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物依赖患者的护理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萍[1](2021)在《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课程培训大纲的构建》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参考国外护士处方教育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护理教育背景,构建科学合理的、实用的、适合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的护士药物处方课程培训大纲,为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确定培训大纲中各课程的重要性,为护理硕士研究生药物处方的教学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文献调研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与护士处方教育相关的文献,并追溯其参考文献,查找国外知名大学官网中与护士处方教育相关的内容,充分了解国内外护士处方教育现状。结合我国护理本科、研究生教育现状,拟定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课程培训大纲初稿。2.半结构访谈法依据专家纳入标准分别选取医学院校和三甲医院从事临床医学、护理、药学专业的专家各2名,共计6名专家进行半结构访谈。整理分析访谈结果,经小组讨论后修改形成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课程培训大纲第一轮咨询问卷。3.改良德尔菲法邀请省内外医学院校和三甲医院中从事临床医学、护理、药学等专业的专家共30名进行专家咨询,咨询关于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培训大纲的内容,对咨询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最终结果。4.统计学方法建立EXCEL咨询结果数据库,运用SPSS26.0软件进行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专家的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协调系数的计算。确定培训大纲中各培训内容的权重,运用克朗巴赫ɑ系数和相关系数对培训大纲进行信效度评价。结果:1.专家的代表性较好,咨询结果可靠从专家基本情况可看出,专家来自不同的领域且均有较高的学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代表性较好。两轮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分别为86.67%和100%,权威系数分别为0.837和0.850,协调系数分别为0.740和0.135(P<0.001)。由此可见,专家对本课题的关注程度和认可度较高,所有专家对此培训大纲的认同度也较为一致,咨询的结果可靠。2.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培训大纲的确定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对咨询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后,最终确立了适用于护理硕士研究生的《护士药物处方》培训大纲,其共涵盖了课程导论、诊断学、药物治疗学、相关法律法规、诊疗伦理与药物管理、课程考核等六个课程版块,这六板块共有18项课程内容(包含91项授课内容和2项考核内容),并根据培训内容设定了相应的培训目标以及学时数,共116个学时(1学时=50min),此外,还确定了讲授、案例分析、PBL、演示法、翻转课堂、实验室高仿真模拟教学等培训方式。3.培训大纲中培训课程的权重结果培训大纲中六个板块(课程导论、诊断学、药物治疗学、相关法律法规、诊疗伦理与药物管理、课程考核)的权重依次为0.145、0.169、0.178、0.165、0.173、0.165。除第一章课程导论的权重较低,与其它单元权重相差较大外,其余单元权重相差不大。4.培训大纲的信效度评价结果信度方面,除第一单元“课程导论”外,其余课程单元与所包含的章节内容的内部信度依次为0.589、0.848、0.890、0.707、0.827;除第二章与其两节内容间信度较差外,其余章节的内部信度都较好;效度方面,这六章内容以及各章与所包含的各节内容间的相关性较好,由此看来,此培训大纲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结论:本研究运用德尔菲法确定了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课程培训大纲;培训大纲内容全面丰富、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科学性和可靠性较高,可为国内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的培训提供参考依据。
刘佳宁[2](2021)在《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模型建构及运动干预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药物依赖已成为全世界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不仅能引发各种生理疾病,还会增加犯罪风险,对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巨大危害。在我国,药物依赖在摧残个体健康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已有研究发现,长期滥用药物会导致药物依赖者的身心功能受损,并患有精神和心理障碍。然而目前我国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测评系统仍不完善,缺乏专门的测量工具,尤其是影响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因素(如家庭功能和锻炼态度等)对药物渴求的作用尚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将基于前期研究结果,编制适用于我国药物依赖戒断者的心理健康测量问卷,构建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模型,并通过运动干预研究对心理健康模型进行检验。研究一编制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测量工具。在强制隔离戒毒所对药物依赖戒断者发放问卷,基于药物依赖行为的多个维度,初步编制我国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问卷,并进行信效度检验。研究二基于研究一的测量工具,对我国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中,研究2a主要测试了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其特点,研究2b则考察了药物依赖戒断者家庭功能与锻炼态度的关系。研究三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采用研究一的测量工具,进一步揭示药物依赖戒断者药物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因果关系。研究四在随机条件下,将被试分成有氧运动干预组和对照组,并在实验前、后分别进行心理健康问卷测试,考察10周有氧运动对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采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运动干预过程中毒品渴求对毒品强迫性行为发展趋势的影响。