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菜蛾对铋和溴氰菊酯抗性遗传的RDA分析

小菜蛾对铋和溴氰菊酯抗性遗传的RDA分析

一、小菜蛾对杀虫双和溴氰菊酯抗性遗传的RDA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莹莹,李广阅,徐巨龙,孙诗晴,薛超彬[1](2018)在《抗双酰胺类杀虫剂小菜蛾的cDNA代表性差异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为世界性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害虫之一,由于其繁殖力较强,世代重叠严重,加上一些地区生产上用药频繁,导致小菜蛾对多种杀虫剂产生了抗性。随着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苯虫酰胺等双酰胺类杀虫剂的大量应用,小菜蛾对该药剂的抗性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为了研究小菜蛾对双酰胺类杀虫剂的抗性机制,本试验利用敏感品系cDNA作为"驱动子"(Drivers),小菜蛾抗氯虫苯甲酰胺品系、抗氟苯虫酰胺品系cDNA作为"检测子"(Testers),通过改进的cDNA代表性差异分析法(cDNA rrepresentat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cDNA RDA),在小菜蛾抗氯虫苯甲酰胺品系、抗氟苯虫酰胺品系中获得2个与28S rRNA基因有较高同源性的序列,其中一个序列(DP3-1)与棉铃虫细胞色素P450类TBP蛋白同源性为97%,另外一个序列(DP3-2)与赤拟谷盗的TcasGA2TC010626蛋白基因同源性为93%;此外,两个抗性品系中各获得一个未知序列。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小菜蛾对双酰胺类杀虫剂的抗性机制提供了新线索。

崔儒坤[2](2017)在《小菜蛾对性诱剂的抗性机理及风险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菜蛾,主要危害萝卜、白菜和菜心等十字花科类蔬菜,是十字花科类蔬菜上的重要害虫之一。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投入4050亿美元用于防治小菜蛾。目前,防治小菜蛾的主要手段是采用化学药剂防治,但是由于人们在化学药剂上的不合理的使用,而且小菜蛾世代周期短,繁殖速度快,因此,小菜蛾已对目前大多数的化学药剂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在采用多种防治措施来治理小菜蛾时,使用性诱剂不但可以在不杀伤天敌,而且对环境友好的前提下,能够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那么,小菜蛾对性诱剂是否也会产生抗药性,以及如若其对性诱剂产生抗药性后,其抗药性的机理又是什么样的,本论文对此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的小菜蛾种群的性信息素的比例及含量不同,因此,在使用性诱剂对本实验室饲养的小菜蛾种群进行抗性选育时,先对其性信息素的比例进行了筛选,最终得出性诱剂各组分的比例在(Z)-11-十六碳烯醛:(Z)-11-十六碳乙酸酯:(Z)-11-十六碳烯醇=5:5:1时,使用剂量为55μg时,具有最佳的引诱率,引诱率可达到85%。2.通过对室内小菜蛾进行了连续12代的抗性选育后,得到抗性种群(R)和敏感种群(S),抗性品系对性诱剂的抗性倍数为25.83倍,为中等水平抗性,引诱率也有起初的85%下降到48.9%。通过构建生命表,对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的生物适合度进行了比较,抗性品系相对敏感品系生物适合度下降,相对适合度为0.768,尤其在产卵量上存在显着差异。3.在对室内两品系小菜蛾种群的性信息素结合蛋白与受体蛋白的研究中,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性信息素受体蛋白进行表达量的研究发现,抗性品系的控制性信息素受体蛋白的基因存在表达量下降的现象,且与Z11-16:Ald相对的受体OR1存在显着差异。抗性品系的性信息素结合蛋白PBP3的氨基酸序列与敏感品系的氨基酸序列相比存在氨基酸的替换的现象,其中PBP3氨基酸序列中发生了3对氨基酸被替换。分别为60位的精氨酸被替换为赖氨酸,125位的丙氨酸被替换为甘氨酸,以及127位的丝氨酸被替换为苏氨酸。通过模拟分子对接,将两品系的性信息素受体PBP3分别与三种性信息素分子进行了模拟对接,结果显示,抗性品系的性信息素结合蛋白与性信息素分子之间的结合自由能略有升高,由此推测,这种现象可能是导致小菜蛾对性诱剂敏感性下降的原因之一。4.通过对抗性品系的现实遗传力进行计算发现,连续12代的筛选后,总的现实遗传力(h2)为0.049。在筛选初期(F0F5)可能由于筛选压力高,现实遗传力为0.062,相较于后期(F6F11)的筛选较高,现实遗传力0.019。在抗性种群现实遗传力不变的前提下,假设在汰选压力为50%90%,现实遗传力稳定不变的情况下,小菜蛾对性诱剂的敏感性降低10倍所需的代数为9.44.3代。

