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企业形象的个性化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何俊健[1](2021)在《基于驾乘行为模式的车载用品设计》文中认为伴随着汽车消费市场的增长以及汽车消费人群的变化,车载用品市场呈现出多样化、材料与工艺创新以及功能叠加等设计趋势,但也缺乏相关的设计指导。驾乘行为与车载用品的关系,直接关系到车载用品的设计是否能够满足驾乘人员的需求,更好的提升驾乘体验和美化驾乘环境。本论文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访谈调查的基础上,对驾乘人员的四种主要驾乘行为模式“靠”、“坐”、“看”、“踏”以及这四种驾乘行为模式与车载用品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到了驾乘人员对车载用品的品类需求、功能需求。运用Kano用户满意度模型获取驾乘人员对车载用品功能需求的满意度,以此为基础系统的总结出车载用品设计中可遵循的三项原则:安全原则、个性原则、环保原则,以及可遵循的四类设计要素:功能要素、人机要素、材料要素、造型要素。结合Triz方法对车载用品设计与功能之间的冲突进行分析和相应的解决,满足驾乘人员对车载用品基本功能需求和多功能需求,按照“靠”行为分别设计出头枕、颈枕、靠垫;“坐”行为设计出坐垫;“看”行为分别设计出手机支架、破窗器、行车记录仪;“踏”行为设计出脚垫。结合授权影视IP“Hello Kitty”和“蛋黄哥”进行车载用品的设计以满足驾乘人员对车载用品的个性化需求,按照“靠”行为分别设计出头枕、颈枕、靠垫;“坐”行为设计出坐垫;“看”行为设计出手机支架;“踏”行为设计出脚垫。基于典型用户的驾乘行为模式的研究,提出了车载用品设计中可遵循的原则、要素和方法,旨在为今后车载用品的设计实践提供一些方法与思路,为行业的良性发展营造可能。
陈沫[2](2021)在《基于制造模式变革的产品个性化设计演进》文中研究表明以当前制造模式背景为基础,归纳分析制造模式变革方向,结合产品个性化设计发展历程和市场分析,得出产品个性化设计的发展趋势及其未来发展方向判断。通过文献调研法对传统制造模式和个性化设计进行总结和趋势归纳,主要阐述了制造模式背景和制造模式方向以及个性化设计发展历程,然后利用市场调研法,以当前制造模式为背景展开对产品个性化设计的分析归纳,主要从市场和用户两个角度分析,并对最终结果进行评价分析。通过对当前制造模式变革和产品个性化设计的分析,得出基于制造模式变革下的产品个性化设计的发展趋势。
宋哲琦[3](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说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季蓓蓓[4](2020)在《山东中烟“泰山”品牌个性化烟品包装设计探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烟草行业的不断发展,烟草包装设计的重要性也日益彰显。立足山东中烟公司的市场前沿,以“泰山”品牌为研究视角切入个性化烟品包装设计,这是包装设计学科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烟草行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要难题。在前期的行业专项调研过程中发现,山东中烟公司“泰山”品牌系列中的高档(I类)烟品市场销量较低,经济效益一直很不理想。在把国内、外市场销量排名靠前的知名烟品包装设计与“泰山”烟品包装设计进行了对比分析之后发现,“泰山”品牌在包装设计上的确存在不足或缺憾。在多年烟品包装设计经验累积的基础上,对“泰山”品牌包装设计进行了大量有针对性的文献检索和资料综述,秉承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相互融合的原则,把原始创意与当代艺术设计紧密关联,以此确立了“泰山”品牌个性化烟品包装设计的创意原点。借鉴烟草广告创意的思维模式,深入挖掘“泰山”品牌的历史底蕴和现代内涵,创意提出了“泰山”品牌个性化烟品包装设计的核心主旨,尝试从不同层面建立和塑造具有文化传承和时代特征的崭新产品形象。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从国内、外烟品包装设计的研究进展中聚焦问题和寻求突破。在注重烟品包装设计艺术性的同时追求烟草产品的实际市场占有率,优化方案框架,规范设计流程,对个性化产品的每个局部和细节都进行了精细化的处理,最终完成了三套“泰山”品牌个性化烟品包装的设计方案,为后续专业团队实现最终产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期盼山东中烟公司全新的“泰山”品牌个性化产品在不久的将来具有良好的市场表现,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实现经济、文化和社会效益较大幅度的提升。
周裕恒[5](2020)在《集中式长租公寓个性化设计策略》文中研究指明我国2017年明确了“租售并举”政策和大力鼓励租赁市场发展的基调,到2020年已有大量的企业进驻长租公寓行业,国内长租公寓市场经历了爆发式的增长,促使业界逐步开始研究长租公寓及其设计。随着城市经济高速发展,高居不下的房价使大部分刚踏入社会不久的青年群体望而却步,社会现状使租房成为不少青年群体立足城市的首选。其中集中式长租公寓颇受青年群体的青睐。年轻人追求个性生活、社群文化和环境品质,因此面向这一群体的集中式长租公寓要求注重个性化的设计和精细化的运营,强调社区有较完善的配套服务功能和良好的社区文化。而目前我国集中式长租公寓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市场上的长租公寓项目良莠不齐或定位模糊,相关的规范引导和设计理论指导也相对比较滞后。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现场调研,归纳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集中式长租公寓的设计策略。