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供全套企业级产品数据管理和完整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杨阳[1](2020)在《互联网平台型公司资金结算体系构建 ——基于合规性视角下的A公司平台资金结算体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科技的高速革新和互联网经济高速的发展,带来了互联网支付市场的高度繁荣。互联网支付市场的重点应用场景是电子商务,但是随着电子商务及互联网支付的创新进步,存在一些电子商务平台因为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未持有《支付业务许可证》而存在“二清”问题或者形成资金池问题,其中涉及的信息风险和资金风险也会跟随这类无证经营支付业务的电子商务平台的规模扩大而增加,同时这种风险也可能成为电子商务经济发展的阻碍。本文以解决A公司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查阅文献了解目前市场先进的解决方案,同时遵循中国人民人行颁布的相关监管政策,对A电商企业的业务模式和现有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解决A电商棘手的问题,优化现有业务流程、促进A公司实现规模化的发展。本文从合规性的角度,基于当前严厉的监管政策下,从A公司作为平台型互联网电商公司存在的“二清”问题出发,借助持证的第三方支付机构,针对A电商公司的业务需求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和建议。一是针对资金的支付清算涉及“二清”的合规性问题,通过持证的第三方收单机构和银行机构解决,使其清算结算方式符合中国人民银行出台的相关监管政策的要求,依法、合规、合理的对在平台产生的交易进行支付清算。同时解决了资金流、发票流和合同流不一致的问题,不仅提高了客户和入驻服务商的体验,还解决了客户和入驻服务的税务问题。二是通过优化支付链路,引入第三方支付机构和银行机构为入驻的服务商提供安全、快捷、合法的支付清算服务,满足相关监管政策的要求,解决了服务商入住的监管风险,提高服务商的入驻体验。三是通过整体改造后,资金的收集和清算均通过拥有合法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完成,第三方机构的业务均在相关机构的监管下依法依规的进行,资金的安全性和信息的安全性均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管,因此客户信息、服务商信息和平台信息的保护更加专业、安全。通过体系化的改造A公司的资金支付结算体系,为A公司以后的规模化增长建立了基础,扫除了潜在的法律风险和安全风险。
纪恂[2](2020)在《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YN通讯公司营销策略优化》文中认为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对社会整体环境保持稳定和谐的要求日益突出,各级政府对各种自然灾害、大规模社会群体聚集事件、突发事件的及时响应、快速处置成为的重要工作。传统的语音调度指挥已渐渐不能满足处突维稳的实际需要,一方面要求各重点行业之间,如公安、消防、武警甚至军队的协同调度、统一指挥;另一方面指挥中心对事发现场的视频图像及时传输也提出了要求;同时,国内各大中城市密布的“天眼”系统提供的海量数据如何在公安等行业的实现更为广泛的使用,也是“智慧城市”具体实现的重要条件。上述需求的提出对通信网络的多制式兼容性、远距离视频图像传输、海量数据快速检索等具体的技术实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首先通过文献回顾阐明了技术接受模型的概念、测量、研究,以及4P营销和关系营销在通信行业的研究等相关研究,为本文的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然后对专网无线通信行业及YN通讯公司业务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利用PEST和五力模型对专网无线通信行业进行全面分析,从经济指标、业务发展、人力资源及企业文化等方面对YN通讯公司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并对YN通讯公司的营销结构现状进行分析。接着,本文对专网无线通信终端使用意图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利用技术接受模型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假设并形成研究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及全面统计分析,研究认为感知有用、感知易用、感知胜任力、感知娱乐均对警务人员通讯设备使用意图有正效应,并在数据分析基础上对感知有用、感知易用、感知胜任力、感知娱乐等方面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在前述对行业、公司和用户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YN通讯公司营销策略提升方案。在前两章分析的基础上,本章首先明确了公司的战略定位与发展计划,然后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四个维度等方面提出了警务系统智能有用化、终端设备整合易用化、终端功能升级胜任化和App使用情绪积极化等营销策略,并阐述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本文的研究贡献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理论方面将技术接受模型这一成熟的模型成功应用到专网无线通信这一新的应用领域,并与营销策略相结合;二是实践方面利用各种管理研究工具对专网通信行业、YN通讯公司、终端用户需求及使用意图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在分析结果基础上提出了YN通讯公司营销策略提升方案,实为在实践领域对YN通讯公司未来发展作出的一大贡献。
孙占龙[3](2019)在《戴尔科技集团销售渠道整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于刚刚完成合并不久的戴尔科技集团而言,如何将戴尔公司和易安信公司这两家IT巨头进行很好的整合,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优势,是摆在管理层面前首当其冲的课题。而在这其中,销售渠道的整合更是重中之重,对于谋求扩大市场份额和提升产品利润的戴尔科技集团来说,进行销售渠道政策的建设将会对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如果戴尔科技集团能够通过不断的改进,找到一条适合自身走的销售渠道之路,将能有效的提高渠道的竞争力和能动性,对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经济效益和品牌形象均大有裨益。与此同时,本文试图通过对合并后的戴尔科技集团的个案分析,希望能够对合并环境下IT企业在整合过程中销售渠道所面临的问题,这对IT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通过对戴尔科技集团当前阶段产品销售渠道的实际情况以及合并之后可能存在的冲突进行综合性分析,并且以此为基础利用销售渠道理论的相关内容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大型IT企业销售渠道整合的经验进行学习,并且充分利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具体研究,立足于戴尔科技集团合并后的销售渠道整合和产品销售渠道策略设计。本文认为,在戴尔科技集团的发展过程中,多渠道营销模式所面临的问题不但包含直销渠道与分销渠道的协作以及成本的增加,同时还包含供应链的管理以及消费者需求的满足与服务质量的提高。为了能够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本文提出了戴尔科技集团多渠道营销的渠道改革措施。这些措施不但包含分销渠道的强化以及经销商增值销售能力的提高,同时还包含直销与分销冲突的管理以及成本控制等。最后需要借助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促进企业服务水平的提高,这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李斐飞[4](2017)在《价值重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研究》文中提出今天数字技术趋于成熟,并在应用领域内迅速普及,将人类社会带入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数字时代。新技术与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带来了全新的价值创造方式和商业规则。对于广告公司而言,如何在不断变革的环境下生存发展下去,是业界和学界的共同关注课题。价值是人类社会经济系统永恒的主题,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发展到今天的信息经济乃至数字经济,社会价值系统呈现出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变化特征,唯一不变的是社会经济系统的终极使命——创造“价值”。从微观层面商业模式是企业组织的价值逻辑,它必然折射出特定阶段更为宏观的社会价值系统的价值创造逻辑。