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张饮水上腹部CT扫描在胆总管下段病变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项楠[1](2016)在《胰头和壶腹周围肿瘤三维可视化诊治平合构建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胰头和壶腹周围肿瘤,特别是恶性肿瘤的诊治,应该在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模式下,综合考虑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一般情况、相关合并疾病、血液学和现代医学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继而评估肿瘤是否可能切除。通过外科手术彻底切除原发病灶依然是治疗胰头和壶腹周围肿瘤共同的首选治疗方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 PD)是外科治疗的常规手术方式。目前国内大部分医院对于胰腺和壶腹周围肿瘤仍然是基于病人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来诊断。其中影像学检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临床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包括US、 CT、MR、MRCP、EUS等,在胰头和壶腹周围肿瘤的诊断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各有优势和不足,临床医生通常选择联合使用上述检查方法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但因其影像多为二维图像,即使高端CT和MR可以完成三维重建,提供给临床医生的依然是二维图像,因此,外科医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将二维图像在大脑中进行三维重建完成疾病的诊断,诊疗过程中可能存在不确定性和误差。近年来,传统影像检查技术的不足逐渐被数字医学技术的优势所弥补。数字医学技术是在医学应用领域数字化人体研究的延伸,是应用数字化技术探讨医学机制、解决医学问题、解释医学现象、提高生命质量的一门科学。三维可视化是数字医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三维可视化技术迅速发展,已经在普外科、骨科、整形科、妇产科、神经外科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应用基础研究,并已实现临床转化。三维可视化技术能在术前获取、构建忠实于患者实际解剖的腹部脏器和血管三维立体模型,深度解析活人体解剖病理改变,为肝胆外科医生提供个体化形态学依据,指导合理选择外科手术方案和预防术后并发症。但是三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胰头及壶腹周围肿瘤病外科诊疗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目前仍然缺乏三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胰头及壶腹周围肿瘤外科综合诊疗的临床大宗病例相关报道。因此,有必要率先在单中心试行构建胰腺和壶腹周围肿瘤三维可视化诊治平台,并进行示范性临床应用研究;通过总结临床数据和诊疗效果分析,验证三维可视化诊治平台构建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为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胰腺外科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本课题基于优化的腹部增强CT扫描方法获取胰头及壶腹周围肿瘤患者高质量亚毫米薄层螺旋CT数据;利用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Medical Image Three-Dimensional Visualization System, MI-3DVS;软件专利号:2008SR18798)研究基于面绘制和体绘制相结合的三维重建方法,快速、高质量构建胰腺及壶腹周围肿瘤3D模型;利用临床试验公共管理平台((Research Manager, ResMan)建立基于三维可视化技术的胰头和壶腹周围肿瘤病例临床资料数据库;构建胰腺及壶腹周围肿瘤患者三维可视化诊治平台并制定平台管理流程。通过病例回顾性研究,对MI-3DVS在胰头和壶腹周围肿瘤术前诊断的准确性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研究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和壶腹周围肿瘤的临床应用疗效;评估三维可视化辅助单线连续胰肠端侧吻合技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预防胰瘘的应用价值;通过上述研究,系统评价胰头及壶腹周围肿瘤三维可视化诊疗平台构建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一、构建胰头及壶腹周围肿瘤患者三维可视化诊治平台目的:1.优化腹部增强CT扫描方法,获取高质量胰头及壶腹周围肿瘤病例亚毫米薄层螺旋CT数据;2.研究基于面绘制和体绘制相结合的三维重建方法,快速、高质量构建胰头及壶腹周围肿瘤3D模型;3.利用ResMan临床试验公共管理平台构建基于三维可视化技术的胰头及壶腹周围肿瘤病例临床资料数据库;4.构建胰头及壶腹周围肿瘤患者三维可视化诊治平台,制定平台管理流程及探讨平台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研究对象:2008年10月至2015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外科、普通外科收治的胰头及壶腹周围肿瘤病例,共189例,其中男性81例,女性108例;年龄55.8±13.6岁。2.