文章第一章诸论,分析选题的社会背景来源,阐明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综述中外相关文献提出理论滞后于实践的现实问题,明确研究对象的概念,最后提出相应的研究方式和大纲;第二章,通过文献和网络资料整理分析国内外长租公寓发展历程和相关典型案例,同时基于资料搜集进行田野调查,根据一手资料,总结现状问题,提出集中式长租公寓的特点和设计问题;第三章,探讨集中式长租公寓的相关要素并进行分析,研究个性化设计的问题和切入点;第四章,根据前文的基础研究,从居住单元、共享社区、建筑外部形象、精细化和模块化、地域性和多业态组合多个方面探讨并提出集中式长租公寓的个性化设计策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第五章,理论结合实际,以研究生阶段跟进的实际工程项目为例,通过设计实践诠释前文提出的集中式长租公寓个性化设计策略。本文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创新:结合长租公寓不同方面的研究,从居住单元、共享社区、外部形象、精细化和模块化、地域性和多业态组合等多个方面切入集中式长租公寓的个性化设计,形成一套较完善的设计策略。
高天宇[6](2020)在《装配式建筑个性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是从建筑师和用户的角度分析装配式建筑的个性化设计。本文以建筑师追寻个性化设计的永恒主题为基础,以预制建筑物作为特定对象,从建筑师的个性化表达和用户的个性化选择两个层次展开论述。本文始终围绕个性化和装配式建筑之间的关系组织讨论框架。全文分为三部分,三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第一部分从个性的概念开始,引发对个性化设计问题的讨论,并着重于概念,背景和基本问题的讨论,将个性化设计界定为建筑师个性化表达和用户个性化选择两方面。第二部分展开分析装配式建筑建筑师个性化设计,着重从装配式建筑的个性化设计和标准化设计的方法进行详细的讨论,还包括对建筑内涵,标准化与个性化融合的探讨。第三部分,则从用户个性化选择的角度分析装配式建筑个性化设计模式和方法,并以装配式住宅设计的基本手法、模式以及策略进行深入的剖析、研究。
张帅[7](2020)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住宅建筑标准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98年7月3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从此社会上原有的福利分房制度被废止,进而进入商品房市场时代。在那之后已走过22年,商品房原本为解决高端人群的居住问题,如今却成了全民需求。建筑师、客户、地产从业者、主管单位都在变得日趋成熟。新项目从拿地之后的市场定位、设计研发、工程质量、物业服务等都成了开发商立足市场的关键。如此归于理性的趋势,必定会造成优胜劣汰的房地产新格局。在对住宅品质要求日益增高的环境下,做到包括设计、施工、管控等多维度体系标准化,是把控住宅品质最为高效的方法。随着我国住宅行业的日趋成熟与人们对居住品质需求的日益增长,设计师在住宅开发中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广。住宅设计师在保证建筑的形式、功能合理之外,更需保证设计中各流程的进展顺畅,管控各方人员的工作成果与进度,考虑市场营销战局,管控资金成本链条、研究使用者生活感受、开发商的盈利状况等多方面内容。文章结合若干已被市场验证成功的案例,针对标准化住宅设计中,工业化生产的标准化需求与使用者不断变化的居住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试图在满足工业化、生产标准化的前提下,寻求解决个性化的设计方法,从而满足居民的住宅使用要求。笔者结合标准化住宅在套型设计、外立面设计与装修设计等方面对住宅建筑的标准化设计与其相应个性化设计做出论述,进而得到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标准化住宅设计规律。
陈月明[8](2020)在《基于定制消费趋势下的首饰包装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品牌意识越来越浓厚的社会环境中,具有个性化的首饰包装设计迎合了人们的个性化消费心理,尤其是定制首饰包装设计更是受到人们的垂青。从经济学的层面上来讲,定制首饰包装设计是品质经济的一种定制消费模式的体现,冲击着传统的消费观。在一定意义上讲,定制包装设计是一种流行和时尚,因而要研究消费心理及其变化。要以定制消费提高包装设计水平,使包装的品牌形象和文化底蕴得到充分表现,从而在定制消费的趋势下,对首饰包装设计进行创新,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以创新的设计方法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本文的研究,首先从品质经济时代的角度去研究定制消费模式,分析了定制消费模式是对传统消费模式的挑战,受其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由从前的从众心理向个性化转变,以及定制消费模式面临的发展趋势。其次,定制消费会助推首饰包装设计升级,要从模式化的常态型向个性化设计转型,通过节日定制消费推进首饰包装设计升级和创新,以个性消费促进包装材料的多样化。因此首饰包装设计要实现从数量到品味高端的转换,在包装设计上体现企业的文化底蕴,使塑造出来的品牌与包装设计具有同一性。再次,定制消费趋势下的首饰包装设计,要以新方法提高消费体验,需要在形态上进行创新,在包装的视觉传达要素上进行变化,突出定制首饰包装设计的独特性,强化互动性,提高消费者的参与感。