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时间继电器的问题与分析

静态时间继电器的问题与分析

一、静态时间继电器出现的问题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郑育鑫[1](2021)在《磁保持继电器抗短路性能分析及其试验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随着居民用电负荷的日益加剧,稳定和高效成为了时下智能电网改造的目标,而智能电网的建设促进了智能电表的普及使用。在世界各国相继启动电网改造项目的背景下,智能电表的市场需求空前庞大,面对技术升级,对于作为电表生产大国的中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国际电工委员会于2005年制定了预付费智能电表试验的国际标准(IEC62055-31),旨在提高电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磁保持继电器作为智能电表内部关键切换元件,则需满足其标准要求下的相关试验等级,使之具备良好的抗短路电流能力。论文研究工作以智能电表常用的磁保持继电器为目标对象,针对当前产品在短路情形下存在性能不稳定、失效率高等问题,总结分析了影响其抗短路性能的相关要素,并结合企业产品生产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重点以电磁机构驱动部分和触头接触部分为研究主体,采用ANSYS软件分析其电磁驱动力的影响因素及驱动力大小,并基于正交试验法对其线圈匝数、线圈线径、内铁芯长度等参量展开优化设计,以此得到电磁驱动结构的最优参数组别。同时,针对接触机构动导电杆弯曲位置及触头表面热效应情况建立了触头接触仿真分析模型,以此考究其对触头开断性能的影响程度,进而为后续磁保持继电器抗短路能力的提升提供借鉴作用。作为主要工作内容之一,本文基于IEC62055-31试验标准,设计研发满足其UC3等级要求的磁保持继电器抗短路试验系统,以实现3k A接通能力(Fault current making capacity)与3k A/6k A承载能力(Short-circuit current carrying capacity)的短路电流试验需求。试验系统采用合成试验的方式完成主回路的设计,试验所需电压源由隔离变压器与控制调压器调节产生,短路电流源则基于LC振荡回路设计产生,两者配合动作以完成试验动作。同时,为实现试验系统的智能化,体现试验过程中的人机交互性,本文基于LabVIEW与DSP开发环境,设计了配套使用的计算机控制与监测系统,上、下位机的通讯基于RS-485协议,从而实现两者间的数据采集、传输处理与控制动作等功能。其中,下位机DSP主控制器主要实现信号采集处理及控制动作等功能,LabVIEW上位机主界面则负责发送试验指令、实时监控试验过程状态、自动保存试验数据并生成电子表格等功能,用户还可随时对历史试验数据进行查阅分析。最后,依据上述研究基础完成了实体试验系统的搭建与测试工作,为继电器产品研发和测试提供了设备测试手段与条件。

郭竹森[2](2021)在《基于北斗的飞行器落点定位及地面搜寻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定位技术和通信技术也在发生着巨大改变,技术愈发成熟的同时,技术种类也在变得多样化。于此同时,飞行器和火箭残骸的回收技术也在不断更迭革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经应用于各行各业和人们的生活之中,也因其独有的短报文通信特点,为飞行器和火箭残骸的回收问题上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设计的定位搜寻系统是以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为基础,利用RNSS服务,通过GPS/北斗混合定位技术对飞行器残和火箭的残骸进行定位,然后通过RDSS服务,将位置信息以短报文通信的方式实现远距离通信,实现落点的最终定位,完成残骸的回收。先是通过对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分析,同时介绍了飞行器残骸回收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并说明了无线通信回收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意义,通过对比各种定位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优缺点,选择GPS/北斗混合定位技术和短报文通信技术作为该搜寻系统的定位方式和通信方式。系统总体方案设计主要是选择了北斗模块作为定位通信的核心,结合开发的主控模块、供电管理模块、锂电池电压监测模块以及记录器通信等模块完成系统搭建。系统采用GPS/北斗混合定位技术,定位精度较高,且北斗模块内部集成了 10W的功放模块,并通过功分器将天线扩展至4个,实现安装平面内全向覆盖,可以提供更加可靠的通信。系统硬件电路设计主要是包括设计芯片周围电路、供电硬件电路、锂电池电压监测电路等,充电电路等进行分析设计。系统软件设计包括分析短报文通信协议分析和研究、短报文发送设计、系统工作流程设计、供电管理逻辑控制设计等。之后对系统进行模块化测试和整机测试,分别对锂电池充电模块性能,锂电池电压监测性能以及整个系统的定位通信性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的定位搜寻系统,可以实现在复杂环境下的定位通信,并且精度较高优于10m;在无明显遮挡的情况下通信成功率在95%以上;系统可长时间连续工作三小时以上,工作稳定,且通信频度提升至2次/min,可靠性更高,满足系统方案设计要求。

刘晓涵[3](2021)在《铁路继电器保持力批次一致性稳健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继电器在铁路系统中负责信号传输和逻辑控制等功能。由于结构复杂、零件众多,零件尺寸分散性和装配工艺引起的装配尺寸分散性将导致产品质量特性与理论设计值之间存在偏差。同时,由于质量一致性设计方法的欠缺,难以识别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艺并为其分配合适的指标,极大地影响了产品批次一致性与可靠性,并最终影响铁路系统的安全。因此,为从根本上提高铁路继电器产品批次一致性,本文以保持力这一关键性能为目标,开展批次一致性稳健设计研究。首先,从设计某铁路继电器产品的角度出发,应用三维造型软件结合制造过程数据建立该铁路继电器装配模型,并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与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对继电器的吸、反力特性进行分析;利用交互式联合仿真方法分析继电器动态特性,并根据实测数据对本文所搭建的虚拟样机模型进行验证,为后续优化设计提供虚拟样机仿真平台。其次,基于继电器工作原理与生产、装配和调试流程,研究分析电磁系统关键输入参数和输出性能参数;采用Kriging法构建电磁系统快速计算模型,构建触簧系统快速计算模型时利用变形能法,并利用虚拟样机分析结果对其精度进行验证。结合继电器设计图纸和制造过程数据构建批次虚拟样本,利用快算模型对其质量特性进行计算分析,为后续批次产品质量特性评估与优化设计提供快速计算平台。然后,针对该铁路继电器定、反位状态保持力不平衡问题,分析其机理并以平衡定、反位保持力为优化目标,选取关键输入、输出参数,利用快速计算模型对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两因素交互分析,对优化方案进行匹配并生产加工优化后继电器样机,验证优化方案有效性。最后,针对铁路继电器批次一致性差以及质量一致性设计方法欠缺的问题,以保持力为性能优化目标,构建质量损失模型;研究成本模型、可变贡献率模型构建方法与渐进迭代全局寻优方法,拟在最小成本增加情况下实现铁路继电器的容差设计,提高保持力批次一致性,并与采用传统容差设计方法所得结果进行比较,验证本文提出的新方法有效性。