数据采集设备:(1)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影像中心荷兰PHILIPS公司Brilliance系列64/256层螺旋CT;造影剂选择优维显370mg I/ml、碘比乐370mg I/ml;(2)图像后处理工作站:Mxview工作站系统(64/256层螺旋CT预装);(3)高配置计算机、HP刀片式服务器(南方医科大学数字医学临床中心);(4)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MI-3DVS)、医学影像可视化处理系统(3D+)。3.采集胰头及壶腹周围肿瘤病例高质量亚毫米CT数据的方法参考(Fang C H, Zhu W, Wang H, et al. A new approach for evaluating the resectability of pancreatic and periampullary neoplasms[J]. Pancreatology,2012,12(4):364-371.)。4.胰头及壶腹周围肿瘤病例3D模型构建方法:(1)基于面绘制快速重建方法:对于胰腺、肿瘤、胆管和胰管均采用面绘制方法,通过种子点区域生长进行数据分割;对于图像数据较大,可以通过系统工具复选框,点击“包围盒”工具,通过边界范围的缩小,减少重建的数据量,加快重建的速度;(2)基于面绘制分步、组合重建:胰腺、胆管、胰管等重要解剖结构原始CT数据与周围组织CT阈值差别较小时,重建的3D模型存在变形、部分缺失等误差,采用分步、多次重建器官的方法进行重建,最后通过组合的功能完成研究对象完整的三维重建;(3)个体化肿瘤数据分割和重建:选择肿瘤与周围组织CT阈值差别较大的增强扫描数据(动脉期或静脉期)作为三维重建数据来源;同时采用上述包围盒工具缩小目标区域,减少肿瘤重建的数据量,加快重建的速度:(4)基于体绘制和面绘制相结合的腹腔动脉系统重建:采用CTA数据进行体绘制重建腹腔动脉系统,相比面绘制方法,重建速度快,质量高;在调整阈值的过程中如出现动脉终末分支无法重建时,采用面绘制的方法重建缺失的血管,然后采用组合的方式完整重建动脉系统;(5)基于种子点区域生长法进行门静脉系统血管分割,面绘制方法三维重建:相比动脉期CT数据,门静脉期数据的质量略差;当血管和周围组织阈值差别不明显时,体绘制重建可能导致血管分支减少和血管直径变细;面绘制重建采用种子点区域生长法完成血管分割,减少上述误差;(6)3D模型的后期优化:利用“数据图形处理工具”对3D模型进行平滑、去噪等优化处理;(7)3D模型准确性的验证:将三维重建后3D模型和原始CT数据融合显示,由两位医师立体、多角度观察3D模型和原始CT数据的契合度,判断是否真实重建了CT数据,是否存在重要脏器和血管失真的情况;(8)基于3D模型的精确三维量化分析:组合显示胰腺、肝脏、肿瘤、胆道、胰管、腹腔动脉系统和门静脉系统3D模型,通过旋转、缩小、放大多种方式操作3D模型来显示真实的人体腹部脏器和血管三维空间结构。观察、分析胰头及壶腹周围肿瘤病患者3D模型特点,明确肿瘤的部位、大小,胆管、胰管扩张程度及变异,腹腔动脉系统和门静脉系统与肿瘤的空间关系。同时借助角度测量,长度测量,仿真切割等工具,进行3D模型感兴趣区域量化分析,获得精准的三维数据。根据胰腺和壶腹周围肿瘤三维可视化可切除分型评估标准判断肿瘤可切除性。5.三维可视化胰腺3D打印:对于肿瘤与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关系密切的复杂性胰腺和壶腹部肿瘤病例,在获取三维可视化数据后,进行三维可视化胰腺3D打印,通过术中间接导航,指导手术操作。6.构建胰头和壶腹周围肿瘤患者三维可视化诊治平台:(1)制定胰头和壶腹周围肿瘤患者三维可视化诊治平台的管理流程;(2)设计胰头和壶腹周围肿瘤病例特点的病例记录表(case record form, CRF)。包括病例的基线资料,血液学、影像学、3D检查资料,诊治过程中产生的数据等相关资料;(3)建立胰头和壶腹周围肿瘤患者三维可视化诊治临床资料数据库:根据中国临床试验中心临床研究电子管理公平台(Research Manager, ResMan)的要求申请建立数据库管理病例的临床资料;并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进行临床试验注册。结果:1.采用试验注射法获取了的高质量亚毫米CT数据数据,胰腺、肿瘤、围胰腺区域血管、胆道、胰管等解剖结构显示清晰。2.95例胰头和壶腹周围肿瘤患者3D模型立体感强,可清晰再现胰腺的立体形态和胰腺周围解剖结构的特点;三维显示肿瘤和扩张的胆道、胰管,明确梗阻部位;重建的围胰腺区域大血管:门静脉(PV)、肠系膜上静脉(SMV)、脾静脉(SV),肠系膜上动脉(SMA)、胃十二指肠动脉(GDA)、腹腔干动脉(CTA)、肝总动脉(CHA)、肝固有动脉(PHA)、脾动脉(SA)等,形态逼真,走行清晰可辨,显示率为100%。对三维模型进行组合、拆分、旋转、立体观察,可以清楚了解肿瘤与围胰头区域血管及其周围器官、组织的关系。3.8例复杂胰头及壶腹周围肿瘤病例三维可视化3D打印模型完全忠实于CT原始数据和三维可视化3D模型。将胰腺3D打印模型带入手术室与术中手术实时比对分析,通过不断调整胰腺3D打印模型至最佳的解剖位置,提供直观的间接导航,指导关键手术步骤。精确定位病灶,快速识别和定位关键解剖部位,实时引导分离重要血管,确定手术切除平面。4.成功构建胰头及壶腹周围病例三维可视化诊治临床资料数据库:基于ResMan临床试验公共管理平台的公共数据库(public accessable database)。根据胰头及壶腹周围肿瘤病例诊疗特点,开发数据库管理流程,设计临床试验病例记录表(case record form, CRF),方便试验研究者保存和管理试验资料,提高记录可靠性,利于提高临床试验质量。3D技术指导胰头及壶腹周围肿瘤外科综合诊疗公共数据库达到中国临床试验中心的规范要求,成功完成临床试验的注册。5.以三维可视化和3D打印技术为技术核心,以ResMan数据库为数据管理和分析平台,成功构建胰头及壶腹周围肿瘤患者三维可视化诊治平台。结论:1.高质量胰头及壶腹周围肿瘤患者亚毫米CT数据能够提供人体腹部脏器和血管高分辨率的影像学特征,满足3D模型数据分割、三维重建的要求;2.胰头及壶腹周围肿瘤患者3D模型和复杂病例胰腺3D打印模型能对肿瘤的形态和部位,胆管、胰管梗阻的部位和扩张程度,胰腺病理形态改变,肿瘤与周围大血管的空间关系作出准确系统全面的诊断,指导外科医生评估肿瘤可切除性;3.基于ResMan临床试验公共管理平台建立的3D技术指导胰头及壶腹周围肿瘤外科综合诊疗公共数据库,有利于提高胰头及壶腹周围肿瘤患者三维可视化诊治平台临床应用疗效的评价质量;4.胰头及壶腹周围肿瘤患者三维可视化诊治平台工作流程设计合理,具有临床应用示范价值。二、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和壶腹周围肿瘤临床应用价值研究目的:1.探讨MI-3DVS在胰头和壶腹周围肿瘤术前诊断的价值;2.