最后,通过定制首饰包装设计实践,在调研的基础上明确设计定位,确定品牌定位与构思,将定制首饰包装设计完成制作,是一次定制包装设计和制作的实践,对今后的专业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孔繁婷[9](2019)在《AB银行XA分行客户满意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家商业银行业逐步意识到客户满意度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开始采取措施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为帮助AB银行XA分行发现影响客户满意度的关键问题,有效提升客户满意度,增强竞争实力,本文对AB银行XA分行客户满意度进行研究。本文在分析梳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调研与统计分析法,基于SERVQUAL模型的五个维度,构建AB银行XA分行客户满意度评价指标的29项因素,采用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得出影响AB银行XA分行客户满意度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金融产品的种类、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和专业能力、网点环境和停车服务、银行宣传的有效性等。基于KANO模型,针对AB银行XA分行的客户需求进行分析和分类,建议通过开发多样化金融产品、提高员工服务质量、改进营业环境设施、完善投诉机制和加强品牌文化宣传的措施,依靠制度保障、技术保障、设施保障和人员保障,有效提升银行客户满意度,最终降低客户流失率,提高竞争实力。这对其他商业银行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囿于笔者自身学识的局限以及时间有限,本次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有不足之处,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够全面的问题,今后将会在工作和研究中继续完善,进一步加强对AB银行XA分行的调查和分析,深入了解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客户满意度问题。
南议波[10](2018)在《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可穿戴设备的个性化设计研究 ——以智能手环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可穿戴设备发展呈现爆发之势,可穿戴设备逐渐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但是,由于缺少针对特定群体的个性化设计,影响了用户佩戴使用的意愿。为此,本研究提出将认知心理学引入可穿戴产品的个性化设计,以增强用户对产品使用的体验和对产品的认知,满足用户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文章梳理了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将认知心理学、可穿戴设备和个性化设计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说明了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是揭示人在认知过程中的心理作用,着重分析了认知过程与产品个性化设计,借用案例分析了认知过程对于产品设计的影响。阐述了随着设计理念的转变,大众对于个性化设计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并分析了个性化设计的理念与意义。文章对智能手环的认知特征从视觉和触觉两方面进行了阐述。对智能手环的造型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调查得到了目标用户对智能手环的感性认知情况,之后进行感性认知实验,通过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符合目标用户认知特征的感性需求。并从注意层面、识别层面和联想层面三个层次提出了智能手环的个性化设计内涵。通过以上的分析与实验,总结了智能手环的个性化设计模型。在实践部分,笔者根据前文总结的个性化设计模型,针对热爱跑步的男性大学生群体设计一款符合其认知特征的个性化智能手环产品。对目标人群的消费特点和认知特点进行了挖掘,并通过问卷与访谈的形式获得了目标用户对智能手环的认知需求,从中提取关键的设计元素,融合进个性化产品的设计方案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了可穿戴设备的个性化设计方法。
二、试论企业形象的个性化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企业形象的个性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驾乘行为模式的车载用品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1 选题的目的 |
1.2.2 选题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现状 |
1.3.1 车载用品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现状 |
1.3.2 驾乘行为模式的研究动态及现状 |
1.3.3 影视IP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结构 |
1.5 研究方法 |
1.6 项目依托 |
1.7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车载用品调研及设计定位 |
2.1 车载用品概念及分类 |
