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凡中的伟大 奉献者的壮歌(论文文献综述)
张雷[1](2020)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文中认为一个人的挺立,依靠的是脊梁;一个民族的崛起,支撑的是精神。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但需要遍地林立的物质大厦,更需要建造巍峨耸立的精神大厦。人是精神的载体,人物报道是传播和塑造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主流舆论的利器,也是建造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作为中国人民的“第一大报”,70多年来,一代代人民日报的新闻工作者,秉承党中央机关报的历史使命,书写着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战斗、生活、建设、发展的当代史,描绘着新中国精神大厦的图谱,形成了独特的人物报道传统。2014年8月18日,《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经由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这个指导意见的通过,标志着“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有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在党中央领导下,打响了一场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主体、夺取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流舆论阵地的攻坚战。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主流媒体排头兵和主力军,人民日报抓住媒体融合的时代机遇,坚持“一手抓技术,一手抓内容”,在依托“中央厨房”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同时,不断提高优质内容生产能力,把人物报道这一传统优势和长处发挥到了极致,人物报道的栏目创新也进入了新的活跃期。根据本研究所做的全样本统计,2014年8月至2019年4月,人民日报共刊发人物报道9000多篇,月均150余篇,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为栏目稿,涉及栏目387个,新开设栏目197个,人物报道由以往的“多栏目”格局演化为“多栏目集群”的新格局。以人物的精神为“特殊材料”,以栏目建设为主体,人民日报在其版面、网页、移动新媒体上构建起一种类似当今“摩天大楼”所普遍采用的“巨型框架+核心筒+加强桁架”结构,映射出“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生动镜像。2014年之后,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格局发生变化:首先是典型报道栏目多样化、立体化、系统化:重大典型报道以“时代楷模”宣传为核心,“时代先锋”、“先锋足印”、“最美基层干部”、“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四大栏目“鼎足之势”,各类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不断推陈出新。这四大栏目与“时代楷模”以及众多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结合在一起,就构筑起了一座精神大厦的“核心筒”。2013年之前,人民日报已经出现多个大型常设普通人故事栏目,并形成了“人生境界”、“劳动者之歌”、“身边的感动”、“暖流”等多个栏目“接力”的局面。2014年之后,人民日报以“普通人”为报道对象的栏目由过去的“接力”,发展到“栏目集群”,“新春走基层”、“点赞中国”、“故事·百姓影像”、“守望”、“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发现身边”等新栏目与“劳动者之歌”齐头并进,交相辉映,形成了一种类似超高层建筑上围绕在“核心筒”周围的“巨型框架”结构。在人民日报四大类栏目集群当中,还有一类数量较大的“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基本上都是为了适应阶段性主题宣传而设置。这些人物报道栏目均为战役性主题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围绕特定主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故事,通过人的故事来鼓舞人心、凝聚人心、激励人心,形成了人民日报建设民族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人民日报上的人物报道,走过了70多年的光辉历程,书写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生动故事,树立了一个个光辉的典型、榜样、楷模。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之下,借助最新的“中央厨房”全媒体运行平台,人民日报的人物报道也探索出一条“用全媒体手段讲述人物故事”的新路径,开创出一个个全新的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构筑起中华民族精神大厦最具创新色彩、时代特色的“塔尖”。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的实践,为构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提供了宝贵的参照,也启发了更多的思考:任何一座高楼大厦,要想巍然耸立,矗立不倒,必须打好坚实深厚的基础。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巍然耸立在党心民心的基础之上。党心和民心,是这座大厦的基础和生命力所在。筑牢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基础,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不忘初心锤炼党魂,使精神大厦的“核心筒”根深蒂固;二是扎根人民凝聚民心,使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牢不可破;三是守正创新做强媒体,使精神大厦的“建筑师”坚强有力。
