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经济热点分析

2002年经济热点分析

一、2002经济热点透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佳颖[1](2021)在《漆酶透析反应器催化降解双酚A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双酚A是一种内分泌干扰物,具有拟雌激素作用,对人内分泌系统影响较为突出。漆酶具有氧化还原能力,常用于降解酚类污染物的研究,是一种绿色的生物催化剂。本研究提供了一种绿色高效、操作简单的双酚A降解的方法,通过建立透析反应器,将漆酶封闭在透析膜中参与降解反应,减小底物抑制作用,提高双酚A降解率以及酶使用率,进一步阐明反应的影响因素、动力学过程、降解产物。此外,为酶回收方法提供新思路,在酶催化应用方面有重要理论意义。本研究构建了双酚A的气相色谱检测方法,并对其方法进行了验证。考察透析膜的适用性,通过双酚A的渗透率与降解效果,并筛选出效果较好的透析膜。此外,考察透析反应器操作方式对双酚A降解率的影响,评价得到振荡操作方式。为验证双酚A的降解方法,测试灭活的漆酶对双酚A是否降解,结果发现,双酚A的降解是发生氧化而不是漆酶吸附导致。基于漆酶透析反应器,研究底物浓度、p H、温度、转速、酶浓度、膜比例等六个因素对漆酶透析反应器降解双酚A的影响,选定其最优降解工艺为p H 10、漆酶浓度0.075g·m L-1、180 r·min-1、50℃、膜比例22.5cm2·m L-1,此时降解率达到69.12%。添加介体与金属离子对透析降解工艺的影响,探究发现铜离子与钾离子的添加对漆酶降解双酚A反应体系有抑制作用,在应用时应避免添加。此外,当以HBT为介体,浓度为50 m M时,降解率可以达到77.12%。基于透析降解工艺,通过对降解反应进行米氏方程和动力学方程研究,Vmax为0.19288m M·h-1,米氏常数Km为7.4758 m M,此外,发现降解反应更符合二级动力学。考察透析降解工艺的普适性,发现漆酶对双酚B与双酚C的降解率分别可达到61.74%和31.71%。基于以上研究,考察漆酶对三种双酚类的物质的降解选择性,发现对双酚B选择性较高。通过GC-MS对双酚A、双酚B、双酚C的降解产物进行检测,对比文献分析,得到可能存在的产物。以上研究为酶对酚类物质的去除提供理论依据,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巨大的潜力。

蔡琼[2](2021)在《漆酶动态透析降解布洛芬研究》文中提出布洛芬是非甾体抗炎药的典型代表之一,是目前第三种世界上使用次数最多的消炎药,同时是废水中最广泛的药品和个人护理品(PPCPs)污染之一。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的布洛芬虽然减轻了人类痛苦,但是给环境带来了许多污染危害。尽管布洛芬在环境中的浓度仅为ng/L~μg/L,但在长时间的污染下,布洛芬引起的慢性毒性效应及混合毒性效应却显而易见。因此,对布洛芬的环境治理迫在眉睫。漆酶(EC 1.10.3.2)是一种含铜的多酚氧化酶,对底物具有广泛的专一性,可以降解多种对环境有害的污染物,是一种对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催化剂,因此被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纺织行业废水处理等领域。而透析技术是通过将酶在反应过程中被封闭或束缚于透析膜内,而底物与产物经扩散作用可自由穿梭于透析膜内外,以此区别于常规的均相反应体系,实现高效降解、产物与酶快速分离。本文以酶催化和透析膜相结合构建动态透析酶催化反应器,对布洛芬进行连续处理研究,探讨静态透析漆酶催化反应器(static dialysis laccase catalytic reactor,SDLC)的可行性,进而引导设计动态透析漆酶催化反应器(dynamic dialysis laccase catalytic reactor,DDLC),然后进一步阐明其在不同条件下的降解反应、影响机制、降解机理以及动力学过程。本研究建立了布洛芬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方法,即为安捷伦Eclipse XDB-C18(5μm,4.6×250 mm)色谱柱、进样量为10μL、流速为1.0 m L/min、柱温25℃、紫外的检测波长为263 nm,流动相为0.82%醋酸钠(冰醋酸调节p H值至2.5)和乙腈,优化的逐步梯度检测条件为:以30%乙腈为流动相体系,首先在15 min内线性变化为50%乙腈,然后在25 min内线性变化为70%乙腈。实验结果表明,布洛芬在0.1~2.4 m M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57),同时并对布洛芬的检测方法进行精密度、准确度验证以及考察溶液稳定性。结果表明检测布洛芬的HPLC方法符合《中国药典2020:四部》中对分析方法验证的要求,说明这是一种方便快捷、准确度高的检测方法。通过透析膜内外漆酶、布洛芬扩散行为的比较以及SDLC降解布洛芬中初步筛选透析膜研究,得到透析膜内蛋白质含量约为初始含量的84%,反应24 h后漆酶酶活从347.6 U/L变为约7.8 U/L,反应6 h后,透析膜内外布洛芬浓度保持平衡状态,而透析膜外却未检测到漆酶活性并检测到少量的蛋白质含量,从而明确了SDLC对漆酶蛋白质与酶活具有保留作用。同时确定了透析膜的截留分子量(molecular weight cut-off,MWCO)、透析膜表面积与漆酶样品体积比(surface area-to-volume ratio,SA:V)对布洛芬降解效率的影响,其结果为透析膜的MWCO为14000 Da,SA:V为23.6 cm2/m L,其布洛芬的降解率34.7%,从而弱化透析膜对漆酶性能的影响,为建立漆酶动态透析反应器奠定基础,提供可行性策略。基于SDLC工艺得到的最佳透析膜MWCO、SA:V,采用DDLC进一步研究了对布洛芬的降解效果。以布洛芬的降解率为评价指标,确定其工艺条件,漆酶浓度0.24 g/m L、布洛芬浓度1.25 m M、p H值为7、流速15 m L/min,此时降解率为76.0%,透析膜在重复使用6次后布洛芬的降解率仍能达到64.1%。测得DDLC工艺降解布洛芬的主要产物为1-异丁基-4-乙烯基苯,结果表明,布洛芬的降解主要是由于布洛芬丙酸侧链的脱羧反应。利用漆酶对布洛芬进行酶促反应和动力学研究,其中,漆酶对布洛芬降解反应的米氏方程为V=2.558[S]/(6.213+[S]),最大反应速率Vmax为2.558 m M?h-1,米氏常数Km为6.213 m M。而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当布洛芬初始浓度为1.25 m M时,该反应不遵循零级动力学反应方程,随着底物初始浓度的增加到2.5 m M时,漆酶酶量相对于底物量不再过量,此时反应为混合级动力学反应,而以上研究不仅为动态透析与酶催化技术耦合奠定理论基础,还为连续处理布洛芬废水技术的完善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李欣茹,赵飞飞[3](2021)在《基于文献计量分析软件VOSviewer的腹膜透析研究现状的可视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旨在探讨近十年腹膜透析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方法通过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的科学引文扩展数据库检索2010年~2019年关于腹膜透析的相关文献,应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和文献计量分析软件VOSviewer软件对期刊、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等进行提取分析及可视化展示,分析腹膜透析研究领域的热点及发展历史。结果本研究共筛选纳入6864篇研究。总体而言,近十年腹膜透析研究产出波动式增长。其中美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保持领先地位,其发文量、期刊分布、被引频次及H指数及基金资助产出均排名前列。我国腹膜透析研究发展迅速,研究机构及作者主要集中在中国,但国内研究机构与国际相关机构合作较少,研究作者间合作较为分散。腹膜透析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治疗预后、病理机制、并发症、透析质量及生活质量评价研究。结论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研究,可以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到全球腹膜透析的研究现状和热点。

