者出现各种神经系统症状,与百合病表现极为相似,但并无较为对症的治疗措施,澄清仲景百合病本为伤寒后余热未尽胃气虚弱而设之后,本研究认为百合病各方或可在疫情及后疫情时代大有可为。

李音[4](2020)在《用病痛创造叙事——抑郁症的解剖、“达夫式文学”与现代情感教育》文中指出一、精神疾病的"去隐喻化"与"再隐喻化":桑塔格与《刘晓东》1978年,苏珊·桑塔格的《作为隐喻的疾病》问世,这篇重要的批判文章肇始于她与癌症搏斗的亲身经验。十二年后,姊妹篇《艾滋病及其隐喻》出版,由于反响巨大,此后数年中两篇文章被多次集结成册,成为社会批判的经典之作。这部着作也陆续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中文版由程巍翻译出版于2003年,

苗炜[5](2020)在《烟及巧克力及伤心故事》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烟1世上迷茫的人太多,他们需要指引。其中一些人当上了司机,就更需要指引。那辆雅阁车上,架着三台手机,都开着导航,司机踩一脚刹车,一个女声说,"请不要压线";一个女声说,"请保持车距";一个女声说,"请注意来往车辆"。车上了京顺路,三个女声此起彼伏,一个说,"前方畅通","前方"与"畅通"之间稍作停顿,似乎她观察了一下,才做出这个谨慎的判断。一个女声说,"前方道路限速六十",另一个女声说,"附近有北京龙翔汽车修理站,可以为您的导航软件提供升级服务"。刘棣和唐娟坐在后排,几近崩溃,开始唐娟还抱怨几句,但司机充耳不闻,不停捏着脸颊上的一块肉,从后侧方看,那块儿肉有点儿红肿,不知是长了一个痤疮,还是反复揉搓肿起来了。唐娟一股子起床气,声音提高了八度:"你停边上吧,我要下车。"司机松了一下油门,一个女声说,"此处不能停车";一个女声说,"请注意后方车辆";一个女声说,"请注意前方有车辆汇入"。刘棣伸手拉唐娟,从背包里掏出大耳机,递给她,唐娟推开刘棣,骂了一句,闭上眼睛,靠在后座上。刘棣戴上耳机,两眼望向天。雅阁车深一脚浅一脚地从望京开到了东三环,周末的早上,道路还算畅通。临近朝阳医院,堵上了。一个女声说,"前方拥堵两百米,预计通行时间五分钟";一个女声说,"前方有闯红灯拍照";一个女声说,"前方有医院,注意避让行人"。唐娟睁开眼,拉着刘棣下车。

李惠芳[6](2020)在《李叔同皈依佛门的动机探究 ——基于心理传记学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我国清末民初时期着名的才子李叔同为研究对象,运用心理传记学的研究方法,对其留存于世的众多宝贵文字资料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其皈依佛门的内在心理动机。在研究过程中,主要从以下两个视角对其皈依缘由展开探讨。第一个视角是从其自我认同的变化发展出发,分析了李叔同由迷茫到认同自我的历程。结果表明,李叔同自幼年失去父亲,导致其未能正常解决俄狄浦斯情结,没有形成对父亲的认同。在成长过程中,他试图选择恰当的认同对象为榜样进行学习,但却频繁遭遇挫折。而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生活最终导致其性格柔弱,偏女性化。正是由于认同路上挫折不断,中年时期的他依然没能形成稳定的认同感,对自身职业充满迷茫困惑。偶然的高峰体验激发了其潜意识中对父亲崇佛行为的认同,他开始明白只有认同父亲,才能帮助自己解决困扰已久的身份认同危机。最终,他通过认同父亲对佛教产生浓厚兴趣并皈依佛门,但他选择皈依佛门的行为超越了父亲,解决了自己的身份认同危机。第二个视角是从李叔同受死亡事件影响的心理变化出发,分析了其自父亲去世后的一系列人生经历对他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李叔同生命中所经历的死亡事件对其影响颇剧,为其人生蒙上了一层阴影,致使其安全感匮乏、自卑情结滋生、苦空感蔓延,如此独特的经历甚至塑造了他鲜明的个性特征。首先,安全感极度缺乏致使他在成年后表现出对规则的极度重视,通过此种方式,他得以保证自己对确定性的掌控,增加内心的安全感。其次,与母亲一起谨小慎微的生活状况使得其无助而自卑,他通过努力追求完美对此进行补偿。第三,李叔同丧父前生活的美好与现状形成鲜明对比,加之其所遭遇的一系列变故,逐渐使他心生人生苦空无常的感觉,叹人生苦空成为其生活的常态。安全感缺乏使得李叔同努力欲要寻求确定性的保护,自卑心理使得他欲要通过追求完美来超越自卑,苦空感使得他欲要解答困惑,缓解苦痛,而佛教既可以为他提供强大佛法的庇佑保护,又可以使他通过律宗的修行渐臻人生圆满之境,并且也可以通过苦空观的教诲使其苦空式人生困惑化解。所以,在由安全感缺乏引发的寻求保护心理、自卑心理引发的追求人生圆满的动机以及苦空感的催化作用共同影响下,李叔同最终皈依了佛门,以此走出死亡事件的阴影,解决生死大事。

陈潘美琪[7](2020)在《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最新初中生分类作文大全(八年级)》;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治疗失眠的妙方》;《我是何种猫》》文中研究表明

