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恶性胸腺瘤胸廓内动脉灌注化疗(论文文献综述)
李博[1](2019)在《磁共振DWI图像纹理分析预测胸腺上皮性肿瘤病理分型与分期的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胸腺上皮性肿瘤(thymic epithelial tumors,TETs)是成人前纵隔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约占前纵隔肿瘤的47%,纵隔肿瘤的15%21.7%,约占成人恶性肿瘤的0.2%1.5%。手术切除范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病理分型和Masaoka-Koga分期是TETs公认的独立预后因素。TETs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主要依赖于病理分型和分期,因此治疗前准确预测TETs的危险分级,对指导临床治疗决策至关重要。当前,影像学检查对治疗前TETs的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评估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目前TETs患者的常规成像方式,可以提供关于肿瘤位置、大小、形态、均匀性、浸润程度等详细形态学信息.但是由于这些检查方法多依赖于定性参数进行诊断,故难以客观地对TETs的病理亚型和分期进行精确的定量评估。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医学图像处理方法的不断创新发展,医学图像纹理分析技术开始应用于临床,它是通过对医学图像中每个像素的强度和空间分布特点进行数学分析与运算,以量化评估由于基因组亚型、细胞增殖或凋亡、代谢活性、血管结构和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肿瘤异质性的有利工具。与常规成像的形态学分析相比,纹理参数通过逐个像素分析提供了更加详细和定量的肿瘤结构信息。然而,目前尚无研究证实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纹理分析能否提高预测TETs危险分级的效能。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价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图像纹理分析技术能否提高TETs病理亚型和分期的预测效能。目的:探讨联合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和扩散加权成像(DWI)纹理特征预测胸腺上皮肿瘤(TETs)病理亚型和分期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TETs患者。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低危胸腺瘤(low risk thymoma,LRT)、高危胸腺瘤(high risk thymoma,HRT)和胸腺癌(thymic carcinoma,TC)三组间,以及早期和进展期TETs组间ADC值和最佳DWI纹理特征的差别。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鉴别诊断效能。结果:LRT和HRT的ADC值显着高于TC(P值分别为0.004和0.001),同时早期组也显着高于进展期TETs(P<0.001)。经纹理特征选择,7个和9个纹理特征分别在鉴别TETs病理亚型和分期上具有较高效能。在鉴别LRT与HRT和TC时,V312获得了较高的诊断效能,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值为0.875;联合ADC值和V312获得了最高的鉴别效能,AUC值达0.933。另外,在鉴别早期和进展期TETs时,联合ADC值和V1030也获得了相对较高的诊断效能,AUC值为0.772。结论:DWI纹理分析有助于鉴别TETs的病理亚型和分期,联合ADC值和DWI纹理特征提高了TETs危险分级的预测诊断效能,对治疗前TETs的预测评估具有潜在的临床使用价值。
付海林[2](2019)在《胸腺瘤术后并发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胸腺瘤患者手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在临床上及早预防,降低胸腺瘤手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方法:收集就诊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共计162例行胸腺瘤手术患者的病历数据,将29例胸腺瘤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设为感染组,将133例胸腺瘤术后未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设为非感染组,回顾性调查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气管插管时间、ASA分级等方面的差异,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寻找导致胸腺瘤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得出年龄、吸烟史、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出血量、气管导管留置时间、ASA分级对胸腺瘤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得出高龄(P=0.018,OR=4.937)、吸烟史≥400支/年(P=0.020,OR=4.333)、传统手术方式(P=0.049,OR=3.380)、术中出血量≥200ml(P=0.007,OR=6.178)、气管导管留置时间≥300min(P=0.010,OR=5.149)、ASA分级≥3级(P=0.034,OR=3.986)是胸腺瘤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长期大量吸烟史、传统开刀手术方式、术中出血较多、气管导管留置时间长和ASA分级高为导致胸腺瘤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时间不是独立的危险因素。胸腺瘤患者手术之前尽早戒烟,加强呼吸功能的锻炼,加强呼吸道的准备,在保证手术安全及疗效的同时尽可能行微创手术方式,在手术中严密止血,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时吸痰,术后尽早拔除气管导管等措施可降低胸腺瘤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发生率。
