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体育与诚信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张腊[1](2021)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长寿区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体育不仅育体,更育人。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发布,明确了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精神和关键能力,亟需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中。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是塑造人才的开端,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身育人功能。本文在核心素养的教育背景下,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分析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概念、内涵,结合国内外关于核心素养理论以及《体育健康课程标准》构建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指标,并通过指标编制问卷,进一步对长寿区体育教师培养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构建了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指标。其主要内容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一级指标;体能发展、体育认知、运动技能、运动参与、体育运动意识与习惯、情绪调控与管理、社会适应能力、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品格11个二级指标和47个三级指标。(2)通过对长寿区小学体育教师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内容的调查分析,得出在教学中教师偏重于对学生体能的发展、健康知识的运用与掌握和体育精神三方面的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不均衡,整体发展情况较差。(3)教师对体育核心素养的认知水平不高,对学生的培养内容、培养方法、手段等还停留在基本素养阶段,不利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出建议如下:(1)提升教师体育核心素养,加强师资力量队伍建设;(2)优化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制定科学的教学评价方式;(3)营造良好的体育环境,优化体育硬件设施、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家校联合促进体育终身化学习;(4)完善培养方案,健全教师奖励评价机制、加强课程创新设计;(5)丰富课外体育活动,保证课余活动时间,增加活动类型。
汤梦雨[2](2021)在《新时代中国特色青少年体育舞蹈竞赛体系建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育舞蹈是融体育和艺术于一体的一项运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较强的技巧性,对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调节和促进心理健康、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意识与能力等方面具有显着作用,有助于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发展青少年体育舞蹈需要抓住竞赛这一杠杆,建立科学完备、适应体育强国建设需要、符合中国特色的青少年体育舞蹈竞赛体系有助于推动我国学校体育美育改革、体育舞蹈后备人才选拔和体育舞蹈竞赛表演产业的全面发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分析了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舞蹈赛事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新时代对青少年体育舞蹈竞赛体系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在全面系统梳理和分析我国青少年体育舞蹈项目发展规律基础上,以新时代为背景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少年体育舞蹈竞赛体系。经过分析和研究,本论文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新时代对我国青少年体育舞蹈竞赛体系提出了如下新要求:一是青少年体育舞蹈竞赛体系应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二是需发挥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新机制作用,三是应当积极与国际青少年体育舞蹈赛事接轨。同时揭示了青少年体育舞蹈竞赛体系发展所面临的新任务:青少年体育舞蹈竞赛体系要为青少年全面发展(包括体质健康、美育的发展等)作出新贡献,为体育舞蹈后备人才培养设置新舞台,为体育舞蹈竞赛产业发展提供新动力。2.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舞蹈赛事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竞赛种类繁多状态较为紊乱;赛事治理体系有待健全;竞赛规则标准有待完备,赛事成绩有失公正;赛事保障体系和运作体系尚需规范;赛事普及度不高。3.我国青少年体育舞蹈竞赛体系的建构需要遵从三个原则:一是联动性原则--多部门合作、多主体参与;二是科学性原则--符合体育舞蹈项目发展规律;三是融合性原则--畅通有序,有机融合。4.对我国建构青少年体育舞蹈竞赛体系提出如下建议:第一从加强顶层设计,提高政府对青少年体育舞蹈竞赛体系的治理能力;第二建立多层级、多种类的青少年体育舞蹈赛事;第三扩大开放,积极与国际青少年体育舞蹈赛事接轨;第四深化改革,激发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第五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推动青少年体育舞蹈赛事的体教融合的五个方面来进行实施。青少年体育舞蹈竞赛体系是我国体育舞蹈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体育竞赛体系的一部分。本研究是对我国现代化竞赛体系研究的一次尝试,以此希望能为其他运动项目探索一个中国特色现代化的竞赛体系提供借鉴。