刘虹伶,李凤良,金剑雪,刘雅琴,刘旭[3](2011)在《小菜蛾不同抗性品系杂交后代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活力分析》文中提出本文报道小菜蛾抗溴氰菊酯、抗杀虫双品系的正、反杂交后代的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并与其亲本及敏感品系的酶活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后代正反杂交各代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之间没有显着差异;抗溴氰菊酯亲本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略低于正反杂交后代的活性,而羧酸酯酶的活性略高于各正反杂交后代的活性。

刘虹伶,李庆,李凤良,李忠英,金剑雪[4](2010)在《小菜蛾不同抗性品系杂交后代对药剂敏感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利用室内选育的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抗溴氰菊酯品系(R1)和抗杀虫双品系(R2)为亲本,进行正反杂交,对其后代的两个种群及亲本进行毒力测定,分析小菜蛾对溴氰菊酯和杀虫双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正反杂交后代两种群对溴氰菊酯和杀虫双不敏感;后代种群F1代与亲本对药剂的敏感性无显着性差异;后代两种群对药剂的敏感性有明显逐代上升趋势。

刘虹伶[5](2010)在《小菜蛾抗性品系杂交后代对两种杀虫剂敏感性及对其AchE和CarE活性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属鳞翅目菜蛾科,是世界性的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具有迁飞性,世代重叠严重。长期以来对小菜蛾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防治,其结果导致对多种杀虫剂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目前抗药性的研究多限于单一抗性品系监测及抗药性机理,很少涉及抗药性品系对其杂交后代的影响研究。本文利用室内选育的小菜蛾抗溴氰菊酯品系(R1)和抗杀虫双品系(R2)为亲本,进行正(抗溴氰菊酯♀R1×抗杀虫双♂R2)反(抗杀虫双♀R2×抗溴氰菊酯♂R1)杂交,对其后代的两个种群及亲本进行毒力测定和酶活力测定,分析小菜蛾对溴氰菊酯和杀虫双药剂的敏感性以及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从而为田间小菜蛾不同抗性种群对药剂产生抗药性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以期对生产中抗性治理提供参考。以下为本研究所取得的结果:1.正反杂交后代两种群对溴氰菊酯和杀虫双不敏感,后代种群F1代与亲本对药剂的敏感性无显着性差异;正交R1♀×R2♂种群F1代对杀虫双和溴氰菊酯4次测定均值分别为62.2145μg/头,65.5131μg/头;反交R2♀×R1♂种群F1代对杀虫双和溴氰菊酯4次测定均值分别为75.2106μg/头,59.8872μg/头,且两亲本对药剂敏感性相近,R1对溴氰菊酯的4次测定均值分别为70.7838μg/头,R2对杀虫双的4次测定均值分别为74.5678μg/头。2.后代两种群对药剂的敏感性有明显逐代上升趋势。对正、反交后代种群,在室内连续自交培养三代,各代分别用溴氰菊酯、杀虫双进行毒力测定,得出同一种群连续三代对药剂的敏感性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正交R1♀×R2♂种群对溴氰菊酯的敏感性三代依次为65.5133μg/头>33.6273μg/头>19.5μg/头,正交R1♀×R2♂种群对杀虫双的敏感性三代依次为62.2145μg/头>46.99μg/头>20.46μg/头。反交R2♀×R1♂种群对溴氰菊酯的敏感性依次为59.8872μg/头>46.3789μg/头>15.6562μg/头,反交R2♀×R1♂种群对杀虫双的敏感性依次为75.2106μg/头>37.8085μg/头>24.5823μg/头。3.抗溴氰菊酯、抗杀虫双品系小菜蛾正、反交后代及亲本羧酸酯酶活性:正交R1♀×R2♂连续三代的羧酸酯酶的活性各代相当,F1,F2,F3代羧酸酯酶活性分别为:1.0245 mM/30min/头,1.0276 mM/30min/头,1.3506 mM/30min/头,无显着性差异。反交R2♀×R1♂连续三代的羧酸酯酶活性各代相当,F1,F2,F3代羧酸酯酶活性分别为:1.0650 mM/30min/头,1.0694 mM/30min/头,1.2661 mM/30min/头,也无显着性差异。正交与反交各代两两之间也无差异显着性。后代与亲本相比,抗溴氰菊酯品系羧酸酯酶活性为1.4865mM/30min/头,较正、反交后代羧酸酯酶活性偏高,有显着性差异;而抗杀虫双品系羧酸酯酶活性为1.0743mM/30min/头,与正、反杂交后代酶活性相当,无显着性差异。敏感品系羧酸酯酶活性为0.8833 mM/30min/头,比正、反杂交后代低,但差异仍不显着。4.抗溴氰菊酯、抗杀虫双品系小菜蛾正反交后代及亲本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分析。正交R1♀×R2♂连续三代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各代相当,F1,F2,F3代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分别为:0.8008mM/30min/头,0.5153mM/30min/头,0.6648mM/30min/头,无显着性差异。反交R2♀×R1♂种群连续三代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各代相当,F1,F2,F3代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分别为:0.5501mM/30min/头,0.3366mM/30min/头,0.4083mM/30min/头,也无显着性差异。而正交与反交同种群各代相比,正交R1♀×R2♂F1代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较高为0.8008mM/30min/头,反交R2♀×R1♂F2代活性较低为0.3366mM/30min/头,但仍无规律性显着性差异。后代与亲本相比,抗溴氰菊酯品系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为0.1409mM/30min/头,较正、反交后代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偏低,无规律性显着差异;而抗杀虫双品系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为0.4834mM/30min/头,与正、反杂交后代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相比,无显着性差异。正、反交各代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低于或接近敏感品系。5.后代正、反杂交各代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之间没有显着差异。抗溴氰菊酯亲本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略低于正、反杂交后代的活性,而羧酸酯酶的活性略高于各正、反杂交后代的活性。6.抗溴氰菊酯品系小菜蛾和抗杀虫双品系小菜蛾杂交后代对溴氰菊酯和杀虫双两种杀虫剂表现出不敏感性,且在连续三代测定中,LD50逐代递减,而对其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活力测定表现出,各杂交种群酶活力无显着性差异。表明在抗性机理中,与两种酶的关联性不大。