巴艳华[3](2019)在《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联合NP方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晚期胸腺癌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联合NP方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晚期胸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2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36例晚期胸腺癌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8例)和对照组(18例),对照组采用NP方案动脉灌注化疗,观察组采用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联合NP方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对比两组缓解率、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QOL)评分。结果观察组缓解率66.67%高于对照组27.78%(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QOL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VAS及QOL评分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联合NP方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晚期胸腺癌可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显着。
赵勇[4](2018)在《胸廓内动脉栓塞在胸部肿瘤术前的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胸廓内动脉栓塞在胸部肿瘤术前的应用。方法:选取15例经胸部CT和MRI确诊的胸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使用PVA颗粒以及明胶海绵颗粒,完成患者术前胸廓内动脉的介入栓塞,介入13 d之后行胸部肿瘤切除手术治疗。结果:15例胸部肿瘤患者中,动脉造影可见8例患者的胸廓内动脉,是肿瘤的主要供血动脉,肿瘤主要位于患者的前胸部,黏连于患者的前胸壁以及侧胸壁。具体的造影可以表现为胸廓内动脉的主干发生增粗情况,远端呈现较多的分支,分支较为杂乱迂曲,且供血的主要的范围重叠肿瘤的阴影。在行术前介入栓塞之后并未出现较为明显的并发症状,在外科手术中整体的失血量相对较少,且肿瘤的切除较为完整,手术时长相对缩短。结论:通过对行胸部肿瘤切除术的患者,尤其是存在手术黏连的患者,术前介入栓塞胸部内动脉,可有效提升手术的治疗成效,并起到较好的手术辅助性作用,且安全性高,无明显并发症。
冯振[5](2017)在《胸腔巨大肿瘤手术预后分析及三维重建影像技术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中国最新癌症统计数据显示,除肺癌、食管癌之外的其它胸部肿瘤发病率为13.2/10万,病死率为6.5/10万,与肺癌、食管癌相比,这些胸部肿瘤在胸外科相对少见。其中,胸腔巨大肿瘤临床更为少见,散发病例居多,多以巨大占位局部压迫症状发现,如胸闷气短、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其疾病起源、病理类型及预后转归错综复杂,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缺少大样本系统研究,缺乏评价手术预后的有效预测因素。临床上一般将长径大于10cm或体积占据半侧胸腔40%以上的胸腔内肿瘤称为胸腔巨大肿瘤。术前是否需穿刺活检明确病理性质尚存争议,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手术切除难度大,围手术期并发症多、风险性高。胸腔巨大肿瘤手术切除难点在于:肿瘤起源及其与邻近脏器组织粘连、推压或侵犯的毗邻关系难以明确,增加了手术完全切除的不确定性;术中暴露困难,一旦损伤术野深部血管蒂会招致难以处理的大出血,增加了手术切除的风险性。因此,手术决策时需要依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准确评估肿瘤位置、起源和毗邻关系,辨识肿瘤瘤蒂、血供,判断手术完全切除的可行性。但是,常规增强CT仅能提供轴位横断面的连续图像,临床评估时要求外科医生依靠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足够的空间想象力去构想局部区域的三维解剖关系,在客观性和精确性上存在很多不足。而三维重建图像有利于改进传统临床评估模式的主观性和经验性,更加直观、准确地指导术前评估和手术规划。多排螺旋CT通过多排宽体探测器薄层、快速、大范围地扫描身体指定区域,同步获取大量的轴向CT薄层扫描数据信息,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将采集数据进行多平而重建和三维重建,建立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静脉注入对比剂后进行动态扫描可实现CT血管造影并获取动态血管灌注信息。