研究五采取每周4次的有氧运动,考察16周后,对药物依赖戒断者运动前后的情绪状态和情绪注意偏向的影响。最后,基于研究四和研究五,研究六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分别进行10周康复操和功率自行车两种运动干预方式,考察不同有氧运动方式对药物依赖戒断者食物奖赏功能的改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一经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剔除了《强迫性药物使用问卷》中3个条目,并对SCL-90心理症状量表、药物渴求问卷和锻炼态度问卷进行调整,最终形成的《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2)研究2a调查发现,我国药物依赖戒断者普遍年龄在26~35周岁之间,多呈现文化水平较低,使用药物长达5年以上,首次使用年龄较小等特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和不同文化水平之间心理症状存在显着差异,抑郁和焦虑症状是影响药物渴求的重要因素;(3)研究2b中,已婚药物依赖戒断者的锻炼态度和家庭功能优于单身药物依赖戒断者和其他组的戒断者,家庭的“沟通”功能是可以调节锻炼态度的重要因素;(4)研究三中,发现心理症状是影响药物依赖和强迫性行为的主要成因,药物依赖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同时锻炼态度可调节药物渴求和强迫性行为之间的关系;(5)研究四中,通过运动干预,药物依赖戒断人群的心理症状得到了有效改善、药物渴求和强迫性药物使用明显降低;同时,多层线性模型发现运动干预对药物渴求(获得性渴求)和强迫性药物使用(强迫性渴求)具有调节效用;(6)研究五中,有氧运动干预后,药物依赖戒断者的焦虑状态、焦虑特质、抑郁程度均有显着降低,且对毒品和极负图片的注意力也明显下降;(7)研究六中,相比于舞蹈康复运动,功率自行车运动干预能够有效提升药物依赖者前额叶皮层的激活水平,从而有利于恢复其对食物等自然奖赏物的敏感性。研究结论:(1)《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问卷》共84题,包含药物渴求、药物强迫性使用、锻炼态度、心理症状四个部分,经检验具有较好的信效度;(2)建立了我国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中介调节效应模型,其中,药物渴求在心理症状对强迫性药物使用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而锻炼态度在这一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中起调节作用;(3)有氧运动能够有效改善药物戒断者的负性心理症状、降低药物渴求和强迫性药物使用;并且通过减少戒断者对极度负性情绪和药物相关刺激的注意偏向,增强大脑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对非药物奖赏(食物)的认知加工,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庞晓武[3](2021)在《急性太极拳运动和高强度间歇训练对甲基苯丙胺依赖者抑制控制影响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抑制控制功能是执行功能的一个重要成分,是指在保持对相关刺激的关注的同时,调节优势行为和认知反应,管理来自无关刺激的干扰的能力。通常来说,抑制控制能力的下降是问题行为的重要特征之一。戒断期的甲基苯丙胺赖者的抑制控制能力不足已被证实,抑制控制能力的下降也导致了药物依赖者无法抑制自身对毒品的渴求。因此,改善甲基苯丙胺依赖者的抑制功能缺陷可能是解决其长期成瘾的办法之一。太极拳是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已被运用于运动戒毒康复领域。在前人的研究中,太极拳在甲基苯丙胺依赖者的身心康复方面被初步证明有效,但太极拳对甲基苯丙胺依赖者的认知功能的改善目前不明确。此外,2018年司法部提出积极探讨大强度运动对戒毒人员的影响,因此本研究据此设计了一套高强度间歇训练,本研究旨在探讨和对比急性太极拳运动和高强度间歇训练对甲基苯丙胺依赖者个体抑制控制的影响。研究对象与方法:共有47名来自上海市某强制隔离戒毒所的男性甲基苯丙胺依赖者自愿参加了这项研究。将受试者随机分为太极拳组(24名)和高强度间歇训练组(23名)。太极拳组接受30分钟的一次急性太极拳干预;高强度间歇训练组接受30分钟的一次急性高强度间歇训练跑干预。太极拳组采用无恢复期的连续训练;高强度间歇训练组以循环训练的形式进行,工效恢复比为1:1。使用基于计算机的Go/Nogo任务和Stroop任务,在运动前后于室内环境中评估受试者的抑制控制。在运动过程中,使用心率表和运动自觉量表(RPE)记录心率和RPE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基线指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受试者急性运动干预前后的认知任务的平均反应时和正确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太极拳和高强度间歇训练干预期间,受试者的总平均心率分别为120.69±7.64次/分和147.75±20.71次/分;太极拳组和高强度间歇训练组RPE评分分别为12.69±1.32和16.38±1.57。在Go/Nogo任务测试中,反应时的时间主效应显着(F(1,44)=8.424,p=0.006,η2=0.161)和反应正确率的时间主效应显着(F(1,44)=7.813,p=0.008,η2=0.151),太极拳组和高强度间歇训练组均降低了反应时和提高了反应准确性;此外,正确率的时间和条件交互作用显着(F(1,44)=8.866,p=0.005,η2=0.168),简单效应分析表明,Nogo条件下基线的正确率低于后测。在Stroop任务测试中,反应时的时间主效应显着(F(1,44)=39.738,p<0.001,η2=0.475),两组均降低了反应时;正确率的时间主效应显着(F(1,44)=21.643,p<0.001,η2=0.330),正确率的时间和组别交互作用显着(F(1,44)=4.162,p=0.047,η2=0.086),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发现高强度间歇训练组的后测的正确率高于基线。结论:急性的太极拳运动和高强度间歇训练均能改善甲基苯丙胺依赖者的抑制控制。与太极拳组相比,高强度间歇训练组在反应准确性方面有更好的提高。这些发现证明了太极拳和高强度间歇训练在改善甲基苯丙胺依赖者认知方面的潜力。
袁双凤,马丹丹,刘瑞华[4](2021)在《艾滋病患者心理症状群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心理症状群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10例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简氏简明心境量表进行调查,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确定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症状群,分析心理症状群的影响因素。结果入组患者简氏简明心境量表"无价值感""孤独""有怨气""焦虑""不确定感"发生率最高,均>90%。艾滋病患者存在3个心理症状群,分别为应激症状群、敌对症状群、自我否定症状群,文化程度、吸毒、药物依赖是敌对症状群的影响因素(P<0.05),婚姻状况、伴随疾病是自我否定症状群的影响因素(P<0.05),经济状况、伴随疾病是应激症状群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艾滋病患者主要存在应激症状群、自我否定症状群、敌对症状群,临床应早期识别并进行针对性护理,以提高心理护理效果。