本研究以“价值创造”为核心,试图回答“从工业社会价值生产系统走向数字社会价值系统的过程中,广告公司如何通过商业模式来实现生存和发展”这一现实问题。本研究将这一复杂问题分解为四个子问题:第一,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是什么;第二,对比传统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出现了哪些创新?第三,主导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推动性因素是什么;第四,从传统到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可行性路径。为了得到这四个问题的答案,本研究采用了理论演绎与经验研究两种研究路径。一方面以价值理论为工具,通过理论演绎将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这一具体问题置于社会价值系统的范畴内,通过社会价值系统的演变过程分析和研究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创新方向和方式。另一方面,从现实材料中,采用定性为主体的案例研究、比较研究,结合部分定量分析,采用NVIVO.11作为案例研究的数据储存、分析工具,通过两个相互联系的子研究,总结业界在实践中给出的解决方案以及相关思考。两种不同的研究路径,可以将从上至下的理论研究与从下至上的经验研究相互对比、相互补充,试图对以上的四个子问题做出比较客观,又具有一定理论前瞻性的解答。全文分七个部分:前两章是论文的基础,第一章绪论,对本研究的基本介绍,包括背景、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并界定研究对象核心概念,澄清研究的基本问题内容、研究方案的设计;第二章文献综述以及理论资源。通过梳理商业模式理论、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理论,统一本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商业模式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并通过对以往学者的研究范式的梳理,确定了以理论演绎和案例归纳作为本研究的两个研究方法路径。并在此部分梳理了经济学与管理学体范畴内的价值理论体系,明确了本文的理论工具选择;第三、四、五章,是采用理论演绎的路径对四个问题进行具体的研究。这三章的基本理论工具是经济学与管理学中的价值源泉与价值工具理论,通过对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人类社会价值系统的历史性梳理,总结不同社会价值系统下的价值创造的一般性规律和决定性力量。并由外在社会价值系统的价值创造规律,推导作为企业组织的广告公司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商业模式的变化规律以及发展趋势。第三章,回顾了工业社会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历史发展过程,探讨了广告公司在工业社会中的价值定位以及商业模式的一般演进规律,并提出在工业社会价值系统下,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是基于工业社会内在价值逻辑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主导下的价值创新;第四章从解构到重构:“技术-价值范式”迭代中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从技术社会学视角提出社会价值系统的内在价值逻辑——“技术-价值范式”这一全新的构念。商业模式创新,都是由社会价值系统的“技术-价值范式”所决定和主导的,因此整个社会价值系统的“技术-价值范式”迭代发展,必然导致广告公司旧有商业模式的解构,继而建构符合新的技术价值范式的新商业模式。第五章,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下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基本范式以及创新路径。本章并通过阐述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的内在逻辑,分析其主导下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可能范式,并解析其理想范式的价值创造机制、竞争机制,并进一步分析从传统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向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重构的可行性路径。本研究的第六、七两个章节,则从丰富的实践案例中,以多案例研究的方式对这四个问题进行了归纳式的研究。第六章,价值重构:基于多案例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实证研究。本章采用一种对比研究的方式,通过对传统广告公司商业模式与数字时代商业模式的比较,去回答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以及广告公司商业模式是否存在创新,哪些方面存在创新。第七章殊途同归:基于多案例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及动力机制研究。本章通过纵向解剖个案的方式,通过对新进入的广告公司与传统在位者的创新过程研究对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中的推动力量与创新路径进行深描,并提出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下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一般路径以及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构想。本研究的第八章结论与展望则在总结了本研究的基本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组织层面为商业模式转型中的提出广告公司提出策略性建议,在制度层面为政策制定提出一些思考,并在最后提出了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展望。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创新的基本特征是价值创新,其创新的方向是由其所属的社会价值系统的“技术-价值范式”所决定的,在“技术-价值范式”主导下,企业家扮演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内部推动者角色。“技术-价值范式”是复杂性系统:其中技术与价值需求(包括媒体、广告主、消费者)是外部根本性驱动力量;竞争者与合作伙伴,尤其是资本市场的推动是影响广告公司商业模式模式变迁的重要的外部影响因素;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变革内在驱动是企业内部的企业家(企业家精神)。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这些因素对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并不是直线型因果关系,他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演进。它表示在社会价值系统演进过程中,通过系统内彼此相关的元素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第二,从传统到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的迭代决定了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必然发生价值重构。其理想的发展范式是构成营销价值网络的“大平台”“小服务前端”或“大平台+小服务前端”模式。在“大广告产业”的范畴内,现阶段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向是打造“大平台”或“小服务前端”的商业模式,而少数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正在设计打造“大平台+小服务前端”的整体价值网络系统。“大平台”、“小服务前端”或“大平台+小服务前端”的商业模式建立的基础是基于稀缺知识资源的互补,参与者必须建构或者嵌入到特定的营销价值网络系统中,从而获取网络租金。“大平台+小服务前端”的商业模式本身是与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专业分工相互匹配的一种组织合作和价值生产的治理制度,它主动通过关系构建从而进行价值创造,这种商业模式中的价值模块之间通过嵌入到这种组织形态中形成彼此的利益相关者,它们通过相互耦合实现价值的创造,价值转移、价值分配以及价值消费。第三,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实现了创新。广告公司的价值主张发生了创新性的演进:从为广告主提供整合营销传播迁移到提供更加丰富的营销服务演进。以数据作为核心资源的智能投放等企业的商业模式中服务范畴出现较明显的扩展,他们为具有营销或营销传播需求的小微创新者提供营销服务。此外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广告公司提供的价值内容实现了飞跃:一方面大幅度低营销传播过程的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二,是通过创造体验价值,增加商品的价值总和。