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现代物流转化是储运公司的必然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卢胜刚[1](2013)在《传统储运方式向现代物流转型刍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经济运行是以现代物流为支撑的,物流的理念已经进入到国民经济各个行业中。现代物流是一项科学的系统管理方法。在人们费尽气力发现从生产成本和不断的产品更新上无法再取得像从前那样的竞争优势时,物流变成了可以挖掘的新的利润源泉。它不仅可以使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还有助于整个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一、现代物流与传统储运对比
林君暖[2](2010)在《论广西传统仓储企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物流业已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仓储业是物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物流系统的迅速发展要求有完善的仓储作业水平为保障。本文通过分析广西传统仓储企业的现状,指出广西传统仓储企业所存在的仓储业现代化整体水平低、企业管理信息化和网络化程度低、人才缺乏,员工素质不达标等问题,探讨了广西传统仓储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化的对策,对推动广西传统仓储企业的改革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周毅芳[3](2010)在《传统储运如何向现代物流转化》文中研究说明传统储运面临着变革的压力,根据实际经验和我国生产、流通发展的趋势,传统储运向现代物流转化已成必然。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以论述。
廖雄英[4](2009)在《从传统储运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研究 ——以M集团公司物流业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市场范围急剧扩大,消费需求多样化。如何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使企业在生存中逐步发展,这是已被企业家们提到战略高度的重要问题。被认为是“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条件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内许多省市将物流产业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或支柱产业。无论是商业流通企业还是制造型企业,也都越来越关注现代物流的效益。我国传统的储运企业与现代物流企业一样都是第三产业的流通服务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从事流通服务的主体。但是,二者在管理模式上、运营效率等都存在明显差异。浙江M集团公司从2000年以来,在流通产业化战略方针指导下,在几年的管理实践中,集团整体销售规模、赢利水平和竞争实力得到显着提升,已经从一个传统的流通型企业,发展成为一个拥有金属、汽车、现代物流等各大业务板块和100多家成员企业的大型现代流通企业集团,年营业额到2005年的400多亿元,跻身中国企业500强之列。在取得骄人业绩的同时,该集团公司高层领导敏锐的感觉到,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现代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只有锐意探索、勇于创新发展思路才能保持竞争优势,才能实现集团整体业务水平的跳越式发展。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在于结合近年来环境、条件变化与浙江M集团公司经营管理实践经验,以推动流通产业化,并结合物流业务的业务特点,提出物流业务板块转型目标、发展思路与实施措施。以此为浙江M集团公司的转型与发展建言献策,以推进战略规划在该集团物流企业的有效落实。
丁蓉蓉[5](2008)在《传统储运企业向第三方物流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不仅提升了经济的运行效率,也创造出新的利润源泉,而第三方物流作为现代物流的标志,其发展程度反映和体现了一个国家物流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兴起,一些有远见和有实力的企业纷纷投资进入,有的已形成气候。对于我国长期从事以仓储、运输业务为主的传统储运企业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能否把握这次机遇,关系到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以及选题的来源和主要研究内容。第二部分,论述我国传统储运企业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阐明其向第三方物流转型的意义。第三部分,论述传统储运企业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制定合理战略,实施向第三方物流转型的策略。第四部分,结合江苏中外运有限公司实例,对其展开SWOT分析,为其向第三方物流转型提供策略建议。作为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其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中国现代物流产业的总体水平,本文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分析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传统储运企业向第三方物流转型的策略建议,帮助企业进一步提升形象,创建多样化灵活的客户服务,发挥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有效地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徐丽娟[6](2007)在《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中的观念产出及其营销规划》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国内学者、企业人士逐步开始认同产品内涵的观念、产品及其延伸服务构成企业营销规划和管理的基本内容。