崔启春,陈强[5](2021)在《阿片类药物依赖患者围手术期疼痛的管理》文中研究表明在过去的20年里,随着处方和非法阿片类药物滥用的大量增加,药物成瘾和依赖患者的数量剧增,成瘾和阿片类药物相关死亡的比率令人震惊,对于麻醉医师来说,临床工作中遇到长期接触阿片类药物的患者,无论其接触目的是治疗性的还是娱乐性的,对此类患者的围手术期疼痛管理都极具挑战[1]。本文围绕近年来国内外阿片类药物依赖患者现状、术前评估、术中管理、术后镇痛等关键性问题作简要综述。
张玲[6](2020)在《云南省某地区美沙酮维持治疗动机测量及量表编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美沙酮维持治疗(Methadone Maintenance Treatment,MMT)是吸食阿片类人员减少毒品伤害和艾滋病等传染病感染的主要方法,治疗/戒毒动机会直接影响MMT的依从性和治疗的最终效果。目前国内外研究治疗/戒毒动机的对象大多是强戒(戒毒所)人员,鲜见以美沙酮门诊和社区社戒社康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此类研究。德克萨斯州基督教大学治疗动机量表(Texas Christian University Treatment Motivation Scales)在美国多年来广泛应用于MMT人群及其他药物滥用领域的动机测量,信效度良好。因此本研究,以TCU治疗动机量表为基础,翻译改良后编制成MMT动机量表。并通过对云南省玉溪市MMT受治者的基本情况及美沙酮维持治疗动机进行调查,探索MMT动机量表在中国的适用性。[方法]2019年8月~2020年1月,根据方便抽样原则,抽取云南省玉溪市共5家美沙酮维持治疗诊所共172例受治者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及个人深入访谈,专家咨询法,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翻译TCU治疗动机量表后,通过3轮专家咨询法,从文化、社会和阅读习惯等方面进行改良。预调查(量表翻译稿)和二次调查(量表修订稿)后,分别进行改良量表的信效度分析,剔除或修改观察值不达标的条目,经调整后形成最终量表(美沙酮维持治疗动机量表)。采用SPSS 22和Mplus 7.0两个软件进行统计分析。SPSS完成量表的项目分析、信度分析、探索式因子分析、美沙酮维持治疗与治疗动机关系研究。Mplus完成美沙酮维持治疗动机量表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发放172份问卷,回收172份,问卷回收率为100%。TCU治疗动机量表翻译稿调查71例,量表修订稿调查31例。正式问卷发放70份,其中大部分为男性;年龄为19~60岁,平均年龄41.56±8.233岁。(2)在预调查中,量表翻译稿的信度>0.75,各维度的信度不足0.70;四个维度中DH不适合做因子分析,PR,TR,EP中大量题项的因素负荷量小于0.6,解释总变异量均小于40%;电子问卷用时相比纸质问卷短(P<0.001),且电子问卷(66.7%)更容易被接受。(3)量表修订稿条目池包括原量表中的29题(修改后)和新增的17题(根据访谈结果)共46个条目。咨询专家后条目池保留41题、删除新增条目中题意重复的3题和原量表中不符合中国国情的2题,新增2题(EP)共43个条目。量表修订稿经项目分析、信效度分析和咨询专家后保留18题,PR、DH、EP三个维度。(4)美沙酮维持治疗动机量表的评价:信度分析显示美沙酮维持治疗动机量表的组成信度和分半信度为0.906、0.802,各维度的组成信度分别为0.833、0.861、0.768,各维度的分半信度分别0.754、0.851、0.758;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量表内所有题项的因素负荷量均大于0.6,三个维度经过萃取后保留的因素联合解释总变异量均在50%以上;验证性因子分析后,量表的三个维度的模型拟合指标均达到评价标准。参数显着性估计显示量表所有题项的标准化因素负荷量均大于0.5,P值均小于0.05,量表的三个维度的收敛效度均大于0.4。(5)美沙酮维持治疗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美沙酮维持治疗动机量表得分情况为总量表4.34±0.64分,问题认知维度4.62±0.59分,求助意愿维度4.60±0.65分,外部压力维度3.81 ±0.97分。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提示,Ⅰ.总量表:无复吸行为、自愿主动戒毒、非独居的MMT受治者动机强。Ⅱ.问题认知维度:无复吸行为、自愿主动戒毒的MMT受治者在该维度动机强。Ⅲ.求助意愿维度:没有复吸行为、自愿主动戒毒、文化程度高的受治者在该维度的动机强,而服用美沙酮剂量越高,改维度的动机越弱。Ⅳ.外部压力维度:无复吸、非自愿主动戒毒且非独居的受治者在该维度的动机强。[结论]TCU治疗动机量表翻译稿及各维度的信度和效度均不理想。经改良后,美沙酮维持治疗动机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理想,保留的题项都可接受,模型拟合度良好,可行性和可接受性也较高,适合用于中国MMT人群,可以推广用于中国MMT人群的治疗动机测量。患者的文化程度、职业、居住情况、自评身体健康情况会引起患者美沙酮维持治疗动机不同。提示美沙酮门诊应加强对文化程度低、从事农业、居住在农村的患者的管理及美沙酮维持治疗知识普及。患者的戒毒意愿、是否出组、是否有复吸、是否有尿检阳性记录、首次喝美沙酮距今时间、美沙酮剂量、美沙酮外带情况会引起问题认知、求助意愿、外部压力和总量表分数的不同,导致治疗动机高低不同。提示对于有出组、复吸、尿检阳性问题的患者应加强管理和健康教育,可采取一些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来提高这群人的治疗动机和依从性。
奚凯雯[7](2020)在《老年乳腺癌围手术期护理实践方案的初步构建》文中认为目的:以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及集束化护理理念为指导,初步构建老年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实践方案。方法:在全面检索相关指南基础上,通过对32例老年乳腺癌患者、照护者、医护人员等利益相关人群的质性访谈明晰老年乳腺癌患者围术期护理现状,形成老年乳腺癌围术期护理关键问题;继而,对聚焦关键问题相关证据进行查找、内容分析和证据整合,结合多伦多乳腺癌信息需求问卷的量性调查结果调整健康教育内容,构建形成方案初稿;最后,使用Delphi专家咨询法评价目标人群对方案适用性,并据此调整方案和确定最终实践方案维度及条目。结果:(1)指南检索未发现国内外针对老年乳腺癌患者的护理指南,纳入以老年围术期、乳腺癌围术期患者为目标人群的13篇质量等级为B级以上指南,提取归纳相关护理措施。(2)质性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护理实践缺乏老年人群特异性,而老年乳腺癌患者在围术期多表现出害怕影响家庭的心理负担、对诊疗过程的信息匮乏、康复效果不理想、护理配合能力不足等显着特征,据此确定老年乳腺癌围手术期护理聚焦问题为“心理评估及干预”、“健康教育策略”、“患肢功能锻炼计划”与“照护者照护能力评估”。(3)根据聚焦问题检索获取22篇原始文献推荐意见,补充第一部分指南推荐条目,形成方案涉及术前评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出院评估及宣教等内容。(4)量性调查显示,144例老年组信息需求总分为201.74±28.83分,与118例非老年组总得分无统计学差异,但两组信息需求体现在不同维度上,老年患者对伤口护理及治疗副作用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非老年组(p<0.05),而寻求社会帮助或支持、检查意义及结果解释、疾病发生发展等涉及医学名词方面需求明显降低,且随着年龄增长,对于照护及治疗选择相关信息需求呈现增强趋势,由此关注特点调整方案中健康教育策略。(5)经两轮专家咨询,形成包含5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47个三级指标的《老年乳腺癌围手术期护理实践方案》。结论:本研究结合老年患者特点及护理现状,综合现有证据,以科学、透明、严谨的准则初步构建《老年乳腺癌围手术期护理实践方案》,旨在为临床护理人员实施老年乳腺癌人群围术期护理提供指导意见。