牛洪涛[6](2008)在《丁烯氟虫腈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及抗性风险评估》文中指出丁烯氟虫腈(butene-fipronil)是在N-取代苯基吡唑类化合物基础上通过结构修饰新发现的苯基吡唑类杀虫剂,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现已被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定为高毒农药替代和推广产品。在新杀虫剂进入市场之前,进行生物活性测定、建立靶标生物的敏感性基线、研究其抗性谱和评估其抗药性风险,对科学制定该杀虫剂的开发和应用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危害十字花科蔬菜的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为靶标生物,就丁烯氟虫腈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田间防效、抗性选育、交互抗性、抗感种群相对适合度和抗性风险评估进行了研究;并初步探讨了小菜蛾对丁烯氟虫腈的抗性遗传特性。旨在为该药剂在生产上科学合理使用,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和开展预防性抗性治理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浸叶法比较了5%丁烯氟虫腈乳油和5%氟虫腈悬浮剂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 5%丁烯氟虫腈乳油“速效性”不及5%氟虫腈悬浮剂,但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5%丁烯氟虫腈乳油对小菜蛾的毒力提高较快,两者对小菜蛾毒力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小。在低浓度下,丁烯氟虫腈对小菜蛾的活性低于氟虫腈。2.研究了丁烯氟虫腈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及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丁烯氟虫腈对小菜蛾4龄幼虫具有较高的触杀毒力,48h LD50为0.45μg /头,毒力回归方程为Y=5.4538+1.3203X,即相对敏感毒力基线。用64mg/L丁烯氟虫腈药液浸渍,对小菜蛾卵的孵化抑制率为46.24%,且初孵幼虫存活率明显降低;丁烯氟虫腈对小菜蛾1~2龄幼虫的毒力较高,3龄以后随虫龄增大,敏感性降低;温度对丁烯氟虫腈毒力发挥有显着影响,表现明显的正温度系数效应,温度从15℃上升到32℃,毒力增强15.49倍。64mg/L丁烯氟虫腈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在84%~95%之间,持效15天以上。在田间,丁烯氟虫腈对小菜蛾具有较好防治效果,以5%丁烯氟虫腈乳油1200倍液施药,药后1天防效达76%以上,药后7天在88%以上,与相同用量的同类药剂氟虫腈无差异显着性。3.用丁烯氟虫腈对小菜蛾敏感品系在室内经7代次药剂汰选,获得抗性品系(R),与敏感品系(S)比较,抗性指数为77.58倍。抗性汰选前后,采用点滴法测定结果表明,抗性小菜蛾对阿维菌素、毒死蜱、灭多威、杀虫单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敏感性并无明显变化,其抗性指数为0.801.36,均不存在交互抗性。采用浸叶法测定结果表明,抗性小菜蛾对上述五种药剂的抗性指数为1.311.79,亦不存在交互抗性。通过构建种群生命表,观察比较了小菜蛾抗丁烯氟虫腈品系和敏感品系的一系列生长发育和繁殖特征。结果表明,抗丁烯氟虫腈种群相对于敏感种群的相对适合度为0.84,抗性种群在繁殖能力上存在明显的生存劣势。4.采用丁烯氟虫腈对小菜蛾敏感品系在室内进行抗性筛选,饲养15代,汰选13代,平均成活率为35.12%。获得抗性品系(R),与敏感品系(S)比较,抗性指数为90.27倍。应用域性状分析法,研究了小菜蛾对丁烯氟虫腈的抗性现实遗传力,并对不同杀死率下抗性发展速率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连续筛选前7代(F0~F6),小菜蛾对丁烯氟虫腈的抗性现实遗传力为0.2332;不连续筛选后6代(F7~F14,8代中有2代未筛选),现实遗传力为0.0203。整个13代筛选期间,现实遗传力为0.2206。假设遗传力为室内筛选估算值的一半、死亡率为50%~90%,预计小菜蛾对丁烯氟虫腈抗性增长10倍,需要约22.8~10.3代。5.害虫的抗性遗传特性是影响其抗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子,也是制订抗性治理对策的重要依据。我们采用点滴法测定了小菜蛾抗性和敏感亲本、正反交(F1、F1′)后代4龄幼虫对丁烯氟虫腈的剂量反应数据,研究了小菜蛾对丁烯氟虫腈的抗性遗传特性。结果表明:正反交后代的显性度分别为0.18(F1)和0.27(F1′),表明抗性遗传为常染色体的不完全隐性。