此外,价值主张创新带动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价值建构方式以及价值获取也实现了创新,从价值建构角度来看,数据、信息、知识,广告公司中愈来愈成为核心资源,而传统价值链式的组织治理方式向价值网络转变;从价值获取视角来看,广告公司的成本结构向大数据技术转移,并在盈利方式上显现出更加弹性、多元化的特征。第四,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从传统走向数字是一个从解构到建构的过程,不同基因的企业有不同的创新路径。从价值系统的层面来看,价值实现机制的演进,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带来价值链模式的解体和价值网络的建构,这是一个从解构到建构的过程,具有普遍性。从具体的企业组织角度来看,在位企业与新进入者的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具有显着的差异。新进入者的价值定位是全新的,直接进入数字营销价值系统的核心区域。其商业模式创新是从无到有创新路径:设计—建构—优化。与新进入企业不同,位企业在传统价值系统中的原有价值定位受到新的“技术—价值逻辑”侵蚀后,会有两种选择:固守或创新。采用商业模式创新也与新进入企业不同,在位企业一般选择在原有商业价值主张的基础上,以最小风险成本为目标,渐进性迁移到数字营销价值系统中,采用一种迂回路径:补充—设计一整合—优化。
梁媛[5](2011)在《立思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办公信息系统服务市场是伴随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现代办公应用需求不断升级而出现的新型市场,是办公管理工作由传统向现代的全面升级,也是传统服务业向新型服务业的全面升级。办公信息系统服务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巨大的市场蛋糕,吸引无数企业参与掘金,并催生出许多成功的模式和企业。立思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早进入办公信息系统解决方案与服务市场的服务提供商之一,长期专注于该领域,面向政府机构及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提供包括文件管理外包服务、视音频管理外包服务等在内的办公信息系统外包服务,协助客户降低办公成本,提高办公效率,建立节约、高效、环保、健康的办公环境。公司只有持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断丰富和完善业务模式以满足客户对办公信息系统服务不断深化的需求,将已有的成熟行业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在全国市场进行快速的推广、复制,并积极推动核心技术与软件研发,尽力保持并拉大与追赶者的距离,才能继续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先发优势。本文将综合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分析与类别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运用了SWOT分析,通过对立思辰办公设备有限公司营销环境和内外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公司内部具有的优势和劣势,同时发现可能的机会与威胁,把公司的优势、劣势与机会、威胁相比较组合,权衡利弊,提出立思辰目前应该采取的发展策略,由此引出立思辰应将现阶段发展策略重点放在市场营销方面。进而,通过4P和4C营销理论的综合运用,分析立思辰营销策略的现状和问题,指出企业应采取以顾客为导向的营销理念,并对立思辰营销组合策略提出改进建议。综上所述,对立思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的研究和改进,将有助于梳理企业成长的历史并从中探索此类企业的发展规律,有助于为企业进一步拓展业务、保持竞争优势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可以也为新兴行业领军企业的再发展和永续经营提供借鉴和参考。论文也将拓展4P、4C营销理论的应用边界,是国际前沿营销理论指导中国企业实践的一次本土化尝试,为丰富营销理论提供了一个现实样本。
金永琦[6](2010)在《互联网电子商务系统及其信息安全》文中研究说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金融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金融意识、投资方式、融资行为,而且改变着金融企业的经营方式、经营理念和经营行为。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加入WTO各项承诺的逐步落实,发展网上支付等电子支付业务是我国银行业在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电子商务的发展未来在于电子商务服务业,而电子商务服务业的核心是电子支付平台,以支付为核心的电子商务服务业将成为促进电子商务应用、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力量。电子商务平台是通过互联网面向商家和公众提供支付服务的一个系统平台;其平台的安全性是建立在CA安全认证体系之上,通过基于CA证书的安全机制保证支付平台的安全性。本文主要讨论了电子商务业务的需求,并根据业务需求特点,确定电子商务系统平台的特点和功能,系统软硬件建设方案,系统与各外部金融单位的接口,并研究在网络、主机及CA安全认证的应用确保本系统运营业务的信息安全整体解决方案。本系统建成后,将为开展通过银行账户进行网上支付的电子商务业务及电子客票服务提供解决办法。
陈志刚[7](2008)在《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框架构建及其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网络经济时代和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企业管理由传统管理方式向数字化管理模式转变。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企业管理创新需要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在此背景下,提出了企业数字化管理这一研究课题。本文围绕企业数字化管理的商务模型、功能模型、系统功能建设、信息系统集成框架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重点研究了企业数字化管理建模方法、过程集成方法、信息框架和应用等方面的内容。论文介绍了企业数字化管理的概念、特征,设计了一个企业数字化管理模型,提出了企业数字化管理商务模型和企业数字化管理功能模型,设计了企业数字化管理体系框架结构,同时对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构件组成及其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论文还从数字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数字企业供应链管理、数字企业客户关系管理、数字企业ERP系统的建设几个方面对数字企业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在技术实现方面,提出和设计了一个基于网络的企业数字化管理的集成技术模型,即企业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集成框架设计。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Web Services的企业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集成方案,阐述了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集成模型的设计思路及总体结构,设计了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集成模型。论文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紧密结合,强调实用性,采用了模型设计方法,通过管理模型、技术框架模型的建立和设计,探求企业数字化管理理论模型的建立和应用,为我国企业界对企业数字化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作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的借鉴。通过系统的研究,论文取得了如下成果:(1)论文系统地研究了企业数字化管理的成因、机制、框架、业务流程重组、关键业务组件,以及模式选择、典型应用和实施,形成了企业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完整理论和应用体系。(2)论文创新性地提出了企业数字化管理模型。论文对于企业数字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机制及其演进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进行了企业数字化管理需求分析,提出了企业数字化管理商务模型和企业数字化管理功能模型,提出了企业数字管理构建方案,设计了企业数字化管理体系框架结构,同时对企业数字化管理的构件组成及其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3)论文提出了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的集成技术模型,设计了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集成框架。论文创新性的提出了基于Web Services的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集成方案,阐述了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集成模型的设计思路及总体结构,设计了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集成模型。
