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磷脂复合肥的生产工艺及增产效果

浅谈磷脂复合肥的生产工艺及增产效果

一、浅谈磷脂复合肥的制作工艺及增产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高文慧[1](2021)在《生物炭与炭基肥施用对大豆土壤酶活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生物炭作为一种新型土壤改良剂,在改善土壤质量和提升肥力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炭的施用能够改善土壤环境,对作物的生长、产量以及品质具有积极的影响。然而,生物炭和炭基肥施用对大豆土壤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尚不明晰,且结果常不一致。为此,本研究以黄淮海平原豆-麦轮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长期施肥田间定位试验,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对生物炭与炭基肥处理的响应,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不同施肥处理中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多样性和组成的变化差异,探究生物炭以及炭基肥的添加对大豆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试验处理包括:单施化肥对照(CK);秸秆全量还田配施化肥处理(CS);炭基肥处理(BCF);低量生物炭配施化肥处理(LB)以及高量生物炭配施化肥处理(HB)。研究结果如下:一、生物炭与炭基肥施用对大豆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与CK相比,HB处理显着提高了大豆非根际土的脲酶活性,LB处理显着提高了根际土的脲酶活性。BCF处理显着提高了大豆非根际土的蔗糖酶活性,但显着降低了根际土的蔗糖酶活性。炭基肥与生物炭处理(LB和HB)显着提高了大豆非根际土的碱性磷酸酶活性,但对根际土碱性磷酸酶活性没有影响。炭基肥与生物炭处理(LB和HB)显着提高了大豆根际土与非根际土的过氧化氢酶活性。二、生物炭与炭基肥施用对大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生物炭的添加对大豆土壤细菌丰度和多样性没有显着影响。生物炭处理(LB和HB)的真菌丰度显着高于CK;与非根际土相比,根际土壤的真菌基因拷贝数提高了8.72%-23.56%。相关性分析表明,真菌基因丰度与SOC呈极显着相关关系(P<0.01),非根际土的真菌基因丰度与TN呈显着相关关系(P<0.05)。LB处理显着提高了真菌的α-多样性(Chao1、ACE和Shannon指数)。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表明,生物炭处理(LB和HB)显着改变了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大豆土壤细菌群落的优势类群依次是: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浮霉菌门和绿弯菌门。与对照相比,LB处理显着降低了非根际土壤中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大豆土壤真菌群落的优势类群依次是:子囊菌门、被孢霉门和担子菌门。LB处理显着降低了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生物炭的添加显着增加了被孢霉门的相对丰度。冗余分析(RDA)表明,土壤性质(SOC和TN)是改变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关键因子。该研究结果可为生物炭在农业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王文玉[2](2021)在《垄作双深模式与穴苗数对土壤性状及水稻产量品质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寒地水稻生产中搅浆平地导致土壤紧实致密、破坏土壤结构、常规耕作泥温低、插秧基本苗不合理等问题,本试验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耕作模式2水平(A1常规耕作,A2垄作双深);穴苗数4水平(B1每穴3苗,B2每穴6苗、B3每穴9苗,B4每穴12苗),研究旱平垄作双侧双深(垄作双深)耕作栽培新模式下穴苗数对土壤理化性状、干物质积累、光合作用、抗倒伏性能、氮素积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旨在为垄作双深新模式的高产优质合理密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垄作双深降低不同层次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增加了不同层次的土壤温度。0-5cm、5-10cm土壤容重分别下降为3.23%和3.55%;分蘖盛期、拔节期、灌浆期垄作双深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均高于常规耕作。土壤温度增幅趋势为:5cm>10cm>15cm>20cm。垄作双深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活性均高于常规耕作,增幅为0.38-25.57%。2.垄作双深模式下水稻最高分蘖数、有效分蘖数、增长速率、消亡速率分别提高25.49%、15.46%、42.07%、50.47%。分蘖成穗率、增长速率均为B1>B2>B3>B4,分蘖成穗率B1较其它穴苗数分别提高10.10%、43.43%、135.98%,增长速率B1分别提高5.03%、29.35%、39.06%。各处理主茎穗长与分蘖穗长差异极显着,常规耕作和垄作双深主茎穗长较分蘖增幅分别达到15.13-43.70%和14.2-34.66%,常规耕作主茎与分蘖穗长变化大于垄作双深,并随着穴苗数的增多主茎与分蘖穗长差异增大。3.垄作双深模式下分蘖期、齐穗期、灌浆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分蘖期叶面积指数、齐穗期高效叶面积指数、总叶面积指数和灌浆期高效叶面积指数分别增加为21.58%、9.30%、7.37%、7.43%、7.75%、6.80%、4.29%。穴苗数B2齐穗期、灌浆期、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齐穗期高效叶面积指数、总叶面积指数显着或极显着高于其它,表现为B2>B1>B3>B4。4.垄作双深模式下拔节期、齐穗期、灌浆期叶片SPAD值显着或极显着高于常规耕作,分别增加分别为5.58%、2.62%、1.73%;垄作双深提高了齐穗期、灌浆期的光合指标,并在分蘖期、齐穗期、灌浆期提高了谷氨酸合成酶、谷氨酰胺合成酶、硝酸还原酶的活性。B1和B2齐穗期、灌浆期光合指标均高于B3和B4,齐穗期谷氨酸合成酶、谷氨酰胺合成酶、硝酸还原酶的活性表现为B2>B1>B3>B4,并随着生育进程酶活性逐渐降低。5.不同耕作模式水稻抗折力差异显着,与常规耕作相比,垄作双深抗折力减小,倒伏指数增大,抗倒伏能力降低。各节间茎粗、茎壁厚、充实度表现为常规耕作大于垄作双深。穴苗数因素各节间抗折力、茎粗、茎壁厚、充实度均表现为B1>B2>B3>B4,倒伏指数表现为B4>B3>B2>B1的趋势。6.垄作双深叶片、茎鞘、穗氮素积累量均显着高于常规耕作,分别增加为4.83%、5.75%、2.76%。穴苗数因素叶片氮素积累B2极显着高于B1、B3、B4,较其它处理分别提高8.03%、13.29%、17.40%;茎鞘氮素积累B2显着高于B1,极显着高于B3、B4,较其它处理分别提高9.25%、18.23%、13.89%;穗氮素积累表现为B2极显着高于B3、B4,较其它处理分别提高6.23%、6.38%;叶片、茎鞘氮素积累量耕作模式和穴苗数互作均以垄作双深每穴6苗最高,分别为44.99和34.30kg/hm2。7.垄作双深模式下理论产量增加为2.06%,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提高了穗数和结实率。穴苗数下理论产量呈现B2>B1>B3>B4,B2达到8975.49kg/hm2,较其它穴苗数分别增加3.10%、6.11%、9.64%,较高的穗数是增产的主要原因。8.垄作双深模式提高了稻米加工品质和食味值,加工品质差异达极显着水平。随着穴苗数增加,加工品质、外观品质降低均表现为B1>B2>B3>B4;直链淀粉含量逐渐增加,蛋白质含量逐渐下降;食味值为先升高再降低,以B2食味值最高为82.46分,分别较B1、B3、B4提高1.47、0.20、0.15分。

伊晓云[3](2021)在《茶园有机肥种类与施用比例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有机肥的施用不仅可以提升土壤质量,同时也可以实现畜禽粪便、秸秆等农业副产品的资源化利用。茶园有机肥施用技术是茶叶施肥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茶园化学肥料减量施用的重要途经之一,同时也可为酸性土壤施肥技术提供参考。本论文通过全国茶园土壤调查、盆栽试验、全国多点多年田间试验、长期定位试验的开展,在摸清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幼龄茶树、成龄生产茶园对不同有机肥施用比例和有机肥种类的响应,为茶园有机肥施用技术的建立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我国茶叶主产区16个省市茶园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3.0 g/kg,略低于农耕区的24.8 g/kg。其中50%的茶园土壤有机质未达三级标准(20 g/kg),80%的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未达二级标准(30g/kg)。16个省市中,山东、陕西、河南、江苏4省茶园土壤有机质缺乏最为严重,其次是广东、江西、贵州、湖南4省。2、盆栽条件下,幼龄茶树茶叶产量和品质因有机肥不同替代比例而异,等氮量下纯有机肥施用处理下茶叶产量较有机肥替代30%化肥和纯化肥低;氨基酸含量纯有机肥施用处理下最低,其次是有机肥替代30%化肥,100%纯化肥(有机肥替代比例0%)最高。有机肥替代比例对土壤的影响因不同种类有机肥而异,土壤p H随鸡粪肥替代比例的提高而增加,土壤p H在不同菜籽饼肥替代化肥比例间未见显着差异。不同种类有机肥施用效果因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而异,30%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下菜籽饼肥和鸡粪肥在提高茶树产量、品质、养分吸收和土壤理化性状方面效果相当;100%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下,施用鸡粪肥在提高土壤p H、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上的效果较菜籽饼肥更优,但茶叶产量和品质在鸡粪肥和菜籽饼肥处理间无显着差异。