从实践看,企业无论是通过其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还是通过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都无时无刻地向社会提供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观念。这种观念上的产出在企业向消费者的提供过程中既可以作为独立的商品也可以作为其他产品形式的附加促进销售,这种基于企业观念产出的营销管理模式构成观念营销这一崭新领域。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基础产业,该行业的发展始终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缩影。现代通讯技术、电子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使工业生产方式、商业运作方式以及消费者消费模式发生了巨大变革。工业的原材料和物料的需求模式、供给方式以及半成品和产成品的管理方式的变化,商业的商品存储、供应方式的变化,消费者购买机会和购买习惯的变化等给交通运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整个社会的物流正在逐步走向现代化,与此相适应,交通运输业中的货物运输也开始了物流化的进程,从客观上要求运输企业超越传统运营理念和模式。观念营销提供了一个十分可行的方式。本论文以现代通讯技术和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为基本前提,探讨传统运输企业在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过程中的观念变革及其构成的产出形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以该形式产出为基础的运输服务的特征、价值补偿的特殊性以及相关营销行为的规划方法和内容。在假设转型中的运输企业及其客户都是不断追求经济利益的经济组织以及双方所处的市场环境是合理的前提下,将观念视作为企业的一种产出形式并探讨基于这种产出的企业的营销管理即观念营销在运输企业转型过程中的应用。主要创新点如下:(1)论文分析了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过程中需要重点培育的观念内容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指出了物流技术是价值创造即企业利润的源泉之一;(2)根据图的可嵌入性理论提出了观念元素、观念图等范畴,探讨了运输企业转型过程中经营理念、核心观念产出与目标客户群体运输观念之间的可嵌入性及其对企业营销管理的重要指导作用,通过对观念图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解析阐释了市场营销中对客户研究的重要性;(3)以控制理论为指导,提出了消费者消费状态函数以及消费者群体状态分布分析方法、消费者消费状态转换升级模型,指出了企业观念产出与客户运输状态相互之间的深远影响;(4)分析了观念产品的基本特征,探讨了运输产品与观念产品之间的关系,构建了观念营销组合模型;(5)分析了运输企业转型过程中在客户让渡价值中实施观念价值供给的过程,对观念的价值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企业通过客户的观念满足来获得观念价值补偿即实现销售的基本途径和一般方法;(6)基于指数法提出了评价企业观念营销力的指数指标体系;(7)结合运输企业客户关系现状调查数据,分析了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过程中的观念产出的主要来源,提出了针对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过程中实施观念营销的思路和解决方案。本论文是首次将观念营销应用到运输企业管理,是首次运用图的可嵌入性理论探讨企业理念与客户消费观念之间的关系并作为企业营销规划中目标客户群体选择的知识基础。
宋耀华[7](2006)在《基于MF的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对发展现代物流问题都十分重视,并且进行了不少研究,取得了成果。从研究情况分析,如何把科学发展理念落实到中国物流产业发展,正确认识物的流动理论(Material Flow,简称MF)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和界定传统物流和现代物流、科学地发展现代物流、合理地发展传统物流,从而对我国物流发展状态进行科学评价,提出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等等问题,尚缺乏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本论文旨在对上述问题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进行专门研究,目的是为政府和企业制定物流产业发展对策提供科学理论依据。鉴于物流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功能和地位,这一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研究方式上,依据冯之浚导师指出的“创新是知识的创造、转换和应用的过程”①,采用中国自己原创的物流理论,结合中国实践经验进行研究,尽管研究难度较大,但作者根据自身从事物流实践活动以及接受物流新理论等主客观有利条件进行分析,选择了原创性研究方式进行研究。在基础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方面,依据徐寿波院士提出的大物流论②,创新提出“现代物流”和“传统物流”的理论,指出了物流固有性质决定现代物流和传统物流的本质,物流非固有性质是决定现代物流和传统物流的状态,并对物流非固有性质进行了重点研究,进而建立了物流发展状态三维结构模型。该模型贯穿于整个研究的始终,对包括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在内的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实践应用创新中,根据物流发展状态三维结构模型,对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进行了比较研究,着重讨论了人们对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若干认识误区;构建了一种带策略可拓变换的物流发展状态综合评价模型;结合物流企业实际,对物流发展的三种状态:传统物流、现代物流以及两者转换状态做出有效诊断;应用统计评价的方法,对我国宏观物流发展状态进行了评价,为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研究结论方面,根据本论文所提出的创新理论和实践应用情况,按照冯之浚导师指出的“科学发展是实现我国未来各项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③,并遵循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物流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途径这一原则,认为我国应按照不同地区、不同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程度,采取不同的对策,提出“合理继承传统物流,吸收国外现代物流精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物流产业”是我国今后物流发展的总方针的建议。