王勇[2](2019)在《崇尚英雄模范 凝聚奋进力量》文中认为【背景材料】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应欢[3](2017)在《全国道德模范榜样作用研究》文中认为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的集中体现,生动具体地体现了一定的社会人格,有利于启发人们的道德情感,促进人们实现道德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用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感召群众,营造知荣辱、树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道德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从2007年到2015年评选出的五届全国道德模范,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坚强、拼搏、勤劳、勇敢、奉献、牺牲等伟大精神充分体现了先进性、时代性和大众性等特点,符合我国倡导的道德主流精神,并且易于为人们接受,有良好的示范、引领、导向和激励价值。本文基于对全国道德模范内涵及特征的分析,探究全国道德模范在公民道德建设、个人品德培养方面发挥的榜样作用,从何提出有效地发挥全国道德模范榜样作用的策略。共分以下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说明本文研究意义、分析当前国内外对于全国道德模范榜样作用的研究现状,提出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第二部分,对全国道德模范、道德榜样和榜样作用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应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进行说明;第三部分,分别对“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5个类型的全国道德模范内涵及其特征进行阐述;第四部分,探究发挥全国道德模范凝聚升华、示范引领和激励感染作用;第五部分,主要论述发挥全国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的策略,一是有原则性地选树、宣传、保障和弘扬全国道德模范精神,二是通过设定榜样教育目标、构建榜样教育内容、创新榜样教育方法、拓展榜样教育途径来加强对公民的榜样教育,三是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修养等方面来培育模范公民。
刘进军[4](2008)在《中国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迄今为止,理论界、评论界对历史题材小说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这些成果大多只是针对单一类型的历史题材小说进行的研究与论证。面对不同题材的历史小说,理论界表现出的是冷、热不均的研究态势。“热”,指的是众多专家、学者将注意力大多拘泥于“新历史”的小说上面。多年来,理论界对“新历史”小说与西方新历史主义思潮的研究论文多如牛毛。可以说,中国“新历史”小说之所以在新时期中国小说主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理论界、评论界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另一方面,伴随着清宫历史电视剧的热播,以二月河、唐浩明、凌力等作家创作的作品为代表的长篇古代历史题材小说(尤其是明清历史题材小说)也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热情关注与研究。尤其是在《张居正》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后,古代历史题材小说更加受到重视,一大批有分量的学术论文应运而生。但是,我们也能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看到,学术界对古代历史题材小说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个别作家、个别作品的个案层面之上,还远没有达到系统化、理论化的高度。热的只是几个作家、几部作品。既然历史题材小说研究有热的一面,那么也就必然有冷的一面。“冷”的主要表现有:(1)研究视角单一,政治标准仍在主导研究者视野。(2)研究方法单一,对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古代历史题材小说的研究没有采用普适性的现代性理论,仍在用框架式的话语来阐释、评论文本。(3)更多地将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纳入到“战争”的序列中进行解读,忽略了其自身文学题材的丰富性。