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高度重视和着力培养高中学生的自学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任子男[1](2021)在《核心素养视域内宁夏银川市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江文[2](2021)在《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全国大中小学开展了大规模地线上教学活动。目前,线上教学相关研究正在积极探索中,为充实国内关于数学学科高中学段线上教学评价的理论成果,研究构建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研制相应的问卷,调研疫情时期高中数学线上教学情况,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建议,以期指导高中数学线上教学工作。研究问题包括:(1)怎样构建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2)如何应用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3)疫情之下的高中数学线上教学工作开展情况如何?为构建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以及疫情期间全国各地针对中小学线上教学研发的评价标准,了解研究现状,确定研究目标为:构建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其调研疫情之下的高中数学线上教学情况。首先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筛选、加工,在与专家初步交流后拟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然后采用专家咨询法,进行第一轮专家意见征询,收集专家意见后从指标集中程度、离散程度、变异系数三方面数据信息以及修改意见对该框架进行修订和完善;接着进行第二轮专家意见征询,检验结果为专家评分内容效度优秀。最终确定出科学合理的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在应用研究部分,根据构建的指标体系编制问卷,对一线高中数学教师进行调查。调查过程包括预测试和正式测试,通过预测试进行项目分析、效度分析和信度分析,修改问卷并形成最终问卷。对正式施测收集的1110份问卷结果用SPSS 2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整体现状研究、基于评价指标体系5个维度的研究、比较研究(含教龄和年龄差异分析、学历差异分析、性别差异分析、城乡差异分析、所教年级差异分析、省份差异分析等)以及态度研究。研究结论:研究构建的《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共设5个一级指标(准备与保障、资源利用与方案设计、线上教学实施、课后训练实施、评价与反馈)、20个二级指标、48个观测点。该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优秀的内容效度,可以作为评价高中数学线上教学水平的有效工具。高中数学线上教学优化建议:教育管理新样态;教学实施新策略;学生培养新要求;家校互动新模式;教育均衡新局面;未来教育新技术。
刘金金[3](2021)在《“语文学习任务群”理念下高中古代散文教学研究》文中指出随着2017年语文新课标的颁布以及2019年高中语文教材的翻新,对语文教学新思考、新观念的研讨势在必行。中国古代散文中具有的文言字词、特殊句式、篇章布局、思想内涵等文学知识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与古人沟通的纽带,也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古代散文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对古代散文学习存在抗拒或畏难的心理。现阶段如何解决学生对古代散文学习的逃避心理,继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已经成为了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本论文将2017年新课标提出的“语文学习任务群”理念、古代散文教学实践和师生古代散文教学现状调查研究结果相结合,针对当前古代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及新的教学思路,希望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在高中古代散文教学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本论文立足实践,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统计调查数据以及数据分析发现当前高中古代散文存在的问题:课堂教学仍以教师讲解为中心、教师对古代散文主题和写作技巧的教学不够重视、古代散文教学评价方式有待更新。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新课标提出的“语文学习任务群”理念和新要求,本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高中古代散文教学策略:第一,依据2017年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行整体教学设计;第二,教师在“语文学习任务群”理念指导下,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其中包括学期教学计划和单元教学计划;第三,教师要善于发掘和利用课标、教材、课外书籍和媒体等教学资源;第四,确定完善的语文学习监督评价体系。理论的提出离不开实践的检验,本论文在最后结合“语文学习任务群”理念,确定并执行古代散文教学策略,以2019年统编版高一必修上下册教材为教学依托,设计了两种不同主题,不同选文编排方式的单元教学设计,具体说明“语文学习任务群”在高中古代散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余琦[4](2021)在《“学导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望轰轰烈烈的课堂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卓着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能否真正面对与合理解决,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改革的纵深推进。在核心素养时代下,课堂教学改革有必要确立新的思维方式,并借此思考困扰我们的“棘手问题”。如果教学改革只是在形式上做文章,不少课堂深陷应试泥潭,既不教人文,也无关精神,甚至连知识也谈不上,而是“扎扎实实”地搞成了教考,把考试当作课堂教学改革的使命,学生对学习将会越来越麻木,违背了立德树人是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核心素养培育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这才是我们的使命。