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猪肉

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猪肉

一、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猪肉(论文文献综述)

闻卉[1](2020)在《不同主体主导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利润最大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以及我国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消费者更加追求生鲜农产品的质量。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和价格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而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节点企业任何一方的质量投入行为都会影响彼此的定价策略和利润,并且生鲜农产品流通中的损耗和产出的随机性也会影响生鲜农产品的定价,进而影响节点企业的利润。鉴于此,为了满足消费者追求生鲜农产品质优价低的需求,探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占主导地位的企业如何决策以期同时提高自身的利润和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系统的总利润。本文以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和单一零售商组成的两级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为研究对象,以消费者追求生鲜农产品“质优价低”的需求为导向,结合生鲜农产品流通损耗大、易变质、需求和产出随机的特性,借助需求函数理论、价格理论、博弈论、效用理论、最优化理论、供应链的协调契约理论和数值计算等方法和研究工具,研究不同市场环境下,不同主体主导下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利润最大化的定价策略、双边质量控制策略和政府补贴策略。首先,考虑普通生鲜农产品和绿色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差异对需求的影响,建立了单一零售商和两个竞争型生鲜农产品供应商组成的两级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博弈模型,引入了受生鲜农产品的绿色度、零售价格和新鲜度影响的消费者时变效用函数,研究了零售商主导下的销售模式选择及定价策略问题。然后建立了单一零售商和单一生鲜农产品供应商组成的两级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博弈模型,在考虑普通生鲜农产品和绿色生鲜农产品存在替代性,且市场需求受自身价格、新鲜度以及替代品价格共同影响、交货量受数量损耗影响的条件下研究了生鲜农产品供应商主导下差别定价策略以及实现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利润最大化的协调契约。其次,针对只销售普通生鲜农产品或只销售绿色生鲜农产品的模式,基于生鲜农产品需求随机的特性,建立了单一零售商和单一生鲜农产品供应商组成的两级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博弈模型,引入了受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成员的双边质量控制水平、生鲜农产品的价格以及不可控的随机因素共同影响的线性需求函数,并在考虑生鲜农产品的交货量受数量损耗影响的条件下研究了生鲜农产品供应商主导下的节点企业的质量投入水平策略以及实现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利润最大化的协调契约。最后,针对只销售普通生鲜农产品或只销售绿色生鲜农产品的模式,基于自然灾害导致生鲜农产品产出随机的特性,设计了政府以“优先保证最大化社会福利的基础上兼顾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增收”为补贴目标的灾害年的不同补贴政策,建立了政府、单一零售商和单一生鲜农产品供应商组成的三阶段Stackelberg博弈模型,在零售商不具有合作偏好行为和具有合作偏好行为的不同背景下,研究了政府最优补贴政策的选择问题,分析了政府的补贴政策和合作偏好行为对企业决策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考虑绿色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和普通生鲜农产品供应商生产的生鲜农产品存在绿色度差异,消费者的时变效用受农产品的绿色度、零售价格和新鲜度的影响,研究了零售商主导下的销售模式选择问题和定价策略,比较了只销售普通生鲜农产品、只销售绿色生鲜农产品以及同时销售普通生鲜农产品和绿色生鲜农产品三种销售模式下的最优定价和利润水平,讨论了主要参数的变化对最优策略和利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当绿色度的成本系数偏高时,零售商的最优销售模式为只销售普通生鲜农产品模式;当绿色度的成本系数偏低或适中时,(1)只要绿色度的成本系数满足普通生鲜农产品和绿色生鲜农产品同时销售的条件,则零售商的最优销售模式为同时销售普通生鲜农产品和绿色生鲜农产品模式;(2)若绿色度的成本系数低于某一临界值,则零售商的最优销售模式为只销售绿色生鲜农产品模式;反之,则零售商的最优销售模式为只销售普通生鲜农产品模式;(2)两产品的最优零售价格与绿色度的成本系数和新鲜度敏感系数正相关,与价格敏感系数负相关;零售商的利润与价格敏感系数和绿色度的成本系数负相关,与新鲜度敏感系数正相关。2.针对单一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同时供应普通生鲜农产品和绿色生鲜农产品的模式,考虑生鲜农产品的需求受自身价格、新鲜度以及替代品价格的共同影响;针对单一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只供应普通生鲜农产品或绿色生鲜农产品的模式,考虑生鲜农产品的需求受市场价格、供应链上下游成员的质量投入水平以及不可控的随机因素的共同影响,建立了受数量损耗影响的分散式决策和集中式决策下的两级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利润模型,研究了生鲜农产品供应商主导下的定价策略、质量投入水平策略以及实现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利润最大化的协调契约,讨论了主要参数的变化对最优策略和利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的批发价格契约不能实现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协调,(1)在同时销售普通生鲜农产品和绿色生鲜农产品的模式下,只要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将批发价格压低至抵消数量损耗后的生产成本,并且零售商提供给生鲜农产品供应商的利润分享比例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则“利润共享契约”就能实现供应链的完美协调;(2)在只销售普通生鲜农产品或只销售绿色生鲜农产品的模式下,只要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将批发价格压低至抵消数量损耗后的生产成本,并且零售商的利润共享比例和预设的保留收益分别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则预设保留收益的利润共享契约不仅能实现供应链的完美协调,还能提高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和零售商的质量努力水平。3.在零售商具有合作偏好行为的背景下,针对自然灾害影响产出的特性,基于政府、零售商和生鲜农产品供应商组成的三阶段Stackelberg博弈模型,研究了政府以“优先保证最大化社会福利的基础上兼顾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增收”为补贴目标的灾害年的最优补贴政策的选择问题,对比分析了政府的不同补贴政策以及零售商的合作偏好行为对政府的最优补贴率、零售商的最优收购价格、生鲜农产品供应商的最优生产投入量和三方利益以及消费者剩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丰收年”发生的概率适中或偏高时(若零售商具有合作偏好行为,则要求零售商的合作偏好程度低于某一临界值),政府的最优补贴政策是对生鲜农产品供应商提供补贴的政策,该补贴政策可以提高社会福利和消费者剩余,但生鲜农产品供应商不一定增收;其余情形下,政府的最优补贴政策是对零售商提供补贴的政策,该补贴政策不仅能提高社会福利和消费者剩余,也能促进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增收。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1.同时引入产品绿色度和新鲜度来探讨质量与价格竞争对销售模式和定价策略的影响。针对生鲜农产品差异化定价策略对供应链节点企业利润的影响,已有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纵向主从博弈的研究很少探讨同品种的绿色生鲜农产品和普通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和价格竞争对零售商销售模式的选择及定价策略的影响,也尚未同时考虑生鲜农产品的绿色度、新鲜度和价格对消费者效用的影响。本文引入绿色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和普通生鲜农产品供应商的横向竞争关系,构建生鲜农产品的绿色度、新鲜度和价格共同影响下的消费者时变效用函数,建立不同销售模式下的利润函数模型,研究问题具有创新性。2.从双边质量控制和损耗率的视角分析质量投入水平对供应链系统绩效的影响。针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上下游成员的纵向合作问题,已有的基于质量控制影响需求的供应链的协调契约的研究只考虑单方成员的质量努力水平对需求的影响,也没有同时考虑生鲜农产品需求随机且易损耗的特点。本文同时引入两个成员的质量投入水平这两个决策变量,构建成员双方的质量投入水平、不可控的随机因素、数量损耗以及价格共同影响的需求函数,建立更贴近现实的利润函数模型,设计契约激励成员双方共同提高质量投入水平实现供应链系统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在研究视角上具有创新性。3.针对不同的补贴对象并考虑零售商的行为偏好特性来研究生鲜供应链的政府补贴策略。针对政府补贴政策对生鲜供应链成员的利润及社会福利改善问题,已有研究大多是从政府补贴灾害年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利润损失的视角来分析政府补贴政策的绩效问题,鲜有文献针对不同补贴对象下的补贴效果比较分析,也未考虑供应链成员的合作偏好行为。本文引入零售商的合作偏好行为,设计灾害年政府分别对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和处于强势地位的零售商提供补贴的补贴政策,以“优先保证最大化社会福利的基础上兼顾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增收”为补贴目标,并结合零售商的合作偏好行为,探讨政府的最优补贴政策,研究问题具有创新性。