王淑珍[7](2005)在《小菜蛾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的cDNA代表性差异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属鳞翅目菜蛾科,是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之一。由于在生产上用药频繁,加之小菜蛾生活史的特殊性,它对多种杀虫剂都产生了抗药性,己成为世界上最难防治的害虫之一,所以对小菜蛾的抗性机理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采用改进的cDNA代表性差异分析法(cDNA Representat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cDNA RDA)方法,根据本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利用小菜蛾敏感品系cDNA作为“驱赶”来源,小菜蛾抗溴氰菊酯品系、抗杀虫双品系、抗杀螟丹品系的cDNA分别作为“检测”来源,筛选出了小菜蛾抗药性品系和敏感品系间的差异性表达片断。 四轮杂交后,在三种抗药性品系中均有一条200bp左右的差异扩增片段产生。将差异扩增片段克隆于pMD18-TVector(Takara)提供的载体上,转入DH5α菌株,氨苄筛选,菌落PCR鉴定阳性克隆,随机挑选10个测序并分别送入NCBIBLASTN进行同源性比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在小菜蛾溴氰菊酯抗性和敏感品系的cDNA RDA中,得到1个序列与已知泛素基因有较高同源性的序列。 2、根据几个物种泛素基因的保守区序列设计一对引物,以小菜蛾溴氰菊酯抗性品系、敏感品系的cDNA分别为模板做PCR扩增都得到了与已知泛素基因有较高同源性的片段,两者的氨基酸序列中仅有三个不同,其中N变为K尤为值得注意。 3、在小菜蛾杀虫双抗性和敏感品系的cDNA RDA中,得到1个序列与28S rRNA基因有较高同源性。 4、在小菜蛾杀螟丹抗性和敏感品系的cDNA RDA中,得到1个序列与ACV合成酶基因有较高同源性。

张海[8](2005)在《小菜蛾对溴氰菊酯、杀螟丹、杀虫双三种杀虫剂抗性相关序列的克隆与分析》文中认为小菜蛾属鳞翅目菜蛾科,是世界性十子花科植物主要害虫。目前对小菜蛾的防治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小菜蛾对几乎所有的杀虫剂都产生了抗药性。它的抗性机理非常复杂,主要包括杀虫剂对昆虫表皮穿透性的降低、昆虫体内代谢酶代谢功能的增强和杀虫剂靶标不敏感性等。不同杀虫剂的作用机理不同,但是归根到底都是相关基因作用的结果。所以我们认为比较和分析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基因组的差异对研究小菜蛾的抗性遗传机理是大有必要的。 本文以敏感品系、抗杀虫双品系、抗杀螟丹品系和抗溴氰菊酯品系小菜蛾为实验材料,采用代表性差异分析方法分析了三种抗性品系与敏感品系小菜蛾在基因组上的差异,并且对得到的部分差异序列做了初步的分析。主要的初步结果如下: 1.在抗溴氰菊酯品系小菜蛾中得到了分子量约为200bp-300bp左右的差异条带,在抗杀螟丹和抗杀虫双品系中获得分子量约250bp的差异条带。 2.对上述差异条带分别进行回收和克隆,在每个抗性品系中随机挑选20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所得序列在NCBI上用BLAST做分析。 3.在抗溴氰菊酯品系小菜蛾的分析中,我们得到一条与细胞色素P450相关的序列Di8;在抗杀虫双品系小菜蛾的分析中,我们得到了S109、S106、S104三条序列:S106与钾离子通道相关,S109与氯离子通道相关,S104与黑腹果蝇成虫精巢的一条cDNA序列有相当高的同源性;在抗杀螟丹品系小菜蛾中,我们目前没有得到同源性较高的序列。 4.对于Di8序列,它与细胞色素P450相关。细胞色素P450与抗药性相关目前已得到公认;S106序列与钾离子通道序列相关,S109序列与氯离子通道序列相关,说明它们可能与小菜蛾的神经系统有关。而沙蚕毒素类杀虫剂作用于小菜蛾的神经系统。它们的改变可能会影响到沙蚕毒素的作用效果;S104序列则可能与小菜蛾的生殖方面相关,目前认为抗药性的不稳定性与抗性小菜蛾的繁殖率降低有关。 由于小菜蛾的基因组未知,抗药性机理非常复杂,因此本研究筛选到的几个差异序列与抗药性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陈之浩,程罗根,张晓飞,李忠英[9](2005)在《小菜蛾抗药性分子遗传机理的探讨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采用核型分析和代表性差异分析方法,探讨了小菜蛾抗药性的分子遗传机理。结果表明,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小菜蛾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30条,两者的核型无明显差异;以敏感品系作为驱赶扩增子,抗溴氰菊酯、抗杀虫双、抗杀螟丹近等基因系分别作为检测扩增子进行消减杂交和差异片段的富集。最后随机选取部分差异片段作探针,Southern blot 验证,分别在抗杀虫双、抗溴氰菊酯和抗杀螟丹近等基因系中筛选出2、2和3个特异片段。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与敏感品系相比,三种抗性品系小菜蛾的核型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但在 DNA 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说明小菜蛾的抗药性与基因组 DNA 的变化有关。