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学校从提升教学质量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思维为主干,学科素养为核心,坚持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校发展需要,注重学情分析,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方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掌握学习方法为目的,实行精细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2018年,宣威一中教研组进行多方位的会诊,深化推进课程改革,高中数学组积极探索“学导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信、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努力实践高效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构建自主学习、和谐、高效教学模式。本文利用文献研究法、实验法、访谈法和统计分析法,构建了高中数学“学导式”教学模式。从教育发展的要求,文献的研究及各学校成功案例的学习,到结合自身学校具体情况分析中,获得新的教学理念:教育是播种未来的教育,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有大格局,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运用适当的方式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开发学生地潜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的体系式教学,当然也不能完全被体系所套住。“学导式”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仅考虑自己如何教,更多地去考虑学生要如何学,用心教“学”,激发学生想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能学、最终达到会学的目的。在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下,预设好教法与学法,先让学生自己学习,不仅可以先掌握部分知识发现自己的问题,带着问题去上课,从而提高效率,还能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先做第一次的思考,然后再从教学中获得深刻的思考,经过一段时间还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并获得方法,另外,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现自己,获得学习的兴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将该模式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加以应用,得到了如下结论:(1)“学导式”教学模式分成为学而教——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评教;(2)“学导式”教学模式不但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成绩,还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自主合作学习,转被动为主动学习的观念,具有了自主学习的正确意识、态度和方法;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提升了专业素养。本研究给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和策略,笔者之后还将对教学模式做进一步的研究。
罗铠升[5](2021)在《西藏自治区初中国家安全教育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家安全是定国安邦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各种可以预见或难以预料的风险隐患,使我国的国家安全面临着多方面的威胁,形势严峻。国家安全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安全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全面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教育体系,已刻不容缓。十九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国家安全教育工作,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实施意见》和《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实施途径,要求学校将国家安全教育作为重点,培养青少年的国家安全意识和提高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对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西藏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高地,在外部地缘和内部区位中具有特殊地位。“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西藏的安全问题,将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西藏工作的着力点。为了维护西藏的社会和谐及长治久安,促进西藏的稳固发展,国家安全教育要全面贯彻在学校教育体系中,以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基于此,本研究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安全与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指示为依据,在充分整理分析国家安全教育的政策文本与相关文献基础上,选取西藏自治区五所初级中学的教师和学生作为调研对象,以问卷和访谈调查为研究方法,对区内初级中学国家安全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对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点进行了阐述,有关西藏自治区国家安全教育的研究极少,强化西藏自治区国家安全教育需要深入研究。第二部分是对初中国家安全教育的内涵进行了阐述。此部分对国家安全教育的概念,初中国家安全教育的目标、内容和主要途径进行了概述,对西藏自治区初级中学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分析总结。第三部分是西藏自治区初中国家安全教育的调查分析。本研究在明确研究对象、确定研究内容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深入了解区内初中国家安全教育开展现状。第四部分是问题分析。根据本研究对西藏自治区初中国家安全教育的现状调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五部分是对策探析,针对西藏自治区初中国家安全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健全评价体系、教师队伍建设以及社会教育资源开发等方面给出对策和建议。