利用图像后处理技术譬如多层面重建、三维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最小密度投影、表面阴影遮盖、曲面重建及虚拟内镜技术可更好地显示组织间解剖结构关系。相比较传统螺旋CT扫描设备,多排螺旋CT最大的突破和优势是多排宽体的精密探测器,使得扫描层厚减少、单次扫描范围增加,因此扫描时间缩短、图像空间及时间分辨率大大提高,结合对比剂动态分布变化及计算机图像后处理技术,尤其适用于替代冠脉造影进行非侵入性冠状动脉血管重建筛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可以消除心跳运动伪影、提高重建图像质量。利用多排螺旋CT高分辨率的横断面扫描图像信息,三维重建影像技术可以构建出多种形式的三维视图模型,更加清晰、直观、立体,突破了传统二维图像的限制。外科医生借助多排螺旋CT图像和三维视图模型能够更加精确地评估病灶形态及其毗邻关系,可以发现病变滋养血管的起源及走行,还有望实现虚拟手术来演示手术操作、优化手术方案。这种技术和理念在胸外科领域应用最为普遍的是肺段切除手术,尤其是复杂肺段及非典型肺段切除手术,用于辅助术前肺结节精确导航定位,识别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走行及变异,模拟手术流程及切除范围。其指导意义的核心在于借助更加清晰、立体的三维图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手术不确定性。相关报道总结了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技术在胸外科领域应用的现状,我们创新性地将其应用到胸腔巨大肿瘤的术前评估和手术规划之中。研究目的:1、胸腔巨大肿瘤发病罕见,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缺少大样本系统研究,临床诊治水平和手术切除经验相对不足,手术切除难度大、风险高,围手术期并发症多、处理复杂。回顾性分析胸腔巨大肿瘤的临床特点、影像表现、手术资料和病理特征,总结围术期诊治经验,研究相关临床病理资料间的关系。2、评价胸腔巨大肿瘤手术患者总体预后,探讨预测手术预后的临床危险因素。3、胸腔巨大肿瘤主要的治疗手段是手术切除,精准的术前评估是保证手术安全、可行的前提。术前评估要点在于:判断肿瘤毗邻关系及可切除性;辨识瘤蒂及滋养血管。肿瘤是否外侵以及手术切除方式也是预测手术转归的主要临床因素。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可构建高分辨率三维视图模型,在辅助外科领域手术规划方面已有广泛应用。探讨其用于指导胸腔巨大肿瘤术前评估、手术规划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研究方法:1、选取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东院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70例胸腔巨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搜集汇总其临床特点、影像表现、手术情况、病理特征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观察分析。2、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东院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69例胸腔巨大肿瘤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系统随访患者总生存期、无复发生存期,通过生存分析工具来研究预测手术预后的临床危险因素。3、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东院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40例胸腔巨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常规增强CT患者作为对照组,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患者作为观察组,术前影像评估辨识肿瘤滋养血管并通过术中探查验证比较两组图像检出滋养血管的效率,同时搜集汇总患者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术期并发症等临床手术资料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70例入组患者平均年龄45岁(15-79岁),男性37名(52.86%),女性33名(47.14%),30-6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约60%的患者在这个年龄段发病,吸烟者19人(27.14%),非吸烟者51人(72.86%),吸烟程度与发病无显着关联。24例患者(34.29%)为查体发现,无自觉症状,46例患者(65.71%)因症状就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胸闷气短(25例,35.71%)、胸痛(8例,11.43%)、咳嗽咳痰(5例,7.14%)、上腔静脉综合征(5例,7.14%)以及乏力(3例,4.29%),因症状就诊者明显多于无症状查体发现者。30例患者术前接受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一致者仅12例(40%)。3例患者(4.29%)行姑息切除,32例患者(45.71%)行单纯肿瘤根治切除,35例患者(50%)行扩大根治切除。术中出血量100-6000ml,平均900ml。肿瘤体积11cm×8cm×6cm-35cm×30cm×15cm,平均 2391cm3,重量 900-6000g,平均 2600g。2、胸腔巨大肿瘤手术患者1年、3年和5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3.9%、76.8%和68.2%。