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除根部后上颌第一磨牙的处理

拔除根部后上颌第一磨牙的处理

一、上颌第一磨牙拔牙断根后的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郭敏,梁彦,李结枝[1](2021)在《牙根误入上颌窦行冲洗取出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文中研究表明对一例在外院口腔颌面外科行右上第一磨牙残冠拔除术时误将腭侧牙根推入上颌窦中的患者,术前常规拍摄正位及侧位X线片以建立三维空间模型,辅助拍摄术前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证实断根位于上颌窦内后,医生行冲洗取出术并进行上颌窦瘘口修补术。护士在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手术器械准备及患者准备;术中与医生密切配合;术后做好伤口护理,饮食护理,口腔护理,健康教育等,预防上颌窦炎等并发症的出现,有助于促进创口愈合。术后随访虽可见患处有不同程度肿胀,但无口腔上颌窦瘘及感染发生,拔牙创口I期愈合。借此笔者提出对此类患者需要做好围手术期相关护理,通过术前护理人员缜密准备、术中医护密切配合和术后有效康复指导,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和良好预后奠定基础。

王文雅[2](2021)在《儿童口腔门诊初诊需求分析及常见疾病的临床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回顾性分析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就诊的初诊儿童的病历资料,了解就诊儿童的口腔疾病发病情况,为儿童口腔疾病预防措施的制定和临床工作提供数据参考。2.结合五例不同类型的病例,探讨常见儿童口腔疾病的治疗方法及操作要点。方法:1.选取2019年5-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就诊的3216名儿童的病历资料,对患儿的年龄、性别、主诉、诊断、患病牙位、程度等信息进行Excel录入整理和SPSS软件统计分析。2.结合第一章的研究结果,选取龋病、牙髓根尖周病、牙外伤、错畸形这几种最常见的儿童口腔疾病的典型病例进行展示,结合临床操作指南及相关研究进展,对治疗计划的制定、治疗方法的选择、操作要点和治疗效果的评价进行深入探讨。结果:1.2019年5-12月共收集初诊病例3216例,其中男1707例,女1509例,年龄为1-15岁,中位数为6岁,平均年龄为(6.58±2.25)岁。主要就诊需求分布情况:龋病1414例(44.00%),牙齿发育异常621例(19.31%),预防检查538例(16.73%),牙髓根尖周病437例(13.59%),牙外伤111例(3.45%),错畸形69例(2.15%),其他26例(0.81%)。在3-5岁年龄段,因龋病和牙髓根尖周病就诊的患者占该年龄段就诊总人数的76.60%(802/1047)。乳牙龋病和牙髓根尖周病从就诊年龄分布上来看高峰期均位于4-6岁。2.通过短期随访,五例病例患儿均预后良好。结论:1.龋病是儿童口腔门诊工作的主要内容,且整体呈现低龄化的特征,需进一步加强低龄儿童龋的防治工作。2.儿童口腔科是按年龄划分的综合性科室,儿童口腔疾病复杂多样,涉及到口内、口外、修复、正畸各个领域以及乳牙列、混合牙列、恒牙列各个时期,儿童口腔医生应加强自身专业能力,结合临床指南规范化诊治。

龚婷[3](2020)在《上颌结节三维方向骨量及与第三磨牙关系的CBCT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上颌结节是上颌后牙区重要的解剖结构,是上颌骨向下向后的延伸部分,其前界为最后一颗磨牙的远中和上颌窦,后界为翼腭裂和腭骨锥突。上颌结节的发育与上颌骨的发育密切相关,也与上颌第二、第三磨牙冠根的发育存在明显联系。近年来在正畸、种植修复等临床上涉及到上颌结节区的治疗越来越多。上颌结节骨量的大小及变化趋势决定了临床操作的可行性,如果骨量不足可能会在治疗中出现骨开窗、骨开裂,牙龈退缩等不良影响,同时在正畸种植治疗等中,对牙移动的影响及种植体的稳定性也会非常大,但迄今为止,国内外有关上颌结节骨量的研究甚少。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一解剖区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ghy,CBCT)分析成人上颌结节三维方向骨量变化规律,第三磨牙对骨量的影响,骨量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以及对骨量变化的主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72018年在解放军904医院口腔科就诊的成人患者63例(男33例女30例),平均年龄为26.4岁,年龄范围2040岁;先天缺失单侧上颌第三磨牙患者的CBCT影像,将研究对象分为第三磨牙缺失侧(A组)63例,第三磨牙(B组)63例,利用Invivo Dental 5软件重建影像并测量两组上颌第二磨牙远中骨量。结果:A组(第三磨牙缺失组)上颌结节高度和宽度随着远离第二磨牙呈递减趋势,长度为釉牙骨质界上6 mm处最大;上颌结节的骨量与年龄存在相关性,长度在L4,L6位置呈正相关(r>0,P<0.05);高度H2,H4位置呈负相关(r<0,P<0.05),宽度无相关性(P>0.05);与A组(第三磨牙缺失组)相比较,B组(第三磨牙组)在长度和宽度上均增大,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在性别上A、B组各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因子分析得出宽度占47.3%;高度占25.3%,长度占10.9%。