唐亚平[6](2020)在《“分层导学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目前笔者所从事教学的学校采用的是学生分层次教学的模式,层次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起点、学习态度及学习能力上各不相同的,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能够体现出学生之间的差别。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得到提升,在学习过程中的都能有所的发展,笔者对分层导学案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对学生的发展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能给本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资料。笔者首先通过各种渠道浏览了大量的文献,在其他研究者的基础上进行本文的研究,通过文献笔者对目前国内外的导学案、分层导学案的起源及研究状况进行了总结。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到目前对导学案有较多研究,与分层教学相关的文献也较丰富,导学案与分层教学始终是教育研究者的热点,但是有关分层导学案的研究相对较少。其次,笔者参考其他教育研究者的研究,对与本研究相关的概念(导学案、分层教学、分层导学案)进行了释义,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学习了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并对有关的理论进行解读。同时通过分析与分层导学案相关的理论与研究,了解分层导学案的编制原则,并结合文献对分层导学案的构成部分的编制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笔者对目前化学教学中分层导学案的使用现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分析,了解到目前在化学教学中使用分层导学案的比较少,部分教师对分层导学案的认识不足,因此笔者觉得对分层导学案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还是很有必要的。在分层导学案的应用实践中,笔者以问卷调查的方法初步了解了学生的化学学习现状,同时采用观察方法分析学生日常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化学学习中的兴趣、态度、习惯及学习能力进行更深的了解,再通过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真正的想法,遵循他们的意愿,进而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如何确保分层导学案的教学顺利进行,符合不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层是笔者首先需要考虑的,在对学生合理划分后,笔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层导学案的编制,分层导学案在编制时要显现出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学生之间都具有差异,对不同的学生应该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引导,尽最大可能的帮助每一个的学生全面发展。最后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了解学生在分层导学案的使用前后学习状况的改变,分析分层导学案在化学实际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分层导学案能够影响自己的化学兴趣,同时分层导学案能够帮助学生进行预习、归纳、总结及督促作业的完成。通过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分层导学案能够让他们意识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以及在学习上对他们的帮助,能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这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动力。笔者还运用分析法对学生分层导学案应用前后学生成绩的变化进行分析,探究其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化学学习成绩是否有影响,笔者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在高二期末考试中,实验班(1711班)的学生成绩与对照班(1716班)的学生成绩有很大的距离,实验班(1711班)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通过对学生化学成绩前后变化、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的改变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化学学习能力的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分层导学案教学对学生的成绩提升、兴趣的提高及学习能力的增强都有一定的帮助,同时还能够帮助笔者提高化学教学素养。研究结果表明:高中化学教学中使用分层导学案是可行的并且有效的。
罗馨[7](2020)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实现路径研究》文中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立足于新时代,必须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是党在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录提升和人才培养的新定位、新要求。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时,含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条件。2018年3月18 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在高校,有一门学生普遍修学的公共课程——“大学语文”,大学语文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性正是大学语文的“灵魂”。因此,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导向,突出思想价值引领,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推进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探索,提升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教学水平,从而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正是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丰富大学语文课程质量而展开的教育教学改革。本文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从各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中获取调研资料。