黄欣茹[8](2020)在《《疾病:缘何而来》(第一章)翻译项目报告》文中指出人类永远无法逃避的话题之一便是疾病。疾病名录并非一成不变,随着人类认知不断深入,医学也不断取得进展,曾经在疾病名录中岿然不倒的名称已经消失,但也有新的名称被添加进来。《疾病:缘何而来》(Unwell:What makes a disease a disease)为医学科普书籍,从疾病命名、历史沿革、文化社会因素等角度探讨了疾病对人类的影响。经多方查找,未发现此书的中文译本。进而笔者节选第一章进行翻译,以期以小见大,提升公众对疾病的认识,正确看待自己及他人的健康状况。本次翻译实践报告由项目介绍、任务描述、案例分析和实践结论四部分组成。实践重点包括以下几方面:词汇方面专业术语较多,普通名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特殊含义或蕴含源语文化背景;在句子方面,又多被动句、长难句,与汉语句式多有不同。诺德——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代表人物之一,提出相对完整的翻译理论,在其指导下,用文本分析模式分析整体结构、重点词句、语言特色等,在翻译过程中结合分析所得,选用直译、意译、注释、重组句子结构等多种方法,以实现文本功能、传递原作文意为目的,生成译文文本。但本次翻译实践也存在一些待解决问题。第一,对无权威译文的术语,采取字面翻译法是否得当;第二,对于某些术语翻译,选择受众更为熟悉的译文时,是否会削弱受众接触较少的译文的大众熟悉度;第三,翻译时如何处理幽默因素,也有待进一步探讨。

张亚敏[9](2020)在《版画作为艺术治疗的媒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速、生活压力增大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问题剧增,绘画艺术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心理治疗形式逐步走向大众化。版画作为传统的绘画拓印形式,在材料选择和制作程序方面具有极强的参与性,具有其它绘画艺术形式所不具有的艺术治疗优越性。因此,研究版画作为艺术治疗媒介的可行性和实践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从概念内涵而言,版画艺术治疗就是以艺术原理、艺术心理学、心理学治疗理论为基础,通过形式多样的版画制作体验,激发参与者特有的生理、心理潜能,从而对人体机能和心理问题产生积极调节作用的心理治疗形式。本论文以绘画艺术治疗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为背景,运用理论研究、比较研究、实践调查、案例分析等方法,综合应用心理学、医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理论,分析版画艺术与艺术治疗主流媒介的融通性、版画艺术作为艺术治疗媒介的优越性、独特性和可行性,以及开展并探索版画艺术治疗的基本实践范式和具体路径。第一部分(第二章、第三章),主要分析绘画艺术治疗的理论基础,以及版画艺术治疗作为绘画艺术治疗的重要实践形式,二者作为艺术治疗媒介的融通性。从理论视角分析,绘画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治疗的媒介,就在于艺术学与心理学的联姻,源于大脑功能分工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心理学和生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依据;实践中,绘画艺术对于参与者具有自我意识的确定性、视觉接受性和治疗范围空间的广延性等特征。版画作为绘画艺术的一种形式,同样具有与其他绘画艺术作为心理治疗媒介的融通性,主要表现在审美过程的融通性、创作特质的融通性,以及艺术亲和力的融通性等方面。第二部分(第四章),以版画艺术的实践形式和特征为依据,分析了版画作为治疗媒介的优势与独特性。版画作为艺术治疗的独特性根源于版画艺术的非确定性特征及其所体现的心理意境,主要表现为版画艺术“主体在场”的审美语境、“非主体性”的审美体验、“内心关照”的移情倾向、“印迹色彩”的情感表达等方面。实践中,版画制作的艺术特质彰显出较为独特的艺术治疗功能,版画艺术颜色材料的丰富性有助于培养个体情趣,制版方式的多样性有助于愉悦个体心境,印制过程的间接性有助于激发个体心理潜能,呈现形式的复数性有助于平复个体心态。从实现机制而言,版画艺术治疗的优势是通过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丰富个体情感、完善个体心理品质来实现的。第三部分(第五章、第六章),分析版画艺术治疗的原则、程序、判据,案例研究版画艺术治疗的基本模式及其实践成效,以及推广和普及版画艺术治疗的主要途径。从治疗对象来看,包括儿童、青少年、成人、老年人等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以及焦虑症、忧郁症、强迫症、疑病症和神经衰弱症等处于亚健康心理状态的群体。基于相关心理治疗理论,比较分析心理慰籍、情感依托、情绪宣泄、情感重建等四种版画艺术治疗模式及其操作程序,达成了积极的治疗效果。调查表明,版画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治疗媒介,人们对版画艺术治疗寄予较高的心理期待,获得了较高的认可度,版画艺术治疗与参与者的心理结构、心理教育规律相契合,与学校素质教育、情感愉悦功能相贯通。