杨兵[4](2020)在《拐枣多糖的分离纯化和结构解析及其降血糖活性研究》文中提出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内分泌代谢疾病,是由于机体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绝对不足而引起机体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并以持续高血糖为典型特征的一种综合症。世界卫生组织将糖尿病分为以下四类: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e,T1DM)、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 mellitue,T2DM)、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和其他糖尿病。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最新统计,2019年全球约有4.63亿糖尿病患者,而我国糖尿病患者约为1.16亿,居全球首位。以目前趋势推测,到204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达到7亿。目前,糖尿病最有效的治疗途径为注射胰岛素和口服降血糖药,但大多数口服降糖药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寻找方便易行、疗效确切、无副作用或副作用很小的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天然药物显得十分重要。拐枣(Hovenia dulcis)是一种鼠李科枳椇属植物,其可食部分为拐枣果梗。拐枣中富含植物多糖、黄酮类、三萜皂苷类和生物碱等活性成分。近年来,拐枣在营养和保健功效方面的功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有关拐枣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拐枣种子(枳椇子)方面,对其可食部分(拐枣果梗)的研究较少,一般为利用拐枣果梗开发拐枣果醋、果酒和果汁等产品。同时,也有少量研究报道了拐枣果梗中小分子活性物质(如黄酮类物质)的提取、分离纯化和功能方面的研究。可见,由于对拐枣果梗活性成分研究的不深入,造成其工业化产品附加值低,进而导致资源浪费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提高拐枣资源开发的附加值,减少资源浪费已成为拐枣产业的重中之重。基于此,本实验以拐枣(果梗)为研究对象,瞄准其活性成分拐枣多糖,采用三种提取工艺提取拐枣多糖,筛选出体外降血糖活性最高的拐枣多糖样品;并对拐枣多糖样品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解析;以及探讨拐枣多糖纯化组分对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降糖效果及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三种提取工艺对拐枣多糖的理化性质和结构特性及生物活性的影响采用热水提取(Hot water extraction,HWE)、快速溶剂萃取(Accelerated solvent extraction,ASE)和超声辅助提取(Ultrasonic-assisted extraction,UAE)三种提取工艺提取拐枣多糖,分别命名为:HWE-HDPs、ASE-HDPs和UAE-HDPs,探讨三种提取工艺对拐枣多糖的理化性质和结构特性以及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三种提取工艺的拐枣多糖基本化学组成成分具有显着性差异;拐枣多糖HWE-HDPs的平均分子量显着高于拐枣多糖ASE-HDPs和UAE-HDPs;拐枣多糖HWE-HDPs的单糖组成以鼠李糖、半乳糖醛酸、半乳糖和阿拉伯糖为主,拐枣多糖ASE-HDPs和UAE-HDPs的单糖组成以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为主;三种提取工艺的拐枣多糖均具有一定的潜在降血糖活性,其中拐枣多糖HWE-HDPs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能力和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的改善效果均显着高于拐枣多糖ASE-HDPs和UAE-HDPs。(2)拐枣多糖的分离纯化和结构解析采用DEAE-52阴离子交换柱层析法和Sephadex G-100柱层析法对拐枣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得到拐枣多糖的纯化组分,对其进行纯度鉴定并测定其分子量分布,最后结合化学分析法和现代仪器分析法对多糖的纯化组分进行结构解析。结果显示:采用DEAE-52阴离子交换柱层析法分离纯化得到三个拐枣多糖组分(HDPs-1,HDPs-2和HDPs-3),其中HDPs-2的纯化得率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能力最高;进而对HDPs-2进行Sephadex G-100柱层析,得到单一多糖组分HDPs-2A,其得率为粗多糖HDPs的19.63%;HDPs-2A平均分子量为372.91 k Da,其总糖含量为84.22%,糖醛酸含量为5.35%,不含蛋白质;HDPs-2A的单糖组成主要包括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等,摩尔百分比分别为:3.64%、1.41%、4.67%、5.16%、3.01%、60.02%和22.09%;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甲基化和核磁共振分析结果表明,HDPs-2A是由α-L-Araf-(1→、→3,5)-α-L-Araf-(1→、→3)-α-L-Araf-(1→、→3,6)-β-D-Manp-(1→、→3)-β-D-Galp A-(1→、→6)-β-D-Galp-(1→、α-D-Glcp A-(1→和→6)-α-D-Glcp-(1→等8种糖苷键组成;原子力显微镜结果表明,HDPs-2A在水中呈不规则的聚合物颗粒形态;X-RD结果表明,HDPs-2A呈单晶体结构存在。(3)拐枣多糖HDPs-2A对1型糖尿病的降糖效果及机制研究以拐枣多糖HDPs-2A为研究材料,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构建T1DM大鼠模型,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空白对照组(NG)、模型组(DM)、阳性对照组(MET)、拐枣多糖HDPs-2A低(L-PA)、中(M-PA)、高(H-PA)剂量组,分别灌胃干预4周。结果显示:中、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可提高T1DM大鼠的体重、血清胰岛素水平和肝糖原水平,降低T1DM大鼠的空腹血糖水平,并改善其口服葡萄糖耐量能力;此外,中、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还能部分修复胰岛β-细胞损伤,减轻胰腺氧化应激反应,降低血清促炎因子水平;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对T1DM大鼠的降糖效果与MET组无显着性差异;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1)中、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可显着上调胰腺中PDX-1的表达,激活并上调IRS2的表达,以调控胰岛β-细胞的凋亡和再生,达到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损伤的作用,此外,中、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也可上调胰腺GK和GLUT2的表达,以提高胰岛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能力,最终改善T1DM大鼠的糖代谢紊乱;2)中、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可显着上调肝脏中GK的表达,显着下调G6Pase的表达,以提高肝糖原合成能力,抑制肝脏糖异生作用,最终改善T1DM大鼠的肝脏糖代谢紊乱。综上,拐枣多糖HDPs-2A对T1DM的降糖机制可能为:通过上调胰腺PDX-1、IRS2、GK和GLUT2等信号分子的表达,以调控胰岛β-细胞的凋亡和再生,促进胰岛素分泌,同时也可通过上调肝脏GK的表达和下调G6Pase的表达,来改善肝脏糖代谢紊乱,最终达到改善T1DM的作用。(4)拐枣多糖HDPs-2A对2型糖尿病的降糖效果及机制研究以拐枣多糖HDPs-2A为研究材料,采用高脂高糖结合小剂量STZ诱导构建T2DM大鼠模型,分组与T1DM的降血糖实验一致,灌胃干预4周。结果显示:中、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可提高T2DM大鼠的体重和肝糖原水平,降低T2DM大鼠的空腹血糖水平,并改善其口服葡萄糖耐量能力,提高胰岛素的利用和降低胰岛素抵抗,此外,中、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还可部分修复肝脏组织损伤,减轻肝脏氧化应激反应,并提高T1DM大鼠粪便中的短链脂肪酸(SCFAs)水平;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对T2DM大鼠的降糖效果与MET组无显着性差异;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1)中、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可显着上调T2DM大鼠肝脏中Ins R和IRS2的表达,激活PI3K,进一步激活并上调PI3K下游关键信号分子Akt的表达,从而上调肝脏中GLUT4的表达,以促进T2DM大鼠肝脏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同时提高肝脏的胰岛素敏感性,最终降低肝脏胰岛素抵抗;2)中、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可显着上调T2DM大鼠肝脏p-AMPK的表达,激活AMPK途径,进而下调AMPK途径介导的糖异生关键酶G6Pase与PEPCK的表达,以抑制肝脏糖异生作用,最终改善肝脏糖代谢紊乱;3)中、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可显着下调T2DM大鼠肝脏中糖原合成酶激酶GSK-3β的表达,并上调糖原合成酶GS的表达,以促进肝糖原合成,还可显着下调肝脏糖异生关键调控因子Fox O1的表达,以抑制肝脏糖异生作用,减少肝糖输出,最终改善肝脏糖代谢紊乱并降低肝脏胰岛素抵抗;4)中、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可显着上调T2DM大鼠肝脏中PPARγ和PGC-1α的表达,激活PPARγ/PGC-1α信号通路,进而上调PI3K-p85和GLUT4的表达,以及激活AMPK途径和调控与糖代谢相关激酶的表达,以提高葡萄糖的转运,促进肝糖原合成,最终改善肝脏糖代谢紊乱并降低肝脏胰岛素抵抗。综上,拐枣多糖HDPs-2A对T2DM的降糖机制可能为:通过激活胰岛素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上下游相关信号分子,降低肝脏胰岛素抵抗;另外,通过激活AMPK途径和糖代谢相关酶,改善肝脏糖代谢紊乱;同时,也可通过调控GS/SGK-3β信号通路和下调Fox O1的表达,改善肝脏糖代谢紊乱并降低胰岛素抵抗;还可通过调控PPARγ/PGC-1α信号通路,进而调控其他相关信号分子的表达,改善肝脏糖代谢紊乱并降低胰岛素抵抗。因此,拐枣多糖HDPs-2A可改善肝脏糖代谢紊乱并降低肝脏胰岛素抵抗,且两种机制相互调节,共同改善T2DM。结论:本实验以拐枣多糖的降血糖活性为出发点,首先对拐枣多糖进行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解析,然后探讨拐枣多糖HDPs-2A对1型/2型糖尿病的降糖效果及机制。实验结论为:采用三种提取工艺提取拐枣多糖,其中HWE-HDPs具有较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和Hep-G2胰岛素抵抗细胞改善作用;以HWE-HDPs为研究材料,经分离纯化得到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其主要含α-L-Araf-(1→、→3,5)-α-L-Araf-(1→、→3)-α-L-Araf-(1→、→3,6)-β-D-Manp-(1→、→3)-β-D-Galp A-(1→、→6)-β-D-Galp-(1→、α-D-Glcp A-(1→和→6)-α-D-Glcp-(1→等8种糖苷键;然后以拐枣多糖HDPs-2A为研究材料,发现拐枣多糖HDPs-2A对T1DM的降糖机制可能为:通过调控T1DM大鼠胰腺相关基因的表达,来调控胰岛β-细胞的凋亡和再生以及促进胰岛素分泌,还可通过调控肝脏糖代谢相关酶的表达,以改善T1DM大鼠肝脏糖代谢紊乱,最终达到改善T1DM的作用;拐枣多糖HDPs-2A对T2DM的降糖机制可能为:通过激活胰岛素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以及肝脏糖代谢相关的通路和信号分子的表达,以改善肝脏糖代谢紊乱并降低肝脏胰岛素抵抗,最终改善T2DM。