陈忠明[2](2019)在《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数量得到充分的保障,在满足数量需求后,农村居民对食物的质量需求逐渐增加。而当前农村食物市场安全问题严重,引起了农村居民的广泛关注,农村居民的食物安全消费意识不断增强,安全性已经成为农村居民食物消费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农村居民食物消费过程中的安全行为较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结果的安全性,因此,研究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重点是研究农村居民食物消费过程的安全行为。通过研究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认知现状、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选择、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传导路径,能够梳理出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特征和规律,找出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利于改进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中国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又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既有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又有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通过对这两种行为的研究,能够丰富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研究。论文首先从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演进入手,总结出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演进的规律和特征,并对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认知现状进行分析。其次,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效用理论对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选择进行分析,阐述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和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产生的机理,并分析两种行为选择的食物品种的差异。再次,分析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消费的演变以及不同个体特征、不同家庭类型和不同地域类型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的变动趋势;从购前、购中和购后等几个阶段来分析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然后,基于前人的研究,并结合实地深度访谈,找出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解释模型;对相关变量进行界定并设计量表,对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传导路径进行分析。最后,对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改进进行分析。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从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演进来看,质量安全已经成为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主要考虑因素之一,安全性已经成为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一个主要特征。通过微观调查发现,大多数农村居民对食物安全处于关注的状态,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职业类型、居住地点、家庭婴幼儿情况和收入等因素影响了农村居民食物安全关注程度。农村居民对自身健康与食物安全认知情况会影响其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当农村居民对食物安全与自身健康认知充分时,就会积极主动地获取食物安全方面的信息;当农村居民对食物安全与自身健康的认知不足时,平时就不会太关注食物安全方面的信息。另外,农村居民对安全性食物和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认知存在不足。(2)农村食物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商品性食物市场不安全问题的出现,商品性食物市场不安全问题的出现一方面会增强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意识,另一方面也会促使农村居民出现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这样,农村居民就出现了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和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决策行为的选择需要考虑预期总效用最大化,总预期效用等于预期收益效用和预期安全效用的乘积。当预期收益效用和预期安全效用都高时,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总的预期效用才高;当预期收益效用和预期安全效用有一个较低时,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总的预期效用就会低;当预期收益效用和预期安全效用都处于中等时,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总的预期效用处于中等。在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决策时,个人风险偏好不同,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决策不同。风险规避型农村居民在购前、购中和购后行为均表现出较高的安全性,风险中性的农村居民在购前、购中和购后行为表现的安全性一般,喜欢冒风险的农村居民在购前、购中和购后行为表现的安全性较弱。对于生产技术要求较高、生产周期较长、本地气候不适宜、耗费大量劳动等类型的食物需要靠市场予以满足,对于生产技术简单、周期较短、本地气候适宜和耗费劳动较少等类型的食物往往靠自给性生产予以满足。(3)当前农村居民对自给性食物的消费一共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五种层次的需要,安全需求是现阶段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消费中表现最广泛、最迫切的需求。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家庭人均纯收入、家庭劳动力兼业程度、家庭婴幼儿情况、家庭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了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从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支出的影响因素来看,主要受到城镇化进程的负向影响。进一步从城镇化率与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支出比重之间的相互影响来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呈现下降的趋势。未来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会进一步下降,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会进一步提高,因而,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需要重点关注。(4)对于不同类型商品性食物,农村居民在决策过程中介入的程度不同,进而行为的安全性程度也不同,高介入购买决策、一般介入购买决策和低介入购买决策这三种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购买决策类型受到食物的价值、消费习惯和食用食物人群对家庭的重要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同一类的食物在不同情境,不同时间的购买决策类型又有所差异。在商品性食物购买前,农村居民意识到商品性食物存在安全问题后,会主动从家人、亲戚、朋友、邻居、媒体、政府、商业宣传等渠道搜集食物安全信息,也会通过个人过去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来获取食物安全消费信息,农村居民还通过比较辨别来获取食物安全信息。在商品性食物购买中,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主要体现在渠道的选择、品牌的关注和标识的关注等方面,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消费渠道的选择行为、品牌关注行为和标识关注行为主要受到商品性食物价值、消费习惯、生活方式的变化、临时情况、商家促销活动、商家导购宣传以及消费某一食物人群对家庭的重要程度的影响。农村居民对于价值较高、食用者对家庭较为重要的商品性食物的食用与保存能够按照食用说明及保存要求来做,对于价值较低的商品性食物食用与保存很少或者不能按照要求来做。在商品性食物购买后,农村居民如果发现有质量安全问题,不同情况采取的行为不同。对于一次购买数量较多并且单价低的食物来讲,由于数量较大,一般不会选择丢掉,而是要求赔偿或者换货。而对于单价低并且购买数量少的食物来讲,如果发现有质量问题,大部分农村居民选择丢掉,其次选择换货或者赔偿。对于价值较高的商品性食物来讲,购后发现质量问题,大部分会要求赔偿,有些会选择投诉,有些会要求换货。(5)通过文献综述法和深度访谈法确定了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构建了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解释模型和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解释模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行为传导路径,研究结果显示:态度、主观规范、习惯和知觉行为控制都显着影响了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意向。其中,主观规范的路径系数最大。行为意向、知觉行为控制和行为习惯对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有显着的影响。知觉行为控制和习惯部分通过中介变量影响行为,部分直接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过去行为和知觉行为控制都显着影响了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意向。其中,行为态度对行为意向的标准化路径系数最大。行为意向、知觉行为控制和过去行为对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有显着的影响。知觉行为控制和过去行为部分通过中介变量影响行为,部分直接影响行为。(6)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是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的主要方面,而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是在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农村居民的一种被迫选择。因此,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改进的重点是对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改进。首先应该改进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认知,其次应该改进农村食物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再次应该改进农村食物市场结构,最后应该改进农村食物市场公共服务。与己有的研究相比,本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新探索和尝试:第一,本文主要研究了农村居民食物消费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安全行为,给出了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概念,将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分为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和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分析了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形成机理,为学术界研究中国特色的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提供一个思路。第二,基于恰亚诺夫农民模型构建了农村居民家庭商品型农业生产—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模型和农村居民家庭获取收入型劳动投入—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模型,进一步丰富恰亚诺夫农民模型。将激励理论运用到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效用分析中,丰富和扩展了预期效用理论和风险偏好理论。第三,将习惯这一变量引入到计划行为理论中,增强了计划行为理论用于分析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解释能力,将过去行为这一变量引入到计划行为理论中,增强了计划行为理论用于分析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解释能力。分析了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与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传导路径,丰富了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理论。