首先,理清相关理论,并阐述课程育人的“三因”基本规律和四个基本原则;其次,“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语文在实现课程育人的过程中,由于育人理念和目标落实不彻底,育人教材和平台建设参差不齐,育人师资队伍和水平不稳定造成全员育人存在不到位的现象,全过程育人存在不完整的现象以及全方位育人存在不全面的现象;最后,将大学语文课程融入课程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以及全方位育人,这四个育人的环节中,守住大学语文课程的课程思政阵地,全面提升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政味,保证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唐路[8](2020)在《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试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以下简称物理竞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中学学科知识竞赛,截至2019年,共举办了36届赛事,深受广大中学生的欢迎,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物理竞赛在培养物理学科人才、促进中学快速发展、提高物理教师专业水平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中学物理竞赛的主要考核方式便是物理竞赛试题,因此,为了提高中学物理竞赛的教学效率、物理拔尖人才的培养效率,对中学物理竞赛试题进行分析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以2015-2019五年的复赛真题、决赛真题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试题的内容统计分析,寻找复赛、决赛试题有何特点;以2017-2019三年的复赛(湖南赛区)考生得分、2018-2019两年的决赛考生得分的成绩统计分析,探求考生的成绩背后究竟有何意义;再对36届的复赛、决赛试题进行案例分析。在此分析、研究基础之上,旨在为物理竞赛教师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竞赛教学策略、为物理竞赛考生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为学生家长提供一些非同小可的关键信息,正确发挥物理竞赛对于人才培养的作用。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本文的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相关概念界定、研究设计;第二章是本文的研究理论基础,介绍了素质教育理论、教育评价理论、多元智力理论;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核心部分,第三章对2015-2019五年的复赛真题、决赛真题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竞赛试题的特点;第四章对2017-2019三年的复赛(湖南赛区)考生得分、2018-2019两年的决赛考生得分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考生得分的规律;第五章对竞赛试题进行解题的案例分析;第六章为本文的结论与不足,主要对本文的结论进行了总结,根据结论对教师、学生、命题者提出了一些建议,并且指出一些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对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试题进行研究,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楚物理竞赛试题的特点、物理竞赛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以便更好地开展物理竞赛教学,完善物理竞赛教育。
陈叶凤[9](2020)在《初中网络微写作教学研究》文中认为写作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尺度,写作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然影响个体的思维能力和进入社会后的交际活动,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的社会适应能力。然而目前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利于初中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急需探寻可以改善当前写作教学现状的良策。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各种网络社交平台的出现,初中写作教学迎来了改革的契机。笔者在进行该研究前做了大量的文献查阅和研究工作,即文献分析法;编写了关于初中生在网络社交平台下微写作活动概况的调查问卷,即问卷调查法;将以往的写作教学案例和当今的网络微写作教学案例展开比较和分析,即案例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几种研究方法的使用,争取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本文研究的是基于腾讯QQ和微信软件下的微写作对初中生写作能力的促进作用,一共分为五章。前两章是相关基础理论和研究依据的阐释;第三章是初中网络微写作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第四章探讨初中网络微写作教学的策略和模式,主要从教学理念、内容、策略和课外延伸等方面阐述如何在QQ和微信平台下,利用微写作增强初中生的写作能力,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初中生语文能力的目的;第五章关于初中网络微写作教学示例与反思,对前文涉及的部分教学模式和策略进行初步的尝试和运用。本论文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具备一定的新颖性,提出了改善传统写作教学的策略,以初中生在QQ和微信平台下的写作为例,通过网络微写作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希望能够给一线教师们带来一些启示,重视初中生在网络社交平台下的微写作活动,科学指导与评改,切实提升初中生的写作水平。