卓秀官[8](2006)在《依托储运企业优势 加快向现代物流业转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现代物流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面对巨大的战略抉择,如何在激烈的市场中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如何使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已成为传统储运企业决策层认真思考和探索的最主要的问题。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对于我国长期从事以储运业务为主的传统储运企业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能否把握这次机遇,发挥企业自身的优势,关系到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传统储运企业要抢抓机遇,深化改革,转换机制,适应物流市场需求,正视面对的主要问题,找准正确的途径,改进管理,完善业务功能,实现向现代物流业转化是完全可以成功的。
关元元[9](2005)在《北京建工物流配送有限公司的现代物流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北京建工物流配送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建筑物资存储和运输业务的传统储运企业,公司长期以来缺乏物流理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恪守计划经济时期“不赔不赚、略有盈余”的经营思路,致使公司的整体物流水平徘徊不前,公司经营业绩不断下滑。为了公司的生存与发展,公司必须发展现代物流业务,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化。本论文就是针对北京建工物流配送有限公司的现状,详细分析了公司内部存在的问题,以及公司外部环境变化给公司带来的压力,论文还研究了公司发展现代物流的可行性,最后,为该公司发展现代物流业务提供了总体目标和具体的策略。 目前,我国还缺乏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我国国有储运企业发展现代物流,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进行详细的研究和探索,而且原有的资料也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次,所以本论文选择一个实际的企业——北京建工物流配送有限公司进行研究,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不仅可以加快该公司发展现代物流的速度,使其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而且也加强了理论研究成果与实际企业的链接。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在对公司发展现代物流的具体策略进行论述时,不仅要求公司要在硬件上进行提升,而且还要求公司注重对服务理念的培养以及引入激励机制。
牟丹[10](2005)在《传统储运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变策略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和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伴随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个性化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消费者的时间意识、效益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的不断加强,传统储运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生存危机。传统储运企业如何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变以应对这些变化和竞争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部分与物流相关的概念与理论,例如现代物流、第三方物流等;然后结合广州龙升物流有限公司的现状,通过对公司发展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论证指出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化是公司的发展方向;最后对于公司如何向第三方物流转化的战略及具体措施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研究。本文通过理论分析,结合企业调研数据,从物流市场、行业发展和企业自身条件三方面入手,运用EFE矩阵、IFE矩阵、SWOT矩阵、QSPM矩阵进行分析,提出龙升物流有限公司应该积极向现代综合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转变的战略定位,实施规模化战略、服务化战略、网络化战略、信息化战略、人才化战略,并通过调整组织结构、重组业务流程、创新服务管理、拓展物流网络、建设信息系统以及引进培训人才的具体措施完成公司向第三方物流转化的目标。本文试图通过以上的分析为中小型储运企业的发展提供操作性较强的建议。