赵娜[3](2020)在《汕尾市中职学校诚信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职学校作为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在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同时也要加强诚信教育,通过提高诚信教育质量加强职业教育质量。与此同时,在新时代新时期中职学校诚信教育受到越来越多因素影响,社会对中职学校诚信教育也提出了新要求,也是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加强中职学校诚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论文首先选取五所中职学校通过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进行中职学校诚信教育情况的调查和统计分析,中职学校诚信教育环境建设、教育的内容、诚信教育形式、教育形式和管理评价等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汕尾市中职学校对中职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现状。并对调查数据统计汇总和分析,对当前中职学校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分析,针对中职生诚信教育调查存在的问题中,具体包括了中职学校诚信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包括中职学校对诚信教育力度不够、家庭诚信教育未受足够重视、家校诚信教育缺少协同,中职学校诚信教育内容滞后内容与实际“脱节”包括诚信教育内容没有充分融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诚信教育内容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诚信教育内容脱离现实,中职学校诚信教育形式单一包括学校教育方法手段单一、缺乏专题教学和课程设置、中职学校诚信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包括缺乏体系化的教育与监督机制、社会学校和家庭的诚信教育监督缺乏规范组织等问题。然后,根据对教师的访谈结果分析了中职学校在诚信教育的成因和影响因素。最后,本文根据调查研究结果,针对问卷调查分析上述问题提出相应针对性的对策,具体包括了学校提高重视程度与社会各方形成合力包括中职学校通过传统文化提升学生诚信意识、家庭教育应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合理选择中职学校诚信教育内容包括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诚信教育内容、有效开发互联网诚信教育资源,全面拓展中职学校诚信教育形式包括学校诚信教育形式要多样化、在日常教学中融入诚信教育、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诚信教育,建立并完善中职学校诚信教育管理体系包括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发挥道德自律的内在约束力、实施德育综合测评,强化学校诚信教育的有效性、建立健全中职学生诚信评价的实施机制。
宁聪,黄竹杭,侯学华,柴王军[4](2020)在《日本的足球运动发展历程和足球项目发展路径及启示》文中研究说明运用文献研究法和访谈法,梳理日本足球项目发展的历史脉络,从多视角分析日本足球项目发展路径,以期为中国足球项目发展提出可借鉴之处。1)日本足球项目发展经历了"军国主义足球""精英足球""职业足球""国民足球""基层足球"5个阶段。2)日本足球项目发展路径包括:制定推进日本足球职业化改革的《"三位一体"计划》;建立职业足球和校园足球并列互补的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日本足协建立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选拔与训练体系;发展社区足球俱乐部培养足球后备人才;建立足球教练员的育成体系;将日本的民族传统文化融入体育文化教育中;体育诚信监管与体育诚信教育促进日本足球和谐发展。启示:基于中国国情,借鉴日本足球项目管理经验;构建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校园足球和社区足球俱乐部协同发展的足球后备人才培养路径;以多种措施完善中国足球教练员培养与管理体系;加强中国足球文化建设;将竞技体育诚信教育纳入中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深入推进各个年龄段青少年均可参加的足球项目发展。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董文静[6](2020)在《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儒家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无可替代的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也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本价值观念,追求“君子”的优秀人格,一生不断完善自身的修养,这些文化精髓对当今的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中的问题具有极大地修正与指导借鉴意义。高校体育教师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高校教育往前发展的重要力量。2019年12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突出强调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再次突出强调“立德树人”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重点目标与要求,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强落实包含高校体育教师在内的高校教师师德水平建设。师德的建设更应扎根于传统优秀文化,汲取精华。因此,将传统儒家人文精神的精华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建设当中去,是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是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应,更是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发展的重要一步。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归纳法等研究方法,从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中的师德失范现象以及人文精神缺失现象入手分析,通过阐述儒家人文精神对于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修正指导作用,旨在探讨儒家人文精神融入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当前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敬业意识薄弱、自我提升意识不强、育人意识不强等失范现象以及人文精神缺失,这不仅损害了高校体育教师的群体形象,更阻碍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表明了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亟待加强。