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蓝牙技术在物流监控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葛超[1](2020)在《面向物联网的智能网关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的传输产业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国家鼓励相关单位打造智能传感、智能网关、协议转换、工业机理模型库、工业软件等软硬件产品,加快部署应用。物联网网关主要用于实现无线传感网络和传统通信网络之间的通信,完成不同网络间的协议转换,将感知层的传感网络采集的数据更加直观地显示出来,最终完成对检测环境的监控和管理。本文主要论述了一种低功耗,应用于多种复杂环境下的实时采集监控的智能网关系统,并以振动预警环境的检测为背景进行设计与实现。本文首先对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和物联网网关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当下网关的功能和性能需求,选择适合的无线通信方式、系统核心微处理器和嵌入式操作系统,最后提出了面向物联网的智能网关整个架构的设计方案,并按照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的层次划分,整个智能网关平台可分三个子平台,分别为采集终端、网关子平台和监控中心。其次,根据整体设计方案对整个平台的硬件和软件设计详细分析。硬件设计中以ARM微控制器树莓派3B+和STM32L496单片机为核心,搭建智能网关硬件平台,并对硬件平台的设计原理进行合理详细的阐述。其中网关子平台中围绕树莓派3B+核心处理器,设计了外设扩展电路模块:串口扩展模块、LoRa模块、4G模块以及摄像头模块。采集终端中以STM32L496单片机为核心,设计了电源电路、放大电路以及LoRa通信电路。通过以上硬件平台为基础进行平台软件设计,采集终端中采集处理程序对感知层的数据采集和传输,网关子平台以Linux操作系统为基础,构建各个模块的应用处理程序,基于多线程机制调度和管理应用任务。监控中心采用Java Web的服务器,对感知层数据进行监控和管理。最后,搭建整个平台的软硬件测试环境,设计测试方案对整个平台的各个子模块的功能和整体功能进行相关验证,包括网关网络的建立、SMS短信的传输、视频的远程监控和数据的采集传输等功能。根据测试结果,本文所设计的智能网关平台运行稳定,可实现对地面环境下的入侵预警信息的监控,满足设计目标。
刘奕[2](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刘艳超[3](2020)在《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监控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质量问题近年来逐渐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生活问题。如何在物流运输过程中保证农产品的新鲜程度和质量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和农业经济发展,近年已逐渐成为物流运输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之一。现阶段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输环境的监控过程存在监控过程信息化程度低、监控不科学、监控项目单一、以及监控区域局部等问题。针对上述农产品冷链物流监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监控系统和解决方案,用于实现农产品冷链物流过程的监控科学化和信息化,提高农产品冷链物流过程中农产品的质量。本文首先对现阶段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现状和问题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根据现有状况、存在问题、和研究趋势,制定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监控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按照设计方案,本文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采集系统、农产品冷链物流车载监控平台、以及农产品冷链物流监控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结合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实际情况,本文使用无线传感网络技术进行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采集系统设计,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无线传感网络;使用嵌入式技术设计农产品冷链物流车载监控平台,用于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输工作人员观察车厢环境情况和报警提示;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下的桌面程序开发设计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百度地图API技术、以及数据库程序设计与管理技术对农产品冷链物流监控系统进行设计,实现计算机终端的远程农产品冷链物流监控、车辆地理位置定位、和数据查询查看等功能。最后,本文对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监控系统进行测试实验,改进不足,完善系统。本文设计的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监控系统在实验中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稳定、高效的对农产品冷链物流过程进行科学、有效的数据采集和监控工作,方便工作人员对农产品冷链物流过程的管理,提高农产品在冷链物流过程中的新鲜程度和质量,完成预期实验目标。