张绍清[10](2020)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很突出,面对当前我国制造业所遭受的现实困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需要大量接受优质职业教育的技能型人才。据此,在中职院校培育和弘扬严谨认真、精益求精和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对于建设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纵观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发现,有关中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在以下两个较为宽泛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1)近些年来,已有相当多的文献对工匠精神的内涵界定、影响因素和培育路径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在理论层面部分观点达成了共识,但这一领域的研究还较为零散,迄今未见到专门系统的对中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的研究。(2)总体来看,当前对中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效果和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较多,有的还构建了较规范的工匠精神培育效果的影响因素模型;不足之处主要是理论模型缺乏实践的检验,在研究方法上缺乏实证类的分析。基于上述现实之殇,本研究立足于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的“应然”愿景与“实然”样态。本文结构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对所要研究的问题、研究方法、文献综述等有关选题及如何展开研究的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论证,属于“研究之研究”部分。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在梳理总结文献和借助默会知识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中职生学生“工匠精神”核心素养维度和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效果影响因素模型,据此提出研究假设,属于研究层面的“应然”目标部分。第三部分是实践调查和实证分析,通过对江西省三所中职院校的调查,实证研究发现:(1)从整体分析结果得出,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素养水平总分为3.72,处于中等偏低水平。(2)年级差异和实习经历对中职生“工匠精神”素养水平存在显着性影响;性别、父母的教育程度、父母的职业、家庭居住地对中职生“工匠精神”素养水平无显着性差异。(3)从影响分析结果得出,外部社会环境、校园文化、课程教学、实践行为、内生力量对中职生“工匠精神”培育效果产生显着性影响。第四部分是“工匠精神”培育路径创新,基于实践问题和应然目标的对比,从外部社会环境层面的改善与更新、学校培育环境层面的优化与完善、实践行为层面的创新与联动、学生主体层面的强化与激发四个方面提出了促进中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效果的策略建议。
二、要高度重视和着力培养高中学生的自学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要高度重视和着力培养高中学生的自学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2)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核心概念界定 |
1.1.1 线下教学 |
1.1.2 线上教学 |
1.1.3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
1.2 研究背景 |
1.2.1 教育信息化的推动 |
1.2.2 线上教学的飞速发展 |
1.2.3 疫情背景下评价的必要性 |
1.2.4 未来实践建设的需要 |
1.3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问题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专家咨询法 |
1.5.3 问卷调查法 |
1.5.4 统计分析法 |
1.6 研究思路 |
1.7 研究重点和难点 |
1.7.1 研究重点 |
1.7.2 研究难点 |
1.8 论文结构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2.1.2 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2.1.3 高中数学线上教学现状研究 |
2.1.4 文献述评 |
2.2 理论基础 |
2.2.1 认知负荷理论 |
2.2.2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
2.2.3 CIPP评价模式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工具的构建 |
3.1.1 指标体系的构建步骤 |
3.1.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2 研究方法的选择与确定 |
3.2.1 指标体系初建阶段 |
3.2.2 指标体系修改阶段 |
3.2.3 指标体系检验阶段 |
3.3 专家意见的数据收集与处理 |
3.3.1 专家咨询意见数据处理 |
3.3.2 指标体系效度检验数据处理 |
3.4 问卷编制及数据处理 |
3.4.1 调查问卷编制阶段 |
3.4.2 问卷数据处理阶段 |
第四章 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制定 |
4.2 第一轮专家意见的调查与分析 |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修正 |
4.4 第二轮专家意见的调查与分析 |
4.5 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 |
第五章 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
5.1 高中数学线上教学情况调查问卷的制定 |
5.2 预测试及问卷调整 |
5.2.1 项目分析 |
5.2.2 内容效度分析 |
5.2.3 信度分析 |
5.3 正式测试 |
5.4 问卷数据统计及分析 |
5.4.1 教师基本信息统计 |
5.4.2 整体现状的描述统计 |
5.4.3 各维度的描述统计 |
5.4.4 差异分析 |
5.4.5 态度分析 |
5.5 结论及讨论 |
5.5.1 整体现状水平的研究结论 |
5.5.2 各维度的研究结论 |
5.5.3 不同类型教师差异性研究结论 |
5.5.4 对线上教学态度的研究结论 |
第六章 启示、总结与思考 |
6.1 启示 |
6.1.1 教育管理新样态 |
6.1.2 教学实施新策略 |
6.1.3 学生培养新要求 |
6.1.4 家校互动新模式 |
6.1.5 教育均衡新局面 |
6.1.6 未来教育新技术 |
6.2 研究总结 |
6.2.1 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的总结 |
6.2.2 高中数学线上教学情况调查问卷编制过程的总结 |
6.3 研究思考 |
6.3.1 研究的贡献 |
6.3.2 研究的不足 |
6.3.3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初稿)》专家意见征询问卷 |
附录2 《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第二次专家意见征询问卷 |
附录3 疫情期间高中数学线上教学情况调查问卷(预测试版) |
附录 4 疫情期间高中数学线上教学情况调查问卷(正式测试版) |
致谢 |
(3)“语文学习任务群”理念下高中古代散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现状 |
1.“语文学习任务群”相关研究 |
2.高中古代散文教学策略研究 |
(二)选题意义与价值 |
(三)研究方法 |
一、高中古代散文教学现状及问题 |
(一)高中古代散文教学现状 |
1.教师古代散文教学现状 |
2.学生古代散文学习现状 |
(二)高中古代散文教学问题及成因 |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2.教学问题出现的原因 |