冯娟[8](2020)在《基于子午流注择时大黄外敷神阙穴联合胃肠起搏在功能性便秘老年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子午流注理论,将大黄外敷神阙穴联合胃肠起搏应用于功能性便秘老年患者,探寻一种有利于功能性便秘老年患者的最佳干预方法。[方法]某三甲中医院脾胃科2017年02月-2018年02月收治的功能性便秘老年患者,根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患者数量62例,通过随机方式将其划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2组,结合剔除标准,最终入组患者数量为60例。其中实验组(n=30)患者肠镜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诊断为功能性便秘老年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根据子午流注理论,选择大肠经开放时间(晨间5点至7点)采用生大黄调和薄荷油敷于神阙穴,同时采用胃肠起搏术刺激肠道蠕动,促进生大黄药物吸收;对照组(n=30)患者选取大肠经(晨间5点至7点)开放时间,采用单独大黄外敷神阙穴促进患者肠道蠕动,同时加用腹部顺时针按摩30min。两组患者通过比较首次排便时间、自发性排便次数、粪便性质,填写功能性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将数据收集时间定为干预后2周,采用医学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结果统计分析,以此来对两组功能性便秘老年患者排便情况进行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2.首次排便时间:治疗前两组患者在首次排便时间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两周后,实验组首次排便时间高于对照组,两组首次排便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自发性排便次数:治疗前两组患者在自发性排便次数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两周后,实验组排便次数高于对照组,两组自发性排便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粪便性质:治疗前,两组粪便性质得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周后,两组粪便性质得分均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粪便性质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得分:治疗前,两组患者在便秘生活质量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分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1.本研究表明:子午流注择时大黄外敷神阙穴联合胃肠起搏术能刺激肠道蠕动增强,促进大黄药物吸收,有效提高首次排便时间,促进自发性排便次数,有效改善粪便性质;2.本研究表明:采用大黄外敷神阙穴联合胃肠起搏,优于单独使用大黄外敷神阙穴,能够更加有效的持续的改善功能性便秘老年患者生存质量,改善生活状态,提高其舒适度。不过因为研究时间整体不长,在大样本数据方面比较欠缺,因此是否具备长期治疗效果,需要进行后续的长期观察。
张志雷[9](2019)在《太极拳锻炼对苯丙胺类兴奋剂依赖者身心康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苯丙胺类兴奋剂(ATS)等新型合成毒品已经代替海洛因等传统毒品成为现阶段中国的主流毒品,ATS滥用可产生严重的情绪问题和高危行为,危害个人健康及社会稳定。在联合国的倡导下,研究人员开展了一系列体育介入药物滥用研究,研究显示身体活动和锻炼影响的多巴胺受体激活、多巴胺浓度增加,这与药物滥用具有相同的奖赏途径;同时大量研究证实了太极拳锻炼对正常人群及慢性病患者的身心健康效益;所以设计太极拳干预ATS依赖者康复的锻炼方案,检验干预效果,对促进ATS依赖者康复回归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分为四个研究进行,研究一设计太极拳锻炼方案,要求锻炼方案普遍适用于戒毒场所ATS依赖者。研究二至研究四分别用三个平行对照实验检验太极拳锻炼的效果。研究对象为上海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人员。实验设计组间因素为组别(太极拳组、对照组),组内因素为测试时间(干预前、干预后)。实验分为一次性锻炼干预实验(太极拳组35人,对照组33人)和中长期锻炼干预实验,其中中长期锻炼干预实验分为男子干预(太极拳组38人,对照组38人)和女子干预(太极拳组39人,对照组40人)两个实验。数据全部导入SPSS20.0软件,依赖者分类资料采用构成比或率进行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和标准差进行描述;组间计数数据比较使用卡方检验,计量数据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调查结果中各变量的关系使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实验结果中两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结果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纳入协方差。结果基于运动干预药物依赖和太极拳健康促进的研究实践,确定了太极拳中长期锻炼方案设计,锻炼内容为由24式自主改编的太极拳;运动强度控制为55-75%HRmax(最大心率),频率为每周锻炼5次以上,时间为每次20-60分钟,周期为锻炼6个月以上,评价指标为体适能、心理健康、睡眠、药物渴求。实验结果显示一次性太极拳锻炼后ATS依赖者活力激发(P=0.010,η2=0.100)、心理愉悦性升高(P=0.006,η2=0.114),防止了心理活力性降低(P=0.038,η2=0.065),增加了积极的情绪体验,这对于依赖者保持心理健康,减少药物使用的诱发因素具有重要作用。中长期太极拳锻炼促进了ATS依赖者平衡控制能力(男子P=0.014、η2=0.064,女子P=0.006、η2=0.095),提高了整体健康感(男子P=0.029、η2=0.100,女子P=0.027、η2=0.058)、生命活力(男子P=0.030、η2=0.056,女子P=0.026、η2=0.062)和精神健康(男子P=0.016、η2=0.061,女子P=0.018、η2=0.069);具有性别差异的效果是男子改善了特质焦虑(P=0.028、η2=0.053),并且睡眠时间变长(P=0.003、η2=0.088),睡眠效率提高(P=0.036、η2=0.053),女子表现为心率降低(P=0.003、η2=0.091)和柔韧素质提高(P<0.001、η2=0.223)。锻炼的奖赏效益和身心效益可能作用于药物渴求,依赖者药物渴求下降明显(男子P=0.048、η2=0.048,女子P<0.001、η2=0.176),促进了康复。结论研究认为太极拳锻炼方案本质上是健康行为干预,促进ATS依赖者的生理与心理康复,可能影响ATS滥用的不健康行为,有助于行为方式的改善。ATS依赖者滥用药物是生理、心理、行为的综合反应。太极拳锻炼的过程也是依赖者身心康复和行为转变的过程,若养成牢固的长期锻炼习惯,可能促进依赖者逐步实现健康观念替代、社交人群替代、生活习惯替代,形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这对于依赖者最终戒断药物、防止复吸具有最要意义。