葛佳烨[3](2018)在《基于支付意愿的消费者决策行为研究:农产品安全属性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重大社会问题。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然而,近年来,一系列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事件频发,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需求严重不符,如何能“吃的放心、用的安心”日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因此,安全认证农产品产业的发展备受关注。安全认证农产品的市场取决于消费者的接受程度,而猪肉是我国城乡居民普遍消费的农产品,因此,本文以安全认证猪肉为例,通过挖掘影响消费者的安全认证猪肉消费决策行为的关键因素及其分析消费者对安全认证猪肉的偏好与支付意愿,了解消费者能在多大程度上为安全认证农产品市场提供支持,为完善政府农产品安全消费政策、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政策组合体系与长效机制,设计促进农产品安全生产、满足消费者日益提升的需求的营销决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在梳理国内外消费决策行为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计划行为理论、感知价值理论、态度—行为—情境理论和消费者信任构念,构建安全认证农产品消费决策行为的理论框架,结合江苏、安徽两省若干城市的844个消费者样本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探讨不同因素对消费者的安全认证猪肉消费决策行为的影响机理,并探讨不同情境因素作用下消费者消费决策行为影响的差异程度。其次,为客观了解消费者能在多大程度上为安全认证农产品市场发展提供支持。本文基于消费者效用理论,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现实国情与对市场的实际考察,共设定了质量安全认证水平、产地信息、质量安全保证信息、价格等四个属性及相应的层次,运用选择实验方法,借助混合Logit模型分别测度了江苏省、安徽省消费者对安全认证猪肉不同属性层次的偏好程度与具体的支付意愿,并将两省的测算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感知价值、消费者信任、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均能直接影响消费者对安全认证猪肉购买意向。此外,感知价值、消费者信任通过行为态度的部分中介作用对消费者行为意向产生显着影响,且感知价值通过消费者信任的部分中介作用对行为态度产生影响,从而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安全认证猪肉的消费决策行为。此外,价格、购买便利性以及政府农产品安全监管力度等情境因素对消费者的安全认证猪肉消费决策行为的影响差异明显。在消费者对安全认证猪肉不同属性层次的偏好与支付意愿方面,消费者对绿色认证、有机认证、产地信息和无“添加剂与兽药残留”信息属性均具有显着的偏好,对有机认证的支付意愿最高,其次是绿色认证和无“添加剂与兽药残留”信息,对产地信息具有明显的偏好但支付意愿不高,对无公害认证支付意愿最低,且江苏省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普遍高于安徽省消费者,不同类别的消费者群体对安全认证猪肉属性层次的支付意愿存在较大差异,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水平影响消费者对安全认证猪肉属性的偏好。基于此,本文从政府层面和生产者层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政府应加强农产品安全认证监管、提高认证公信力;加大对消费者的培训宣传、提高消费者农产品安全认知;加大财政补贴支持力度、降低安全认证农产品生产成本;加强农产品认证与生产信息透明化、推动信用体系建设。而生产者应树立诚信观念、加强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加强安全认证农产品宣传、提升消费者感知价值;拓宽安全认证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购买便利性;提供不同属性层次组合的产品、满足细分市场需求。

何凌霄[4](2018)在《基于消费者视角的食品安全规制效应研究 ——以猪肉的抗生素问题为例》文中指出现阶段,虽然我国食品安全形式总体平稳,但畜牧业中兽用抗生素滥用现象突出,食品中兽药残留指标不合格问题加剧。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抗生素生产国与使用国,我国缺乏有效的食品安全政策来规制抗生素在畜禽养殖中的使用,由此产生的抗生素耐药和“超级细菌”涌现等风险极大地威胁着人民的健康。本研究选取我国猪肉市场抗生素滥用这一严峻问题,旨在了解相关食品规制政策的可能选择,并分析规制工具的实施可能引发的市场调节行为及社会福利变动,据此为政策制定提供事前的成本—收益分析,从而有助于优化现行的食品安全规制机制。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首先,通过对300位消费者进行实验室实验,获取了参与者对两款猪肉(普通猪肉和无抗生素猪肉)的偏好及支付意愿,并基于tobit随机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信息揭示(即揭示与猪肉的抗生素问题相关的信息,包括普通生猪饲养过程中的抗生素使用情况及其对健康和环境的危害,以及无抗生素猪肉的基本信息等)对于消费者对两款猪肉的支付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信息揭示可以显着改变参与者对两款猪肉的支付意愿,参与者的支付意愿在信息揭示前后的变化值相对较大。与不提供任何信息相比,5轮信息过后,消费者对无抗生素猪肉的支付意愿显着提高了 31.9%,而对普通猪肉的支付意愿则降低了 16.3%。可见,信息揭示对无抗猪肉的作用更大,我国消费者对于无抗生素猪肉有着较大的偏好。而比较5则不同类型信息的作用大小发现,环境信息和儿童健康信息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大。此外,不同类型的信息对不同年龄组参与者的作用具有明显差异。其次,主要基于消费者视角,研究了信息揭示的规制效应。具体而言,以实验获取的消费者支付意愿为基础,结合我国猪肉市场的实际消费场景,理论推导和实证模拟了信息揭示对消费者福利及相关猪肉市场份额变动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完全信息下的消费者福利是最高的,完全信息使消费者得以将损失和收益完全内部化,因而政府不需要使用额外的税收或补贴工具。第二,在不完全信息下,消费者剩余在配合使用税收和补贴两种工具时最高。具体看来,对每单位(500g)猪肉而言,短期的最优税收值和补贴值分别为1.5元和3.5元,长期的最优税收值和补贴值则分别为4.5元和6.5元。配合使用征税和补贴这两种工具,可以更大程度地缓解消费者福利的过度扭曲。第三,在不实施信息揭示的情况下,最优税收值比在信息揭示下高得多,表明为了弥补信息的完全缺失,政府需要征收更高的税。第四,规制的实施还会影响两款猪肉的市场份额变化。无论是在短期还是长期,普通猪肉的市场份额均降低了,而无抗猪肉的市场份额则逐步扩大。在长期,普通猪肉的市场份额可能面临100%的下降。可能因为,高补贴和高税收政策给予了消费者足够大的激励去促使他们购买无抗猪肉,即使是以牺牲产品的多样性为代价。市场份额的巨大变化其实也印证了参与者在实验过程中的支付意愿变化。而鉴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及猪肉消费需求,愿意购买无抗猪肉的消费者比例稍有增加,就会为相关行业创造巨大市场。第五,在考虑2015年中国居民的猪肉消费总量之后,消费者剩余的总变动将达千亿元。这一巨大的政策福利突显了对猪肉的抗生素问题出台规制政策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再次,研究了食品标准和食品认证标签的规制效应。具体而言,基于局部均衡模型,使用由实验获取的数据和有关我国猪肉市场的实际参数,分析了实施食品标准和食品认证标签对市场均衡和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实施无抗标准可以带来总福利的显着提升(14.61%)。对于生产者来说,标准的实施不仅统一提高了猪肉的质量,也增加了生产成本。和无规制政策的基准情境相比较,猪肉的市场价格增长了 9.42%,但生产者的总利润却是降低的。对于消费者来说,由生产成本上涨带来的价格提高的负面效应被无知成本的消失所抵消了,因此消费者的福利改进是正向的(消费者剩余提高2089.2亿元)。第二,在信息揭示下实施无抗标签之后,选择生产无抗猪肉的最优厂商比例占50%,这意味着,当近半数的生产者选择转向新的无抗细分市场时,对于额外的单个生产者而言,进入两个市场中所能获得的边际利润趋于相等,因而不会再有额外的生产者改变生产策略,两个细分市场达到相对均衡。此时,无抗猪肉的价格高出普通猪肉价格的66.9%,而就均衡数量看,无抗猪肉这一细分市场占到总市场份额的一半。总体而言,在信息揭示下实施无抗标签是有益于生产者的(总利润提高2608亿元);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无抗猪肉的相对高价格使得消费者福利遭受损失(消费者剩余降低2072.4亿元)。最终,由于消费者剩余的损失被无抗猪肉市场福利的增加所抵消,因此总的福利是增长的。第三,实施无抗标准带来的福利改进(14.61%)总体上大于实施标签(4.17%)。然而,社会最优的福利来自于实施无抗标签,但这一最优点不能依靠市场力量自发达到,而是需要政府对无抗猪肉的生产者数量进行最优规制。由于政府难以清楚了解生产者的实际利润,规制细分市场中生产商的数量是难以实现的,因而政策制定者可能倾向于选择实施标准。第四,虽然猪肉生产的“无抗生素”标准更为严格且实施难度较大,但是相较于“合理使用”抗生素标准来说,它更有利于社会福利的整体提高。当然,面临的问题是前者是较难推动的。总言之,所模拟的规制情境会带来数亿元人民币的社会效益,这表明,针对我国生猪养殖中过量使用及滥用兽用抗生素这一问题,政府亟需出台相关政策来予以规制。最后,将分析视角聚焦回生猪产业链内部,基于中间层理论,理论结合实际,分析了引入兼具“质量专家”和“中间商”双重功能的中间层组织以解决我国生猪产业链前端的信息不对称和质量信息传递问题的可能性与有效性。分析发现,中间层组织可以通过检测与评定生猪质量来促进质量信息的传递与强化,降低生猪交易双方间的信息不对称,改善因质量不透明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生猪市场非效率问题。此外,中间层组织还能将猪肉消费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反馈到生产端,这有助于生猪生产与消费层面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激励生猪养殖者重视质量控制。本研究的意义与可能的贡献在于:第一,学术界缺乏有关抗生素使用对中国经济社会影响的经济学文献,特别是基于食品安全的视角,中国消费者对无抗生素肉类的认知程度和需求偏好被忽视了。本研究通过对消费者进行实验,获取了消费者对普通猪肉和无抗生素猪肉的偏好及支付意愿。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不仅对于政府制定相关规制政策至关重要,它还为生产者改进生产方式、提供更优质安全的食品提供了市场激励,从而影响相关市场的发展。第二,已有的实验经济学实证文献大多止步于消费者支付意愿的获取上,而并未进一步拓展支付意愿的应用。本研究结合我国猪肉市场的实际消费场景,探索了如何将消费者支付意愿用于模拟分析消费者的实际购买选择,及其引致的相关市场份额变化与消费者福利变动等。这一探索拓展了实验经济学的应用空间,并将支付意愿用于政策分析,进而提高政策分析的有效性。第三,对于学界来说,如何帮助政策制定者考量与选择规制工具是一个难点。因为这需要对相关规制工具的影响作用做出量化的估计。本研究基于局部均衡模型,在理论上模拟了三种规制政策的实施情境,并结合由实验获得的一手消费者数据以及猪肉市场的实际供需参数等,对规制情境进行了具体的成本一收益分析及应用福利研究。这一分析有助于政府选择与评价食品安全规制政策,优化食品安全规制工具。