二、推行“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必要性 |
(一)“学习任务群”在新课标中的相关要求 |
(二)“学习任务群”对统编教材的革新 |
1.古代散文选文篇目 |
2.古代散文编选特点 |
(三)“学习任务群”突破古代散文教学的局限 |
1.突破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局限 |
2.突破教学内容“重言轻文”的局面 |
3.突破不同文本教学课时不均的局限 |
三、“语文学习任务群”理念下高中古代散文教学策略 |
(一)培养提升核心素养 |
1.增强学生语言运用与建构能力 |
2.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
3.训练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
4.培养学生主动传承文化的意识 |
(二)科学设计教学计划 |
1.学期教学计划 |
2.单元教学计划 |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
1.精准对照课标资源 |
2.高效利用教材资源 |
3.鼓励阅读课外书籍 |
4.灵活运用多媒体资源 |
(四)完善监督评价体系 |
1.全面的监督体系 |
2.合理的评价体系 |
四、“语文学习任务群”理念下高中古代散文教学设计 |
(一)古代散文单元——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第一单元为例 |
1.教学目标 |
2.教学设计 |
(二)混合文体单元——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六单元为例 |
1.教学目标 |
2.教学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学习任务群”理念下高中古代散文教学研究调查问卷 |
致谢 |
(4)“学导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意义 |
1.6 已有的相关研究 |
2.“学导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
2.1 “学导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2.2 “学导式”教学模式的涵义解析 |
2.3 构建“学导式”的教学模式 |
3.“学导式”教学模式的实践 |
3.1 学生的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重构 |
3.2 导学案制作 |
3.3 新授课教学设计 |
3.4 讲评课教学设计 |
3.5 复习反思课教学设计 |
3.6 大数据——知心慧学小帮手 |
4.“学导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与建议 |
4.1 “学导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检验 |
4.2 “学导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价值 |
4.3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西藏自治区初中国家安全教育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点 |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主题具有创新性 |
(二)研究内容具有创新性 |
第一章 中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概述 |
一、国家安全教育的内涵 |
(一)国家安全 |
(二)国家安全教育 |
二、中学生国家安全教育 |
(一)指导思想 |
(二)教育目标 |
(三)教育内容 |
三、西藏自治区初中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特殊性与必要性 |
(一)特殊性 |
(二)必要性 |
第二章 西藏自治区初中国家安全教育现状调研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问卷设计 |
(一)调研内容 |
(二)问卷编制 |
(三)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四)问卷的数据统计 |
三、访谈的编制 |
(一)访谈对象 |
(二)访谈提纲内容 |
(三)访谈提纲编制与访谈过程 |
第三章 西藏自治区初中国家安全教育现状统计与分析 |
一、现状调研结果 |
(一)初中生国家安全教育问卷 |
(二)教师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情况 |
二、西藏自治区初级中学国家安全教育的成效 |
(一)西藏自治区初中生具有一定的国家安全意识和能力 |
(二)教师在备课前充分查阅资料,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
(三)教师能够采用相应的教学模式来开展国家安全教育 |
三、西藏自治区初级中学国家安全教育存在的薄弱之处 |
(一)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相对比较单一 |
(二)课内国家安全知识引导和拓展不足 |
(三)缺乏国家安全教育环境建设与国家安全教育活动 |
(四)国家安全教育评价体系不够健全 |
第四章 强化西藏自治区初中国家安全教育的对策建议 |
一、课堂教学层面:创新国家安全教育的教学方式 |
(一)创新思想政治课中国家安全内容的教学方法 |
(二)多学科有机融入国家安全知识 |
二、课外活动层面:开展国家安全的专题教育 |
(一)中学应定期举办国家安全教育的专题讲座与报告会 |
(二)广泛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活动 |
(三)坚持开展“4.15 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活动 |
三、校园文化建设层面:创设良好文化情境,潜移默化提高学生国家安全意识 |
(一)营造关注国家安全的校园氛围 |
(二)发挥传统节日和重要仪式的涵育功能 |
四、教师队伍建设层面:培养具有国家安全专业素养的师资 |
(一)加强教师的国家安全意识的培养 |
(二)重视教师的国家安全知识及教育教学能力培养 |
(三)加大其他学科教师和班主任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培训力度 |
五、社会教育资源开发层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发实践课程 |
(一)申请建立西藏自治区国家安全教育示范基地 |
(二)编写符合西藏实际的国家安全教育教材与读物 |
六、评价体系构建层面:健全西藏初中生国家安全教育的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分层导学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导学案 |
2.1.2 分层教学 |
2.1.3 分层导学案 |
2.2 理论基础 |
2.2.1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3 多元智能理论 |
2.2.4 掌握学习理论 |
3 “分层导学案”实施现状调查 |
3.1 调查对象的选取 |
3.2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3 调查问卷的实施 |
3.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 “分层导学案”实施的策略建议 |
4.1 “分层导学案”的分层 |
4.1.1 学生分层 |