当前,关键问题是要积极营造版画艺术治疗的社会认同环境,深入挖掘版画艺术治疗社会公共资源,并以学校为阵地,推动版画艺术治疗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付美[10](2020)在《从芥川龙之介晚期作品看其悲剧意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芥川龙之介1927年7月24日服安眠药自杀于田端家中,产生了极大的轰动,世人对文学鬼才芥川的早逝不免感到惋惜。芥川在《给一个老友的信》中表达了自己“恍惚的不安”。当时的社会环境、芥川的生活环境、芥川对艺术的追求等各方面对芥川的自杀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笔者认为芥川龙之介自杀的深层原因是其悲剧意识。芥川童年时期就意识到家庭、成长环境的特殊性,成长经历使芥川较早地体会到生存处境的的悲壮性。悲剧意识产生于追求生存发展产生的生存处境。芥川特殊的生存处境促进了其悲剧意识的发展。本文分为四个章节,从芥川自身经历、《齿轮》中悲剧意识的独特表现、芥川对社会的关照及悲剧意识对其自杀的影响四个方面对芥川龙之介的悲剧意识进行探究与论证。在分析芥川悲剧意识的来源后,梳理芥川悲剧意识分别在作品中与社会生活中是如何体现的,并根据芥川对死亡的描写、对社会的讽刺、对艺术的追求推导出芥川死亡意识的发展历程,最终自杀的原因。第一章,以《大导寺信辅的半生》与《一个傻瓜的一生》为立脚点,以自传性作品内描写的真实,分析悲剧意识的来源。首先在芥川龙之介早期,家庭成长环境对芥川性格与思维方式的形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婚后,因痔疾、神经衰弱等身体疾病与签约新闻社成为专职作家,芥川陷入了更加困难的处境。情感方面困扰于秀茂子的纠缠,生活在遗传母亲的发疯的恐惧中,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第二章,分析《齿轮》中的意象,意象所象征的意义正是芥川悲剧意识的表达,以晚期作品《齿轮》中频繁出现的三个意象雨衣、齿轮及赤光分析芥川文内所表现出的由阴郁、不安到接近死亡的逐渐变化过程。作品中浓郁的阴郁气氛令人感到恐怖,通过芥川的文字感受到芥川的内心。第三章,明治、大正时代的社会背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芥川的创作,因为芥川的敏锐性,对于社会有自己的希冀,才会造成性格上消极的一方面,形成冷眼看世界的态度。对于社会的不满、无可奈何的心情发泄在作品内,如《河童》中对利己主义的讽刺,对社会主义的向往。但是对社会不满的芥川并没有表现出反抗的勇气,不满的心理与无反抗的行为之间的矛盾加深了芥川的痛苦。第四章,芥川称自己的文学是“败北”的,但实际上颇受赞扬,“败北”是芥川人生的败北,即自杀,在文学方面芥川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宫本显治的论文“败北的文学”以无产阶级作家独特的视角对芥川晚期作品进行了评价,肯定了芥川晚期作品的社会价值。由于多重折磨,芥川的生命也逐渐走向死亡,并在晚期作品中出现自杀的意图。虽然芥川以自身的力量反抗自己的悲剧性命运,但命运的强大使人难以逆转,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毁灭的结局。可以说悲剧意识是导致芥川自杀的深层原因。

二、重新认识神经衰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新认识神经衰弱(论文提纲范文)

(2)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新中国“十七年”
        (二) 针灸与针灸推广
        (三) 运动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材料
        (一) 材料来源
        (二) 材料的甄选
    五、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当代针灸史研究现状
        (二) 当代中医史研究现状
        (三) 当代医疗社会史(医学发展与政治方向)研究现状
        (四) 简要评议
第一章 楔子:近代针灸境遇的不同面向
    第一节 针灸生存危机与业者自强举措
        一、民国政府统治下针灸生存危机频现
        二、针灸业者尝试“科学化”革新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普及针灸的尝试
        一、毛泽东重视发挥中医力量
        二、中共领导下根据地及军队普及针灸的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曲折行进:针灸推广运动的初期
    第一节 新中国“针灸推广”的提出
        一、卫生部确立“团结中西医”方针
        二、《人民日报》揭开针灸推广帷幕
    第二节 针灸疗法实验所探索推广针灸
        一、在北京先行培训针灸师资
        二、在多地推广针灸培训模式
        三、针灸疗法实验所推广针灸的成效
    第三节 针灸推广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一、针灸教学开始普及