(4)以偏概全,忽略了全球化与新的文化语境对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的影响。(5)研究视野狭隘,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古代历史题材小说、新历史小说的研究各自为政,各有各的阐释、分析,却没有人将三者联系起来进行考查。由此可见,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背后,呈现出一种不平衡与失重的混沌状态,不同题材的历史小说受到的待遇是各不相同的。尤其严重的是,各种不同题材的历史小说之间缺乏有效、合理地沟通与联系。在学术界的眼中,它们被视为一个个单独的结构,结构与结构之间是孤立的、没有联系的,表现出明显的疏离态势。我们只能见到结构内部的梳理与对话,而无法见到结构之间的互相交流。由此可见,近年来理论界对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的梳理与研究只是一种历时性的演示,展现给我们的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线性文学史框架。但实际的情况是,多种历史题材小说齐头并进(有出现的时间早晚之分),它们在多元化的社会语境下对历史所发出的音响是喧闹与复杂的。本人在阅读大量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与西方历史哲学理论的基础上,拟对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结构性的统一论述,从而理清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的脉络,全面揭示其审美价值、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绪论部分,首先是梳理中国古代小说与历史的渊源,阐明中国古代小说是怎样在与历史的纠缠不清中脱颖而出的。其次,介绍中国近现代历史题材小说的命名与发展,以及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兴盛与衰落情况。第三,介绍新时期开始之后,中国历史题材小说的发展概况。最后,对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古代历史题材小说、新历史小说做出初步的划分与定义。第一章主要论述新时期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本章共分四节,第一节新时期政治、文化语境下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探讨了在新的政治、文化语境下,中国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发展概况。本节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命名进行了探源;第二部分介绍了新时期初始的政治语境与文化语境;第三部分叙述了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发展脉络。第二节归纳了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民族国家视野下的革命史诗品格。本节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形式上论述了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波澜壮阔的历史空间;第二部分从内容上总结了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史诗性的宏大叙事与客观历史的真相。第三节从“由神到人、向内转的平凡人生”、“抽空阶级意识的各色终生相”、“传奇性的叙事模式”、“侠气与匪气的世俗英雄主义”四个方面论述了新时期革命英雄形象的嬗变。第四节从“现代性”的角度论述了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两个关键词“国民性”与“革命”。第二章论述新时期的古代历史题材小说。本章共分五节,第一节主要从主流政治视野下的民族、阶级斗争史出发,概括了80年代前期古代历史题材小说。第二节探讨了80年代中期以后的古代历史题材小说的生成背景——三足鼎立的文化板块,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80年代中期以后古代历史题材小说的创作情况。第二部分介绍了新时期三足鼎立的文化立场。第三节从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立场出发,概括了古代历史题材小说民族、国家、史诗三大特性。共分为三部分,一是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实用理性”关照下的“以史为鉴”;二是民族国家视野下的大历史图景;三是史诗视野下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第四节从面对全球化语境的精英知识分子立场出发,概括了古代历史题材小说中历史与文化的想象张力。在探讨了新时期知识精英立场下的历史传统文化全息图景之后,分别介绍了文人士子的辛酸史、帝王将相的荣辱史以及纷繁的儒、道、释文化史。第五节从大众民间文化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古代历史题材小说的逸趣。本节首先介绍了读者期待视野下的大众文化与民间通俗文化;其次,推出了大众民间文化的天命史观:循环;第三,详细考查了古代历史题材小说的情欲叙事;第四,介绍了来自民间的通俗文学形式:传奇与章回体。第三章论述新时期的新历史小说。本章共分七节,第一节介绍了西方新历史主义的有关理论,理清了“新历史主义小说”与“新历史小说”之间的纠葛,并为“新历史小说”进行定义。第二节,从解构与建构的角度,阐释了新历史小说对传统权威话语与宏大叙事的消解。