3、2017年-2020年期间,浙江丽水、云南普洱、重庆万州和贵州遵义4个不同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有机肥替代比例会对茶叶产量和品质产生影响,但不同茶园间以及同一茶园不同年份之间有机肥施用比例产生的效果存在差异,如丽水茶园在不同有机肥替代比例处理下第二年和第三年茶叶产量均无差异,而重庆茶园第二年茶叶产量在纯化肥处理下显着高于30%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和纯有机肥处理。山东日照、安徽安庆、浙江杭州和福建泉州4个不同种类有机肥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0%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下施用不同种类的有机肥在不同地块、不同年份间有差异,北方茶园施用豆饼肥氨基酸含量较高,江南和华南茶园施用牛粪肥氨基酸含量较高,江南茶园施用猪粪肥增产效果较好,华南茶园施用鸡粪肥增产效果较好。4、长期定位试验条件下,乌龙茶生产茶园第九年采摘的茶叶产量随有机肥替代比例的提高而降低,有机肥替代25%化肥处理下茶叶产量最高,达到与纯化肥处理同等水平。乌龙茶成茶审评结果以及乌龙茶成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有机肥替代比例间均未表现出显着差异,主要儿茶素组分也未见显着差异。茶氨酸含量各处理间未见显着差异,但谷氨酸、丝氨酸、天冬酰胺、天门冬氨酸含量在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下(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75%、50%和25%)较施用纯有机肥或纯化肥高。300 kg N/hm2用量下,综合茶叶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乌龙茶生产茶园有机肥替代无机肥以25%为佳。5、不同种类有机肥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等氮量100%有机肥施用条件下,不同种类有机肥处理4年茶叶产量和品质各处理间未见显着差异,但菜籽饼肥处理下茶树叶片中氮浓度显着高于鸡粪肥、猪粪肥和牛粪肥。不同种类有机肥处理4年后茶园土壤理化性状差异显着,表现为菜籽饼肥处理下茶园土壤无机氮含量较猪粪肥、鸡粪肥和牛粪肥高,而p H、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猪粪肥、鸡粪肥和牛粪肥低,土壤p H、有效养分含量的变化进而导致了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表现为菜籽饼肥处理显着低于猪粪肥、鸡粪肥和牛粪肥。6、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生物炭配合鸡粪肥施用,不仅可以提高茶叶品质,同时还能改善茶园土壤质量。施用鸡粪肥的基础上施用生物炭,茶叶氨基酸含量较施用纯鸡粪肥和施用纯化肥处理的高,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较施用纯鸡粪肥处理高,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较施用纯化肥处理的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土壤养分状况是影响茶叶品质的主要因子。综合以上结果表明,我国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应加强有机肥的施用以提高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茶园有机肥种类与施用比例均会影响茶叶产量、品质和茶园土壤。不同种类有机肥施用效果差异因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而异,在有机肥替代30%化肥施用形式下,盆栽试验表明鸡粪肥和菜籽饼肥施用效果间无显着差异,但田间试验条件下不同种类有机肥处理下部分批次间茶叶品质有差异,如山东日照茶园有机肥30%替代比例下施用不同种类有机肥处理第一年茶叶氨基酸含量在豆饼肥处理下显着高于施用猪粪肥、牛粪肥和羊粪肥的处理。纯有机肥处理下,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菜籽饼肥和鸡粪肥对茶树产量和品质的施用效果相当,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菜籽饼肥和猪粪肥、鸡粪肥、牛粪肥施用效果相当。不同种类有机肥对茶园土壤的影响存在差异,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结果均表明施用鸡粪肥茶园土壤p H较施用菜籽饼肥显着提升。茶园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影响茶叶产量,盆栽和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纯有机肥处理下茶叶产量和品质较配施和纯化肥处理低,施用纯有机肥在部分茶树上并不能起到增产提质的效果,茶园上应慎用纯有机肥。

韩明月[4](2021)在《解磷海洋菌的筛选及其在盐碱土改良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黄河三角洲区域滨海盐碱土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有巨大的农业开发潜力,但由于水盐运动频繁,土壤具有明显的“盐、碱、板、瘦”特点,土壤磷素常被钙固定导致有效性极低,改良难度很大。在普通农田土壤环境下,外源添加解磷菌可以促进Ca-P的有效化,增加植物可利用的有效态磷的供给,但高盐碱环境下解磷微生物的种类较少,其生长及在盐碱土中的适应性报道较少。现有的解磷菌在盐碱土改良应用中常因为盐碱适应性不足,造成定殖性差、活性低和功能不稳定等问题,成为盐碱地改良利用的瓶颈。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利用实验室拥有的具有广泛盐碱适应性的海洋细菌菌株资源,筛选了系列适盐碱的解磷海洋菌,并探究了 6株具有良好解磷效果的解磷菌对盐度、pH、温度、碳源、氮源及对盐碱土壤环境的适应性,初步探讨了其解磷机制。以工农业废弃物为载体,选取了一株性能较优的菌株Bacillusparamycoides 3-1a制备了微生物有机肥,通过盆栽实验探究了施加解磷菌及微生物菌肥对植物生长、盐碱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本研究从产胞外多糖的海洋菌株资源库中筛选得到一批解磷菌株,选取解磷效果较优的6株细菌(Pseudomonaspalleroniana4-2,Bacillusparamycoides3-1a,Bacillus cereus 2-8a,Bacillus thuringiensis 2-7a,Oceanobacillus kimchii 3-6b,Oceanobacillus iheyensis 3-10b),探究了其在不同盐度、pH、温度、碳源、氮源的培养基中的解磷量和在盐碱土壤中的存活情况和环境行为。结果表明,6株细菌对各环境因子的适应能力不同,菌株2-7a和2-8a在盐度0-10%,pH 7-10范围内均有良好的解磷效果,3-1a在盐度0-8%,pH 7-9范围内有良好的解磷效果,且上述3株海洋芽孢杆菌可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解磷。土壤培养实验结果表明,3-1a的接种可使土壤pH降低0.07左右,土壤速效氮、磷含量较对照分别提高24.2%和18.2%,表明菌株3-1a具有广泛的盐碱和营养适应性,能在盐碱土中存活和发挥解磷作用,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解磷菌的解磷量与培养基pH呈显着负相关,通过连续培养实验验证解磷作用是由于培养基pH的下降导致;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探究了菌株在有/无磷酸三钙胁迫时分泌有机酸种类的差异,结果表明菌株3-1a解磷时产生葡萄糖酸,柠檬酸,乳酸,苹果酸,琥珀酸,丙酸,乙酸7种有机酸,4-2解磷时产生葡萄糖酸,柠檬酸,乳酸,苹果酸,琥珀酸5种有机酸,无磷酸三钙胁迫时,2株菌均不会产生苹果酸;通过SEM观察到解磷作用后磷酸三钙尖锐的棒状晶体变得短而圆滑,菌体表面有破损和褶皱,并沾有大量细微的磷酸钙颗粒,验证了细菌与磷酸钙之间的相互作用。(3)采用半固态发酵法将食用菌种植废料、玉米芯粉与菌株3-1a混合发酵制备了微生物有机肥。通过室内盆栽实验,探究了对照组(CK)、菌株3-1a处理组(BB)、有机肥处理组(OF)、自制微生物有机肥处理组(BOF)四个不同处理对小白菜生长情况、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BOF处理有效促进了小白菜的生长,与对照相比,土壤pH由8.12降低至7.64,速效氮、磷含量较对照分别升高了 5倍和30倍左右,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强,土壤功能微生物类群发生变化,表明该方案对盐碱土有较好的改良效果。综上,本研究筛选得到了具有较宽盐碱适应范围的解磷海洋菌,初探了其解磷机理,并成功制备了微生物有机肥,有效促进了植物生长和土壤肥力的提高,丰富了适用于盐碱土的解磷菌株资源,对盐碱土绿色复垦有工程指导意义。

衡曦彤[5](2021)在《矿源腐植酸菌剂对小白菜生长和土壤性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彭秋[6](2021)在《茎瘤芥专用纳米缓释肥氮素释放特性及对其产量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茎瘤芥(又名青菜头)是十字花科芸薹属芥菜种中的一类重要蔬菜,主要用于加工生产榨菜,在长江上游重庆涪陵及周边区域广泛栽培,是当地冬季主要栽培作物。随着重庆市涪陵及周边区域茎瘤芥产业的发展,茎瘤芥栽培过程中存在过量施肥、偏施氮肥、土壤酸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导致生产成本增加,也造成了茎瘤芥产量降低和品质下降,严重制约了茎瘤芥产业的健康发展。缓释肥具有养分释放慢和养分利用率高的特点,被誉为“环境友好型肥料”。为此,根据茎瘤芥的需肥规律和生长规律研制了茎瘤芥专用纳米缓释肥,并采用“通气法”研究肥料的氨挥发速率和氨挥发总量,采用“好气培养-间歇淋洗法”研究肥料的氮素释放特性,并采用盆栽试验结合大田试验研究其对茎瘤芥产量、品质、养分利用率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茎瘤芥专用纳米缓释肥(NBSRF)能降低肥料的氨挥发速率。肥料施入土壤后氨挥发速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氨挥发速率的峰值在施肥后5~10天。NBSRF的氨挥发速率峰值低于商品茎瘤芥专用肥(MZF)、普通复合肥(OCF)、茎瘤芥专用肥(BCF)和茎瘤芥专用缓释肥(BSRF),分别降低4.78、2.13、1.33和0.44 mg·kg-1·d-1,降幅分别为48.77%、29.79%、20.99%和8.11%。(2)NBSRF能降低肥料的氨挥发总量。肥料施入土壤后的表观氨挥发总量占施氮总量的5.27%~9.36%。肥料施入土壤后氨挥发主要发生在施肥后的20天内,氨挥发总量前期增长迅速,后期增长缓慢。NBSRF的表观氨挥发总量低于MZF、OCF、BCF和BSRF,分别降低19.28、9.96、8.49和2.98 mg·kg-1,降幅分别为41.20%、26.59%、23.57%和9.78%。(3)NBSRF具有一定的氮素缓释功能,缓释期大约为70天,第70天的总氮累积溶出率为89.74%。