宽度,长度和高度共同解释骨量变化的83.5%.结论:锥形束CT精确观察到上颌结节三维方向的变化规律、第三磨牙对上颌结节的影响、年龄因素对骨量的影响以及影响上颌结节骨量大小的主要因素等结果,为指导制定有关上颌结节区的正畸、种植修复等治疗计划、明确可行性、提高安全性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张钰芳[4](2019)在《上颌骨埋伏阻生第三磨牙微创拔除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微创拔除用于上颌骨埋伏阻生第三磨牙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9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8例上颌埋伏阻生第三磨牙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每组24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拔牙治疗,试验组采用微创拔除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张口受限程度、颌面部肿胀程度,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拔牙中(T1)、拔牙后5 min(T2)、拔牙术后第1天(T3)]、上颌窦炎及断根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为(14.6±2.0)min、张口受限程度(7.1±2.2)mm、颌面部肿胀程度(5.0±1.3)mm,均优于常规组的(18.9±1.8)min、(8.8±1.6)mm、(7.8±1.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时试验组VA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断根率为0,低于常规组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术后上颌窦炎发生率为4.17%,试验组为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拔除术治疗上颌骨埋伏阻生第三磨牙和传统拔牙术相比,效果更为理想,值得推广。

齐建华,刘志辉,段常春,张洋,闫天慧[5](2019)在《CBCT对口腔-上颌窦瘘的影像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上颌窦瘘的口腔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学表现,探讨上颌窦瘘的形成原因、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收集20162018年之间拍摄CBCT时发现上颌窦瘘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口腔上颌窦瘘患者中,发生在前牙区的1例,前磨牙区2例,磨牙区11例。其中拔牙术中及时发现的11例,陈旧性的窦道3例。所有病例均行上颌窦瘘修复术,瘘口愈合,临床症状消失。2例复查,1例牙槽骨恢复良好; 1例牙槽顶瘘口愈合,原上颌窦瘘形成盲腔。结论:CBCT可辅助明确上颌窦瘘的部位和范围,对上颌窦瘘的临床治疗和后期种植修复提供准确的影像资料。

姜委杰[6](2019)在《上颌窦底对正畸牙齿移动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在矫治力作用下,与上颌窦存在紧密解剖关系的正畸牙齿在受力后的移动情况,以明确上颌窦对牙根进入窦底的牙齿移动的影响,为临床制定诊疗方案、预测疗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于我院正畸科就诊的拔除上颌第二前磨牙行固定矫治的正畸患者,根据患者治疗前拍摄的CBCT观察上颌窦与上颌第一磨牙牙根的解剖关系,筛选符合要求的患者。实验组为上颌第一磨牙≥1个牙根进入上颌窦底,经观察选出20颗上颌第一磨牙,对照组为第一磨牙牙根均未接触上颌窦底,共15颗上颌第一磨牙。经常规排齐上下牙列,纠正过陡的Spee曲线之后,更换至0.019×0.025英寸不锈钢方丝作为主弓丝,被动结扎一个月,记为T0期,使用0.012英寸镍钛拉簧作为力源,从上颌前牙区牵引钩至上颌第一磨牙颊面管,以200g力量滑动内收,关闭拔牙间隙。每4周复诊一次,检测镍钛拉簧力值,持续加力20周,记为T1期。所有患者分别于T0期、T1期拍摄CBCT。将CBCT数据以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DICOM)格式导出,使用Mimicsl5.0三维处理软件进行颌骨和牙齿的三维重建。重新设定冠状面C、矢状面S、水平面H,分别测量上颌第一磨牙牙冠近中颊尖点Cc及近颊根、远颊根、腭根根尖点RM、RD、RP点到冠状面C的水平距离,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牙冠和牙根移动量差异,牙轴倾斜度的改变,并通过三维配准观察两组牙牙根的吸收情况。使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分别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Wilcoxon秩和检验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正畸加力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上颌第一磨牙的牙冠及牙根均发生近中移动,到C平面水平距离均减小,比较加力前后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2.