第三节,从家族史、生活史、战争史、民家史、生存史五个角度描绘了新历史小说中纷繁的历史图景,展现了作家对历史主体的重新体认与建构。第四节介绍了新历史小说中的人与人性。第五节描绘了历史的偶然性与神秘性。第六节通过介绍新历史小说中作者搭构的共时性、循环型的时空体,展现了历史的寓言化。第七节主要阐释新历史小说的后现代性特征,包括:戏谑、反讽、戏仿等样式。结语部分主要是借用“互文性”这一文学评批工具,对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古代历史题材小说、新历史小说进行比较。通过“史诗性”与“反史诗性”、“螺旋上升”中的必然与“循环往复”中的偶然、“英雄”—“帝王将相”—“人”、三种不同的文本背后的历史观念四组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中隐性联系的“互文性”比较,得出最终的结论,即:只有掌握了“现代性”这把钥匙,我们才可以彻底打通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古代历史题材小说、新历史小说的界限,对它们加以系统性的整体考察,从而实现对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的总体把握。新时期的历史题材小说始终对应着中国“现代性”的进程,没有现代性,就不会有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它从现代性中来,它到现代性中去,它始终与现代性进行着文学的互动与精神的沟通,并始终参与着现代性的民族国家想象建构。
潍坊市国税局[5](2002)在《平凡中的伟大 奉献者的壮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东省国税局向全系统发出向张群同志学习的号召及本刊和相关媒体连续报道张群同志先进事迹后,在系统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每个人都被张群的感人事迹及其崇高精神深深打动,尤其在国税系统内部,一股学张群、争做时代先锋的热潮已迅速掀起。
二、平凡中的伟大 奉献者的壮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凡中的伟大 奉献者的壮歌(论文提纲范文)
(1)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选题背景与文献综述 |
1.1 媒体融合是一场巩固主流舆论阵地的攻坚战 |
1.1.1 媒体融合的背景:主流媒体面临空前挑战 |
1.1.2 媒体融合的手段: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
1.1.3 媒体融合的目的:传播和塑造主流价值观 |
1.2 人民日报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1.2.1 独特地位:党中央机关报的使命与担当 |
1.2.2 重要作用:从主流媒体到新型主流媒体 |
1.2.3 具体实践:用主流新闻塑造传播主流价值观 |
1.3 人物报道对传播塑造主流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
1.3.1 人物报道溯源:东方纪传体史书与西方人物传记 |
1.3.2 中国特色人物报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体现 |
1.3.3 西方特色人物报道:现代传播学的借鉴 |
1.4 栏目创新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 |
1.4.1 栏目:也是一种系统化的框架结构 |
1.4.2 人民日报的栏目创新:正处在新的活跃期 |
1.4.3 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尚待深耕的“沃土” |
1.5 本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和结构 |
1.5.1 本研究选题的目的 |
1.5.2 本研究选题的意义 |
1.5.3 本研究的基本方法 |
1.5.4 本研究的逻辑结构 |
第二章 媒体融合阶段人民日报人物报道的多维分析 |
2.1 文本分析:对9462篇人物报道的量化分析 |
2.1.1 人物报道日均发稿量在5篇以上 |
2.1.2 人物报道发稿的主阵地在要闻版 |
2.1.3 人物报道的主旋律是核心价值观 |
2.1.4 人物报道是人民日报的核心优势 |
2.2 栏目分析: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空前活跃 |
2.2.1 栏目众多:涉及人物报道的栏目多达387个 |
2.2.2 创新活跃:新开设人物报道栏目多达197个 |
2.2.3 结构有序:人物报道栏目呈现四大集群现象 |
2.3 模式分析:媒体融合催生人物报道新模式 |
2.3.1 “扫一扫”背后:媒体融合带来新闻模式之变 |
2.3.2 人物报道新体验:“扫描二维码体验更丰富” |
2.3.3 人物报道新映像:“看人民映像品百味人生” |
2.3.4 人物报道新呈现:“扫一扫与人物面对面” |
2.4 理论分析:社会文化空间的重构与精神交往升级 |
2.4.1 文化空间重构呼唤精神交往升级 |
2.4.2 人类精神交往具有“多层次性”特征 |
2.4.3 高层次精神交往追求人与人的默契、心与心的和谐 |
2.4.4 高层次精神交往的价值在于构建心灵相通的意义世界 |
2.4.5 人民日报人物报道的精神交往意义 |
第三章 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历程:久久为功的铸魂工程 |
3.1 纸媒体阶段:树立重大典型,报道新人新事 |
3.1.1 典型人物报道的三次高潮(1949—1989) |
3.1.2 典型人物报道的栏目化趋势(1990-1996) |
3.1.3 “新人新事”类栏目的演化(1951—1996) |
3.2 报网互动阶段:弘扬时代先锋,讲述百姓故事(1997—2013) |
