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砖混住宅现浇楼板标准层角部切角裂缝的分析和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常虹[1](2013)在《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质量问题与防治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浇混凝土楼板,是近几年推行房改工作、提高楼房整体质量的主要措施之一。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浇混凝土楼板也是农村人民的首选,但是,通过对工程质量回访及投拆工程质量检查证明,几乎100%的住宅工程现浇楼板存在裂缝质量问题,其中有严重裂缝的大约占10%左右。虽然有一些裂缝不会危及结构的安全,但对用户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成为居民关注的热点、投诉的重点,这也是必须引起重视的质量问题。现结合大量施工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以施工为主、兼顾设计和材料等方面,阐述楼面裂缝的原因以及综合防治措施。
卜长明[2](2012)在《村镇建筑简易消能减震技术抗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砌体结构在我国使用已久,也是当前村镇建筑工程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结构。汶川地震中,村镇建筑震害严重,主要原因是砌体结构整体性差、抗震性能弱,导致大量建筑物破坏和倒塌。受村镇经济、施工条件、技术水平的影响,施工工艺复杂的抗震措施难以落实,严重影响施工质量。为了提高砌体结构的抗震能力,简便易行、经济有效的抗震技术是主要抗震途径之一。论文围绕简易消能减震技术展开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主要结论有:①简易消能减震技术开发基于村镇建筑的投入、施工水平、管理现状等实际,研究提出了两种简易消能减震技术,分别为沥青-砂垫层消能减震技术和捆绑橡胶束消能减震技术。②沥青-砂和捆绑橡胶束材性试验研究对细砂、标准砂、粉煤灰、石粉、滑石粉、不同配合比的沥青-砂、不同配合比的沥青-滑石粉等材料的摩擦性能进行了研究,并测试了沥青的相关指标(针入度、延度、粘度)和捆绑橡胶束的力学性能。研究表明,沥青-砂试件中沥青含量为75%时,摩擦系数小,竖向承载力高。③不同类型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完成了无减震措施墙体、不同配合比沥青-砂滑移层墙体、上下圈梁固结墙体、捆绑橡胶束(轮胎)墙体四类共8片墙体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对比分析了各墙体的破坏形态、刚度退化、耗能能力以及墙体的剪切变形和弯曲变形。分析结果表明设置减震措施的墙体明显提高了墙体的变形能力和塑性耗能能力;配合比为75%的沥青-砂技术随着竖向压应力的变化其性能稳定,能很好的耗散传往上部结构的能量,上部结构受力小;设置捆绑橡胶束(轮胎)的墙体能很好地耗散能量,能为墙体提供很大的第二刚度。④沥青-砂滑移墙体和捆绑橡胶束砌体结构模型的振动台试验完成了沥青-砂滑移减震墙体、底部固结墙体、素砌体结构、现浇构造柱砌体结构、捆绑橡胶束砌体结构1/4比例模型振动台模拟地震试验,对比考察了模型结构的破坏特征、动力特性、加速度反应、位移反应、变形及原型结构的反应等特性。研究表明沥青-砂垫层、捆绑橡胶束消能减震装置均可有效取到消能减震效果,减少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有效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和抗倒塌能力。⑤简易消能减震技术砌体结构数值模拟用ABAQUS对拟静力墙体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该模拟方法的可靠性;通过大量的数值分析模型,从动力时程反应和损伤耗能角度对比了传统结构和滑移结构的抗震性能,说明了该项滑移减震技术的可行性。⑥简易消能减震技术要点建议基于试验结果和对大量模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简易消能减震技术的设计及其相关构造要求提出建议,包括各烈度区摩擦系数取值范围、简化设计方法、捆绑橡胶束布置等,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钟家璘[3](2012)在《蜂巢芯空心楼盖技术在房屋结构中的应用探讨》文中研究说明蜂巢芯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是在无梁楼盖的基础上,采用空腔模构件技术和现浇砼密肋楼盖结合而成的一种新型的楼盖结构体系。对比传统的无梁楼盖,它具有自重轻、跨度大、施工快、隔音好等优点,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已经在大量的工程实践中得到验证,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作为一种新型的结构体系,国内外对空心楼盖的研究并不多,大部分学术论文都着重于静力学和有限元的纯理论研究分析,本文结合工程硕士的特点,从另一个途径,对蜂巢芯空心楼盖技术的发展概况、分类、主要特点和应用范围等内容进行了阐述和总结。本论文结合工程实例对蜂巢芯空心楼盖在房屋结构中的应用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通过与普通的密肋方案的分析比较,提出了房屋结构应用蜂巢芯空心楼盖体系的新方案,并总结该技术在房屋结构应用中的设计理论、施工技术和检测等环节所必须注意的问题,以充分发挥蜂巢芯空心楼盖的优势,为该项技术在今后的推广应用提供借鉴与参考。最后,本文提出了目前制约对蜂巢芯空心楼盖技术发展的原因和需要改进的几个方面,并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并展望以后的发展趋势。