加力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上颌第一磨牙牙冠水平距离变化量均大于牙根的水平距离变化量,同一磨牙的冠、根移动距离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比较,实验组上颌第一磨牙冠、根移动量差值小于对照组冠、根移动量差值,实验组磨牙近中倾斜的角度较对照组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期内两组上颌第一磨牙根尖仅有轻度的吸收,无严重的牙根的吸收破坏的情况。结论:1.牙根进入上颌窦底的上颌第一磨牙在正畸移动过程中冠、根均向近中方向发生有效的移动。2.上颌第一磨牙的移动为冠、根同向、冠移动量多于根移动量,牙轴向近中倾斜的移动。3.牙根进入上颌窦底的上颌第一磨牙在正畸移动过程中牙根吸收主要表现为轻度吸收。

贺平,冯瑜,吴晓乐,李冀寅,张禄野,陈小冬[7](2019)在《超声骨刀拔除下颌第三磨牙断根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采用超声骨刀和凿骨法拔除下颌第三磨牙断根比较两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在我院口腔外科拔除下颌第三磨牙发生断根患者200例,随机分传统组99例和实验组101例,两组断根前均采用微创拔牙理念技术,断根后传统组常规凿骨法取出断根,实验组采用超声骨刀取出断根,对两组手术时间、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传统组时间(13.11±2.14) min,实验组时间(19.57±3.11) min。实验组取出断根时间长于传统组(P<0.05),两组术后均完整取出断根。实验组无血管神经损伤,传统组有4例神经损伤。传统组有8例出现舌侧骨板断裂,其中有3例断根进入舌下、下颌下及咽旁间隙。实验组术后并发症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采用超声骨刀取出下颌第三磨牙断根,明显降低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优于传统骨凿法。应用微创理念,配合超声骨刀,给予患者舒适化、无痛化的操作,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刘圣锦[8](2019)在《阿仑膦酸钠对骨质疏松大鼠干槽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建立骨质疏松大鼠干槽症的动物模型,在实验过程中进行阿仑膦酸钠的药物干预,观察干槽症后骨质疏松大鼠牙槽窝的愈合情况,并检测骨保护素(OPG)、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的表达。探讨阿仑膦酸钠对骨质疏松状态下并发干槽症大鼠牙槽窝愈合的作用效果,为临床骨质疏松患者治疗干槽症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54只12周龄的健康雌性SD大鼠,体重200250g,SPF级,无菌鼠颗粒饲料喂养,动物自由摄食饮水。适应性饲养一周后,观察大鼠各种情况平稳正常。将所有大鼠随机分三组,即:对照组、骨质疏松干槽症模型组、骨质疏松干槽症+阿仑膦酸钠治疗组;每组18只。除对照组以外,其他组进行100mg/(kg·d)的维甲酸灌胃处理;对照组给予同等剂量的蒸馏水灌胃处理,持续14天。14天后,检测各组大鼠的股骨骨密度,确定骨质疏松模型建立。而后拔除各组大鼠的上颌左侧第一磨牙,利用肾上腺素止血并污染拔牙创的方法建立干槽症模型。除治疗组每日给予阿仑膦酸钠(1.05mg/kg)进行药物干预外,其余两组每日给同等剂量的蒸馏水进行灌胃。在骨质疏松干槽症模型建立成功后的第1、2、4周麻醉处死大鼠。取出上颌骨拔牙窝干槽症处的骨组织处理,进行HE染色、骨保护素(OPG)免疫组化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特异性染色。所得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sx±)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当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维甲酸处理两周后,模型组与阿仑膦酸钠治疗组的大鼠股骨的骨密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拔牙3天后,大鼠创口污染严重,可见明显脓性分泌物伴腐臭味道。3组织学观察:阿仑膦酸钠药物治疗组较对照组与模型组的炎症消退快,且同一时期治疗组的新生骨小梁及新骨多,拔牙创愈合效果佳。4 OPG检测结果:在7d,14d,28d时期,阿仑膦酸钠治疗组比对照组、模型组的阳性表达量高且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5 TRAP检测结果:在7d,14d,28d时期,阿仑膦酸钠治疗组比对照组、模型组的阳性表达量降低且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通过连续灌胃维甲酸2周可成功建立骨质疏松大鼠模型及通过涂抹肾上腺素并污染拔牙创的方法可建立干槽症模型。2实验证明,骨质疏松并发干槽症大鼠牙槽窝愈合情况差,骨质疏松可导致干槽症愈合延迟。3阿仑膦酸钠可提高骨质疏松干槽症大鼠OPG的表达,降低TRAP的表达,促进骨质疏松干槽症大鼠拔牙创的愈合。图36幅;表5个;参149篇。