徐秋艳[5](2017)在《新疆居民羊肉消费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准不断提高,羊肉以其低脂肪、低胆固醇及高蛋白的保健性肉类食品,越发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新疆作为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受民族饮食文化的影响,羊肉是新疆居民特别是少数民族居民偏好的主要肉类食品,在日常生活消费中居于重要地位,然而,新疆羊肉存在着供应偏紧、质量安全隐患、品牌市场影响力弱等一系列问题,难以满足新疆居民多样化及高品质的消费需求,因而需要我们在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新疆居民的羊肉消费行为进行系统研究。该研究对于促进肉羊产业发展、引导企业生产经营、完善政府相关质量安全政策和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本文在基于消费者行为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及计划行为理论对新疆居民羊肉消费行为分析的基础上,首先运用宏观数据对新疆羊肉生产、消费特征及供需态势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实地调研数据对新疆居民的羊肉消费特征、户内外羊肉消费行为、质量安全羊肉消费行为、城镇居民品牌羊肉消费行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第一,肉羊生产规模化养殖比例低,羊肉单产水平不高,供需矛盾突出;第二,城乡居民家庭羊肉购买量及占肉类比重最高,差异趋势在减少;第三,居民家庭的羊肉消费在城乡、区域、民族属性上具有不同的特点;第四,居民家庭羊肉消费行为的差异是饮食习俗、质量安全、价格、个人及家庭特征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第五,居民对质量认证羊肉的购买意愿在个人及家庭特征上存在着差异性;第六,居民对质量认证羊肉额外价格支付水平受认证标志信任、信息搜寻频率、卖方信誉、个人及家庭特征因素的影响;第七,居民对品牌羊肉价格支付意愿贡献从大到小的因子依次是饮食习惯和偏好、政府监管、质量安全关注、品牌信任、价格看法,其在个人及家庭特征上有一定的差异性。本文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主要体现在:第一,首次基于现场屠宰关注度、饮食习惯、本地供应的关注度、季节性消费差异的重要程度、重大节日的关注度等因素对新疆居民羊肉消费行为进行了研究。第二,基于实地调研资料运用计量经济模型系统分析了新疆汉族与少数民族居民、城乡居民、不同地区居民羊肉消费行为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第三,基于实地调研资料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深入剖析了当地居民的安全羊肉购买意愿、品牌羊肉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王雪梅,段小红[6](2016)在《皋兰县农产品质量检测工艺技术方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严格按照国家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和检测规程、农业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标准和检测规程,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建立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确保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工艺技术以确保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为原则,主要采用已颁布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王文海[7](2015)在《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与条件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生猪产业链目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缺乏清晰的目标、养殖主体的规模化与组织化程度低、缺乏有效的利益保障机制,有关主体的行为缺少规制,引起饲料激素含量超标、药物残留超标、使用瘦肉精、注水猪肉、病死猪猪肉流入市场等问题,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造成消费者的福利受损、投资运营主体的资金收益率和政府的绩效水平低下,生猪产业链的健康程度比较低,迫切需求站在全产业链增值的视角,运用战略性思维和体系化的理论方法探究生猪产业链的发展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条件,为生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指明方向和道路。论文体系化地研究了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路径、价值目标实现的条件,系统建立了指导区域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的理论方法体系。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系统认识与价值目标体系的研究,系统认识部分主要论述了生猪产业链的相关概念、作用意义及特征,运用共生理论、结合耗散结构理论与价值分析等理论构建了生猪产业链的演化机理,研究了生猪产业链演化过程中共生模式的选择。价值目标体系部分研究了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价值目标体系的构成及影响因素,运用决策分析、因果反馈与情景分析等方法揭示了价值目标形成与演化的规律,设计出三种价值目标实现的路径,分析了各种路径的演化过程。第二部分:价值目标实现的技术经济条件和环境条件,主要分析生猪产业链上中下游环节的技术及影响因素,构建生猪产业连基于价值目标的标准体系,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不同生猪养殖规模的养殖成本、总收益及资本利润率,分析生猪产业的现发展状、生猪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政策和生猪市场的价格波动情况。第三部分:价值目标实现的组织机制条件,主要分析了生猪养殖主体组织的类型与特征,运用组织行为学、决策分析和因果反馈分析构建了生猪养殖主体组织的目标行为形成机理,分析了非目标行为的动因,运用激励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共生理论和隐秩序等理论方法构建了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价值目标实现的动力机制、非线性机制和共生机制,提出了各个机制运行的策略。第四部分:价值目标实现条件的评价优化,主要提出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条件评价的思路框架、方法流程,综合运用专家访谈法、实地调研法、目标分解法、准则权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构建了包括评价指标系统、评价标准系统和指标权值系统的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条件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以雏鹰集团、四川多多集团及东阳畜牧为连接的生猪产业链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了生猪产业链的优化的策略。论文提出的研究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价值目标及实现条件的思路框架能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体系化地研究生猪产业链提供思路和方法参考,为相关主体解决区域生猪产业链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方案和决策依据。

