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论文文献综述)
曹勇[1](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研究指明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迟家琦,荆译贤[2](2020)在《创造性思维在室内设计中的表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创造性思维在室内设计中的表现,以及室内设计应该如何进行创新。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什么是创造性思维,解室内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是如何体现的,以及创造性思维在室内设计中的重要性。同时分析设计师在设计时的思维过程,总结我国室内设计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找出能够使我国室内设计不断创新的方法。本文可以为如何在室内设计中逐步融入创造性思维提供参考,为设计师提供更多创新的思路,使我国室内设计得到进一步发展。
宋哲琦[3](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认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刘怡玲[4](2020)在《基于奥尔夫教学法的小学生音乐创造力培养现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音乐创造力的培养最早由国外教学法的引入而受国人重视,世界三大音乐体系之一的奥尔夫教学法对学生的创造力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笔者结合奥尔夫教学法的教学理念,探讨了小学生音乐创造力培养内容及奥尔夫教学法对学生音乐创造力培养的价值,丰富了教师对小学生音乐创造力培养的关注角度。本研究采取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和访谈法来分析和研究基于奥尔夫教学法的小学生音乐创造力培养现状。小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培养意识及对培养内容的关注,故笔者根据“音乐创造力”定义及内涵分析,笔者将小学生音乐创造力培养内容归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培养学生参与音乐创造活动两大内容。其中,根据心理学及音乐学科领域内容,本文的创造性思维特性培养主要从“流畅性”、“变通性”、“新颖性”和“适切性”加以观察。在活动领域,根据奥尔夫教学法的教学观念、课程领域及与创造力培养有关的活动练习,笔者定义了小学音乐课堂中基于奥尔夫教学法开展的创造活动内容,主要从“嗓音造型”、“动作造型”和“器乐造型”三大活动领域中开展。最终,笔者从教师的创造力培养意识、学生的音乐创造活动培养情况和学生的音乐创造性思维培养情况三个角度着重进行了结果分析。研究中发现,教师能在课堂中运用奥尔夫教学法,它的多领域活动类型能在音乐课堂中被有效结合,但教师教学时缺乏对教学法的完整认知和创新思考,教学形式比较简单相似;此外,学生的音乐创造性思维能在奥尔夫教学法下各类活动中体现,同一创造活动可以同时培养多个特性能力,但不同特性在不同的活动类型中有凸显性,所以各领域活动都有开展价值,目前存在活动频率不等或开展不深入的情况;最后,笔者发现教师的音乐创造力培养意识存在,但目的性不强,教师也缺乏对音乐创造力培养的多角度思考。故笔者从教学目标设立、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活动设计、评价量表设计、跨学科关注及对环境资源的创设利用等角度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期望在奥尔夫教学法的结合下,促进教师更全面且有针对性地提升对学生音乐创造力培养的关注。
张云奇[5](2018)在《创造性思维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造性思维有效提升平面设计主体的创造力,增强平面设计作品的独创性和生命力,为平面设计创意的开拓和发展提供依据和契机,是使设计作品永葆旺盛生命力的源泉。
李凯[6](2017)在《浅谈艺术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的艺术领域发展,艺术设计收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也使得艺术设计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近年来艺术设计领域中提出了在艺术设计领域中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这一观点都到了人们普遍的人头,本文就艺术设计中创造性思维进行了剖析,从创造性思维的概念上进行分析,在谈创造性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特点,主要从情感方面和艺术前瞻性,再结合艺术创造来进行观点的阐述。通过本文的论述可以对艺术设计中创造性思维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并未相关的从业人士提供参考意见