2.1.1 车载用品的概念 |
2.1.2 车载用品的分类 |
2.2 车载用品市场现状及设计趋势 |
2.2.1 车载用品的市场现状 |
2.2.2 车载用品的设计趋势 |
2.3 车载用品驾乘人员研究 |
2.3.1 车载用品相关业者访谈 |
2.3.2 车载用品用户访谈 |
2.4 车载用品设计定位 |
2.4.1 车载用品品牌定位 |
2.4.2 车载用品用户定位 |
2.4.3 车载用品产品定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驾乘行为模式与车载用品的关系分析 |
3.1 “靠”行为 |
3.1.1 “靠”的行为模式分析 |
3.1.2 驾驶员“靠”行为模式与车载用品的关系 |
3.1.3 乘客“靠”行为模式与车载用品的关系 |
3.2 “坐”行为 |
3.2.1 “坐”的行为模式分析 |
3.2.2 驾驶员“坐”行为模式与车载用品的关系 |
3.2.3 乘客“坐”行为模式与车载用品的关系 |
3.3 “看”行为 |
3.3.1 “看”的行为模式分析 |
3.3.2 驾驶员“看”行为模式与车载用品的关系 |
3.3.3 乘客“看”行为模式与车载用品的关系 |
3.4 “踏”行为 |
3.4.1 “踏”的行为模式分析 |
3.4.2 驾驶员“踏”行为模式与车载用品的关系 |
3.4.3 乘客“踏”行为模式与车载用品的关系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驾乘行为模式的车载用品需求分析与设计方法 |
4.1 基于驾乘行为模式的车载用品需求获取 |
4.1.1 车载用品品类需求分析 |
4.1.2 车载用品功能需求分析 |
4.1.3 基于Kano模型的用户功能需求满意度分析 |
4.2 基于驾乘行为模式的车载用品设计原则 |
4.2.1 安全原则 |
4.2.2 个性原则 |
4.2.3 环保原则 |
4.3 基于驾乘行为模式的车载用品设计要素 |
4.3.1 功能要素 |
4.3.2 人机要素 |
4.3.3 材料要素 |
4.3.4 造型要素 |
4.4 基于Triz的车载用品设计方法 |
4.4.1 Triz在车载用品设计中的应用 |
4.4.2 基于Triz的车载用品设计冲突分析 |
4.4.3 基于Triz的车载用品设计冲突解决原理及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驾乘行为模式的车载用品设计 |
5.1 基于驾乘行为模式的车载用品设计分析 |
5.1.1 市场分析 |
5.1.2 设计构思 |
5.2 基于“靠”行为的车载用品设计方案 |
5.2.1 方案一 |
5.2.2 方案二 |
5.3 基于“坐”行为的车载用品设计方案 |
5.3.1 方案一 |
5.3.2 方案二 |
5.4 基于“看”行为的车载用品设计方案 |
5.4.1 方案一 |
5.4.2 方案二 |
5.4.3 方案三 |
5.5 基于“踏”行为的车载用品设计方案 |
5.5.1 方案一 |
5.5.2 方案二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驾乘行为模式+影视IP的车载用品设计 |
6.1 影视IP概述 |
6.1.1 影视IP的定义及分类 |
6.1.2 影视IP的符号价值 |
6.1.3 影视IP衍生品开发路径 |
6.1.4 影视IP在车载用品中的应用 |
6.2 基于驾乘行为模式+影视IP的车载用品设计分析 |
6.2.1 市场分析 |
6.2.2 设计构思 |
6.3 基于驾乘行为模式+Hello Kitty 影视 IP 的车载用品设计方案 |
6.3.1 基于“靠”行为+Hello Kitty影视IP的车载用品设计方案 |
6.3.2 基于“坐”行为+Hello Kitty影视IP的车载用品设计方案 |
6.3.3 基于“看”行为+Hello Kitty影视IP的车载用品设计方案 |
6.3.4 基于“踏”行为+Hello Kitty影视IP的车载用品设计方案 |
6.4 基于驾乘行为模式+蛋黄哥影视IP的车载用品设计方案 |
6.4.1 基于“靠”行为+蛋黄哥影视IP的车载用品设计方案 |
6.4.2 基于“坐”行为+蛋黄哥影视IP的车载用品设计方案 |
6.4.3 基于“看”行为+蛋黄哥影视IP的车载用品设计方案 |
6.4.4 基于“踏”行为+蛋黄哥影视IP的车载用品设计方案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设计总结 |
7.2 设计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调查问卷1 |
附录B 调查问卷2 |
附录C 用户访谈提纲 |
附录D 调查问卷3 |
附录E 点评价表 |
附录F 尺寸图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基于制造模式变革的产品个性化设计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1 制造模式变革 |
1.1 当前制造模式背景 |
1.2 制造模式变革方向 |
2 制造模式变革背景下的产品个性化设计 |
2.1 产品个性化设计发展历程 |
2.2 制造模式变革和产品个性化设计 |
3 当前制造模式下的产品个性化设计市场分析 |
3.1 市场供给转变 |
3.2 用户需求理念转变 |
3.2.1 个性化普遍原理 |
3.2.2 消费理念转变 |
4 产品个性化设计的发展趋势 |
4.1 个性化设计市场体现 |
4.1.1 订单量增多 |
4.1.2 软件辅助设计门槛要求变高 |
4.2 个性化需求挖掘深度 |
4.3 产品设计场景适配性的关注和研究。 |
5 结语 |
(3)《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期刊论文类 |
1.2.2 专着类 |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思路 |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
2.1 《装饰》创刊溯源 |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