评价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和壶腹周围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研究对象:通过论文第一部分建立的ResMan临床试验公共管理平台胰头和壶腹周围肿瘤临床资料数据库回顾性提取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2008年10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共71例经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外科综合治疗的胰头和壶腹部周围肿瘤进行研究,其中男性37例,女性34例,年龄56.9±12.9岁,定义为三维可视化组(A组)。同时,提取同时间段共80例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无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的胰头和壶腹部周围肿瘤患者资料,男37例,女51例,年龄59.2±11.4岁,定义为对照组(B组)。两组患者在般资料方面(性别、年龄、合并疾病、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进行比较,统计学结果差异无显着性(P>0.05),具有可比性。2.纳入标准:(1)年龄大于18岁;(2)符合胰头和壶腹周围肿瘤的诊断定义;(3)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或B级;(4)已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A组病例均行US、CT、MR和MI-3DVS检查。3.数据采集:(1)US:采用Philips Ultrasound ATL HDI 3500/5000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5~5.0 MHz。在进行检查之前,需要患者进行禁食7-9 h,检查时患者仰卧或者右侧卧。使用超声进行常规检测,主要包括肝脏、胆道系统及胰腺。动态观察病变部位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典型图像存入超声工作站。(2)MR:采用Philips Archieva 1.5/3.0T核磁共振仪进行检查。所有病例均行低张MR平扫、MRCP及增强扫描。检查前均空腹8-12 h,使用体部相阵控线圈。取仰卧位,查常规平扫。MRI包括轴位和冠状位FSE序列呼吸门控T2WI成像,TR:8000-16000ms, TE:200-252ms,视野24-36cm,层厚2-5mm,层数30-60,矩阵512×192,激励次数2,扫描时间4-6分钟。患者MRI平扫结束后,即行MPCP检查。所有数据采集在一次屏气内完成。全部检查约需15~20min。(3)亚毫米CT数据收集方法同第一部分。(4)胰头和壶腹周围肿瘤3D模型建立方法同第一部分。4.基于]MI-3DVS三维重建个体化胰头和壶腹周围肿瘤的形态学分类诊断和可切除性评估方法:(1)结合多种因素进行胰头和壶腹周围肿瘤的形态学分类诊断:任意组合、旋转、缩放显示重建后的3D模型,三维立体观察、测量重要的解剖结构。包括肿瘤的部位(Location, L),胆总管远端狭窄(Stenosis, S),肝外胆管扩张(Distention, D),主胰管扩张(Main Pancreatic Duct Dilatation,MD)和胰腺萎缩(Atrophy, A).(2)基于MI-3DVS的个体化胰头和壶腹周围肿瘤可切除性分型,参见文献(Fang C H, Zhu W, Wang H, et al. A new approach for evaluating the resectability of pancreatic and periampullary neoplasms[J]. Pancreatology,2012,12(4):364-371.)。5.基于CT胰头和壶腹周围肿瘤可切除性评估方法参见文献(Loyer E M, (David C L, Dubrow R A, et al. Vascular involvement in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 reassessment by thin-section CT[J]. Abdom Imaging,1996,21(3):202-206.)。6.影像图像分析方法:所有的影像资料分析人员不了解临床预后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盲审影像学检查主要评价指标包括:(1)肿瘤的位置;(2)确定是否存在肝外胆管扩张;(3)确定是否存在胰管扩张;(4)确定是否存在胰腺萎缩。不同检查方法对上述病理改变的诊断结果采用以下统计学指标评估:敏感性(Sensitivity)、特异性(Specificity)、准确度(Accuracy)、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NPV)、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PPV)、约登指数(Youden index)和Kappa值。7.评价指标:(1)三维可视化辅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前规划:将重建的胰头和壶腹周围肿瘤3D模型导入MI-3DVS系统中,对3D模型中的各组成部分(胰腺、肿瘤、肝脏、胆道、胰管、腹腔动脉系统和门静脉系统)进行透明化、组合、拆分、旋转、缩小、放大等操作,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胰腺和围胰头区域血管的解剖特点和相互关系。主要进行:基于MI-3DVS三维重建个体化胰头和壶腹周围肿瘤的形态学分类诊断和基于MI-3DVS三维重建个体化胰头和壶腹周围肿瘤可切除性评估。在MI-3DVS系统中,通过系统自带的三维切割、三维长度测量、三维角度测量等工具对重建模型进行模拟手术操作。通过多次的仿真切割、测量等操作,确定最佳的手术入路,预见术中可能发生的血管损伤,避免意外出血。(2)外科治疗效果评价:将可以阅读3D模型的笔记本电脑带入手术室,术中实时指导手术,及时调整手术入路,尤其是临近大血管时,术中再次阅读3D模型,避免不必要的血管损伤和出血,及时调整手术路径。手术过程的评价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中异常出血(手术操作过程中围胰头区域大血管损伤)的情况、第一天腹腔引流量。