2.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师师德水平的提升,有助于继承与传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新时代师德师风的建设,也进一步推动了传统文化传承的发展战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3.儒家以人为本、仁爱、博学、笃志、终身学习、尊师重教、诚信、忧患责任意识、义利观等人文精神可为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提供有效的文化元素支持。4.以“君子”人格为指导,依据义利关系、安贫乐道、仁礼并重、自省自克、经世致用等原则,构建的高校体育教师师德规范指标体系由7个一级指标以及66个二级指标构成,该体系可为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建设提供有效的方法支撑。5.以“德治”思想为指导,建立一个既包含“德性”又包含“德行”在内的高校体育教师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由6个一级评价指标以及45个二级评价指标构成,可为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评价提供参考。6.基于儒家人文精神提出的弘扬“人本”精神,重塑教育理念、重视“义利”精神,提升个人品质、坚定“笃行”精神,力求精业博学、坚定“乐道”精神,提升敬业意识、遵循“师道”精神,发挥榜样作用等举措,可为提升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水平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7.可通过加强政策保障、健全教育法律法规、增大师资培训资金投入、完善师德考核制度、依法实施社会舆论管控等方式保障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的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落实。
蔡金兴[7](2020)在《课程思政背景下上海市普通高中生体育品德研究》文中指出加强课程思政,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是国家教育的重要导向和根本要求。我们国家历任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召开会议强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强调意识形态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青年学生是思政教育的重点对象。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精神的过程中,上海率先提出了“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的实质是一种课程观,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提高育人效果。“课程思政”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各大高校课程思政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目前对高中进行课程思政研究的较少,高中时期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和性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并可进行相应的价值引导。高中体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途径,是学校课程的主体内容,高中体育课程思政,则是表现在对体育品德的培养上。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对课程思政和体育品德进行全面了解。并对上海市8所高中980名高中生体育品德进行调查研究,比较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和不同运动项目高中生体育品德的现状和发展差异,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提高学生的体育品德,为高中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进一步奠定基础。本文的研究成果如下:(1)从整体来看,高中生体育品德发展很不平衡,不同年级、性别和运动项目的学生均有差异。体育品德虽呈上升趋势,但其下体育道德则先升后降,各年级间存在较显着差异(P<0.05)。男女之间体育品德差异虽不显着,但其下三个维度男女差别较大。不同运动项群的体育品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下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也同样如此(P<0.05)。(2)从年级来看,体育精神6个指标有5个在年级间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体育道德各维度的差异虽无显着意义,但仅有自律呈现升高趋势;体育品格5个指标有4个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在上述9个差异性指标中只有6个呈升高趋势,说明各年级差别较大、体育品德发展不平衡。(3)从性别来看,男女生在各维度上呈现“一边倒”的现象。男生体育精神及各指标都高于女生,其中自尊的差异非常显着(P<0.01);而女生的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都明显优于男生,男女生在遵守规则、诚信、公平正义、相互尊重和社会责任感上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男女生体育品德的发展确实存在较大差异。(4)从运动项目来看,不同项群对体育品德不同维度的影响也呈现“一边倒”的趋势。体育精神上同场项目得分最高,除自尊外,其余5个指标的差异都达到显着水平(P<0.01);体育道德上难美项目得分最高,遵守规则和自律在项群间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快速力量项目对体育品格影响优势较明显;隔网项目总体上呈现出来“劣势”。