3.2.1 报网互动开启典型报道“新模式” |
3.2.2 “时代先锋”栏目成为典型报道“顶梁柱” |
3.2.3 普通人物报道栏目成为“新常态” |
3.3 媒体融合阶段:讴歌时代楷模,构建精神大厦(2014——2019) |
3.3.1 典型报道栏目集群:矗立起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
3.3.2 普通人报道栏目集群:编织起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
3.3.3 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构造出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 |
3.3.4 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突出为精神大厦的“塔尖” |
第四章 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
4.1 时代楷模报道:铸就“核心筒”的“中心柱” |
4.1.1 “时代楷模”的来龙去脉 |
4.1.2 “时代楷模”的“全媒体交响” |
4.1.3 人民日报上的“时代楷模” |
4.2 四大典型报道栏目:“核心筒”的“四大支柱” |
4.2.1 “时代先锋”栏目:先锋模范的典型事迹 |
4.2.2 “先锋足印”:践行核心价值观 |
4.2.3 “最美基层干部”:扎根基层的颂歌 |
4.2.4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永恒的英烈精神 |
4.3 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群:“核心筒”的有机结构 |
4.3.1 多姿多彩的“典型风采” |
4.3.2 别出心裁的“典型呈现” |
4.3.3 各式各样的“典型故事” |
4.4 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为国家立心,为时代铸魂 |
4.4.1 典型人物:体现“榜样的力量” |
4.4.2 典型人物报道:体现党报的担当 |
4.4.3 栏目创新:为典型人物报道开辟新空间 |
第五章 人民日报普通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
5.1 大型栏目:“巨型框架”的“巨型柱” |
5.1.1 “走转改”系列:歌颂基层一线的普通劳动者 |
5.1.2 “微故事”系列:微小故事里的伟大进程 |
5.1.3 “影像”系列:镜头里的百姓故事 |
5.1.4 “青春派”:青春飞扬的新一代 |
5.2 中小型栏目群:“巨型框架”的“二级柱” |
5.2.1 “发现”系列:挖掘生活深处的精神之美 |
5.2.2 “生活”系列:老百姓的美好新生活 |
5.2.3 “法治”系列:见证法治进程 |
5.2.4 “青春”系列:新生代的故事 |
5.3 人民日报普通人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 |
5.3.1 用“新人新事”反映“新时代新风尚” |
5.3.2 讲述普通人身边的感人故事 |
5.3.3 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
第六章 人民日报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 |
6.1 新时代主题人物报道栏目群:四大“腰桁架” |
6.1.1 中国梦系列栏目:用“中国梦”凝聚人心 |
6.1.2 新时代系列栏目:演奏新时代交响 |
6.1.3 脱贫攻坚系列栏目:脱贫攻坚的故事 |
6.1.4 中国故事系列栏目: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
6.2 纪念性栏目群:四大“伸臂桁架” |
6.2.1 抗战主题系列人物栏目:传承抗战精神 |
6.2.2 长征主题系列栏目:重温长征精神 |
6.2.3 改革开放系列栏目:坚定改革开放的脚步 |
6.2.4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栏目:掀起爱国主义的高潮 |
6.3 人民日报主题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智媒时代尤需“以情动人” |
6.3.1 重大主题报道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
6.3.2 不断提高重大主题报道的“人气指数” |
6.3.3 “以情动人”是重大主题报道的最高境界 |
第七章 人民日报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塔尖” |
7.1 在媒体融合大潮中开创人物报道新栏目 |
7.1.1 “点赞中国”:第一个大型全媒体互动人物报道栏目 |
7.1.2 “工匠绝活”栏目:用绝活表现“绝活” |
7.1.3 “暖闻热评”栏目:用评论传播“人物” |
7.1.4 “中国有我”栏目:用故事为奋斗者喝彩 |
7.2 在“中央厨房”支撑下讲述全国两会“融故事” |
7.2.1 “融·两会”栏目:中央厨房的新呈现新体验 |
7.2.2 “融两会”栏目: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讲述 |
7.2.3 “我当融记者”栏目:人民日报记者的“融故事” |
7.3 在媒体融合时代讲好“总书记”的“微故事” |
7.3.1 “我和总书记面对面”栏目:“大主题”的“全媒体呈现” |
7.3.2 “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栏目:脱贫攻坚最前沿的故事 |
7.3.3 总书记的“微镜头”:“大人物”的“微视角” |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筑牢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基础 |