陈志圣[8](2008)在《基于网格理论的供应链信息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革新,企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竞争的网络经济时代。在当前的商业环境中,Internet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已成为企业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基础平台,传统的供应链也已经向基于Internet的供应链发展,供应链的协同已经成为新的供应链管理战略。20世纪90年代初,根据Internet上主机大量增加但利用率不高的状况,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FS)将其四个超级计算中心构筑成一个元计算机,由此诞生了网格的思想。网格被誉为“下一代的Internet”,它不是Internet和Web的替代者,而是它们的发展。网格是把整个Internet整合成一台巨大的超级计算机,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的全面共享。目前,网格的建设已经成为IT领域的热点,欧美以及中国每年在其上的投资都数以亿计。Internet对于供应链的协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其发展产物的网格也将在供应链的协同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根据Gartner的预测,在2006年底之前网格运算对盈利企业的主要用途会是用来处理计算密集的工作负荷,例如复杂的商业和财务分析。之后,网格将会跨越企业边界支持企业之间的协作,并最终将全面支持公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服务。网格环境下供应链的IT环境将会得到怎样发展,如何利用网格来促进供应链中的信息协调,如何在网格环境中构建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当前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理论前沿课题。现有的研究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理论分析体系和可以指导供应链成员在网格环境中构建信息系统来实现协同管理的机制方法,本文将从网格的商业应用趋势、应用策略、系统模型、对供应链管理的作用的角度对基于网格的供应链信息系统的构建进行深入的研究,为供应链成员在网格环境中实施信息系统建设并利用其进行协同管理提供较好的解决方案。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对供应链管理理论、网格理论以及网格在供应链中应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分析了网格对于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协调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第三部分研究了网格供应链信息系统的构建策略以及具体系统模型;第四部分研究了在网格信息系统的基础之上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交互;第五部分分析了网格技术对于供应链管理以及信息协调所产生的影响。在第一部分中指出了信息技术在提高供应链的竞争优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网格作为信息技术不断革新的产物将会对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信息协调产生的促进作用。接着对供应链管理、网格理论、网格在商业中应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意义。在第二部分中,首先分析了供应链中各种活动的协调机制,然后着重分析了供应链中的信息协调的发展和作用,最后分析了网格将会如何影响供应链的商务环境,并且描绘了网格在商业应用中的整个发展蓝图以及当前所处的位置。第三部分首先研究了当前网格技术最新的标准——OGSA、WSRF,这些标准是网格得以在商业环境中进行应用的关键所在,它也是本文的技术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构建基于网格的供应链信息系统的三层虚拟化策略(第4章),并依据该策略设计了基于网格供应链信息系统的模型。然后,分析了该模型中的信息基础设施、应用层的设计、安全性、QoS、可行性等问题(第5章)。第四部分研究了在网格信息系统的基础之上供应链成员之间如何通过工作流管理对应用层的Web服务进行组合与控制,实现供应链中的业务流程,并且针对网格的特点设计了一个两层的工作流控制系统。同时,还分析了如何利用网格信息系统模型中应用层的Web服务实现企业与企业之间B2B的数据交换,并提出了基于时间Petri网的分析方法(第6章)。第五部分分析了网格信息系统对于供应链管理中,在信息管理方面所面临的一些问题的解决所起到的作用,主要包括企业信息孤岛的整合,通过对VMI、CPFR的支持来弱化牛鞭效应,对于供应链管理以及信息系统柔性的支持等(第7章)。最后,总结了研究工作,并且就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王硕[9](2007)在《电子商务概论》文中研究指明电子商务作为21世纪的时代特征,正成为全球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经营管理手段,为社会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挑战和机遇。我国已将推进电子商务应用,加速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与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发挥技术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作为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电子商务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与企业经营活动的信息化、网络化,其研究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网络环境下企业经营过程的规律和企业经营活动的特点、实现电子商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电子商务的社会与法律环境要求以及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与对策等。为了系统地描述电子商务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本文以互联网环境下商务活动过程为主线,对电子商务活动中的营销、谈判、交易、支付以及相关技术保障和环境措施等内容科学合理地组织。本文共分三篇十一章。第一篇为基础篇,着重介绍电子商务的产生、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和业务模式;第二篇为实务篇,系统地描述电子商务的业务过程,包括网络营销、交易谈判、支付、订单处理以及物流配送;第三篇为技术与环境篇,阐述开展电子商务的技术要求、社会管理机制,主要内容有网络技术、安全技术、系统开发技术以及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法律、法规的建设。本文积极吸取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先进性,同时注意形成自身的特色。(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理论知识和技术基础,精选多个案例,并对其得失做了较详尽的分析,在案例选择上,以本土案例为主,并尽可能选自不同的领域。(2)保持内容的先进性。在内容选取时,参阅了大量相关的科技文献,并与自身的最新研究成果相结合,将其科学、合理地融入教材之中,力争反映电子商务的最新成就和发展前沿。(3)注重学科融合。电子商务是由多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注重将信息技术、管理科学、经济学等知识有机融为一体,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理解交易过程,从经营、管理的角度认识信息技术的价值。