张琳琳[9](2019)在《雷尼酸锶对骨质疏松大鼠干槽症愈合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建立骨质疏松大鼠干槽症模型,在干槽症愈合过程中使用骨质疏松治疗药物雷尼酸锶进行干预。观察不同阶段各组大鼠拔牙窝处的骨小梁变化及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的表达情况。探讨骨质疏松患者在患干槽症后,使用治疗骨质疏松药物雷尼酸锶能否加快拔牙窝的愈合。为骨质疏松并发干槽症患者治疗配合全身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54只雌性SD大鼠,三月龄体重(240±20)g。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骨质疏松组(B组)、雷尼酸锶组(C组),每组18只大鼠。骨质疏松组(B组)、雷尼酸锶组(C组)大鼠建立骨质疏松模型。通过使用维甲酸造模法给予骨质疏松组(B组)、雷尼酸锶组(C组)大鼠维甲酸80mg/(kg·d)连续灌胃处理15天,空白对照组(A组)用等量蒸馏水灌胃作对照处理,连续15天。灌胃后每组随机抽取6只大鼠使用双能X线测量大鼠股骨骨密度(Bone mass density,BMD),检验骨质疏松模型是否建立成功。建模成功后,三组大鼠同时全部拔除单侧上颌第一磨牙。拔牙后30分钟剜去大鼠拔牙窝血凝块并在拔牙窝中用浸有1:1000浓度的肾上腺素小棉球擦拭拔牙窝止血。再用沾有大鼠唾液的小棉球涂抹拔牙窝,起到感染拔牙窝的目的。三天后观察大鼠干槽症模型是否建立成功。大鼠干槽症后按照剂量400mg/(kg·d)雷尼酸锶溶剂给予雷尼酸锶组(C组)大鼠进行灌胃给药治疗大鼠骨质疏松;空白对照组(A组)、骨质疏松组(B组)大鼠则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进行对照实验。灌胃后第7d、14d、28d时随机处死三组大鼠每组6只。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学观察拔牙窝处牙槽骨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成骨因子BMP-2表达水平及TRAP染色检测破骨细胞表达。应用Image-Pro-plus6.0图像分析系统软件对BMP-2及TRAP染色表达水平情况进行半定量分析。使用SPSS22.0软件对两种因子的测量数据进行处理。所得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对比各组大鼠以及在不同时间段BMP-2及TRAP染色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是否存在差异,当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骨质疏松大鼠在患干槽症后在7d、14d、28d时处死大鼠,形态学观察发现同一时期空白对照组与雷尼酸锶组都较骨质疏松组拔牙窝处骨小梁增多,拔牙窝愈合好。在同一时间段空白对照组与雷尼酸锶组,BMP-2表达都高于骨质疏松组,TRAP阳性表达破骨细胞数都低于骨质疏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实验证明骨质疏松可延缓干槽症拔牙窝的骨愈合。2雷尼酸锶在骨质疏松大鼠干槽症愈合过程中可提高BMP-2表达,调低TRAP的表达。雷尼酸锶可促进骨质疏松大鼠干槽症的拔牙窝愈合。图33幅;表6个;参131篇。

吴世超[10](2018)在《关于上颌第三磨牙的CBCT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随着牙列缺损修复治疗和自体牙移植技术的发展,对于保留上颌第三磨牙(Maxillary Third Molar,MTM)的意义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这就使得医生对MTM的根管系统、形态解剖的研究至为重要。因此,通过锥形束X线断层摄影(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技术充分地了解MTM牙根、根管形态的对称性及其增龄性变化,测量MTM周围的牙槽骨骨壁厚度,评估MTM上颌第三磨牙牙根与上颌窦底的位置关系,并统计分析拔牙时颊腭侧骨壁的厚度、高度、长度,分析MTM拔除时的骨阻力情况,同时定量化研究MTM颊腭侧可提供的用于进行Onlay自体骨移植术的松质骨骨块大小问题,以便为临床上治疗第三磨牙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方法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2015年至今就诊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口腔医院拍摄口腔CBCT的患者,具体纳入标准如下:(1)就诊患者的个人资料完整,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2)牙冠、牙根发育完整,根尖孔发育成熟;(3)CBCT图像清晰可辨,由同一部机器拍摄,由放射科专业医师拍摄,扫描参数统一。排除标准:(1)年龄<16岁的患者;(2)患者因先天缺失或拔牙史导致MTM缺失;(3)患者MTM未发育完成。将纳入对象根据年龄分为五组:第一组:16-23岁,第二组:24-35岁,第三组:36-45岁,第四组:46-55岁,第五组:56岁以上。按CBCT提供的出生日期每组随机选择60颗MTM,共300颗MTM,186例患者,其中男性75人,女性111人。利用KAWA卡瓦盛邦的CBCT扫描机,测量每颗MTM的牙根数,根管数,MTM距离上颌窦底的距离及其颊腭侧骨板的高度和厚度,并统计上颌第二、第三磨牙龋齿、牙周炎情况。运用SPSS20.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的统计学分析。结果1、MTM具有较复杂的根管系统,发现其中有117颗(39%)牙齿为单根,183颗(61%)牙齿为多根牙,在多根牙中有双根牙42颗(13%)、三根牙139颗(46.33%)、四根牙2颗(0.66%)、五根牙1颗(0.33%)。