2.2.1 封面文字 |
2.2.2 封面视觉图案 |
2.2.3 内页版面设计 |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
3.1 复刊时代背景 |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
3.3.2 “装饰热”的兴起 |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
4.1 走入“全球化” |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
4.2.1 和谐的整体性 |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
5 总结 |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
作者简介 |
(4)山东中烟“泰山”品牌个性化烟品包装设计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来源与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范围及创新点 |
1.4.1 研究范围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烟草企业与烟品包装设计 |
2.1 烟草相关背景 |
2.1.1 烟草起源 |
2.1.2 国外烟草企业、品牌及市场概况 |
2.1.3 国内烟草企业、品牌及市场现状 |
2.1.4 山东中烟公司基本情况 |
2.1.5 山东中烟“泰山”品牌的创立与发展 |
2.2 关于卷烟品牌的包装设计 |
2.2.1 烟品包装印刷技术、设备、材料与应用 |
2.2.2 国外烟品包装设计的起源、发展及趋向 |
2.2.3 国内烟品包装设计的产品研发流程 |
2.2.4 山东中烟“泰山”品牌烟品包装设计的发展演进 |
2.3 问题的提出 |
本章小结 |
第3章 烟品包装设计的行规、理论与方法 |
3.1 烟草行业法规与企业(品牌)发展模式 |
3.1.1 烟草行业的法律、法规 |
3.1.2 烟草企业的格局与发展 |
3.1.3 卷烟品牌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 |
3.2 烟品包装相关设计理论 |
3.2.1 烟草广告创意及设计理论 |
3.2.2 传统中式卷烟包装设计 |
3.2.3 个性化产品及定制创意设计 |
3.2.4 卷烟品牌个性化包装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4章 “泰山”品牌个性化包装设计解决方案 |
4.1 方案宏观构想 |
4.1.1 国家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及操作规范 |
4.1.2 国家烟草发展战略及山东烟草发展规划 |
4.1.3 山东中烟公司的企业形象及核心价值理念 |
4.1.4 “泰山”品牌(子品牌)文化内涵的历史传承 |
4.1.5 传统烟品包装与当代设计理念的融合 |
4.1.6 烟品包装设计中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创新应用 |
4.2 解决方案的出发点和难点 |
4.3 经典“泰山”品牌包装设计产品的梳理分析 |
4.3.1 “泰山”品牌产品销售市场调查 |
4.3.2 “泰山”品牌包装设计案例分析 |
4.4 “泰山”品牌个性化包装设计解决方案 |
4.4.1 “泰山”品牌包装设计解决方案的切入点 |
4.4.2 “泰山”品牌个性化产品包装创意的发散联想与内涵挖掘 |
4.4.3 “泰山”品牌个性化产品包装设计的创意思维 |
4.4.4 “泰山”品牌个性化产品包装设计基本要素 |
4.4.5 “泰山”品牌个性化产品包装设计 |
4.5 “泰山”品牌个性化产品包装设计终稿 |
4.5.1 产品优化设计终稿与工艺设想 |
4.5.2 市场终端延伸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2.在学期间申请的专利 |
3.主持(参与)的烟包设计项目及作品 |
附录1:山东烟草的历史演进与发展变革 |
附录2:中国烟品广告语及释义 |
附录3: 中国烟草专卖法和烟草专卖体制 |
致谢 |
(5)集中式长租公寓个性化设计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诸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内长租公寓的兴起 |
1.1.2 当代青年群体的个性化租赁需求 |
1.1.3 国内政策 |
1.2 相关概念 |
1.2.1 长租公寓定义 |
1.2.2 研究范围界定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文献研究 |
1.4.2 国内文献研究 |
1.5 研究方案 |
1.5.1 研究内容 |
1.5.2 创新点 |
1.5.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内外集中式长租公寓的发展与现状调研 |
2.1 国外长租公寓发展 |
2.1.1 美国长租公寓发展 |
2.1.2 日本长租公寓发展 |
2.1.3 德国长租公寓发展 |
2.2 国外典型案例分析 |
2.3 国内长租公寓发展 |
2.2.1 市场现状及发展 |
2.2.2 国内集中式长租公寓品牌 |
2.4 国内典型案例分析 |
2.5 国内集中式长租公寓现状及问题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集中式长租公寓的调研分析 |
3.1 开发模式 |
3.1.1 住宅用地自持开发 |
3.1.2 集体用地开发 |
3.1.3 纯租赁住宅用地开发 |
3.1.4 存量改造 |
3.1.5 项目形式 |
3.2 企业类型和运营要素分析 |
3.2.1 企业类型 |
3.2.2 运营要素 |
3.3 租赁群体和品牌定位 |
3.3.1 租赁人群特征 |