围手术期效果评价指标:①术后实验室相关检验结果:肝功能等;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胰瘘(A级、B级、C级)、胆瘘、肝功能脏器、胃排空延迟、胰腺炎、腹腔脓肿、腹腔出血、消化道出血、胸腔积液、切口感染、二次手术;③术后住院时间;④围手术期死亡率。8.统计学处理: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连续变量,采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假设P<0.05为差异有显着性,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SpSS13.0 (SPSSInc.,Chicago,IL,USA)统计学软件对所有原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胰头和壶腹周围肿瘤3D模型的临床诊断结果通过MI-3DVS对胰头和壶腹周围肿瘤病例胰腺、肿瘤、腹腔血管、胆道、胰管等腹部器官和血管的进行CT图像的分割和重建,71例患者胰腺及围胰头区域各管道系统三维可视化图像立体感强、形象逼真,可清晰地显示胰腺的三维立体形态,判断有无萎缩;肿瘤的部位和形态;肝外胆管立体形态显示清晰(胆管远端狭窄、扩张胆管的长度和直径);门静脉和腹腔动脉系统及其分支在胰腺周围的立体分布等情况也清晰显示。基于MI-3DVS三维可视化胰头和壶腹周围肿瘤的个体化形态学分类诊断结果和术中探查一致。2.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对比分析结果MI-3DVS在肿瘤定位诊断的准确率高于US (P=0.000), CT (P=0.001)和MR(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肝外胆管扩张检出的诊断度高于US(P=0.000)和CT(P=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与MR(P=0.476)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I-3DVS在主胰管扩张检出的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均为100%,总体准确率高于US(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与CT(P=0.128)和MR(P=1.000)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胰腺萎缩的诊断准确率高于US(P=0.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和CT (P=0.346)、MR (P=0.346)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I-3DVS在胰头和壶腹周围肿瘤各项病理改变检测方面的约登指数和Kappa值均接近术中探查结果。3.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临床应用评价结果基于MI-3DVS的个体化肿瘤可切除评估结果与术中探查一致,其准确率优于基于CTA评估的准确率(100% vs 87.4%,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B组(291.6±75.6 min vs 324.8±102.4 min, P=0.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479.5±384.5mL vs 718.7±444.7 mL, 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在进行可切除探查过程中围胰头区域大血管异常出血发生率少于B组(4.2% vs 15.0%,P=0.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在围手术期指标统计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基于MI-3DVS的胰头和壶腹周围肿瘤3D模型相对于B超、CT、MR图像,立体感强,在个人电脑上可通过旋转、缩放、拆分融合及透明化操作来显示观测,能使外科医生更方便、直观了解患者腹部脏器解剖关系,减少手术医生阅读二维图像后大脑三维重建的不稳定性和误差,避免侵入性检查(ERCP等)所带来的操作风险;2.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MI-3DVS)可以作为胰头和壶腹周围肿瘤病例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一种有益补充手段,是术前评估的一种创新方法;3.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虽然在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并未体现出优势,但是手术医生通过术前规划手术,优化手术探查路径,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尤其是术中异常出血具备优势,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前景。三、三维可视化辅助单线连续胰肠端侧吻合技术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瘘的研究目的:评估三维可视化辅助单线连续胰肠端侧吻合技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预防胰瘘的应用价值。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论文第二部分A组病例中施行单线连续胰肠端侧吻合术的病例,通过第一部分建立的ResMan临床试验公共管理平台胰头和壶腹周围肿瘤临床资料数据库提取病例详细资料。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患者37例(C组),其中男性21例,女性16例;中位年龄52岁(31-70岁)。胰头癌19例,胆总管下端癌3例,壶腹部癌7例,十二指肠乳头癌8例。良性疾病者不纳入本组研究。2.采集腹部CT数据所需设备和方法,CT数据的分割和三维重建方法,同第一部分。3.病例纳入标准: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过程中胰腺消化道重建方式为单线连续胰肠端侧吻合的病例。4.