宋朕[4](2012)在《白鹿中学“最牛教学楼”抗震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现场勘察调研和数值模拟手段详细分析了汶川地震中的典型砖混建筑---白鹿中学后楼(5.12大地震最牛教学楼)在不同地震动作用下的抗震能力表现,并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了原型结构的对比模型,分析了该教学楼的结构特点和特殊构造及其对整体抗震能力的影响。全文共讨论分析了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总结分析了汶川地震中的砖混建筑破坏模式和破坏规律,详细介绍了白鹿中学前、后楼的震害情况并对两楼的抗震能力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概括和对比。2、介绍了惯性式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获取建筑物动力参数的方法和依据,并对白鹿中学后楼的建筑结构参数和自振频率进行了实地勘察和测量以作为数值模拟的基础和依据。3、通过ABAQUS软件建立了该教学楼的三维实体有限元模型,进行了弹塑性时程分析,详细分析了该教学楼在不同地震动作用下的位移和加速度等参数的响应规律以及损伤和破坏状况。4、通过各对比工况和原型结构的对比分析得出了在砂浆强度转换情况以及构造措施变化情况下的教学楼在不同地震动作用下的响应状况。5、得出了两点能有效提高开间较大、横墙较少的教学楼及医院类砖混结构抗震能力的设计和构造措施,并进行了验证。
王志华[5](2012)在《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裂缝的成因及防治措施》文中指出在前几年的砖混住宅建设中,钢筋混凝土预制板是构成砖混结构房屋的重要构件,但是,其本身由于在构造上存在着一些致命的缺陷,即整体性及抗震性差,因此,在近几年的高层住宅建设中它逐步被钢筋混凝土现浇板所替代。但是,随着钢筋混凝土现浇板在高层房屋建设中的大量推广与应用,它的裂缝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
胡清,胡劲,杨咏梅[6](2010)在《多层住宅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阳角切角裂缝分析》文中认为以某住宅小区4栋多层住宅为例,通过对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阳角切角斜裂缝的分析,阐明了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建设性的防控意见。
朱伟灿[7](2010)在《论砌体结构的设计流程及构造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砌体结构在设计中计算不多,但其概念设计和构造设计的内容却相对较重要,稍有疏忽就可能出现众多的建筑质量问题。本文结合实际设计工作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和经验,阐述了砌体结构的设计流程及相关构造措施。
周向东,谢建国,张永忠[8](2009)在《浅析钢筋混凝土现浇板裂缝的防治措施》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混凝土是一种非匀质材料,在硬化过程中,各种材料变形不一致,造成骨料与水泥石粘接面之间或水泥石本身出现肉眼看不见的微裂缝。文章结合房屋建筑施工阶段的管理经验,对钢筋混凝土现浇板裂缝产生的原因及种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钢筋混凝土现浇板裂缝的防治措施。
黄剑[9](2009)在《武警部队营房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非荷载裂缝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军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武警部队的营房建设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营房建设技术取得了大批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各种使用了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营房不断建成,取得了巨大的军事经济效益,各种新的结构形式的军用建筑不断出现,满足了部队各方面使用要求,使官兵的训练、工作、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与此同时,在工程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堪忧的工程问题。其中,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非荷载裂缝问题较为突出。现浇混凝土楼板是工业与民用建筑中普遍采用的结构形式,然而现浇楼板的裂缝却是经常发生的工程质量通病。近十年来,在武警部队的营房工程建设中,随着楼面工程由过去的预制混凝土板逐渐完全转向现浇钢筋混凝土板结构,楼板裂缝成为部队近几年来工程质量投诉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针对混合结构营房中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非荷载裂缝问题进行了试验和理论研究。首先系统阐述了现浇钢筋混凝土板非荷载裂缝的特点及类型,并对部队几个经济适用住房楼板典型裂缝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出现浇钢筋混凝土板非荷载裂缝的定义及产生裂缝的原因。其次采用对比方法研究了某混合结构营房,边界条件不同时(支座简支和支座固定)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分析了结构刚度对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非荷载裂缝的影响。最后总结归纳出混合结构营房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非荷载裂缝的一般性规律,并从设计因素和施工因素两个方面,提出防治混合结构营房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的措施,为部队营房楼板裂缝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孙洪军,寇智勇[10](2007)在《混凝土楼板和砌块填充墙裂缝原因分析及对策》文中指出混凝土楼板和砌块填充墙的裂缝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对此必须从图纸会审开始,制定综合的治理方案,主动与业主、设计方合作,加强对分包方、分供方的控制及施工过程中严格把关,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裂缝的产生,使住宅工程质量达到相关质量标准的要求.