王云翠[10](2019)在《甲基苯丙胺依赖患者“动机强化-脱敏-神经递质调节”模式的干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索褪黑素对急性甲基苯丙胺诱导的ICR小鼠攻击行为的影响,为后续改善甲基苯丙胺依赖患者负性情绪的干预方法提供依据。2.评价“动机强化-脱敏-神经递质调节”干预模式对自愿戒毒医院及强制隔离戒毒所内的甲基苯丙胺依赖患者动机改变、成瘾记忆强度、负性情绪和(或)注意偏向、一般反应抑制能力及自尊水平的影响。方法1.将100只雄性ICR小鼠(18-22 g)编号后随机分成居住鼠和入侵鼠,每组各50只,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居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5组分别为对照组(溶剂组),甲基苯丙胺(MA)组,褪黑素(MT)2.5 mg/kg、5mg/kg、10mg/kg三个剂量组。溶剂组通过灌胃(i.g.)给予0.5%CMC-Na,然后腹腔注射(i.p.)0.9%生理盐水;MA组用0.5%CMC-Na(i.g.)处理,然后腹腔注射MA(3mg/kg,i.p.);在MA注射前15分钟(3mg/kg,i.p.)用褪黑素(分别为2.5,5,10mg/kg)预处理成为三种不同的治疗组;完成给药15分钟后,利用居住-攻击模型将单个入侵小鼠轻轻放入居住小鼠笼中,通过计算机控制的路径跟踪系统居住鼠首次攻击的潜伏时间(latency to initial attacks,LIA)、攻击总时长(total duration of attacks,TDA)及总攻击次数(number of attacks,NA),共持续15分钟;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HPLC-ECD)测定溶剂组、MA组以及MA+MT阳性组的小鼠海马中五羟色胺(5-HT),多巴胺(DA),以及5-HT的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5-HIAA)、DA的代谢产物二羟苯乙酸(DOPAC)和高香草酸(HVA)的浓度。2.采用平行对照试验设计,将符合要求的湖北省武汉市3所自愿戒毒医院的135名甲基苯丙胺依赖患者随机分配为对照组(27例)、动机组(26例)、脱敏组(27例)、褪黑素组(27例)、综合组(28例)。对照组患者除接受常规精神药物治疗及戒毒康复训练之外,不接受其它任何干预措施;其它各干预组均在接受常规精神药物治疗及戒毒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接受相应干预措施。其中,动机组接受连续5天,每天90分钟的动机强化治疗(懵懂期、思考期、准备期);脱敏组接受连续5天,每天90分钟的脱敏治疗(回想加快速眼动脱敏、内观加快速眼动脱敏、催眠脱敏、NLP改变记忆元素脱敏);褪黑素组接受褪黑素(国食健字批准文号)口服补给15天,补充剂量为每天口服6mg;综合组首先接受5天动机强化治疗,之后接受连续5天脱敏治疗,在动机强化及脱敏治疗的同时接受褪黑素补给15天,补充方式及剂量同褪黑素干预组。干预前后分别用罗德岛大学动机转变评估量表(URICA)、成瘾记忆强度量表(AMI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研究对象的动机水平、成瘾记忆强度、负性情绪进行评价并通过ERP点探测和GO/NOGO范式评价患者干预前后注意偏向及一般反应抑制能力。采用协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广义估计方程、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3.采用平行对照试验设计,将符合要求的湖北省武汉市5所强制隔离戒毒所内的318名甲基苯丙胺依赖患者随机分配为对照组(63例)、动机组(64例)、脱敏组(65例)、褪黑素组(63例)、综合组(63例)。干预方法同自愿戒毒医院内的患者,但对动机访谈进行了改进,结合West和Brow提出的基于动机的成瘾综合理论,借助更多的图片信息,帮助成瘾者深入挖掘其最在乎的事物,与其成瘾行为形成强烈的对立冲突,施以患者能承受的最大“压力”,让其明白自己期望的目标与继续吸毒带来的后果之间的差距,从而帮助患者寻求持续戒毒动机的重要资源。干预前后分别用转变阶段及治疗迫切程度量表(SOCRATES)、AMIS、激惹、抑郁和焦虑量表(IDA)和Rosenberg自尊量表(RSES)评估患者动机水平、成瘾记忆强度、负性情绪及自尊水平。用协方差分析校正了干预前所有量表得分后,对组别效应有统计学意义的使用Bonferroni法进行亚组比较。结果1.急性给予MA(3 mg/kg,i.p.)后可致雄性ICR小鼠的攻击性增加,并伴随小鼠海马内5-HIAA和HVA浓度降低;中等剂量的褪黑素(5 mg/kg,i.g.)预处理,能显对抗小鼠因腹腔注射MA导致的LIA缩短(= 0.04),并减少NA(P=0.004)和TDA(P<0.001),同时也增加小鼠海马内 5-HIAA(P<0.001),DA(P=0.015)和HVA(P<0.001)的含量。另外,褪黑素(5 mg/kg,i.g.)预处理后可提高DA(HVA/DA,(DOPAC+HVA)/DA)和5-HT(5-HIAA/5-HT)的转化率(P均<0.001),尤其是逆转低5-HIAA/5-HT 比值。2.虽然自愿戒毒医院内的五组患者接受干预后戒毒动机得分均有所提高,但五组患者干预后的URICA及无意图期、思考期及行动期分量表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脱敏组(P=0.032)及综合组(P=0.032)干预后与对照组AMIS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三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五组患者干预后的SAS和SDS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81;P=0.417);在条件一致和不一致情况下脱敏组和综合组在缩短患者反应时方面均有优势(P均<0.001),但尚不能认为本研究采用的点探测范式可以测试出患者对毒品图片和中性图片的反应时差异;干预前后中性图片引起的P3波幅有统计学差异(P=0.011),同时,干预后毒品图片与中性图片引起的P3波幅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35);干预后脱敏组和综合组的P3潜伏期均较干预前变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脱敏组干预后的NOGO误报率低于干预前(P=0.01),但褪黑素组误报率高于干预前(P=0.04),其他组干预前后NOGO误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NOGO-N2波幅及潜伏期各组干预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但综合组NOGO-P3波幅干预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01),对照组和脱敏组干预前后NOGO-P3成分潜伏期有统计学差异(P=0.009;P=0.002),其中脱敏组干预后NOGO-P3成分潜伏期短于干预前,但对照组干预后NOGO-P3成分潜伏期长于干预前。3.在强制隔离戒毒所内接受干预后的患者,综合组的采取行动的动机分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脱敏组和褪黑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P=0.008;P=0.001);脱敏组和综合组患者的AMIS量表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各组研究对象干预后的抑郁、焦虑、外向激惹及内向激惹分量表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08;P=0.221;P=0.107;P=0.328);脱敏组和综合组患者的RSES得分高于均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P=0.006)。结论1.褪黑素(5mg/kg,i.g.)预处理可以逆转急性甲基苯丙胺诱导的攻击行为,且DA和5-HT系统参与了攻击行为的加工。2.“动机强化-脱敏-神经递质调节”综合干预模式能有效降低甲基苯丙胺依赖患者的成瘾记忆强度,提高自愿戒毒医院内患者的一般反应抑制能力。同时本干预模式还可提高强制隔离戒毒机构内患者采取行动方面的动机水平及自尊水平。