周鑫[8](2020)在《基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高中学生体育品德培养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不怕困难、挑战自我、顽强拼搏、追求卓越、团结合作、公平竞争和遵守规则等体育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获得全面发展”。体育品德作为普通高中体育学科三大核心素养之一,对其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亟待探索其培养路径,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迅速培养完善,该阶段应当重视学生品德的培养,故高中学生处于体育品德培养的关键阶段,所以为了解高中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现状,探究体育品德不容乐观的具体成因,为系统的培养高中学生体育品德核心素养提供科学培养路径,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并分析。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全面系统的总结体育品德相关研究现状,根据已有研究成果编制相关调查问卷,对济南市高中学生随机发放800份问卷,并依据实习条件,对实习学校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课堂观察,记录课堂中体育品德培养现状,分析体育品德培养现状的原因,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体育品德现状不容乐观,在体育品德培养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学校方面,不够重视,缺乏体育品德宣传标语、主题教育活动。其次是教师方面,一是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得不到及时的更新,认知程度有待提高;二是体育品德培养路径缺乏多样性,忽视了健康教育中对体育品德培养;三是体育品德培养目标和评价体系不够完整;四是体育品德培养路径缺乏系统性,容易忽略掉部分目标。最后是学生自身方面,学生自身意识模糊,体育品德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对体育品德的养成始终处于被动状态,缺乏积极性。根据高中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现状及成因分析,提出以下培养路径:首先是学校层面:一是加强体育品德宣传力度;二是丰富体育品德主题教育活动。其次是教师层面:一是教学思想方面,树立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理念,明确体育品德教学思想;二是教学目标方面,明确体育品德总体目标,细化体育品德培养目标;三是教学内容方面,重视健康教育,夯实学生理论基础,选择多样化教学内容;四是教学实施方面,优化体育教学设计,创设复杂情景,积极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教学方法;五是教学评价方面,建立体育品德评价体系,完善体育品德评价标准。最后学生方面,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重视体育品德理论知识学习,巩固基础,明确培养目标,提高参与体育品德培养的积极性。
赵云芳[9](2020)在《“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 ——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具有深厚的育人价值,也是推进脱贫攻坚、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目前,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校学生人数和教育成本不断增长,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数也随之不断增加,他们在经济、思想、心理、学业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内容。现阶段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侧重于经济资助层面,育人体系缺乏构建,资助的育人效果有待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因此,结合“三全育人”理念,按照当前脱贫攻坚和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将资助育人与人才培养有机融合,探索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新模式,不断优化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本文以“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为研究内容,在研究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为依据,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总结现阶段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发展现状。通过调查结果发现,现阶段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整体认可度不断提高,资助的德育功能日益增强以及资助育人的活动载体愈加丰富。这些体现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调查过程中仍然发现一些问题,主要包括资助育人的针对性不强、育人环节落实不到位,资助对象发展需求满足度不高等问题。结合本文研究的主题,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个视角总结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不足的原因包括资助育人主体资源缺乏整合、资助育人机制亟需完善、资助育人的内容比较单一。在相关文献研究基础上,结合实证调查结果,借助“三全育人”理念,主要从资助育人主体、过程、内容三个维度,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供对策。其一,整合资助育人主体资源实现全员育人;其二,健全资助育人机制达到全过程育人;其三,丰富资助育人内容确保全方位育人。
汪全先[10](2020)在《疫情期间学校体育开展的伦理价值、问题及未来进路》文中研究指明疫情期间开展线上学校体育,不仅有利于促进学校体育伦理责任与使命的实现及对体育学科的公正认知,而且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师专业伦理素质及学生学习伦理素养的提升。研究疫情期间学校体育的开展实况,发现在资源获取平等、道德责任、诚信道德、体育学科公正等方面存在新老伦理问题的交织。基于问题化解及人文关怀的考量,提出未来伦理进路:充分认识到体育资源不平等的暂时性及可能的长久性,审慎对待资源获取不平等带来的诸问题;持续推动学校体育相关主体负起责任,增强学生体育习得的道德自律;继续加强诚信教育,增强学校体育相关主体的诚信意识,形成普遍的诚信自觉;继续巩固学校体育地位,促进学校体育公平公正。
二、学校体育与诚信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校体育与诚信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体育与健康课程中长寿区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核心素养的培养符合了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
1.1.2 核心素养的培养符合了新时代中国教育社会价值的诉求 |