二、砖混住宅现浇楼板标准层角部切角裂缝的分析和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砖混住宅现浇楼板标准层角部切角裂缝的分析和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质量问题与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裂缝的形成 |
二、产生裂缝的原因 |
干缩裂缝 |
2. 湿度裂缝 |
3. 其他裂缝的原因 |
三、预防措施 |
1. 设计方面的措施 |
2. 建筑材料方面的措施 |
3. 施工方面的措施 |
四、治理措施 |
(2)村镇建筑简易消能减震技术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村镇建筑特点分析 |
1.2.1 村镇建筑的现状 |
1.2.2 村镇建筑震害及分析 |
1.3 国内外隔震技术研究现状 |
1.3.1 国内隔震技术研究现状 |
1.3.2 国外隔震技术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隔震研究对比 |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1.4.1 研究目的和思路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2 简易消能减震技术的提出 |
2.1 技术的提出背景 |
2.2 沥青-砂垫层简易消能减震技术的提出 |
2.2.1 沥青-砂垫层简易消能减震技术方案 |
2.2.2 沥青-砂垫层简易消能减震技术特点 |
2.3 捆绑橡胶束简易消能减震技术的提出 |
2.3.1 捆绑橡胶束简易消能减震技术方案 |
2.3.2 捆绑橡胶束简易消能减震技术特点 |
2.4 小结 |
3 消能减震原理和相关材性试验 |
3.1 滑移减震的基本原理和运动方程 |
3.1.1 啮合状态时的运动方程 |
3.1.2 滑移状态时的运动方程 |
3.2 临界状态的判别条件和摩擦系数取值 |
3.3 沥青-砂材料制备 |
3.3.1 沥青基本性能指标 |
3.3.2 各种配合比沥青-砂试件成型 |
3.4 摩擦系数的测定 |
3.4.1 材料的摩擦系数 |
3.4.2 所测摩擦系数值与相关文献对比 |
3.5 捆绑橡胶束的性能试验 |
3.5.1 捆绑橡胶束的抗压、抗拉性能 |
3.5.2 捆绑橡胶束的抗剪性能 |
3.6 小结 |
4 砌体房屋墙体低周反复加载试验 |
4.1 试件设计 |
4.1.1 试件基本情况 |
4.1.2 材料性能 |
4.2 试验方案 |
4.2.1 加载方案 |
4.2.2 量测方案 |
4.3 破坏过程及墙体、钢筋应变分析 |
4.3.1 试件破坏过程和形态 |
4.3.2 墙体应变 |
4.3.3 构造柱纵筋的应变 |
4.3.4 构造柱箍筋的应变 |
4.3.5 构造柱与墙体拉结筋的应变 |
4.4 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及刚度退化分析 |
4.4.1 滞回曲线 |
4.4.2 骨架曲线及归一化的骨架曲线 |
4.4.3 刚度退化性能分析 |
4.5 耗能能力分析 |
4.6 剪切变形和弯曲变形分析 |
4.7 小结 |
5 单层砌体墙体滑移减震结构振动台试验 |
5.1 试验概况 |
5.1.1 沥青-砂材料制备和筛选 |
5.1.2 模型设计 |
5.1.3 相似关系 |
5.1.4 模型制作 |
5.2 试验方案 |
5.2.1 试验设备 |
5.2.2 观测方案 |
5.2.3 地震波的选取 |
5.2.4 加载制度及加载工况 |
5.3 试验的振动反应及破坏现象 |
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4.1 模型的动力特性 |
5.4.2 模型的加速度反应 |
5.4.3 模型的位移反应 |
5.5 小结 |
6 砌体结构振动台试验 |
6.1 模型设计和制作 |
6.1.1 原型概况 |
6.1.2 模型概况 |
6.1.3 模型及原型动力特性分析 |
6.1.4 模型制作 |
6.1.5 模型材料力学性能 |
6.2 分析用的工况 |
6.3 试验现象及模型破坏特征分析 |
6.3.1 试验现象 |
6.3.2 模型及原型结构破坏特征对比 |
6.4 动力特性分析 |
6.4.1 模型动力特性 |
6.4.2 原型动力特性 |
6.5 加速度反应分析 |
6.5.1 模型加速度反应 |
6.5.2 原型加速度反应 |
6.6 地震作用及层间剪力分析 |
6.6.1 模型地震作用及层间剪力 |
6.6.2 原型地震作用及地震剪力 |
6.7 位移反应分析 |
6.7.1 模型位移反应 |
6.7.2 原型位移反应 |
6.8 小结 |
7 砌体结构消能减震数值分析 |
7.1 采用 ABAQUS 进行砌体结构非线性分析方法 |
7.1.1 有限元模型及单元选择 |
7.1.2 材料本构方程及相关参数 |
7.1.3 ABAQUS 塑性准则 |
7.1.4 接触分析 |
7.1.5 非线性方程求解 |
