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体育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一、体育运动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韩广洲[1](2021)在《体育社团对高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的个案研究 ——以江阴高级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人际交往能力被列为人才应具备五项核心能力之一。我国教育领域也认同此观点,所以培养学生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一直是我国教育目标之一。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和自我等原因,现如今许多高中学生出现一定的社交障碍,因此,如何提高高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体育社团作为学校体育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在完善体育教学内容、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等方面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同时它打破了班级和年级的界限,使不同的学生参与进来,有利于结识新朋友,对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有积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心理测量法、数理统计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体育社团对高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为研究对象,探讨体育社团对高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各个维度的影响,为高中体育社团的开展及提高高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一些合理建议。研究结论如下:1、江阴高级中学体育社团开展情况良好,每月至少开展2次社团活动,每次活动时间在30-61分钟之间,开展的项目以传统运动项目为主,社团经费来源为学校拨款。2、江阴高级中学参加体育社团的学生,有75%的成员善于交际。3、参加体育类社团成员与不参加体育类社团成员人际交往能力在交际维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4<0.05),其它维度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4、不同年级的体育社团成员人际交往能力在各个维度上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性别方面,只在异性交往维度上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5<0.01),其它维度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5、每次体育社团开展的时间对高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各个维度均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体育社团开展频率方面,与交谈维度(p=0.018)、交际维度(p=0.012)、待人待物维度(p=0.040)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分上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8<0.01)。6、体育社团人数在总分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27<0.05);活动形式在异性交往维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2<0.05);运动负荷在异性交往维度上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5<0.01)。7、通过体育社团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途径:1)引导学生参加体育社团,促进身心健康发展;2)开展丰富多样体育社团,扩大学生交流平台;3)增加体育社团资源配置,合理控制师生配比;4)丰富体育社团活动方式,促进学生相互交流;5)合理增加活动时间频率,科学控制运动负荷;6)加强社团管理监督力度,完善体育社团建设。

杜芹[2](2021)在《社会工作介入“宅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研究 ——以西安市X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大学校园里,有部分同学选择“宅寝”生活,整日待在宿舍里,玩游戏、上网聊天、追剧等。“宅寝”生活使现实社会沟通交流机会减少,导致人际交往能力能力弱化。长此以往,会对其造成诸多的心理或者精神方面的问题,这就严重地影响到了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以及人格的健全发展。本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访谈对象的调査,了解“宅系大学生”的生活现状,从而分析“宅居”的生活方式对其人际交往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本文提出了从社会工作的角度介入“宅系大学生”,以帮助他们培养和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本文选取了X大学“宅系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与分析,发现研究对象存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扰,有改善人际交往的需求。在社会学习理论,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的基础上,运用专业方法和技巧,通过六次小组活动,帮助其探索和解决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小组活动分为三阶段,组内成员在小组初期建立信任关系,营造良好的小组氛围。组内成员在小组中期学习了人际交往技巧,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提升了人际交往能力。另外中期活动场所定在室外,引导小组成员自愿走出寝室,感受户外活动的乐趣。小组后期,进一步增进组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提高了组员的人际交往能力,并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最终达成了小组目标。评估后了解到成员在参与小组活动后沟通能力和心态都有了较大的转变,人际交往能力显着提高。本研究发现在提升“宅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小组工作是有优势的,也存在一定的局限。

许玲[3](2021)在《初中生亲职化与人际交往能力、自尊和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家庭生活对青少年的影响深远持久,良好的家庭环境与亲子关系能够促使青少年生活态度、行为习惯、社会关系等重要方面的健康发展。亲职化是指在亲子关系中,亲子角色发生逆转,子女过早地承担父母的责任或角色的现象,这种现象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会对青少年某些方面的发展有所助益。在中国背景下有哪些行为属于亲职化的内容?亲职化经历是否会对的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何种影响?本研究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通过编制适合中国本土及现代生活的初中生亲职化问卷来探索亲职化的内容和维度及与人际交往能力、领悟社会支持和自尊的关系。研究一选取河南省和云南省两所中学共153名初中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形成初步的亲职化问卷;选取云南省昆明市与河南南省南阳市、周口市共计4所普通初中,发放《初中生亲职化问卷》800份,得到有效数据732份,进行信效度分析后,问卷各项指标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最终问卷共19题,包括照顾家庭、照顾年幼者、承担家人情绪三个维度。研究二利用《初中生亲职化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人际交往能力诊断量表》,使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河南、云南共计1051名初中生进行测量,探究初中生亲职化与人际交往能力、领悟社会支持与自尊的关系。结果表明:(1)亲职化程度农村高于城镇;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母亲学历对亲职化及各维度均有显着影响,母亲是初中学历的亲职化程度较低;父母婚姻状况中关系良好大于关系失和,丧亲大于关系失和,亲职化在性别、年级、共同居住者上无明显差异。