张海,程罗根,陈之浩,李忠英[10](2004)在《抗杀虫双品系小菜蛾抗药性的RDA分析》文中认为以抗杀虫双及敏感品系小菜蛾为研究对象 ,运用代表性差异分析方法对抗杀虫双品系小菜蛾在分子水平上进行抗药性机理分析。对得到的RDA序列进行BLAST分析。结果在抗杀虫双品系的RDA序列中找到了一些与人的K离子通道相关的序列 ,以及一条与家蚕 (Bombyxmori) p5 0cDNAclonews0 0 0 6 4高度相关的序列。这些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小菜蛾的抗性机理提供研究基础。

二、小菜蛾对杀虫双和溴氰菊酯抗性遗传的RDA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菜蛾对杀虫双和溴氰菊酯抗性遗传的RD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抗双酰胺类杀虫剂小菜蛾的cDNA代表性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RNA提取
    1.3 小菜蛾双链cDNA的合成
    1.4 检测子 (Testers) 和驱动子 (Drivers) 制备
    1.5 消减杂交与RDA差异片段的分离
2 结果与分析
    2.1 cDNA RDA差异片段的获得
    2.2 差异性片段的序列分析
    2.3 差异性片段的同源性比较
3 讨论

(2)小菜蛾对性诱剂的抗性机理及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小菜蛾的分布与危害
        1.1.1 小菜蛾的分布
        1.1.2 小菜蛾的危害
    1.2 小菜蛾的抗药性研究进展
        1.2.1 小菜蛾的抗药性现状
        1.2.1.1 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
        1.2.1.2 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性
        1.2.1.3 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性
        1.2.1.4 对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的抗性
        1.2.1.5 对沙蚕毒素类杀虫剂的抗药性
        1.2.1.6 对抗生素类杀虫剂的抗性
        1.2.1.7 对微生物杀虫剂的抗性
        1.2.2 小菜蛾的抗药性机理
        1.2.2.1 昆虫的行为抗性
        1.2.2.2 昆虫的生理抗性
    1.3 抗性小菜蛾种群的相对适合度
    1.4 抗性风险评估
    1.5 小菜蛾的抗性治理及综合防治
    1.6 小菜蛾性诱剂的研究进展
        1.6.1 小菜蛾性诱剂的发现与发展
        1.6.1.1 小菜蛾性信息素的发现和鉴定
        1.6.1.2 小菜蛾性信息素的人工合成
    1.7 小菜蛾性信息素结合体(PBPs)和受体(ORs)的研究进展
        1.7.1 小菜蛾性信息素气味结合蛋白(PBPs)
        1.7.2 小菜蛾性信息素气味受体蛋白(ORs)
    1.8 立体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昆虫及饲养
        2.1.1.1 小菜蛾饲养材料的种植
        2.1.1.2 小菜蛾的人工繁殖和饲养
        2.1.1.3 小菜蛾虫种的保存
        2.1.2 主要试剂及材料
        2.1.3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小菜蛾性诱剂各组分最优配比及总量的筛选
        2.2.1.1 小菜蛾性诱剂各组分最优配比的筛选
        2.2.1.2 小菜蛾性诱剂最优使用剂量的筛选
        2.2.2 小菜蛾对性诱剂的抗性选育及生物适合度
        2.2.2.1 小菜蛾对性诱剂的抗性选育
        2.2.2.2 抗性级别的划分
        2.2.2.3 敏感品系与抗性品系小菜蛾的生物学特性观察
        2.2.2.4 生命表的组建
        2.2.3 小菜蛾对性诱剂的抗性机理
        2.2.3.1 小菜蛾触角RNA的提取
        2.2.3.2 小菜蛾触角RNA的反转录
        2.2.3.3 小菜蛾基因组DNA的提取
        2.2.3.4 小菜蛾ORs和PBPs引物的设计
        2.2.3.5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菜蛾ORs的表达量
        2.2.3.6 小菜蛾PBPs的扩增、测序、克隆及序列对比
        2.2.3.7 小菜蛾PBPs在基因组DN A上的扩增、测序和序列比对
        2.2.3.8 小菜蛾PBPs的分子对接与分子动力学模拟
        2.2.4 小菜蛾对性诱剂的现实抗性遗传力及风险评估
        2.2.4.1 现实遗传力估算
        2.2.4.2 抗性风险评估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菜蛾性诱剂各组分的最优配比
    3.2 小菜蛾性诱剂的最佳使用剂量
    3.3 小菜蛾对性诱剂的抗性筛选
    3.4 小菜蛾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的生物适合度比较
    3.5 小菜蛾敏感品系与抗性品系ORs的表达量比较
    3.6 小菜蛾敏感品系与抗性品系PBPs的差异比较
        3.6.1 敏感品系与抗性品系小菜蛾触角中PBPs的差异比较
        3.6.2 敏感品系与抗性品系小菜蛾基因组DNA中PBPs的差异比较
        3.6.3 敏感品系与抗性品系小菜蛾PBPs与性信息各组分结合力的研究
        3.6.3.1 PxylPBP3-R/S蛋白的三维建模
        3.6.3.2 PxylPBP3-R/S蛋白与三种性信息素分子的分子对接
    3.7 小菜蛾对性诱剂的抗性现实遗传力
    3.8 小菜蛾对性诱剂的抗性风险评估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小菜蛾性诱剂各组分最佳的比例及使用剂量
        4.1.2 小菜蛾对性诱剂的抗性筛选
        4.1.3 小菜蛾敏感品系与抗性品系ORs的表达量差异比较
        4.1.4 小菜蛾敏感品系与抗性品系PBPs与性信息素结合力研究
        4.1.5 小菜蛾敏感品系与抗性品系的生物适合度
        4.1.6 小菜蛾对性诱剂的风险评估
    4.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4.3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硕士期间科研、参加学术活动情况
附录B 敏感品系与抗性品系小菜蛾基因组PBP3的序列对比