        二、组织针灸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第四节 新针灸学:推广初期的核心内容
        一、“新针灸学”的学术特点
        二、“新针灸学”的推广情况
    第五节 针灸推广初期的成效与困难
        一、针灸推广初期取得的成绩
        二、针灸推广初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步入正轨:针灸推广运动的中期
    第一节 中医政策调整,针灸推广迎来新阶段
    第二节 推广针灸的四大主要途径
        一、西医学习针灸
        二、改进中医针灸教育
        三、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掌握针灸技术
        四、“中医带徒弟”助力培养针灸人才
    第三节 典型事例:江苏省针灸推广与教学革新
        一、分设中、西医班级培养针灸师资
        二、开展短期针灸巡回教学,培养校外医务人员
        三、承担委托教学任务,培养更多针灸人才
        四、编写《针灸学》,为统编针灸教材确立范式
    第四节 推广中期的主要成效:临床应用取得进展
        一、应用范围扩大,治疗病种增加
        二、推动献方工作,发掘民间针灸
    第五节 推广中期潜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一、中、西医间的龃龉与“整风运动”
        二、“技术革命”催生针灸新方向,“跃进”苗头初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跃进”与“革命”:针灸推广运动的高潮
    第一节 “大跃进”历史背景下的针灸推广
        一、“大跃进”正式发动,《健康报》呼吁进一步推广针灸
        二、河北省开展“普及针灸”群众运动
        三、保定会议组织中医药界“大跃进”
    第二节 “人人学会针灸”
        一、学习主体:干部带头,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二、学习形式及主要内容
        三、针灸出版物大量涌现
    第三节 掀起针灸“技术革命”
        一、以“土”为主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
        二、积极开展针灸经络科学研究
        三、新式针法与器具大量涌现
    第四节 针灸“跃进”的高潮与后续
        一、针灸“跃进”达到高潮
        二、形势发生变化,针灸工作转入调整阶段
    第五节 “大跃进”时期针灸推广的特点
        一、强调党的领导,政治挂帅
        二、提倡短期速成,大放“卫星”
        三、开展群众运动,影响广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农村:针灸推广运动的后期
    第一节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一、卫生工作新方向
        二、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
    第二节 农村成为针灸推广重点场域
        一、鲁之俊重提针灸推广
        二、山西省在农村推广针灸的经验
    第三节 农村地区针灸推广的具体情况
        一、针灸推广的培养对象与师资力量
        二、针灸推广的主要传授形式
        三、针灸推广的主要学习内容
        四、在农村推广针灸的成效与影响
    第四节 城镇针灸教育与科学研究趋于规范
        一、针灸教育进一步普及与规范
        二、针灸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三、针灸学术交流活跃,政府加强统一领导
    第五节 针灸推广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
        一、赤脚医生与针灸术在农村的继续传播
        二、新针疗法的出现与普及
        三、针刺麻醉热潮出现及后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创新针术
    第一节 电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二节 水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三节 耳针在国内的推广与经典化
        一、临床普及耳针运用
        二、围绕耳针的技术革新
        三、耳针的经典化过程
    第四节 梅花针的发明与推广
        一、孙惠卿与“刺激神经疗法”
        二、在各地的推广: 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
        三、推广中的争议——“梅花针”之名