(2)自尊分数从总体上看男生显着大于女生,初二显着大于初三,城镇大于农村;父母学历在初中及以下的自尊分数最低,与父母居住的初中生自尊心较高,父母关系良好显着大于失和与离异,而自尊心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差异不显着。(3)领悟社会支持在性别、居住地、父母关系与学历、共同居住者上存在差异。(4)人际交往能力受性别影响,优势方面不同;城镇与独生子女在该项上的得分要明显高于相反者;父亲与母亲的高学历、与父母居住、良好的婚姻关系都能正向影响子女的人际交往能力。(5)亲职化、人际交往能力、自尊、领悟社会支持两两正相关;其中亲职化与领悟社会支持、人际交往能力均有低水平及以上相关;领悟社会支持与人际交往能力、领悟社会支持与自尊、亲职化与领悟社会支持有中等程度相关;亲职化与自尊存在较低水平的正相关。(6)自尊在亲职化与人际交往能力中有中介作用,且亲职化的三个维度及自尊都对人际交往能力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7)领悟社会支持在对亲职化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中并不存在显着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初中生亲职化可被划分为照顾家庭、照顾年幼者、承担家人情绪3个维度。(2)初中生亲职化行为中照顾年幼者得分最高,其次是照顾家庭,相比之下得分最低为承担家人情绪。是否为独生子女与居住者、父母关系对照顾年幼者有显着影响;且父母关系与母亲学历对亲职化总分产生显着影响。(3)亲职化能够显着的正向预测人际交往能力,并且存在自尊的中介作用。(4)领悟社会支持在自尊为中介的亲职化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中不存在显着调节作用。

柴凯燕[4](2021)在《体操类游戏对初一年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以体操类游戏为干预手段,以初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体操类游戏对初一年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的前后对比,探讨体操类游戏对初一年级学生主动交往、适当拒绝、自我表露,冲突管理和情感支持五个维度是否存在显着影响,探究在体操类游戏干预下对人际交往能力的作用,为提高初一年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水平提供实践参考。研究方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对镇江市伯先中学实验组的42名学生进行为期12周的体操类游戏干预,对照组则按照学校常规进行教学活动,实验前后均以《人际交往能力问卷》作为测量工具,探讨经过12周体操类游戏的干预对初一年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1)实验前实验组主动交往维度均值得分为23.52,适当拒绝维度均值得分为22.62,自我表露维度均值得分为20.78,冲突管理维度均值得分为27.09,情感支持维度均值得分为29.59;对照组实验前主动交往维度均值得分为23.19,适当拒绝维度均值得分为23.29,自我表露维度均值得分为21.48,冲突管理维度均值得分为26.45,情感支持维度均值得分为29.05。(2)12周体操类游戏实验干预后,对比实验组前后测数据,主动交往、适当拒绝、自我表露和冲突管理四个维度均表现为(P<0.05),情感支持维度表现为(P>0.05)。(3)12周体操类游戏实验干预后,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数据,主动交往、自我表露和冲突管理三个维度均表现为(P<0.05),适当拒绝、情感支持维度表现为(P>0.05)。(4)12周实验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人际交往能力整体水平表现为(P<0.05)。研究结论:(1)实验后体操类游戏对初一年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子维度产生积极作用,其中实验组在主动交往、适当拒绝、自我表露和冲突管理维度与实验前相比差异性显着。(2)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人际交往能力水平均发生不同程度变化,在主动交往、自我表露和冲突管理三个维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3)在体育课中合理运用体操类游戏干预能够有效提高初一年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水平。

赵鑫[5](2021)在《亲子依恋对大学生人际困扰的影响及自尊的中介作用》文中研究指明人际关系困扰是指人际来往中,由于某些因素所导致的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的状况,常带有各种消极的心理体验,人际关系困扰处理不当会引起心理失衡。亲子依恋是指父母或主要抚养人与子女形成起来的浓烈且长久稳定的情感联结。自尊定义为个体对自身存在和情感价值判断的自主性。当今大学生存在普遍的人际困扰问题,而亲子依恋是个体形成的最初人际关系,早期依恋经历可能会通过人格变量继而对个体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根据以往的研究,本文猜测人格变量自尊在亲子依恋与人际困扰的关系中具有某种意义。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亲子依恋、自尊与人际关系困扰的关系。研究包括两个部分,研究一编制适用于大学生的自尊量表;研究二验证亲子依恋、自尊以及人际关系困扰的关系。亲子依恋为预测变量,自尊为中介变量,结果变量为人际关系困扰。本研究采用SPSS与AMOS等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研究结果:1.大学生自尊量表包含人际开放、成长接纳、自我价值、自我喜爱和自我认同五个维度。自尊及各维度的同质性信度分别是:0.895、0.831、0.755、0.748、0.800、0.740;自尊及各维度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902、0.880、0.761、0.789、0.753、0.780。应用AMOS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RMSEA=0.056,GFI=0.917、CFI=0.933、AGFI=0.891。2.以人际关系困扰为结果变量,父母亲子依恋为预测变量、自尊为中介变量进行差异分析,结果为:亲子依恋对人际关系困扰具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F=90.737,p<0.001;自尊对人际关系困扰具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F=336.836,p<0.001;自尊在亲子依恋对人际关系困扰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自尊在母亲依恋对人际关系困扰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自尊在父亲依恋对人际关系困扰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论:1.大学生自尊量表含有人际开放、成长接纳、自我认同、自我喜爱及自我价值五个维度,可有效测量大学生自尊水平。2.大学生自尊在亲子依恋与人际困扰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在父亲依恋与人际困扰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在母亲依恋与人际困扰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万琳[6](2020)在《素质拓展训练对高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通过交往形成的彼此之间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人寻求满足其社会需求的心理状态。它是衡量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的重要标志。在常人的认知中,高职院校学生整体来说不如普通院校学生。首先,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入学分数较低,做事信心不足[2],性格内向、自卑,缺少交流沟通意识和能力[3]。其次,与普通高等院校培养研究型或应用型人才相比,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其职业主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行业。另外,高职院校办学层次、社会认可度、政策环境等方面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导致高职学生入学后就产生“低人一等”的心理落差,他们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2]。这无形中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增加了难度。以往的研究中,对于高职学生人际关系水平的研究多偏重于对学生的人际关系水平现状、影响因素、发展对策等方面的研究,实践干预研究较少。