张凯,李云贵,王道堂[10](2006)在《计算机应用与信息化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信息技术的应用势必成为改造提升传统建筑业的突破口,也必将带来建筑业的振兴,并塑造一批与国际接轨的顶级工程建设公司。我国要在21世纪的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为建筑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二、提供全套企业级产品数据管理和完整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供全套企业级产品数据管理和完整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平台型公司资金结算体系构建 ——基于合规性视角下的A公司平台资金结算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政策背景 |
2.1 概念界定 |
2.2 互联网电子商务二清产生原因及发展历程 |
2.2.1 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 |
2.2.2 互联网电子商务线上支付的类型 |
2.2.3 互联网电子支付中存在的问题 |
2.3 互联网电子商务二清监管政策分析 |
2.3.1 关于二清问题的合规性要求 |
2.3.2 解决二清问题的必要性 |
2.4 相关理论概述 |
2.4.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4.2 内部控制理论 |
第3章 A公司平台资金结算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A公司简介 |
3.1.1 A公司业务简介 |
3.1.2 A公司原支付清算体系简介 |
3.2 A公司支付清算现状及问题分析 |
3.2.1 支付清算的现状分析 |
3.2.2 支付清算中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A公司平台资金结算改进需求及思路 |
4.1 改进需求分析 |
4.1.1 解决资金二清问题 |
4.1.2 提高客户付款及服务商收款体验 |
4.2 业务分析 |
4.2.1 业务构成要素分析 |
4.2.2 交易流程分析 |
4.3 支付清算改进方案选择 |
4.4 A公司收单及清算的机构选择 |
4.4.1 解决客户第三方支付平台付款收单的问题 |
4.4.2 解决客户其他非第三方支付平台付款收单的问题 |
4.4.3 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解决资金的清算 |
第5章 合规性视角下构建A公司平台资金结算体系 |
5.1 客户资金收单设计 |
5.1.1 支付宝收单 |
5.1.2 网商银行收单 |
5.1.3 新旧模式收单对比总结 |
5.2 商户结算分账设计 |
5.2.1 分账设计 |
5.2.2 资金的归集 |
5.2.3 分润比例及分期付款 |
5.3 资金逆向流设计 |
5.3.1 逆向流逻辑 |
5.3.2 逆向资金流分析 |
5.3.3 平台垫资及追缴 |
5.4 商户和平台对账设计 |
5.4.1 对账体系的设立 |
5.4.2 原对账模式 |
5.4.3 新对账模式的设计 |
5.4.4 新旧对账模式对比分析 |
第6章 A公司平台资金结算体系实施方案和效果分析 |
6.1 A公司平台资金结算体系实施方案及风险分析 |
6.1.1 A公司平台资金结算体系实施方案 |
6.1.2 A公司平台资金结算体系实施风险分析 |
6.2 A公司平台资金结算体系解决二清问题效果分析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7.3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YN通讯公司营销策略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文献检索法 |
1.3.2 案例研究法 |
1.3.3 实证研究法 |
1.3.4 技术路线 |
1.4 主要贡献 |
1.5 论文写作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技术接受模型 |
2.1.1 技术接受模型的概念及研究 |
2.1.2 技术接受模型的电子商务领域的研究 |
2.1.3 技术接受模型在其它科技领域的研究 |
2.2 营销策略 |
2.2.1 4P营销在通信行业的研究 |
2.2.2 关系营销在通信行业的研究 |
第三章 专网无线通信行业及YN通讯公司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
3.1 专网无线通信行业PEST分析 |
3.1.1 政治分析 |
3.1.2 经济分析 |
3.1.3 社会分析 |
3.1.4 技术分析 |
3.2 专网无线通信行业波特五力分析 |
3.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2.3 新进入者的威胁 |
3.2.4 替代品的威胁 |
3.2.5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
3.3 YN通讯公司基本情况分析 |
3.3.1 公司简介 |
3.3.2 经济指标 |
3.3.3 主营业务 |
3.3.4 人力资源 |
3.3.5 企业文化 |
3.4 YN通讯公司营销结构现状分析 |
3.4.1 产品 |
3.4.2 价格 |
3.4.3 渠道 |
3.4.4 促销 |
第四章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使用意图分析 |
4.1 研究设计 |
4.1.1 感知有用与使用意图的关系 |
4.1.2 感知易用与使用意图的关系 |
4.1.3 感知胜任力与使用意图的关系 |
4.1.4 感知娱乐与使用意图的关系 |
4.1.5 研究模型 |
4.2 问卷设计 |
4.3 问卷发放与收集 |
4.4 数据分析 |
4.4.1 均值分析 |
4.4.2 信度分析 |
4.4.3 效度分析 |
4.4.4 相关性分析 |
4.4.5 回归分析 |
4.4.6 小结 |
4.5 存在问题 |
4.5.1 警务系统智能程度不高影响感知有用 |
4.5.2 警务终端设备分散影响感知易用 |
4.5.3 警务终端设备功能落后影响感知胜任力 |
4.5.4 警务终端设备拓展性差影响感知娱乐 |
第五章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YN通讯公司营销策略优化方案 |
5.1 战略重定位与发展计划 |
5.1.1 战略重定位 |
5.1.2 发展计划 |
5.2 营销策略 |
5.2.1 警务系统智能有用化 |
5.2.2 终端设备整合易用化 |
5.2.3 终端功能升级胜任化 |
5.2.4 App使用情绪积极化 |
5.3 保障措施 |
5.3.1 强化关系营销策略 |
5.3.2 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
5.3.3 精细化财务管理体系 |
5.3.4 精益化生产管理 |
5.3.5 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4 发明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戴尔科技集团销售渠道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第2章 销售渠道理论概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销售渠道定义 |
2.1.2 销售渠道结构 |
2.1.3 销售渠道分析 |
2.1.4 销售渠道设计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3章 戴尔科技集团销售渠道现状分析 |
3.1 戴尔科技集团概况 |
3.2 戴尔科技集团产品简介 |
3.2.1 消费级产品 |
3.2.2 企业级产品 |
3.3 戴尔科技集团销售渠道现状及问题 |
3.3.1 戴尔科技集团销售渠道形势分析 |
3.3.2 戴尔科技集团销售模式评价分析 |
第4章 戴尔科技集团销售渠道再设计 |
4.1 国内外IT企业销售渠道模式 |
4.1.1 国内IT企业销售模式 |
4.1.2 国外IT企业销售模式 |
4.2 戴尔科技集团销售渠道设计 |
4.2.1 渠道架构扁平化 |
4.2.2 渠道通路综合化 |
4.2.3 渠道模式融合 |
第5章 戴尔科技集团销售渠道整合措施及建议 |
5.1 消费级产品销售渠道 |
5.1.1 立体化帮助 |
5.1.2 分层次扶植 |
5.1.3 扩大覆盖面 |
5.1.4 渠道考核升级 |
5.2 企业级产品销售渠道 |
5.2.1 渠道整合优化 |
5.2.2 发力中低端市场 |
5.2.3 中小企业市场开拓 |
5.2.4 开拓互联网渠道 |
第6章 结束语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价值重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趋向成熟的中国广告业迎来数字时代变革的机遇与挑战 |
1.1.2 理论背景:数字时代的新价值、新管理视角 |
1.2 问题与研究意义 |
1.2.1 问题的提出 |
1.2.2 本研究的学术价值以及现实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界定 |
1.3.1 研究对象界定 |
1.3.2 核心概念界定 |