第七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典型应用
    第一节 针灸治疗疟疾
        一、1956年前针灸治疟的使用情况
        二、1956年后针灸治疟在各地推广
        三、针灸治疟的后续发展
    第二节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
        一、严峻疫情要求中西医合作治疗
        二、推广针灸用于血吸虫病防治
        三、“血防大跃进”中针灸推广的高潮及后续
    第三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
        一、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缘起与演进
        二、推广中关于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与讨论
        三、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
    第四节 针刺治疗聋哑
        一、吴芝升等人初试针治聋哑
        二、“大跃进”时期针治聋哑迎来高潮
        三、推广针治聋哑高潮下的问题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
        一、新中国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
        二、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
        三、针灸疗法具备大范围推广的特质
    第二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特点
        一、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二、采用自上而下、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运动
    第三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影响
        一、对参与群体的影响
        二、对当代针灸学形塑的影响
        三、对针灸普及和中医工作的影响
        四、对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第四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一、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二、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
        三、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
        四、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结语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主要成果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群众迫切要求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2: 《有组织地研究与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3: 《认真地学习和推行针灸疗法》
    附录4: 《进一步学习推广针灸》
    附录5: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农村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3)百合病“病脉证并治”之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 百合病理论研究进展及临床报道概述
    1 百合病理论研究述评
    2 百合病临床研究概述
    3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百合病条文校勘及原文考证
    1 校勘方法
        1.1 《金匮要略》版本概况
        1.2 底本选择
        1.3 校本选择
        1.3.1 对校
        1.3.2 他校
        1.4 小结
    2 条文校勘
    3 原文考证
        3.1 百合病开篇“论曰”含义探讨
        3.1.1 《伤寒论》原序中“论曰”的含义
        3.1.2 百合病“论曰”或非仲景原文
        3.2 “得药则剧吐利”句读质疑
        3.3 方后注用“煎”与全书用“煮”之不同
        3.4 滑石代赭汤服法正讹
        3.5 百合鸡子汤方后注校勘修正
        3.5.1 “搅匀”当作“搅令调”