最近两年的研究转向实践干预的研究方面,由于体育对人际关系具有独特的作用,也有通过体育方式干预的研究,如素质拓展训练对高职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影响的研究,并出现了实验干预效果。但现有干预研究明显存在以下两点不足:首先,在知道人际关系性别差异的前提下却没有进行性别的差异性干预;另外,缺少对干预变量与干预效果之间关系的论证,其成果推广价值受到影响。因此,对高职院校学生通过体育的方式进行性别差异和对于干预的效果及原因的研究仍需进行。基于此问题,本文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2018级中药营销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和理论分析,在充分分析高职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探讨能够有效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际关系水平的素质拓展训练内容,通过实验验证素质拓展训练对高职学生人际关系水平是否有效,并结合理论分析其原因。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高职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相应的困扰。其中在待人接物和异性交往两个维度困扰相对严重,但性别差异不明显。2.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人际关系组内和组间的比较结果证明,加入素质拓展训练内容的体育课对高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4个维度都有显着性提高作用,但性别差异不明显。3.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人际关系组内和组间的比较结果证明,加入素质拓展训练内容的体育课对高职大学生人际关系总体有非常显着性提高作用,同样性别差异不明显。4.对照组学生人际关系水平的提高不明显。

刘伟[7](2020)在《关于体育运动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大学作为人际关系进入社会化的转折期,自从进入大学生,就将面对各种新兴人际关系,来自同学、师生及学校间的关系。针对这些关系,部分同学由于不会处理,出现郁郁寡欢、沮丧的局面;一些同学由于精神压力大,出现心理疾病;一些同学因为不知如何处理,时常感到烦恼与苦闷。本文结合体育运动,对怎样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进行了简单的探索。

田城辉,刘卫华[8](2020)在《手机依赖对普通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及体育干预研究》文中认为随机抽取湖南省6所普通高校4个年级不同专业的114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文献法对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研究,通过问卷法和观察法掌握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手机依赖程度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现状,并分析大学生手机依赖对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最后提出改革体育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搭建社会体育实践平台,创新大学生评价机制等体育干预来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和人际交往能力。

王子达[9](2020)在《高中生体育锻炼、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探讨高中生体育锻炼、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交往能力之间的关系,拟合一般自我效能感在体育锻炼影响高中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中介作用模型,为研制体育锻炼对高中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促进作用及其影响路径提供研究证据。研究对象与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方法选取江苏省心湖中学、南菁中学、常州第一中学、扬州大学附属中学进行问卷调查,每套问卷由“自编人口统计学问卷”、“体育锻炼等级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量表”4份组成。共发放1650套,当场回收,经过初步分析找出大面积相似项与存在缺失值的量表,最终获取有效问卷1508套。采用社会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对高中生体育锻炼、一般自我效能感和人际交往能力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然后,采用相关分析对体育锻炼、一般自我效能感和人际交往能力三者之间进行两两分析;最后,采用路径分析方法拟合体育锻炼促进高中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中介作用模型。研究结果:(1)高中生体育锻炼量得分(21.32±17.269)、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25.30±5.743)及人际交往能力得分(219.81±28.336)均处于中等水平。(2)高中生体育锻炼在性别(t=12.129,P<0.01)、年级(F=5.487,P<0.01)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生高于女生,一年级与二年级的学生高于三年级的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在性别(t=7.122,P<0.01)、生源地(t=5.078,P<0.01)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生强于女生,城市高中生强于农村高中生;人际交往能力在生源地(t=4.894,P<0.01)、年级(F=4.297,P<0.01)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城市高中生优于农村高中生,二年级优于三年级。(3)高中生体育锻炼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正相关(r=0.228,P<0.01);体育锻炼与人际交往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r=0.223,P<0.01);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交往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r=0.446,P<0.01)。(4)一般自我效能感中介模型拟合结果表明,体育锻炼可以通过提升一般自我效能感间接地提高或改善高中生人际交往能力,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34.3%。研究结论:体育锻炼是改善高中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手段,一般自我效能感在体育锻炼改善高中生人际交往能力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肖蓉[10](2020)在《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测评及其相关因素研究》文中认为一、研究意义与目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使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然而目前人们较多关注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与评价,而对于精神生活质量,却缺乏客观的衡量和评价方法。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备受关注,由于缺乏有效的测量工具,目前少有对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及其相关因素的实证研究。因此,本研究拟编制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量化评价我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水平和特点,深入考察其相关因素,为探索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策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与依据。二、方法:1.通过对开放式调查的质性研究获取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评价指标,综合文献法、访谈法、专家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形成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的条目池。