何海[5](2020)在《基于高压均质环境中不同类型多酚化合物调控大米淀粉消化性能的分子机制探讨》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营养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寓健康于食、寓健康于预防已成为当今人类膳食生活的追求目标。大米在我国居民膳食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主要组分大米淀粉的消化性能影响了大米食品在人体中的消化、吸收和代谢,与营养健康密切相关。大米淀粉消化速度较快,容易使人体产生高血糖应答,增加了糖尿病、肥胖症等慢性代谢性疾病的患病风险。因此有效调控消化性能赋予淀粉或淀粉类食品优良的营养功能已成为食品营养健康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而利用食品加工技术协同具有很好生理活性功能的多酚化合物来调控大米淀粉的消化性能和营养功能近年来受到极大关注。本论文针对高压均质协同多酚复合作用对淀粉多尺度结构和消化性能调控的研究现状,提出从全方位关注多酚结构对淀粉消化性能调控规律和差异性的角度,探究高压均质环境中不同类型多酚调控大米淀粉消化性能的分子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用意义,可为利用加工技术协同多酚复合方法有效调控大米淀粉消化性能,精准设计能满足现代营养健康需求的大米食品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利用现代结构分析技术,对高压均质大米淀粉-黄酮(烷)类/酚酸类/芪类/木脂素类多酚复合物的多尺度结构和消化性能进行分析,并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从多酚类型、结构及添加量角度揭示两者之间的关联性。研究结果显示,高压均质环境中,多酚与大米淀粉分子间的疏水力和氢键等非共价相互作用,导致大米淀粉的单螺旋、双螺旋、V型结晶、A型结晶、表面短程有序化、纳米聚集体等多尺度有序化结构增加,从而使大米淀粉的快消化淀粉(RDS)显着降低,慢消化淀粉(SDS)和抗消化淀粉(RS)显着提高。并随多酚添加量增加,大米淀粉有序化结构程度越高,抗消化性能越强;四类多酚均有此作用,其中酚酸类多酚作用效果最强,木脂素类多酚作用效果最小;而同类不同结构的多酚分子体积越小、柔性越大、酚羟基和羧基越多,越能提高大米淀粉的多尺度有序化结构,分子体积组成和空间位阻较大的多酚,只有在较高添加量时才能使高压均质大米淀粉-多酚复合物的有序化结构和抗消化性能大于高压均质大米淀粉;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上述不同尺度有序化结构均与大米淀粉抗消化性能密切相关,多酚的类型、结构和添加量会影响其主次排列;各类多酚不同添加量对大米淀粉抗消化性能调控效果与相应有序化结构形成程度不匹配,表明多酚还作为酶抑制剂参与抵御淀粉酶水解,从而进一步提高大米淀粉的抗消化性能。这些系统研究结果将为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利用多酚复合作用调控淀粉多尺度结构及消化性能提供了依据和指导。从体外干预角度对高压均质大米淀粉-多酚复合物的消化动力学及其抑制α-淀粉酶活力、葡萄糖透析延迟指数(GDRI)、胆酸钠吸附能力和清除·OH自由基能力等营养功能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高压均质环境中多酚复合作用显着提高了大米淀粉的营养功能;且与多酚添加量呈现正相关关系;同类不同结构多酚复合作用对营养功能的影响效果与抗消化性能变化趋势一致;而不同类型多酚复合作用对营养功能的影响效果却与抗消化性能变化趋势不相吻合;相近SDS+RS含量的四类高压均质大米淀粉-多酚复合物表现出的营养功能也不尽相同。表明高压均质大米淀粉-多酚复合物的营养功能既受淀粉消化性能的影响,又与多酚自身生理活性密切相关。所获得的高压均质大米淀粉-多酚复合物消化性能与营养功能之间的响应关系,可为深入研究食品加工中淀粉与多酚相互作用调控淀粉消化性能对其营养功能的影响提供参考数据。进一步选择代表四类多酚母核结构的儿茶素(CC)、咖啡酸(CFA)、白藜芦醇(RA)厚朴酚(MN)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剖析四种高压均质大米淀粉-多酚复合物体系中淀粉与多酚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主导方式和差异。结果表明四种多酚与大米淀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为非共价方式,其中氢键起着主导作用。酚羟基上氧原子是多酚分子作为氢键受体的主要结合位点,氢原子是多酚分子作为氢键给体的主要结合位点,而CFA上的吸电子羧基是其形成强氢键的主要作用位点。多酚是通过破坏C2-OH、C3-OH、C4-OH和C6(C’6)-CH2OH分子内氢键使淀粉分子链解聚和重组形成新的有序结构来提高大米淀粉抗消化性能;四种复合物体系的氢键作用大多分布在多酚的苯酚基和羧基及葡萄糖二聚体的羟基上,范德华力作用主要分布在多酚分子与葡萄糖二聚体相互接触的空间区域,强空间位阻效应主要集中于多酚苯环结构及葡萄糖环结构中的空间区域;四种多酚与葡萄糖二聚体氢键作用存在以静电吸引作用占绝对主导的中强度氢键和以静电吸引及色散吸引共同作用的弱氢键,氢键作用强弱次序为:CFA>CC>MN>RA。依据上述研究结果建立了高压均质环境中不同类型多酚调控大米淀粉消化性能的分子机制,认为多酚与淀粉分子通过疏水力和氢键等非共价相互作用导致淀粉分子链重排、聚集和堆砌形成特定有序结构域,及在消化过程中无定形区域的部分多酚解离为酶抑制剂,两者协同抵御淀粉酶的降解作用,实现对大米淀粉抗消化性能的调控。而这种调控作用受制于多酚分子结构,可利用不同类型或同类不同结构的多酚协同加工技术精准调控淀粉的消化性能,这将丰富多酚调控淀粉消化性能所涉及的基础理论。

武爱杰[6](2020)在《中药结肠透析对CKD3-5期患者再住院率影响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近些年来,随着中医药防治各种慢性病在国内外受到了较为广泛的重视,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方面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受到了业界的重视。其在控制蛋白尿、减缓CKD进展为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等方面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而中药结肠透析治疗CKD因其经济便捷并且对延缓慢性肾脏病患者向ERSD发展有着比较显着的作用,受到了广大CKD患者的喜爱。中药结肠透析治疗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于慢性肾脏病患者的治疗,虽然其不能完全替代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等主流肾脏替代疗法,但由于其具有”简、便、廉”等特点,在临床上常作为慢性肾脏病患者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尤其是对于消化道症状比较明显的慢性肾脏病患者,更是一种能够明显改善消化道症状的治疗手段。因此,关于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脏病患者治疗方面的研究也就成为了近些年来慢性肾脏病研究领域的热点。目前关于中药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临床研究多是从改善患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等较为微观、具体方面研究,少有从较为宏观、宽泛的方面研究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影响。因此,本研究特从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再住院率的影响等方面入手,试图探讨中药结肠透析是否对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再住院率有一定的影响。研究目的:在控制血压、控制蛋白尿等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结肠透析治疗,观察CKD3-5期非透析患者的再住院率、平均住院间隔等相关情况以及中药结肠透析频率对患者再住院率、平均住院间隔等方面的影响,从而评价中药结肠透析在减少CKD患者的再住院率、平均住院间隔等方面是否存在一定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之上尝试探讨影响患者再住院率的因素。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回顾性的临床研究方法,筛选了于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之间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住院治疗,出院主要诊断为慢性肾脏病3-5期的非透析患者,根据相关的诊断、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了188例患者,查阅并且收集其住院期间的相关病历资料,并根据其住院期间的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中药结肠透析组与基础治疗组。然后通过查阅患者住院的相关病历资料,电话随访患者,并记录患者的再住院次数,从而分析患者的再住院率及平均住院间隔。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了188例患者,其中8例患者失访。180例入选患者中中药结肠透析组119例,基础药物治疗组61例;研究期间共有45例患者进入透析阶段,其中中药结肠透析患者34例,基础药物治疗患者11例。2.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年龄、性别、原发病、血肌酐、尿素氮、CKD分期)比较无显着的统计学差异。3.中药结肠透析组半年内再住院率(13.45%)低于基础治疗组(27.87%);中药结肠透析组1年内再住院率(36.97%)与基础治疗组1年内再住院率(37.70%)无明显差异;中药结肠透析组2年内再住院率(50.42%)与基础治疗组2年内再住院率(49.18%)无明显差异。中药结肠透析组的平均住院间隔(262.82±170.202天)与基础治疗组(203.05±165.476天)无明显差异。4.中药结肠透析频率≤4次/周的患者半年内的再住院率(16.33%)与不做中药结肠透析患者半年内的再住院率(27.87%)无明显差异;中药结肠透析频率>4次/周的患者半年内的再住院率(12.86%)与不做中药结肠透析患者半年内的再住院率(27.87%)有显着差异。结论:1.中药结肠透析能够较为明显地降低患者半年内的再住院率,但对患者更长时间的再住院率尚无明确的证据证明有明显的影响。2.中药结肠透析对患者的平均住院间隔尚无确切的证据证明有明显的影响。3.中药结肠透析的频率能够显着地影响患者半年内的再住院率。中药结肠透析频率>4次/周便能够明显地降低患者半年内的再住院率。4.中药结肠透析能够显着地降低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半年内的再住院率。