1.1.3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生适应社会生存发展的关键能力 |
1.1.4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内容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2 概念界定 |
2.1 核心素养 |
2.2 体育核心素养 |
2.3 学科核心素养 |
2.4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
3 文献综述 |
3.1 国外研究现状 |
3.1.1 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
3.1.2 体育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
3.2 国内研究现状 |
3.2.1 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
3.2.2 小学生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
3.2.3 体育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
3.2.4 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研究现状 |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资料法 |
4.2.2 问卷调查法 |
4.2.3 数理统计法 |
4.2.4 德尔菲法 |
5 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指标建构 |
5.1 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评价指标建构的意义 |
5.2 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指标建构依据 |
5.2.1 体育核心素养框架为小学体育核心素养指标建构提供重要依据 |
5.2.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指标建构奠定理论基础 |
5.2.3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为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指标的建构明确方向 |
5.2.4 指标建构原则为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指标建构明确了要求 |
5.2.5 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指标建构提供了依据 |
5.3 小学体育核心素养评价指标的筛选 |
5.4 小学体育核心素养评价指标的初步拟定 |
5.4.1 第一轮专家调查结果与分析 |
5.4.2 第二轮专家调查结果与分析 |
5.4.3 第三轮专家调查结果与分析 |
5.5 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评价指标的确立 |
6 长寿区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
6.1 长寿区体育教师对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内容分析 |
6.1.1 运动能力培养分析 |
6.1.2 健康行为培养分析 |
6.1.3 体育品德培养分析 |
6.2 长寿区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影响因素分析 |
6.2.1 教师对体育核心素养认知水平低 |
6.2.2 教师对体育核心素养重视程度不够 |
6.2.3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
6.2.4 学校规章制度不完善 |
6.2.5 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与体育核心素养培养不契合 |
6.2.6 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
6.2.7 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得不到保证 |
6.3 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
6.3.1 强化教师专业素养 |
6.3.2 优化教学设计 |
6.3.3 营造良好体育环境 |
6.3.4 强化学校政策支持 |
6.3.5 丰富课外体育活动 |
6.3.6 搭建网络信息平台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8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件 |
(2)新时代中国特色青少年体育舞蹈竞赛体系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促进青少年体育舞蹈发展需建立完善的竞赛体系 |
1.1.2 霹雳舞入奥给体育舞蹈项目发展带来历史契机 |
1.1.3 青少年体育舞蹈竞赛产业发展亟需规范治理 |
1.1.4 建立现代化竞赛体系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体育竞赛和竞赛体系的研究 |
2.1.1 体育竞赛的研究 |
2.1.2 竞赛体系的研究 |
2.2 国内外体育舞蹈的研究 |
2.2.1 国内体育舞蹈的研究 |
2.2.2 国外体育舞蹈的研究 |
2.3 对现有文献的评述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核心概念的界定 |
3.2.1 青少年 |
3.2.2 体育舞蹈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资料法 |
3.3.2 专家访谈法 |
3.3.3 实地调查法 |
3.3.4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体育舞蹈产生及在我国发展历程 |
4.1.1 体育舞蹈项目的发展背景 |
4.1.2 体育舞蹈项目的竞赛特点 |
4.1.3 体育舞蹈项目的竞赛形式与等级 |
4.2 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舞蹈竞赛体系现状概况 |
4.2.1 我国青少年体育舞蹈竞赛体系现状 |
4.2.2 我国青少年体育舞蹈竞赛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
4.3 新时代青少年体育舞蹈竞赛体系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
4.3.1 新时代青少年体育舞蹈竞赛体系发展面临的新任务 |
4.3.2 新时代对青少年体育舞蹈竞赛体系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
4.4 中国特色青少年体育舞蹈竞赛体系建构原则 |
4.4.1 联动性原则--多部门合作、多主体参与 |
4.4.2 科学性原则--符合体育舞蹈项目发展规律 |
4.4.3 融合性原则--畅通有序,有机融合 |
4.5 中国特色青少年体育舞蹈竞赛体系建构举措建议 |
4.5.1 加强政府对青少年体育舞蹈竞赛体系的治理 |