三维重建和可切除性评估:任意组合显示重建后的3D模型,进行术前诊断和可切除性评估。主要观察要素包括:肿瘤的形态、大小及部位;围胰头区域血管的分布和形态;分析胰管解剖特点,精确定位胰管位置,测量胰管直径;测量预切除胰腺残端直径:胰腺残端直径=(上下径十左右径)/2。进行基于MI-3DVS的可切除性分型评估。5.手术方法:单线连续胰肠端侧吻合术,具体方法参见文献:项楠,方驰华,伍天崇,等.三维可视化系统结合单线连续胰肠端侧吻合术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4(03):245-248.6.术后并发症评价方法:根据国际胰瘘研究小组(ISGPF)对于胰瘘和胃排空延迟(DGE)的定义进行分类和评价。根据外科手术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标准进行术后并发症的评价,Ⅲ级及以上并发症被纳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7.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 (SPSSInc., Chicago, IL, USA)统计学软件对所有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假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MI-3DVS可切除性分型评估结果:Ⅰ型17例、Ⅱ型11例、Ⅲ型2例。2.主胰管直径为(2.9±1.3)mm,胰腺残端直径为(3.8±0.4)cm,与术中探查结果一致(P>0.05)。主胰管、副胰管同时扩张3例(8.1%)。3.37例均成功施行单线连续胰肠端侧吻合术,手术时间15min (10-26 min)。术后胰瘘发生率为5.4%(2/37),均为A级胰瘘。无腹腔出血、胆瘘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术后住院时间11d(7-17 d)。结论:1.运用MI-3DVS系统,采用三维可视化指导下单线连续胰肠端侧吻合简便易行,对胰腺组织损伤少,符合胰腺组织的解剖学特征,适用于所有的残胰情况且牢固可靠,明显减少了术后胰瘘的发生率。2.对于熟练掌握此技术的外科医生,该术式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吻合可靠,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胰肠吻合的一种有效改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范雷[2](2013)在《双源CT虚拟平扫技术在阻塞性黄疸病因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通过双源CT(Somatom Definition flash DSCT)对临床拟诊为阻塞性黄疸的病患行双能量扫描,探讨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技术(VNC)在阻塞性黄疸病因诊断中的价值。研究方法选择自2012年4月-2012年10月来我院检查的30例经临床诊断为阻塞性黄疸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3475岁,平均57.9岁,口服对比剂前先行常规腹部平扫(CNC),然后口服阳性对比剂500ml,再用双能量扫描模式动脉期强化扫描,最后行常规门静脉期强化扫描,之后采用肝脏虚拟平扫后处理软件Liver VNC,经参数调整,对双能量强化图像进行处理,得到VNC图像,以常规平扫图像为金标准比较VNC图像在病灶检出中的准确性,并利用t检验对比分析图像信噪比(SNR),用轶和检验分析患者不同扫描方式接受的总辐射剂量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值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值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以常规平扫图像为标准,VNC图像病灶检出率100%,其中胆囊结石6例,胆总管结石5例,胆管肿瘤11例,壶腹部肿瘤3例,胰腺肿瘤5例,VNC组图像瘤可见度、诊断接受度低于CNC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CT值及信噪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VNC图像质量略有下降,但能满足诊断要求,在结石和肿瘤等病变检出中无明显差异,在剂量统计分析中虚拟组较常规组低,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2<0.05)。结论在阻塞性黄疸患者的CT病因诊断时,虚拟平扫技术能够有效减少辐射剂量,且不影响结石和肿瘤等病变的检出,使其取代常规平扫成为可能。意义黄疸(jaundice)是指由于血浆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导致的皮肤、结膜和粘膜出现的橙黄色改变,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征象,其中阻塞性黄疸不仅对肝脏的形态和功能有很大影响,对除了肝脏之外的脏器也有巨大的影响,例如心血管、肾脏、胃肠道、胰腺等。虽然良性病因常占大多数,为胆石症、胆管炎症、寄生虫病、胆管憩室、先天性胆管异常、急性或慢性胰腺炎、手术后胆管狭窄、胆总管周围组织粘连等,但是恶性阻塞性黄疸往往起病隐匿,病因复杂,既可为原发于肝、胆、胰腺等部位的恶性肿瘤如胆管癌、胆囊癌、胰头癌、肝细胞癌、壶腹周围癌等,也可以为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而来侵犯胆道,而且预后较差,因此早期诊断对其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大意义。在当前的临床工作中,阻塞性黄疸患者受检方法主要有B超、CT、MRCP、ERCP等,但B超诊断准确率较低,MRCP无法对病变周围血管情况做出评价,ERCP检查存在创伤性和风险性,可能发生并发症,CT扫描速度快,且可以获得任意平面的重建图像,对胆总管下段小病变的显示极为有利,对胆系疾患的诊断更具有独特的优越性,而且当前对阻黄患者过度检查、盲目检查时有发生,不但浪费了患者的时间,加重了患者的负担,而且增加了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虚拟平扫技术的应用使阻塞性黄疸的检查状况有了较大改善,虚拟平扫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节省扫描时间,减少了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且可以为临床提供足够的诊断信息,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足够的帮助。