4.1.2 教学目标分层 |
4.1.3 授课的分层 |
4.1.4 作业的分层 |
4.1.5 辅导的分层 |
4.1.6 评价的分层 |
4.2 “分层导学案”的使用流程 |
5 “分层导学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
5.1 “分层导学案”的编制 |
5.1.1 编制原则 |
5.1.2 编制流程 |
5.1.3 编制内容 |
5.2 “分层导学案”教学实验的实施 |
5.2.1 实验对象的选取 |
5.2.2 教学实验的过程 |
5.3 “分层导学案”实验结果的分析 |
6 研究结论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加强课程育人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必然要求 |
1.1.2 “三全育人”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带来新的契机 |
1.1.3 大学语文在实现课程育人的过程中遇到挑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创新点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三全育人” |
2.1.1 “三全育人”的提出 |
2.1.2 “三全育人”的概念 |
2.1.3 育人为本与“三全育人”的关系 |
2.2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
2.2.1 思政课程 |
2.2.2 课程思政 |
2.2.3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二者契合的关键 |
2.3 课程育人 |
2.3.1 课程育人 |
2.3.2 课程育人的基本规律 |
2.3.3 课程育人的基本原则 |
2.4 大学语文课程育人 |
2.4.1 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内涵 |
2.4.2 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元素 |
2.4.3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意义 |
2.4.4 大学语文课程在三全育人中的作用及开展 |
3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现状调查分析 |
3.1 调查情况和问卷设计 |
3.1.1 调查情况 |
3.1.2 问卷设计 |
3.2 调查情况分析和现状总结 |
3.2.1 调查情况分析 |
3.2.2 现状总结 |
4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4.1 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情况 |
4.2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存在的问题 |
4.2.1 全员育人存在不到位现象 |
4.2.2 全过程育人存在不完整现象 |
4.2.3 全方位育人存在不全面现象 |
4.3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存在问题的原因 |
4.3.1 育人理念和目标落实不彻底 |
4.3.2 育人教材和平台建设参差不齐 |
4.3.3 育人师资队伍和水平不稳定 |
5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实现路径 |
5.1 将课程育人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建设的全过程 |
5.1.1 协同共享,探索课程资源 |
5.1.2 多方合作,开发校本教材 |
5.1.3 提升经典着作教育教学质量 |
5.1.4 打造“互联网+”的隐性课堂 |
5.2 将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融入全员育人 |
5.2.1 强化教职工的育人主体意识 |
5.2.2 落实教职工的育人主体责任 |
5.2.3 健全监督反馈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 |
5.3 将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融入全过程育人 |
5.3.1 在阶段性教学中强化育人意识 |
5.3.2 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 |
5.3.3 加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 |
5.3.4 注重对学生进行的过程性评价 |
5.4 将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融入全方位育人 |
5.4.1 大学语文课程须与两个课堂融合 |
5.4.2 大学语文课程须与媒体平台融合 |
5.4.3 大学语文课程须与校园文化融合 |
6 结论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问卷调查(教师版) |
附录2 :问卷调查(学生版)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以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对拔尖人才的需求 |
1.1.2 高校自主招生形式的变化 |
1.1.3 中学物理学科的特点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中学生物理竞赛 |
1.3.2 试题分析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框架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意义 |
1.4.4 研究步骤 |
2.研究理论基础 |
2.1 素质教育理论 |
2.2 教育评价理论 |
2.3 多元智力理论 |
3.物理竞赛试题统计与分析 |
3.1 研究方法 |
3.2 研究材料 |
3.3 统计结果及分析 |
3.3.1 阅读量的统计分析 |
3.3.2 数学知识运用的统计分析 |
3.3.3 试题类型的统计分析 |
3.3.4 知识点的统计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物理竞赛试题成绩统计与分析 |
4.1 研究方法 |
4.2 研究材料 |
4.3 统计结果及分析 |
4.3.1 复赛试题成绩统计分析 |
4.3.2 决赛试题成绩统计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物理竞赛试题解题案例 |
5.1 复赛理论试题解题案例 |
5.2 决赛理论试题解题案例 |
6.结论与反思 |
6.1 结论 |
6.1.1 物理竞赛试题特点 |
6.1.2 物理竞赛试题成绩特点 |
6.2 建议 |
6.2.1 对教师的建议 |
6.2.2 对学生的建议 |
6.2.3 对命题者的建议 |
6.3 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初中网络微写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与文献综述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初中网络微写作教学的理论阐释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网络微写作 |
二、初中网络微写作教学 |
第二节 初中网络微写作的兴起和发展 |