        3.5.2 “煎五分”为衍文
        3.5.3 “温服”当为“分温再服”
        3.5.4 小结
    4 考证结果汇总
第二章 百合病之“病脉证并治”研究
    第一节 辨病
        1 病名
        2 病因
        2.1 历代医家观点梳理
        2.2 伤寒余热未尽,血脉有热
        2.3 小结
        3 病位
        3.1 医家观点流变
        3.2 “百脉一宗”病位或言血脉与胃
        3.3 从血脉到心肺的病位认识转变之原因浅析
        3.4 小结
        4 鉴别诊断—与白虎汤类方方证的鉴别
        5 总结
    第二节 平脉
        1 “其脉微数”之各家解读
        2 “其脉微数”原意探讨
        3 后世医家对于百合病脉象的补充发挥
        4 小结
    第三节 析证
        1 古代医籍中百合病新症状的记载
        1.1 《诸病源候论》中百合病三焦症状
        1.2 《太平圣惠方》中百合病先驱症状
        2 症状辨析
        2.1 主证分析
        2.2 或然证分析——“其证或未病而预见”中“病证”解析
        2.3 变证分析
        3 小结
    第四节 定治
        1 定治研究
        1.1 百合的功效流变及其对百合病认识的影响
        1.2 百合病诸方分析
        1.3 百合病唯一的外治法——百合洗方
        1.4 特殊的药物处理及煎煮法
        1.5 治则探讨的困境
        2 古代医籍中百合病治疗的补充及创新
        2.1 《小品方》中的“百合病变腹中满痛”
        2.2 《圣惠方》中百合病治疗的创新
        3 百合病研究对当下临床的指导意义
        3.1 百合病相关现代疾病谱的扩大
        3.2 后疫情时代百合病治疗的启示
    第五节 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百合病条文校勘材料
    2 《太平圣惠方·卷第十三·治伤寒百合病诸方》条文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烟及巧克力及伤心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烟
    1
    2
    3
    4
    5
    6
    7
    8
第二章巧克力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第三章伤心故事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6)李叔同皈依佛门的动机探究 ——基于心理传记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研究主题:皈依心理
        2.1.1 皈依的概念及内涵
        2.1.2 皈依的类型及动机
    2.2 研究对象:李叔同
        2.2.1 李叔同简传
        2.2.2 李叔同研究现状
        2.2.3 李叔同皈依相关研究
        2.2.4 前人研究的不足
    2.3 研究方法:心理传记法
        2.3.1 心理传记学的定义
        2.3.2 心理传记学的发展历程及研究模式
        2.3.3 心理传记学的特征及作品评估标准
3 研究过程
    3.1 传主的选择
    3.2 资料的收集和筛选
    3.3 悬疑性问题的提出
    3.4 心理学理论的选择
4 研究意义
5 研究结果
    5.1 漫长的自我认同之路
        5.1.1 幼年悬置的俄狄浦斯情结
        5.1.2 探索与觉察
        5.1.3 佛门是归宿——对父亲的认同和超越
        5.1.4 小结
    5.2 曲折的超越生死之路
        5.2.1 初视死亡
        5.2.2 死亡阴影
        5.2.3 积善消罪,超脱生死
        5.2.4 小结
6 总讨论
7 结论与启示
    7.1 结论
    7.2 启示
8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最新初中生分类作文大全(八年级)》;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治疗失眠的妙方》;《我是何种猫》(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语料介绍
    (一)汉译维
        1.《最新初中生分类作文大全(八年级)》介绍
    (二)维译汉
        1.《治疗睡眠的妙方》介绍
        2.《我是何种猫》介绍
二、译文
    (一)汉译维译文
    (二)维译汉译文
        治疗失眠的妙方
        我是何种猫
三、原文
    (一)汉译维原文
    (二)维译汉原文
结语
致谢