在培养期内,同一时期不同处理的总氮累积溶出率大致为OCF>MZF>BCF>BSRF>NBSRF>MSRF。(4)NBSRF能提高茎瘤芥的产量。盆栽试验研究发现NBSRF的茎生物量分别比OCF和MSRF增加7.85~10.56g·pot-1和19.52~25.97 g·pot-1,增幅为2.70%~3.80%和7.26%~9.54%。大田试验研究发现NBSRF的产量分别比MZF、OCF和MSRF增加291.58~553.05、397.31~694.80和24.90~197.32 kg·667m-2,增幅分别为11.38%~24.24%、16.70%~32.47%和0.88%~7.48%。(5)NBSRF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茎瘤芥的品质。盆栽试验研究发现NBSRF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比其它施肥处理增加17.01%~64.83%;NBSRF的挥发性物质总量和异硫氰酸烯丙酯含量均高于其它施肥处理,挥发性物质总量比其它施肥处理增加3.86%~170.85%,异硫氰酸烯丙酯含量比其它施肥处理增加5.78%~205.20%。大田试验研究发现与其它施肥处理相比,NBSRF的挥发性物质总量提高20.83%~187.76%,异硫氰酸烯丙酯含量提高22.21%~166.05%;游离氨基酸总量提高0.66%~50.43%。(6)NBSRF处理的叶片SPAD值总体上低于普通肥料。第50天永安小叶NBSRF处理叶片SPAD值低于MZF、OCF和BCF,分别降低1.73、2.04和1.29,降幅为4.80%、5.60%和3.62%;第85天永安小叶NBSRF处理的叶片SPAD值低于MZF、OCF和BCF,分别降低0.34、1.14和1.17,降幅为0.99%、3.23%和3.29%,第85天的差值小于第50天的差值。第50天涪杂2号NBSRF处理的叶片SPAD值低于MZF、OCF和BCF,分别降低0.18、2.11和1.64,降幅为0.52%、5.81%和4.58%,第85天涪杂2号NBSRF处理的叶片SPAD值低于OCF,降低0.59,降幅为1.65%,但高于MZF和BCF,分别增加1.53和0.55,增幅为4.67%和1.62%。(7)NBSRF能保持土壤p H值稳定,降低土壤酸化的风险。盆栽试验研究发现,与试验前相比,OCF和MSRF的土壤p H值分别下降了0.74~0.78和0.50~0.56,而NBSRF处理使土壤p H值增加0.02~0.10。(8)NBSRF能提高氮肥的利用率。盆栽试验研究发现,与OCF相比,NBSRF的氮肥利用率提高4.41%~10.05%,与MSRF相比,NBSRF的氮肥利用率提高10.67%~11.16%。大田试验研究发现NBSRF茎的氮含量高于MZF和OCF,分别增加12.64%~14.93%和19.01%~27.97%。

王欣英[7](2020)在《新型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的研制》文中认为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既有无机肥的速效,又有有机肥的长效,还有生物肥的增效作用。但有益菌定殖活性低是我国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存在的共性问题。同时,生产过程能耗高,施用过程费工费时等问题也阻碍了该类肥料的推广应用。本论文选用根际促生菌、高分子化学合成型缓释肥和活化腐植酸为原料,制作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并应用于盆栽番茄;采用挤压造粒工艺制作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并应用于大田苹果树,以探究1)原料特性及配比对促生菌定殖活性的影响及机理;2)促生菌在盆栽番茄根系的定殖规律及对番茄生长的影响;3)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养分释放及淋失特征;4)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苹果树生长和苹果园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活化的风化煤和化学合成型高分子缓释肥可增加促生菌的定殖活性。通过固相活化法活化风化煤中的腐植酸,可使其含氧基团相对增加了4.74%,高分子物质含量相对降低了8.44%,中、低分子物质含量分别相对增加了72.37%和13.17%,其水溶性和水稳性大幅度提高。探明了化学合成型高分子缓释肥中的酰胺键和磷脂键以水解断键的方式缓慢释放氮素和磷素。揭示了盐度系数低的化学合成型高分子缓释肥与活化腐植酸协同作用是提高促生菌活性的主要因素,并探明化学合成型高分子缓释肥与活化的腐植酸的重量比分别为1:1和1.5:1时最有利于番茄促生芽孢杆菌(B153)和苹果树促生芽孢杆菌(BP)的活性和稳定性。2.番茄专用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BCSF)提高了促生菌的定殖活性,促进番茄的生长。荧光定量显示B153能迅速而有效的在盆栽番茄根际土壤中增殖,且在BCSF处理中有显着活性优势。BCSF处理下,番茄促生菌B153在第30天达到最高定殖量,达8.89×105CFU g-1土,并在50天后稳定在6.57×105CFU g-1土,60天内的增殖率为21.0%。液相色谱检测促生菌B153分泌物表明,B153能分泌促生物质赤霉素和生长素。与对照相比,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提高番茄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减量处理对番茄生长无显着影响。与生物有机无机普通肥(BCCF)和CK相比,BCSF能显着增加番茄根系体积,并使番茄产量分别提高了29.04%和73.08%。3.苹果专用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A-BCSF)减少了肥料养分淋溶损失,提高了有关土壤酶的活性。淋溶条件下,与其它各处理相比,BCSF显着降低土壤中NO3--N、NH4+-N和速效钾(AK)的淋溶损失,提高土壤脲酶活性,但对Ca2+、Mg2+的固定和土壤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提高无明显优势。4.A-BCSF提高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影响土壤微生物量和多样性,促进苹果树生长。在3年连续施肥条件下,与CK相比,A-BCSF处理的施肥点区域内,0-60cm土层内土壤AP、AK、NO3--N、NH4+-N含量均显着提高,0-20cm和40-60cm土层内土壤有机质(SOM)含量显着提高。A-BCSF处理在促生菌BP的定向选择调节下,增加了苹果园土壤细菌富营养型类群变形菌门等和真菌有益类群绿僵菌属等的相对丰度,降低了土壤细菌贫营养型类群绿弯菌门、酸杆菌门等和土壤真菌子囊菌门、担子菌门优势菌群的相对丰度,增加了苹果树苗株高、茎粗、新稍长度和叶片干重,提高了苹果产量。另外,A-BCSF生产工艺简单,采用轻简化的打孔施肥方式,省工省时。

贾琴宇[8](2020)在《AMF和根瘤菌对间作金橘养分吸收及根围微生态特征的影响》文中指出作为金橘主产区之一,广西总面积的29.9%为喀斯特地貌,具有土壤较贫瘠,季节性干旱频发的特点,肥料的当季利用率低等都制约了金橘产业的发展。本研究对金橘嫁接苗(Fortunella margarita,F)和大豆(Glycine max)间作体系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幼套近明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C.e)及根瘤菌(Rhizobium,R)——费氏中华根瘤菌(Bradyrhizobium japonicum,B.j),共设计9个处理:(1)金橘单作,简写为(后面用:表示)金单(F);(2)大豆(Soybean)单作:豆单(S);(3)金橘单作接AMF:金单+枝(F+A);(4)大豆单作接AMF:豆单+枝(S+A);(5)大豆单作接R:豆单+瘤(S+R);(6)金橘大豆间作:金+豆(F+S);(7)金橘大豆间作接AMF:金+豆+枝(F+S+A);(8)金橘大豆间作接R:金+豆+瘤(F+S+R);(9)金橘大豆间作双接AMF和R:金+豆+枝+瘤(F+S+A+R),1-5为单作组,6-9为间作组。研究上述处理对金橘根围细菌、真菌的群落结构等微生态特征及金橘养分吸收等生长代谢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旨在为高效节本高产的金橘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金单+枝处理的金橘根系菌根侵染强度M%最高,显着高于其他处理(p<0.05,下同),金+豆+枝+瘤处理和金+豆+枝处理的分别为第二和第三高。金橘大豆间作处理组的大豆单株根瘤干重和数量均显着低于其对应的大豆单作处理组,其中金+豆+枝+瘤处理的根瘤干重和数量在间作组中最高,与单作组处理无显着差异(p>0.05,下同)。表明AMF和根瘤菌发育良好,可互为促进。2.金+豆+枝处理的金橘根围土壤蔗糖酶(0.48 mg/g)和磷酸酶(0.19 mg/g)活性最高;金+豆+瘤处理的脲酶活性最高(19.70 mg/kg),均显着高于两不接种处理(金单或金+豆处理,下同)。与不接种处理相比,无论是否间作,3个接种处理(金+豆+枝、金+豆+枝+瘤和金+豆+枝+瘤)的金橘根围土壤的有机质质量分数(O.M)均显着提高20.02%以上,但3处理间差异不显着:TN含量也有相似的变化趋势。金+豆+枝的TP含量最高(1.175g/kg),金+豆+枝+瘤处理的AP含量最高(21.684 mg/kg),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金+豆+枝处理的金橘N、P吸收量均最高,分别为1246.36 kg·hm-2、167.97 kg·hm-2,其次是金+豆+瘤处理,均显着高于金单处理。TK含量最高的是金+枝和金+豆+枝+瘤处理(二者间无显着差异),AK含量最高是金+豆+枝处理,均显着高于不接种处理。表明AMF对间作金橘根围土壤中N、P、K含量的提高效果最佳,其次是根瘤菌。3.AMF对金橘根围细菌OTU数的增加效果相对最大,根瘤菌对真菌OTU数的增加效果相对最大。与金单处理相比,其他处理均提高细菌的变形杆菌门和拟杆菌门的占比,降低酸杆菌门的占比,其余大部分处理均增加了CandidatusKoribacter、硝化螺旋菌属、红游动菌属等的占比,降低了CandidatusSolibacter的占比,其中金+豆+枝处理的细菌门和属水平占比的增加效果相对最大。所有处理真菌的优势门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接合菌门,鉴定到的属有被孢霉属、双子担子菌属、镰刀菌属、Chloridium等,与金单处理比,接种处理的真菌门和属水平上的占比有高有低,其中金+豆+枝+瘤处理的影响相对较大。4.与金单处理相比,其他处理均不同程度地提高金橘根围土壤细菌和真菌的chao、ace(表示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表示微生物群落Alpha多样性)指数,间作组中仅金+豆+瘤处理与金单处理差异显着,第二高为金+豆+枝处理。由Beta热图可知,金+豆+枝处理的金橘根围土壤细菌群落Beta多样性、金+豆+瘤处理的真菌群落Beta多样性均与金单处理差异相对较大。5.间作组中金+豆+枝+瘤处理的金橘根围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BC)最高,但与金+豆处理无显着差异;金+豆+枝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BN)最高(84.32 mg/kg),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可见AMF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增加效果相对显着。接种AMF后的解无机P细菌数量均增加,其中金+豆+枝+瘤处理最高;与金+豆处理相比,接种间作处理均增加好气型自生固N菌数量,减少嫌气型自生固N菌数量,但均无显着差异。6.金+豆+枝处理的金橘根系活力最高,但与不接种处理无显着差异,表明接种AMF一定程度上提高金橘根系活力。金+豆+瘤处理的金橘叶的总叶绿素含量最高(1.2140mg/g),金+豆+枝处理的净光合速率最高(12.63μmol CO2 m-22 s-1),均显着高于金单处理;3个间作接种处理的金橘总糖含量均显着高于金单处理,但3个处理间无显着差异。金+豆+枝处理的金橘干重(189.705 g/株)和株高(97.72 cm/株)均最大,显着高于金单处理,可见对金橘生长促进效果最好的是AMF。综上所述,在金橘大豆间作体系中,AMF、根瘤菌能够相互促进,并通过增加金橘根围土壤C、N和P等养分含量,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等改善植物根围微环境,促进金橘的养分吸收和生长发育,其中金橘大豆间作并单接种AMF处理对金橘的促生效果相对最佳。