4.5.2 建立多层级、多种类的青少年体育舞蹈赛事 |
4.5.3 扩大开放,积极与国际青少年体育舞蹈赛事接轨 |
4.5.4 深化改革,激发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
4.5.5 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推动青少年体育舞蹈赛事的体教融合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新时代中国特色青少年体育舞蹈竞赛体系建构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1 |
附录二:《新时代中国特色青少年体育舞蹈竞赛体系建构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2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3)汕尾市中职学校诚信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中职学生 |
二、诚信 |
三、诚信教育 |
四、学校诚信教育 |
第二节 诚信教育的理论依据 |
一、儒家道德教育理论 |
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 |
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内容 |
第三章 汕尾中职学校诚信教育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一节 调查设计 |
一、调查目的、对象和范围 |
二、调查问卷设计 |
三、调查问卷合理性探讨 |
四、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
一、基本情况统计 |
二、诚信教育环境建设调查与分析 |
三、诚信教育内容调查与分析 |
四、诚信教育形式调查与分析 |
五、诚信教育评价调查与分析 |
第四章 汕尾中职学校诚信教育的问题及成因 |
第一节 汕尾中职学校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诚信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
二、诚信教育内容与实际“脱节” |
三、诚信教育形式不够丰富 |
四、管理评价机制不够健全 |
第二节 汕尾中职学校诚信教育问题的成因 |
一、社会因素:市场经济下社会环境的影响 |
二、学校因素:投机教育对学校诚信教育的干扰 |
三、家庭因素:父母对自身角色定位认识的片面性 |
四、个人因素:中职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缺乏 |
第五章 汕尾中职学校诚信教育的有效机制建设 |
第一节 学校提高重视程度,与各方形成合力 |
一、中职学校通过传统文化提升学生诚信意识 |
二、家庭教育应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 |
第二节 合理选择中职学校诚信教育内容 |
一、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诚信教育内容 |
二、有效开发互联网诚信教育资源 |
第三节 全面拓展中职学校诚信教育形式 |
一、学校诚信教育形式要多样化 |
二、在日常教学中融入诚信教育 |
三、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诚信教育 |
第四节 建立并完善中职学校诚信教育管理体系 |
一、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发挥道德自律的内在约束力 |
二、实施德育综合测评,强化学校诚信教育的有效性 |
三、建立健全中职学生诚信评价的实施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日本的足球运动发展历程和足球项目发展路径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日本足球项目发展的历史脉络梳理 |
1.1 明治、大正及昭和前期(1873—1945年):唯天皇和国家意志的日本“军国主义足球” |
1.2 昭和中期(1945—1961年):“国体护持”背景下的“精英足球” |
1.3 昭和后期(1961—1971年):“重塑国家形象”的“职业足球” |
1.4 昭和末期(1972—1989年):强调大众参与的日本“国民足球” |
1.5 平成时期(1990年至今):建立支撑日本职业足球和竞技足球的“基层足球” |
2 日本的足球项目发展路径 |
2.1 制定推进日本足球职业化改革的《“三位一体”计划》 |
2.2 建立职业足球和校园足球并列互补的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
2.3 日本足协建立了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选拔与训练体系 |
2.4 发展社区足球俱乐部培养足球后备人才 |
2.5 建立了培养足球教练员的育成体系 |
2.6 运用多种手段将日本的民族传统文化融入体育文化教育中 |
2.7 体育诚信监管和教育促进日本足球和谐发展 |
3 启示 |
3.1 基于中国国情,借鉴日本足球项目发展经验 |
3.2 构建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校园足球和社区足球俱乐部协同发展的足球后备人才培养路径 |
3.3 以多种措施完善中国足球教练员培养与管理体系 |
3.4 加强中国足球文化建设 |
3.5 将竞技体育诚信教育纳入中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
3.6 深入推动各个年龄段青少年均可参加的足球项目发展 |
4 结束语 |
(6)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儒家人文精神 |
1.3.2 高校体育教师 |
1.3.3 高校体育教师师德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国内对体育教师师德的研究现状 |
2.1.2 国内对高校体育教师师德的研究现状 |
2.1.3 国内对儒家人文精神的研究现状 |
2.1.4 国内对儒家文化融入体育道德的研究现状 |
2.1.5 国内对儒家人文精神融入体育的研究现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关于儒家人文精神的研究现状 |
2.2.2 国外关于体育道德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归纳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
4.1.1 儒家思想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 |
4.1.2 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建设整体现状 |
4.1.3 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中的问题 |
4.1.3.1 原有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乏力 |
4.1.3.2 高校体育教师相关法律法规较少 |
4.1.3.3 体育教师社会地位不高 |
4.1.3.4 政治思想觉悟有提升空间 |
4.1.3.5 爱岗敬业意识薄弱 |