以专家评价法评价其内容效度并对条目进行删减和修改,形成量表的预测版。2.对1573名大学生进行预测试,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进一步筛选条目并确定量表结构,经过验证性因素分析、信效度检验后确定量表的正式版本并制定量表的结果解释标准。3.使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正式版(QOSLS-CS)、13条目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简表(WHOQOL-BREF13)、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生命意义感量表(MLM)、简式心理健康连续体量表(MHC-SF)、患者健康问卷抑郁9条目(PHQ-9)及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等对来自全国11省849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人口社会学表现特点,与生活质量、心理、行为等身心健康变量的关系,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初步探索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三、结果:1.质性研究显示:精神生活对满足大学生的精神和心理需求极为重要,可表现为学习求知、精神追求、课外实践、人际和谐与休闲娱乐的五维结构,并可细分为13个亚维度。积极良好的精神生活是健康的重要组成。2.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正式版(QOSLS-CS)及其测量学性能:(1)QOSLS-CS共有32题,包括2个领域,10个因子。其中精神追求、精神信仰、精神成长、精神乐观、人生态度属于内隐性精神生活领域;学习进取、阅读求知、休闲实践、亲密关系、人际关系属于外显性精神生活领域。(2)结构效度: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10个因子可解释总量表变异的72.73%。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一阶与二阶模型拟合良好。χ2/df<3,RMSEA值<0.05,GFI、NFI、RFI、CFI值均大小0.9。各项参数值均达到统计学要求。10个因子间的相关在0.399~0.713之间,因子与总量表的相关在0.684~0.829,量表的内部结构效度良好。(3)效标效度:量表总分、内隐及外显性精神生活与生活满意度、生命意义感及幸福感的相关在0.600~0.797之间,呈高度相关;量表总分与抑郁的相关为-0.356。具有良好的效标效度。(4)信度: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分别为0.950、0.907。10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737~0.854之间;分半信度在0.630~0.832之间。285名被试在间隔2周后的测得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79,各维度的重测信度在0.707~0.841之间,量表的各项信度指标均达到理想水平。(5)采用心理测量学中的标准参照分数进行QOSLS-CS的结果解释,将原始分进行百分制转换,得分<50分为很低水平,50~59.99分之间为较低水平,60~69.99分之间为中等水平,70~79.99分为较高水平,≥80分为很高水平。五级划分标准合理,具有良好的实证效度。3.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状况表现特点:中国大学生总体精神生活质量得分为(66.22±13.67),各维度中亲密关系得分最高(74.88± 18.28),休闲实践维度得分最低(59.33±18.60)。精神生活质量水平很低者占10.9%,较低者占19.1%,中等者占29.4%,较高者占25.5%,很高者占15.1%。4.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人口、社会学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1)除年级以外,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存在多方面的人口社会学差异,东部地区、女生、本科生、文科生和/或医科生、城市生源、是独生子女、汉族、有理想信念、有人生座右铭、有敬仰或崇拜对象、恋爱一次者及正在谈恋爱的大学生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好,父、母亲文化水平更高的大学生的总体精神生活质量更好(P<0.01)。(2)“有无人生座右铭”对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影响面最为广泛。此外“有无理想信念”、“家庭经济状况”、“地区”等因素的影响也较为广泛。人口社会学因素可解释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方差变异的9.8%。5.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心理、行为因素的关系。(1)与健康及积极心理因素的关系。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总分与WHO生活质量、生命意义感、生活满意度、幸福感总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47、0.650、0.433、0.622。(2)与消极心理因素的关系。①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总分与抑郁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305。无抑郁者的精神生活质量总分(69.93±12.76)及其各维度得分均显着高于有抑郁者(61.13±13.23),精神生活质量越低者的抑郁筛查阳性率越高(72%VS 59.4%VS 42.2%VS 29.3%VS 2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24.273,P<0.001)。②有自伤自杀意念者的精神生活质量(61.62±14.13)显着低于无自伤自杀意念者(68.46±12.86)。精神生活质量越低者的自伤自杀意念筛查阳性率越高(56.3%VS 43.7%VS 30.6%VS 25.0%VS 19.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0.927,P<0.001)。(3)与健康相关行为因素的关系。①运动频率越高者,在总体精神生活质量及各维度的表现越好(P<0.001);中、大运动量者在精神生活质量表现上均优于小运动量者(P<0.001)。高精神生活质量的大学生更多为中、大运动量者(χ2=155.276,P<0.001)。②每天网络使用时间少的大学生(0-3小时)的总体精神生活质量及各维度得分更高。网络使用时间很多者(8小时及以上)的精神生活质量较其它人更低(P<0.001)。(4)心理行为因素较人口社会学因素对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及各维度表现的影响更大,其解释大学生总体精神生活质量的方差变异高达53.7%。四、结论:1.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具有独特性,复杂性和多维性的特点。良好的精神生活质量是大学生健康的重要元素。2.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性能和应用价值。3.中国大学生总体精神生活质量呈负偏态分布,40.6%的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处于良好以上水平。大学生在亲密关系、人生态度、精神追求上的满足度较高,在学习进取与休闲实践活动上的满足度较低。4.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受到多种人口社会学因素的影响,东部地区、女生、本科生、文科生和/或医科生、城市生源、独生子女、汉族、有理想信念、有人生座右铭、有敬仰或崇拜对象、恋爱一次及正在谈恋爱的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更好,父、母亲文化水平更高的的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更高。人口社会学因素总体上对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影响较低。5.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个体身心健康具有密切的关系。高精神生活质量的大学生的总体生活质量更高,在生理、心理、社会领域上的表现上更好;他们有更高的生命意义感、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更少的抑郁情绪,更低的抑郁障碍阳性率;更少的自伤自杀意念;更多的体育运动行为;更少的网络使用。健康相关的心理与行为变量对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具有高度的影响。

二、体育运动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运动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体育社团对高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的个案研究 ——以江阴高级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1.1.1 人际交往能力是当今社会必备能力之一