刘万兆[8](2013)在《基于封闭供应链的猪肉质量安全控制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但是我国猪肉质量事件频发,猪肉质量安全水平不高。猪肉质量安全不仅仅是养殖企业或屠宰企业个别环节的问题,与整个链条节点企业都联系紧密。所以,很多学者纷纷从供应链的角度来探讨提高猪肉质量安全的策略。事实上,政府监管对猪肉质量安全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利用封闭供应链理论,构建了包括“生猪养殖环节、生猪屠宰环节、猪肉零售环节、消费者环节和政府监管”的猪肉封闭供应链理论框架。旨在通过对“从饲养到餐桌”整个过程的监控,来保障猪肉质量安全。首先,构建了猪肉封闭供应链理论框架,该框架包含“养殖环节、屠宰环节、零售环节、消费者以及政府监管”等五个主体。基于豪泰林(Hotelling)模型和信号传递博弈模型证明了消费者、政府进入猪肉供应链监管的合理性。其次,基于理论框架,对猪肉产业链各节点的质量控制状况进行了描述,对猪肉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澄清了各节点影响质量控制的因素。研究认为:养殖环节,影响质量控制的主要因素为疫病防治水平、饲料质量水平、福利水平;屠宰环节,影响质量控制的主要因素为屠宰前检疫检验水平、屠宰操作规程、出厂检验水平;零售环节,影响质量控制的主要因素为入市检验水平、质量追溯水平和诚信水平。然后,基于二元逻辑回归模型,探讨了消费者对不同质量猪肉的态度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多数消费者购买猪肉时并不选择质量认证信号;消费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月均收入和居住地等特征,对消费者选择质量认证信号都有显着影响;消费者对“是否为大企业知名品牌、是否安全和美味、是否具有地理标志认证”等产品属性的关注程度,对其选择质量认证信号有显着影响;绿色猪肉的价格对消费者选择质量认证信号具有显着影响;“对质量认证信号的了解程度和信任程度”是影响消费者是否利用质量认证信号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最后,基于“生猪养殖环节、生猪屠宰环节、猪肉零售环节、消费者环节和政府监管”之间的关系,引入相关变量,构建了猪肉封闭供应链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计算机仿真,解释了各节点企业质量水平波动的原因,比较了政府对不同环节监管的效果,结论认为:猪肉质量安全水平受到“节点企业质量安全系数和调整质量安全系数”相互作用的影响,它是节点企业本身质量控制水平与政府监管程度博弈作用的结果;养殖企业规模、屠宰企业规模是控制猪肉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手段,提高养殖企业和屠宰企业的规模,能够有效提高猪肉质量安全水平;销售渠道的变化对猪肉质量安全影响最大;政府对零售企业的控制,对提高猪肉质量的效果最明显。本文提出的猪肉封闭供应链,为研究猪肉质量安全提供了相对完整的框架,克服了以往研究仅从个别环节考察猪肉质量的弊端,有利于从整体、主要环节的角度控制猪肉质量。提出的猪肉封闭供应链系统动力学模型,将政府监管深入到每个环节,有利于演示政府的不同监管程度实施于不同环节对猪肉质量安全水平的影响,克服了以往政府监管的盲目性。

姜桂根[9](2010)在《广州市流通领域猪肉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们生活必需品,是人类赖以生存、活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食品的安全性是食品必备特征。食品安全关系到公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它己经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保障食品安全,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广州市政府是一个十分负责任的政府,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先后出台相应的管理措施和管理办法,不断加强猪肉等食品安全监管。然而,政府监管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公众不满意,政府也不满意。因此,研究如何加强广州市流通领域猪肉质量安全政府监管,保障市场上流通的猪肉质量安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广州市流通领域猪肉质量安全政府监管为研究对象,首先从流通领域猪肉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理论来分析,构建分析研究理论基础。其次分析广州市流通领域猪肉质量安全监管面临的严峻形势,剖析流通领域猪肉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再次,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对欧美发达国家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进行研究,从法律体系、监管体制、监管模式、检测机制、预警机制、追溯制度和召回制度等方面,借鉴其先进的管理经验。最后,为了提高广州市流通领域猪肉质量安全监管的效率和效果,扭转当前被动局面,提出一些完善广州市流通领域猪肉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的政策和建议:一是建立新型的猪肉质量安全监管体制;二是完善流通领域猪肉质量安全法律体系和标准体系;三是积极推进猪肉质量安全监管支撑体系建设;四是建立健全猪肉质量安全监管控制体系;五是塑造良好的猪肉质量安全监管环境;六是加强教育、培训和信息供给。

刘建华[10](2010)在《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无公害农产品作为政府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项有效政策措施,在保证农产品消费安全做出重要贡献,并对农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本文在丰富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论基本原理,分析其构成要素和实施成效,从体系微观运行和宏观发展两个层面进行评价,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和战略选择,确定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是现阶段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重要手段,为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参考。本文在理论分析的研究方面,提出了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概念、管理原则和功能作用,结合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运用生态经济学相关原理,丰富发展了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生态系统、生态模型和无公害农产品物品属性等理论。在体系认识的研究方面,主要从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形成和发展入手,提出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是当前中国影响最大的农业生产方式,分析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中标准或规范、生产主体及制度与体系队伍三个不可或缺要素。运用实例对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推行取得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等成果进行总结,对其引领中国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及形成典型模式、维护农产品产地环境、实现农产品可持续发展等成效进行研究,深入分析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作用。在体系运行评价研究方面,对标准体系、生产主体的实施和市场三个方面的体系微观运行层面进行评价;运用SWOT原理从优势、劣势、机遇、制约四个方面在体系宏观发展层面进行评价。其中,体系运行层面分析产地环境和产品标准制定、生产主体的实施、无公害农产品制度建设等方面影响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体系发展层面分析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自身的优势和一些劣势,外部发展的良好机遇及在生态环境、基础建设等方面的制约。在对策建议和战略选择方面,从科学优化标准体系、培育生产主体和完善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完善中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运行的对策,提出以SO战略为核心战略,WO战略和ST战略为补充战略,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现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发展战略。通过采取科学制定产地环境质量和产品标准、分层次优化生产操作规程;扶持主体采用适宜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鼓励主体运用现代化的组织和管理理念生产、促使主体承担农产品可追溯的社会责任;切实加强服务监管能力、建立以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为条件的产地准出制度和以无公害农产品为基础的市场准入制度等措施;探索建立维护生态环境、加强基础建设、政府调控-市场带动-科学技术的保障体系,完善体系发展。分析无公害农产品国家安全品牌创建、全面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现现代农业基本要求“三步走”发展战略构想的目标和要求、方式和途径及保障措施。

二、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猪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猪肉(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主体主导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利润最大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安排
    1.4 研究方案:思路、方法、技术路线
    1.5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生鲜农产品
        2.1.2 绿色生鲜农产品
        2.1.3 普通生鲜农产品
        2.1.4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
        2.1.5 供应商主导
        2.1.6 零售商主导
    2.2 理论基础
        2.2.1 效用理论
        2.2.2 需求函数理论
        2.2.3 价格理论
        2.2.4 博弈论
        2.2.5 最优化理论
        2.2.6 供应链的协调契约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模式及特点研究
        2.3.2 生鲜农产品的消费者行为研究
        2.3.3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利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3.4 政府补贴效率研究
    2.4 本章小结与问题提出
3 零售商主导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利润最大化的定价策略
    3.1 问题提出
    3.2 理论模型及假设
        3.2.1 不同市场条件下的最优定价策略
        3.2.2 不同情形下均衡结果的分析
    3.3 仿真分析
        3.3.1 主要参数的变化对零售商最优销售模式选择的影响
        3.3.2 主要参数的变化对零售商最优定价策略的影响
    3.4 案例分析
    3.5 主要结论
4 供应商主导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利润最大化的定价策略
    4.1 问题提出
    4.2 理论模型及假设
        4.2.1 分散决策下的最优定价策略
        4.2.2 集中决策下的最优定价策略
        4.2.3 利润共享契约模型
        4.2.4 敏感性分析
    4.3 仿真分析
    4.4 案例分析
    4.5 主要结论
5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利润最大化的双边质量控制策略研究
    5.1 问题的提出
    5.2 理论模型及假设
        5.2.1 分散决策下的最优策略
        5.2.2 集中决策下的最优策略
        5.2.3 基于保留收益的利润共享契约模型
        5.2.4 敏感性分析
    5.3 仿真分析
    5.4 案例分析
    5.5 主要结论
6 社会福利最大化视角下生鲜供应链的政府补贴策略研究
    6.1 问题的提出
    6.2 理论模型及假设
        6.2.1 政府对生鲜农产品供应商的最优补贴策略
        6.2.2 政府对零售商的最优补贴策略
    6.3 不同模型下均衡结果的分析
        6.3.1 合作偏好程度的变化对均衡结果的影响
        6.3.2 不同模型下均衡结果的比较
    6.4 仿真分析
        6.4.1 零售商具有合作偏好行为情形
        6.4.2 零售商不具有合作偏好行为情形
    6.5 主要结论
7 研究结论、对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的学术论文及主持的科研项目
    附录B.第3章主要结论的证明
    附录C.第4章主要结论的证明
    附录D.第5章主要结论的证明
    附录E.第6章主要结论的证明
致谢