单变量分析显示性别、年龄、手术切除方式、病灶切除完整性与术后OS相关(p值分别为0.027、0.025、<0.001、0.006),手术切除方式、病灶切除完整性与术后RFS相关(p值分别为<0.001、0.015)。多变量分析显示年龄、手术切除方式与术后OS相关(p值分别为0.035、0.003),手术切除方式与术后RFS相关(p=0.006)。3、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组患者肿瘤合并外侵需行扩大切除的比例高于常规增强CT组(50%vs 25%),姑息切除手术的比例低于常规增强CT组(4.17%vs 12.5%),说明三维重建图像有助于更好地筛选出可手术切除的复杂胸腔巨大肿瘤患者。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低于常规增强CT组(均值:760ml vs 1050ml,p=0.039),但是手术时间、围术期并发症、围术期死亡方面的比较并无显着优势。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的滋养血管检出率高于常规增强CT(73.68%vs 7.14%,p<0.001)。结论:胸腔巨大肿瘤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复杂,应由诊疗经验丰富的医疗中心进行诊治。胸部增强CT扫描目前仍是术前影像学诊断的金标准,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的准确性有限。手术切除难度大、风险高,术前评估精准、手术策略正确、切除操作稳健以及围术期并发症防治妥当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手术切除是胸腔巨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术后1年、3年和5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3.9%、76.8%和68.2%。肿瘤合并外侵中转扩大切除甚至姑息切除是胸腔巨大肿瘤患者术后OS、RFS预后不良的主要临床因素,60岁以上老年患者术后OS预后不佳。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有助于判断肿瘤毗邻关系及可切除性,有利于减少术中出血,辨识肿瘤滋养血管更加准确,使得手术更加安全、高效。
刘玉金,张孝军,宋鹏,王志军,徐家华,王茂强[6](2012)在《纵隔肿瘤血管造影及栓塞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纵隔肿瘤供血动脉来源及其栓塞的价值。方法收集近年来经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治疗的纵隔肿瘤6例,其中胸骨后甲状腺肿1例,恶性胸腺瘤1例,恶性神经纤维瘤2例,滑膜肉瘤1例,纵隔型肺癌1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分析纵隔肿瘤的动脉供血来源,评估栓塞对辅助手术切除及预后的价值。结果纵隔肿瘤根据生长位置可有不同的供血动脉,本组病例所见主要供血动脉有甲状颈干、胸廓内动脉、支气管动脉、膈下动脉和肋间动脉,发生胸壁侵犯时可有胸壁外侧动脉供血。肝动脉也可向邻近纵隔肿瘤供血。可同时有纵隔两侧动脉供血。3例于栓塞后20 h内手术切除,术中出血明显较少,肿瘤易于剥离,切除标本可见肿瘤大部分变性坏死。3例因为术后复发、瘤体巨大未行手术切除,复查可见肿瘤大部分坏死、体积萎缩。结论纵隔肿瘤供血动脉来源复杂,需根据肿瘤部位、大小及侵犯范围全面寻找可能的供血动脉,以达到彻底栓塞的目的。栓塞对于辅助手术切除和控制肿瘤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唐健,于长海,李捷,李少军[7](2012)在《Ⅲ、Ⅳa期侵袭性胸腺瘤的手术、综合治疗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四年期间以手术为主治疗29例Ⅲ、Ⅳa期恶性胸腺瘤的治疗经验。方法按肿瘤大小及位置分别采用正中劈胸骨切口或后外侧切口施行手术,切除肿瘤全部或大部,术后均行放疗并相应化疗。结果 23例Ⅲ期恶性胸腺瘤患者术中将肿瘤彻底或大部切除,6例Ⅳa期者亦尽量将心包或胸腔内的转移灶清除,难以清除者予以电灼促进坏死。所有患者术后分别接受放疗及化疗,无治疗期间死亡病例。随访1~6年,平均随访34.7个月,Ⅲ期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为100%(23/23)、91.3%(21/23);86.9%(20/23)。Ⅳa期手术组的1、3、5年生存率分为100%(6/6)、66.7%(4/6)、50%(3/6)。结论Ⅳa期并非手术的绝对禁忌证,尽可能以手术方式减低肿瘤负荷再辅以综合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郭红娟[8](2011)在《CT灌注成像在良恶性胸腺瘤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胸腺瘤是前纵隔常见的肿瘤,起源于胸腺上皮,形态多样化,临床表现也不相同。胸腺瘤一般是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但有明显的恶性变倾向。良性胸腺瘤、恶性胸腺瘤的诊断对医生制定治疗方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决定病人的预后及生存率。临床急需一种检查手段对胸腺瘤的良恶性提早做出诊断。研究良性胸腺瘤、恶性胸腺瘤CT灌注成像特征,对比良性胸腺瘤、恶性胸腺瘤CT灌注成像参数之间的差异。评价CT灌注成像对良性胸腺瘤、恶性胸腺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45例患者行多层螺旋CT胸腺灌注检查,恶性胸腺瘤12例,良性胸腺瘤29例,2例残余胸腺,2例灌注失败,与手术后病理相符39例,2例行保守治疗。