在单根MTM中单根管84颗(28%),双根管25颗(8.33%),三根管8颗(2.67%)在多根MTM中双根管39颗(13%),三根管118颗(39.33%),只有33颗MTM检测出有MB2的根管(占比11%),五根管1颗(0.33%)。2、本研究利用CBCT测量MTM与上颌窦底的关系,结果显示,男性MTM中有60颗MTM的A-C值≤1mm,占所有男性患者的48%;15颗MTM的A-C值大于1mm且小于等于2mm,占所有男性患者的12%;另有50颗MTM的A-C值大于2mm,占所有男性患者的40%。女性MTM中有88颗MTM的A-C值≤1mm,占所有女性患者的50.5%;17名女性患者的23颗MTM的A-C值大于1mm且小于等于2mm,占所有女性患者的13.1%;64颗MTM的A-C值大于2mm,占所有女性患者的36.6%。A-C值≤1mm的区间的MTM共有男性60颗,女性88颗,共148颗,占所有MTM总数的49.33%;1<A-C≤2mm的区间共有男性15颗,女性23颗,共38颗,占所有MTM总数的12.67%;A-C>2mm的区间共由男性50颗,女性64颗,共114颗,占所有MTM总数的38%。3.MTM的牙齿状况为良好时,在第一组有54颗(28.13%);在第二组有47颗(24.48%);在第三组有40颗(20.83%),第四组35颗(18.23%),第五组16颗(8.33%)。MTM牙齿状况为良好的构成比在低年龄组最高28.13%,在高年龄组的构成比最低8.33%。MTM的牙齿状况为牙周炎时,在第一组有2颗(2.82%);在第二组有7颗(9.86%),在第三组有13颗(18.83%)在第四组有17颗(23.94%);在第五组有32颗(45.07%)。MTM牙齿状况为牙周炎的构成比在低年龄组最低为2.82%,在高年龄组的构成比最高为45.07%。MTM的牙齿状况为龋齿时,在第一组有4颗(10.81%);在第二组有6颗(16.22%);在第三组有7颗(18.92%);在第四组有8颗(21.62%);在第五组有12颗(32.43%)。MTM牙齿状况为龋齿的构成比在低年龄组最低为2.82%,在高年龄组的构成比最高为45.07%。当MSM的牙齿状况为良好时,第一组有49颗(29.52%);第二组有45颗(27.11%);第三组有35颗(21.08%);第四组有27颗(16.27%);第五组有10颗(6.02%)。MSM牙齿状况为良好的构成比在低年龄组最高29.52%,在高年龄组的构成比最低6.02%,随着年龄的增加MSM牙齿状况为良好的牙齿数目构成比在逐渐减少。当MSM的牙齿状况为牙周炎时,第一组有10颗(9.43%);第二组有13颗(12.26%);第三组有19颗(17.92%);第四组有31颗(29.25%);第五组有33颗(31.14%)。MTM牙齿状况为牙周炎的构成比在低年龄组最低为9.43%,在高年龄组的构成比最高为31.14%,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增大。当MSM的牙齿状况为龋齿时,第一组有0颗;第二组有2颗(14.29%);第三组有4颗(27.57%);第四组有2颗(14.29%);第五组有6颗(44.86%)。MSM牙齿状况为龋齿的构成比在高年龄组最高44.86%,在低年龄组的构成比最低为0。MSM的牙齿状况为缺失时,第三组有2颗(16.67%);第五组有10颗(83.33%),其余三组无MSM缺失。4 MTM腭侧骨壁高度其次为近中阻生组(7.49±3.01mm)、正位组(6.49±2.00mm)、颊侧倾斜组(6.46±2.58mm);近中阻生组腭侧骨壁高度高于颊侧倾斜和正位组,具有统计学意义,正位组和颊侧倾斜组的腭侧骨壁高度之间无统计学意义。MTM颊侧骨壁高度依次为正位组(6.15±2.46mm)、颊侧倾斜(6.03±1.84mm)组、近中阻生(5.34±2.39mm);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正位组、颊侧倾斜组、和近中倾斜组每组内的颊腭侧牙槽骨的高度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后结果为,正位颊、腭侧骨壁高度相当,P=0.509,二者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颊侧倾斜组腭侧骨壁明显高于颊侧骨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近中阻生组腭侧骨壁高于颊侧骨壁,P=0.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上颌第三磨牙根中1/2腭侧骨壁的厚度依次为近中阻生组(2.21±1.17mm),正位组(1.99±1.22mm)、颊侧倾斜组(1.88±1.25mm),三者之间P=1.5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TM根中1/2颊侧骨壁的厚度最厚的为颊侧倾斜组(2.48±0.94mm);其次为正位组(2.09±1.18mm)、近中阻生组(1.74±1.31mm);颊侧倾斜组根中1/2的厚度大于正位组根中1/2的厚度,P=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颊侧倾斜组根中1/2的厚度大于近中阻生组根中1/2的厚度,P=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正位组,近中阻生组两者之间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颊侧倾斜组根中1/2颊侧骨壁的厚度大于腭侧根中1/2的骨壁厚度,P=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TM根尖处颊侧骨壁厚度依次为颊侧倾斜组(4.11±1.62mm)、正位(3.42±1.83mm)、近中阻生(2.81±2.39mm),颊侧倾斜组骨壁高度明显高于正位组骨壁高度,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颊侧倾斜组骨壁高度明显高于近中阻生组骨壁高度,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而正位组与近中阻生组的颊侧骨壁厚度二者没有明显差异,P>0.05。