黄恒星[3](2011)在《原发性十二指肠癌141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癌发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发病部位及病理类型、辅助检查的选择、误诊病例分析、早期诊断措施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05年1月1日~2010年8月31日确诊为原发性十二指肠癌141例的临床特点。结果: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有黄疸、腹痛、腹胀、呕吐以及上消化道出血、肠梗阻、包块等表现。从起病到确诊平均病程4.3个月。肿瘤好发于十二指肠降部包括乳头部,共101例,另外球部28例,球-降交界7例,水平部3例,升部2例,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占96.5%。辅助检查以十二指肠镜包括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检出率最高(98.0%),其次为磁共振(MRI)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MRCP)为92.3%,消化道钡餐为84.8%,CT74.0%,胃镜69.7%,肿瘤标志物CA199 64.3%,B超37.1%,肿瘤标志物CEA 32.9%,合理选择上述多种检查可提高诊断率。结论:1、原发性十二指肠癌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误诊率高,且病变恶性程度较高、进展快,确诊时多为进展期。2、提高对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认识,重视十二指肠的病理活检,对疑似病例及早选择合适的检查手段有助于早期诊断。
肖晶晶[4](2010)在《64排螺旋CT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阻塞性黄疸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中肝外胆管癌作为胆道恶性梗阻性疾病,由于其发病率的升高,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和影像工作者们的重视。本研究主要探讨64排螺旋CT多种重建方法在肝外胆管癌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收集经手术、ERCP活检及胆管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肝外胆管癌患者78例,采用GE Light speed VCT(64排螺旋CT机)及Philips Brilliance 16排螺旋CT扫描。所有病人CT扫描前均禁食6-8小时,扫描前20分钟分为指导喝水组和低张+指导喝水组,对其胃肠道准备满意率进行研究。52例病人行64排螺旋CT扫描,28例行16排螺旋CT扫描,对扫描所得图像质量进行分级,评价两组差别是否有统计学意义。52例行64排螺旋CT机扫描者,在ADW4.3工作站上对其原始扫描数据进行薄层重建获取ASI并得到VR、MPR、CPR和MinIP等后处理图像,比较其诊断使用率;着重分别对ASI、CPR及MPR进行评价。评价项目包括:①显示肿瘤本身形态、位置,胆管全貌②肿瘤、胆管周围侵润、转移情况③肿瘤综合评价等。78例病人中,低张+指导喝水组比指导喝水组胃十二指肠圈显示满意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5.759,P<0.05);64排螺旋CT图像质量优于16排螺旋CT,差别有统计学意义(Z-3.216,P=O.001<0.05)。52例行64排螺旋CT机扫描者,各种重建图像中,ASI、MPR及CPR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在显示肿瘤自身特点方面,CPR优于MPR,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4.981,P=0.026<0.05);在显示其他伴随征象方面,MPR优于CPR,结果有统计学意义(χ2=8.508,P=0.004<0.05);联合使用ASI+CPR+MPR,其诊断率高于单纯ASI组,虽然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2.748,P=0.097>0.05)①低张+分段指导喝水法是上腹部检查较理想的方法②64排螺旋CT图像质量优于16排螺旋CT,应得到广泛应用③各种重建方法中,CPR对显示肿瘤直接征象有绝对优势,MPR对显示肿瘤间接征象最具有辅助作用④联合ASI+CPR+MPR,以达到较高的正确诊断率,必要时可加用VR、MIP、MinIP等其他重建方法⑤肿块型胆管癌多以延迟强化为主,管壁浸润型及腔内生长型胆管癌强化方式多样,部分病例动脉期可明显强化⑥肝门区胆管癌常伴有胆囊缩小,中下段胆管癌胆囊体积常增大
王庆兵,杜红升,郭玉芳[5](2009)在《饮水低张螺旋CT增强扫描在乳头型壶腹癌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饮水低张螺旋CT增强扫描在乳头型壶腹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头型壶腹癌CT表现,全部病例均经常规上腹部CT平扫后行饮水低张螺旋CT增强扫描。结果 9例均可在扩张的十二指肠降段见强化的乳头状结节影,9例见胆总管扩张,8例见胰管扩张。结论饮水低张螺旋CT增强扫描能较好的显示乳头型壶腹癌的直接和间接征像,是诊断乳头型壶腹癌可靠而有效的方法。