(2)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概念框架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演进分析
    2.1 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数量不足到基本充裕阶段(1978—1985 年)
    2.2 农村居民食物消费基本充裕到充裕阶段(1986—2000 年)
    2.3 农村居民食物消费充裕到多样化阶段(2001—2012 年)
    2.4 农村居民食物消费多样化到安全阶段(2013 年至今)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认知分析
    3.1 农村市场食物安全现状分析
    3.2 农村居民对食物安全的态度及其与自身健康的认知
    3.3 农村居民安全性食物认知水平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选择分析
    4.1 信息不对称下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选择
    4.2 消费与生产双重身份的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决策分析
    4.3 预期效用与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决策分析
    4.4 农村居民自给性和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选择差异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分析
    5.1 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消费行为的演变分析
    5.2 不同个体特征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差异分析
    5.3 不同家庭类型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差异分析
    5.4 不同地域类型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差异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影响因素及变动趋势分析
    6.1 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支出变化
    6.2 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影响因素描述性统计分析
    6.3 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4 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变动趋势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分析
    7.1 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决策过程:购前行为
    7.2 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决策过程:购中行为
    7.3 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决策过程:购后行为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解释模型的构建
    8.1 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确定
    8.2 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解释模型的构建
    8.3 变量的定义与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传导路径分析
    9.1 样本特征分析
    9.2 农村居民自给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传导路径分析
    9.3 农村居民商品性食物安全消费行为传导路径分析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的改进
    10.1 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认知的改进
    10.2 农村食物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改进
    10.3 农村食物市场结构的改进
    10.4 农村食物市场公共服务的改进
    10.5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研究结论及研究展望
    11.1 研究结论
    11.2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11.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3)基于支付意愿的消费者决策行为研究:农产品安全属性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梳理与动态述评
        1.3.1 消费决策行为的相关研究
        1.3.2 消费者偏好与支付意愿的相关研究
        1.3.3 既有相关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安全认证农产品
        2.1.2 消费者消费意愿与消费决策行为
        2.1.3 消费者偏好与支付意愿
        2.1.4 相关概念对本研究的借鉴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计划行为理论
        2.2.2 感知价值理论
        2.2.3 态度—行为—情境理论
        2.2.4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5 消费者效用理论
        2.2.6 相关理论对本研究的借鉴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支付意愿的消费决策行为的现实考察与特征呈现
    3.1 基于支付意愿的安全认证农产品消费决策行为的样本来源
        3.1.1 研究对象的选取
        3.1.2 调查区域与调查方法选择
    3.2 消费者的主体特征
        3.2.1 消费者的个体特征
        3.2.2 消费者的家庭特征
    3.3 消费者安全认证农产品消费决策行为的心理特征
    3.4 消费者安全认证农产品消费决策行为的行为特征
        3.4.1 消费者的行为意向与实际行为的转化程度较低
        3.4.2 消费者对安全认证猪肉的支付溢价较低
        3.4.3 消费者对安全认证猪肉的购买频率较低
        3.4.4 消费者购买安全认证猪肉的渠道较窄
    3.5 消费者对安全认证农产品属性的消费偏好特征
    3.6 消费者安全认证农产品消费决策行为的情境因素特征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安全认证农产品消费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安全认证农产品消费决策行为的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4.1.1 理论模型构建
        4.1.2 研究假设
        4.1.3 变量测量
    4.2 安全认证农产品消费决策行为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4.2.1 信度检验
        4.2.2 效度检验
    4.3 安全认证农产品消费决策行为的假设检验
        4.3.1 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
        4.3.2 中介效应检验
        4.3.3 基于情境因素的多群组分析
        4.3.4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消费者对安全认证农产品偏好与支付意愿的分析与测度
    5.1 安全认证猪肉偏好与支付意愿测度的选择实验设计与样本统计
        5.1.1 安全认证猪肉属性及属性水平的确定
        5.1.2 实验选择集的确定
    5.2 安全认证猪肉偏好与支付意愿测度的模型构建与变量赋值
        5.2.1 模型构建
        5.2.2 变量赋值
    5.3 安全认证猪肉偏好与支付意愿测度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5.3.1 混合logit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分析
        5.3.2 消费者对安全认证猪肉不同属性层次的偏好与支付意愿分析
        5.3.3 特定类型消费者对安全认证猪肉不同属性层次的偏好与支付意愿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与启示
    6.2 对策建议
        6.2.1 政府层面
        6.2.2 生产者层面
    6.3 不足之处与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消费者安全认证农产品消费行为调查问卷

(4)基于消费者视角的食品安全规制效应研究 ——以猪肉的抗生素问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内容和方法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相关概念释义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
        1.6.2 可能的不足
2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食品安全规制的相关理论
        2.1.1 食品安全规制的逻辑基础
        2.1.2 规制工具——信息揭示
        2.1.3 规制工具——食品标准
        2.1.4 规制工具——食品认证标签
        2.1.5 规制工具的选择
    2.2 消费者视角的食品安全相关理论
        2.2.1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差异化需求
        2.2.2 垂直差异化食品的消费者需求
        2.2.3 消费者支付意愿的测度方法
    2.3 食品安全规制的相关研究
        2.3.1 规制的总体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3.2 有关信息揭示的研究
        2.3.3 有关食品标准的研究
        2.3.4 有关食品认证标签的研究
    2.4 消费者视角的食品安全规制效应研究:以肉类为例
        2.4.1 消费者对安全的食品生产方式的关注
        2.4.2 国外消费者对肉类安全的支付意愿
        2.4.3 国内消费者对肉类安全的支付意愿
    2.5 文献评述
    2.6 本章小结
3 畜牧业的抗生素使用现状及猪肉的抗生素问题分析
    3.1 畜牧业的抗生素使用困境及应对方式
        3.1.1 使用抗生素的目的
        3.1.2 使用抗生素的后果
        3.1.3 困境应对:替代使用抗生素的方法
        3.1.4 困境应对:国际经验与启示
    3.2 我国猪肉质量安全与抗生素问题
        3.2.1 猪肉安全与兽药使用引发关注
        3.2.2 抗生素等兽药的不规范使用:现状总览
        3.2.3 抗生素等兽药的不规范使用:原因剖析
    3.3 使用促生长抗生素的经济影响:动物、农场及市场三个层面
        3.3.1 对动物层面的影响
        3.3.2 对农场层面的影响
        3.3.3 对市场层面的影响
    3.4 规制促生长抗生素在生猪养殖中的使用
        3.4.1 生猪养殖不同阶段的抗生素使用
        3.4.2 使用促生长抗生素对生猪生产力的实际影响
        3.4.3 限制使用促生长抗生素对猪肉市场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规制工具的理论分析
    4.1 基准模型
    4.2 规制工具的情境模拟与作用分析
        4.2.1 无规制政策
        4.2.2 实施信息揭示
        4.2.3 实施食品标准
        4.2.4 信息揭示下实施食品认证标签
    4.3 规制工具的福利效应比较
    4.4 本章小结
5 信息揭示对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实验样本
        5.2.2 实验产品
        5.2.3 实验中揭示的信息
        5.2.4 信息的揭示顺序
        5.2.5 支付意愿的获取机制
        5.2.6 实验的具体步骤
    5.3 信息揭示对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影响
        5.3.1 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5.3.2 计量回归与分析
    5.4 异质性讨论:人口年龄结构与信息揭示的作用
    5.5 本章小结
6 信息揭示、消费者福利与猪肉市场份额变动
    6.1 引言
    6.2 不同规制情境下的消费者福利与猪肉市场份额:理论推导
        6.2.1 基准情境
        6.2.2 完全信息情境
        6.2.3 不完全信息情境——兼论税收与补贴工具
    6.3 实证模拟结果
    6.4 模拟结果分析
        6.4.1 消费者福利的变动
        6.4.2 猪肉市场份额的变动
    6.5 本章小结
7 食品标准与食品认证标签的效应——基于市场均衡与社会福利的估计
    7.1 引言
    7.2 局部均衡模型的构建
        7.2.1 基本假定
        7.2.2 需求端的分析
        7.2.3 供给端的分析
    7.3 规制工具的实施情境分析
        7.3.1 无规制政策
        7.3.2 实施食品标准(以无抗生素标准为例)
        7.3.3 信息揭示下实施食品认证标签(以无抗生素标签为例)
    7.4 情境模拟的参数设定
        7.4.1 来自中国猪肉市场的参数
        7.4.2 来自消费者实验的参数
    7.5 情境模拟结果及分析
    7.6 扩展讨论:实施“合理使用”抗生素标准
    7.7 本章小结
8 生猪的质量信息传递与交易优化:基于中间层组织的分析
    8.1 问题的提出
    8.2 中间层组织的建构逻辑
        8.2.1 基本假定
        8.2.2 没有中间层组织的市场
        8.2.3 引入中间层组织的市场
        8.2.4 两种市场之间的福利比较
        8.2.5 动态化的长期均衡
    8.3 中间层组织的作用及其动力机制
        8.3.1 构建中间层组织的必要性
        8.3.2 中间层组织对质量信息的传递与强化
        8.3.3 中间层组织对交易的优化
        8.3.4 中间层组织发挥作用的动力机制
    8.4 生猪产业中的中间层组织分析
        8.4.1 中间层组织的实际作用:基于调研案例的分析
        8.4.2 生猪交易:市场还是一体化?抑或是中间层组织?
        8.4.3 中间层传递信息的延伸讨论:消费的结构性变化与产业升级
    8.5 本章小结
9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获取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实验过程
附录2——实验后的退出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5)新疆居民羊肉消费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羊肉消费行为的基本理论分析
    2.1 概念界定
    2.2 基于消费者行为理论的羊肉消费者行为分析
    2.3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羊肉消费者行为分析
    2.4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羊肉消费者行为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疆羊肉生产、消费特征及供需态势分析
    3.1 新疆肉羊生产特征分析
    3.2 新疆居民家庭羊肉消费统计特征分析
    3.3 新疆羊肉的供需态势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调查样本的新疆居民羊肉消费特征分析
    4.1 分析框架
    4.2 数据来源
    4.3 样本分布概况
    4.4 居民家庭羊肉消费特征分析
    4.5 居民家庭对羊肉质量安全的关注及认知分析
    4.6 城镇居民家庭对品牌羊肉的认知、信息搜寻及购买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户内外消费视角的新疆居民羊肉消费行为分析
    5.1 分析框架
    5.2 个人及家庭特征的居民羊肉消费频率分析
    5.3 居民羊肉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质量安全视角的新疆居民羊肉消费行为分析
    6.1 分析框架
    6.2 新疆质量认证羊肉的概况
    6.3 城镇居民对质量认证羊肉的购买意愿及其差异性分析
    6.4 城镇居民对质量认证羊肉的支付意愿及其额外价格支付水平分析
    6.5 本章小节
第七章 基于品牌视角的新疆城镇居民羊肉消费行为分析
    7.1 分析框架
    7.2 新疆羊肉品牌发展现状
    7.3 新疆城镇居民品牌羊肉价格支付意愿分析
    7.4 本章小节
第八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表
附录Ⅱ 城镇问卷
附录Ⅲ 农村问卷
致谢
个人简介