沈一州[4](2019)在《基于RFID的多区域物资监管方法及其在押运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随着物联网浪潮的席卷,作为物联网技术基石的RFID技术也蓬勃发展,其具有非接触、多目标、非视距、识别速度快和效率高等诸多优点,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焦点。本文结合RIFD技术与现代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设计了基于RFID的多区域物资监管方法,实现了基于RFID的押运管理系统。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了当前多区域物资监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阐明了RFID技术对多区域物资监管的巨大应用价值,还概述了国内外RFID技术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调研了涉及的相关技术,包括自动识别技术、追踪定位技术、监控技术和RFID技术,为下文的系统分析、设计和测试奠定了理论基础。(2)针对传统的多区域物资监管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了基于RFID的多区域物资监管方法,并创建了实例和进行了仿真验证。(3)利用该方法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RFID的押运管理系统,系统包括车载监控系统、仓库监控系统、后台监管系统和数据管理系统,对系统进行了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和编码实现,还设计并实现了一种按位状态码。最后用实地测试对系统做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满足系统活性、安全性和定位精确性方面的要求。
李焕[5](2019)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电力监控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集终端种类与数量众多,传输网络无处不在,数据处理智能化,这是物联网技术的基本特征。正因如此,智能电力系统各环节均在全面采用物联网技术,其更属于智能电力系统末梢信息感知的基础。因此从电力系统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上来看,物联网技术应用范围广泛,发展前景良好。而作为智能电网主体组成部分的智能变电站来说,实质上属于物联网各项核心技术得以有效展示的平台。智能电力监控系统有效体现出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本质上属于智能电力系统的一个主体构成元素。基于机器视觉处理与控制、现代通信、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电力监控系统可以通过电力系统智能化的数据分析、监测、报警联动与可视化综合展示设备热点、动力、环境等。而且同样能以和物联网技术关联紧密的功能模块整合为基础完成智能电力系统监控系统设置。论文以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电力监控系统现状调研、分析为切入点,基于智能电力系统需求实际完成物联网技术引进与应用,在此基础上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电力监控系统建立成功。以庞大的可感知终端设备群为基础,该系统即能完成各类数据采集,同时利用不同的网络通信模式向上层应用发送,进行智能管理与分析,以此促进电力系统中的智能化水平提升。电力监控系统中的视觉处理技术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运用是本文研究的重点,论文同时完成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电力监控系统硬件、软件平台的搭建,旨在分析电力系统核心节点视频。较之于传统的监控方法,本监控系统针对智能电力监控系统的特殊需求进行了设计,具有本地实时识别、免布线安装灵活等优点,可以非常容易地运用到电力系统的实际应用中。
龚晨[6](2019)在《基于物联网的输油泵远程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输油泵安全控制是油品稳定运输的关键,如何对输油泵系统进行安全控制,避免出现故障是系统监控以及操作人员必须关注的问题,如何建立起一个安全可靠,稳定性强且控制精确的输油泵控制系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物联网概念的兴起,物联网技术在远程监控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传统的输油泵控制系统属于重工业行业,将物联网技术与输油泵远程控制系统进行相结合,具有如下的优势:一、缩短开发周期;二、物联网中传感器可以对输油泵参数进行精确采集,这样可以间接提升输油泵系统的性能;三、增强系统的可扩展性。本文基于物联网中的嵌入式技术、无线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对输油泵控制系统进行研究与设计。借助无线传感器技术实现对输油泵的流量、压力、温度进行实时采集,借助无线通信技术实现对输油泵参数的实时远程传输以及系统的远程控制,借助自动控制技术实现对输油泵系统的自动控制。在控制器设计方面,输油泵是长输管道系统的重要动力设备,对其流量、入口压力和出口压力的协调控制和提高输油泵效率是实际生产的重要目标。由于输油泵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时变系统,输油泵存在于情况较为复杂的山川旷野之中,外界的温度、湿度、原油特性等不良因素给输油泵控制系统带来的漂离问题,采用常规控制策略难以实现有效的控制,本文采用模糊神经网络PID控制算法实现对输油泵的自动控制。同时,针对数据远程传输方面,本文对异构无线传感器节点网络协议进行了优化分析,在典型的deec分簇路由算法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改进,并采用matlab工具对该改进算法进行了性能分析。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第一、对输油泵控制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物联网架构的相关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背景。第二、基于物联网相关技术对本文的输油泵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监控站通过S3C6410微处理器作为嵌入式控制系统的核心处理器,通过Zig Bee技术以及无线传感器技术实现对输油泵参数的实时采集,再通过4G无线通信技术实现对输油泵数据的远程传输,并对整个系统的软硬件部分进行了分析设计。针对常规PID在非线性时变系统控制中的不足,本文采用模糊神经网络PID控制算法对输油泵进行控制,并对该算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设计以及性能仿真。第三、对目前典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进行了分析,针对这些算法的不足,在deec分簇算法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改进,并对改进算法进行了详细分析设计,最后采用matlab工具,对本文改进的分簇路由算法在生存周期、数据包传输量、节点网络平均剩余能量三个方面进行了性能验证。