刘宇[7](2017)在《面向创新思维培养的高校数字化课程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思维是当今社会大学生生存、发展所应具备的重要思维特质。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及高校数字化课程建设的不断推进,如何基于高校数字化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思维,逐渐成为教育领域广大研究者及实践者所共同关注的焦点。扎根高校数字化课程建设的真实境脉,着眼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与发展的现实需求,本研究在大量文献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策略,综合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力求探索可以切实促进高校大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高校数字化课程设计的具体方法与策略。首先,对高校数字化课程学习现状及需求进行了调查;然后,基于数字化课程设计开发理论及创新思维发展理论,构建了面向创新思维培养的高校数字化课程设计模型;以模型为根据,确定了高校数字化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与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实施了面向创新思维培养的《机械设计》数字化课程案例;最后,通过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验证了高校数字化课程实施的效果及高校数字化课程设计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积极作用。整个研究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一、构建了面向创新思维培养的高校数字化课程设计模型基于对创新思维、数字化课程等核心概念的界定及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分析,以创新思维发展、数字化课程开发相关理论及模型构建原则等为指导,把握当今高校数字化课程学习现状及课程开发的价值定位和现实需求,构建了包含“定义学习产出、反向课程设计、支持与激励设计”三个层次及九个具体环节的高校数字化课程设计模型,以求明晰数字化课程设计支撑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逻辑理路。二、阐述了面向创新思维培养的高校数字化课程设计的内容与方法基于高校数字化课程设计模型,从内容选取与分类、教学方法的选择、学习任务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学习资源设计、学习评价设计、学习支持与激励设计七个方面系统阐述了高校数字化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与方法,为数字化课程设计案例的具体开发提供框架支撑。三、设计了面向创新思维培养的《机械设计》数字化课程以《机械设计》课程为例,以数字化课程设计内容与方法框架为指导,通过对其进行课程现状分析、需求分析、学习产出定义、反向课程设计、支持与激励设计等过程,设计了面向创新思维培养的《机械设计》数字化课程。四、分析了面向创新思维培养的高校数字化课程的实施效果基于面向创新思维培养的《机械设计》数字化课程的实施,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收集课程实施效果数据,使用SPSS等数据处理软件及质性分析方法,对收集的课程实施效果数据及材料进行处理与分析。最终,依据结构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创造性思维的回归方程分析等方法发现,数字化课程设计内容与方法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呈正相关关系;任务、活动、教学方法三个课程设计要素对创新思维发展影响显着;数字化课程的结构与内容选择也对学生创新思维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影响。不仅验证了面向创新思维发展的高校数字化课程实施的有效性,而且说明了高校数字化课程设计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积极作用。一定意义上,可以为面向创新思维培养的数字化课程设计方面的研究与探索,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和实践参照。
赵沛[8](2017)在《对铸造产品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研究》文中提出铸造产品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通过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从内由外,从中发现、归纳和解决问题,并运用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应用到产品设计中。
陈雪[9](2016)在《创造性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艺术设计领域收获了长足进步,并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在艺术设计不断发展的浪潮中,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广泛推广,并已然转变成艺术设计创造力所不可或缺的一项关键元素,全面贯穿于艺术设计的每一环节,更好地凸显艺术设计作品的内涵。文章通过阐述创造性思维内涵,分析创造性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特征,对创造性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实践运用展开探讨,旨在为如何促进艺术设计有序开展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方言[10](2016)在《青少年设计启蒙教育研究 ——以初中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学为例》文中指出国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促使国民物质生活需求、精神文化需求日渐攀升,为了顺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设计教育的重要性也日趋上升。