4.1.3.6 教师自身提升意识淡薄 |
4.1.3.7 部分教师责任心缺少 |
4.1.3.8 功利主义倾向 |
4.1.3.9 育人意识淡薄,忽视德育工作 |
4.1.3.10 学术风气不正 |
4.1.3.11 部分教师精业博学程度不高 |
4.1.3.12 部分教师以身作则意识淡薄 |
4.2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
4.2.1 成就“君子”的理想人格目标 |
4.2.2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任务 |
4.2.2.1 体现儒家“人文”精神 |
4.2.2.2 突出高校体育教师特点 |
4.2.2.3 强化“立德树人”思想 |
4.3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原则 |
4.3.1 坚持“安贫乐道”原则,实现师德与自身职业特征相统一 |
4.3.2 坚持“仁礼并重”原则,实现师德与社会关系相制约 |
4.3.3 坚持“自省自克”原则,实现师德与个人道德品质相统一 |
4.3.4 坚持“经世致用”原则,实现师德标准的系统性、可操作性 |
4.4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元素与方式 |
4.4.1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元素 |
4.4.1.1 以人为本 |
4.4.1.2 忧患、责任、奉献精神 |
4.4.1.3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
4.4.1.4 自省自克 |
4.4.1.5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
4.4.1.6 尊师而惮,耆艾而信,知微而论 |
4.4.1.7 内诚于心、外信于人 |
4.4.1.8 君子义以为上 |
4.4.1.9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
4.4.1.10 夫子教人,各因其才 |
4.4.1.11 有教无类 |
4.4.2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方式 |
4.4.2.1 以“君子”人格为指导,构建高校体育教师师德规范指标体系 |
4.4.2.2 以“德治”思想为指导,建立高校体育教师师德评价指标体系 |
4.5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措施与保障 |
4.5.1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措施 |
4.5.1.1 弘扬“人本”精神,重塑教育理念 |
4.5.1.2 重视“义利”精神,提升个人品质 |
4.5.1.3 坚定“笃行”精神,力求精业博学 |
4.5.1.4 坚定“乐道”精神,提升敬业意识 |
4.5.1.5 遵循“师道”精神,发挥榜样作用 |
4.5.2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保障 |
4.5.2.1 政府发挥作用,加强政策保障 |
4.5.2.2 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法制保障 |
4.5.2.3 加大培训投入,保障师资质量 |
4.5.2.4 完善考核制度,加强学校保障 |
4.5.2.5 依法管理舆论,加强社会保障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7)课程思政背景下上海市普通高中生体育品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育课程 |
2.1.2 课程思政 |
2.1.3 普通高中 |
2.1.4 体育品德 |
2.2 国内相关研究 |
2.2.1 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 |
2.2.2 关于体育品德的研究 |
2.3 国外相关研究 |
2.4 文献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逻辑分析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体育品德及下属三大维度的基本情况 |
4.1.1 高中生体育品德的年级、性别和运动项群比较 |
4.1.2 高中生体育精神的年级、性别和运动项群比较 |
4.1.3 高中生体育道德的年级、性别和运动项群比较 |
4.1.4 高中生体育品格的年级、性别和运动项群比较 |
4.2 体育品德及下属三大维度的分析 |
4.2.1 高中生体育品德的分析 |
4.2.2 高中生体育精神的分析 |
4.2.3 高中生体育道德的分析 |
4.2.4 高中生体育品格的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体育品德整体发展很不平衡 |
5.1.2 体育品德年级间差异显着 |
5.1.3 体育品德性别呈“一边倒” |
5.1.4 体育品德各运动项群差别较大 |
5.2 建议 |
5.2.1 加强课程思政,培养体育品德 |
5.2.2 重视系统性和衔接性 |
5.2.3 采用“双性化”体育教学 |
5.2.4 “以赛带练”做好教学比赛工作 |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高中生体育品德调查问卷 |
附录二:专家打分表 |
(8)基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高中学生体育品德培养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德育 |
2.1.2 品德 |
2.1.3 体育品德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高中学生体育品德的培养目标研究 |
2.2.2 高中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现状的研究 |
2.2.3 高中学生体育品德培养路径的研究 |
2.3 国外体育品德研究现状 |
2.4 小结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目标 |
3.3 研究过程与方法 |
3.3.1 文献资料法 |
3.3.2 问卷调查法 |
3.3.3 观察法 |
3.3.4 研究设计 |
第四章 高中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现状 |
4.1 高中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现状 |
4.1.1 高中学生体育品格现状 |
4.1.2 高中学生体育精神现状 |
4.1.3 高中学生体育道德现状 |
4.1.4 课堂教学中体育品德培养现状分析 |
4.2 高中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2.1 学校层面 |
4.2.2 教师层面 |
4.2.3 学生层面 |
第五章 高中学生体育品德培养路径 |
5.1 学校层面的培养路径 |
5.1.1 优化校园环境,强化体育品德宣传力度 |
5.1.2 开展体育品德主题教育,丰富体育品德宣传活动 |
5.2 教师层面的培养路径 |
5.2.1 教学思想:树立核心素养理念,理解体育品德教学思想 |
5.2.2 教学目标:深化课程目标制定,细化体育品德目标 |
5.2.3 教学内容:重视健康教育,丰富教学内容 |