(6)皋兰县农产品质量检测工艺技术方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技术方法与规程
2 检测工艺技术说明
    2.1 检测工艺流程图
    2.2 检测的产品和参数
    2.3 检测方法
        2.3.1 种植业产品监测主要在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
        2.3.1. 1 监测的主要品种。
        2.3.1. 2 抽样。
        2.3.1. 3 监测项目。
        2.3.1. 4 检测方法。定性检测(快速检测)方法:《蔬菜上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毒快速检测方法》(NY/T 448-2001)。
        2.3.2 畜、禽、水产品监测
        2.3.2. 1 监测产品的主要品种。监测畜禽产品的主要品种有猪、牛、羊、鸡、鱼肉产品及奶、肝、尿等。
        2.3.2. 2 抽样方法。
        2.3.2. 3 监测项目。检测项目及检测依据(见表1)。
        2.3.2. 4 检测方法。快速检测(筛选检测)方法:猪尿中克伦特罗检测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2.3.2. 5 判定依据和原则。
        2.3.3 农业投入品、产地环境等的检测主要包括农药、肥料、兽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检测以及产地环境等的相关检测。

(7)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与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生猪产业链的系统认识
    2.1 生猪产业链的基础知识
    2.2 生猪产业链的演化机理
    2.3 生猪产业链演化的环节主体共生模式的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
    3.1 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价值目标体系的构建
    3.2 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价值目标体系的形成与演化机理
    3.3 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价值目标体系的影响因素
    3.4 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价值目标的实现路径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的技术经济条件
    4.1 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的技术分析
    4.2 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的技术标准分析
    4.3 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的技术经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的环境条件
    5.1 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的产业环境
    5.2 生猪产业链发展的政策环境
    5.3 生猪产业链发展的市场环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的组织支撑
    6.1 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的主体组织的类型及特征
    6.2 生猪产业链主体组织目标行为
    6.3 主体组织的非目标行为—以“瘦肉精”事件为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的机制保障
    7.1 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的动力机制
    7.2 生猪产业链的非线性成长机制
    7.3 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的共生机制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条件的评价优化
    8.1 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条件评价体系的构建
    8.2 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条件评价指标系统
    8.3 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条件评价标准系统
    8.4 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条件指标权值系统
    8.5 评价模型
    8.6 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条件健康评价优化实证案例
    8.7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封闭供应链的猪肉质量安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2.1 文献综述
        2.1.1 关于食品安全内涵及影响因素
        2.1.2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消费者行为
        2.1.3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政府管理
        2.1.4 关于供应链模式、农产品供应链
        2.1.5 关于猪肉供应链
    2.2 概念界定
        2.2.1 猪肉质量安全
        2.2.2 猪肉封闭供应链
        2.2.3 猪肉封闭供应链特点
    2.3 小结
第三章 理论框架与消费者、政府监管进入供应链机理
    3.1 理论框架
    3.2 消费者进入供应链机理
    3.3 政府监管进入供应链机理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封闭供应链视角的各节点质量控制概况
    4.1 生猪养殖环节的质量控制
    4.2 生猪屠宰环节的质量控制
    4.3 猪肉零售环节的质量控制
    4.4 消费者环节的质量控制
    4.5 政府监管环节
    4.6 小结
第五章 猪肉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5.1 生猪养殖环节:药物、饲料质量安全问题
        5.1.1 疫情频发与药物残留超标并存
        5.1.2 饲料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
    5.2 生猪屠宰环节:病死猪、注水猪肉问题
    5.3 猪肉零售环节:质量欺诈问题
    5.4 小结
第六章 影响控制猪肉质量安全的因素
    6.1 生猪饲养环节的控制因素及瓶颈
    6.2 生猪屠宰环节的控制因素及瓶颈
    6.3 零售环节的控制因素及渠道的特殊作用
    6.4 小结
第七章 消费者对不同质量猪肉态度及影响因素
    7.1 相关文献综述
    7.2 分析框架
    7.3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7.4 显着性检验及模型估计
    7.5 小结
第八章 基于封闭供应链的猪肉质量控制:系统动力学仿真
    8.1 系统动力学相关理论
    8.2 猪肉封闭供应链系统动力学建模
    8.3 变量之间的关系、赋值
    8.4 仿真结果分析
        8.4.1 养殖企业与政府监管
        8.4.2 屠宰企业与政府监管
        8.4.3 零售企业与政府监管
        8.4.4 整个供应链中不安全猪肉量变动情况
    8.5 小结
第九章 总结、建议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生猪养殖企业调研问卷
    B 屠宰企业调研问卷
    C 零售企业调研问卷
    D 消费者调研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9)广州市流通领域猪肉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选题的背景
        2、选题的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研究评述
    (三) 研究目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可能的创新点
        1、研究目的
        2、研究思路
        3、研究方法
        4、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5、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流通领域猪肉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的理论分析
    (一) 流通领域猪肉质量安全与政府监管的概念界定
        1、猪肉质量安全的涵义
        2、流通领域与政府监管的涵义
        3、流通领域猪肉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的涵义
    (二) 流通领域猪肉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1、猪肉质量安全信息具有公共产品属性
        2、猪肉质量安全的信息不对称
        3、猪肉质量安全的外部性
        4、消费者购买猪肉的行为决策
    (三) 流通领域猪肉质量安全市场失灵的调整
        1、流通领域猪肉质量安全市场失灵时市场主动调节方法
        2、流通领域猪内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的可行性
        3、流通领域政府干预猪肉市场失灵的主要方法
    (四) 流通领域猪肉质量安全监管的结构要素分析
        1、监管主体
        2、监管模式
        3、监管手段
        4、监管技术
        5、监管制度
        6、监管环境
    (五) 本研究应用的主要理论
        1、跨域治理理论
        2、无缝隙政府理论
第三章 广州市流通领域猪肉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现状分析
    (一) 广州市流通领域猪肉质量安全的政府监管现状
        1、广州市流通领域猪肉质量安全状况
        2、广州市流通领域猪肉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状况
    (二) 广州市流通领域猪肉质量安全政府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不完善
        2、多头监管效率低下
        3、监督管理难度较大
        4、执法不严惩戒不力
        5、检测体系尚不完善
        6、信息共享尚未建立
        7、代宰制度尚不合理
        8、信息供给十分不足
        9、激励机制尚未健全
        10、行业参与严重不足
    (三)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立法体系存在缺陷
        2、政府监督管理失败
        3、行政体制改革不到位
        4、缺乏有效的行政监督
        5、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弱
        6、监管环境恶化且复杂
第四章 主要发达国家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经验借鉴
    (一) 主要发达国家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主要特点
        1、美国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主要特点
        2、加拿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主要特点
        3、英国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主要特点
    (二) 主要发达国家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给我们的启示
        1、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
        2、成立精简高效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3、对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进行控制
        4、重视技术监管
        5、严格落实食品追溯和召回制度
        6、强化经营业户自律意识,加强自我监控
        7、充分发挥社会中间层组织参与管理社会的积极作用
        8、重视危险性评估
        9、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10、加强信息公开,建设透明政府,发挥社会舆论监督