采用GE lightspeed螺旋4排多层CT机扫描,先做胸部普通扫描,层厚和层间隔均为10mm,选择肿块最大一层为灌注层,采用cine模式扫描,应用aW4.2工作站,perfusion3分析软件对灌注图像分析,得到良性胸腺瘤、恶性胸腺瘤的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表面通透性(PS)。各灌注参数之间的差异采用SPSS17.0软件中的独立样本秩和检验进行分析,探讨良性胸腺瘤、恶性胸腺瘤之间的差别。结果29例良性胸腺瘤CT灌注参数值分别为:BF(48.26±56.35)、MTT (15.53±11.65)、PS(9.81±5.65)、BV(2.95±2.14),12例恶性胸腺瘤的灌注参数为:BF (157.29±145.06)、MTT (26.33±12.87)、PS (52.01±28.60)、BV(12.72±8.47),各项灌注参数在良恶性胸腺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可精确反映胸腺肿瘤不同时间段病变的强化特征,根据病变内不同的血流学改变,更能准确的鉴别良性胸腺瘤、恶性胸腺瘤。
陈卢峰[9](2009)在《电视胸腔镜在纵隔肿物的诊断和治疗的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对纵隔肿物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收集2004.07至2008.12在福建省立医院行VATS下纵隔肿物手术的1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和同期于该院传统开胸行纵隔肿物切除手术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通过比较两组资料,探讨VATS对纵隔肿物的诊疗价值。结果:VATS组,完全胸腔镜下完成肿物切除81例, VATS辅助下小切口完成肿物切除19例,VATS下行肿物活检11例,改传统开胸切除肿物5例,所有病例均得到确诊。VATS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胸管留置时间、胸腔引流量、术后人均镇痛次数、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开胸组,VATS组分别为2.02±0.77h、56.5±32.3ml、1.5±1.0天、136.8±161.4 ml、1.41士0.84次、8.2±4.3天,开胸组分别为2.86土0.49 h、227.9士113.0ml、5.63土2.57天、253.37土121.59ml、2.82士1.17次、14.17土1.75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VATS术后并发症少于开胸组,VATS组术后并发症5例,占4.3%(5/116),开胸组术后并发症7例,占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访中发现慢性疼痛、上肢运动障碍,VATS组1例,占0.09%,开胸组7例,其中5例合并上肢运动障碍,占14.58%,VATS组少于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 )。结论:VATS不仅可以进行肿物完整切除,而且对无法切除肿物可进行多点取材,得到组织学诊断,同时,手术安全、切口小,手术创伤轻,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缩短,术后胸部引流管放置时间缩短,引流量少,术后伤口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明显减少,术后慢性疼痛、上肢活动障碍发生率低,住院时间大大缩短,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因此对纵隔肿物诊断、治疗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在纵隔肿物的诊疗中值得推广。
汪维阳,林国成,曹劲松,梁社富,肖杰,毛建平[10](2008)在《胸廓内动脉的血管解剖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胸廓内动脉的血管解剖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在22例肝癌及胸部疾患的介入治疗中运用了经胸廓内动脉插管DSA造影,对胸廓内动脉参与病变供血的病例进行了介入治疗,并进行了经验总结。结果:胸廓内动脉参与病变供血12例,胸廓内动脉行程长、分支及供血器官较多,对胸廓内动脉参与供血的病变进行介入治疗有重要价值。结论:胸廓内动脉在肝癌及胸部疾患的介入治疗中不应忽视。
二、恶性胸腺瘤胸廓内动脉灌注化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恶性胸腺瘤胸廓内动脉灌注化疗(论文提纲范文)
(1)磁共振DWI图像纹理分析预测胸腺上皮性肿瘤病理分型与分期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 胸腺解剖与生理 |
2 TETS概述 |
2.1 TETs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 |
2.2 TETs的 WHO病理分型及Masaoka-Koga分期 |
2.3 TETs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 |
3 TETS的影像学检查现状 |
3.1 常规影像技术在TETs中的应用 |
3.1.1 常规CT |
3.1.2 常规MRI |
3.2 功能成像技术在TETs中的应用 |
3.2.1 CT灌注技术 |
3.2.2 双能量CT技术 |
3.2.3 PET-CT |
3.2.4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
3.3 影像组学 |
3.3.1 纹理分析技术的原理、优势和方法 |
3.3.2 MR纹理分析技术研究现状 |
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引言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图像采集 |
2.2 数据处理与图像分析 |
2.2.1 ADC值测量 |
2.2.2 肿瘤分割 |