二、向现代物流转化是储运公司的必然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向现代物流转化是储运公司的必然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传统储运方式向现代物流转型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代物流与传统储运对比 |
(一) 物流反应快速化 |
(二) 物流功能集成化 |
(三) 物流服务系列化 |
(四) 物流作业规范化 |
(五) 物流目标系统化 |
(六) 物流手段现代化 |
(七) 物流组织网络化 |
(八) 物流经营市场化 |
(九) 物流信息电子化 |
二、传统储运向现代物流转化的必要性 |
三、传统储运向现代物流转化的优势和劣势 |
(一) 传统储运向现代物流转化的优势 |
1. 现代物流与传统储运在业务功能上有继承性。 |
2. 传统储运具有向现代物流转化的物资条件。 |
3. 传统储运具有适合国情的具体管理经验。 |
(二) 传统储运向现代物流转化的劣势 |
1. 传统储运业存在着体制、经营管理、人员结构、设备实施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
2. 传统储运的物流服务的单一性。 |
3. 传统储运的物流信息技术的不足性。 |
4. 传统储运的物流管理的局限性。 |
四、传统储运向现代物流转化的对策 |
(一) 完善物流配送功能, 建立物流配送中心 |
(二) 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物流中心的综合实力 |
(三) 加快人才培养 |
(四) 提高服务质量, 树立良好信誉 |
(五) 国家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
(2)论广西传统仓储企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广西传统仓储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1. 发展专业交易批发市场 |
2. 仓储业现代化整体程度低 |
二、广西传统仓储业发展的对策 |
1. 传统仓储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化的优势 (1) 基础设施设备优势 |
三、传统仓储企业向现代物流转化的对策 |
四、结束语 |
(3)传统储运如何向现代物流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为什么传统储运必须转化 |
1.传统储运业的顾客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 |
2.传统储运业存在着体制、经营管理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
二、为什么传统储运可以向现代物流转化 |
1.现代物流与传统储运在业务功能上有继承性 |
2.传统储运具有向现代物流转化的物资条件 |
三、中国发展现代物流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
1.实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需要发展现代物流 |
2.加快国有企业改革需要发展现代物流 |
3.发展现代物流的优势 |
4.发展现代物流的劣势 |
四、现代物流发展方向的思考 |
1.提高服务质量, 树立良好信誉 |
2.物资仓储管理及搬运装卸 |
3.仓储在物流系统中起着调节、平衡的作用, 是物流的一个中心环节。 |
(4)从传统储运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研究 ——以M集团公司物流业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几个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综述 |
1.1.1 几个相关概念的界定 |
1.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背景 |
1.3.1 我国物流业快速发展发展现状 |
1.3.2 物流产业环境分析 |
1.3.3 传统储运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的必然性分析 |
1.4 研究思路 |
2 国内传统储运企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1 国内传统储运企业现状 |
2.2 国内传统储运企业存在的问题 |
3 传统储运企业转型的可行性分析 |
3.1 传统储运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的可行性分析 |
3.1.1 传统储运企业转型的外在条件 |
3.1.2 传统储运企业转型的内在基础 |
4 传统储运企业转型的制约性因素及切入点分析 |
4.1 传统储运企业转型的制约性因素 |
4.1.1 影响物流企业转型的主要内部因素 |
4.1.2 影响物流企业转型的主要外部因素 |
4.2 传统储运企业转型的切入点 |
4.2.1 理念转变 |
4.2.2 核心竞争力分析 |
4.2.3 信息技术的运用 |
4.2.4 整合供应链 |
5 传统储运企业成功转型的思路与对策 |
5.1 转型的思路 |
5.2 转型的对策 |
5.2.1 强化现代管理理念 |
5.2.2 推进信息化建设 |
5.2.3 实施标准化管理 |
5.2.4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整合与重组 |
5.2.5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
5.2.6 扩大增值服务的项目 |
6 案例分析浙江M集团公司物流业务 |
6.1 研究背景 |
6.1.1 浙江M集团公司及其物流业务简介 |
6.1.2 浙江M集团公司物流业务现状及所具有的问题 |
6.1.3 浙江M集团公司物流业务转型制约性因素 |
6.1.4 浙江M集团公司物流业务SWOT分析 |
6.2 转型的总思路 |
6.2.1 打造浙江M集团公司物流平台发展总思路 |
6.2.2 浙江M集团公司A物流公司转型发展总思路 |
6.3 转型的对策 |
6.3.1 强化现代管理与物流服务理念 |
6.3.2 推进信息化建设 |
6.3.3 整合 |
6.3.4 选择合适的物流运营模式 |
6.4 转型的具体思路与措施 |
6.4.1 物流平台打造思路 |
6.4.2 A物流公司发展基本思路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传统储运企业向第三方物流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课题的来源 |
1.3.1 源于物流教学的实际需要 |
1.3.2 源于对现有理论、研究的验证和深化 |
1.3.3 源于不同观点的争议 |
1.4 研究的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的目的 |