3.3.2 生活需求和居住模式 |
3.3.3 品牌定位 |
3.4 个性化设计相关问题 |
3.4.1 概念 |
3.4.2 切入点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集中式长租公寓个性化设计策略 |
4.1 居住单元个性化设计 |
4.1.1 居住单元功能空间 |
4.1.2 户型和套型的分类 |
4.1.3 套型空间的适应性和可变性 |
4.1.4 套型设计模板 |
4.1.5 居所风格 |
4.1.6 居住单元个性化设计策略 |
4.2 共享社区个性化设计 |
4.2.1 公共空间基本分类和层级划分 |
4.2.2 共享空间功能和配比 |
4.2.3 共享空间各功能区的设计要点 |
4.2.4 共享空间的适应性和可变性 |
4.2.5 共享空间的功能组织与布局 |
4.2.6 交通空间和屋顶花园 |
4.2.7 共享社区个性化设计策略 |
4.3 外部形象个性化设计 |
4.3.1 建筑体量与造型 |
4.3.2 建筑色彩 |
4.3.3 建筑材料 |
4.3.4 外部形象个性化设计策略 |
4.4 精细化和模块化设计 |
1.共享空间模块设计与组合 |
2.套型模块的多样性 |
3.立面模块的多样性 |
4.套型模块组合的灵活性 |
5.“互联网+”概念 |
6.精细化和模块化设计策略 |
4.5 地域性设计 |
1.湿热地区气候特点 |
2.自然通风设计 |
3.垂直绿化设计 |
4.外遮阳设计 |
5.地域性设计策略 |
4.6 多业态组合 |
1.联合办公 |
2.零售商铺 |
3.文创空间 |
4.餐饮空间 |
5.多业态组合设计策略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实践——顺德大良嘉德尚境公寓项目 |
5.1 项目概况 |
5.1.1 项目背景 |
5.1.2 项目内容 |
5.2 嘉德尚境公寓的个性化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装配式建筑个性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1.3 面临问题 |
1.1.4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与文献综述 |
1.2.1 国外装配式建筑个性化发展 |
1.2.2 我国装配式建筑个性化发展 |
1.2.3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主要内容 |
1.3.3 研究范围 |
1.3.4 技术框架 |
2 研究相关概念及分析 |
2.1 个性化设计 |
2.1.1 个性化设计定义 |
2.1.2 个性化设计的维度 |
2.1.3 个性化设计界定 |
2.2 装配式建筑个性 |
2.2.1 装配式建筑概念 |
2.2.2 装配式建筑个性 |
2.3 地域与文化的个性挖掘 |
2.3.1 建筑内涵 |
2.3.2 建筑个性之魂 |
2.3.3 建筑个性之体 |
2.4 装配式建筑标准化设计再分析 |
2.4.1 个性化是标准化的进一步发展 |
2.4.2 个性化设计基本策略 |
2.4.3 建筑师的标准化设计 |
2.4.4 装配式建筑标准化设计的限制 |
2.5 本章小结 |
3 装配式办公建筑个性化设计研究 |
3.1 装配式办公建筑 |
3.1.1 国内装配式办公个性化设计分析 |
3.1.2 国外装配式办公建筑个性化分析 |
3.2 装配式办公建筑的个性化表达方式 |
3.2.1 预制构件的排列组合 |
3.2.2 模块化个性化组合 |
3.2.3 建筑师进入工厂 |
3.3 诗意的建造—准乾科技研用房项目B-1#楼为例 |
3.3.1 项目背景 |
3.3.2 基本功能布局与技术 |
3.3.3 个性化设计—诗意的建造 |
3.4 本章小结 |
4 装配式住宅建筑个性化设计探索 |
4.1 用户个性化设计内容及方法 |
4.1.1 装配式住宅个性设计案例 |
4.1.2 模块化设计的个性化选择 |
4.1.3 用户个性化设计内容 |
4.2 模块化个性化设计模式 |
4.2.1 确定所需空间模块 |
4.2.2 深化模块结构 |
4.2.3 房间布局和设计 |
4.2.4 预制模块化面板 |
4.2.5 装配框架平台 |
4.3 配式住宅为例的个性化探索 |
4.3.1 半开放性空间探索 |
4.3.2 基于互联网的装配式平台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住宅建筑标准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标准化政策与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调研法 |
1.5.2 实习实践 |
1.5.3 企业调研 |
1.5.4 问卷调查法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2 住宅设计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历史与当下 |
2.1 标准化设计与个性化设计的定义 |
2.1.1 标准化的定义 |
2.1.2 个性化的定义 |
2.2 标准化生产与个性化生产的发展历程 |
2.2.1 标准化生产的发展历程 |
2.2.2 个性化生产的解读 |
2.3 住宅建筑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定义 |
2.3.1 住宅建筑的标准化 |
2.3.2 住宅建筑的个性化 |
2.3.3 住宅建筑标准化与个性化的矛盾点 |
2.4 住宅建筑标准化设计相关理论 |
2.4.1 心理学 |
2.4.2 住居学 |
2.4.3 卫生学 |
2.4.4 人体工程学 |
3 标准化住宅建筑案例相关设计研究 |
3.1 套型设计标准化案例与研究 |
3.1.1 同一形态下套型的不同逻辑划分 |
3.1.2 同一逻辑下套型的不同形态组合 |
3.1.3 从标准化案例到个性化套型空间的模块组合方式研究 |
3.1.4 从套型变化到流行性趋势的发展 |
3.2 外立面设计标准化案例与研究 |
3.2.1 塔楼形体设计研究 |