李娜[9](2020)在《巨大芽孢杆菌TA-4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有机肥对番茄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文中认为生物有机肥具有高效,生产成本低,效果好,对环境污染小等优点,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芽孢杆菌是自然界中的优势微生物菌群,因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显着的生防和促生潜力而备受青睐。菌株TA-4是本实验室从熏蒸消毒后的番茄根际土壤筛选出的一株具有产吲哚乙酸(IAA)功能的细菌。本研究结合生理生化鉴定和分子生物学试验,明确了该促生菌TA-4的种属;将其加工成生物有机肥,温室条件下测定了TA-4生物有机肥对番茄生物量、防御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并采用qRT-PCR测定番茄植株内相关防御基因的表达量,初步揭示了TA-4生物有机肥诱导番茄抗性的分子机理,同时评价了其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为该生物有机肥在番茄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试验结果总结如下:1.通过对促生菌TA-4进行菌落形态的观察,结合生理生化试验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最终将TA-4鉴定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2.温室盆栽试验表明,巨大芽孢杆菌TA-4生物有机肥能够显着促进番茄植株的生长,用量为2%的TA-4生物有机肥处理30 d后,对番茄的促生效果最好,其株高、茎粗、鲜重和干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58.69%、27.27%、53.24%和70.64%。TA-4生物有机肥处理后,番茄植株叶绿素含量、防御酶活性和根系活力显着升高,MDA含量降低,有效促进了番茄植株的生长,提高了番茄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御能力。3.qRT-PCR结果表明,TA-4生物有机肥处理后,番茄植株内水杨酸(SA)相关基因PR-1a、茉莉酸(JA)相关基因LOX-D和乙烯(ET)反应因子基因ERF2的相对表达量显着上升,处理后第48 h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62、4.81和7.27,这表明巨大芽孢杆菌TA-4生物有机肥可以诱导番茄的抗性。4.土壤酶活和平板计数结果表明,巨大芽孢杆菌TA-4生物有机肥处理后,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并且根际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也明显增加。在施用TA-4生物有机肥处理后,细菌数量明显升高,随着番茄的生长,细菌/真菌的比值逐渐增大,这表明巨大芽孢杆菌TA-4生物有机肥可以通过改变番茄植株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从而促进番茄生长。

叶淑媛[10](2020)在《香榧种实早期生长与树体营养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香榧生产发展如火如荼,是浙江省及其它适生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但实际生产中部分单株成果率仅在3%以下,开花后香榧幼果落果严重,直接影响香榧产量。因此,提高成果率是增加香榧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本研究以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富阳区、诸暨市、丽水市缙云县的香榧为材料,于3月、6月香榧落果前后测量树高、地径及树冠直径、二代种实数量、二代果结果母枝粗度和长度、1年生枝的混合芽及营养芽的数量,研究树体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的关系;分析香榧落果前后种实性状指标及营养与枝叶营养的关系;分析土壤营养与香榧枝叶营养及座果的关系;研究枝条环剥处理与香榧花芽分化及座果的关系,以期为香榧经营管理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尽管香榧树嫁接而来,但香榧不同单株间二代果座果率,结果母枝数、长度及粗度,每个枝条的新梢数,每个新结果枝上的新生幼果数及混合芽比例等指标均有差异。香榧结果枝的比例不小,但座果率却不高。长度、粗度中庸的结果母枝数量较多;结果母枝长度在7.11~10.30 cm、粗度3.11~3.40 mm区间的二代果数量较多,过长或过短、过粗或过细枝上着生的二代果数量并不多;树体下层结果母枝的长粗度均不如上中层,新梢数及每个枝条的新生幼果数也不是最高,但下层的座果率和混合芽比例最高,这与下层枝结果后造成的“拉枝”促进营养积累有关。结果母枝的长、粗度均以树体南面及西面的为佳,可能与上下午光照比较好有关。香榧树体本身调节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2)香榧种实幼果体积生长主要靠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量来增加体积,细胞的主要成份是水分。N、P、K三大元素是种实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尤其是N和K。试验期内枝叶中Ca的含量比种实中要高,且变幅大。因此,施肥有助于种实生长发育,但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是否要施肥,施何种肥及施用量,这取决于土壤肥力的诊断。(3)多试验点的调查发现,香榧的座果率不高。K是香榧种实主要的营养元素之一,枝叶K元素含量及K/N比与座果率呈极显着正相关;但土壤表层土中的全K元素含量却与二代果座果率呈负相关,土壤中的N元素也是如此,而土壤表层土中的K元素含量与枝叶中的K元素含量也呈负相关,说明香榧种实中的K主要来自枝叶,而香榧的座果率并不高,说明土壤中营养丰富,如何调节各元素的比例而有利于座果值得进一步研究。(4)3月份枝叶矿质营养元素全环剥处理与未环剥处理间、半环剥处理与未环剥处理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在枝叶的C/N比、混合芽比例及二代果座果率上全环剥处理效果均优于半环剥处理。环剥处理几乎或不影响矿质营养元素在树体上下的运输,而环剥处理主要阻断了韧皮部,进而影响有机营养的运输。二代果座果率及混合芽比例环剥处理与非环剥处理间的差异主要是环剥对有机营养运输造成阻碍,进而有所积累,促进座果及混合芽的分化所致。结论是香榧结果枝的比例不低,但座果率不高,各地普遍存在这个问题。以长度及粗度适中的结果母枝上着生的二代果数量为多。香榧树体上中层的结果母枝的长、粗度均高于下层,但下层的座果率和混合芽比例最高。N、P、K三大元素是种实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尤其是N和K。香榧种实中的K主要来自枝叶,而香榧林地营养丰富,但土壤酸化严重。在枝叶的C/N比、混合芽比例及二代果座果率上全环剥处理效果均优于半环剥处理。

二、浅谈磷脂复合肥的制作工艺及增产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磷脂复合肥的制作工艺及增产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炭与炭基肥施用对大豆土壤酶活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农业秸秆利用现状
        1.1.2 生物炭的概念及特性
        1.1.3 炭基肥概述
    1.2 生物炭与炭基肥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物炭与炭基肥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1.2.2 生物炭与炭基肥对作物生长、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
    1.3 生物炭与炭基肥施用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1.3.1 土壤酶概述
        1.3.2 生物炭与炭基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4 生物炭与炭基肥施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的研究进展
        1.4.1 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功能
        1.4.2 生物炭与炭基肥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1.4.3 生物炭与炭基肥对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1.6 特色与创新点
第二章 生物炭与炭基肥施用对大豆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与试验设计
        2.1.2 土壤样品的采集
        2.1.3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2.1.4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生物炭与炭基肥的施用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2.2.2 生物炭与炭基肥的施用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2.2.3 生物炭与炭基肥的施用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2.2.4 生物炭与炭基肥的施用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生物炭与炭基肥施用对大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与试验设计