于兵[4](2021)在《基于机器视觉的直缝焊管焊缝位置识别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直缝焊管应用越来越广泛,其焊缝作为整根焊管最为薄弱的位置往往需要突出检测以满足实际场景的使用要求。本文依据水压机对直缝焊管进行静水压试验时,需要控制焊缝位置来观察焊缝处是否存在泄露的要求,提出了基于机器视觉来判断直缝焊管焊缝位置的方案。直缝焊管的焊缝位置在焊管上属于周向特征,位置信息为三维信息。本文通过单目视觉检测旋转中的直缝焊管焊缝距离目标位置的偏角,对转动停止时间进行控制,使焊缝最终停在目标位置。根据不同视角下对应的坐标系及其之间关系建立焊缝偏角与成像平面对应特征之间的数学关系计算偏转角度,为了获得焊缝特征的位置,本文设计了两种解决方案。(1)直接提取焊缝边缘与焊管边缘信息。针对传统Canny算法在识别直缝焊管焊缝边缘时易受噪声干扰、强弱边缘连接不佳等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Canny算法检测直缝焊管焊缝位置方法。首先在进行非极大值抑制中引入了梯度方向局部均值偏差;其次对非极大值抑制之后的点利用最大类间方差法计算阈值;最后通过焊管图片强弱边缘分布特点将强边缘边界所连边界作为附加连接条件。通过实验验证改进的非极大值相对于传统方法能够有效的抑制噪声点并保留边缘信息。在直缝焊管焊缝边缘位置识别中改进的Canny算法相对于传统边缘检测算法能够减轻锈斑划痕等因素的干扰,保留更多的焊管边缘与焊缝边缘。在常用的BSDS500数据集上改进的Canny算法的峰值信噪比与均方误差在88.79%的图片中优于其他边缘算法。最后利用Hough直线特征识别,进行直线检测并带入焊缝位置数学模型得到最终焊缝的位置信息。(2)利用直缝焊管在焊接时焊缝位置的确定性,在焊缝位置周向90°位置喷涂颜色标定。对图像进行彩色分割,以彩色连通区域最小外接矩形中线作为颜色标定位置。对图像利用最大类间方差法进行二值化,并使用竖直边缘检测器得到焊管的边缘,带入焊缝位置数学模型得到颜色标定位置,并延迟90°后得到焊缝位置。经过实验验证,通过图像处理颜色标定特征比直缝焊管焊缝特征检测结果更加稳定。对检测系统硬件进行了分析选型,分析了各种光源组合方案对于金属柱面照明的优劣,完成了系统的硬件选型。设计了检测程序的人机交互窗口,通过窗口能够进行参数的输入,运行状态的监控,系统的启停控制等操作。根据检测现场硬件条件设计了焊缝位置验证实验台,模拟整个识别控制过程。将直缝焊管管端与角度传感器相连,以角度传感器检测结果作为整个系统控制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在静态测量下两种方案得到的角度偏差均小于1.5°,动态测量控制结果均满足设计需求。本文通过建立图像与检测目标之间的关系,对图像检测使用到的算法做出改进,针对检测需求完成了硬件选型与程序界面设计,最终实现了利用单目视觉对直缝焊管焊缝位置的识别,满足了静水压试验对焊缝位置的要求。

葛珊[5](2021)在《柔性机械臂弯曲特性研究及其在管道机器人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柔性机械臂具有多自由度、可以实现多方向弯曲以及布置灵活等显着优点,在工业中有广泛的用途。本文针对排水管道检测机器人和清淤机器人的需求,研制了电机-钢丝绳驱动的机械弹簧式柔性臂及摆动气缸驱动的复合软管式柔性臂,应用力学理论分析了两种机械柔性臂的弯曲特性,通过了实验验证并成功应用于排水管道检测与清淤机器人。本论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建立两种柔性臂的弯曲静态模型并进行实验验证。通过力学分析,建立了弹簧在弯矩作用下,变形角度与弹簧结构参数以及材料性能的关系,导出了钢丝弹簧与PVC复合软管在摆动气缸力矩作用下,弯曲角度与钢丝线径、软管直径和壁厚的关系;搭建了弯曲特性实验装置,测试了两种柔性机械臂的弯曲特性。弹簧式柔性臂弯曲刚度随弯曲角度增大而减小,弹簧高度及驱动钢丝绳的导向位置对弯曲特性都有较大影响;和弹簧相比,复合软管弯曲时具有更好的线性。将机械弹簧式柔性臂的可弯曲特性应用于管道检测机器人的图像采集装置,实现了摄像头任意方向的弯曲,弯曲角度可大于90°,扩大了管道检测机器人的视野;将复合软管式柔性臂应用于清淤机器人中的吸泥管摆动装置,吸泥口摆动范围扩大到±50°。对整个机器人系统设计了基于RTU的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完成相关硬件选型及模块设计,利用Altium Designer绘制电路接线图;采用Labview设计了排水管道机器人控制界面,实现了对排水管道机器人的远程控制。应用柔性机械臂的管道检测机器人和管道清淤机器人都在现场试验中取得成功,基于弹簧的摄像头在水上和水下均可受控任意调整位姿,对贴近壁面观测管道损伤起到重要作用。基于复合软管的清淤机器人淤泥吸取系统,其清理范围显着扩大,提高了清淤质量与效率。

涂瑞[6](2021)在《基于工序参数匹配的平衡力电磁继电器免调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平衡力式电磁继电器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存在着最后输出特性不合格率较高的问题,从而需要人工进行后期的调试。对其装配环节进行分析可知,人工的参与是导致性能不合格的主要因素之一,产品在最后进行总装时的免调率是本文关注的重点,其具体输出特性包括了吸合电压、释放电压、触点间隙和触点压力。针对本文研究的关键点,首先提出了免调率的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再基于虚拟样机理论与一致性设计原理提出相关的免调率提升方法。首先针对提到的免调率相关概念进行阐述与分析,针对目前没有相关理论及研究,故在此给出免调率定义并指出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总装这一步工艺的免调率。之后就目前产品生产装配流程中出现免调率低下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基于三次设计相关理论提出免调率总体的设计流程。同时对免调率计算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运用枚举法和分布法进行相关计算的思路,并分别介绍了各自方法的具体计算流程。然后建立平衡力式电磁继电器的静动态虚拟样机模型,首先对非线性永磁体由于实际调试所带来的充退磁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永磁体在充退磁过程中其工作点的迁移规律,并基于Preisach理论建立非线性永磁体模型并用于静态虚拟样机仿真模型中,并通过实测数据进行验证。基于ADAMS软件建立平衡力式电磁继电器动态特性虚拟样机模型,通过实测反力曲线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后进行联合仿真,得到参数随时间变化的结果并进行验证。根据已建立的虚拟样机仿真模型及相关数据,建立吸合电压与释放电压的快速计算模型。首先对该产品的工艺流程研究分析,给出整体装配的树状图并分析得到整个装配流程中影响输出特性的关键工艺环节;然后基于对关键工艺的分析给出吸合释放电压的关键输入参数,通过最优拉定超立方抽样方法对选定参数进行抽样,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输入与输出特性的样本数据,基于Kriging方法建立吸合释放电压的快速计算模型并校验模型精度,通过归一化处理后基于变异函数相关理论进一步提高近似模型的精度。最后,基于已建立的快速计算模型进行免调率的参数设计和容差设计,通过参数设计得到符合指标要求的参数组合方案,再基于稳健性容差设计提高产品的抗干扰能力;基于对关键工艺环节的分析对相应工艺进行工序过程能力保障设计,并通过样机生产验证方案的有效性。