于旭峰[7](2020)在《血液透析用纳米纤维基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肾脏疾病已影响到全球10%以上的人口,并已成为了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当人体患有肾病时,有毒物质会在体内大量积累并最终导致尿毒症综合症。血液透析是目前临床治疗这些终末期肾病患者最可行有效的技术,它是将患者的血液引出到体外并通过透析设备(也称为人工肾)将其净化后再重新输送回患者体内的过程。血液透析膜是透析设备的核心元件,它通过扩散和对流传质机制去除患者血液中的毒素和多余的水分,同时基于孔径筛分机理保留大分子蛋白等人体必需的物质。因此,研究和开发新型高性能血液透析膜是提高透析治疗效果、延长患者寿命的关键所在。目前研究的聚合物血液透析膜大多是由非溶剂致相分离(NIPS)法制备而成,这种一次成型的方法使其孔径分布较宽,从而导致了透析膜对中分子毒素清除和大分子蛋白保留难以兼顾的问题。并且这些透析膜还存在膜污染、引起凝血以及具有细胞毒性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会对患者健康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此外,在透析过程中使用的透析液会被内毒素等生物污染物污染,高通量透析膜的使用也增加了这些污染物从透析液转移到患者血液中的风险。在此,本论文探索了由超薄分离层和纳米纤维多孔支撑层双层结构构成的纳米纤维基复合(TFNC)膜用作血液透析膜。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分离层孔隙结构、表面形貌和化学组成的调控以及对支撑层材料的设计开发出了新型高性能TFNC血液透析膜,并系统地研究了TFNC血液透析膜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规律。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探索了由超薄分离层和纳米纤维多孔支撑层双层结构构成的TFNC膜用作血液透析膜。其中,纳米纤维多孔支撑层材料选用具有优异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以及可纺性的聚丙烯腈(PAN),分离层材料选用具有良好亲水性和生物相容性的聚乙烯醇(PVA)。超薄亲水的交联PVA分离层具有较窄的孔径分布可为TFNC膜提供高选择性(对尿素、溶菌酶以及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筛分系数分别为1.0、0.75以及0.05),PAN纳米纤维多孔支撑层具有互相连通的孔隙结构可为TFNC膜提供高渗透性(纯水通量为290 L/m2h)。经优化后的PVA/PAN TFNC膜具有良好的透析性能(模拟透析4 h后对尿素和溶菌酶的清除率分别为82.6%和45.8%,对BSA的保留率为98.8%)。此外,PVA/PAN TFNC膜还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拉伸强度为13.9MPa,断裂伸长率为55%)和良好的血液相容性。(2)将肝素功能化的多壁碳纳米管(Hep-g-pMWCNTs)引入到TFNC膜的交联PVA分离层中来制备一种含有定向毒素传质纳米通道的新型TFNC血液透析膜。其中,Hep-g-pMWCNTs通过贻贝仿生涂层法利用多巴胺(DA)对MWCNTs进行肝素功能化改性得到。通过模拟透析实验和孔-流模型分析可知在Hep-g-pMWCNTs与PVA基体之间产生的界面空隙可为毒素分子的运输提供额外的定向传质纳米通道,从而使得TFNC膜在不牺牲大分子蛋白高保留率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了对毒素的清除率,尤其是对中分子毒素的清除率显着高于目前报道的传统聚合物血液透析膜(Hep-g-pMWCNTs与PVA质量比为0.1的Hep-g-pMWCNTs/PVA/PAN TFNC膜在模拟透析4 h后对尿素和溶菌酶的清除率分别为88.2%和58.6%,对BSA的保留率为98.4%)。此外,Hep-g-pMWCNTs的引入还提高了TFNC膜的血液相容性(降低了蛋白质吸附、抑制了血小板粘附、延长了凝血时间、减少了对红细胞损伤以及降低了补体激活)。(3)将肝素与PVA混合制备的涂覆溶液不仅降低了涂覆溶液的粘度(从9.1±0.4 mPa s降低至6.4±0.3 mPa s),而且还加快了涂覆溶液的凝胶化过程(凝胶点从19.0 min提前至14.2 min)。通过使用具有更低粘度、更快凝胶化的肝素/PVA混合涂覆溶液制备了一种具有亚微米脊状表面结构的新型肝素化TFNC血液透析膜。其中,TFNC膜表面亚微米脊状结构的形成归因于涂覆溶液中肝素与PVA含量的变化而引起的涂覆溶液流变性质的变化,即具有更低粘度、更快凝胶化的肝素/PVA混合涂覆溶液会使TFNC膜的表面自发地形成亚微米脊状结构。此外,引入的肝素分子可以通过席夫碱反应与PVA分子链共价结合。结果表明,亚微米脊状的表面结构和肝素的化学改性协同赋予了TFNC血液透析膜优异的综合性能(优异的渗透性、抗蛋白质污染性、抗凝血活性、细胞相容性以及透析性能等)。(4)将聚乙烯亚胺(PEI)/聚醚砜(PES)纳米纤维亲和膜作为支撑层制备了一种可以同时去除血液中毒素和透析液中内毒素的新型TFNC血液透析膜。其中,PEI/PES纳米纤维亲和膜通过共混静电纺丝和刻蚀交联制备得到。经优化后的PEI/PES纳米纤维亲和膜对内毒素的理论饱和吸附量为5667 EU/g,吸附平衡时间约为4 h。对血液中毒素和透析液中内毒素的联合去除实验结果表明,将PEI/PES纳米纤维亲和膜作为TFNC血液透析膜的支撑层不仅实现了透析膜在去除血液中毒素的同时还可以去除透析液中的内毒素(模拟透析4 h后对透析液中内毒素的去除量为180.5×103 EU/m2),而且还有效地阻止了透析液中的内毒素在透析过程中通过透析膜传输到血液中。综上所述,本论文探索了将TFNC膜用作血液透析膜,其独特的双层结构使其突破了传统聚合物血液透析膜在选择性和渗透性之间存在的“Trade-off”平衡效应,在此基础上将定向毒素传质纳米通道引入到TFNC膜的分离层中实现了其在对大分子蛋白高保留的同时对毒素分子的高效清除,并通过物理表面形貌和化学组成的协同改性使其具有了优异的渗透性、抗蛋白质污染性、抗凝血活性、细胞相容性以及透析性能等,此外还将纳米纤维亲和膜用作TFNC膜的支撑层来实现其同时去除血液中毒素和透析液中内毒素。期望本论文的研究可为新型高性能血液透析膜的开发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逯小英[8](2020)在《不同透析方式治疗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临床分析对比》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比血液透析组(HD)与腹膜透析组(PD)治疗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的临床分析,使ESRD患者获得更好疗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生存率,改善预后。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肾内科首次行透析治疗的475例ESRD患者,根据透析方式分为HD组和PD组,其中HD组214例,PD组261例。记录并分析患者透析前及透析后0.5年、1年、2年、3年、4年、5年的所有临床资料,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1.本研究HD和PD患者均是男性多于女性,其中HD组男女百分比分别是60.75%、39.25%,PD组男女百分比分别是59%、41%;两组患者平均年龄HD组为53.5(45,64)岁,PD组为54(41,62)岁;两组患者原发病依次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等。2.随访期间HD组总蛋白、白蛋白、碱性磷酸酶、离子钾、磷和镁及甲状旁腺激素高于PD组(P<0.05);PD组患者白细胞、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尿酸、胱抑素C、二氧化碳结合力及离子钙高于HD组(P<0.05)。HD组患者高血压、继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的患病率高于PD组患者(P<0.05);PD组患者感染、营养不良的患病率高于HD组患者(P<0.05)。3.两组患者随访期间生存率:HD组0.5年为99.5%、1年为96.1%、2年为93.3%、3年为85.5%、4年为82.1%、5年为69.2%,PD组0.5年为98.5%、1年为95.6%、2年为90%、3年为83.2%、4年为79.9%、5年为6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年龄进行分析显示≥65岁ESRD透析患者中HD组患者生存率高于PD组患者(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转铁蛋白是影响ESRD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是影响ESRD腹膜透析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白蛋白是影响ESRD腹膜透析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结论:1.本透析中心HD组纠正脂代谢紊乱优于PD组,营养不良及感染的患病率低于PD组;而PD组纠正离子及PTH优于HD组,高血压患病率低于HD组。2.本透析中心ESRD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患者在随访0.5年、1年、2年、3年、4年、5年时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本透析中心≥65岁的ESRD透析患者HD组生存率高于PD组。4.本透析中心年龄、转铁蛋白是影响ESRD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是影响ESRD腹膜透析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白蛋白是影响ESRD腹膜透析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

李家琳[9](2020)在《血液透析患者饮食治疗态度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1.对血液透析患者饮食治疗态度量表(the Attitude Scale for the Dietary Therapy of Hemodialysis Patients,ASDTH)进行引进、汉化及信效度考评,为评估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饮食治疗态度提供衡量工具。2.了解HD患者饮食治疗态度的现状及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为后期有针对性的临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选取2019年1月到2019年2月在天津市某三甲医院肾脏病血液净化中心门诊进行HD的32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翻译、修改、回译及跨文化调适,汉化英文版ASDTH;采用项目分析,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内在一致性信度及重测信度考评其信效度。2.选取2019年3月到2019年4月在天津市某三甲医院肾脏病血液净化中心门诊进行HD的28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版ASDTH,调查HD患者饮食治疗态度的现状及水平;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临床资料调查表、中文版正性负性情绪量表、中文版疾病感知问卷简化版、终末期肾脏病饮食知识问卷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估其一般情况、临床指标、正性与负性情绪、疾病感知、饮食知识及社会支持;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其饮食治疗态度的影响因素;采用路径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结果1.中文版ASDTH包括13个条目、3个维度;各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83~1,全体一致量表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88,平均量表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8;共提取3个公因子,特征值分别为4.029、2.384及1.346,旋转后各条目的因素载荷量为0.548~0.897,累积解释变异量的59.679%;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模型适配度良好;总量表及各维度Cronbach’sα系数为0.815~0.849;其重测信度为0.765~0.838。2.HD患者饮食治疗态度总分为[40.0(37.0,43.0)]分,饮食治疗态度较差者67例(23.5%),饮食治疗态度适中者150例(52.6%),饮食治疗态度较好者68例(23.9%)。3.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P=0.030)、婚姻状况(P<0.001)、主要照顾者(P=0.008)、负责备餐者(P<0.001)、吸烟(P=0.014)、饮酒(P=0.008)、服用降磷药(P=0.024)、正性情绪(P<0.001)、疾病感知(P<0.001)、饮食知识(P<0.001)及社会支持(P<0.001)与HD患者饮食治疗态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社会支持(P<0.001)、饮食知识(P<0.001)、疾病感知(P=0.001)、饮酒(P=0.036)、男性(P=0.021)及本人负责备餐(P=0.004)为HD患者饮食治疗态度的影响因素;其影响因素可解释总变异量的50%。5.路径分析显示,社会支持(P<0.001)、饮食知识(P<0.001)及疾病感知(P=0.001)直接影响HD患者饮食治疗态度;社会支持(P<0.001)、正性情绪(P=0.044)及疾病感知(P=0.047)通过饮食知识间接影响其饮食治疗态度;社会支持(P<0.001)对饮食治疗态度的总效应最大;饮食知识对正性情绪有完全中介效应,对社会支持和疾病感知有部分中介效应;路径模型可解释总变异量的47.5%。结论1.中文版ASDTH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作为HD患者饮食治疗态度的评估工具,并推广使用。2.HD患者饮食治疗态度处于中等以上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3.社会支持、饮食知识、疾病感知、饮酒、男性及本人负责备餐为HD患者饮食治疗态度的影响因素;社会支持是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社会支持、饮食知识及疾病感知可直接影响其饮食治疗态度;社会支持、正性情绪及疾病感知亦可通过饮食知识间接影响其饮食治疗态度。