7.2 验证模型 |
7.3 结构模型建立 |
7.3.1 结构模型简介 |
7.3.2 地震波的选取 |
7.3.3 模态分析及对比 |
7.4 消能减震技术分析 |
7.4.1 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动力响应 |
7.4.2 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动力响应 |
7.4.3 橡胶束滑移限位结构数值计算 |
7.5 小结 |
8 简易消能减震技术要点建议 |
8.1 基本规定 |
8.1.1 适用范围 |
8.1.2 一般规定和设计原则 |
8.1.3 选材基本原则 |
8.2 滑移减震结构抗倾覆稳定性要求 |
8.2.1 单质点滑移减震自身稳定要求 |
8.2.2 多质点滑移减震自身稳定要求 |
8.3 设计建议 |
8.3.1 摩擦系数的取值范围分析 |
8.3.2 简化设计方法和设计步骤 |
8.3.3 农民自建房的建议 |
8.4 消能减震装置的制作工艺建议 |
8.4.1 沥青-砂工艺建议 |
8.4.2 捆绑橡胶束工艺建议 |
8.5 小结 |
9 结论及展望 |
9.1 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
9.2 主要创新点 |
9.3 后续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振动台模型加速度计布置与通道表 |
B. 振动台模型位移计布置与通道表 |
C. 各加载工况下 3 个模型峰值加速度及加速度放大系数 |
D. 3 个模型 X 向和 Y 向绝对值最大位移 |
E.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F.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专利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3)蜂巢芯空心楼盖技术在房屋结构中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混凝土空心楼盖的发展概况概述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4 本论文结构 |
第二章 蜂巢芯空心楼盖技术简介 |
2.1 蜂巢芯空心楼盖的概念 |
2.1.1 蜂巢芯 |
2.1.2 蜂巢芯空心楼盖技术 |
2.2 蜂巢芯空心楼盖的产品规格和物理力学性能 |
2.2.1 产品规格 |
2.2.2 物理力学性能 |
2.3 蜂巢芯空心楼盖的特点及工程应用范围 |
2.3.1 蜂巢芯空心楼盖的特点 |
2.3.2 蜂巢芯空心楼盖的工程应用范围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蜂巢芯空心楼盖设计与构造 |
3.1 蜂巢芯空心楼盖的设计原理 |
3.2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常用的结构分析方法 |
3.2.1 拟板法 |
3.2.2 拟梁法 |
3.2.3 经验系数法 |
3.2.4 等代框架法 |
3.2.5 空间等代框架法 |
3.3 蜂巢芯空心楼盖结构计算分析 |
3.3.1 结构计算遵循的一般规定 |
3.3.2 蜂巢芯空心楼盖的荷载计算 |
3.3.3 有梁蜂巢芯空心楼盖的内力计算 |
3.3.4 无梁蜂巢芯空心楼盖的内力计算 |
3.3.5 蜂巢芯空心楼盖的截面验算 |
3.4 蜂巢芯空心楼盖板厚和构造措施 |
3.4.1 楼厚的确定原则 |
3.4.2 蜂巢芯空心楼盖的构造措施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蜂巢芯空心楼盖施工技术 |
4.1 蜂巢芯空心楼盖施工工艺流程 |
4.2 蜂巢芯空心楼盖施工技术措施 |
4.2.1 施工前准备 |
4.2.2 模板工程 |
4.2.3 蜂巢芯安装 |
4.2.4 水电预埋 |
4.2.5 钢筋工程 |
4.2.6 混凝土工程 |
4.3 劳动力组织与机具设备 |
4.4 质量控制与安全环保措施 |
4.4.1 质量控制措施 |
4.4.2 安全环保措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蜂巢芯空心楼盖应用工程实例分析 |
5.1 工程实例 |
5.1.1 工程概况 |
5.1.2 方案比选 |
5.1.3 较大荷载作用下蜂巢芯空心楼盖的设计要求 |
5.1.4 施工前技术交底 |
5.1.5 施工难点控制措施 |
5.1.6 实际应用效果 |
5.2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白鹿中学“最牛教学楼”抗震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砌体结构理论研究现状和分析方法 |
1.2.1 基本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