苟思育[7](2021)在《基于DCPD法的裂纹扩展监测仪系统开发与性能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模拟核电高温高压环境的高压釜中利用紧凑拉伸(CT)试样进行应力腐蚀开裂(SCC)的裂纹扩展实验是了解核电结构材料环境致裂(EAC)性能的主要手段,由于高压釜试验环境限制,电位降法,包括直流电位降法(DCPD)和交流电位降法(ACPD),是实时监测拉伸试样裂纹扩展的唯一手段。鉴于直流电位降法表征的裂纹信号非常微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仪器系统噪声、温漂、热电势等干扰,本文通过对监测系统中的信号干扰来源和存在机理进行了研究,从硬件、软件、测试对象探测点位置等方面优化和改善了本研究室已开发的DCPD裂纹扩展监测系统的性能,并搭建了第三代DCPD裂纹扩展监测仪器,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根据对裂纹扩展监测仪器所测数据及应用场景分析,确定了高温环境下影响裂纹扩展监测精度的主要因素,并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对裂纹扩展监测系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改进和完善,设计并实现了第三代裂纹扩展监测系统。(2)基于直流电位降法对裂纹监测系统的整体方案进行了优化设计,较大程度的改善了仪器的监测性能。硬件上完成了采集电路、通讯电路、信号放大电路等功能的集成化,并增加了数据的掉电存储功能和仪器的实时交互;软件上利用翻转直流电位降法、小波阈值法和参比电位法等对监测信号中的热电势、噪声和温漂进行了优化处理,系统的性能指标获得了较为明显的提升。(3)根据直流电位降法的监测原理,建立了拉伸试样的有限元模型,通过获取标准CT试样在不同裂纹长度下的电位值,进一步标定了裂纹增长长度与电位降之间的关系。同时构建了参比电位差可测性和裂纹无关性的数学模型,利用遗传算法优化寻求最佳参比电位差探测点位置,得出在CT试样电流输入点和右上侧位置处测量的参比电位对裂纹两侧主电位的补偿量最大。(4)研制了本研究室的第三代DCPD裂纹扩展监测仪器,搭建了静态、动态裂纹扩展监测实验平台,进行裂纹扩展监测实验,从监测信号的精度、分辨率和稳定性等方面量化分析和验证了仪器的优化结果。

曹嘉伟[8](2021)在《电动叉车电池管理系统和基于电池模拟器的测试系统设计》文中指出在能源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各类工业用车辆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去燃油化趋势,其中就包括工业生产作业中广泛使用的叉车。电动叉车作为一种新型的工业搬运车辆,具有易操作、噪声小、安全环保等特点,相比传统的内燃叉车更适合于室内等小空间作业,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电动叉车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电动叉车以车内装载的动力电池组为动力源,动力电池的相关技术成为电动叉车性能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必须有一套针对电动叉车的电池管理系统,来实现对电池的监测和保护,延长电池寿命,最大程度地发挥电池的性能。本文以锂动力电池作为电动叉车的动力源和电池管理系统的研究对象,对电动叉车电池管理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设计了一款专门针对电动叉车的集单体电池和电池组参数检测、充电检测、充放电控制、SOC估算、电池均衡控制管理以及CAN通信等功能为一体的电池管理系统。本文重点从电池管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两方面进行设计。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案,封装独立的电路逻辑功能,深入研究电池管理系统的功能实现方式,将整个系统分为电源模块、主控模块、从控模块和单体电压采集模块四大部分。采用Freescale公司的16位汽车级微控制器MC9S12DG256和ST公司的STM8L151系列单片机分别作为主控和从控模块的MCU,电池电压采集芯片使用Linear公司的第三代多节电池的电池组监视器LTC6804,并辅以外围电路了搭建了电池管理系统的硬件部分。通过编写软件实现了各硬件模块相应的功能,包括单体电压、组电压、温度和电流等电池特征信息的精确采集,电池均衡的智能化控制,结合实际运行情况对SOC估算算法进行了修正,设计的故障切断和保护管理的功能让运行更具安全性,此外还制定了系统和上位机的CAN通信协议,实现了系统实时的数据上传和命令接收。本文还对电池管理系统的测试系统进行了研究,重点设计了一款可用于模拟真实电池的单体电池模拟器,并且组建了电池模拟器平台,解决了使用真实动力电池组测试管理系统部分功能所带来的效率和安全性问题。在最后,通过搭建测试平台,对电池管理系统的参数采集性能和部分功能进行验证和测试,实验结果论证了本文所设计电池管理系统的可用性。

彭飞[9](2021)在《基于传输线法的电器非线性电磁场并行有限元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有限元法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数值求解技术是对电磁机构进行电、磁、热、机械等单场及多物理场耦合仿真分析与优化设计不可或缺的工具,在电器领域具有重要地位。随着求解任务的规模和复杂度日益提高,电磁仿真中的计算量剧增,如何快速、高效、准确地完成大型非线性稀疏矩阵系统的重复求解,是突破计算瓶颈的关键。由于具有非线性单元解耦、全局系数矩阵不变以及无条件迭代稳定收敛等优点,传输线法逐渐被迁移到电磁场有限元并行计算中。然而,目前的应用仍有较多的问题,诸如等价电路建模问题、传输线模型的普适性和收敛性问题等,尚不能完全发挥其加速计算的潜力,亟需深入研究。本文针对上述提到的问题,基于国内外现有研究基础,以电磁继电器、接触器等电磁机构为例,深入研究传输线模型的改进方法,从物理角度建立对二维轴对称/三维非线性静磁场、瞬态磁场以及电磁、电路、机械运动一体化动态耦合的加速计算方法。首先,研究二维轴对称结构电磁机构的静磁场有限元并行计算方法。针对典型的轴对称电磁机构,建立静磁场的控制方程,利用变分法原理形成非线性离散系统,研究将该系统建模为等价的非线性电路网络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将传输线法引入到所建立的电路网络中,并研究传统传输线迭代法在非线性计算方面的不足及改进的方法。进一步地,研究传输线法针对多个较大求解子域的分割求解能力,建立区域分解计算方法,研究该方法在静磁场有限元求解中的并行加速效果。其次,研究二维轴对称结构电磁机构瞬态磁场的有限元并行计算方法。依据麦克斯韦方程组,对常见的电磁机构的动态过程进行数学建模,并得到控制方程。传统的传输线法需建立较为复杂的等效电路,对有限元单元的变化适应能力较差,研究更为通用的黑盒电路模型对其进行改进,并对该方法的收敛性及计算精度进行研究。利用伽辽金方法,对电磁场-电路的强耦合偏微分方程进行数值离散,并采用黑盒传输线法求解。动态特性的计算涉及到网格的形变,研究二维的网格重剖分技术,实现电磁感应的计算以及运动的处理,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然后,研究三维电磁机构静磁场的有限元并行计算方法。针对常见的三维电磁机构,研究其静态磁场的控制方程。基于矢量棱边单元以及伽辽金法,研究控制方程的离散过程。针对三维棱单元中矢量磁位无法满足库仑规范的问题,研究棱边单元中规范问题的处理。之后,根据三维有限元特殊的单元矩阵形式,建立等效的电路模型。传统的传输线法的迭代速度受到导纳的极大影响,为避免采用预处理的方法,研究通过拟多导体传输线法来提高收敛速度的方法。采用虚功法推导棱边单元中电磁力和转矩的并行计算方法。之后,将传输线法应用于三维静磁场有限元计算中,并与商软进行结果对比。最后,研究三维电磁机构瞬态磁场的有限元并行计算方法。对三维电磁机构动态特性建立基于时步有限元的电磁场-电路-机械耦合的电磁机构求解模型。针对其中电磁场部分的库仑规范问题,考虑施加散度约束的控制方程形式,并借助伽辽金方法以及棱边单元原理进行数值离散,获得瞬态电磁场-电路耦合需要求解的非线性方程组,从而可以建立瞬态电磁场中有限元四面体单元的等效电路。由于运动部件引起了分网的形变,研究三维网格重剖分技术以及棱单元变量的存储方法,设计动态特性并行计算的思路,并与商软和实测结果进行对比。