仰先蜜[10](2020)在《基于血—前列腺双位点同步微透析的头孢拉定药动学研究》文中认为前列腺炎是影响着男性健康的常见疾病,尤其是其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现象是治疗上的一大困扰。血-前列腺屏障导致药物在前列腺病变部位难以达到有效浓度是影响其疗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研究者们始终保持高度关注。本课题以前列腺为研究对象,以前列腺组织药物浓度为考察目标,以文献计量分析研究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进展,继而结合微透析技术和液质联用检测方法开展动物实验研究,探讨血-前列腺屏障的机制和规律,为临床前列腺疾病的有效药物治疗提供研究依据。目的:对主题为抗菌药物治疗前列腺炎的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进而了解其研究现状、发展态势和研究难点;利用微透析技术测定抗菌药物头孢拉定体外回收率及其影响因素,为体内药动学研究优化方法条件;应用优化的采样方法和测定条件,研究比格犬体内血液和前列腺组织两个位点的药动学变化规律,为研究血-前列腺屏障奠定前期基础。方法:1.文献计量分析以CNKI数据库为检索对象,通过检索1993年2019年共27年数据库中发表的与抗菌药物治疗前列腺炎的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形成相关的可视化科学网络图谱。2.体外采用微透析浓度差法(减量法、增量法)和液质联用技术测定头孢拉定的体外回收率,并考察流速、浓度对回收率的影响,以确定微透析技术用于头孢拉定体内回收率和药动学研究的条件。3.动物体内用确定的微透析流速和头孢拉定浓度进行回收率实验,确定体内回收率;继而开展动物药动学实验,用确定的微透析流速和给药浓度进行研究,收集透析液并测定其药物浓度,最后用体内回收率换算为实际浓度。结果:1.文献计量分析发现对于抗菌药物治疗前列腺炎的研究热度居高不下,主要集中于前列腺炎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抗菌药物的选择、临床疗效评价等。抗菌药物的使用已成为前列腺感染治疗不可缺少的手段,常用抗菌药物包括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2.所建立的液质分析方法在要求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灵敏可靠。增减量法测得的回收率无显着性差异。相同条件下,探针体外回收率随流速增大而减小,不受探针周围药物浓度影响。3.静脉滴注给药后的药动学结果表明,头孢拉定在正常比格犬体内的血液浓度高于前列腺浓度,峰浓度相当于血液峰浓度的38%,其吸收、分布较迅速,半衰期较短。结论:前列腺炎的治疗仍旧是个热点难点,而且离不开抗菌药物的使用;但抗菌药物的选择和剂量确定存在一定困难。减量法可用于头孢拉定微透析体内回收率的测定,微透析技术可很好地用于抗菌药物头孢拉定血液和前列腺两个部位药动学的研究。

二、2002经济热点透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经济热点透析(论文提纲范文)

(1)漆酶透析反应器催化降解双酚A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双酚A的研究现状
        1.1.1 双酚A简介及污染现状
        1.1.2 双酚A的危害
    1.2 双酚A去除方法
        1.2.1 物理法
        1.2.2 化学法
        1.2.3 生物法
    1.3 漆酶的研究现状
        1.3.1 漆酶简介
        1.3.2 漆酶的催化氧化反应机理
        1.3.3 漆酶的应用
    1.4 酶回收方法
        1.4.1 膜滤法
        1.4.2 泡沫分离法
        1.4.3 重吸附法
        1.4.4 固定化法
    1.5 透析膜的研究现状
        1.5.1 透析膜简介
        1.5.2 透析膜的应用
    1.6 研究意义与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创新点
第2章 透析反应器可行性分析
    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双酚A的检测
        2.2.1 双酚A溶液的配制
        2.2.2 双酚A气相色谱检测条件
        2.2.3 双酚A标准曲线的绘制
        2.2.4 双酚A气相色谱检测方法验证
    2.3 漆酶对双酚 A 的降解验证
    2.4 漆酶透析反应器的制备
    2.5 透析反应器中膜截留分子量的筛选
        2.5.1 不同膜截留分子量下双酚 A 渗透率测定
        2.5.2 不同膜截留分子量下双酚 A 降解率测定
    2.6 透析反应器操作方式的选择
    2.7 透析降解与直接加酶降解效果对比
    2.8 结果与分析
        2.8.1 双酚A的检测方法
        2.8.2 双酚 A 降解方法验证
        2.8.3 漆酶透析反应器的制备
        2.8.4 透析膜的筛选
        2.8.5 不同操作方式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2.8.6 透析降解与直接加漆酶降解效果分析
    2.9 小结
第3章 透析降解过程影响因素研究
    3.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透析反应器降解双酚A工艺的建立
        3.2.1 透析降解时间的选择
        3.2.2 双酚A初始浓度的选择
        3.2.3 透析反应器降解双酚A的影响因素
        3.2.4 金属离子的添加对双酚A的降解影响
        3.2.5 漆酶-介体系统对双酚A的降解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透析降解时间程序
        3.3.2 底物浓度对漆酶降解双酚A的影响
        3.3.3 pH对漆酶降解双酚A的影响
        3.3.4 温度对漆酶降解双酚A的影响
        3.3.5 振荡速度对漆酶降解双酚A的影响
        3.3.6 酶浓度对漆酶降解双酚A的影响
        3.3.7 透析膜比例对漆酶降解双酚A的影响
        3.3.8 金属离子对漆酶降解双酚A的影响
        3.3.9 介体对漆酶降解双酚A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降解产物分析及透析反应器运用研究
    4.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漆酶降解双酚A反应米氏常数的测定
    4.3 漆酶降解双酚A反应动力学方程拟合
    4.4 漆酶透析反应器的运用
        4.4.1 基于漆酶透析反应器降解双酚 B
        4.4.2 基于漆酶透析反应器降解双酚 C
        4.4.3 漆酶透析反应器对双酚类物质降解的选择性
    4.5 漆酶降解双酚类产物结构分析
    4.6 结果与分析
        4.6.1 反应米氏常数的测定
        4.6.2 漆酶降解双酚A反应动力学方程拟合
        4.6.3 漆酶透析反应器对双酚类物质的降解研究
        4.6.4 产物结构分析
    4.7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和取得成果