        3.1.2 土壤样品的采集
        3.1.3 土壤理化指标的测定
        3.1.4 土壤微生物总DNA的提取
        3.1.5 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的测定-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
        3.1.6 高通量测序
        3.1.7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生物炭与炭基肥的施用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2.2 生物炭与炭基肥的施用对土壤微生物丰度的影响
        3.2.3 生物炭与炭基肥的施用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2.4 生物炭与炭基肥的施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3.2.5 土壤理化因子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3.3 讨论
        3.3.1 生物炭与炭基肥的施用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3.2 生物炭与炭基肥的施用对土壤微生物丰度的影响
        3.3.3 生物炭与炭基肥的施用对微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组成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附录
    缩略词一览表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致谢

(2)垄作双深模式与穴苗数对土壤性状及水稻产量品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物理及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1.2.2 稻田插秧基本苗的研究进展
2 材料与方法
    2.1 地点与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土壤物理性状测定
        2.3.2 根系干重及伤流量测定
        2.3.3 株高及分蘖的调查
        2.3.4 干物质积累量及叶面积指数测定
        2.3.5 生理指标的测定
        2.3.6 抗折力相关指标的测定
        2.3.7 植株氮含量的测定
        2.3.8 产量及产量构成的测定
        2.3.9 稻米品质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耕作模式和穴苗数对垦粳8 号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3.2 耕作模式和穴苗数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2.1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和容重的比较
        3.2.2 0-20cm不同层次土壤温度的比较
        3.2.3 土壤酶活性的比较
    3.3 耕作模式和穴苗数对垦粳8 号农艺性状的影响
        3.3.1 株高的比较
        3.3.2 分蘖动态的比较
        3.3.3 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特性的比较
        3.3.4 叶面积指数(LAI)的比较
        3.3.5 根系伤流量的比较
    3.4 耕作模式和穴苗数对垦粳8 号生理特性的影响
        3.4.1 功能叶片SPAD值的比较
        3.4.2 光合性能的比较
        3.4.3 冠层透光率的变化
        3.4.4 叶片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比较
    3.5 耕作模式和穴苗数对垦粳8 号抗倒伏性能的影响
        3.5.1 耕作模式和穴苗数对垦粳8 号节间配置、株高和重心高的影响
        3.5.2 耕作模式和穴苗数对垦粳8 号各节间抗折力、弯曲力矩、倒伏指数的影响
        3.5.3 耕作模式和穴苗数对垦粳8 号各节间粗、茎壁厚度和单位节间干重的影响
    3.6 耕作模式和穴苗数对垦粳8 号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3.7 耕作模式和穴苗数对垦粳8 号稻米品质的影响
        3.7.1 加工品质的比较
        3.7.2 外观品质的比较
        3.7.3 营养品质的比较
        3.7.4 食味品质的比较
        3.7.5 稻米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关系
        3.7.6 穴苗数和水稻产量、食味值的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耕作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4.2 耕作模式和穴苗数对水稻生长发育及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4.3 耕作模式和穴苗数对水稻抗倒性影响的探讨
    4.4 耕作模式对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
    4.5 穴苗数对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
5 结论
    5.1 耕作模式和穴苗数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5.2 耕作模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酶活性的影响
    5.3 耕作模式和穴苗数对水稻生长发育及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5.4 耕作模式和穴苗数对抗倒伏性能的影响
    5.5 耕作模式和穴苗数对成熟期氮素积累的影响
    5.6 耕作模式和穴苗数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茶园有机肥种类与施用比例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使用有机肥重要性与必要性
    1.2 有机肥施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2.1 施用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质量
        1.2.2 施用有机肥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1.3 有机肥施用技术研究现状
        1.3.1 有机肥种类选择
        1.3.2 有机肥施用策略
    1.4 有机肥施用对茶叶生长影响研究现状
        1.4.1 有机肥施用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影响
        1.4.2 有机肥施用对茶园土壤影响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调查
    2.1 调查方法
        2.1.1 取样方法
        2.1.2 测定与分析方法
    2.2 调查结果
        2.2.1 全国主要产茶省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整体情况
        2.2.2 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省份间差异
        2.2.3 各省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情况
    2.3 调查结论
第三章 盆栽条件下有机肥施用对幼龄茶树生长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处理与方法
        3.1.3 样品采集方法
        3.1.4 样品分析方法
        3.1.5 数据处理与统计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施肥处理对幼龄茶树新梢产量和修剪物生物量的影响
        3.2.2 不同施肥处理对幼龄茶树新梢品质的影响
        3.2.3 不同施肥处理对幼龄茶树各部位养分浓度的影响
        3.2.4 不同施肥处理对幼龄茶树各部位养分含量的影响
        3.2.5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3.3 讨论与小结
        3.3.1 有机肥替代比例对幼龄茶树生长的影响
        3.3.2 有机肥种类对幼龄茶树生长的影响
第四章 田间条件下有机肥施用对茶树生长的影响
    4.1 试验设计与方法
        4.1.1 试验地点与处理
        4.1.2 参试茶园土壤基本理化性状
        4.1.3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4.1.4 数据处理与统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茶叶产量
        4.2.2 茶叶品质
    4.3 讨论与小结
        4.3.1 田间条件下不同有机肥替代比例对茶树生长的影响
        4.3.2 田间条件下不同种类有机肥对茶树生长的影响
第五章 长期定位试验下有机肥施用比例对乌龙茶生产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茶园基本情况
        5.1.2 试验处理
        5.1.3 取样和分析方法
        5.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有机肥施用比例下茶叶产量
        5.2.2 不同有机肥施用比例下乌龙茶成茶审评结果
        5.2.3 不同有机肥施用比例下乌龙茶成茶品质成分含量
        5.2.4 不同有机肥施用比例对茶叶新梢和成熟叶中氮浓度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5.3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长期定位试验下有机肥种类对绿茶产量品质和茶园土壤的影响