3.2.2 外立面单元模块设计研究 |
3.2.3 色彩与风格设计研究 |
3.2.4 从标准化外立面设计到个性化外立面的研究 |
3.3 装修设计标准化案例与研究 |
3.3.1 从装修内容观察使用需求 |
3.3.2 标准化住宅装修案例——功能需求指导装修设计 |
3.3.3 标准库的制定 |
3.3.4 个性化的装修系统——物联网技术与智能化家居系统 |
3.4 本章小结 |
4 住宅建筑标准化设计的研究思路 |
4.1 问卷调查 |
4.1.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
4.1.2 问卷主要内容 |
4.2 住宅建筑套型标准化设计基本思路与个性化解读 |
4.2.1 套型标准化设计基本思路总结——“提取池”的概念 |
4.2.2 套型标准化设计的个性化解读 |
4.3 住宅外立面标准化设计基本思路与个性化解读 |
4.3.1 外立面标准化设计基本思路总结 |
4.3.2 外立面标准化设计的个性化解读 |
4.4 住宅装修标准化设计基本思路与个性化解读 |
4.4.1 装修标准化设计思路总结 |
4.4.2 装修标准化设计的个性化解读 |
4.5 实施住宅标准化设计的意义和作用 |
4.6 本章小结 |
5 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住宅建筑标准化设计分析与研究 |
5.1 住宅建筑套型标准化设计分析与其个性化拓展研究 |
5.1.1 套型空间的“排布” |
5.1.1.1 套型排布的方式 |
5.1.1.2 套型排布方式的选择依据 |
5.1.2 套型空间的“细化” |
5.1.2.1 卧室的设计原则与个性化拓展 |
5.1.2.2 客厅的设计原则与个性化拓展 |
5.1.2.3 卫生间的设计与个性化拓展 |
5.1.2.4 厨房的设计原则与个性化拓展 |
5.1.2.5 餐厅的设计 |
5.1.2.6 阳台的设计 |
5.1.3 个性化设计——功能模块的再组合 |
5.2 住宅建筑外立面标准化设计分析与其个性化拓展研究 |
5.2.1 住宅外立面标准化设计策略 |
5.2.2 微观外立面个性化设计研究——住宅外立面细节手法 |
5.2.3 宏观外立面个性化设计研究——标准化住宅外立面设计与地域性设计风格研究 |
5.3 装修标准化设计分析与其个性化拓展研究 |
5.3.1 住宅装修标准化现状 |
5.3.2 住宅装修标准化的构建思路 |
5.3.3 装修个性化设计研究——标准化装修的风格设计研究 |
5.3.4 实施住宅装修标准化的意义 |
5.4 标准化住宅的经济成本与资源控制 |
5.4.1 经济成本控制措施 |
5.4.2 资源控制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6 未来标准化住宅建筑可能性的展望——3D打印住宅技术 |
6.1 3D打印住宅的概念 |
6.2 3D打印住宅的发展意义 |
6.3 3D打印住宅的发展现状 |
6.4 3D打印住宅的优势与不足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图片来源 |
附录B 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8)基于定制消费趋势下的首饰包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2 “品质经济”时代催生的定制消费模式 |
2.1 定制消费对传统消费观的挑战 |
2.2 定制消费突出个性消费心理 |
2.3 定制消费的发展趋势 |
2.4 本章小结 |
3 定制消费助推首饰包装设计升级 |
3.1 由相似性向形态各异转型 |
3.1.1 节日定制消费促进包装形态多样化 |
3.1.2 数量限定消费促使包装设计升级 |
3.1.3 个性消费促进包装材料多样化 |
3.2 从数量到品味高端的转换 |
3.2.1 首饰包装视觉形象设计概述 |
3.2.2 首饰包装设计的差异性 |
3.2.3 首饰包装体现企业文化底蕴 |
3.3 塑造品牌与包装设计的同一性 |
3.3.1 包装突显品牌视觉的同一性 |
3.3.2 包装蕴含品牌理念的同一性 |
3.4 本章小结 |
4 定制消费趋势下的首饰包装设计方法 |
4.1 营造专属性提高消费体验 |
4.1.1 针对性体现 |
4.1.2 情感化体现 |
4.2 个性化设计突出包装独特性 |
4.2.1 个性化视觉传达设计 |
4.2.2 个性化造型设计 |
4.3 加强互动性提高消费者参与感 |
4.3.1 现代包装与互联网相结合 |
4.3.2 增加包装开启环节趣味性 |
4.4 本章小结 |
5 定制化首饰包装设计实践 |
5.1 市场调查及设计定位 |
5.2 品牌定位与构思 |
5.3 设计过程 |
5.3.1 品牌名称及LOGO设计 |
5.3.2 视觉元素释义 |
5.3.3 图形设计 |
5.4 设计效果图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AB银行XA分行客户满意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1.4 研究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2 客户满意度的基本理论与测评模型 |
2.1 客户满意度理论 |
2.1.1 客户满意度概念 |
2.1.2 客户满意度的特点 |
2.1.3 客户满意度的作用 |
2.1.4 客户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
2.1.5 银行客户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
2.2 客户满意度的测评模型 |
2.2.1 四分图模型 |
2.2.2 KANO模型 |
2.2.3 MOSTER模型 |
2.2.4 SERVQUAL模型 |
3 AB银行XA分行客户满意度现状与分析 |
3.1 AB银行XA分行概况 |
3.2 AB银行XA分行客户满意度指标体系构建 |
3.2.1 客户满意度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2.2 基于SERVQUAL模型的客户满意度指标体系构建 |