(2)漆酶动态透析降解布洛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PPCPS污染物研究进展
        1.1.1 PPCPs概述
        1.1.2 PPCPs来源及危害
    1.2 布洛芬研究进展
        1.2.1 布洛芬概述
        1.2.2 布洛芬污染现状及危害
        1.2.3 布洛芬处理方法
    1.3 漆酶概述
        1.3.1 漆酶来源
        1.3.2 漆酶结构和性质
        1.3.3 漆酶的催化作用机理
    1.4 透析技术的应用研究
    1.5 研究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第2章 布洛芬HPLC检测方法构建
    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布洛芬HPLC色谱条件构建
        2.2.1 流动相系统筛选
        2.2.2 流动相梯度洗脱程序筛选
    2.3 布洛芬HPLC方法验证
        2.3.1 精密度
        2.3.2 准确度
        2.3.3 溶液稳定性
    2.4 布洛芬标准曲线绘制
    2.5 结果与分析
        2.5.1 HPLC检测布洛芬的流动相系统优化
        2.5.2 HPLC检测布洛芬的流动相洗脱程序优化
        2.5.3 精密度验证
        2.5.4 准确度验证
        2.5.5 溶液稳定性的考察
        2.5.6 标准曲线绘制
    2.6 小结
第3章 SDLC工艺的可行性研究
    3.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步骤
    3.2 漆酶对布洛芬的降解可行性分析
        3.2.1 漆酶降解布洛芬可行性分析
        3.2.2 样品溶液前处理方式
        3.2.3 漆酶降解布洛芬的时间曲线
    3.3 漆酶与布洛芬在透析过程中的扩散行为评价
        3.3.1 漆酶在透析过程中的扩散行为评价
        3.3.2 布洛芬在透析过程中的扩散行为评价
    3.4 SDLC工艺降解布洛芬中透析膜筛选
        3.4.1 SDLC工艺的一般程序
        3.4.2 透析膜MWCO的筛选
        3.4.3 透析膜SA:V的筛选
    3.5 结果与分析
        3.5.1 漆酶降解布洛芬可行性验证
        3.5.2 样品溶液前处理对布洛芬检测的影响
        3.5.3 反应时间对漆酶降解布洛芬的影响
        3.5.4 蛋白质标准曲线的绘制
        3.5.5 溶液体系对漆酶蛋白质含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3.5.6 透析过程对漆酶保留性的影响
        3.5.7 透析过程对布洛芬渗透性的影响
        3.5.8 透析膜MWCO对 SDLC降解布洛芬的影响
        3.5.9 透析膜SA:V对 SDLC降解布洛芬的影响
    3.6 小结
第4章 DDLC工艺降解布洛芬研究
    4.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DDLC工艺降解布洛芬
        4.2.1 DDLC工艺的一般程序
        4.2.2 漆酶降解布洛芬工艺比较
        4.2.3 DDLC工艺降解布洛芬的影响因素
    4.3 透析膜的循环使用
        4.3.1 透析膜的循环使用次数
        4.3.2 透析膜使用前后的形貌比较
    4.4 DDLC工艺对布洛芬降解产物分析
        4.4.1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试
        4.4.2 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
    4.5 DDLC工艺对布洛芬的降解动力学试验
        4.5.1 漆酶对布洛芬的酶促反应试验
        4.5.2 漆酶降解布洛芬的动力学试验
    4.6 结果与分析
        4.6.1 工艺流程对漆酶降解布洛芬的影响
        4.6.2 漆酶浓度对DDLC工艺降解布洛芬的影响
        4.6.3 pH值对DDLC工艺降解布洛芬的影响
        4.6.4 布洛芬浓度对DDLC工艺降解布洛芬的影响
        4.6.5 流速对DDLC工艺降解布洛芬的影响
        4.6.6 透析膜循环使用的影响
        4.6.7 DDLC工艺降解布洛芬的产物分析
        4.6.8 漆酶对布洛芬酶促反应的结果分析
        4.6.9 漆酶降解布洛芬动力学的结果分析
    4.7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和取得成果

(3)基于文献计量分析软件VOSviewer的腹膜透析研究现状的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研究方法与工具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工具
2 结果
    2.1 文献产出
        2.1.1 文献年度分布
        2.1.2 国家(地区)分布
        2.1.3 期刊分布
        2.1.4 基金来源分布
        2.1.5 研究机构产出及耦合分析
        2.1.6 作者发文量及耦合分析
    2.2 研究态势分析
        2.2.1 文献共被引分析
        2.2.2 共词分析
3 讨论

(4)拐枣多糖的分离纯化和结构解析及其降血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拐枣概述
        1.1.1 拐枣资源概况
        1.1.2 拐枣的营养与药用价值
        1.1.3 拐枣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 拐枣多糖研究进展
        1.2.1 拐枣多糖的提取与分离纯化
        1.2.2 拐枣多糖的结构解析
        1.2.3 拐枣多糖的生物活性
    1.3 植物多糖研究进展
        1.3.1 植物多糖简介
        1.3.2 植物多糖的提取与分离纯化
        1.3.3 植物多糖的结构解析
    1.4 糖尿病概述
        1.4.1 糖尿病的分类
        1.4.2 糖尿病并发症
        1.4.3 糖尿病的治疗现状
        1.4.4 植物多糖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
    1.5 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1.5.1 糖尿病的研究模型
        1.5.2 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1.5.3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1.6 立题背景和意义
    1.7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2章 三种提取工艺对拐枣多糖的理化性质和结构特性及生物活性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1.4 实验方法
    2.2 分析方法
        2.2.1 拐枣多糖样品总糖含量的测定
        2.2.2 拐枣多糖样品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2.3 拐枣多糖样品糖醛酸含量的测定
        2.2.4 拐枣多糖样品结构性质的测定
        2.2.5 拐枣多糖样品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测定
        2.2.6 拐枣多糖样品对Hep-G2胰岛素抵抗细胞葡萄糖摄取的测定
        2.2.7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三种提取工艺对拐枣多糖提取得率的影响
        2.3.2 三种提取工艺对拐枣多糖化学成分组成的影响
        2.3.3 三种提取工艺对拐枣多糖的单糖组成的影响
        2.3.4 三种提取工艺对拐枣多糖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2.3.5 三种提取工艺对拐枣多糖红外光谱的影响
        2.3.6 三种提取工艺对拐枣多糖热稳定性的影响
        2.3.7 三种提取工艺对拐枣多糖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影响
        2.3.8 三种提取工艺对拐枣多糖的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葡萄糖摄取的影响
    2.4 讨论
    2.5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第3章 拐枣多糖的分离纯化和结构解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3.1.4 实验方法
    3.2 分析方法
        3.2.1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的纯度鉴定及分子量测定
        3.2.2 理化性质分析
        3.2.3 单糖组成分析
        3.2.4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3.2.5 紫外光谱分析
        3.2.6 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
        3.2.7 甲基化分析
        3.2.8 核磁共振波谱(NMR)分析
        3.2.9 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
        3.2.10 X衍射(XRD)分析
        3.2.11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拐枣多糖的分离纯化
        3.3.2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的纯度鉴定及其分子量测定
        3.3.3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的化学组成分析
        3.3.4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的溶解性分析
        3.3.5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的单糖组成分析
        3.3.6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的红外光谱分析
        3.3.7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的紫外光谱分析
        3.3.8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的高碘酸氧化
        3.3.9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的 Smith降解
        3.3.10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的甲基化分析
        3.3.11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的核磁共振分析
        3.3.12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的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3.3.13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的 X衍射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第4章 拐枣多糖HDPs-2A对1型糖尿病的降糖效果及机制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与动物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设备与仪器
        4.1.4 实验方法
    4.2 分析方法
        4.2.1 糖尿病大鼠血清指标测定
        4.2.2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
        4.2.3 肝糖原水平的测定
        4.2.4 胰腺组织相关指标的测定
        4.2.5 RNA提取和实时荧光定量分析
        4.2.6 Western blotting实验
        4.2.7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拐枣多糖HDPs-2A对1型糖尿病大鼠体重的影响
        4.3.2 拐枣多糖HDPs-2A对1型糖尿病大鼠血糖的调节作用
        4.3.3 拐枣多糖HDPs-2A对1型糖尿病大鼠血清血脂水平的影响
        4.3.4 拐枣多糖HDPs-2A对1型糖尿病大鼠胰腺相关指标的影响
        4.3.5 拐枣多糖HDPs-2A对1型糖尿病大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4.3.6 拐枣多糖HDPs-2A对1型糖尿病大鼠胰腺相关基因及蛋白的影响
        4.3.7 拐枣多糖HDPs-2A对1型糖尿病大鼠肝脏糖代谢相关基因及蛋白的影响
    4.4 讨论
    4.5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第5章 拐枣多糖HDPs-2A对2型糖尿病的降糖效果及机制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与动物
        5.1.2 实验试剂
        5.1.3 实验设备与仪器
        5.1.4 实验方法
    5.2 分析方法
        5.2.1 糖尿病大鼠血清指标测定
        5.2.2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
        5.2.3 肝脏相关指标的测定
        5.2.4 粪便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CFA)水平的测定
        5.2.5 RNA提取和实时荧光定量分析
        5.2.6 Western blotting实验
        5.2.7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拐枣多糖HDPs-2A对2型糖尿病大鼠体重的影响
        5.3.2 拐枣多糖HDPs-2A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的调节作用
        5.3.3 拐枣多糖HDPs-2A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血脂水平的调节
        5.3.4 拐枣多糖HDPs-2A对2 型糖尿病大鼠血清胰岛素和相关指数及血清GLP-1 的影响
        5.3.5 拐枣多糖HDPs-2A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相关指标的影响
        5.3.6 拐枣多糖HDPs-2A对2 型糖尿病大鼠粪便短链脂肪酸(SCFAs)的影响
        5.3.7 拐枣多糖HDPs-2A对2 型糖尿病大鼠肝脏PI3K/Akt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影响
        5.3.8 拐枣多糖HDPs-2A对2 型糖尿病大鼠肝脏AMPK介导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
        5.3.9 拐枣多糖HDPs-2A对2 型糖尿病大鼠肝脏GS/GSK-3β信号通路的影响
        5.3.10 拐枣多糖HDPs-2A对2 型糖尿病大鼠肝脏Fox O1 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5.3.11 拐枣多糖HDPs-2A对2 型糖尿病大鼠肝脏PPARγ/PGC-1α信号通路的影响
    5.4 讨论
    5.5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退修文章