    6.1 试验处理与方法
        6.1.1 试验地概况
        6.1.2 试验处理
        6.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6.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种类有机肥处理下茶园茶叶产量
        6.2.2 不同种类有机肥处理下茶园茶叶品质
        6.2.3 不同种类有机肥处理下茶园茶叶氮浓度
        6.2.4 不同种类有机肥处理下对茶园土壤基本理化性状的影响
    6.3 讨论与小结
        6.3.1 茶叶产量和品质
        6.3.2 茶园土壤
        6.3.3 小结
第七章 生物质炭对茶园有机肥施用效果的影响
    7.1 试验处理与方法
        7.1.1 试验地概况
        7.1.2 试验处理
        7.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7.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不同处理下茶园茶叶产量
        7.2.2 不同处理下茶园土壤性状差异
        7.2.3 土壤理化微生物性状与茶叶产量和品质间的相关性
    7.3 讨论与小结
        7.3.1 生物质炭与有机肥配施对茶叶产量的影响
        7.3.2 生物质炭与有机肥配施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7.3.3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解磷海洋菌的筛选及其在盐碱土改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碱化及改良现状
        1.1.1 黄河三角洲盐碱化现状
        1.1.2 盐碱土改良利用方法
    1.2 土壤中的磷素的转化与固定
        1.2.1 土壤中的磷形态与磷的固定
        1.2.2 微生物在土壤磷转化中的作用
    1.3 解磷菌研究现状
        1.3.1 常见的解磷菌及其应用
        1.3.2 解磷菌的解磷机理
        1.3.3 解磷菌应用于土壤改良时面临的挑战
    1.4 微生物菌肥及常用载体
        1.4.1 微生物菌肥研究进展
        1.4.2 食用菌种植废料
        1.4.3 玉米芯
    1.5 研究意义与创新性
        1.5.1 研究意义
        1.5.2 创新性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2 供试菌株及培养基
        2.1.3 供试土壤
    2.2 耐盐解磷菌筛选及其特性
        2.2.1 解磷菌筛选
        2.2.2 环境因子对解磷量的影响
    2.3 解磷机理探究
        2.3.1 菌株分泌有机酸的检测
        2.3.2 扫描电镜(SEM)分析
    2.4 土壤培养与模拟实验
    2.5 微生物有机肥制备及盆栽试验
        2.5.1 微生物有机肥制备
        2.5.2 盆栽试验
        2.5.3 生态风险评估
    2.6 分析测定方法
        2.6.1 水质分析方法
        2.6.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6.3 土壤酶活性测定
        2.6.4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2.7 数理统计分析
第三章 耐盐解磷菌的筛选及其特性
    3.1 耐盐解磷菌筛选
        3.1.1 菌株来源及鉴定结果
        3.1.2 固体培养基初筛
        3.1.3 液体培养基复筛
    3.2 环境因子对菌株解磷性能的影响
        3.2.1 盐度、pH、温度
        3.2.2 碳源
        3.2.3 氮源
        3.2.4 有机磷源
    3.3 溶磷曲线
    3.4 小结
第四章 菌株的解磷机理探究
    4.1 pH与解磷量的相关性分析
        4.1.1 不同菌株
        4.1.2 不同培养时间
    4.2 连续培养实验
        4.2.1 实验设计
        4.2.2 上清液磷酸盐含量及pH
    4.3 菌株的有机酸产生情况
    4.4 SEM分析
        4.3.1 磷酸三钙颗粒表面形貌
        4.3.2 菌体表面形貌
    4.5 小结
第五章 解磷海洋菌对盐碱土壤的适应性及应用
    5.1 土壤培养与模拟淋洗
        5.1.1 洗盐压碱效果
        5.1.2 淋洗液氮磷含量
        5.1.3 土壤氮磷含量
    5.2 盆栽试验
        5.2.1 植物生长状况
        5.2.2 土壤理化性质
        5.2.3 土壤酶活
        5.2.4 土壤微生物群落
    5.3 生态风险评估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录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茎瘤芥专用纳米缓释肥氮素释放特性及对其产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纳米材料的内涵及在农业上的应用现状
        1.1.1 纳米材料的内涵
        1.1.2 纳米材料在农业上的研究及应用
    1.2 纳米材料的作用机理
        1.2.1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转运
        1.2.2 纳米材料在植物中的吸收和转运
        1.2.3 纳米材料对物质的运载
        1.2.4 纳米材料对植物的营养作用
        1.2.5 纳米材料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3 纳米材料的植物毒性及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
    1.4 茎瘤芥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5 缓释肥料研究进展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茎瘤芥专用纳米缓释肥氨挥发特性研究
    3.1 试验设计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试验装置
        3.1.4 操作步骤
        3.1.5 样品测定
        3.1.6 数据分析和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对氨挥发速率的影响
        3.2.2 对氨挥发总量的影响
    3.3 讨论
    3.4 结论
第4章 茎瘤芥专用纳米缓释肥氮素释放特性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试验装置
        4.1.4 样品分析
        4.1.5 数据计算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专用纳米缓释肥铵态氮累积溶出量
        4.2.2 专用纳米缓释肥硝态氮累积溶出量
        4.2.3 专用纳米缓释肥总氮累积溶出量
        4.2.4 专用纳米缓释肥总氮累积溶出率
        4.2.5 专用纳米缓释肥总氮瞬时溶出率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茎瘤芥专用纳米缓释肥对盆栽茎瘤芥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5.1.2 试验材料
        5.1.3 试验设计
        5.1.4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5.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专用纳米缓释肥对盆栽茎瘤芥生物量的影响
        5.2.2 专用纳米缓释肥对盆栽茎瘤芥光合参数的影响
        5.2.3 专用纳米缓释肥对盆栽茎瘤芥营养品质的影响
        5.2.4 专用纳米缓释肥对盆栽茎瘤芥氨基酸组分及含量的影响
        5.2.5 专用纳米缓释肥对盆栽茎瘤芥挥发性物质种类及含量的影响
        5.2.6 专用纳米缓释肥对盆栽土壤养分的影响
        5.2.7 专用纳米缓释肥对盆栽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2.8 专用纳米缓释肥对盆栽茎瘤芥各器官NPK含量的影响
        5.2.9 专用纳米缓释肥对盆栽茎瘤芥NPK吸收的影响
        5.2.10 专用纳米缓释肥对盆栽茎瘤芥NPK利用率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茎瘤芥专用纳米缓释肥对大田茎瘤芥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6.1 试验设计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1.3 试验时间
        6.1.4 样品采集和测定
        6.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专用纳米缓释肥对大田茎瘤芥叶片SPAD值的影响
        6.2.2 专用纳米缓释肥对大田茎瘤芥产量的影响
        6.2.3. 专用纳米缓释肥对大田茎瘤芥品质的影响
        6.2.4 专用纳米缓释肥对大田茎瘤芥茎NPK含量的影响
        6.2.5 专用纳米缓释肥对土壤有机质、养分和p H的影响
    6.3 讨论
    6.4 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发表及参研课题情况
    论文发表情况
    参研课题情况

(7)新型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化肥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1.2 缓释肥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
        1.2.1 缓释肥的养分释放机理
        1.2.2 缓释肥的类型
        1.2.3 缓释肥的应用效果
    1.3 有机肥料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1.3.1 新型有机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机理及效果
        1.3.2 风化煤的利用现状
    1.4 微生物肥料的研究进展及作用机理
        1.4.1 新型微生物肥料的标准体系及作用机理
        1.4.2 有益菌芽孢杆菌的应用现状