二、药物依赖患者的护理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药物依赖患者的护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课程培训大纲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2 培训大纲的构建 |
2.1 拟订培训大纲草稿 |
2.2 专家咨询问卷的编制 |
2.3 专家咨询的实施 |
2.4 数据处理 |
2.5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半结构访谈结果 |
3.2 德尔菲咨询结果 |
3.3 第一轮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培训大纲咨询结果 |
3.4 第二轮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培训大纲咨询结果 |
3.5 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培训大纲最终咨询结果 |
3.6 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培训大纲的权重设置 |
3.7 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培训大纲的评价结果 |
4 讨论 |
4.1 专家咨询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
4.2 培训大纲的科学性分析 |
4.3 培训大纲的全面性分析 |
4.4 培训大纲的适用性分析 |
4.5 培训大纲的前瞻性分析 |
4.6 本培训大纲与国外护士处方教育体系对比分析 |
5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创新之处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课程培训大纲专家咨询问卷(第一轮) |
附录2 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课程培训大纲专家咨询问卷(第二轮) |
附录3 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课程培训大纲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模型建构及运动干预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特点及影响因素 |
2.1.1 药物依赖戒断者药物渴求的特点 |
2.1.2 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症状特征 |
2.1.3 药物依赖戒断者家庭功能特征 |
2.2 运动锻炼对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影响 |
2.2.1 运动锻炼促进药物依赖者心理健康效益 |
2.2.2 运动锻炼改善药物依赖者家庭功能的作用 |
2.2.3 运动锻炼促进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大脑神经基础 |
2.2.4 运动改善药物依赖者的注意偏向 |
2.3 心理健康的理论基础 |
2.3.1 健康促进理论 |
2.3.2 计划行为理论 |
2.4 心理健康测评技术应用 |
2.4.1 心理测量量表在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测评中的作用 |
2.4.2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在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测评中的应用 |
3 问题提出 |
4 研究框架 |
4.1 研究思路 |
4.2 研究内容的框架 |
5 研究内容 |
5.1 研究一: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测量工具研制 |
5.1.1 研究目的 |
5.1.2 调查对象 |
5.1.3 问卷编制 |
5.1.3.1 药物依赖维度 |
5.1.3.2 锻炼态度维度 |
5.1.3.3 心理健康维度 |
5.1.4 统计分析 |
5.1.5 研究结果 |
5.1.5.1 药物依赖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 |
5.1.5.2 锻炼态度探索性因子分析 |
5.1.5.4 心理症状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 |
5.1.6 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 |
5.1.6.1 药物依赖问卷验证性因子分析 |
5.1.6.2 锻炼态度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 |
5.1.7 讨论 |
5.1.8 小结 |
5.2 .研究二: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特点分析 |
5.2.1 研究2a: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特点及影响因素 |
5.2.1.1 研究目的 |
5.2.1.2 调查对象 |
5.2.1.3 数据处理方法 |
5.2.1.4 研究结果 |
5.2.1.5 讨论 |
5.2.1.6 小结 |
5.2.2 研究2b:药物依赖戒断者家庭功能与锻炼态度的关系 |
5.2.2.1 研究目的 |
5.2.2.2 研究对象 |
5.2.2.3 测量工具 |
5.2.2.4 测量程序 |
5.2.2.5 数据分析 |
5.2.2.6 研究结果 |
5.2.2.7 讨论 |
5.2.2.8 小结 |
5.3 研究三: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模型的建构与检验 |
5.3.1 研究目的 |
5.3.2 研究对象 |
5.3.3 测量工具 |
5.3.4 统计方法 |
5.3.5 模型建构 |
5.3.6 研究结果 |
5.3.6.1 心理症状与毒品渴求的交叉滞后模型分析 |
5.3.6.2 毒品渴求的中介效应模型 |
5.3.6.3 锻炼态度的调节作用 |
5.3.7 讨论 |
5.3.8 小结 |
5.4 研究四:有氧运动促进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效益检验 |
5.4.1 研究对象 |
5.4.2 运动干预方案 |
5.4.3 测量工具与统计分析 |
5.4.4 研究结果 |
5.4.4.1 有氧运动对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毒品渴求和强迫性行为的影响 |
5.4.4.2 运动干预中毒品渴求对毒品强迫性行为发展趋势的影响 |
5.4.5 讨论 |
5.4.6 小结 |
5.5 研究五:有氧运动对药物依赖戒断者情绪注意偏向调控作用 |
5.5.1 研究对象 |
5.5.2 运动干预方案 |
5.5.3 实验设计 |
5.5.4 实验材料 |
5.5.5 实验任务 |
5.5.6 数据采集及处理 |
5.5.7 研究结果 |
5.5.8 讨论 |
5.5.9 小结 |
5.6 研究六:有氧运动对药物依赖戒断者食物奖赏功能的改善作用 |
5.6.1 实验对象 |
5.6.2 实验任务 |
5.6.3 运动干预和实验流程 |
5.6.4 数据分析与统计 |
5.6.5 研究结果 |
5.6.5.1 运动干预对MA依赖者食物偏好的影响 |
5.6.5.2 运动干预对MA依赖者大脑奖赏系统功能的影响 |
5.6.6 讨论 |
5.6.7 小结 |
6 总讨论 |
6.1 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测量工具的有效特点 |
6.2 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模型的检验 |
6.3 有氧运动促进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提升的效果 |