第五章 完善广州市流通领域猪肉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的对策建议
    (一) 建立新型的猪肉质量安全监管体制
        1、改革的基本原则
        2、监管体制改革,构建新型的监管体制
        3、构建统一界面,提供无缝隙服务监管
        4、加强跨域治理,创建新型的治理模式
    (二) 完善流通领域猪肉质量安全法律体系和标准体系
        1、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
        2、统一违法行为认定和处罚标准
        3、加强政府治理能力建设
        4、加强配套制度建设
    (三) 积极推进猪肉质量安全监管支撑体系建设
        1、合理整合检验检测资源,科学设置检验检测机构
        2、大力推进猪肉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的社会化
        3、建立统一协调的猪肉质量安全信息体系
    (四) 建立健全猪肉质量安全监管控制体系
        1、严格落实猪肉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2、推行猪肉质量安全管理的HACCP体系
        3、以科学为基础,健全风险分析和安全评估体系
    (五) 塑造良好的猪肉质量安全安全监管环境
        1、强化契约精神,重建道德信用体系
        2、发挥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3、发挥新闻媒体和消费者的监督作用
    (六) 加强教育、培训和信息供给
        1、根据不同群体开展相应的教育培训
        2、加大猪肉质量安全信息供给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10)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萌芽与发展
        1.2.2 世界主要国家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研究
        1.2.3 中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发展
        1.2.4 中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3.1 总体思路与框架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资料来源
    1.5 主要特点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理论分析
    2.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内涵和外延
        2.1.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概念和特点
        2.1.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管理原则
        2.1.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功能作用
    2.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理论基础
        2.2.1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产业生态学理论
        2.2.4 环境外部性理论
    2.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理论发展
        2.3.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原理
        2.3.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生态系统
        2.3.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生态模型
        2.3.4 无公害农产品的物品属性
第三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构成要素分析
    3.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3.1.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探索和形成
        3.1.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发展
        3.1.3 中国农产品主导生产方式的分析
    3.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标准体系分析
        3.2.1 产地环境的管理与标准
        3.2.2 农业投入品的管理与标准
        3.2.3 生产过程的管理与标准
        3.2.4 产品的质量标准
    3.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主体组成结构分析
        3.3.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主体类型分析
        3.3.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主体比例构成及发展趋势
    3.4 制度和体系队伍的建设情况分析
        3.4.1 工作制度建设
        3.4.2 体系队伍建设
第四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施绩效分析
    4.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取得的成果
        4.1.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特点的形成
        4.1.2 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影响力的扩大
        4.1.3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快速提升
    4.2 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态势分析
        4.2.1 组织化和规模化发展的分析研究
        4.2.2 市场化发展的分析
        4.2.3 产业化发展成效的实例分析
    4.3 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典型模式的形成
        4.3.1 都市无公害农产品的产业化生产模式
        4.3.2 综合农场产业化生产模式
        4.3.3 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生产模式
        4.3.4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产业化生产模式
    4.4 生态环境作用和影响的实证研究——以黑龙江农垦红兴隆分局为例
        4.4.1 黑龙江农垦红兴隆分局基本概况
        4.4.2 红兴隆分局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主要措施
        4.4.3 取得的成效
        4.4.4 红兴隆分局产地环境评价
第五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运行评价分析
    5.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体系的运行分析
        5.1.1 标准体系建设的整体情况分析
        5.1.2 标准体系运行作用和效果的分析
    5.2 生产主体的实施效果分析
        5.2.1 生产主体实施的现状分析
        5.2.2 实证分析1——无公害农产品申报材料现状分析
        5.2.3 实证分析2——生产者对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评价分析
    5.3 无公害农产品市场情况的分析
        5.3.1 无公害农产品消费市场的现状分析
        5.3.2 消费者对无公害农产品评价的实证分析
第六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运行的对策
    6.1 科学优化标准体系,提升标准科技水平
        6.1.1 深入研究,科学制定产地环境质量和产品标准
        6.1.2 分层次优化生产操作规程,增强标准针对性应用
    6.2 培育生产主体,引领中国现代农业生产
        6.2.1 因地制宜,扶持主体采用适宜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6.2.2 提高服务能力,鼓励主体运用现代化的组织和管理理念生产
        6.2.3 加强引导,促使主体承担社会责任,实现农产品可追溯
    6.3 完善制度建设,保障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可持续发展
        6.3.1 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切实提高服务监管能力
        6.3.2 建立以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为条件的产地准出制度
        6.3.3 推行以无公害农产品为基础的市场准入制度
第七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战略选择与构想
    7.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SWOT 分析
        7.1.1 优势(Strengths)
        7.1.2 劣势(Weaken)
        7.1.3 机遇(Opportunities)
        7.1.4 制约(Threats)
    7.2 构建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战略选择与保障
        7.2.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战略选择
        7.2.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保障要求
    7.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战略构想
        7.3.1 创建无公害农产品国家安全品牌阶段
        7.3.2 全面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阶段
        7.3.3 实现现代农业基本要求的发展阶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四、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猪肉(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主体主导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利润最大化策略研究[D]. 闻卉.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1)
  • [2]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研究[D]. 陈忠明.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3]基于支付意愿的消费者决策行为研究:农产品安全属性的视角[D]. 葛佳烨. 江南大学, 2018(01)
  • [4]基于消费者视角的食品安全规制效应研究 ——以猪肉的抗生素问题为例[D]. 何凌霄. 浙江大学, 2018(01)
  • [5]新疆居民羊肉消费行为研究[D]. 徐秋艳.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7)
  • [6]皋兰县农产品质量检测工艺技术方案分析[J]. 王雪梅,段小红.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6(28)
  • [7]生猪产业链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与条件研究[D]. 王文海.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3)
  • [8]基于封闭供应链的猪肉质量安全控制研究[D]. 刘万兆. 沈阳农业大学, 2013(11)
  • [9]广州市流通领域猪肉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研究[D]. 姜桂根.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2)
  • [10]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理论与实践[D]. 刘建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10)

标签:;  ;  ;  ;  ;  

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猪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