(4)小菜蛾不同抗性品系杂交后代对药剂敏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小菜蛾亲本
    1.2 药剂
    1.3 实验方法
        1.3.1 种群培育
        1.3.2 小菜蛾饲养
        1.3.3 毒力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菜蛾抗溴氰菊酯品系, 抗杀虫双品系对药剂的敏感性
    2.2 小菜蛾两抗性亲本品系正、反杂交后代两种群对药剂的敏感性
3 讨论与结论

(5)小菜蛾抗性品系杂交后代对两种杀虫剂敏感性及对其AchE和CarE活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小菜蛾抗药性的产生与发展
        1.1.1 小菜蛾抗性发展现状
        1.1.2 小菜蛾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
        1.1.3 小菜蛾对沙蚕毒素杀虫剂的抗性
    1.2 小菜蛾抗药性类型
    1.3 小菜蛾抗药性稳定性研究
    1.4 影响小菜蛾抗药性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1.5 小菜蛾抗药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1.5.1 生理抗性
        1.5.2 代谢抗性
        1.5.3 行为抗性
        1.5.4 小菜蛾抗药性的分子机制
        1.5.5 抗药性遗传研究
    1.6 小菜蛾对拟除虫菊酯抗性机理研究
        1.6.1 表皮穿透作用的降低
        1.6.2 解毒酶活性的增强
    1.7 小菜蛾对沙蚕毒素抗性机理研究
    1.8 小菜蛾抗性品系的选育和测定
        1.8.1 小菜蛾敏感品系的选育
        1.8.2 小菜蛾抗性品系的选育
        1.8.3 小菜蛾的抗性测定
    1.9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小菜蛾抗溴氰菊酯品系,抗杀虫双品系及正、反杂交后代两种群对药剂的敏感性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抗溴氰菊酯、抗杀虫双品系小菜蛾正反交后代及亲本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活性
        2.2.1 试验材料及试剂仪器
        2.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菜蛾两抗性亲本品系及正、反杂交后代两种群对药剂的敏感性分析
        3.1.1 小菜蛾抗溴氰菊酯品系,抗杀虫双品系对药剂的敏感性
        3.1.2 小菜蛾两抗性品系正、反杂交后代两种群对药剂的敏感性
    3.2 抗溴氰菊酯、抗杀虫双品系小菜蛾正反交后代及亲本酶活性分析
        3.2.1 抗溴氰菊酯、抗杀虫双品系小菜蛾正反交后代及亲本羧酸酯酶活性分析
        3.2.2 抗溴氰菊酯、抗杀虫双品系小菜蛾正反交后代及亲本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亲本及杂交后代的交互抗性
    4.2 杂交后代连续三代对杀虫剂敏感性变化及其抗性稳定性
    4.3 正交与反交抗性变化比较
    4.4 小菜蛾不同抗性品系杂交后代抗性变化与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分析
    4.5 小菜蛾不同抗性品系杂交后代抗性变化与羧酸酯酶活性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丁烯氟虫腈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及抗性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新颖杀虫剂-丁烯氟虫腈
        1.1.1 理化性质
        1.1.2 毒性
    1.2 小菜蛾抗药性研究进展
        1.2.1 小菜蛾的危害