2.2.3 特征提取 |
2.2.4 特征选择 |
2.3 病理诊断及临床分期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临床资料及人口学特征 |
3.2 胸腺上皮性肿瘤简化病理分型与分期的关系 |
3.3 低、高危胸腺瘤和胸腺癌三组间ADC值与DWI纹理参数的比较 |
3.4 早期和进展期TETs ADC值与DWI纹理参数的比较 |
3.5 ROC统计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小结 |
本研究的意义及结果 |
下一步工作计划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胸腺瘤术后并发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收集指标 |
1.3 手术方式 |
1.4 ASA分级 |
1.5 肺部感染诊断标准 |
1.6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2.1 一般临床资料 |
2.2 单因素分析 |
2.3 多因素logistic分析 |
讨论 |
3.1 危险因素分析 |
3.2 预防及治疗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3)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联合NP方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晚期胸腺癌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疗效评定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缓解率 |
2.2 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 |
3 讨 论 |
(4)胸廓内动脉栓塞在胸部肿瘤术前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动脉造影 |
1.2.2 胸廓内动脉造影及栓塞技术 |
2 结果 |
3讨论 |
(5)胸腔巨大肿瘤手术预后分析及三维重建影像技术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胸腔巨大肿瘤手术治疗回顾性观察分析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胸腔巨大肿瘤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MDCT三维重建影像技术临床应用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外文论文1 |
外文论文2 |
(6)纵隔肿瘤血管造影及栓塞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临床资料 |
1.2方法 |
1.2.1血管造影及栓塞方法 |
1.2.2随访内容 |
2结果 |
2.1血管造影结果 |
2.2栓塞情况 |
2.3随访结果 |
3讨论 |
(7)Ⅲ、Ⅳa期侵袭性胸腺瘤的手术、综合治疗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本组29例中男16例, 女13例。 |
二、手术方法和围手术期处理 |
三、病理分型 |
四、综合治疗的选择 |
五、统计学分析 |
结 果 |
一、临床早期结果 |
二、术后治疗情况 |
三、随访结果 |
讨 论 |
(8)CT灌注成像在良恶性胸腺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CT灌注成像在良恶性胸腺瘤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缩略词索引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9)电视胸腔镜在纵隔肿物的诊断和治疗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四、恶性胸腺瘤胸廓内动脉灌注化疗(论文参考文献)
- [1]磁共振DWI图像纹理分析预测胸腺上皮性肿瘤病理分型与分期的价值[D]. 李博.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2]胸腺瘤术后并发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分析[D]. 付海林.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3]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联合NP方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晚期胸腺癌患者的临床研究[J]. 巴艳华. 医药论坛杂志, 2019(02)
- [4]胸廓内动脉栓塞在胸部肿瘤术前的应用价值[J]. 赵勇. 中国民康医学, 2018(12)
- [5]胸腔巨大肿瘤手术预后分析及三维重建影像技术临床应用研究[D]. 冯振. 山东大学, 2017(03)
- [6]纵隔肿瘤血管造影及栓塞的临床应用[J]. 刘玉金,张孝军,宋鹏,王志军,徐家华,王茂强.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2(11)
- [7]Ⅲ、Ⅳa期侵袭性胸腺瘤的手术、综合治疗及预后分析[J]. 唐健,于长海,李捷,李少军. 临床肺科杂志, 2012(07)
- [8]CT灌注成像在良恶性胸腺瘤中的应用[D]. 郭红娟. 郑州大学, 2011(04)
- [9]电视胸腔镜在纵隔肿物的诊断和治疗的应用价值[D]. 陈卢峰. 福建医科大学, 2009(10)
- [10]胸廓内动脉的血管解剖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价值[J]. 汪维阳,林国成,曹劲松,梁社富,肖杰,毛建平. 放射学实践,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