熊方圆[10](2020)在《非线性永磁体退化模型及其在差动式磁系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对于含永磁体差动式磁系统而言,永磁体是含永磁体差动式磁系统的核心零部件,其性能变化将会对磁系统整体性能产生巨大的影响,若能从永磁体入手,通过对永磁体退化趋势进行建模,进而推导出电磁系统整体性能变化趋势,并以此为依据对继电器中差动式磁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将对继电器寿命提升有较大帮助。首先,本文使用基本有限元仿真方法对电磁系统静态吸力特性进行了仿真,将仿真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可能的误差来源,然后根据前述分析,基于实物测量对电磁系统的仿真模型尺寸参数进行了改进,同时基于充退磁过程仿真结果对模型中永磁体零件进行了分段处理,最后基于磁滞回线模型,重新设置了模型中永磁体的材料属性。其次,对永磁体退化机理进行分析,确定了基于表面磁强的退磁率作为永磁体磁性能表征参数,对永磁体进行了不同温度下的退化试验,研究了永磁体磁性能的整体退化趋势,然后基于前述的试验测量数据,分别选取了Arrhenius模型和对数函数模型,对永磁体磁性能退化情况进行建模,通过比较建模结果,基于对数函数模型更能反应永磁体性能退化整体趋势,因此最终选取对数函数对永磁体退化情况进行建模。然后,通过单一因素仿真,确定出考虑永磁体退化情况下对静态电磁特性影响较大的关键尺寸参数,然后基于自定义模型,建立以电压、转角、永磁体剩磁、尺寸参数为输入,静态吸力矩为输出的快速计算模型,最后,运用Kriging模型进行误差拟合,再结合永磁体磁性能退化模型,即可得到在一定温度下,退化一段时间后的差动式磁系统静态吸力矩快速计算模型,为后续的优化奠定了基础。最后,基于建立的永磁体退化模型和差动式磁系统静态吸力快速计算模型,以永磁体发生退化后的差动式磁系统未施加激励时的释放位置的静态吸力距和吸合电压下释放位置的静态吸力为优化目标函数,同时考虑生产加工时产生的容差,对差动式磁系统尺寸参数进行优化,最后,通过有限元仿真对退化前后是否均满足技术指标进行验证,验证了优化方案的可行性。

二、静态时间继电器出现的问题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态时间继电器出现的问题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磁保持继电器抗短路性能分析及其试验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磁保持继电器简介
        §1.2.1 磁保持继电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1.2.2 存在问题及其研究现状
        §1.2.3 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
    §1.3 继电器抗短路试验技术
        §1.3.1 检验目的、项目与标准
        §1.3.2 抗短路试验设备概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磁保持继电器抗短路性能影响要素建模分析
    §2.1 抗短路性能影响要素及常用分析方法概述
        §2.1.1 抗短路性能影响要素概括
        §2.1.2 常用分析方法与软件平台
    §2.2 电磁驱动建模及其优化设计
        §2.2.1 电磁驱动建模仿真分析
        §2.2.2 电磁驱动优化设计过程
    §2.3 继电器接触机构建模仿真分析
        §2.3.1 动导电杆弯曲位置影响分析
        §2.3.2 触头接触部分热仿真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磁保持继电器抗短路试验系统设计
    §3.1 抗短路试验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3.2 抗短路试验系统主回路设计
    §3.3 电流源充放电电路设计
    §3.4 试验逻辑时序分析
    §3.5 试验主回路建模分析
        §3.5.1 Making 3kA接通仿真试验
        §3.5.2 Carrying 3k/6kA承载仿真试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抗短路试验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4.1 控制系统总体组成介绍
    §4.2 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4.2.1 最小系统核心控制板
        §4.2.2 系统电源供电设计
        §4.2.3 数据采集电路设计
        §4.2.4 A/D功能电路设计
        §4.2.5 通信电路设计
        §4.2.6 试验回路主控开关控制电路设计
        §4.2.7 系统急停设计
    §4.3 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4.3.1 抗短路试验系统主程序设计
        §4.3.2 DSP与上位机的通讯程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计算机智能测控界面设计与试验系统调试
    §5.1 计算机智能测控界面的设计
        §5.1.1 基于LabVIEW的试验主界面
        §5.1.2 串口通讯设计
        §5.1.3 数据发送与接收
        §5.1.4 状态显示与存储
        §5.1.5 试验主界面功能调试
    §5.2 系统试验与注意事项
        §5.2.1 系统搭建与试验步骤
        §5.2.2 试验结果分析
        §5.2.3 试验注意事项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2)基于北斗的飞行器落点定位及地面搜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落点定位及地面搜寻技术的国内外发展
    1.3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各个领域内的应用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章节结构
2.总体方案设计
    2.1 设计需求及分析
    2.2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2.2.1 北斗定位系统发展及组成
        2.2.2 北斗二号卫星定位原理
        2.2.3 短报文通信原理
    2.3 总体方案设计及系统功能分析
        2.3.1 方案总体设计
        2.3.2 总体方案系统功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3.系统硬件设计
    3.1.主控模块设计
        3.1.1 主控芯片选型分析
        3.1.2 主控芯片外围电路设计
    3.2 北斗模块设计
        3.2.1 北斗模块选型分析
        3.2.2 北斗模块工作原理
        3.2.3 北斗模块外围电路设计
    3.3 供电系统设计
        3.3.1 电气干扰与隔离
        3.3.2 定位系统供电电路设计
        3.3.3 锂电池供电管理模块
        3.3.4 锂电池电压监测模块设计
        3.3.5 充电电路设计
    3.4 记录器通信接口设计
    3.5 地面接收系统供电