        1.1.2 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令人堪忧
        1.1.3 体育社团符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1.1.4 江阴高级中学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体育社团
        2.1.2 人际交往能力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关于体育社团相关研究
        2.2.1.1 体育社团功能和价值研究
        2.2.1.2 体育社团发展现状研究
        2.2.1.3 体育社团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2.2.1.4 体育社团发展对策研究
        2.2.2 人际交往能力相关研究
        2.2.2.1 人际交往能力水平的评价
        2.2.2.2 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因素研究的相关研究
        2.2.2.3 体育运动对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的相关研究
        2.2.2.4 体育社团对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的相关研究
    2.3 国外文献综述
    2.4 文献小结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心理测量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个案研究法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江阴高级中学体育社团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4.1.1 体育社团开展项目情况
        4.1.2 体育社团指导老师基本情况
        4.1.3 体育社团管理情况
        4.1.4 体育社团经费来源情况
        4.1.5 体育社团每次平均活动时长情况
        4.1.6 体育社团活动频率情况
        4.1.7 体育社团活动形式情况
    4.2 江阴高级中学体育社团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情况分析
    4.3 江阴高级中学体育社团对高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分析
        4.3.1 参加与不参加体育社团对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分析
        4.3.2 体育社团对不同年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分析
        4.3.3 体育社团对不同性别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分析
        4.3.4 每次参加体育社团的时间对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分析
        4.3.5 每月参加体育社团的频率对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分析
        4.3.6 体育社团的人数对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分析
        4.3.7 体育社团的活动形式对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分析
        4.3.8 体育社团的运动负荷对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分析
    4.4 基于体育社团的视角提升高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途径
        4.4.1 引导学生参加体育社团,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4.4.2 开展丰富多样体育社团,扩大学生交流平台
        4.4.3 增加体育社团资源配置,合理控制师生配比
        4.4.4 丰富体育社团活动方式,促进学生相互交流
        4.4.5 合理增加活动时间频率,科学控制运动负荷
        4.4.6 加强社团管理监督力度,完善体育社团建设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郑日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附录二 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体育社团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三 江阴高级中学参加体育社团情况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四 访谈提纲
    附录五 参加体育社团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表》测试原始数据一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社会工作介入“宅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研究 ——以西安市X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宅系大学生”
        1.4.2 人际交往
        1.4.3 人际交往能力
    1.5 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1.5.1 理论依据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宅系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宅系大学生”生活现状
        2.1.1 “宅寝”时间长,长期不运动,生物钟紊乱
        2.1.2 以娱乐为目的的上网时间较长
        2.1.3 网购外卖是主流消费方式
        2.1.4 不积极参加学校活动、部分同学有逃课行为
    2.2 “宅”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2.2.1 不愿交往
        2.2.2 不擅交往
        2.2.3 不敢交往
        2.2.4 交往对象局限
    2.3 “宅系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分析
        2.3.1 环境因素
        2.3.2 家庭因素
        2.3.3 个人因素
第三章 “宅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小组工作介入
    3.1 小组背景
        3.1.1 活动开展背景
        3.1.2 小组成员信息
        3.1.3 访谈情况
        3.1.4 问卷得分表与结果分析
        3.1.5 需求评估
    3.2 小组工作概况
        3.2.1 小组工作目标
        3.2.2 预计困难和应对方法
第四章 小组过程
    4.1 第一次小组活动有缘相识
    4.2 第二次小组活动走进你我
    4.3 第三次小组活动拉近你我
    4.4 第四次小组活动走出寝室
    4.5 第五次小组活动勇于尝试
    4.6 第六次小组活动新的起点
第五章 小组干预成效评估
    5.1 过程评估
        5.1.1 对小组成员的评估
        5.1.2 对社会工作者的评估
        5.1.3 小组成员满意度的评估
    5.2 结果评估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
    6.1 研究总结
    6.2 反思
        6.2.1 对于介入过程的反思
        6.2.2 对于工作者自身的反思
        6.2.3 小组工作的局限性
    6.3 针对“宅系大学生”的对策与建议
        6.3.1 学校层面
        6.3.2 家庭层面
        6.3.3 个人层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初中生亲职化与人际交往能力、自尊和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亲职化的研究综述
        1.1.1 概念变迁及理论
        1.1.2 亲职化的测量
        1.1.3 亲职化的相关研究
    1.2 领悟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
        1.2.1 概念与作用机制的总述
        1.2.2 领悟社会支持的测量