符有文,刘文慈,罗泽斌[6](2007)在《饮水低张薄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乳头型壶腹癌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饮水低张薄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乳头型壶腹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头型壶腹癌的CT表现,所有病例均经常规CT扫描后,后行饮水低张薄层螺旋CT增强扫描。结果:饮水低张薄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不仅能准确确定梗阻的平面,还能显示十二指肠乳头部壶腹癌强化的肿块影,对肿块的显示和定性明显优于常规扫描。结论:饮水低张薄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乳头型壶腹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可靠而有效的方法。
李跃明[7](2006)在《16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胆道梗阻病变诊断的研究》文中认为摘要目的:研究16层螺旋CT在胆管梗阻病变的重建方法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住院治疗胆道梗阻病变198例,采用Toshiba Aquillion16层螺旋CT扫描机检查。扫描范围自膈顶部至十二指肠水平部以下,对病灶区常规薄层重建,获取薄层横断图像,利用工作站的后处理技术,建立MPR、VR、MinIP、CPR等重建图像。根据16层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及后处理重建资料做出术前诊断,与MSCT轴位图像、B超、MRCP结合MRI进行对照研究,以手术病理结果或ERCP为诊断标准,分析16层螺旋CT重建技术对胆管梗阻病变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价值。结果:198例胆道梗阻病变中胰头癌38例(19.2%),壶腹癌18例(9%),胆管癌24例(12.1%),胆囊癌8例(4%),十二指肠癌3例(1.5%),肝门转移淋巴结8例(4%),腹膜后淋巴结5例(2.5%),先天性胆道扩张症8例(4%),胆管炎3例(1.5%),胆总管结石83例(41.9%)。16层螺旋CT及重建技术、MSCT、B超和MRCP结合MR对胆管梗阻病变的定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5.45%、86.87%、79.29%和94.34%,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3.94%、85.15%、78.28%和86.79%。统计检验水准α以0.05估计。四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定位准确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ⅹ2=26.465,P<0.05),定性准确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ⅹ2=20.176,P<0.05)。组间比较检验水准αˊ以0.00833(α/2(κ-1))估计。16层螺旋CT及重建技术与MSCT的定位准确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ⅹ2 =9.058,P<0.00833),与B超的定位准确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ⅹ2 = 23.440,P<0.00833),与MRCP结合MRI的定位准确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ⅹ2= 0.114,P>0.00833)。16层螺旋CT及重建技术与MSCT的定性准确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ⅹ2 =7.863,P<0.00833),与B超的定性准确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ⅹ2 = 20.291,P<0.00833),与MRCP结合MRI的定性准确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ⅹ2 = 3.052,P>0.00833)。结论:16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胆管梗阻病变的定位及定性准确率高于MSCT及B超检查,与MRCP结合MRI相当。16层螺旋CT重建技术是一种便捷、无创伤性检查,临床应用方便可行,能清楚显示胆管周围解剖结构和毗邻关系,有直
李明山[8](2006)在《壶腹及其周围癌的影像学诊断》文中认为目的比较CT检查、纤维十二指肠镜和低张力MRI结合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检查对壶腹及其周围癌的检查结果,探讨十二指肠低张力MRI检查在壶腹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3例经手术病理或纤维十二指肠镜活检证实且影像资料较齐全的壶腹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经低张力MRI结合MRCP检查显示十二指肠乳头区肿块22例,经CT检查显示十二指肠乳头区肿块14例;14例经纤维十二指肠镜检查,其中7例发现十二指肠乳头区肿块并经活检证实。结论低张力MRI结合MRCP检查对壶腹及其周围癌的诊断较CT检查和十二指肠镜检查有一定的优势。
李明山,王丽,耿进朝[9](2005)在《低张力MRI对十二指肠乳头区疾病的诊断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低张力MRI在诊断十二指肠乳头区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可疑十二指肠乳头区病变患者46例进行低张力MRI及MRI胰胆管成像(MRCP)检查,分析其MRI表现并与其它影像学检查对比分析,总结其影像学特点。结果:对十二指肠腔内病变的诊断,低张力MRI检查与纤维十二指肠镜检查的检出率和特异性基本相当,优于上消化道造影和CT(P<0.01);对十二指肠腔外病变的诊断,低张力MRI检查的病变发现率及诊断率均高于其他检查方法(P<0.01)。结论:低张力MRI结合MRCP可作为十二指肠乳头区全面、精细的无创检查方法。
许连江[10](2004)在《低张饮水法上腹部CT扫描在胆总管下段病变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