    1.5 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
    1.6 肥料剂型的研究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8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8.1 研究内容
        1.8.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的原料及配方筛选
        2.1.1 试验材料及性质表征
        2.1.2 试验设计与采样方法
    2.2 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番茄生长的影响及芽孢杆菌在番茄根系的定殖规律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2.3 样品采集方法
    2.3 果树专用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养分淋溶及释放特点研究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设计
        2.3.3 样品采集方法
    2.4 果树专用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苹果树及苹果园土壤的影响
        2.4.1 试验材料
        2.4.2 试验设计
        2.4.3 样品采集方法
    2.5 样品分析化验方法
        2.5.1 芽孢杆菌的测定方法
        2.5.2 苹果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测定方法
        2.5.3 植株生理和光合指标的测定方法
        2.5.4 土壤理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2.6 试验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的原料特征及配方筛选
        3.1.1 活化腐植酸的特征
        3.1.2 高分子缓释肥(PSF)的养分释放规律及结构特征
        3.1.3 B153形态观察及分泌物检测
        3.1.4 番茄专用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配方筛选
        3.1.5 B153在原料中活性差异机理分析
        3.1.5.1 PSF养分缓释保护有益菌活性
        3.1.5.2 不同原料配方pH和电导率分析
        3.1.6 果树专用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配方筛选
    3.2 BCSF对番茄生长的影响及B153的定殖规律
        3.2.1 不同处理对盆栽番茄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2.2 不同处理对盆栽番茄生理性状的影响
        3.2.3 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番茄不同生长期生理指标的影响
        3.2.4 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番茄不同生长期光合指标的影响
        3.2.5 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3.2.6 施肥处理对盆栽番茄生理和光合指标的PCA主成分分析
        3.2.7 芽孢杆菌B153在盆栽番茄根际土壤的定殖规律
        3.2.8 芽孢杆菌对盆栽番茄促生机理分析
    3.3 果树专用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研制及养分淋溶和释放效果研究
        3.3.1 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的研制
        3.3.2 不同处理淋洗液pH随淋洗孔隙体积的变化规律
        3.3.3 不同处理淋洗液EC随淋洗孔隙体积的变化规律
        3.3.4 不同处理淋洗液速效养分随淋洗孔隙体积的变化
        3.3.5 不同处理淋洗液全氮含量随淋洗孔隙体积的变化
        3.3.6 不同处理淋洗液钙和镁离子含量随淋洗孔隙体积的变化
        3.3.7 不同处理淋洗液速效养分的PCA主成分分析
        3.3.8 不同处理下淋洗后土壤pH和EC的变化
        3.3.9 不同处理下淋洗后土壤速效养分的变化
        3.3.10 不同处理下淋洗后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3.3.11 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在土壤中的养分释放特点
    3.4 果树专用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苹果园土壤养分及苹果树生长的影响
        3.4.1 苹果园土壤全年地温和气温变化规律
        3.4.2 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在苹果园土壤中的有益菌活性变化
        3.4.3 不同施肥处理下苹果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
        3.4.4 不同施肥处理苹果树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
        3.4.5 不同施肥处理对苹果产量的影响
    3.5 不同施肥处理对苹果园土壤细菌区系的影响
        3.5.1 不同处理土壤细菌OTU分布差异比较
        3.5.2 不同处理对细菌群落α多样性的影响
        3.5.3 不同处理对细菌群落β多样性的影响
        3.5.3.1 不同处理细菌群落多样性主成分分析
        3.5.3.2 不同施肥处理下细菌门水平差异
        3.5.3.3 不同施肥处理苹果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
        3.5.3.4 苹果园土壤细菌群落LEfSe分析
    3.6 不同处理对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3.6.1 不同处理土壤真菌OTU分布差异比较
        3.6.2 不同处理对土壤真菌α多样性的影响
        3.6.3 不同处理对土壤真菌β多样性的影响
        3.6.3.1 不同处理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主成分分析
        3.6.3.2 不同施肥处理下品果园土壤真菌门水平的柱状图
        3.6.3.3 不同处理土壤真菌属水平下群落结构
        3.6.3.4 苹果园土壤真菌群落LEfSe分析
    3.7 土壤环境因子与微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3.7.1 土壤环境因子与土壤细菌相互关系
        3.7.2 土壤环境因子与土壤真菌相互关系
4.讨论
    4.1 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原料及对有益菌活性的影响
        4.1.1 活化的风化煤腐植酸性质特点及对有益菌的影响
        4.1.2 高分子缓释肥的养分释放特点及对有益菌活性的影响
    4.2 芽孢杆菌对番茄生长的影响及促生机理
        4.2.1 芽孢杆菌在番茄根系的定殖规律
        4.2.2 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4.3 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土壤pH和酶活性的影响
        4.3.1 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土壤pH的影响
        4.3.2 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淋溶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4 果树专用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在苹果树上的施用效果
        4.4.1 新型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影响苹果树生长
        4.4.2 新型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影响苹果园土壤微生物区系
5 结论
6 主要创新点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专利情况

(8)AMF和根瘤菌对间作金橘养分吸收及根围微生态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间作体系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1.2 金橘研究现状
        1.2.1 金橘概述
        1.2.2 金橘的研究进展
    1.3 丛枝菌根真菌和根瘤菌主要研究进展
        1.3.1 丛枝菌根真菌研究及应用
        1.3.2 根瘤菌研究及应用
        1.3.3 AMF与根瘤菌的互作效应
    1.4 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及研究方法概述
        1.4.1 土壤微生物及多样性概述
        1.4.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及应用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地设置和主要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处理
        2.3.2 测定方法
    2.4 数据处理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处理对植物根系AMF、根瘤菌接种效应的影响
    3.2 不同处理对金橘根围三种土壤酶活性及主要养分含量的影响
        3.2.1 不同处理对金橘根围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3.2.2 不同处理对金橘根围土壤主要养分含量的影响
    3.3 不同处理对金橘根围土壤微生态特征的影响
        3.3.1 不同处理对金橘根围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3.3.2 不同处理对金橘根围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3.3.3 不同处理对金橘根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的影响