(8)《疾病:缘何而来》(第一章)翻译项目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项目介绍
    1.1 项目来源
    1.2 项目意义
    1.3 项目文本分析
    1.4 项目结构
第二章 任务描述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过程
    2.3 译后处理
第三章 案例分析
    3.1 翻译重点与难点
    3.2 翻译理论阐述
    3.3 翻译方法运用
        3.3.1 词汇翻译
        3.3.2 句子翻译
第四章 实践结论
    4.1 翻译启示
    4.2 待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原文
附录二 译文
附录三 术语表
致谢

(9)版画作为艺术治疗的媒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价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绘画艺术治疗
        1.3.2 版画及其内涵
        1.3.3 版画艺术治疗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基础:绘画艺术治疗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特征
    2.1 绘画艺术治疗的产生和发展
        2.1.1 绘画艺术治疗的产生
        2.1.2 绘画艺术治疗功能的发展
    2.2 绘画艺术治疗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2.2.1 生理科学理论基础
        2.2.2 精神分析心理学基础
        2.2.3 绘画艺术治疗的理论取向
    2.3 绘画艺术治疗的心理学特征
        2.3.1 绘画艺术治疗的视觉接受性
        2.3.2 绘画艺术治疗的多元空间性
        2.3.3 绘画艺术治疗的自我实现性
        2.3.4 绘画艺术治疗的适用广泛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对比分析:版画与其它绘画艺术治疗媒介的融通性
    3.1 版画与其它绘画艺术治疗媒介的审美融通
        3.1.1 审美认知的相通性
        3.1.2 审美教育的相容性
        3.1.3 审美愉悦的相融性
    3.2 版画与其它绘画艺术治疗媒介创作特质融通
        3.2.1 创作过程的意象性
        3.2.2 创作过程的手工性
        3.2.3 创作过程的自由性
    3.3 版画与其它绘画艺术治疗媒介的亲和力融通
        3.3.1 艺术精神的传统性
        3.3.2 艺术形式的多样性
        3.3.3 艺术创作的游戏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心理学视界:版画作为艺术治疗媒介的独特性
    4.1 版画艺术的“非确定性”及其心理意境
        4.1.1 版画艺术“主体在场”的审美语境
        4.1.2 版画艺术“非主体性”的审美体验
        4.1.3 版画艺术“内心关照”的移情倾向
        4.1.4 版画艺术“印迹色彩”的情感表达
    4.2 版画的创作特质及其艺术治疗功能
        4.2.1 颜色材料的丰富性:培养自我之情趣
        4.2.2 制版形式的多样性:愉悦自我之心境
        4.2.3 印制过程的间接性:激励自我之潜能
        4.2.4 呈现形态的复数性:平复自我之心态
    4.3 版画作为艺术治疗媒介的实践优势
        4.3.1 激发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
        4.3.2 表达参与者的丰富情感
        4.3.3 完善参与者的心理品质
        4.3.4 保持治疗效果的持久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治疗判据与实践案例:版画艺术治疗的实施与分析
    5.1 版画艺术治疗实施的基本原则与框架
        5.1.1 版画艺术治疗实施的基本原则
        5.1.2 版画艺术治疗实施的基本框架和形式
    5.2 版画艺术治疗的适症群体与心理判据
        5.2.1 治疗适用群体及其心理特征
        5.2.2 版画艺术治疗实施的心理症状判据
    5.3 版画艺术治疗的实证案例和分析
        5.3.1 实证案例使用的相关评估工具
        5.3.2 儿童案例:版画艺术治疗的心理慰籍模式——“描绘出你心中的家”
        5.3.3 大学生案例:版画艺术治疗的情绪宣泄模式——“心情的流露”
        5.3.4 成人案例:版画艺术治疗的情感依托模式——“幸福计划”
        5.3.5 老人案例:版画艺术治疗的情感重建模式——“老胡”的故事
        5.3.6 版画艺术治疗的实证案例的总结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成效与推广:版画艺术治疗改革与发展路径选择