1.4.2 主要研究的内容 |
2 传统储运企业与第三方物流现状分析 |
2.1 传统储运企业现状分析 |
2.1.1 储运企业的起源和发展 |
2.1.2 传统储运业的优势和不足 |
2.1.3 传统储运业的机遇与挑战 |
2.2 第三方物流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分析 |
2.2.1 第三方物流的基本概念及其产生 |
2.2.2 第三方物流的特征与作用 |
2.2.3 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
2.3 传统储运企业与第三方物流 |
2.3.1 传统储运与第三方物流的区别 |
2.3.2 传统储运企业转型第三方物流的原因分析 |
2.3.3 传统储运企业转型第三方物流的可行性分析 |
2.4 第三方物流在我国发展的意义 |
2.4.1 庞大的经济总量必然带来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 |
2.4.2 有利于促进物流业的合理化和物流资源整合 |
3 传统储运企业向第三方物流转型的实施方法 |
3.1 传统储运向第三方物流转化的拓展路径 |
3.1.1 以储运业务为基础向其他物流业务拓展 |
3.1.2 依托有形市场发展现代物流业务 |
3.1.3 发展全过程、多功能的现代物流业务 |
3.1.4 寻求机制完善、约束硬化的企业作为目标市场 |
3.2 传统储运向第三方物流转型的实施策略 |
3.2.1 建立以市场营销为导向的企业管理模式 |
3.2.2 整合资源培育核心竞争能力 |
3.2.3 实施集中化战略 |
3.2.4 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
3.2.5 建立高效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
3.2.6 改造现有物流设备并提升物流服务能力 |
3.2.7 建立并完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 |
3.2.8 加强物流网络建设 |
3.2.9 提高服务质量注重增值服务 |
4 江苏中外运有限公司向第三方物流转型的实例研究 |
4.1 江苏中外运有限公司概况 |
4.2 江苏中外运有限公司向第三方物流转型的SWOT分析 |
4.2.1 优势分析 |
4.2.2 劣势分析 |
4.2.3 机会分析 |
4.2.4 威胁分析 |
4.2.5 江苏中外运有限公司向第三方物流转型的SWOT定量分析 |
4.3 江苏中外运有限公司转型第三方物流的战略选择 |
4.4 江苏中外运有限公司转型过程中的现代物流信息系统构建 |
4.4.1 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 |
4.4.2 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的信息技术支持 |
4.5 江苏中外运有限公司转型第三方物流的实施建议 |
5 结论 |
5.1 本文所做的主要研究工作 |
5.2 今后的研究计划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中的观念产出及其营销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论文选题的背景 |
1.1.1.现代工商业发展促发了社会运输观念的转变 |
1.1.2.新的产出形式和价值创造是当代企业提升影响力的主要内容和方式 |
1.1.3.运输企业转型现代物流客观上需要在市场营销模式上实施变革 |
1.2.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1.观念产出拓展了企业产出形式以及营销学研究领域 |
1.2.2.观念产品及其价值增强了运输企业的市场影响力,有利于其在转型过程中提高交易效率 |
1.2.3.倡导基于观念产出的营销管理有助于社会文明进步 |
1.2.4.论文提供了基于观念的目标客户选择和沟通决策的有效方法 |
1.3.论文研究的假设、方法及结构安排 |
1.3.1.论文研究的假设 |
1.3.2.论文研究对象 |
1.3.3.论文的研究方法 |
1.3.4.论文的结构安排 |
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观念研究综述 |
2.1.1.经典哲学中的观念研究 |
2.1.2.我国学者对观念问题的认识 |
2.1.3.市场营销学中营销观念的演变 |
2.2.非物质产出理论综述 |
2.2.1 康芒斯制度经济学观点 |
2.2.2.戴安娜·克兰的《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 |
2.2.3.马丁·利克特的《企业经济学》 |
2.2.4.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与精神生产 |
2.3.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综述 |
2.3.1.经典着作中的消费选择规律与道德基础 |
2.3.2.文化消费层次的形成理论 |
2.3.3.消费者选择行为研究 |
2.4.基于企业影响力的营销模式研究综述 |
2.4.1.文化营销 |
2.4.2.概念营销 |
2.4.3.战略营销 |
2.4.4.观念竞争 |
2.5.小结 |
3.运输企业转型过程中的观念要素与运输企业的观念产出 |
3.1.基本范畴界定 |
3.1.1.运输、运输业与运输企业 |
3.1.2.物流与物流企业 |
3.1.3.传统货物运输与现代物流 |
3.2.货物运输物流化——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的本质及相关观念问题 |
3.2.1.我国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的背景、发展现状和观念创新需求 |
3.2.2.货物运输物流化内涵、基本特征和目标 |
3.2.3.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的本质和主要特征 |
3.2.4.我国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中的观念培育 |
3.3.观念物及其价值让渡 |
3.3.1.基本范畴和定义 |
3.3.2.观念物的价值分析 |
3.3.3.顾客价值 |
3.3.4.顾客让渡价值 |
3.4.运输企业的观念产出 |
3.4.1.企业观念产出主要表现形态 |
3.4.2.运输企业观念产出和来源及其与运输服务的关系 |
3.4.3.转型期运输企业观念产出特征及其意义 |
3.5.小结 |
4.运输企业转型过程中的经营理念与客户运输观念之间的可嵌入性 |
4.1.运输企业营销管理及外部沟通中的观念问题 |
4.1.1.运输市场与市场营销 |
4.1.2.运输企业主要类型和物流过程技术经济特征 |
4.1.3.转型期运输企业与客户之间沟通中的观念障碍 |