同时,掌握设计的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设计解读能力,是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而设计,已然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国内的中小学基础教育中,设计启蒙教育是个较为新颖的领域,其系统的理念在基础教育领域并未形成独立的学科,而是始终从属于美术教育的范畴内,并且,由于对设计启蒙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系统性不够,导致国民普遍的设计意识欠缺,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设计人才匮乏。在此背景下,对青少年设计启蒙教育的研究因具有独特性与学科融合性使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设计的角度,围绕设计学科的专业性,通过对青少年设计启蒙教育的问卷调查与教学实践观察,揭示设计学科在基础教育中的特殊性与关键性。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设计启蒙教育进行系统的研究:1)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2)青少年设计技能的培养;3)青少年审美趣味的培养。经过问卷调查和教学实践观察发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从善于观察、打破常规去创新和培养发散性思维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技能的培养应从动手动脑相结合、善于丰富形式以及团队合作三个方向进行,而审美趣味的培养应从善于发现和理解、传承发展民族性以及创造个性三个方面开展。本文还以初中美术课程中设计教育课程《花的变化》《美丽的书》、《装点生活》三个课堂案例对以上提及的三个方面进行逐一研究与阐述,佐证这三方面对青少年设计启蒙教育研究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对于后续设计专业性与教育基础性的研究具有深刻的意义。
二、论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
一、背景:设计育人 |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创造性思维在室内设计中的表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创造性思维的概念 |
1.1 联想思维方式 |
1.2 发散思维方式 |
1.3 收敛思维方式 |
1.4 逆向思维方式 |
2 创造性思维在室内设计中的重要性 |
3 我国室内设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我国室内设计的现状 |
3.2 我国室内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4 室内设计思维的创新方法 |
4.1 改变思维模式 |
4.2 合理运用装饰材料 |
4.3 利用色彩元素 |
4.4 融合情感因素 |
4.5 树立绿色理念 |
5 结语 |
(3)《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期刊论文类 |
1.2.2 专着类 |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思路 |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
2.1 《装饰》创刊溯源 |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
2.2.1 封面文字 |
2.2.2 封面视觉图案 |
2.2.3 内页版面设计 |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
3.1 复刊时代背景 |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
3.3.2 “装饰热”的兴起 |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
4.1 走入“全球化” |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
4.2.1 和谐的整体性 |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
5 总结 |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
作者简介 |
(4)基于奥尔夫教学法的小学生音乐创造力培养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音乐创造力培养的研究 |
1.2.2 奥尔夫教学法的研究 |
1.2.3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概念界定 |
1.5.1 音乐创造力 |
1.5.2 音乐创造力培养 |
1.5.3 奥尔夫教学法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奥尔夫教学法思想 |
2.2 多元智能理论 |
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内容分析设计 |
3.1.1 分析目的与内容 |
3.1.2 分析样本的选择 |
3.1.3 分析框架 |
3.2 访谈设计 |
3.2.1 访谈目的 |
3.2.2 访谈对象 |
3.2.3 访谈提纲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内容分析结果 |
4.1.1 音乐创造力培养意识 |
4.1.2 音乐创造活动的开展 |
4.1.3 音乐创造性思维培养 |
4.2 访谈结果 |
4.2.1 教师音乐创造力培养意识 |
4.2.2 教师对奥尔夫教学法的认知与应用 |
4.2.3 音乐创造力培养活动的开展情况 |
4.3 结果分析 |
4.3.1 研究小结 |
4.3.2 存在问题及原因 |
第5章 对策与建议 |
5.1 制定音乐创造相关教学目标,强化音乐创造力培养目的性 |
5.2 借鉴奥尔夫教学法教学思想,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