7 结论 |
8 创新与展望 |
8.1 创新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基本信息 |
附录二 家庭功能量表 |
附录三 贝克自评量表 |
附录四 特质、状态焦虑量表 |
致谢 |
科研经历 |
(3)急性太极拳运动和高强度间歇训练对甲基苯丙胺依赖者抑制控制影响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药物依赖对个体的身心损害 |
2.2 甲基苯丙胺依赖者的抑制控制的特点 |
2.2.1 抑制控制简述 |
2.2.2 甲基苯丙胺依赖者的抑制控制功能障碍 |
2.2.3 评估抑制控制能力的实验测量 |
2.3 运动对甲基苯丙胺依赖者影响的研究 |
2.4 运动对认知影响的相关研究 |
2.4.1 急性运动对认知的影响 |
2.4.2 长期运动对认知的影响 |
2.4.3 运动强度效应对认知的影响 |
2.5 太极拳运动干预研究 |
2.5.1 太极拳对身心康复的影响 |
2.5.2 太极拳对认知的影响 |
2.5.3 太极拳对甲基苯丙胺依赖者的干预效果 |
2.6 高强度间歇训练运动干预研究 |
2.6.1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身心康复的影响 |
2.6.2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认知的影响 |
2.6.3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甲基苯丙胺依赖者的干预效果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3.3 实验设计 |
3.4 研究工具 |
3.4.1 认知任务 |
3.4.2 身体机能测试 |
3.5 实验流程 |
3.6 数理统计法 |
3.6.1 基本信息、身体机能和运动强度数据分析 |
3.6.2 认知任务数据分析 |
4 结果 |
4.1 受试者基本信息和身体机能水平 |
4.2 运动强度 |
4.3 认知行为结果 |
4.3.1 Go/Nogo任务 |
4.3.2 Stroop任务 |
5 讨论 |
5.1 太极拳组和高强度间歇训练组的抑制控制均得到改善 |
5.1.1 太极拳对甲基苯丙胺依赖者抑制控制的影响 |
5.1.2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甲基苯丙胺依赖者抑制控制的影响 |
5.2 太极拳组和高强度间歇训练组对认知影响差异的对比 |
6 结论 |
7 研究不足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艾滋病患者心理症状群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调查方法 |
1.2.2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入组患者一般资料 |
2.2 入组患者简氏简明心境量表调查结果 |
2.3 入组患者心理症状群分析 |
2.4 入组患者心理症状群影响因素分析 |
3 讨论 |
(5)阿片类药物依赖患者围手术期疼痛的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阿片类药物依赖患者现状 |
2 阿片类药物依赖与围手术期疼痛管理 |
3 术前评估和鉴别阿片药物依赖患者 |
4 阿片药物依赖患者的术中管理 |
5 阿片药物依赖患者采用阿片药物的术后镇痛 |
5.1 美沙酮与术后镇痛: |
5.2 丁丙诺啡与术后镇痛: |
6 阿片药物依赖患者围手术期多模式多通道镇痛管理 |
7 小结 |
(6)云南省某地区美沙酮维持治疗动机测量及量表编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美沙酮维持治疗及治疗动机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老年乳腺癌围手术期护理实践方案的初步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设计 |
第二部分 证据的生成 |
第一阶段 老年乳腺癌围术期护理指南检索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资料分析 |
4 结果 |
5 讨论及对进一步研究的启示 |
第二阶段 老年乳腺癌围术期护理的体验及需求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证据的综合 |
第一阶段 老年乳腺癌围术期护理聚焦问题证据总结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资料提取和分析 |
4 结果 |
第二阶段 老年乳腺癌患者围术期信息需求特点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6 证据条目总结 |
第三阶段 确立《老年乳腺癌围手术期护理实践方案》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四部分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伦理审核结果 |
附录二 访谈知情同意书 |
附录三 老年乳腺疾病患者围术期信息需求问卷 |
附录四 第一轮专家咨询表 |
附录五 第二轮专家咨询表 |
附录六 老年乳腺癌围手术期护理实践方案 |
致谢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
(8)基于子午流注择时大黄外敷神阙穴联合胃肠起搏在功能性便秘老年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功能性便秘定义及诊断 |
1.1.2 功能性便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3 功能性便秘中西医治疗现状 |
1.1.4 子午流注理论在现代护理中的应用 |
1.1.5 大黄外敷神阙穴对功能性便秘的影响 |
1.1.6 胃肠起搏对功能性便秘的影响 |
1.1.7 前景:临床面临现状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理论依据 |
1.3.1 老年功能性便秘 |
1.3.2 子午流注 |
1.3.3 神阙穴定位及作用 |
1.3.4 胃肠起搏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对象和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1.1 病例来源 |
2.1.2 一般资料 |
2.2 选择标准 |
2.2.1 功能性便秘诊断标准 |
2.2.2 功能性便秘临床症状评定表 |
2.2.3 纳入标准 |
2.2.4 排除标准 |
2.2.5 剔除标准 |
2.3 随机方法及分组 |
2.4 资料收集 |
2.4.1 资料收集时间 |
2.4.2 资料收集方法 |
2.5 质量控制 |
2.5.1 干预前准备阶段 |
2.5.2 干预阶段 |
2.5.3 资料收集阶段 |
2.5.4 资料录入阶段 |
2.6 伦理问题 |
2.6.1 遵循自愿原则 |
2.6.2 遵循保密原则 |
2.6.3 遵循公平原则 |
2.7 研究方法 |
2.8 观察指标 |
2.8.1 首次排便时间 |
2.8.2 自发性排便次数 |
2.8.3 排便性质 |
2.8.4 患者生活质量自评量表(PAC-QOL) |
2.9 数据管理与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患者疾病情况比较 |
3.1.1 患者年龄情况 |
3.1.2 患者性别情况 |
3.1.3 患者便秘症状积分情况 |
3.2 研究结果比较 |
3.2.1 首次排便时间及自发性排便次数对比 |
3.2.2 患者粪排便性质 |
3.2.3 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PAC-QOL) |
第四章 讨论 |
4.1 大黄外敷神阙穴联合胃肠起搏在治疗功能性便秘优点 |
4.2 子午流注理论应用于功能性便秘患者意义 |
4.3 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综合有效的护理干预 |