4.1.4.运输企业客户运输选择中的观念因素 |
4.1.5.运输观念在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过程中营销管理和市场交易中的作用 |
4.2.观念营销的层次划分、基本特征以及在转型期的运输企业中的适用性 |
4.2.1.观念营销的概念与层次分析 |
4.2.2.观念营销的基本特征 |
4.2.3.观念营销与其他几种相关营销模式的比较 |
4.2.4.观念营销模式在转型期的运输企业中的适用性和应用意义 |
4.3.图的可嵌入性理论及其在观念营销中应用的基本范畴构建 |
4.3.1.国外对思维图谱的研究 |
4.3.2.基于图的可嵌入性理论的观念营销逻辑 |
4.3.3.运输企业观念集、观念性状与观念图 |
4.4.观念图结构分析 |
4.4.1.运输企业经营观念图结构分析 |
4.4.2.运输企业客户运输观念图结构分析 |
4.4.3.运输企业与客户观念图之间结构关系的一个特殊举例 |
4.5.运输企业观念图平面可嵌入性分析 |
4.5.1.运输企业观念平面图禁构子序列判断 |
4.5.2.对运输企业观念平面图嵌入性的应用 |
4.6.小结 |
5.运输企业转型过程中的客户状态分析与客户需求满足 |
5.1.客户运输状态及其升级转换 |
5.1.1.基于消费者KAB研究的个体的客户运输状态内涵与基本要素 |
5.1.2.观念营销条件下客户运输状态分布与转换升级 |
5.2.基于群体的运输企业客户状态分布与系统分析 |
5.2.1.客户状态控制系统构造与作用机理 |
5.2.2.客户状态控制过程分析 |
5.3.运输企业客户群体价值评估 |
5.3.1.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在运输企业客户群体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
5.3.2.转型期运输企业实施客户群体价值评估的意义 |
5.4.基于观念营销的客户运输过程与需求满足 |
5.4.1.客户运输过程考察 |
5.4.2.客户观念需求及其满足 |
5.5.小结 |
6.运输企业转型过程中的观念营销实施和评价 |
6.1.基于观念营销的营销组合及其能力形成 |
6.1.1.运输企业观念营销组合模型 |
6.1.2.运输企业实施观念营销组合的优越性 |
6.1.3.运输企业观念营销的运作基础:观念资源与观念能力 |
6.1.4.运输企业观念营销能力的形成 |
6.2.运输企业客户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 |
6.2.1.调查方法及基础数据分布 |
6.2.2.运输企业客户管理现状数据分析 |
6.3.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过程中的观念营销的实施 |
6.3.1.确立客户价值评价体系,加强关键客户运输选择方式监测 |
6.3.2.确立观念成本意识,全面实施观念营销运行规划和部署 |
6.3.3.依靠专家型销售队伍科学确定物流方案和运输服务方案 |
6.4.运输企业观念营销力评价 |
6.4.1 评价前提与假设条件 |
6.4.2.统计指数理论简介 |
6.4.3.营销力指数内涵及其计量 |
6.4.4.转型期运输企业实施观念营销力指数评价的意义 |
6.5.小结 |
7.论文主要创新点和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货物运输企业调查访谈提纲 |
附录2 货物运输企业客户关系管理调查数据统计表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7)基于MF的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PD 物流概念的演进过程 |
1.2.2 Logistics 物流概念的演进与发展 |
1.2.3 由PD/Logistics 到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概念的形成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 |
1.5 论文研究创新之处 |
2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理论研究 |
2.1 “现代”与“传统”的内涵及其关系分析 |
2.1.1 “传统”内涵分析 |
2.1.2 “现代”内涵分析 |
2.1.3 从“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上分析物流发展模式 |
2.2 物流的性质 |
2.2.1 物流固有性质 |
2.2.2 物流非固有性质 |
2.2.3 物流固有性质和非固有性质的关系 |
2.3 物流发展状态的三维结构模型 |
3 中国传统物流及其特征分析 |
3.1 古代中国物流思想与实践 |
3.2 当代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历程 |
3.2.1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物流产业恢复阶段(1949 年—1957 年) |
3.2.2 计划经济发展时期——物流产业开始发展阶段(1958 年—1965 年) |
3.2.3 文化大革命时期——物流产业停滞发展阶段(1966 年—1977 年) |
3.2.4 改革开放转轨时期——物流产业新发展阶段(1978 年—1992 年) |
3.2.5 市场经济发展时期——物流产业大发展阶段(1992 年—至今) |
3.3 传统物流概念 |
3.4 传统物流特征 |
3.4.1 传统物流服务特征 |
3.4.2 传统物流管理特征 |
3.4.3 传统物流技术特征 |
3.4.4 传统物流经济特征 |
3.5 传统物流分类 |
3.5.1 按物流的固有性质分类 |
3.5.2 按物流的非固有性质分类 |
3.6 传统物流评价 |
3.6.1 从物流历史发展看传统物流贡献 |
3.6.2 从物流需求看传统物流发展 |
3.6.3 从物流服务产品复杂性看传统物流发展 |
3.6.4 从物流非固有性质的均衡性看传统物流发展 |
4 国外现代物流及其特征分析 |
4.1 现代物流发展动因和趋势 |
4.1.1 现代物流发展动因 |
4.1.2 现代物流发展趋势 |
4.1.3 现代物流发展需注意的问题 |
4.2 现代物流概念 |
4.3 发达国家和地区现代物流发展状况 |
4.3.1 北美现代物流发展状况 |
4.3.2 欧洲现代物流发展状况 |
4.3.3 日本现代物流发展状况 |
4.3.4 亚太地区现代物流发展状况 |
4.4 现代物流特征 |
4.4.1 现代物流服务特征 |
4.4.2 现代物流管理特征 |
4.4.3 现代物流技术特征 |
4.4.4 现代物流经济特征 |
4.4.5 现代物流典型企业 |