1.4 研究内容和基本结构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本文的主要结构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设计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6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2 相关研究述评与理论资源 |
2.1 商业模式与商业模式创新理论研究评析 |
2.1.1 多元视角下的商业模式的理论内涵 |
2.1.2 静态视角下的商业模式的理论模型与构成要素研究 |
2.1.3 商业模式理论的功能与价值研究 |
2.1.4 创新理论与动态视角下的商业模式创新 |
2.1.5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研究述评 |
2.2 管理学与经济学理论视角下的价值研究 |
2.2.1 价值的理论内涵 |
2.2.2 一元与多元之争:价值源泉理论 |
2.2.3 价值链到价值网:价值工具论的演变 |
3 价值创新: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演进规律 |
3.1 工业社会价值系统下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创新演进 |
3.1.1 单一价值模块的报业广告批发商模式 |
3.1.2 价值链延伸的全面服务广告代理制模式 |
3.1.3 多价值链条并行的整合营销传播集团模式 |
3.2 广告公司的价值定位及其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特征 |
3.2.1 从客观价值到主客观价值并重:广告公司在社会价值系统中的价值定位演进 |
3.2.2 价值创新: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特征 |
4 从解构到重构:“技术-价值范式”迭代与商业模式创新 |
4.1 社会价值系统的内在价值逻辑:“技术-价值范式” |
4.1.1 社会价值系统及其构成要素 |
4.1.2 “技术-价值范式”:社会价值系统的价值逻辑 |
4.2 解构与重构:“技术-价值范式”主导下的社会价值系统的演进规律 |
4.2.1 人类社会价值系统发展的连续与非连续性 |
4.2.2 “技术-价值范式”主导下的社会价值系统的演进过程 |
4.3 “技术-价值范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演进决定性因素 |
4.3.1 社会价值系统中的企业组织 |
4.3.2 “技术-价值范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决定性力量 |
4.3.3 企业家:“技术-价值范式”主导下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历史推动者 |
4.4 从“自我完善”走向“价值重构”:“技术-价值范式”主导下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 |
4.4.1 从建构到解构:工业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主导的传统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 |
4.4.2 从解构到重构: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迭代下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 |
5 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下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基本范式以及其创新路径 |
5.1 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特征以及价值实现机制 |
5.1.1 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的基本特征 |
5.1.2 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下的价值实现机制:价值网络 |
5.2 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下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基本范式 |
5.2.1 “大平台”与“小服务前端”: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 |
5.2.2 “大平台”与“小服务前端”商业模式价值创造机制 |
5.3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竞争机制 |
5.3.1 “大平台”与“小服务前端”商业模式的竞争优势来源 |
5.3.2 “大平台”与“小服务前端”商业模式内部竞争机制 |
5.4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
5.4.1 “大平台”与“小服务前端”商业模式形成的基础 |
5.4.2 从解构到建构:大平台+小服务前端商业模式的形成过程 |
6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实证研究一:基本范式的价值重构 |
6.1 研究方案 |
6.1.1 问题、方法与工具 |
6.1.2 案例的选择 |
6.1.3 资料搜集与处理 |
6.2 从传统到数字,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比较分析 |
6.2.1 以价值主张为主要判断依据的商业模式创新标准 |
6.2.2 传统广告商业模式范式 |
6.2.3 基于案例研究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 |
6.2.4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结论 |
7 数字时代商业模式创新实证研究二:新进入者与在位者的殊途同归 |
7.1 多案例研究设计 |
7.2 乘势而起:新进入者商业模式创新 |
7.2.1 抓住市场的风口:新进入者在数字环境下的价值主张创新 |
7.2.2 回应数字“技术-价值范式”:新进入者的商业模式建构的内在逻辑 |
7.2.3 多赢:新进入者价值获取的意图 |
7.3 基因的选择:在位者商业模式创新 |
7.3.1 基因的不对称动机:在位者的商业模式价值主张创新 |
7.3.2 如何实现大梦想:在位者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价值建构方式 |
7.3.3 多元化的价值获取方式:在位者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价值获取 |
7.3.4 如何突破亚历山大难题:在位者的商业模式创新的思考 |
7.4 结论与探讨一:数字“技术-价值范式”下的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实践驱动因素 |
7.4.1 “大平台+小服务前端”:技术与价值需求的选择 |
7.4.2 “大平台+小服务前端”:价值竞争与价值共创的耦合 |
7.4.3 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内部驱动者:企业家(企业家精神) |
7.5 结论与探讨二:价值视角下新进入者与在位者商业模式创新路径选择 |
8 结论与展望 |
8.1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结论 |
8.2 广告公司未来商业模式创新的策略性思考 |
8.2.1 培育内部企业家精神,塑造持续创新文化 |
8.2.2 建设二元性组织,协调创新与效率矛盾 |
8.3 制度创新促进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 |
8.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5)立思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目标 |
1.3 研究方法 |
1.4 相关理论 |
1.4.1 SWOT分析工具 |
1.4.2 相关营销理论 |
2 公司概况与营销环境分析 |
2.1 公司基本情况 |
2.1.1 历史经验为新型商业模式奠定了基础 |
2.1.2 商业模式创新使公司进入发展黄金期 |
2.1.3 市场荣誉和资质为公司发展创造条件 |
2.2 商业模式和主营业务 |
2.2.1 办公信息系统服务 |
2.2.2 管理外包服务 |
2.3 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
2.3.1 我国办公信息系统服务行业发展现状 |
2.3.2 我国办公信息系统市场发展趋势 |
2.4 市场份额和竞争对手 |
2.4.1 立思辰的市场地位 |
2.4.2 国际竞争者:富士施乐 |
2.4.3 来自本土的竞争者 |
3 公司营销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
3.1 立思辰的SWOT综合分析 |
3.1.1 立思辰的内部优势(strength) |
3.1.2 立思辰的内部劣势(weakness) |
3.1.3 立思辰的外部机会(opportunity) |
3.1.4 立思辰面临的外部威胁(threats) |
3.1.5 对立思辰的SWOT分析结论 |
3.2 立思辰4P营销策略分析 |
3.2.1 产品策略及问题 |
3.2.2 价格策略及问题 |
3.2.3 渠道策略及问题 |
3.2.4 促销策略及问题 |
4 公司营销组合策略的实施建议 |