        3.3.4 不同处理对金橘根围土壤NP相关功能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3.4 不同处理对植物生长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3.4.1 不同处理对金橘根系活力的影响
        3.4.2 不同处理对金橘植株营养状况的影响
        3.4.3 不同处理对金橘光合碳代谢和植物物质积累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不同处理对金橘大豆间作体系植物根系接种效应的影响
    4.2 不同处理对金橘根围土壤物理化学特征及相关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3 不同处理对金橘根围土壤微生态特征的影响
    4.4 不同处理对植物生长和营养状况的影响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巨大芽孢杆菌TA-4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有机肥对番茄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根际促生菌的研究概况
        1.1.1 根际促生菌的定义及种类
        1.1.2 根际促生菌的研究现状
    1.2 芽孢杆菌的应用
    1.3 芽孢杆菌的作用机理
        1.3.1 溶磷或解磷作用
        1.3.2 分泌嗜铁素
        1.3.3 产生植物激素
        1.3.4 溶菌作用
        1.3.5 抗菌代谢物
        1.3.6 诱导系统抗性
        1.3.7 营养和空间位点竞争
    1.4 生物有机肥的研究概况
        1.4.1 生物有机肥的定义及种类
        1.4.2 生物有机肥的发展研究现状
    1.5 土壤肥力及其评价指标
        1.5.1 土壤酶活性
        1.5.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培养基
        2.1.2 供试土壤
        2.1.3 供试微生物、生物有机肥和番茄品种
        2.1.4 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菌株的分离筛选
        2.2.2 促生细菌TA-4 的鉴定
        2.2.3 TA-4 生物有机肥制备
        2.2.4 TA-4 生物有机肥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2.2.5 TA-4 生物有机肥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2.3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促生菌的分离筛选
    3.2 促生细菌TA-4 的鉴定
        3.2.1 菌株TA-4 菌落形态和生理生化性质
        3.2.2 菌株TA-4的16S rRNA基因序列鉴定与系统进化分析
    3.3 TA-4 生物有机肥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3.3.1 TA-4 生物有机肥对番茄促生作用的影响
        3.3.2 TA-4 生物有机肥对番茄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3.3.3 TA-4 生物有机肥对番茄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4 TA-4 生物有机肥对番茄根系活力的影响
        3.3.5 TA-4 生物有机肥对番茄防御基因的影响
    3.4 TA-4 生物有机肥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3.4.1 TA-4 生物有机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4.2 TA-4 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TA-4 生物有机肥对番茄植株的促生作用的潜力
    4.2 TA-4 生物有机肥诱导番茄抗性的机制研究
        4.2.1 TA-4 生物有机肥诱导番茄抗性的生理机制
        4.2.2 TA-4 生物有机肥诱导番茄抗性的分子机制初探
    4.3 TA-4 生物有机肥对番茄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5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创新之处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香榧种实早期生长与树体营养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香榧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香榧分布及用途
        1.1.2 香榧生物学特性
        1.1.3 香榧种实的生长发育
        1.1.3.1 香榧种实生长发育一般规律
        1.1.3.2 香榧种实生长发育过程中内部物质积累与转化
        1.1.3.3 营养元素与香榧生长及种实发育
    1.2 果实的生长发育
        1.2.1 果实生长发育一般规律
        1.2.2 裸子植物种实的生长发育
        1.2.3 影响果实生长发育的因素
        1.2.3.1 土壤条件
        1.2.3.2 树体营养
    1.3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目的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
        2.2.1 材料
        2.2.2 方法
        2.2.3 数据分析
    2.3 香榧二代果落果前后的营养变化与枝叶营养变化
        2.3.1 材料
        2.3.2 方法
        2.3.2.1 种实性状测定
        2.3.2.2 种实及枝叶营养元素的分析
        2.3.3 数据分析
    2.4 土壤营养与香榧枝叶营养及座果的关系
        2.4.1 材料
        2.4.2 方法
        2.4.2.1 种实座果率调查
        2.4.2.2 土壤营养元素分析
        2.4.2.3 枝叶营养分析
        2.4.2.4 数据分析
    2.5 枝条处理与香榧花芽分化及座果的关系
        2.5.1 材料
        2.5.2 方法
        2.5.2.1 结果与混合芽发育的关系
        2.5.2.2 枝叶营养分析
        2.5.2.3 土壤养分分析
        2.5.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
        3.1.1 香榧树体基本情况
        3.1.2 香榧二代果座果率等七指标的分析
        3.1.3 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分析
    3.2 香榧二代果落果前后的营养变化与枝叶营养变化
        3.2.1 香榧落果前后种实性状指标的变化
        3.2.2 香榧落果前后种实营养元素的动态变化
        3.2.3 香榧落果前后枝叶营养元素的动态变化
        3.2.4 香榧落果前后枝叶与种实S(硫)含量的变化
    3.3 土壤营养与香榧枝叶营养及座果的关系
        3.3.1 5个试验点香榧树体基本情况
        3.3.2 枝叶营养与二代果座果率相关性分析
        3.3.3 土壤营养与二代果座果率的相关性分析
        3.3.4 落果前学校内外香榧枝叶营养元素的比较
    3.4 枝条处理与香榧花芽分化及座果的关系
        3.4.1 环剥对座果率与混合芽比例的影响
        3.4.2 环剥处理枝叶营养元素含量的比较
        3.4.3 环剥处理与香榧枝叶碳氮比、座果率及混合芽比例的关系分析
4 讨论
    4.1 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
    4.2 香榧二代果落果前后的营养变化与枝叶营养变化
    4.3 土壤营养与香榧枝叶营养及座果的关系
    4.4 枝条处理与香榧花芽分化及座果的关系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四、浅谈磷脂复合肥的制作工艺及增产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炭与炭基肥施用对大豆土壤酶活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D]. 高文慧. 淮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垄作双深模式与穴苗数对土壤性状及水稻产量品质影响研究[D]. 王文玉.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0)
  • [3]茶园有机肥种类与施用比例效果研究[D]. 伊晓云.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4]解磷海洋菌的筛选及其在盐碱土改良中的应用[D]. 韩明月. 山东大学, 2021(12)
  • [5]矿源腐植酸菌剂对小白菜生长和土壤性质的影响研究[D]. 衡曦彤.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6]茎瘤芥专用纳米缓释肥氮素释放特性及对其产量品质的影响[D]. 彭秋. 西南大学, 2021(01)
  • [7]新型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的研制[D]. 王欣英.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2)
  • [8]AMF和根瘤菌对间作金橘养分吸收及根围微生态特征的影响[D]. 贾琴宇.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2)
  • [9]巨大芽孢杆菌TA-4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有机肥对番茄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D]. 李娜.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 [10]香榧种实早期生长与树体营养的相关性研究[D]. 叶淑媛.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浅谈磷脂复合肥的生产工艺及增产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