5.3 拓展音乐创造活动类型,丰富音乐创造活动表现形式 |
5.4 制定专项评价量表,强化音乐创造力特性培养 |
5.5 探索跨学科协作,增进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创造力 |
5.6 关注创造性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
第6章 研究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5)创造性思维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平面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作用 |
二、平面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运用方向 |
1. 制订创意目标 |
2. 搭配色彩 |
3. 组合图形和文字 |
三、创造性思维在平面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
1. 视错觉的创造性表达 |
2. 拼贴手法的创造性表达 |
3. 涂鸦艺术的创造性表达 |
4. 三维形态的创造性表达 |
结语 |
(6)浅谈艺术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造性思维的概念 |
(一) 再现性思维 |
(二) 创造性思维 |
二、艺术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
(一) 情感体验性 |
(二) 情感实用性 |
(三) 思维独创性 |
(四) 艺术前瞻性 |
总结 |
(7)面向创新思维培养的高校数字化课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四、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五、论文框架 |
第一章 研究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一)课程 |
(二)课程设计 |
(三)在线开放课程 |
(四)数字化课程 |
(五)创新思维 |
二、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 |
(一)创新思维本体结构及特征研究 |
(二)创新思维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
(三)高校创新思维培养的相关研究 |
三、数字化课程设计的常用理论支撑 |
(一)社会建构学习理论 |
(二)活动理论 |
(三)教学交互理论 |
四、高校数字化课程发展与研究现状 |
(一)国外高校数字化课程发展与研究现状 |
(二)我国高校数字化课程建设与发展现状 |
(三)我国高校数字化课程设计的研究现状 |
(四)对我国数字化课程设计现状相关思考 |
(五)研究反思 |
第二章 我国高校数字化课程学习现状调查 |
一、调研设计 |
(一)调研目的 |
(二)调研工具 |
二、调研实施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过程 |
三、数据分析 |
(一)数据统计 |
(二)相关分析 |
四、调研结论 |
(一)课程目标设计还需强化价值引领 |
(二)课程内容设计还需加强实用导向 |
第三章 面向创新思维培养的高校数字化课程设计模型构建 |
一、模型构建的价值定位 |
(一)创新思维的特征及其表现 |
(二)创新思维培养的价值内涵 |
二、模型构建的理论依据 |
(一)后现代课程理论 |
(二)情境学习理论 |
(三)成果导向教育理论 |
(四)原型启发理论 |
(五)问题解决模型理论 |
三、模型构建的基本原则 |
(一)以遵循课程设计原理为起点 |
(二)以培养学科创造能力为核心 |
(三)以创设复杂问题情境为抓手 |
(四)以支持复杂概念建构为基础 |
(五)以促进多维深度交互为关键 |
(六)以促进长远迁移应用为重点 |
四、面向创新思维培养的“三层次—九环节”数字化课程设计模型 |
(一)层次一:定义学习产出 |
(二)层次二:反向课程设计 |
(三)层次三:支持与激励设计 |
第四章 面向创新思维培养的高校数字化课程设计的内容与方法 |
一、内容选取与分类 |
(一)内容选取 |
(二)内容分类 |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
(一)“提问-关联-应用”式讲授法 |
(二)示范样例及案例教学法 |
(三)发展问题教学法 |
三、学习任务的设计 |
(一)任务与问题的关系解析 |
(二)学习任务设计的理论依据 |
(三)学习任务分类设计 |
四、学习活动的设计 |
(一)促进知识获取 |
(二)支持问题发现 |
(三)问题解决训练 |
(四)创新思维训练 |
五、学习资源设计 |
(一)资源设计的经验之塔 |
(二)资源设计的原则 |
六、学习评价的设计 |
(一)过程性评价设计 |
(二)结果性评价设计 |
七、学习支持与激励设计 |
(一)处理可预见的误解和错误 |
(二)提供适当的反馈 |
(三)采用JiTT教学法 |
(四)脚手架设计 |
(五)分段激励设计 |
第五章 面向创新思维培养的《机械设计》数字化课程设计 |
一、《机械设计》数字化课程设计现状分析 |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
(二)课程分析框架的设计 |
(三)课程前端分析 |
(四)课程设计分析 |
(五)结果分析 |
二、《机械设计》数字化课程设计的需求分析 |
(一)企业与高校课程教学的需求 |
(二)学生课程学习的现实需求 |
(三)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需要 |
(四)“双创”对数字化课程建设的需求 |
三、定义学习产出 |
四、反向课程设计 |
(一)课程前端分析 |
(二)内容选取与分类 |
(三)教学方法选择 |
(四)学习任务设计 |
(五)学习活动设计 |
(六)学习资源设计 |
(七)学习评价设计 |
五、学习支持与激励设计 |
(一)常见错误处理 |
(二)学习支持设计 |
第六章 面向创新思维培养的《机械设计》数字化课程体验效果 |
一、调研设计 |
(一)调研目的 |
(二)调研假设 |
二、调研实施 |
(一)调研对象 |
(二)问卷设计 |
(三)访谈提纲设计 |
三、调研分析 |