第五章 结论 |
5.1 本课题研究结论 |
5.2 本研究创新之处 |
5.3 本研究局限性 |
5.4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功能性便秘相关治疗护理研究进展 |
综述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功能性便秘患者一般情况评估表 |
附表3 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PAC-QOL) |
研究生在读期间科研论文情况 |
致谢 |
(9)太极拳锻炼对苯丙胺类兴奋剂依赖者身心康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名词解释 |
1.2 ATS滥用国内外形势与危害 |
1.3 ATS依赖者治疗现状 |
1.4 体育运动与药物依赖 |
1.5 太极拳健康促进研究 |
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设计 |
2.1 问题的提出与创新点 |
2.2 研究目的 |
2.3 研究对象 |
2.4 研究方法 |
2.4.1 访谈法 |
2.4.2 实验法 |
2.4.3 问卷调查法 |
2.4.4 测试法 |
2.4.5 数理统计法 |
2.5 研究主要内容框架 |
2.6 研究假设 |
3 研究一:设计ATS依赖者太极拳锻炼方案 |
3.1 理论依据:ATS依赖者身心健康与药物渴求的关系 |
3.1.1 目的 |
3.1.2 方法 |
3.1.3 结果 |
3.1.4 讨论 |
3.1.5 小结 |
3.2 实践依据一:运动干预药物依赖者的锻炼方案分析 |
3.2.1 目的 |
3.2.2 方法 |
3.2.3 结果 |
3.2.4 讨论 |
3.2.5 小结 |
3.3 实践依据二:太极拳运动干预慢性病患者的锻炼方案分析 |
3.3.1 目的 |
3.3.2 方法 |
3.3.3 结果 |
3.3.4 讨论 |
3.3.5 小结 |
3.4 设计太极拳锻炼方案 |
3.4.1 设计锻炼内容 |
3.4.2 设计锻炼方案要素 |
4 研究二(实验一):一次太极拳锻炼对依赖者情绪的影响 |
4.1 目的 |
4.2 方法 |
4.2.1 被试 |
4.2.2 设盲 |
4.2.3 太极拳干预 |
4.2.4 工具 |
4.2.5 数据的采集 |
4.2.6 统计学分析 |
4.3 结果 |
4.3.1 太极拳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情况 |
4.3.2 一次太极拳锻炼对情绪的影响 |
4.3.3 一次太极拳锻炼对心境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5 研究二(实验二):中长期太极拳锻炼对男子依赖者身心康复的效果 |
5.1 目的 |
5.2 方法 |
5.2.1 被试筛选与分组 |
5.2.2 设盲 |
5.2.3 太极拳干预 |
5.2.4 工具 |
5.2.5 数据的采集 |
5.2.6 统计学分析 |
5.3 结果 |
5.3.1 太极拳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情况 |
5.3.2 太极拳运动干预对体适能的影响 |
5.3.3 太极拳运动干预对情绪的影响 |
5.3.4 太极拳运动干预对生命质量的影响 |
5.3.5 太极拳运动干预对睡眠的影响 |
5.3.6 太极拳运动干预对药物渴求的影响 |
5.4 讨论 |
5.4.1 对改善体适能的效果 |
5.4.2 对改善情绪的效果 |
5.4.3 对提高生命质量的效果 |
5.4.4 对改善睡眠的效果 |
5.4.5 对降低药物渴求的效果 |
5.5 小结 |
6 研究三(实验三):中长期太极拳锻炼对女子依赖者身心康复的效果 |
6.1 目的 |
6.2 方法 |
6.2.1 被试筛选与分组 |
6.2.2 设盲 |
6.2.3 太极拳干预 |
6.2.4 工具 |
6.2.5 数据的采集 |
6.2.6 统计学分析 |
6.3 结果 |
6.3.1 太极拳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情况 |
6.3.2 太极拳运动干预对体适能的影响 |
6.3.3 太极拳运动干预对情绪的影响 |
6.3.4 太极拳运动干预对生命质量的影响 |
6.3.5 太极拳运动干预对睡眠的影响 |
6.3.6 太极拳运动干预对药物渴求的影响 |
6.4 讨论 |
6.4.1 对改善体适能的效果 |
6.4.2 对改善情绪的效果 |
6.4.3 对提高生命质量的效果 |
6.4.4 对改善睡眠的效果 |
6.4.5 对降低药物渴求的效果 |
6.5 小结 |
7 总讨论与总结 |
7.1 总讨论 |
7.2 局限与展望 |
7.2.1 局限 |
7.2.2 展望 |
7.3 应用 |
7.4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学习经历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
(10)甲基苯丙胺依赖患者“动机强化-脱敏-神经递质调节”模式的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褪黑素对急性甲基苯丙胺致雄性ICR小鼠攻击行为的影响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流程及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甲基苯丙胺依赖自愿戒毒患者“动机强化-脱敏-神经递质调节”干预模式的效果评价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甲基苯丙胺依赖强制戒毒患者“动机强化-脱敏-神经递质调节”干预模式的效果评价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研究结论 |
创新点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不同成瘾理论视角下毒品成瘾干预措施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博士在读期间工作小结 |
致谢 |
四、药物依赖患者的护理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护士药物处方》课程培训大纲的构建[D]. 王亚萍.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模型建构及运动干预的实证研究[D]. 刘佳宁.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急性太极拳运动和高强度间歇训练对甲基苯丙胺依赖者抑制控制影响的对比研究[D]. 庞晓武.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4]艾滋病患者心理症状群及影响因素分析[J]. 袁双凤,马丹丹,刘瑞华.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21(03)
- [5]阿片类药物依赖患者围手术期疼痛的管理[J]. 崔启春,陈强. 福建医药杂志, 2021(02)
- [6]云南省某地区美沙酮维持治疗动机测量及量表编制[D]. 张玲.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7]老年乳腺癌围手术期护理实践方案的初步构建[D]. 奚凯雯.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8]基于子午流注择时大黄外敷神阙穴联合胃肠起搏在功能性便秘老年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冯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太极拳锻炼对苯丙胺类兴奋剂依赖者身心康复的研究[D]. 张志雷.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
- [10]甲基苯丙胺依赖患者“动机强化-脱敏-神经递质调节”模式的干预效果研究[D]. 王云翠.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