5.2.4 教学实施:积极引导学生,强化实施策略 |
5.2.5 教学评价:深化教学评价体系,完善体育品德评价标准 |
5.3 学生层面的培养路径 |
5.3.1 学习体育品德理论知识,提高体育品德意识 |
5.3.2 积极参与体育课堂活动,提高体育品德素养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 ——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硏究现状 |
1.2.3 文献评价与启示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2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概述 |
2.1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三全育人 |
2.1.2 资助育人 |
2.1.3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
2.2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2.3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理论 |
2.3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育人功能 |
2.3.1 思想引导功能 |
2.3.2 情感激发功能 |
2.3.3 心理培育功能 |
2.3.4 品德塑造功能 |
2.3.5 能力提升功能 |
3 现阶段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调查分析 |
3.1 调查设计与分析 |
3.1.1 深度访谈 |
3.1.2 典型案例 |
3.1.3 问卷调查 |
3.2 现阶段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成效分析 |
3.2.1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认同度不断提高 |
3.2.2 资助的德育功能日益增强 |
3.2.3 资助育人的活动载体愈加丰富 |
3.3 现阶段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资助育人工作针对性不强 |
3.3.2 育人环节落实不到位 |
3.3.3 受助学生发展需求满足度不高 |
3.4 现阶段资助育人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育人主体资源缺乏整合 |
3.4.2 资助育人工作机制不够完善 |
3.4.3 资助育人工作内容比较单一 |
4 “三全育人”理念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对策建议 |
4.1 整合资助育人主体资源实现全员育人 |
4.1.1 加强专业资助育人队伍建设 |
4.1.2 整合校内育人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
4.1.3 注重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 |
4.2 健全资助育人机制确保全过程育人 |
4.2.1 受助之前加强政策宣传和心理疏导 |
4.2.2 受助过程中制定符合各阶段发展需求的育人计划 |
4.2.3 毕业后建立动态跟踪反馈机制 |
4.3 丰富资助育人内容实现全方位育人 |
4.3.1 加强受助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
4.3.2 注重受助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提升 |
4.3.3 充分发挥体育文化活动的育人作用 |
4.3.4 借助美育提升受助学生的综合素养 |
4.3.5 通过劳动教育塑造自强人格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访谈提纲 |
附录B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问卷调查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疫情期间学校体育开展的伦理价值、问题及未来进路(论文提纲范文)
1 疫情期间开展线上学校体育的伦理价值审视 |
1.1 促进学校体育伦理责任与使命的实现 |
1.2 增强对体育学科公正的认知 |
1.3 促进体育教师专业伦理素质的提升 |
1.4 促进学生学习伦理素养的提升 |
2 疫情期间学校体育居家开展中出现的伦理问题探究 |
2.1 师生资源平等获取上出现新问题 |
2.2 道德责任方面受到新的考验 |
2.3 诚信伦理方面出现新的失信行为 |
2.4 体育学科公正问题仍然存在 |
3 疫情之后学校体育开展的伦理进路 |
3.1 充分认识到体育资源不平等的暂时性及可能的长久性,审慎对待资源获取不平等带来的诸多问题 |
3.2 持续推动政府教育管理者、学校教育管理者、家长、体育教师负起责任,促进学生体育习得的道德自律 |
3.3 继续加强诚信教育,增强学校体育相关主体的诚信意识,进而形成普遍的诚信自觉 |
3.4 继续巩固学校体育地位,促进学校体育公平公正 |
四、学校体育与诚信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体育与健康课程中长寿区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D]. 张腊.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2]新时代中国特色青少年体育舞蹈竞赛体系建构研究[D]. 汤梦雨.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汕尾市中职学校诚信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 赵娜.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0(06)
- [4]日本的足球运动发展历程和足球项目发展路径及启示[J]. 宁聪,黄竹杭,侯学华,柴王军.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0(04)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研究[D]. 董文静.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课程思政背景下上海市普通高中生体育品德研究[D]. 蔡金兴.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8]基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高中学生体育品德培养路径研究[D]. 周鑫. 济南大学, 2020(01)
- [9]“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 ——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D]. 赵云芳.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10]疫情期间学校体育开展的伦理价值、问题及未来进路[J]. 汪全先.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