(一)调研问卷分析 |
(二)访谈分析 |
四、调研结论 |
(一)问卷结论分析 |
(二)访谈结论分析 |
(三)研究结论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成果与结论 |
(一)构建了面向创新思维发展的高校数字化课程设计模型 |
(二)阐述了面向创新思维培养的高校数字化课程具体内容与方法 |
(三)验证了高校数字化课程设计模型及方法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 |
二、研究创新 |
(一)从创新思维培养的视角对高校数字化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
(二)提出面向创新思维培养的高校数字化课程设计原则和理论模型 |
(三)将怀海特的智力发展阶段理论与数字化课程的混合学习活动相结合 |
三、研究不足 |
(一)“三层次九环节”数字课程设计模型还有待更多的实践检验 |
(二)对数字化课程中创新思维培养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还需加强 |
四、研究展望 |
(一)完善高校数字化课程设计模型 |
(二)完善高校数字化课程设计框架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10)青少年设计启蒙教育研究 ——以初中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青少年设计启蒙教育概说 |
2.1 何为设计教育 |
2.2 何为启蒙 |
2.3 青少年设计启蒙教育的现状 |
2.4 青少年设计启蒙教育面临的问题 |
2.4.1 相互对立的实用性与审美性 |
2.4.2 相互冲突的过专业性与不专业性 |
2.4.3 相互矛盾的学习时间与学习内容 |
2.5 青少年设计启蒙教育的特殊性 |
2.5.1 培养对象的特殊性 |
2.5.2 设计学科的特殊性 |
第三章 青少年设计启蒙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
3.1 创造性思维培养在青少年设计启蒙教育中的价值 |
3.1.1 何为创造性思维 |
3.1.2 创造性思维培养与青少年设计启蒙教育的相互作用 |
3.2 创造性思维在青少年设计启蒙教育中的培养原则 |
3.2.1 善于观察,学以致用 |
3.2.2 打破常规,寻求创新意识 |
3.2.3 培养发散性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 |
3.3 培养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设计教学实践的方法 |
3.3.1 《花的变化》初中课堂案例对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具体实践 |
3.3.2 《花的变化》初中课堂案例对青少年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启发 |
第四章 青少年设计启蒙教育中设计技能的培养 |
4.1 设计技能对青少年设计启蒙教育培养的重要性 |
4.1.1 设计技能的具体含义 |
4.1.2 设计技能对青少年设计启蒙教育的作用 |
4.2 设计技能在青少年设计启蒙教育中的培养方法 |
4.2.1 手脑结合,准确表达 |
4.2.2 享受过程,提高表现能力 |
4.2.3 团队合作,相互学习 |
4.3 设计技能培养方法在青少年设计启蒙教育中的具体教学应用 |
4.3.1 《美丽的书》初中课堂教学对青少年设计技能的具体培养 |
4.3.2 《美丽的书》初中课堂教学对青少年设计技能培养的实践意义 |
第五章 青少年设计启蒙教育中设计审美趣味的培养 |
5.1 设计审美趣味在青少年设计启蒙教育中的意义 |
5.1.1 设计审美趣味是什么 |
5.1.2 设计审美趣味在青少年设计启蒙教育中的作用 |
5.2 设计审美趣味在青少年设计启蒙教育中的培养法则 |
5.2.1 善于发现,学会理解 |
5.2.2 传承与发展,注重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 |
5.2.3 突破共性,创造个性 |
5.3 设计审美趣味培养方法在青少年设计启蒙教育中的应用 |
5.3.1 《装点生活》初中课堂教育与青少年审美趣味培养的实现方法 |
5.3.2 《装点生活》初中课堂教育对青少年审美趣味培养的指导作用 |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论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创造性思维在室内设计中的表现研究[J]. 迟家琦,荆译贤.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0(12)
- [3]《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4]基于奥尔夫教学法的小学生音乐创造力培养现状研究[D]. 刘怡玲.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创造性思维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J]. 张云奇. 美术大观, 2018(11)
- [6]浅谈艺术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J]. 李凯. 才智, 2017(31)
- [7]面向创新思维培养的高校数字化课程设计研究[D]. 刘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5)
- [8]对铸造产品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研究[A]. 赵沛. 2017冶金企业管理创新论坛论文集, 2017
- [9]创造性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 陈雪. 缤纷, 2016(12)
- [10]青少年设计启蒙教育研究 ——以初中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学为例[D]. 方言. 东南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