8.1 铸党魂:强化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
8.1.1 活力的源泉:党的主题教育活动接力 |
8.1.2 永远的初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8.1.3 榜样的力量:用英烈先锋教育全党 |
8.2 聚民心:优化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
8.2.1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
8.2.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民心” |
8.2.3 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8.3 砺铁军:锤炼精神大厦的“铸魂人” |
8.3.1 新闻工作者也是“铸魂人” |
8.3.2 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新闻工作者 |
8.3.3 担当起“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历史重任 |
8.3.4 书写好当代中国人民的奋斗史、生活史、心灵史 |
参考文献 |
致谢:一个新闻记者的心路 |
个人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崇尚英雄模范 凝聚奋进力量(论文提纲范文)
【背景材料】 |
【考点综述】 |
【考点链接】 |
1.从责任的角度 |
2.从自立自强的角度 |
3.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角度 |
4.从生命的角度 |
5.从挫折的角度 |
6.从劳动的角度 |
7.青少年创造未来 |
【命题解读】 |
【创新试题】 |
一、选择题 |
二、非选择题 |
参考答案: |
(3)全国道德模范榜样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
2 研究综述 |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4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1 相关基本理论概述 |
1.1 核心概念界定 |
1.1.1 全国道德模范 |
1.1.2 道德榜样 |
1.1.3 榜样作用 |
1.2 相关理论基础 |
1.2.1 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关理论基础 |
1.2.2 伦理学相关理论基础 |
1.2.3 心理学相关理论基础 |
2 全国道德模范的类型及特征 |
2.1“助人为乐”型及其特征 |
2.1.1“助人为乐”型的内涵 |
2.1.2“助人为乐”型的特征 |
2.2“见义勇为”型及其特征 |
2.2.1“见义勇为”型的内涵 |
2.2.2“见义勇为”型的特征 |
2.3“诚实守信”型及其特征 |
2.3.1“诚实守信”型的内涵 |
2.3.2“诚实守信”型的特征 |
2.4“敬业奉献”型及其特征 |
2.4.1“敬业奉献”型的内涵 |
2.4.2“敬业奉献”型的特征 |
2.5“孝老爱亲”型及其特征 |
2.5.1“孝老爱亲”型的内涵 |
2.5.2“孝老爱亲”型的特征 |
3 全国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 |
3.1 凝聚升华作用 |
3.1.1 凝聚核心道德价值观 |
3.1.2 培养社会道德新风尚 |
3.1.3 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 |
3.2 示范引领作用 |
3.2.1 展示高尚道德情操 |
3.2.2 引领社会道德规范 |
3.2.3 继承优良道德传统 |
3.3 激励感染作用 |
3.3.1 激发道德情感 |
3.3.2 激励道德行为 |
3.3.3 坚定道德信念 |
3.3.4 塑造道德人格 |
4 发挥全国道德模范榜样作用的策略 |
4.1 弘扬模范精神 |
4.1.1 选树道德模范注重先进性与时代性 |
4.1.2 宣传道德模范注重真实性与广泛性 |
4.1.3 保障道德模范注重奖励性与机制性 |
4.2 加强榜样教育 |
4.2.1 设定榜样教育目标 |
4.2.2 构建榜样教育内容 |
4.2.3 创新榜样教育方法 |
4.2.4 拓展榜样教育途径 |
4.3 培育模范公民 |
4.3.1 提升道德认识 |
4.3.2 培养道德情感 |
4.3.3 促进道德行为 |
4.3.4 养成道德习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中国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历史想象与文学想象 |
第一节 隶属与暧昧——中国古代小说与历史的渊源 |
(一) “历史”、“小说”何谓? |
(二) 古代小说与历史的纠缠 |
1、史官文化与稗史小说 |
2、讲史评话与历史演义——古代历史题材小说的破茧而出 |
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历史题材小说的命名与发展 |
(一) 现代历史题材小说的奠基 |
(二) 现代历史题材小说的余绪与“17 年”历史题材小说发展概况 |
第三节 世纪末与世纪初的遥相呼应——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 |
(一) 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概况 |
(二) 新时期不同类型历史题材小说的划分与定义 |
第一章 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