(5)基于高压均质环境中不同类型多酚化合物调控大米淀粉消化性能的分子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淀粉的消化与营养功能
        1.1.1 淀粉在人体内的消化与吸收
        1.1.2 淀粉的消化性能与营养功能
    1.2 淀粉的消化性能与多尺度结构的关系
        1.2.1 淀粉的多尺度结构
        1.2.2 淀粉多尺度结构对消化性能的影响
        1.2.3 淀粉多尺度结构修饰对其消化性能的调控
    1.3 多酚化合物的生理功能及其对淀粉消化性能的调控作用
        1.3.1 多酚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生理功能
        1.3.2 多酚化合物对淀粉消化性能的调控机理
    1.4 利用高压均质技术调控淀粉多尺度结构及消化性能
        1.4.1 高压均质技术
        1.4.2 高压均质处理对淀粉多尺度结构影响的研究
        1.4.3 高压均质处理对淀粉消化性能调控的研究
        1.4.4 高压均质处理协同多酚化合物复合作用调控淀粉消化性能的研究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目标
        1.5.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压均质处理协同黄酮(烷)类多酚化合物复合作用调控大米淀粉结构和消化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2.1 主要实验材料
        2.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高压均质制备大米淀粉-黄酮(烷)类多酚复合物
        2.3.2 高压均质大米淀粉-黄酮(烷)类多酚复合物表面短程有序结构的测试
        2.3.3 高压均质大米淀粉-黄酮(烷)类多酚复合物螺旋结构的测试
        2.3.4 高压均质大米淀粉-黄酮(烷)类多酚复合物结晶结构的测试
        2.3.5 高压均质大米淀粉-黄酮(烷)类多酚复合物纳米聚集体结构及糊液亚微观结构的测试
        2.3.6 高压均质大米淀粉-黄酮(烷)类多酚复合物消化性能的测试
        2.3.7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高压均质大米淀粉-黄酮(烷)类多酚复合物表面短程有序结构
        2.4.2 高压均质大米淀粉-黄酮(烷)类多酚复合物的螺旋结构
        2.4.3 高压均质大米淀粉-黄酮(烷)类多酚复合物的结晶结构
        2.4.4 高压均质大米淀粉-黄酮(烷)类多酚复合物的纳米聚集体结构
        2.4.5 高压均质大米淀粉-黄酮(烷)类多酚复合物糊液的亚微观结构
        2.4.6 高压均质大米淀粉-黄酮(烷)类多酚复合物的消化性能
        2.4.7 高压均质大米淀粉-黄酮(烷)类多酚复合物多尺度结构与消化性能的相关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压均质处理协同酚酸类多酚化合物复合作用调控大米淀粉结构和消化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2.1 主要实验材料
        3.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高压均质制备大米淀粉-酚酸类多酚复合物
        3.3.2 高压均质大米淀粉-酚酸类多酚复合物表面短程有序结构的测试
        3.3.3 高压均质大米淀粉-酚酸类多酚复合物螺旋结构的测试
        3.3.4 高压均质大米淀粉-酚酸类多酚复合物结晶结构的测试
        3.3.5 高压均质处理大米淀粉-酚酸类多酚复合物聚集态结构及糊液亚微观结构的测试
        3.3.6 高压均质大米淀粉-酚酸类多酚复合物消化性能的测试
        3.3.7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高压均质大米淀粉-酚酸类多酚复合物的表面短程有序结构
        3.4.2 高压均质大米淀粉-酚酸类多酚复合物的螺旋结构
        3.4.3 高压均质大米淀粉-酚酸类多酚复合物的结晶结构
        3.4.4 高压均质大米淀粉-酚酸类多酚复合物的纳米聚集体结构
        3.4.5 高压均质大米淀粉-酚酸类多酚复合物糊液的亚微观结构
        3.4.6 高压均质大米淀粉-酚酸类多酚复合物的消化性能
        3.4.7 高压均质大米淀粉-酚酸类多酚复合物多尺度结构与消化性能的相关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压均质处理协同芪类/木脂素类多酚化合物复合作用调控大米淀粉结构和消化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2.1 主要实验材料
        4.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高压均质制备大米淀粉-芪类/木脂素类多酚复合物
        4.3.2 高压均质大米淀粉-芪类/木脂素类多酚复合物表面短程有序结构的测试
        4.3.3 高压均质大米淀粉-芪类/木脂素类多酚复合物螺旋结构的测试
        4.3.4 高压均质大米淀粉-芪类/木脂素类多酚复合物结晶结构的测试
        4.3.5 高压均质大米淀粉-芪类/木脂素类多酚复合物纳米聚集体结构和糊液亚微观结构的测试
        4.3.6 高压均质大米淀粉-芪类/木脂素类多酚复合物消化性能的测试
        4.3.7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高压均质大米淀粉-芪类/木脂素类多酚复合物的表面短程有序结构
        4.4.2 高压均质大米淀粉-芪类/木脂素类多酚复合物的螺旋结构
        4.4.3 高压均质大米淀粉-芪类/木脂素类多酚复合物的结晶结构
        4.4.4 高压均质大米淀粉-芪类/木脂素类多酚复合物的纳米聚集体结构
        4.4.5 高压均质大米淀粉-芪类/木脂素类多酚复合物糊液的亚微观结构
        4.4.6 高压均质大米淀粉-芪类/木脂素类多酚复合物的消化性能
        4.4.7 高压均质大米淀粉-芪类/木脂素类多酚复合物多尺度结构与消化性能的相关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压均质大米淀粉-黄酮(烷)类/酚酸类/芪类/木脂素类多酚复合物的营养功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5.2.1 主要实验材料
        5.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高压均质制备大米淀粉-黄酮(烷)类/酚酸类/芪类/木脂素类多酚复合物
        5.3.2 高压均质大米淀粉-黄酮(烷)类/酚酸类/芪类/木脂素类多酚复合物的消化动力学测定
        5.3.3 高压均质大米淀粉-黄酮(烷)类/酚酸类/芪类/木脂素类多酚复合物抑制α-淀粉酶活力能力的测定
        5.3.4 高压均质大米淀粉-黄酮(烷)类/酚酸类/芪类/木脂素类多酚复合物葡萄糖透析延迟指数(GDRI)的测定
        5.3.5 高压均质大米淀粉-黄酮(烷)类/酚酸类/芪类/木脂素类多酚复合物胆酸钠吸附能力的测定
        5.3.6 高压均质大米淀粉-黄酮(烷)类/酚酸类/芪类/木脂素类多酚复合物清除·OH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5.3.7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高压均质大米淀粉-黄酮(烷)类/酚酸类/芪类/木脂素类多酚复合物的消化动力学分析
        5.4.2 高压均质大米淀粉-黄酮(烷)类/酚酸类/芪类/木脂素类多酚复合物的抑制α-淀粉酶活力能力分析
        5.4.3 高压均质大米淀粉-黄酮(烷)类/酚酸类/芪类/木脂素类多酚复合物葡萄糖透析延迟指数(GDRI)的分析
        5.4.4 高压均质大米淀粉-黄酮(烷)类/酚酸类/芪类/木脂素类多酚复合物胆酸钠吸附能力的分析
        5.4.5 高压均质大米淀粉-黄酮(烷)类/酚酸类/芪类/木脂素类多酚复合物清除·OH自由基能力的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压均质处理协同多酚化合物复合作用调控大米淀粉结构和消化性能的分子机制探讨
    6.1 引言
    6.2 淀粉-多酚复合物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方法
        6.2.1 密度泛函方法(DFT)
        6.2.2 分子表面静电势(ESP)分析
        6.2.3 约化密度梯度(RDG)分析
        6.2.4 拓扑理论(AIM)
        6.2.5 本章采用的计算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淀粉-多酚复合物体系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6.3.2 高压均质环境中不同类型多酚化合物调控大米淀粉消化性能的分子机制探讨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创新之处
    三、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中药结肠透析对CKD3-5期患者再住院率影响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流程图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对象
    4 临床资料
        4.1 病例来源
        4.2 诊断标准及分期标准
        4.3 纳入标准
        4.4 排除标准
    5 研究方法
        5.1 入选患者
        5.2 患者的分组
        5.3 调查表的设计和符合标准患者病历的查阅
        5.4 随访并完成调查表
        5.5 随访终止标志
    6 统计学方法
    7 研究结果
        7.1 总体情况
        7.2 失访及终止随访患者
        7.3 基线资料分析
        7.4 患者的主要住院原因
        7.5 基础药物治疗组与中药结肠透析组再住院率比较
        7.6 影响患者再住院率的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肾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脏病的认识
        1.1 慢性肾脏病概述
        1.2 慢性肾脏病的诊断标准
        1.3 CKD的临床分期
        1.4 CKD的临床表现
        1.5 CKD的常见并发症
        1.6 CKD的治疗
    2 祖国传统医学对慢性肾脏病的认识
        2.1 病名沿袭
        2.2 病因病机及治则
    3 中药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
        3.1 中药结肠透析疗法的应用背景
        3.2 中药结肠透析的历史渊源
        3.3 中药结肠透析的中西医理论依据
        3.4 中药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应用
    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血液透析用纳米纤维基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膜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1.2 血液透析及其基本原理
        1.2.1 肾脏与肾脏疾病
        1.2.2 血液透析的发展历史
        1.2.3 血液透析的基本原理
    1.3 血液透析膜及其进展
        1.3.1 理想血液透析膜的特性
        1.3.2 血液透析膜材料
        1.3.3 血液透析膜改性
    1.4 纳米纤维基复合膜
        1.4.1 静电纺丝与纳米纤维膜
        1.4.2 纳米纤维基复合膜及其应用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6 本论文的创新性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纳米纤维基复合血液透析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PAN纳米纤维支撑层的制备
        2.2.4 PVA/PAN TFNC膜的制备
        2.2.5 PVA/PAN TFNC膜的表征
        2.2.6 PVA/PAN TFNC膜的性能测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PAN纳米纤维支撑层的表征
        2.3.2 PVA/PAN TFNC膜的优化
        2.3.3 PVA/PAN TFNC膜的表征
        2.3.4 PVA/PAN TFNC膜的性能研究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含有定向毒素传质纳米通道的纳米纤维基复合血液透析膜及其对毒素高效去除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室仪器与设备
        3.2.3 肝素功能化MWCNTs的制备
        3.2.4 Hep-g-pMWCNTs/PVA/PAN TFNC膜的制备
        3.2.5 肝素功能化MWCNTs的表征
        3.2.6 Hep-g-pMWCNTs/PVA/PAN TFNC膜的表征
        3.2.7 Hep-g-pMWCNTs/PVA/PAN TFNC膜的性能测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肝素功能化MWCNTs的表征
        3.3.2 Hep-g-pMWCNTs/PVA/PAN TFNC膜的表征
        3.3.3 Hep-g-pMWCNTs/PVA/PAN TFNC膜的血液相容性
        3.3.4 Hep-g-pMWCNTs/PVA/PAN TFNC膜的透析性能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具有亚微米脊状表面结构的肝素化纳米纤维基复合血液透析膜及其综合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肝素-PVA/PAN TFNC膜的制备
        4.2.4 涂覆溶液的流变性质测试
        4.2.5 肝素-PVA/PAN TFNC膜的表征
        4.2.6 肝素-PVA/PAN TFNC膜的性能测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肝素对涂覆溶液流变性质的影响
        4.3.2 肝素-PVA/PAN TFNC膜的表征
        4.3.3 肝素-PVA/PAN TFNC膜的性能研究
        4.3.4 肝素-PVA/PAN TFNC膜与文献报道的血液透析膜性能对比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可同步去除血液中毒素和透析液中内毒素的纳米纤维基复合血液透析膜及其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室仪器与设备
        5.2.3 PEI/PES纳米纤维亲和膜的制备
        5.2.4 PVA/PEI/PES TFNC膜的制备
        5.2.5 PEI/PES纳米纤维亲和膜的表征和测试
        5.2.6 PVA/PEI/PES TFNC膜的表征和测试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PEI/PES纳米纤维亲和膜的优化
        5.3.2 PEI/PES纳米纤维亲和膜的表征
        5.3.3 PEI/PES纳米纤维亲和膜的内毒素吸附性能
        5.3.4 PVA/PEI/PES TFNC膜的表征
        5.3.5 PVA/PEI/PES TFNC膜对血液中毒素和透析液中内毒素的联合去除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博士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博士期间已申请/授权的专利
博士期间参与撰写的图书/专着
博士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论坛
致谢