    3.6 地面接收系统设计
    3.7 本章小结
4.系统功能及软件实现
    4.1 落点定位搜寻系统工作流程
    4.2 定位信息处理
    4.3 北斗短报文格式说明
    4.4 定位系统通信控制逻辑
    4.5 锂电池断电控制逻辑设计
    4.6 本章小结
5.定位系统结构和天线设计
    5.1 结构设计
        5.1.1 防热保温设计
        5.1.2 散热性
        5.1.3 落地抗冲击设计
        5.1.4 功耗设计
    5.2 BD/GPS天线设计
    5.3 本章小结
6.系统性能测试与验证
    6.1 系统性能测试方案设计
    6.2 系统静态测试及性能分析
        6.2.1 锂电池充电电路性能测试分析
        6.2.2 锂电池电压监测模块系数标定和测试
        6.2.3 整机测试定位精度测试及性能分析
        6.2.4 短报文通信性能测试分析
        6.2.5 定位系统工作时长检测
        6.2.6 锂电池供断电测试
    6.3 系统动态测试动态测试
    6.4 本章小结
7.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后期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铁路继电器保持力批次一致性稳健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继电器虚拟样机技术研究现状
        1.2.2 近似建模研究现状
        1.2.3 容差设计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铁路继电器静动态特性仿真分析
    2.1 引言
    2.2 继电器静态吸力仿真分析
        2.2.1 三维模型建立
        2.2.2 静态吸力特性分析
    2.3 静态反力特性仿真分析
        2.3.1 柔性体模型的建立
        2.3.2 ADAMS建模
        2.3.3 静态反力特性仿真结果
    2.4 动态特性仿真分析
        2.4.1 建立MATLAB控制模型
        2.4.2 动态特性仿真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铁路继电器快速计算模型建立与质量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电磁系统快速计算模型的建立
        3.2.1 输入参数选取
        3.2.2 拉丁超立方采样与样本点制备
        3.2.3 Kriging快速计算模型理论基础
        3.2.4 Kriging快速计算模型的构建
    3.3 继电器触簧系统快速计算模型的建立
        3.3.1 触簧系统几何模型建立
        3.3.2 簧片柔度计算
        3.3.3 静态机械特性的归算
        3.3.4 触簧系统静态机械特性理论计算结果与验证
    3.4 质量特性快速计算
        3.4.1 批次产品虚拟样机构建
        3.4.2 质量特性快速计算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铁路继电器保持力优化设计
    4.1 引言
    4.2 优化目标及关键参数选取
    4.3 因素分析
        4.3.1 单因素影响分析
        4.3.2 两因素交互影响分析
    4.4 优化方案匹配
    4.5 优化方案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可变成本贡献率的容差设计
    5.1 引言
    5.2 质量优化的数学模型理论
        5.2.1 平均总损失模型
        5.2.2 波动贡献率模型
        5.2.3 成本贡献率模型
        5.2.4 稳健优化模型
    5.3 容差设计流程
    5.4 容差设计过程
        5.4.1 输入参数选取与优化目标确定
        5.4.2 制造成本模型
        5.4.3 初始总损失模型
        5.4.4 稳健优化模型
        5.4.5 一致性优化结果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4)基于机器视觉的直缝焊管焊缝位置识别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机器视觉理论及焊缝检测研究现状
        1.2.1 机器视觉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焊缝检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第2章 直缝焊管焊缝位置测量原理
    2.1 测量系统坐标建立
        2.1.1 世界坐标系
        2.1.2 像素坐标系
        2.1.3 图像坐标系
        2.1.4 相机坐标系
    2.2 测量系统坐标关系
    2.3 测量系统参数标定
        2.3.1 相机内参的计算
        2.3.2 相机外参的计算
        2.3.3 相机重投影误差的计算
        2.3.4 基于MATLAB相机标定工具箱的标定
    2.4 直缝焊管焊缝位置计算数学模型
    2.5 直缝焊管姿态计算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直缝焊管焊缝位置测量系统设计
    3.1 成像系统硬件选型
        3.1.1 成像传感器选型
        3.1.2 相机数据传输方式
        3.1.3 相机快门曝光类型
        3.1.4 镜头选型
    3.2 光源选型
        3.2.1 光源类型
        3.2.2 照明方案
    3.3 控制方案硬件设计
        3.3.1 上位机
        3.3.2 串口继电器通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直缝焊管焊缝识别图像处理技术
    4.1 图像处理基础
        4.1.1 灰度图片的获取
        4.1.2 图像的邻域与连通区域
    4.2 图像的降噪技术
        4.2.1 图像噪声类别
        4.2.2 噪声的数值模型
        4.2.3 图像降噪算法
    4.3 图像分割技术
        4.3.1 全局阈值分割
        4.3.2 局部阈值分割
    4.4 图像的边缘检测技术
        4.4.1 常见的传统边缘算法
        4.4.2 Hough空间直线段边缘检测
    4.5 基于改进Canny算法的焊缝边缘检测算法
        4.5.1 传统边缘算法存在问题
        4.5.2 改进的非极大值抑制
        4.5.3 自适应阈值选取
        4.5.4 滞后阈值
        4.5.5 改进实验分析
    4.6 改进的Canny边缘检测性能实验
        4.6.1 边缘检测的评价
        4.6.2 直缝焊管边缘检测实验
        4.6.3 公开数据集边缘检测实验
    4.7 基于焊缝边缘的焊缝识别方案
    4.8 基于颜色标定的焊缝识别方案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直缝焊管焊缝位置测量系统窗口设计
    5.1 测量系统软件设计基础
        5.1.1 MATLAB图像用户界面设计
        5.1.2 GUI界面设计步骤及准则
        5.1.3 MATLAB图像用户界面封装
    5.2 测量系统图形窗口模块设计
        5.2.1 测量系统登陆界面
        5.2.2 主体程序识别流程