二、低张饮水上腹部CT扫描在胆总管下段病变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张饮水上腹部CT扫描在胆总管下段病变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胰头和壶腹周围肿瘤三维可视化诊治平合构建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构建胰头和壶腹周围肿瘤患者三维可视化诊治平台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附图 |
第二部分 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和壶腹周围肿瘤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三部分 三维可视化辅助单线连续胰肠端侧吻合技术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瘘的研究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讨论 |
附图 |
不足与展望 |
附录: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编写的专着 |
博士研究生期间获得奖励 |
致谢 |
(2)双源CT虚拟平扫技术在阻塞性黄疸病因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原发性十二指肠癌141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内容 |
2.3 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既往病史 |
3.3. 临床表现(首发症状) |
3.4. 发病部位及病理类型 |
3.5. 辅助检查 |
3.6. 治疗 |
3.7. 误诊疾病 |
第4章 讨论 |
4.1. 发病特点 |
4.2. 临床表现 |
4.3. 辅助检查的选择 |
4.4. 早期诊断的措施 |
4.5. 治疗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研究的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4)64排螺旋CT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肝外胆管癌64排螺旋CT扫描前准备及多种后处理技术的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64排螺旋CT在肝外胆管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64排螺旋CT对肝外胆管癌诊断研究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7)16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胆道梗阻病变诊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 胆道梗阻病变16层螺旋CT重建方法的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16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胆道梗阻病变诊断的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多层螺旋CT对胆道梗阻病变研究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8)壶腹及其周围癌的影像学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检查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CT检查影像学表现 |
2.2 十二指肠镜检查影像学表现 |
2.3 低张力MRI结合MRCP检查影像学表现 |
四、低张饮水上腹部CT扫描在胆总管下段病变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胰头和壶腹周围肿瘤三维可视化诊治平合构建及临床应用研究[D]. 项楠.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2)
- [2]双源CT虚拟平扫技术在阻塞性黄疸病因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范雷. 泰山医学院, 2013(04)
- [3]原发性十二指肠癌141例临床分析[D]. 黄恒星. 南昌大学, 2011(05)
- [4]64排螺旋CT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研究[D]. 肖晶晶. 郑州大学, 2010(06)
- [5]饮水低张螺旋CT增强扫描在乳头型壶腹癌中的应用价值[J]. 王庆兵,杜红升,郭玉芳. 中国实用医刊, 2009(20)
- [6]饮水低张薄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乳头型壶腹癌中的应用价值[J]. 符有文,刘文慈,罗泽斌. 实用医学杂志, 2007(09)
- [7]16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胆道梗阻病变诊断的研究[D]. 李跃明. 福建医科大学, 2006(12)
- [8]壶腹及其周围癌的影像学诊断[J]. 李明山.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02)
- [9]低张力MRI对十二指肠乳头区疾病的诊断价值[J]. 李明山,王丽,耿进朝.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5(01)
- [10]低张饮水法上腹部CT扫描在胆总管下段病变中的应用[J]. 许连江.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4(03)
标签: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论文; 胰腺肿瘤论文; 胆总管论文; 十二指肠腺癌论文; 三维重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