MTM根尖处腭侧骨壁厚度依次为:近中阻生组(3.86±2.55mm)、正位组(3.38±1.68mm)、颊侧倾斜组(2.93±1.67mm),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1。颊侧倾斜组根尖处颊侧骨壁厚度大于腭侧骨壁的厚度,P=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正位组和近中阻生组根尖处颊腭侧骨壁的厚度相近,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5在拔除上颌第三磨牙的时候,颊侧测量可以制取量的骨块长为(6.16±1.38mm)的以底为(3.80±1.91mm),中间值为(2.18±1.13mm),高为(5.78±2.20mm)的长三角形不规则骨块。所测量骨块的体积区间在16.17 mm3-170.65mm3之间。在拔除上颌第三磨牙的时候,腭侧测量可以制取的骨块长为(6.16±1.38mm)的以底为(3.24±1.89mm),中间值为(1.98±1.24mm),高为(6.64±2.39mm)的长三角形不规则骨块。所测量骨块的体积区间在(13.71mm3-174.64 mm3)之间。结论1.MTM的牙根数与根管数的分布在统计学上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单根牙中以单根管为主,双根牙则多为双根管,三根牙中主要为三根管,其他为辅。同时,该部分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MB2的检出率逐渐降低。2.对186位患者的300颗MTM按性别分组后进行了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MTM距离上颌窦的距离与性别无关。在拔除MTM的时候一定要提前观察分析MTM距离上颌窦底的距离,拔牙时避免使用向上的力量,减少牙齿拔除的时候导致上颌窦穿孔的发生。3.MTM状况为良好、牙周炎、龋齿的构成比在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MSM为良好、牙周炎、龋齿、缺失的构成比在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年龄的增加,MTM的龋坏率明显增高,患有牙周炎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加。MSM的研究结果与MTM结果基本一致。所以,应尽量利用CBCT定期地检查MTM和MSM的牙体、牙周情况,从而达到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的目的。4.MTM在正位时,颊腭侧牙槽骨的高度和厚度相当,没有明显的区别,因此,对于正位的MTM,在拔除时由于它的颊腭侧骨板的厚度和高度没有明显的差距,所以要依据每个牙的情况决定拔除时的脱位方向。MTM在颊侧倾斜时,颊侧的根尖到牙槽嵴顶的高度明显小于腭侧根尖到牙槽嵴顶的高度,即颊侧倾斜位MTM的腭侧阻力大于颊侧阻力;由于牙冠偏向颊侧,牙根就会偏向腭侧,在根中1/2、根尖处颊侧骨壁厚度明显大于腭侧骨壁厚度,因此在扩大牙槽窝,增隙的过程中应注意颊侧阻力大于腭侧阻力,可以考虑颊侧脱位,增隙的过程考虑颊侧根中1/2处颊侧阻力大于腭侧阻力。MTM在近中阻生时,颊侧的根尖到牙槽嵴顶的高度统计学分析的结果明显小于腭侧根尖到牙槽嵴顶的高度,腭侧阻力大于颊侧阻力,在根中1/2及根尖处颊腭侧骨板厚度相当,没有统计学差异。因此,近中阻生的MTM在拔除时,由于它的颊侧骨板的厚度和高度小于腭侧骨板的厚度和高度,颊侧阻力小于腭侧阻力,在去除局部阻生的骨阻力后,可以考虑颊侧脱位。5.利用CBCT可以测量MTM颊、腭侧牙槽骨的宽度、高度、长度及与周围组织的解剖结构关系进行评估,以提供合适的松质骨骨块进行Onlay自体骨移植术,避免开辟第二术区进行供骨,且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创伤,为前牙美学区种植植骨提供一种有效的植骨方式。

二、上颌第一磨牙拔牙断根后的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颌第一磨牙拔牙断根后的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牙根误入上颌窦行冲洗取出术的围手术期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基本资料
    1.2. 确诊方法及手术方法
    1.3 结果
2 护理
    2.1 术前准备
        2.1.1 心理准备
        2.1.2 器械准备
        2.1.3 患者准备
    2.2 术中配合
    2.3 术后护理
        2.3.1 常规护理
        2.3.2 饮食护理
        2.3.3 口腔护理
        2.3.4 并发症护理
3 小结

(2)儿童口腔门诊初诊需求分析及常见疾病的临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儿童口腔门诊初诊需求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儿童口腔常见疾病的临床治疗
    第一部分 乳牙龋病、牙髓根尖周病的临床治疗
        病例一 严重低龄儿童龋序列治疗一例
        讨论
        体会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年轻恒牙龋病、牙髓根尖周病的临床治疗