1.2.2 砌体结构分析研究方法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汶川地震中砖混结构的震害总结 |
2.1 引言 |
2.2 砖混结构的震害总结与破坏机理 |
2.2.1 墙体破坏 |
2.2.2 圈梁--构造柱体系 |
2.2.3 连接构造问题引起的震害 |
2.2.4 倒塌破坏 |
2.3 汶川地震中砖混结构破坏的典型案例分析 |
2.3.1 白鹿中学前楼震害分析 |
2.3.2 白鹿中学后楼震害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白鹿中学后楼现场勘察与动力测试 |
3.1 引言 |
3.2 白鹿中学后楼基本情况 |
3.3 建筑物动力参数获取方法 |
3.3.1 测试原理及依据 |
3.3.2 传感器原理介绍 |
3.3.3 白鹿中学自振频率现场测试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白鹿中学后楼非线性有限元动力分析 |
4.1 引言 |
4.2 教学楼有限元模型建模方法 |
4.2.1 砌体墙建模方法 |
4.2.2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建模方法 |
4.2.3 构件间连接的模拟方法 |
4.3 单元选择及单元特性 |
4.3.1 ABAQUS 单元类型及特性 |
4.3.2 实体单元和壳单元的类型选择 |
4.4 本构关系和地震波选取 |
4.4.1 材料参数的设定 |
4.4.2 混凝土本构关系的选择 |
4.4.3 砌体本构关系的选择 |
4.4.4 模型模态分析结果展示和对比 |
4.4.5 输入地震动的确定 |
4.5 白鹿中学后楼非线性动力分析结果 |
4.5.1 原型结构 0.1g 计算工况时程分析结果 |
4.5.2 原型结构 0.2g 计算工况时程分析结果 |
4.5.3 原型结构 0.4g 计算工况时程分析结果 |
4.5.4 原型结构 0.8g 计算工况时程分析结果 |
4.5.5 原型各计算工况位移和加速度响应规律对比分析 |
4.5.6 原型各计算工况拉裂破坏云图及破坏状态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白鹿中学后楼各对比工况动力分析 |
5.1 对比工况的设立 |
5.2 砂浆强度因素变化工况的分析 |
5.2.1 模型二的计算结果分析 |
5.2.2 模型三的计算结果分析 |
5.2.3 模型一、二、三的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5.3 构造柱因素变化工况的分析 |
5.3.1 模型四的模态分析展示 |
5.3.2 模型四位移响应分析 |
5.3.3 模型四损伤状况及关键部位损伤因子变化规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多层住宅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阳角切角裂缝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实例 |
2 混凝土楼板裂缝性质鉴别 |
2.1 非荷载裂缝 |
2.2 荷载裂缝 |
2.3 裂缝性质认定 |
3 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的机理及现状 |
4 楼板切角裂缝产生的主要因素 |
4.1 混凝土的干缩 |
4.2 气温与环境 |
4.3 混凝土的钢筋配筋率 |
4.4 板的支承条件 |
5 结语及防控措施 |
(7)论砌体结构的设计流程及构造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
2 结构方案的确定 |
3 砌体结构的设计阶段 |
4 砌体结构设计的构造措施 |
5 标准层角部切角裂缝的分析 |
6 减少标准层角部切角裂缝的措施 |
7 结语 |
(8)浅析钢筋混凝土现浇板裂缝的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钢筋混凝土现浇板裂缝的类型 |
三、钢筋混凝土现浇板裂缝的产生原因分析 |
(一) 材料自身因素 |
(二) 设计疏忽 |
(三) 施工疏忽 |
(四) 其它方面 |
四、钢筋混凝土现浇板裂缝的防治措施 |
(一) 材料的保证措施 |
(二) 设计措施 |
(三) 施工措施 |
五、结语 |
(9)武警部队营房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非荷载裂缝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目的 |
1.2 混合结构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的研究现状 |