        5.2.3 测量系统硬件通信
        5.2.4 手动延时
        5.2.5 输入数据的储存
        5.2.6 彩色分割范围标定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直缝焊管焊缝位置测量系统搭建与实验
    6.1 测量验证平台的搭建
        6.1.1 角度传感器
        6.1.2 焊缝位置验证系统搭建
    6.2 测量实验结果与分析
        6.2.1 算法静态测量精度
        6.2.2 算法动态测量精度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柔性机械臂弯曲特性研究及其在管道机器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柔性臂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排水管道柔性臂设计
    2.1 排水管道柔性臂选材
    2.2 机械弹簧式柔性臂驱动方案
        2.2.1 气动驱动方式
        2.2.2 电力-线缆驱动方式
    2.3 复合软管式柔性臂
    2.4 本章小结
3 柔性臂弯曲特性研究
    3.1 机械弹簧式柔性臂弯曲特性研究
        3.1.1 柔性臂弯曲工作原理
        3.1.2 弯曲静态模型分析
        3.1.3 柔性臂弯曲静态模型
        3.1.4 弯曲角度分析
        3.1.5 位移分析
    3.2 复合软管式柔性臂弯曲特性研究
        3.2.1 弯曲静态模型分析
        3.2.2 柔性臂弯曲静态模型
    3.3 本章小结
4 柔性臂弯曲特性实验研究
    4.1 机械弹簧式柔性臂弯曲实验研究
        4.1.1 弯曲实验平台搭建
        4.1.2 柔性臂弯曲实验
        4.1.3 柔性臂弯曲刚度及末端轨迹分析
        4.1.4 机械弹簧式柔性臂弯曲特性总结
    4.2 复合软管式柔性臂弯曲实验研究
        4.2.1 弯曲实验平台
        4.2.2 柔性臂弯曲实验
        4.2.3 实验对比及其它影响因素探究
        4.2.4 复合软管式柔性臂弯曲特性总结
    4.3 本章小结
5 柔性臂的应用及排水管道机器人控制
    5.1 机械弹簧式柔性臂的应用
        5.1.1 摄像头选择
        5.1.2 弹簧及钢丝绳的选取
        5.1.3 电机选择
        5.1.4 可弯曲摄像头结构及制作
    5.2 复合软管式柔性臂的应用
        5.2.1 驱动方式选择
        5.2.2 复合式软管选择
        5.2.3 摆动吸泥装置结构及制作
    5.3 排水管道机器人总体结构
    5.4 排水管道机器人硬件设计
        5.4.1 排水管道机器人硬件总体设计
        5.4.2 主控单元选型
        5.4.3 电源模块设计
        5.4.4 排水管道机器人硬件系统
    5.5 排水管道机器人上位机监控软件设计
        5.5.1 上位机功能设计
        5.5.2 上位机监控软件程序设计
    5.6 基于柔性臂的机器人现场试验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工序参数匹配的平衡力电磁继电器免调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3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 含永磁电磁机构仿真建模方法研究现状
        1.3.2 快速计算建模研究现状
        1.3.3 一致性及概率分布线性组合方法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密封电磁继电器免调分析方法
    2.1 引言
    2.2 免调率定义及相关分析
    2.3 免调率计算方法研究
        2.3.1 基于枚举法的免调率计算方法
        2.3.2 基于分布模型的免调率计算方法
    2.4 平衡力式继电器免调率计算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Preisach模型的继电器虚拟样机模型的建立
    3.1 引言
    3.2 平衡力式继电器充退磁过程分析
    3.3 非线性永磁体Preisach模型建立
    3.4 平衡力式继电器静态特性仿真分析
        3.4.1 静态特性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3.4.2 继电器产品测试及仿真验证
    3.5 平衡力式继电器动态特性仿真分析
        3.5.1 ADAMS模型的建立
        3.5.2 反力仿真与验证
        3.5.3 动态特性联合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关键工艺分析及免调率快速计算模型建立
    4.1 引言
    4.2 免调率关键工艺流程分析
    4.3 基于Kriging法的免调率快速计算模型建立
        4.3.1 电磁系统关键输入参数的确定
        4.3.2 基于最优拉丁超立方的输入样本点选取
        4.3.3 Kriging近似模型的建立及结果分析
    4.4 基于变异函数的误差修正方法研究
        4.4.1 变异函数相关理论
        4.4.2 不同模型精度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工序参数一致性的免调率设计及产品验证
    5.1 引言
    5.2 免调率参数设计
    5.3 免调率容差设计
    5.4 工序过程能力保障设计
        5.4.1 压轴片影响分析
        5.4.2 零件设计及仿真验证
    5.5 产品生产及免调率设计验证
        5.5.1 吸合释放电压免调率改进方法验证
        5.5.2 触点间隙免调率改进方法验证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7)基于DCPD法的裂纹扩展监测仪系统开发与性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裂纹扩展监测基础理论的研究现状
        1.2.2 裂纹扩展监测仪开发技术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裂纹扩展监测系统设计及优化
    2.1 裂纹扩展监测系统设计
    2.2 裂纹扩展监测系统性能优化
        2.2.1 裂纹扩展监测系统总体方案优化
        2.2.2 裂纹扩展监测系统内部结构优化
        2.2.3 硬件集成电路优化
        2.2.4 软件功能模块优化
        2.2.5 系统软件算法优化
    2.3 迪文屏显示界面设计与实现
        2.3.1 迪文屏的开发体系
        2.3.2 迪文屏控件参数配置
        2.3.3 迪文屏界面的实现
    2.4 本章小结
3 裂纹扩展监测系统微弱信号处理
    3.1 基于小波阈值法的信号降噪
        3.1.1 小波阈值降噪理论
        3.1.2 线性拟合法判断噪声源
        3.1.3 小波阈值降噪处理过程
    3.2 翻转直流电位降法消除热电势
        3.2.1 翻转直流电位降法理论
        3.2.2 热电势的分类及判断
        3.2.3 热电势消除的实现过程
    3.3 基于参比电位差的温漂处理
        3.3.1 温漂形成及判断
        3.3.2 参比电位差法补偿原理
        3.3.3 参比电位差对温漂补偿的实现过程