4.5 现代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4.5.1 国外现代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4.5.2 我国现代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5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比较研究 |
5.1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成因 |
5.2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服务模式比较 |
5.2.1 物流服务模式的三元结构理论 |
5.2.2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服务模式比较 |
5.2.3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剩余控制权安排比较 |
5.3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创造价值比较 |
5.3.1 企业创造价值理论 |
5.3.2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创造价值方式比较 |
5.4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比较研究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
5.4.1 学术观点之一:物流与物流管理 |
5.4.2 学术观点之二:商流网与物流网的合一问题 |
5.4.3 学术观点之三:生产企业自建物流设施和自营物流业务问题 |
5.4.4 学术观点之四:物流的信息化、电子化、机械化就是物流的现代化问题 |
5.4.5 学术观点之五:循环物流问题 |
5.5 现代物流标志 |
5.5.1 物流服务综合化 |
5.5.2 物流管理科学化 |
5.5.3 物流技术先进化 |
5.5.4 物流经济市场化 |
6 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化模型 |
6.1 物流的形式化表示 |
6.2 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化的可拓集合描述 |
6.3 物流状态的可拓识别 |
6.4 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化的多层次综合评价方法 |
6.4.1 研究现状评述 |
6.4.2 物流评价指标设置的原则 |
6.4.3 物流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6.4.4 物流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6.4.5 企业物流关联度的计算 |
6.5 企业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多层次综合评价实例分析 |
6.5.1 确定正域和节域 |
6.5.2 确定指标权重 |
6.5.3 计算企业物流关联度 |
7 物流产业发展状态评价 |
7.1 评价指标体系 |
7.2 物流服务评价模块 |
7.2.1 物流服务规模和能力评价 |
7.2.2 物流企业综合物流服务评价 |
7.2.3 物流企业跨区域服务范围评价 |
7.2.4 物流服务质量评价 |
7.3 物流管理评价模块 |
7.3.1 企业物流自营评价 |
7.3.2 企业物流外包评价 |
7.3.3 第三方物流发展评价 |
7.3.4 企业战略合作评价 |
7.4 物流技术评价模块 |
7.4.1 物流功能技术评价 |
7.4.2 物流信息技术评价 |
7.4.3 物流综合技术评价 |
7.5 物流经济评价模块 |
7.5.1 宏观经济发展评价 |
7.5.2 物流产值利润评价 |
7.5.3 物流经济体制及政策评价 |
7.6 评价结论 |
8 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对策 |
8.1 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总方针 |
8.2 加强物流科学理论研究 |
8.2.1 要科学认识物流的固有性质和非固有性质 |
8.2.2 要科学认识物流固有性质和非固有性质的辩证关系 |
8.3 完善和增强物流服务的规模和能力,提高综合物流服务质量和水平 |
8.3.1 进一步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
8.3.2 加快物流人才培养,提高物流服务能力 |
8.3.3 物流企业要不断提高物流服务质量 |
8.3.4 物流企业要提高综合物流服务能力 |
8.4 实现企业物流管理的科学化,加强外部社会化管理 |
8.4.1 加强企业物流外部社会化管理 |
8.4.2 加强发展第三方物流 |
8.4.3 建立物流联盟,增强物流服务综合实力 |
8.5 重视物流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增强其适用性和先进性 |
8.5.1 加大物流功能技术创新力度 |
8.5.2 大力发展物流信息技术和综合技术 |
8.5.3 发展不同层次的物流技术,适应现阶段物流多样化需求 |
8.6 加强物流产业宏观调控,稳步推进物流经济市场化进程 |
8.6.1 全面认识综合物流的性质 |
8.6.2 建立各要素之间综合协调机制 |
8.6.3 完善物流产业政策法规 |
8.7 整合优化循环物流系统结构 |
8.7.1 政府建立循环物流系统监管控制机制 |
8.7.2 加强逆向物流管制,推进绿色物流系统建设 |
8.7.3 发展第三方物流,实现物流共同化配送 |
8.7.4 整合循环物流系统,实行积极的逆向物流策略 |
8.7.5 逆向物流可采取自理、外包与市场相结合的组织方式 |
8.8 实现物流产业的综合均衡发展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参加科研项目与发表论文情况 |
(8)依托储运企业优势 加快向现代物流业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储运企业的优势 |
1.业务功能继承优势。 |
2.品牌优势。 |
3.设施条件优势。 |
4.经营网络优势。 |
二、转型面对的主要问题 |
1.政策环境不宽松, 市场竞争不公平。 |
2.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和影响仍然存在。 |
3.企业背负的历史包袱沉重。 |
4.铁路部门的制约。 |
5.改革不到位, 机制不适应。 |
三、向现代物流业转化的途径 |
1.以储运业务为基础向其他物流业务拓展。 |
2.依托有形市场发展现代物流业务。 |
3.发展多功能的现代物流业务。 |
4.确定目标市场。 |
四、向现代物流业转化的管理改革 |
1.转变传统观念, 树立物流理念。 |