第一节 新时期政治、文化语境下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
(一)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探源 |
(二) 文学与政治的互动——新时期初始的政治语境与文化语境 |
1、新时期初始的政治语境对文学的影响 |
2、新时期初始的文化语境对文学的影响 |
(三) 世纪之交的崛起——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发展脉络 |
第二节 传承与疏离——民族国家视野下的革命史诗品格 |
(一) 形式上的史诗化:波澜壮阔的历史时空 |
(二) 内容上的史诗化:宏大叙事与客观历史的真相 |
第三节 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英雄形象的嬗变 |
(一) 理想、本真、另类——革命历史题材小说英雄与英雄主义书写的嬗变 |
(二) 英雄:由神到人、向内转的平凡人生 |
(三) 英雄:抽空阶级意识的各色众生相 |
(四) 英雄:传奇性的叙事模式 |
(五) 英雄:充满侠气与匪气的世俗英雄主义 |
第四节 关键词——关于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革命历史图景的哲学思 |
(一) 关键词之一:革命 |
(二) 关键词之二:国民性 |
第二章:新时期古代历史题材小说 |
第一节 主流政治视野下的民族、阶级斗争史——80 年代前期古代历史题材小 |
(一) 80 年代前期的古代历史题材小说概况 |
(二) 政治化的历史观照 |
(三) 整齐、划一的古代史 |
第二节 三足鼎立的文化板块——80 年代中期以后的古代历史题材小说 |
(一) 80 年代中期以后古代历史题材小说的创作情况 |
(二) 文化合力撞击下的历史文学产物 |
第三节 民族、国家、史诗——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历史文学想象诉说 |
(一) 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实用理性”观照下的“以史为鉴” |
(二) 民族国家视野下的大历史图景 |
(三) 史诗视野下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
第四节 历史与文化的想象张力——精英知识分子立场的历史诉说 |
(一) 新时期精英知识分子立场下的历史传统文化全息图景 |
(二) 精英文化:文人士子的辛酸史 |
(三) 权谋文化:帝王将相的荣辱史 |
(四) 儒、道、释的多元文化景观:纷繁的文化史 |
第五节 大众文化与民间逸趣的合谋 |
(一) 读者期待视野下的大众文化与民间通俗文化 |
(二) 循环:大众民间文化的天命史观 |
(三) 情欲叙事:大众猎奇心理与自然人性欲望书写的合谋 |
(四) 传奇与章回体:来自民间的通俗文学形式 |
第三章 新时期的新历史小说 |
第一节 何谓“新历史小说” |
(一) 混乱的命名与定义 |
(二) 西方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的内涵与外延 |
1、新历史主义批评的产生与发展 |
2、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特征 |
3、新历史主义的批评策略 |
(三) “新历史小说”的命名 |
第二节 解构与颠覆——新历史小说对传统权威话语与宏大叙事的消解 |
第三节 纷繁的历史图景——新历史小说对历史主体的重新体认与建构 |
(一) 兴衰变迁的家族史:小历史对大历史的置换 |
(二) 日常生活的世俗史:历史的零散性 |
(三) 含混的战争史:对另类历史的重新思索 |
(四) 色彩斑斓的民间史:关于民族历史的隐秘诉说 |
(五) 晦暗的生存史与欲望史:权力与暴力、性欲与情欲 |
第四节 异样的视域——新历史小说中的人与人性 |
(一) 历史映像中的人 |
(二) 关于人性的诉说 |
第五节 捉摸不定的命运——历史的偶然性与神秘性 |
第六节 共时性、循环型时空体:历史的寓言化 |
第七节 戏谑、反讽、戏仿——新历史小说的后现代特征 |
(一) 戏谑的喜剧历史 |
(二) 反讽的荒唐历史 |
(三) 戏仿的滑稽历史 |
结语:历史的互文性——关于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的“现代性”情结 |
(一) 文学批评的工具——互文性 |
(二) 互文性的对话——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的隐性联系 |
1、“史诗性”与“反史诗性”:现代性的宏大叙事意图 |
2、“螺旋上升”的必然与“循环往复”的偶然:现代性的进化论与传统型的循环论 |
3、“英雄”—“帝王将相”—“人”:“向内转”的现代性思考 |
4、文本背后的历史观念: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的历史观 |
5“、现代性”与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的文学互动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四、平凡中的伟大 奉献者的壮歌(论文参考文献)
- [1]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D]. 张雷. 河北大学, 2020(02)
- [2]崇尚英雄模范 凝聚奋进力量[J]. 王勇. 中学政史地(初中适用), 2019(12)
- [3]全国道德模范榜样作用研究[D]. 应欢. 中国计量大学, 2017(03)
- [4]中国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论[D]. 刘进军. 山东师范大学, 2008(08)
- [5]平凡中的伟大 奉献者的壮歌[J]. 潍坊市国税局. 山东税务纵横, 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