4.1 产品策略:应对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求 |
4.1.1 按层次满足顾客需求 |
4.1.2 从提高素质促提升质量 |
4.1.3 开展个性化服务 |
4.2 价格策略:加强供需双方的成本控制 |
4.2.1 基于价值分享的定价 |
4.2.2 控制企业经营成本 |
4.2.3 帮助顾客降低成本 |
4.3 分销策略:让消费者更便利 |
4.3.1 发展电子商务渠道 |
4.3.2 降低顾客的转换成本 |
4.3.3 提供尽可能的便利 |
4.4 促销策略:以沟通促进双赢 |
4.4.1 建立与顾客的双向沟通机制 |
4.4.2 保持统一和正面的公共关系 |
4.4.3 加强与新媒体的沟通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互联网电子商务系统及其信息安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子商务综述 |
1.1.1 电子商务的概念 |
1.1.2 电子商务业务发展趋势 |
1.2 电子支付综述 |
1.2.1 电子支付概念 |
1.2.2 电子支付业务现状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电子商务系统建设需求分析 |
2.1.电子商务系统建设目标 |
2.2 建设原则 |
2.3 总体需求分析 |
2.4 系统边界分析 |
2.5 系统交互分析 |
2.5.1 系统交互分析的几个考虑方面 |
2.5.2 与此系统发生数据交互的外围系统 |
2.6 业务需求分析 |
2.7 服务器平台需求分析 |
2.7.1 硬件系统处理能力 |
2.7.2 硬件系统的扩展性 |
2.7.3 关键硬件系统的保护 |
2.8 存储备份系统需求分析 |
2.9 安全需求分析 |
2.10 其他需求分析 |
2.11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子商务系统功能 |
3.1 功能概述 |
3.2 系统管理功能 |
3.2.1 操作用户管理 |
3.2.2 用户权限管理 |
3.2.3 日志管理 |
3.2.4 银行指令异常处理 |
3.3 内部管理功能 |
3.3.1 基础信息维护 |
3.3.2 网站管理 |
3.3.3 用户管理 |
3.3.4 内部帐户管理 |
3.3.5 订单管理 |
3.3.6 计费与结算 |
3.3.7 银行帐户管理 |
3.4 电子商务支付平台网站 |
3.4.1 用户注册 |
3.4.2 会员功能 |
3.4.3 非会员功能 |
3.5 统计报表功能 |
3.5.1 统计报表的分类 |
3.5.2 统计报表的服务对象 |
3.5.3 统计报表结果的表现形式 |
3.6 系统接口 |
3.6.1 银行接口功能 |
3.6.2 支付服务接口功能 |
3.6.3 其他自有系统接口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
4.1 设计原则 |
4.2 总体方案规划原则 |
4.3 总体架构设计 |
4.3.1 系统总体架构 |
4.3.2 技术架构设计 |
4.3.3 基础设施平台 |
4.3.4 应用架构设计 |
4.4 系统软件关键技术 |
4.4.1 J2EE介绍 |
4.4.2 Spring介绍 |
4.4.3 Webservice |
4.4.4 Tomcat |
4.4.4.1 Jsp和Servlet |
4.4.4.2 Tomcat优点 |
4.4.5 Weblogic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建设与性能分析 |
5.1 系统架构 |
5.2 系统网络方案 |
5.2.1 网络整体设计 |
5.2.2 IP地址规划 |
5.2.3 路由规划 |
5.2.4 网络安全规划 |
5.3 系统硬件配置及计算 |
5.3.1 服务器性能计算标准 |
5.3.2 平台服务器 |
5.3.3 业务服务器 |
5.3.4 其他服务器 |
5.3.5 系统存储方案 |
5.4 系统性能分析 |
5.4.1 系统测试方法 |
5.4.2 系统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安全方案 |
6.1 系统安全设计 |
6.2 主机层安全 |
6.3 网络层安全 |
6.4 数据层安全 |
6.5 应用层安全 |
6.5.1 安全方案模型 |
6.5.2 CA认证 |
6.5.3 密码保护卡方式认证 |
6.5.4 内部软件的安全策略 |
6.6 系统安全措施及安全系统硬件性能分析 |
6.6.1 防火墙安全设计及硬件性能分析 |
6.6.2 防毒安全设计 |
6.6.3 CA认证 |
6.6.4 SSL加密及SSL硬件加速设备性能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论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框架构建及其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章 企业数字化管理基本理论 |
2.1 企业数字化管理产生的动力 |
2.2 企业数字化管理的概念及其演化 |
2.3 数字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机制研究 |
2.4 企业数字化管理与企业信息系统建设 |
本章小结 |
第3章 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框架体系设计 |
3.1 数字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机制及其演进 |
3.2 企业数字化管理模型设计 |
3.3 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构建方案 |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功能组件 |
4.1 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构成 |
4.2 企业数字化管理与业务流程重组 |
4.3 企业数字化管理与供应链管理 |
4.4 企业数字化管理与客户关系管理 |
4.5 企业数字化管理与企业资源规划系统 |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集成框架设计及实现 |
5.1 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的集成 |
5.2 基于Web Services的企业数字化信息系统集成方案 |
5.3 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集成模型的设计思路及总体结构 |
5.4 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集成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证分析—四机塞瓦石油钻采设备有限公司(SJS)企业数字化管理的实施 |
6.1 四机塞瓦石油钻采设备有限公司(SJS)数字化管理模式 |
6.2 SJS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基础 |
6.3 SJS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进程 |
6.4 SJS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实施现状 |
6.5 SJS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实施效益与存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B: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8)基于网格理论的供应链信息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 |
1.1.2 信息技术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武器 |
1.2 问题的提出 |
1.2.1 供应链中信息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
1.2.2 供应链信息系统在网格环境下的新阶段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本文的研究目标 |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4 论文研究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供应链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
2.1.1 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概述 |
2.1.2 国内外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综述 |
2.2 网格理论研究综述 |
2.2.1 网格理论概述 |
2.2.2 网格的基本架构 |
2.2.3 网格的发展趋势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 网格技术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综述 |
2.3.1 网格计算的基础架构——Oracle 10g |
2.3.2 IBM网格计算策略 |
2.3.3 网格在信息系统中应用的理论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网格对于供应链跨组织协调的影响及其前景分析 |