        病例二 左下后牙深龋行部分活髓切断术+超瓷嵌体修复一例
        讨论
        体会
        参考文献
        病例三 右下后牙慢性根尖周炎行牙髓血运重建术一例
        讨论
        体会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牙外伤的临床治疗
        病例 四左上前牙简单冠折合并右上前牙复杂冠折一例
        讨论
        体会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治疗
        病例五 活动矫治器矫正乳牙列期前牙反(牙合)一例
        讨论
        体会
        参考文献
附件
综述 激光在儿童口腔临床诊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上颌结节三维方向骨量及与第三磨牙关系的CBC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References
附录
致谢
综述 上颌后部正畸支抗钉安全区的探讨
    References

(4)上颌骨埋伏阻生第三磨牙微创拔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器械
        1.2.2 手术操作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张口受限及颌面部肿胀程度比较
    2.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
    2.3 两组上颌窦炎与断根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5)CBCT对口腔-上颌窦瘘的影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1资料收集
    2方法
        2.1 CBCT影像学表现
        2.2治疗方法
结果
讨论

(6)上颌窦底对正畸牙齿移动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实验材料
    3 研究方法
    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上颌第一磨牙牙冠近远中向移动量
    2 上颌第一磨牙牙根近远中现移动量
    3 牙轴倾斜度改变
    4 上颌第一磨牙牙根吸收情况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20例)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超声骨刀拔除下颌第三磨牙断根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纳入标准
    1.3 伦理要求
    1.4 手术器械
    1.5 手术方法
    1.6 观察指标及标准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8)阿仑膦酸钠对骨质疏松大鼠干槽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实验试剂、仪器与设备
        1.1.3 实验方法
        1.1.4 指标检测方法
        1.1.5 图像采集与数据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实验中动物模型和数量
        1.2.2 各组大鼠股骨骨密度
        1.2.3 肉眼观察
        1.2.4 HE染色病理形态观察
        1.2.5 骨保护素(OPG)免疫组化观察
        1.2.6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特异性染色观察
    1.3 讨论
        1.3.1 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1.3.2 拔牙创的愈合
        1.3.3 阿仑膦酸钠的选择
        1.3.4 本实验中OPG的结果分析
        1.3.5 本实验中TRAP的结果分析
    1.4 结论
    1.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干槽症的危险因素与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
    2.1 干槽症的危险因素
        2.1.1 年龄与性别
        2.1.2 吸烟
        2.1.3 全身系统性疾病
        2.1.4 病理因素
        2.1.5 牙齿的解剖因素
        2.1.6 手术因素
    2.2 干槽症的防治方法
        2.2.1 氯己定
        2.2.2 碘仿明胶海绵
        2.2.3 抗生素类药物
        2.2.4 激素类与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2.2.5 透明质酸
        2.2.6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2.2.7 生物材料
        2.2.8 氦氖激光照射法
        2.2.9 中药制剂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9)雷尼酸锶对骨质疏松大鼠干槽症愈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方法