        1.2.2 小菜蛾抗药性的发展
        1.2.3 小菜蛾抗性选育与交互抗性研究
        1.2.4 抗性风险评估
    1.3 抗性小菜蛾的相对适合度
    1.4 抗性遗传方式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药剂、试剂及主要仪器
        2.1.1 供试药剂及化学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标准试虫及饲养
        2.2.1 小菜蛾饲养材料的培植
        2.2.2 小菜蛾的人工繁殖和饲养
        2.2.3 小菜蛾虫种的保存
    2.3 丁烯氟虫腈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及田间防治效果
        2.3.1 相对敏感基线的建立及筛选后小菜蛾的毒力测定
        2.3.2 丁烯氟虫腈对不同龄期小菜蛾的毒力
        2.3.3 丁烯氟虫腈对小菜蛾卵孵化及初孵幼虫存活的影响
        2.3.4 温度对丁烯氟虫腈毒力的影响
        2.3.5 持效性试验
        2.3.6 田间试验
    2.4 氟虫腈和丁烯氟虫腈对小菜蛾幼虫的室内毒力比较
    2.5 小菜蛾对丁烯氟虫腈的抗性选育及生物适合度
        2.5.1 抗性选育
        2.5.2 抗性级别划分标准
        2.5.3 交互抗性测定
        2.5.4 抗性和敏感小菜蛾生物学特性观察
    2.6 小菜蛾对丁烯氟虫腈的抗性遗传力及风险评估
        2.6.1 现实遗传力(h~2)估算
        2.6.2 抗性风险评估
    2.7 小菜蛾对丁烯氟虫腈的抗性遗传分析
        2.7.1 抗性遗传设计
        2.7.2 抗性显性度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氟虫腈和丁烯氟虫腈对小菜蛾幼虫的室内毒力比较
        3.1.1 两种制剂相同浓度的毒力比较
        3.1.2 两制剂中毒速率比较
        3.1.3 两制剂毒力趋势比较
    3.2 丁烯氟虫腈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及田间防治效果
        3.2.1 小菜蛾对丁烯氟虫腈相对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3.2.2 丁烯氟虫腈对小菜蛾卵孵化及初孵幼虫存活的影响
        3.2.3 丁烯氟虫腈对不同龄期小菜蛾的毒力
        3.2.4 温度对丁烯氟虫腈毒力的影响
        3.2.5 丁烯氟虫腈对小菜蛾毒效的持效期
        3.2.6 田间防治效果
    3.3 小菜蛾对丁烯氟虫腈的抗性选育及生物适合度
        3.3.1 丁烯氟虫腈对小菜蛾的抗性筛选
        3.3.2 交互抗性
        3.3.3 小菜蛾抗丁烯氟虫腈种群和敏感种群生物适合度比较
    3.4 小菜蛾对丁烯氟虫腈的抗性遗传力及风险评估
        3.4.1 小菜蛾对丁烯氟虫腈的抗性现实遗传力
        3.4.2 抗性风险评估
    3.5 小菜蛾对丁烯氟虫腈的抗性遗传分析
4 讨论
    4.1 抗药性研究的意义
    4.2 敏感基线
    4.3 抗性选育与交互抗性
    4.4 生物适合度
    4.5 抗性风险评估
    4.6 抗性遗传特性
    4.7 关于本文设计中的说明
5 结论
    5.1 丁烯氟虫腈与氟虫腈对小菜蛾的室内活性比较
    5.2 丁烯氟虫腈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及田间防治效果
    5.3 小菜蛾对丁烯氟虫腈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5.4 小菜蛾对丁烯氟虫腈的抗性选育及交互抗性
    5.5 小菜蛾抗丁烯氟虫腈种群和敏感种群生物适合度比较
    5.6 小菜蛾对丁烯氟虫腈的抗性遗传力及风险评估
    5.7 小菜蛾对丁烯氟虫腈的抗性遗传分析
6 本论文的创新点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与本论文相关学术论文学术论文