一、自发:网络微写作的兴起 |
二、自觉:网络微写作的发展 |
三、网络微写作与大作文的关系 |
第三节 初中网络微写作的特征 |
一、即时性 |
二、真实性 |
三、碎片式 |
第四节 初中网络微写作教学的意义 |
一、促进写作形式多样化 |
二、激发初中生的写作兴趣 |
三、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 |
第二章 初中网络微写作教学的依据 |
第一节 理论依据 |
一、教育即生活 |
二、语文核心素养 |
三、学习动机理论 |
四、微写作理论 |
第二节 现实依据 |
一、大作文难度大 |
二、写作兴趣不浓 |
三、网络写作普遍 |
第三章 初中网络微写作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初中网络微写作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方案与实施 |
二、教师网络微写作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三、学生网络微写作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二节 基于现状调查下网络微写作教学的困境 |
一、写作功利化,训练研究欠缺 |
二、写作随意化,规范指导不够 |
三、写作分离化,整体计划不强 |
四、写作封闭化,利用资源有限 |
第三节 产生网络微写作教学困境的原因分析 |
一、写作理念较落后 |
二、未纳入正式课程 |
三、与大作文相冲突 |
四、生活视野欠开阔 |
第四章 初中网络微写作教学模式探讨 |
第一节 初中网络微写作的教学理念 |
一、规范性:纳入正式写作计划 |
二、创新性:重视激发写作创意 |
第二节 初中网络微写作的教学内容 |
一、有序的主题写作训练 |
二、多样的分项写作训练 |
三、精彩的活动写作训练 |
第三节 初中网络微写作的教学策略 |
一、听说带写 |
二、以读促写 |
三、立规明写 |
四、随心实写 |
五、花样评写 |
第四节 善用网络平台推广微写作成果 |
一、创建家校公众号公布美文 |
二、成立家校交流群关注过程 |
三、巧用腾讯新闻储写作素材 |
四、登录电子图书馆自我学习 |
第五章 初中网络微写作教学示例与反思 |
第一节 “寄写于玩,图文并茂”——《学写游记》课例展示 |
第二节 教学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缘起 |
1.2 研究的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中等职业学校 |
1.3.2 工匠精神 |
1.3.3 培养路径 |
1.4 文献综述 |
1.4.1 相关文献的总体情况 |
1.4.2 国内外工匠精神研究进展 |
1.4.3 文献述评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2.1 理论基础 |
2.1.1 默会知识理论 |
2.1.2 社会学习理论 |
2.2 分析框架构建 |
2.2.1 学生“工匠精神”核心素养维度的构建 |
2.2.2 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框架 |
2.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2.3.1 理论分析结果 |
2.3.2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3章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调查与分析 |
3.1 实证研究设计 |
3.1.1 基于分析框架的变量及其关系 |
3.1.2 问卷和访谈提纲的设计 |
3.1.3 数据描述 |
3.2 实证分析结果 |
3.2.1 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整体现状分析 |
3.2.2 学生“工匠精神”核心素养水平的差异比较分析 |
3.2.3 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
3.2.4 假设检验 |
3.3 实证分析结论 |
3.3.1 中职生“工匠精神”素养水平总体水平中等偏低 |
3.3.2 中职生“工匠精神”素养水平在年级、实习经历上存在差异 |
3.3.3 多种因素影响中职生“工匠精神”培育效果 |
第4章 促进中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效果的实践路径 |
4.1 外部社会环境层面的改善与更新 |
4.1.1 加强对“工匠精神”的系统认知 |
4.1.2 强化对“工匠精神”的社会认同 |
4.2 学校培育环境层面的优化与完善 |
4.2.1 制定培育“工匠”的标准体系 |
4.2.2 设计培育“工匠”的课程体系 |
4.3 实践行为层面的创新与联动 |
4.3.1 实施项目化教学为形式的实践教学 |
4.3.2 健全校企合作背景下的现代学徒制 |
4.4 学生主体层面的强化与激发 |
4.4.1 加强学生“工匠”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 |
4.4.2 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自觉践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管理人员版) |
附录3 访谈提纲(专业教师版) |
附录4 调研日志 |
附录5 调研纪实图片(部分)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四、要高度重视和着力培养高中学生的自学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核心素养视域内宁夏银川市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化研究[D]. 任子男. 宁夏大学, 2021
- [2]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D]. 江文.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3]“语文学习任务群”理念下高中古代散文教学研究[D]. 刘金金.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学导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中的实践研究[D]. 余琦. 西南大学, 2021(01)
- [5]西藏自治区初中国家安全教育现状研究[D]. 罗铠升. 西藏民族大学, 2021(08)
- [6]“分层导学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唐亚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
- [7]“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实现路径研究[D]. 罗馨.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8]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试题研究[D]. 唐路.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初中网络微写作教学研究[D]. 陈叶凤.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2)
- [10]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D]. 张绍清.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