(8)不同透析方式治疗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临床分析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流行病学
    2.2 病因
    2.3 治疗
        2.3.1 血液透析
        2.3.2 腹膜透析
        2.3.3 肾脏移植
        2.3.4 干细胞移植
    2.4 并发症
        2.4.1 心血管疾病
        2.4.2 贫血
        2.4.3 骨病和矿物质代谢紊乱
        2.4.4 营养不良
        2.4.5 感染
    2.5 残余肾功能
    2.6 预后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资料来源及分组
    3.2 纳入及排除标准
    3.3 透析方式
    3.4 观察指标
    3.5 转归
    3.6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HD组患者与PD组患者透析前资料对比
    4.2 HD组患者与PD组患者随访期间临床化验资料对比
        4.2.1 血常规
        4.2.2 肝功能
        4.2.3 脂质代谢
        4.2.4 肾功能
        4.2.5 离子
        4.2.6 甲状旁腺素
        4.2.7 铁代谢
    4.3 HD组患者与PD组患者随访期间并发症对比
    4.4 HD组患者与PD组患者转归对比
    4.5 预后及生存分析
        4.5.1 生存率
        4.5.2 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分析
        4.5.3 终末期肾病腹膜透析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一般资料分析
    5.2 临床化验资料分析
        5.2.1 肝功能
        5.2.2 脂质代谢
        5.2.3 肾功能
        5.2.4 离子
    5.3 并发症分析
        5.3.1 高血压
        5.3.2 感染
        5.3.3 继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
    5.4 预后及生存分析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血液透析患者饮食治疗态度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血液透析患者饮食治疗态度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考评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样本的选择
        1.1.2 样本量的估算
        1.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研究指标及评价
        1.2.1 一般情况
        1.2.2 临床指标
        1.2.3 饮食治疗态度
        1.3 研究方法
        1.3.1 量表的翻译及修订
        1.3.2 量表的跨文化调适
        1.3.3 预调查
        1.3.4 资料收集方法
        1.3.5 信效度考评方法
        1.3.6 统计学方法
        1.4 质量控制
        1.4.1 量表汉化时的质量控制
        1.4.2 资料收集时的质量控制
        1.4.3 数据处理时的质量控制
        1.5 伦理原则
        1.6 技术路线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2.2 中文版ASDTH的项目分析
        2.3 中文版ASDTH的效度分析
        2.3.1 中文版ASDTH的内容效度
        2.3.2 中文版ASDTH的结构效度
        2.4 中文版ASDTH的信度分析
        2.4.1 中文版ASDTH的内在一致性信度
        2.4.2 中文版ASDTH的重测信度
    3 讨论
        3.1 修改及删减条目后量表的信效度可靠
        3.2 中文版ASDTH具有良好的效度
        3.3 中文版ASDTH具有良好的信度
        3.4 中文版ASDTH具有良好的科学性
        3.5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4 小结
二、血液透析患者饮食治疗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样本的选择
        1.1.2 样本量的估算
        1.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理论框架及模型构建
        1.3 研究指标及评价
        1.3.1 一般情况
        1.3.2 临床指标
        1.3.3 饮食治疗态度
        1.3.4 正性与负性情绪
        1.3.5 疾病感知
        1.3.6 饮食知识
        1.3.7 社会支持
        1.4 研究方法
        1.4.1 资料收集方法
        1.4.2 统计学方法
        1.5 质量控制
        1.5.1 资料收集时的质量控制
        1.5.2 数据处理时的质量控制
        1.6 伦理原则
        1.7 技术路线
    2 结果
        2.1 HD患者的一般资料
        2.2 HD患者的各量表得分情况
        2.3 HD患者饮食治疗态度的单因素分析
        2.4 HD患者饮食治疗态度的多因素分析
        2.5 HD患者饮食治疗态度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
        2.5.1 HD患者模型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2.5.2 HD患者饮食治疗态度的路径分析
    3 讨论
        3.1 HD患者饮食治疗态度的现状
        3.2 HD患者饮食治疗态度的影响因素
        3.2.1 社会支持
        3.2.2 饮食知识
        3.2.3 疾病感知
        3.2.4 性别及饮酒情况
        3.2.5 负责备餐人员
        3.3 HD患者饮食治疗态度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3.3.1 社会支持、饮食知识及疾病感知的直接作用机制
        3.3.2 社会支持、正性情绪及疾病感知的间接作用机制
        3.4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血液透析患者饮食治疗态度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基于血—前列腺双位点同步微透析的头孢拉定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抗菌药物治疗前列腺炎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2.结果
        2.1 年发文量分析
        2.2 关键词分析
        2.3 文献共引分析
        2.4 主要研究机构分析
        2.5 高发文期刊分析
    3.讨论
第二章 头孢拉定微透析体外回收率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药品与试剂
    2.方法与结果
        2.1 头孢拉定LC-MS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1.1 色谱条件
        2.1.2 质谱条件
        2.1.3 准分子离子的选择
        2.1.4 子离子的选择
        2.1.5 裂解电压的选择
        2.1.6 碰撞能量的选择
        2.1.7 干燥气流速的选择
        2.1.8 对照品溶液的配置
        2.1.9 线性关系考察
        2.1.10 专属性考察
        2.1.11 精密度、准确度考察
        2.1.12 稳定性考察
        2.2 头孢拉定微透析同心圆探针体外回收率及其影响因素
        2.2.1 微透析实验
        2.2.2 灌流速度对头孢拉定体外回收率的影响
        2.2.3 药物浓度对探针回收率的影响
    3.讨论
第三章 头孢拉定微透析体内回收率及药动学的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药品与试剂
        1.3 动物
    2.方法与结果
        2.1 头孢拉定LC-MS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1.1 色谱条件
        2.1.2 质谱条件
        2.1.3 对照品溶液的配置
        2.1.4 线性关系考察
        2.1.5 专属性考察
        2.2 微透析同心圆探针体内回收率的测定
        2.2.1 微透析同心圆探针的植入
        2.2.2 微透析体内回收率稳定性研究
        2.2.3 药物浓度对探针体内回收率的影响
        2.2.4 血液、前列腺双位点同步微透析对头孢拉定药动学的研究
    3.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四、2002经济热点透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漆酶透析反应器催化降解双酚A研究[D]. 张佳颖.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8)
  • [2]漆酶动态透析降解布洛芬研究[D]. 蔡琼.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8)
  • [3]基于文献计量分析软件VOSviewer的腹膜透析研究现状的可视化分析[J]. 李欣茹,赵飞飞. 中国血液净化, 2021(03)
  • [4]拐枣多糖的分离纯化和结构解析及其降血糖活性研究[D]. 杨兵. 西南大学, 2020(04)
  • [5]基于高压均质环境中不同类型多酚化合物调控大米淀粉消化性能的分子机制探讨[D]. 何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6]中药结肠透析对CKD3-5期患者再住院率影响的回顾性分析[D]. 武爱杰.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3)
  • [7]血液透析用纳米纤维基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于旭峰. 东华大学, 2020
  • [8]不同透析方式治疗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临床分析对比[D]. 逯小英. 吉林大学, 2020(08)
  • [9]血液透析患者饮食治疗态度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李家琳.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10]基于血—前列腺双位点同步微透析的头孢拉定药动学研究[D]. 仰先蜜.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标签:;  ;  ;  ;  

2002年经济热点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