    6.1 版画艺术治疗推广状况的描述性分析
        6.1.1 版画艺术治疗认可度的问卷调查
        6.1.2 版画艺术治疗成效的访谈分析
    6.2 版画艺术治疗实践的改革取向
        6.2.1 版画艺术治疗与心理结构功能相契合
        6.2.2 版画艺术治疗与素质教育功能相统一
        6.2.3 版画艺术治疗与情感愉悦功能相贯通
        6.2.4 版画艺术治疗与心理教育功能相融通
    6.3 版画艺术治疗推广与普及的路径选择
        6.3.1 积极营造版画艺术治疗的社会认同环境
        6.3.2 挖掘版画艺术治疗的社会公共资源
        6.3.3 学校版画艺术教育与版画艺术治疗相结合
    6.4 本章小结
结语: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附件
    附件一 调查问卷
    附件二:症状自评量表系列调查问卷(Self-Reporting Inventory)
    附件三:自我接纳问卷(Self-Aeeeptanee Questionnaire,SAQ)
    附件四:版画艺术治疗认可度的调查问卷
    附件五:心理幸福感测试
    附件六:版画制作步骤图

(10)从芥川龙之介晚期作品看其悲剧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先行研究
第一章 芥川龙之介的悲剧意识及其生成
    第一节 家庭与成长环境
        一、两个家庭
        二、母爱的缺失
    第二节 生存压力
        一、神经衰弱的折磨
        二、奔波于生计的压力
    第三节 心理压力
        一、“疯子的女儿”——秀茂子的纠缠
        二、对发疯的恐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芥川龙之介悲剧意识的独特表现
    第一节 “雨衣”所代表的阴郁
    第二节 “齿轮”所代表的不安
    第三节 “赤光”所代表的东西方思想的冲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芥川龙之介对个体人生毁灭的关注与思考
    第一节 个人层面的悲剧意识
        一、《地狱变》中表现的艺术至上主义
        二、《河童》中表现的艺术至上主义
    第二节 社会层面的悲剧意识
        一、对利己主义的讽刺
        二、对社会主义的向往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悲剧意识与自杀
    第一节 “败北的文学”
        一、“败北”的含义
        二、宫本显治对芥川龙之介文学的评价
    第二节 死亡意识的萌芽
        一、芥川龙之介的生死观
        二、对死亡的认识与超越
    第三节 悲剧意识对自杀的影响
        一、对悲剧命运的反抗
        二、无法逃避的生存悲剧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重新认识神经衰弱(论文参考文献)

  • [1]夏目漱石文学中的疾病隐喻分析 ——以中晚期作品为中心[D]. 刘佳.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2]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D]. 肖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百合病“病脉证并治”之文献研究[D]. 徐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4]用病痛创造叙事——抑郁症的解剖、“达夫式文学”与现代情感教育[J]. 李音. 南方文坛, 2020(06)
  • [5]烟及巧克力及伤心故事[J]. 苗炜. 当代, 2020(06)
  • [6]李叔同皈依佛门的动机探究 ——基于心理传记学的视角[D]. 李惠芳.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7]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最新初中生分类作文大全(八年级)》;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治疗失眠的妙方》;《我是何种猫》[D]. 陈潘美琪. 新疆大学, 2020(07)
  • [8]《疾病:缘何而来》(第一章)翻译项目报告[D]. 黄欣茹. 安徽大学, 2020(08)
  • [9]版画作为艺术治疗的媒介研究[D]. 张亚敏.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 [10]从芥川龙之介晚期作品看其悲剧意识[D]. 付美. 黑龙江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重新思考神经衰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