3.3 指标的量化及权重测定 |
3.4 AB银行XA分行客户满意度测量的调查分析 |
3.4.1 调查问卷设计 |
3.4.2 调查问卷检测 |
(1)信度检测 |
(2)效度检测 |
3.4.3 客户满意度数据计算 |
3.4.4 AB银行XA分行的客户满意度评价 |
3.4.5 AB银行XA分行的客户满意度现状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AB银行XA分行客户满意度提升方案设计 |
4.1 AB银行XA分行客户满意度提升的目标 |
4.1.1 客户满意度提升的核心思想 |
4.1.2 客户满意度提升的目标 |
4.2 AB银行XA分行客户满意度提升方案制定原则 |
4.3 基于KANO模型的AB银行XA分行客户满意度提升方案设计 |
4.3.1 识别客户期望 |
4.3.2 建立健全服务制度 |
4.3.3 提升服务执行能力 |
4.4 本章小结 |
5 AB银行XA分行客户满意度提升方案的实施与保障 |
5.1 AB银行XA分行客户满意度提升方案的实施 |
5.1.1 开发多样化金融产品 |
5.1.2 提高员工服务质量 |
5.1.3 改进营业环境设施 |
5.1.4 完善客户投诉机制 |
5.1.5 加强品牌文化宣传 |
5.2 AB银行XA分行客户满意度提升方案的实施保障 |
5.2.1 制度保障 |
5.2.2 技术保障 |
5.2.3 设施保障 |
5.2.4 人员保障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B银行XA分行客户满意度调查问卷 |
致谢 |
(10)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可穿戴设备的个性化设计研究 ——以智能手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认知心理学研究现状 |
1.3.2 可穿戴设备研究现状 |
1.3.3 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 |
1.4 课题解析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2 以认知过程为基础的个性化设计及可穿戴设备研究 |
2.1 基于认知过程的个性化设计 |
2.1.1 认知过程 |
2.1.2 认知过程与个性化设计 |
2.1.3 认知过程的应用案例分析 |
2.2 可穿戴设备 |
2.2.1 可穿戴设备的概述 |
2.2.2 可穿戴设备的分类 |
2.3 可穿戴设备的个性化设计研究 |
2.3.1 设计理念的转变 |
2.3.2 个性化设计的理念与意义 |
2.3.3 可穿戴设备的个性化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认知心理的智能手环的个性化设计模型研究 |
3.1 智能手环的认知特征 |
3.1.1 智能手环的视觉特征 |
3.1.2 智能手环的触觉特征 |
3.2 基于认知心理的智能手环的感性认知实验 |
3.2.1 智能手环造型特征分析 |
3.2.2 智能手环感性认知研究 |
3.2.3 智能手环感性认知实验 |
3.2.4 实验结果分析 |
3.3 智能手环的个性化设计内涵 |
3.3.1 注意层面的设计 |
3.3.2 识别层面的设计 |
3.3.3 联想层面的设计 |
3.4 智能手环的个性化设计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4 智能手环个性化设计实践 |
4.1 竞争对手产品分析 |
4.2 设计实践目标人群分析 |
4.2.1 目标人群分析 |
4.2.2 目标人群消费特点分析 |
4.2.3 目标人群认知特点分析 |
4.3 目标人群的问卷调查 |
4.3.1 问卷调查的基本信息 |
4.3.2 问卷的数据分析 |
4.3.3 调查总结 |
4.4 智能手环造型设计实践 |
4.4.1 个性化元素提取 |
4.4.2 智能手环方案设计 |
4.4.3 智能手环方案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课题主要研究成果 |
5.2 后续研究工作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试论企业形象的个性化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驾乘行为模式的车载用品设计[D]. 何俊健.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制造模式变革的产品个性化设计演进[J]. 陈沫. 科技与创新, 2021(02)
- [3]《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4]山东中烟“泰山”品牌个性化烟品包装设计探究[D]. 季蓓蓓. 青岛大学, 2020(01)
- [5]集中式长租公寓个性化设计策略[D]. 周裕恒.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装配式建筑个性化设计研究[D]. 高天宇. 浙江大学, 2020(02)
- [7]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住宅建筑标准化设计研究[D]. 张帅.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8]基于定制消费趋势下的首饰包装设计研究[D]. 陈月明. 武汉纺织大学, 2020(01)
- [9]AB银行XA分行客户满意度研究[D]. 孔繁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1)
- [10]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可穿戴设备的个性化设计研究 ——以智能手环为例[D]. 南议波.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