(7)小菜蛾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的cDNA代表性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1章 小菜蛾抗药性的形成发展、机制及防治
    1.1 小菜蛾抗药性的形成与发展
        1.1.1 小菜蛾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性
        1.1.2 小菜蛾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
        1.1.3 小菜蛾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性
        1.1.4 小菜蛾对沙蚕毒素杀虫剂的抗性
        1.1.5 小菜蛾对苯甲酸脲类昆虫生长调节剂的抗性
        1.1.6 小菜蛾对抗生素类杀虫剂的抗性
        1.1.7 小菜蛾对微生物类杀虫剂的抗性
    1.3 昆虫抗药性基因差异表达分析方法
        1.3.1 mRNA显示技术(DDRT)
        1.3.2 cDNA代表性差异分析(cDNA RDA)
        1.3.3 抑制性消减杂交(SSH)
        1.3.4 基因表达系统分析(SAGE)
        1.3.5 cDNA微阵列(cDNA microarray)和基因芯片(gene chip)
        1.3.6 双向电泳技术(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
        1.3.7 噬菌体全套抗体库技术(phage display antibody repertoire library technique)
        1.3.8 选择性感染噬菌体展示技术(selectively infective phage display)
        1.3.9 核糖体展示技术(ribosome display)
        1.3.10 几种差异表达分析方法比较
    1.4 小菜蛾综合防治措施
        1.4.1 农业防治
        1.4.2 化学防治
        1.4.3 生物防治
        1.4.4 其它防治方法
        1.4.5 综合防治
第2章 小菜蛾溴氰菊酯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的cDNA RDA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
        2.1.4 实验方法
        2.1.4.1 RNA提取
        2.1.4.2 cDNA合成
        2.1.4.3 特定接头及引物
        2.1.4.4 cDNARDA
        2.1.4.5 差异片断回收与纯化
        2.1.4.6 制备感受态细胞
        2.1.4.7 连接反应
        2.1.4.8 连接产物的转化
        2.1.4.9 菌落 PCR鉴定阳性克隆、测序及同源性分析
        2.1.4.10 泛素基因的克隆(半定量 PCR)
    2.2 结果
        2.2.1 RNA提取及cDNA合成
        2.2.2 cDNA RDA差异片断的获得
        2.2.3 测序分析和同源性比较
        2.2.4 泛素基因的克隆、测序分析及同源性比较
    2.3 讨论
第3章 小菜蛾杀虫双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的cDNA RDA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2.1 RNA提取及cDNA合成
        3.2.2 cDNA RDA差异片断的获得
        3.2.3 测序分析和同源性比较
    3.3 讨论
第4章 小菜蛾杀螟丹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的cDNA RDA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2.1 RNA提取及cDNA合成
        4.2.2 cDNA RDA差异片断的获得
        4.2.3 测序分析和同源性比较
    4.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小菜蛾对溴氰菊酯、杀螟丹、杀虫双三种杀虫剂抗性相关序列的克隆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小菜蛾抗药性的研究概况
    1 小菜蛾抗药性的发展状况
    2 小菜蛾抗药性的遗传方式
    3 小菜蛾抗药性的机理
    4 小菜蛾抗药性的治理
第二章、实验材料的培育与基因组DNA的提取
    1 小菜蛾的培育
    2 小菜蛾基因组的提取
第三章、小菜蛾抗药性的RDA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和讨论
第四章、差异序列的克隆与测序分析
    1 代表性差异分析序列的克隆与测序
    2 代表性差异分析序列的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小菜蛾抗药性分子遗传机理的探讨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抗性近等基因系的培育
        1.2.2 核型分析
        1.2.3 基因组代表性差异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菜蛾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的染色体
    2.2 DNA制备与酶切分析
    2.3 RDA富集差异片段
    2.4 探针的制备及Southern blotting验证
3 讨论

四、小菜蛾对杀虫双和溴氰菊酯抗性遗传的RDA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抗双酰胺类杀虫剂小菜蛾的cDNA代表性差异分析[J]. 王莹莹,李广阅,徐巨龙,孙诗晴,薛超彬. 山东农业科学, 2018(10)
  • [2]小菜蛾对性诱剂的抗性机理及风险评估[D]. 崔儒坤.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3]小菜蛾不同抗性品系杂交后代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活力分析[J]. 刘虹伶,李凤良,金剑雪,刘雅琴,刘旭. 西南农业学报, 2011(02)
  • [4]小菜蛾不同抗性品系杂交后代对药剂敏感性分析[J]. 刘虹伶,李庆,李凤良,李忠英,金剑雪. 西南农业学报, 2010(02)
  • [5]小菜蛾抗性品系杂交后代对两种杀虫剂敏感性及对其AchE和CarE活性影响研究[D]. 刘虹伶. 四川农业大学, 2010(04)
  • [6]丁烯氟虫腈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及抗性风险评估[D]. 牛洪涛. 山东农业大学, 2008(02)
  • [7]小菜蛾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的cDNA代表性差异分析[D]. 王淑珍. 南京师范大学, 2005(02)
  • [8]小菜蛾对溴氰菊酯、杀螟丹、杀虫双三种杀虫剂抗性相关序列的克隆与分析[D]. 张海. 南京师范大学, 2005(03)
  • [9]小菜蛾抗药性分子遗传机理的探讨与分析[J]. 陈之浩,程罗根,张晓飞,李忠英. 植物保护学报, 2005(01)
  • [10]抗杀虫双品系小菜蛾抗药性的RDA分析[J]. 张海,程罗根,陈之浩,李忠英. 江苏农业科学, 2004(05)

标签:;  ;  ;  ;  ;  

小菜蛾对铋和溴氰菊酯抗性遗传的RDA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