        1.2.3 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1.3 自尊的研究综述
        1.3.1 概念、产生及结构
        1.3.2 自尊的测量
        1.3.3 自尊的相关研究
    1.4 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综述
        1.4.1 概念变迁及理论
        1.4.2 人际交往能力的测量
        1.4.3 人际交往能力的相关研究
    1.5 亲职化、人际交往能力、自尊、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1.5.1 亲职化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
        1.5.2 亲职化与自尊的关系
        1.5.3 人际交往能力与自尊的关系
        1.5.4 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
    1.6 问题提出及研究思路
        1.6.1 问题提出
        1.6.2 研究假设及思路
2 初中生亲职化问卷编制
    2.1 研究目的
    2.2 初中生亲职化问卷的编制
        2.2.1 研究对象
        2.2.2 编制过程
        2.2.3 初测工具
        2.2.4 初测对象
        2.2.5 初测结果与分析
    2.3 初中生亲职化问卷信效度检验
        2.3.1 研究工具
        2.3.2 研究对象
        2.3.3 效度分析
        2.3.4 信度分析
    2.4 讨论
3 初中生亲职化、领悟社会支持、自尊与人际交往能力四者关系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工具
        3.2.3 程序
        3.2.4 统计方法
        3.2.5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3.3 研究结果
        3.3.1 初中生亲职化现状
        3.3.2 初中生生领悟社会支持现状
        3.3.3 自尊现状
        3.3.4 人际交往能力现状
        3.3.5 各变量相关分析
        3.3.6 初中生亲职化、领悟社会支持、自尊、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分析
4 分析与讨论
    4.1 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4.1.1 初中生亲职化现状
        4.1.2 自尊与领悟社会支持的现状分析
        4.1.3 人际交往能力的现状分析
        4.1.4 人际交往能力与各主要变量的相关分析
        4.1.5 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分析
    4.2 对教育的启示
    4.3 研究反思
5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开放式问卷
    B 初中生亲职化问卷
    C 领悟社会支持问卷
    D 自尊问卷
    E 人际交往能力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体操类游戏对初一年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符合国家政策的要求
        1.1.2 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1.1.3 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1.2 研究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体操的概念
        2.1.2 游戏的概念
        2.1.3 体操类游戏的概念
        2.1.4 人际交往能力的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体操类游戏研究现状
        2.2.2 人际交往能力研究现状
        2.2.3 体育运动与人际交往能力的相关研究
    2.3 文献小结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第4章 实验设计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对象
    4.3 实验时间和地点
    4.4 实验影响因素的控制
    4.5 实验步骤
    4.6 实验流程图
    4.7 体操类游戏的设计与实施
        4.7.1 体操类游戏设计的原则
        4.7.2 体操类游戏设计的依据
        4.7.3 体操类游戏的选择
        4.7.4 体操类游戏内容设计
        4.7.5 体操类游戏课次分配
        4.7.6 实验组和对照组课程时间分布
        4.7.7 实验组体操类游戏实施过程
第5章 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前检验结果与分析
        5.1.1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同质性检验
        5.1.2 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情况调查
        5.1.2.1 实验组人际交往能力调查分析
        5.1.2.2 对照组人际交往能力调查分析
    5.2 体操类游戏对初一年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各维度的影响
        5.2.1 体操类游戏对主动交往维度的影响
        5.2.2 体操类游戏对适当拒绝维度的影响
        5.2.3 体操类游戏对自我表露维度的影响
        5.2.4 体操类游戏对冲突管理维度的影响
        5.2.5 体操类游戏对情感支持维度的影响
        5.2.6 体操类游戏对人际交往能力总分的影响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七年级实验班课时教案举例
附录二 体操类游戏评分表
附录三 人际交往能力评估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亲子依恋对大学生人际困扰的影响及自尊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问题的提出
    1.1 人际困扰
        1.1.1 概念
        1.1.2 人际困扰的测评
        1.1.3 人际困扰的影响因素及相关研究
    1.2 亲子依恋
        1.2.1 概念界定
        1.2.2 评估方法
        1.2.3 依恋理论
        1.2.4 亲子依恋影响人际困扰的相关研究
    1.3 自尊
        1.3.1 概念
        1.3.2 评估方法
        1.3.3 自尊相关理论
        1.3.4 自尊影响人际困扰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假设
2.研究一:大学生自尊问卷的编制
    2.1 研究目的
    2.2 调查与访谈
        2.2.1 研究对象
        2.2.2 开放式问卷调查与访谈
        2.2.3 自尊的维度构成
    2.3 编制大学生自尊初测问卷
        2.3.1 项目拟制
        2.3.2 研究对象
        2.3.3 初测量表项目分析
        2.3.4 探索性因素分析
        2.3.5 预测问卷信度
    2.4 形成正式大学生自尊问卷
        2.4.1 调查对象
        2.4.2 正式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2.4.3 验证性因素分析
        2.4.4 内容效度
    2.5 问卷小结
3 研究二:亲子依恋、自尊以及人际关系困扰的关系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工具
        3.2.3 统计工具
    3.3 调查结果
        3.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3.3.2 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及各维度上的特点
        3.3.3 大学生亲子依恋的特点
        3.3.4 大学生自尊的特点
        3.3.5 大学生亲子依恋、自尊以及人际关系困扰的相关关系
        3.3.6 大学生亲子依恋、自尊影响人际困扰的回归分析
        3.3.7 自尊在大学生亲子依恋与人际关系困扰中的中介效应
        3.3.8 自尊在大学生亲子依恋和人际关系困扰的中介效应分析
4.分析与讨论
    4.1 大学生自尊量表的编制
    4.2 大学生的人际困扰
    4.3 大学生的亲子依恋和自尊
    4.4 亲子依恋、自尊以及大学生人际困扰的关系
        4.4.1 亲子依恋与人际关系困扰的关系
        4.4.2 自尊与人际关系困扰的关系
        4.4.3 亲子依恋、自尊与人际关系困扰的关系
5.研究不足与展望