    3.4 电流输入大小对监测信号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遗传算法的参比电位差探测点位置优化
    4.1 遗传算法基本理论
    4.2 理论模型及目标函数建立
        4.2.1 参比电位差理论模型建立
        4.2.2 遗传算法目标函数建立
    4.3 遗传算法的实现过程
    4.4 基于有限元法标定裂纹长度与电位降关系
        4.4.1 有限元模型建立
        4.4.2 裂纹长度与电位降之间的标定关系
        4.4.3 CT试样参比电位分布
    4.5 参比电位差探测点位置的优化结果
        4.5.1 参比电位差可测性分析
        4.5.2 参比电位差之差裂纹无关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裂纹扩展监测系统性能分析与实验验证
    5.1 实验监测平台的搭建
        5.1.1 静态裂纹扩展监测实验平台
        5.1.2 动态裂纹扩展监测实验平台
    5.2 裂纹扩展监测实验过程
    5.3 裂纹扩展监测系统性能分析及对比
        5.3.1 优化后裂纹扩展监测实验数据分析
        5.3.2 与二代裂纹扩展监测系统性能对比分析
    5.4 参比电位差探测点位置的实验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及创新性成果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8)电动叉车电池管理系统和基于电池模拟器的测试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池管理系统的国外研究现状
        1.2.2 电池管理系统的国内研究现状
        1.2.3 BMS测试系统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动叉车电池管理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1 电池管理系统功能概述
    2.2 电动叉车用电池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2.3 电动叉车用电池管理系统的系统需求及性能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动叉车电池管理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1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3.1.1 主控电路5V供电电源
        3.1.2 从控电路3.3V供电电源
    3.2 主控模块电路设计
        3.2.1 主控MCU的选型
        3.2.2 实时时钟系统电路
        3.2.3 继电器控制电路
        3.2.4 充电检测电路
        3.2.5 温度采集电路
        3.2.6 通信模块电路
    3.3 从控模块电路设计
        3.3.1 从控MCU的选型和外围电路
        3.3.2 组电压采集电路
        3.3.3 电流采集电路
        3.3.4 绝缘电阻检测电路
    3.4 单体电压采集及均衡模块电路设计
        3.4.1 单体电压采集和方案选择
        3.4.2 均衡控制策略方案选择
        3.4.3 LTC6804 介绍
        3.4.4 单体电压采集电路及均衡电路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动叉车电池管理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设计开发环境介绍
        4.1.1 嵌入式软件开发环境简介
        4.1.2 上位机软件开发环境和语言简介
    4.2 BMS嵌入式软件设计的架构
    4.3 嵌入式软件主程序
    4.4 基于LTC6804 的单体电压采集和均衡控制程序
        4.4.1 单体电压采集程序
        4.4.2 均衡控制程序
    4.5 组电压、电流采集程序
        4.5.1 ADC软件校准程序设计
        4.5.2 程序设计
    4.6 温度采集程序
        4.6.1 分段线性拟合法
        4.6.2 程序设计
    4.7 继电器控制和状态迁移程序
        4.7.1 保护控制程序
        4.7.2 充电信号检测程序
    4.8 SOC估算程序
        4.8.1 SOC估算方法
        4.8.2 本文给出的SOC估算方法和程序设计
    4.9 CAN通信和上位机软件设计
        4.9.1 CAN通信协议制定
        4.9.2 CAN通信程序设计
        4.9.3 基于CAN的上位机软件设计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电池模拟器的电池管理系统测试平台
    5.1 BMS测试平台
    5.2 电池模拟器的设计
        5.2.1 电池模拟器的硬件设计
        5.2.2 电池模拟器的软件设计
    5.3 电池模拟器平台的搭建与测试
        5.3.1 静态电压输出测试
        5.3.2 充放电曲线模拟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电动叉车电池管理系统的测试和验证
    6.1 BMS测试环境搭建
    6.2 参数采集测试
        6.2.1 单体电压采集测试
        6.2.2 温度采集测试
        6.2.3 总电压、电流采集测试
    6.3 系统功能测试
        6.3.1 保护控制功能测试
        6.3.2 均衡控制功能测试
        6.3.3 SOC估算功能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基于传输线法的电器非线性电磁场并行有限元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有限元法的电磁机构数值解算技术研究现状
        1.2.2 有限元求解并行方法研究现状
        1.2.3 传输线迭代法的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电器二维轴对称非线性静磁场并行有限元分析
    2.1 引言
    2.2 电器二维轴对称非线性静磁场模型
    2.3 基于松弛型传输线迭代法的静磁场并行计算
        2.3.1 无损均匀传输线模型
        2.3.2 传统传输线迭代法
        2.3.3 松弛型传输线迭代法
        2.3.4 静磁场并行求解模型
        2.3.5 仿真结果及分析
    2.4 基于传输线法的非重叠区域分解法及其应用
        2.4.1 基于伽辽金法的有限元求解方法
        2.4.2 非重叠区域分解方法
        2.4.3 非线性迭代过程
        2.4.4 电磁力的计算方法
        2.4.5 数值计算
        2.4.6 结果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器二维轴对称非线性瞬态磁场并行有限元分析
    3.1 引言
    3.2 电器二维轴对称动态特性数学物理模型
    3.3 黑盒传输线迭代法及其研究
        3.3.1 传统传输线迭代法的缺点
        3.3.2 有限元黑盒传输线迭代法
        3.3.3 数值研究
    3.4 黑盒传输线法在电磁机构动态特性并行计算当中的应用
        3.4.1 电磁机构中电磁场-电路强耦合离散模型