2.深化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3.重组业务流程, 改进管理。 |
4.建立信息网络。 |
5.培育核心竞争力。 |
6.改造设施设备。 |
7.加快人才培养。 |
(9)北京建工物流配送有限公司的现代物流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导论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物流概念及其发展 |
1.2.2 现代物流 |
1.2.3 物流服务的模式 |
1.2.4 第三方物流 |
1.2.5 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价值分析 |
1.3 论文的结构和主要研究内容 |
二 北京建工物流配送有限公司概况 |
2.1 北京建工物流配送有限公司简介 |
2.1.1 公司基本情况 |
2.1.2 公司业务 |
2.1.3 公司体制 |
2.1.4 公司发展方向 |
2.2 北京建工物流配送有限公司现状 |
2.2.1 公司内部存在的问题 |
2.2.2 公司面临的外部压力 |
2.3 小结 |
三 北京建工物流配送有限公司发展现代物流的可行性分析 |
3.1 外部机会 |
3.1.1 现代物流已被社会共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
3.1.2 宏观经济保持稳定增长 |
3.1.3 物流相关政策和法规不断完善 |
3.1.4 “入世”后将给我国物流市场带来更多活力 |
3.1.5 物流需求的增加创造了传统储运向现代物流转型的商机 |
3.1.6 许多企业开始接受第三方物流服务 |
3.1.7 道路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发展现代物流提供了基础条件 |
3.1.8 北京物流规划已开始出台 |
3.2 公司内部优势 |
3.2.1 地域环境优势 |
3.2.2 资产能力优势 |
3.2.3 与同行的比较优势 |
3.2.4 经营管理优势 |
3.3 公司发展现代物流的障碍 |
3.4 公司发展现代物流的可行性 |
3.5 小结 |
四 北京建工物流配送有限公司的现代物流发展策略研究 |
4.1 公司所处行业的五种竞争压力分析 |
4.2 公司SWOT分析 |
4.3 公司总体战略目标 |
4.4 战略选择 |
4.5 具体经营策略 |
4.5.1 紧抓工程供应物流 |
4.5.2 加强对外合作 |
4.5.3 组建配送中心 |
4.5.4 进行服务创新,完善服务功能 |
4.6 需要做的基础工作 |
4.6.1 培养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 |
4.6.2 提高物流设备的现代化水平 |
4.6.3 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 |
4.6.4 培养高素质的物流人才 |
4.6.5 建立激励机制 |
4.6.6 组织结构重整 |
4.7 小结 |
五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传统储运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变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3 论文结构及思路 |
第二章 第三方物流及其运作特征分析 |
2.1 现代物流 |
2.2 第三方物流 |
2.3 第三方物流是传统储运企业的发展需要 |
第三章 L公司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内外环境分析 |
3.1 L公司发展展望 |
3.2 L公司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外部环境分析 |
3.3 L公司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内部环境分析 |
第四章 L公司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变战略的研究 |
4.1 L公司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变的SWOT矩阵分析 |
4.2 L公司定量战略计划矩阵(QSPM) |
4.3 L公司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变的战略定位 |
4.4 L公司向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转变战略 |
第五章 L公司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变措施的研究 |
5.1 调整组织结构 |
5.2 重组业务流程 |
5.3 创新服务管理 |
5.4 拓展物流网络 |
5.5 建设信息系统 |
5.6 引进培育人才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向现代物流转化是储运公司的必然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传统储运方式向现代物流转型刍议[J]. 卢胜刚. 北方经济, 2013(10)
- [2]论广西传统仓储企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 林君暖. 商场现代化, 2010(23)
- [3]传统储运如何向现代物流转化[J]. 周毅芳.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0(02)
- [4]从传统储运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研究 ——以M集团公司物流业务为例[D]. 廖雄英. 浙江工业大学, 2009(05)
- [5]传统储运企业向第三方物流转型研究[D]. 丁蓉蓉. 南京理工大学, 2008(11)
- [6]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中的观念产出及其营销规划[D]. 徐丽娟. 北京交通大学, 2007(06)
- [7]基于MF的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研究[D]. 宋耀华. 北京交通大学, 2006(06)
- [8]依托储运企业优势 加快向现代物流业转化[J]. 卓秀官. 经济师, 2006(01)
- [9]北京建工物流配送有限公司的现代物流发展策略研究[D]. 关元元. 北京化工大学, 2005(11)
- [10]传统储运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变策略的研究[D]. 牟丹. 天津大学, 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