    5.1 不足
    5.2 展望
6.结论
7.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素质拓展训练对高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有关素质拓展训练的研究
        2.1.1 有关素质拓展训练起源与实践发展
        2.1.2 有关素质拓展训练在教育领域的发展
        2.1.3 大学生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相关研究
    2.2 有关人际关系的研究
        2.2.1 人际关系的概念
        2.2.2 学生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
    2.3 文献评述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大学生总体人际关系现状
    4.2 实验前实验对象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得分情况
    4.3 实验前、后两组学生人际关系水平差异性分析
        4.3.1 实验前、后实验组学生组内人际关系差异性分析
        4.3.2 实验前、后对照组学生组内人际关系差异性分析
        4.3.3 实验后两组学生组间人际关系差异性分析
    4.4 讨论
5 结论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致谢

(7)关于体育运动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体育运动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促进作用
    1.1 能帮助大学生提高交流能力
    1.2 有益于融入社会
2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
    2.1 缺少主动性
    2.2 功利主义
3 基于体育运动帮助大学生提高交往能力的对策
    3.1 通过课题教学的模式帮助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水平
    3.2 通过体育活动提高人际交往水平
    3.3 开创课外体育活动协会提高交际能力
4 结语

(8)手机依赖对普通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及体育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手机依赖对普通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影响的调查研究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历史文献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分析
    3.1 手机使用情况
    3.2 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
    3.3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情况
4 普通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4.1“手机社交依赖”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的孤独感
    4.2“手机娱乐依赖”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冷漠隔离
    4.3“手机信息依赖”引发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信任危机
    4.4“手机购物依赖”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减退
5 改善普通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和人际交往能力的体育干预策略
    5.1 改革体育课堂教学,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人际交往
    5.2 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机会
    5.3 搭建社会体育实践平台,扩展大学生交际圈
    5.4 创新大学生评价机制,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

(9)高中生体育锻炼、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高中生体育锻炼与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
        1.1.1 人际交往能力的概述
        1.1.2 高中生体育锻炼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研究
    1.2 高中生体育锻炼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1.2.1 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概述
        1.2.2 体育锻炼对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1.3 高中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
        1.3.1 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交往能力的理论研究
        1.3.2 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交往能力的相关研究
第2章 研究思路
第3章 调查研究
    3.1 研究对象
    3.2 测量工具
        3.2.1 自编基本人口统计学信息调查表
        3.2.2 体育锻炼等级量表
        3.2.3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3.2.4 人际交往能力量表
    3.3 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高中生体育锻炼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人际交往能力的基本特征
        4.1.1 高中生体育锻炼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人际交往能力的总体特征
        4.1.2 高中生体育锻炼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人际交往能力的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性
    4.2 高中生体育锻炼、一般自我效能感、人际交往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4.3 体育锻炼影响高中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中介模型检验
        4.3.1 体育锻炼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回归分析
        4.3.2 体育锻炼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回归分析
        4.3.3 体育锻炼、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回归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高中生体育锻炼、一般自我效能感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基本特征
        5.1.1 高中生体育锻炼、一般自我效能感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基本情况
        5.1.2 高中生体育锻炼、一般自我效能感和人际交往能力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分析
    5.2 体育锻炼对一般自我效能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
    5.3 体育锻炼影响高中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中介作用模型检验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测评及其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 客观认识和提升民众的精神生活质量是当前社会发展和建设的重要目标
        (2)社会经济的发展给民众的精神生活也带来巨大的挑战
        (3)大学生空心病与精神空虚现象是时代和社会发展变迁下的普遍问题。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的不平衡发展所导致的后果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对精神生活的相关认识与研究