1.2.1 部队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研究总体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混合结构营房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非荷载裂缝概述 |
2.1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非荷载裂缝的特点、类型 |
2.1.1 非荷载裂缝的特点 |
2.1.2 非荷载裂缝的类型 |
2.2 部队某生活区经济适用住房工程典型裂缝的分析研究 |
2.2.1 工程概况 |
2.2.2 现场勘察及检测 |
2.2.3 原因分析 |
2.2.5 整改措施 |
2.3 非荷载裂缝的概念 |
2.3.1 非荷载裂缝定义 |
2.3.2 非荷载裂缝产生原因分析 |
3 混合结构营房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非荷载裂缝试验 |
3.1 概述 |
3.2 试验工况 |
3.3 试验结果 |
3.4 试验结论 |
4 混合结构营房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控制 |
4.1 一般规律 |
4.2 混合结构营房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非荷载裂缝控制 |
4.2.1 设计因素控制措施 |
4.2.2 施工因素控制措施 |
4.3 非荷载裂缝控制措施在营房建设中的应用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混凝土楼板和砌块填充墙裂缝原因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混凝土楼板裂缝分析 |
1.1 混凝土楼板裂缝的类型 |
1.2 混凝土楼板产生裂缝的原因 |
1.2.1 设计方面. |
1.2.2 商品混凝土原因. |
1.2.3 施工原因. |
2 防治混凝土楼板裂缝的措施 |
2.1 设计方面 |
2.2 施工方面 |
2.3 商品混凝土方面 |
2.4 混凝土楼板裂缝处理 |
3 砌块填充墙裂缝分析 |
3.1 砌块填充墙裂缝类型 |
3.2 砌块填充墙裂缝产生的原因 |
3.2.1 砌块干缩的影响. |
3.2.2 砌筑时砂浆不饱满. |
3.2.3 温度裂缝. |
3.2.4 结构沉降造成的裂缝. |
3.2.5 抹灰砂浆的影响. |
3.2.6 收缩变形产生的裂缝. |
4 防治砌块填充墙裂缝的措施 |
4.1 设计方面 |
4.2 施工方面 |
5 结 论 |
四、砖混住宅现浇楼板标准层角部切角裂缝的分析和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质量问题与防治措施[J]. 常虹.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06)
- [2]村镇建筑简易消能减震技术抗震性能研究[D]. 卜长明. 重庆大学, 2012(05)
- [3]蜂巢芯空心楼盖技术在房屋结构中的应用探讨[D]. 钟家璘.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5)
- [4]白鹿中学“最牛教学楼”抗震能力研究[D]. 宋朕.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2(10)
- [5]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裂缝的成因及防治措施[J]. 王志华. 四川建材, 2012(02)
- [6]多层住宅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阳角切角裂缝分析[J]. 胡清,胡劲,杨咏梅. 建筑结构, 2010(S1)
- [7]论砌体结构的设计流程及构造措施[J]. 朱伟灿. 科技风, 2010(04)
- [8]浅析钢筋混凝土现浇板裂缝的防治措施[J]. 周向东,谢建国,张永忠.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16)
- [9]武警部队营房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非荷载裂缝问题研究[D]. 黄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10)
- [10]混凝土楼板和砌块填充墙裂缝原因分析及对策[J]. 孙洪军,寇智勇. 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4)
标签:钢筋混凝土论文;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论文; 空心楼盖论文; 混凝土裂缝论文; 普通混凝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