3.1 引言 |
3.2 供应链活动的协调机制 |
3.2.1 供应链协调机制的模式 |
3.2.2 供应链协调机制的决定因素 |
3.2.3 供应链协调机制的成本因素 |
3.2.4 供应链协调机制的环境因素 |
3.3 供应链中的信息协调 |
3.3.1 供应链中信息协调的发展过程 |
3.3.2 供应链信息系统在组织间协调的作用 |
3.3.3 供应链信息协调的价值分析 |
3.4 网格技术对于供应链信息协调的影响 |
3.4.1 网格环境中的商务协同 |
3.4.2 网格技术对企业内部的影响 |
3.4.3 网格技术对供应链信息协调的支持 |
3.4.4 网格技术在信息协调中的应用趋势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网格技术及其在供应链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Open Grid Service Architecture,OGSA) |
4.2.1 OGSA的基本思想 |
4.2.2 OGSA的框架结构 |
4.3 开放网格服务基础设施(Open Grid Service Instrument,OGSI) |
4.3.1 OGSI的层次结构 |
4.3.2 OGSI中网格服务的交互模型 |
4.3.3 OGSI存在的缺陷 |
4.4 Web服务资源框架与Web服务通知 |
4.4.1 Web Services |
4.4.2 WS-Resource与隐式模式 |
4.4.3 WSRF的概念和结构 |
4.4.4 WS-Resource的生命周期 |
4.4.5 WS-Notification |
4.4.6 OGSI与WSRF以及WS-Notification比较 |
4.4.7 WSRF与OGSA的关系 |
4.5 网格与SOA |
4.5.1 网格对SOA的影响 |
4.5.2 SOA对网格的影响 |
4.6 网格在供应链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
4.6.1 设计网格应用程序时考虑的因素 |
4.6.2 基于网格的信息系统的构建策略 |
4.6.3 网格对于供应链信息系统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网格的供应链信息系统的框架 |
5.1 引言 |
5.2 基于网格的供应链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 |
5.3 网格信息系统的信息基础设施 |
5.3.1 构建信息基础设施的关键因素 |
5.3.2 信息基础设施的虚拟化结构 |
5.3.3 基于OCSA-DAI的数据虚拟化实现 |
5.4 Web服务资源的交互模式 |
5.4.1 Web服务资源的创建以及操作 |
5.4.2 Web服务资源通知机制的实现 |
5.5 应用层的基本结构设计 |
5.5.1 利用ESB实现Web Service的封装 |
5.5.2 利用ESB与BSC的结合来实现业务流程 |
5.6 信息系统的安全策略 |
5.7 信息系统的服务质量(QoS)保证 |
5.7.1 网格QoS的基本要求 |
5.7.2 网格QoS控制模型 |
5.7.3 网格QoS关键技术 |
5.8 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
5.8.1 实现技术可行性 |
5.8.2 功能适用性 |
5.8.3 遗留系统(Legacy System)处理可行性 |
5.9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网格的供应链信息系统间的交互 |
6.1 引言 |
6.2 基于网格的供应链信息平台的结构 |
6.2.1 网格技术在信息系统集成中的优势 |
6.2.2 基于网格的供应链信息平台的基本结构 |
6.2.3 基于网格的供应链信息平台的特性 |
6.2.4 网格供应链信息平台的层次结构 |
6.3 基于网格的供应链系统的工作流管理 |
6.3.1 工作流概述 |
6.3.2 供应链中的跨组织工作流 |
6.3.3 基于网格的跨组织工作流管理特性 |
6.3.4 应用层的工作流管理系统 |
6.3.5 网格中间件层的工作流管理系统 |
6.4 网格信息系统对于B2B合作的数据支持 |
6.4.1 B2B合作的信息基础——EDI |
6.4.2 网格环境中EDI的替代者——RosettaNet |
6.4.3 基于RosettaNet的Web Service实现 |
6.5 网格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水平分析 |
6.5.1 时间Petri网及其对于供应链的建模 |
6.5.2 业务流程中的信息传递速度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网格信息系统对于供应链协调的支持 |
7.1 引言 |
7.2 基于网格的企业应用集成的实现 |
7.2.1 信息孤岛与应用系统整合 |
7.2.2 基于网格与SOA的EAI实现 |
7.3 基于网格的信息系统对于牛鞭效应的弱化 |
7.3.1 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概述 |
7.3.2 网格信息系统对于VMI的支持 |
7.3.3 网格信息系统对于CPFR的支持 |
7.4 基于网格信息系统的供应链柔性分析 |
7.4.1 SCM的柔性及信息系统的柔性 |
7.4.2 基于网格的供应链信息系统的柔性 |
7.4.3 基于网格的供应链信息系统对于SCM柔性的支持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电子商务概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篇 基础篇 |
1 绪论 |
1.1 电子商务基本概念 |
1.2 电子商务模型与机理 |
1.3 电子商务引发的经济学问题思考 |
1.4 电子商务的起源与发展 |
第2章 电子商务模式与应用 |
2.1 商务模式及电子商务模式 |
2.2 电子商务模式分类与应用 |
2.3 电子商务的交易模式 |
2.4 基于易趣网的电子商务案例分析 |
第二篇 实务篇 |
第3章 网络营销 |
3.1 网络营销的基本理论 |
3.2 网络消费者 |
3.3 网络市场调研 |
3.4 网络营销策略 |
3.5 网络营销管理 |
第4章 电子交易与支付 |
4.1 贸易与电子贸易 |
4.2 电子合同 |
4.3 电子交易 |
4.4 电子支付 |
第5章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 |
5.1 电子商务下的物流变革 |
5.2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 |
5.3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 |
5.4 客户服务与客户关系管理 |
第三篇 技术与环境篇 |
第6章 电子商务基础技术 |
6.1 网络技术 |
6.2 EDI技术 |
6.3 安全技术 |
6.4 数据库技术 |
第7章 电子商务实用开发技术 |
7.1 前台(客户端)开发技术 |
7.2 后台(服务器端)技术 |
7.3 Web Service技术 |
第8章 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与建设 |
8.1 电子商务系统构建的一般方法 |
8.2 电子商务网站规划与建设 |
8.3 电子商务网站的设计及推广 |
第9章 电子商务营运社会管理机制 |
9.1 管理制度的建立 |
9.2 法律法规的建设 |
参考文献 |
博士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 |
博士后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 |
致谢 |
四、提供全套企业级产品数据管理和完整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平台型公司资金结算体系构建 ——基于合规性视角下的A公司平台资金结算体系[D]. 杨阳. 山东大学, 2020(05)
- [2]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YN通讯公司营销策略优化[D]. 纪恂.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3]戴尔科技集团销售渠道整合研究[D]. 孙占龙.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4]价值重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 李斐飞. 武汉大学, 2017(06)
- [5]立思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梁媛.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9)
- [6]互联网电子商务系统及其信息安全[D]. 金永琦.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7]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框架构建及其实证研究[D]. 陈志刚. 武汉理工大学, 2008(10)
- [8]基于网格理论的供应链信息系统的研究[D]. 陈志圣. 同济大学, 2008(10)
- [9]电子商务概论[D]. 王硕.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3)
- [10]计算机应用与信息化篇[A]. 张凯,李云贵,王道堂. 工程建设技术发展研究报告,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