        1.2.2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状况的研究
        1.2.3 国外对精神生活的认识及相关的测评工具
        1.2.4 生活质量的研究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设想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4.3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二章 大学生精神生活状况表现的质性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预测版的编制
    3.1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编制的原则与方法
        3.1.1 量表编制的原则
        3.1.2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的编制方法
    3.2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初始条目池的建立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方法
        3.2.3 结果分析
    3.3 对初始条目池的内容效度评价
        3.3.1 研究目的
        3.3.2 研究对象
        3.3.3 研究方法
        3.3.4 研究结果
        3.3.5 讨论
第四章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正式版的编制与评价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方法
        4.3.1 研究工具
        4.3.2 统计方法
    4.4 研究结果
        4.4.1 项目分析
        4.4.2 探索性因子分析
        4.4.3 验证性因子分析
        4.4.4 信度分析
        4.4.5 结构效度分析
        4.4.6 效标效度分析
        4.4.7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结果解释
    4.5 讨论
第五章 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状况及表现特点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对象
        5.2.1 样本量的确定
    5.3 研究工具
    5.4 研究方法
        5.4.1 调查方法
        5.4.2 统计方法
    5.5 结果
        5.5.1 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状况的条目应答分析
        5.5.2 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状况得分
        5.5.3 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单因素分析
        5.5.4 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人口社会学影响因素分析
    5.6 讨论
第六章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心身健康的关系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对象
    6.3 研究方法
        6.3.1 研究工具
        6.3.2 统计方法
    6.4 研究结果
        6.4.1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6.4.2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
        6.4.3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生活满意度、幸福感的关系
        6.4.4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抑郁的关系
        6.4.5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自伤自杀意念的关系
        6.4.6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6.4.7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网络使用的关系
        6.4.8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心理与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6.5 讨论
        6.5.1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6.5.2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积极心理健康变量之间的关系
        6.5.3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消极心理健康变量之间的关系
        6.5.4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健康相关行为因素之间的关系
全文总结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测评的相关资料
    附录1: Delphi咨询专家名单
    附录2: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专家咨询表
    附录3: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QOSLS-CS)及其使用说明
    附录4: QOSLS-CS的原始分数与百分制标准分转换对照表
    附录5: 调查所使用的部分量表
附录二: WHO生活质量测评工具
    附录1: 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简表(WHOQOL-BREF)的修订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结果
        1.5 讨论
    附录2: 修订的13条目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简表(WHOQOL-BREF13)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四、体育运动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体育社团对高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的个案研究 ——以江阴高级中学为例[D]. 韩广洲. 扬州大学, 2021(09)
  • [2]社会工作介入“宅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研究 ——以西安市X大学为例[D]. 杜芹. 西北大学, 2021
  • [3]初中生亲职化与人际交往能力、自尊和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 许玲.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体操类游戏对初一年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 柴凯燕. 扬州大学, 2021(09)
  • [5]亲子依恋对大学生人际困扰的影响及自尊的中介作用[D]. 赵鑫.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6]素质拓展训练对高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D]. 万琳. 山东体育学院, 2020(02)
  • [7]关于体育运动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探讨[J]. 刘伟. 当代体育科技, 2020(16)
  • [8]手机依赖对普通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及体育干预研究[J]. 田城辉,刘卫华. 四川体育科学, 2020(03)
  • [9]高中生体育锻炼、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研究[D]. 王子达. 扬州大学, 2020(04)
  • [10]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测评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 肖蓉.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体育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