        3.4.2 最小形变区域网格重剖分法
        3.4.3 基于黑盒传输线迭代法的动态特性并行求解过程
    3.5 数值验证与分析
        3.5.1 接触器有限元模型
        3.5.2 电磁场求解结果
        3.5.3 求解时间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器三维非线性静磁场并行有限元分析
    4.1 引言
    4.2 电器电磁机构的三维非线性静磁场模型
        4.2.1 几种常见的电器内部三维电磁结构和工作原理
        4.2.2 电器三维非线性静磁场计算的数学物理方程
    4.3 拟多导体传输线法
        4.3.1 多导体传输线现象
        4.3.2 拟多导体传输线迭代模型
        4.3.3 收敛速度分析
    4.4 基于拟多导体传输线法的三维静磁场并行计算
        4.4.1 矢量棱边有限元中的四面体单元
        4.4.2 三维静磁场控制方程的离散
        4.4.3 棱边有限元中库仑规范的处理
        4.4.4 静磁场有限元单元矩阵的计算
        4.4.5 电流场连续性约束的施加
        4.4.6 静态磁场中有限元四面体单元的等效电路
        4.4.7 基于拟多导体传输线法的并行有限元非线性迭代过程
    4.5 并行求解技术研究
        4.5.1 三维有限元网格的处理及数据存储
        4.5.2 并行三角求解算法
        4.5.3 三维电磁力并行计算方法
        4.5.4 三维电磁力矩并行计算方法
    4.6 数值验证与分析
        4.6.1 直动式结构模型
        4.6.2 转动式结构模型
        4.6.3 求解时间结果及效率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器三维非线性瞬态磁场并行有限元分析
    5.1 引言
    5.2 三维电磁机构的动态特性计算模型
        5.2.1 典型的电磁机构的动态特性问题
        5.2.2 三维电磁机构的动态特性的数学物理方程
    5.3 自适应传输线法
        5.3.1 自适应传输线迭代模型
        5.3.2 非线性迭代求解速度的影响研究
    5.4 基于自适应传输线法的瞬态场-路耦合问题的并行求解
        5.4.1 考虑库仑规范的场-路耦合问题的离散
        5.4.2 基于自适应传输线法的并行有限元非线性迭代过程
    5.5 考虑运动区域形变的三维时步有限元并行求解
        5.5.1 三维电磁机构中的网格重剖分技术
        5.5.2 三维有限元网格的处理及数据格式
        5.5.3 基于自适应传输线法的动态特性并行计算
    5.6 数值验证与分析
        5.6.1 直动式结构模型
        5.6.2 转动式结构模型
        5.6.3 求解时间及效率结果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非线性永磁体退化模型及其在差动式磁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含非线性永磁体电磁系统计算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永磁体退化试验及退化建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快速计算建模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含非线性永磁体差动式磁系统仿真计算研究
    2.1 引言
    2.2 静态吸力特性有限元仿真结果与分析
        2.2.1 基于FLUX的传统有限元仿真模型建立
        2.2.2 仿真结果与分析
    2.3 基于充退磁仿真的差动式磁系统仿真模型改进
        2.3.1 三极永磁体充退磁分析及仿真建模
        2.3.2 充退磁仿真结果及仿真模型改进
    2.4 非线性永磁体磁滞回线模型的建立
        2.4.1 非线性永磁体工作点迁移分析
        2.4.2 基于Preisach模型的磁滞回线模型建立
    2.5 基于改进后仿真模型的差动式磁系统仿真结果与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时间和温度的永磁体退化建模
    3.1 引言
    3.2 永磁体退化机理分析
    3.3 永磁体磁性能退化试验
        3.3.1 永磁体退化实验设计
        3.3.2 永磁体磁性能测量系统
        3.3.3 永磁体退化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基于实测数据的永磁体退化模型建立
        3.4.1 基于Arrhenius模型的永磁体退化模型
        3.4.2 基于对数函数模型的永磁体退化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永磁体退化的差动式磁系统快速计算建模
    4.1 引言
    4.2 考虑永磁体退化的差动式磁系统零部件关键参数确定
        4.2.1 零部件尺寸参数偏移量的确定
        4.2.2 零部件关键尺寸参数的确定
    4.3 考虑永磁体退化的差动式磁系统快速计算建模
        4.3.1 基于自定义函数的快速计算模型
        4.3.2 基于Kriging模型的误差拟合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永磁体退化的差动式磁系统优化设计
    5.1 引言
    5.2 考虑永磁体退化的目标函数确定
        5.2.1 永磁体退化情况分析
        5.2.2 考虑容差的目标函数确定
    5.3 优化结果与仿真验证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四、静态时间继电器出现的问题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磁保持继电器抗短路性能分析及其试验系统研究[D]. 郑育鑫.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 [2]基于北斗的飞行器落点定位及地面搜寻技术研究[D]. 郭竹森. 中北大学, 2021(12)
  • [3]铁路继电器保持力批次一致性稳健设计[D]. 刘晓涵.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4]基于机器视觉的直缝焊管焊缝位置识别研究与应用[D]. 于兵.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5]柔性机械臂弯曲特性研究及其在管道机器人中的应用[D]. 葛珊.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6]基于工序参数匹配的平衡力电磁继电器免调设计方法研究[D]. 涂瑞.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7]基于DCPD法的裂纹扩展监测仪系统开发与性能优化研究[D]. 苟思育. 西安科技大学, 2021
  • [8]电动叉车电池管理系统和基于电池模拟器的测试系统设计[D]. 曹嘉伟. 浙江大学, 2021(08)
  • [9]基于传输线法的电器非线性电磁场并行有限元技术研究[D]. 彭飞.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10]非线性永磁体退化模型及其在差动式磁系统中的应用[D]. 熊方圆.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静态时间继电器的问题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