    1.2 实验结果
        1.2.1 观察大鼠体征
        1.2.2 各组大鼠骨密度的比较
        1.2.3 干槽症模型观察
    1.3 讨论
        1.3.1 实验动物及拔牙部位的选取
        1.3.2 维甲酸造模法的优势
        1.3.3 骨密度测量的优势
        1.3.4 干槽症造模方法的改良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雷尼酸锶对骨质疏松大鼠干槽症后拔牙窝愈合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实验动物临床观察
        2.2.2 观察和测量
    2.3 讨论
        2.3.1 雷尼酸锶的选择
        2.3.2 本实验拔牙窝的愈合情况
        2.3.3 免疫组化结果的观察与分析
        2.3.4 不足与展望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综述骨质疏松干槽症的防治方法
    3.1 骨质疏松模型的建立与治疗药物的选择
        3.1.1 骨质疏松模型的建立
        3.1.2 骨质疏松治疗药物的选择
    3.2 干槽症的发病机制与防治方法
        3.2.1 干槽症的发病机制
        3.2.2 干槽症的防治方法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关于上颌第三磨牙的CBC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上颌第三磨牙根管系统的CBCT研究
    1.1 资料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1.1.2 设备及扫描方法
        1.1.3 图像的重建
        1.1.4 统计分析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二、上颌第三磨根尖与上颌窦底壁位置关系的CBCT研究
    2.1 资料和方法
        2.1.1 测量方法
        2.1.2 一致性检测
        2.1.3 统计处理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三、上颌第三磨牙与上颌第二磨牙的牙齿健康程度增龄性变化的CBCT研究
    3.1 资料与方法
        3.1.1 评价MTM的牙齿状况
        3.1.2 评价MSM的牙齿状况
        3.1.3 统计方法
    3.2 结果
        3.2.1 MTM的牙齿状况
        3.2.2 MSM的牙齿状况
    3.3 讨论
    3.4 小结
四、关于MTM周围牙槽骨的CBCT研究
    4.1 资料和方法
        4.1.1 分组定义
        4.1.2 测量MTM颊腭侧牙槽骨骨壁的厚度及高度值
        4.1.3 统计处理
    4.2 结果
        4.2.1 分组结果
        4.2.2 MTM周围牙槽骨厚度及高度与MTM位置的关系
    4.3 讨论
    4.4 小结
五、MTM颊、腭侧骨壁可用移植骨块大小的CBCT研究
    5.1 资料和方法
        5.1.1 研究方法
        5.1.2 统计处理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关于上颌第三磨牙研究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上颌第一磨牙拔牙断根后的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牙根误入上颌窦行冲洗取出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 郭敏,梁彦,李结枝.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1(05)
  • [2]儿童口腔门诊初诊需求分析及常见疾病的临床治疗[D]. 王文雅.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上颌结节三维方向骨量及与第三磨牙关系的CBCT研究[D]. 龚婷.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4]上颌骨埋伏阻生第三磨牙微创拔除的临床研究[J]. 张钰芳. 中外医学研究, 2019(33)
  • [5]CBCT对口腔-上颌窦瘘的影像学分析[J]. 齐建华,刘志辉,段常春,张洋,闫天慧.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9(08)
  • [6]上颌窦底对正畸牙齿移动影响的临床研究[D]. 姜委杰. 青岛大学, 2019(02)
  • [7]超声骨刀拔除下颌第三磨牙断根效果评价[J]. 贺平,冯瑜,吴晓乐,李冀寅,张禄野,陈小冬. 口腔医学研究, 2019(04)
  • [8]阿仑膦酸钠对骨质疏松大鼠干槽症的影响[D]. 刘圣锦.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9]雷尼酸锶对骨质疏松大鼠干槽症愈合的影响[D]. 张琳琳.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10]关于上颌第三磨牙的CBCT研究[D]. 吴世超.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拔除根部后上颌第一磨牙的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