曾胜[7](2019)在《冷链物流车智能监控与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逐渐提高,各国人们对绿色生鲜农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绿色生鲜产品的分布不均导致对冷库设备装置的部署需求越来越大,进而对冷链物流车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而冷链物流车内环境的好坏和冷链物流车的调度是否合理都会影响到生鲜产品品质和运输成本的高低,因此,对冷链物流车进行实时监控与调度在冷链物流运输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冷链运输过程中的车辆为监测对象,对冷链物流车厢内环境监控以及车辆调度展开了研究。实现了对冷链物流车箱内环境参数实时监控和全程追踪,保证了冷链运输过程中冷链物流车箱内环境的透明化和可控化。其研究内容如下:(1)以STM32F105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其次主要以DHT11温湿度传感器、空气质量TGS2600传感器、门碰开关、两个萤石C2C无线智能网络摄像机、云镜、SIM808中的GPS模块和利用RFID为数据采集外设器件,门控开关和喷水装置为调节设备,分别实现了冷链物流车车厢内温湿度、空气质量、场景图像、车辆位置以及物品类标的采集和温湿度及环境质量的调节。其次利用E32-TTL-100 LoRa无线模块、ESP8266-12f WIFI无线模块和SIM808无线模块组成数据的传输单元。LoRa模块与数据采集端的STM32F105单片机相连,把采集到车厢环境数据及时的传输到冷链物流监控平台以供客户端使用;ESP8266-12f WIFI无线模块和SIM808无线模块在客户端和桌面控制台端实现数据传输,保证用户可以通过局域网查看数据和发送控制信号。将GPS模块和GIS结合使用,实现车辆在PC端网页地图的显示。(2)对监控中心与上位机进行详细设计,包括网页PC客户端和手机APP客户端两部分的设计。监控人员可以通过PC端客户端和手机APP端实现对冷链物流车数据的实时查看,并对冷链物流车环境进行监控;物流公司和其他监管单位可以通过GPRS模块查看数据;手机客户端可以通过WIFI或者GPRS模块通信来查看手机APP实时数据。(3)对冷链物流车优化调度管理进行仿真处理,利用蚁群算法选取路径最优实现降低车辆运输和调度时间,降低冷链物流产品运输成本和保证其产品的质量。(4)对冷链物流监控系统PC端网页和手机APP端进行各个监控模块的实现与测试。
张莹莹[8](2019)在《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实现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方向,预制装配式生产建造技术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措施,信息化可以使项目各阶段、各专业主体之间在更高层面上充分共享资源,极大高预制装配式建造的精确性与效率。预制构件是装配式建筑的基本要素,准确地追踪和定位预制构件能够更好地管理装配式建筑的整个流程。构件追踪定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与各阶段的工作内容息息相关。因此,深入了解装配式建筑的全流程,分析和总结各阶段工作需要的构件空间信息,是建立合理追踪定位技术框架的重要前。显然,仅用单一技术难以满足全生命周期构件追踪定位的要求,因此需要充分了解相关技术的优缺点与适用性,以便根据装配式建筑的特点制定出合理的技术方案。另外,预制构件追踪定位及空间信息管理技术的研究涉及到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工程、计算机、自动化等多个专业。但是,目前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学以外的学科,鲜有从建筑学专业角度出发,综合地研究适用于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而建筑学专业在装配式建筑的全流程中起着“总指挥”的作用,需要汇总、评估、共享各阶段与各专业的信息,形成完整的信息链。因此,建筑学专业对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的缺失不仅会导致构件空间信息的片段化,而且难以深度参与到项目的各阶段、协调各专业的工作。基于上述需求和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本文首先梳理了典型装配式建筑的结构类型和结构构件类型,以及从设计、生产运输、施工装配、运营维护直至拆除回收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总结出各阶段所需的构件空间信息以及追踪定位的内容,并根据精度需求将构件追踪定位分为物流和建造两个层级。其中物流层级的定位精度要求较低,主要用于构件的生产运输和运维管理;建造层级的定位精度要求较高,主要用于构件的生产和施工装配。其次,详细分析了BIM、GIS等数据库,GNSS、智能化全站仪、三维激光扫技术、摄影测量技术等数字测量技术,以及RFID、二维码、室内定位等识别定位技术的功能和在装配式建筑中的适用性。通过对现有技术的选择和优化,建立了一套基于装配式建筑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结合多项数据采集技术的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并分别从物流和建造两个层级对此技术链的应用流程进行了探索。着重介绍了装配式建筑数据库中预制构件分类系统和编码体系,分析二者在预制构件追踪定位技术中的作用。最后,以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的设计、生产和建造过程为例,说明以装配式建筑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为核心,结合数据采集技术实现预制构件追踪定位和信息管理的方法。本文以装配式建筑的结构构件作为基本研究对象,采用数据库和数据采集技术建立了适用于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对于整合项目各阶段构件空间信息、形成完整信息链、协调各专业工作、优化资源配置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这些方面是实现预制构件精细化管理、高装配式建筑生产施工效率的关键。本文共计约160000字,图片143幅,表格63张
马天[9](2019)在《基于Wi-Fi无线通讯技术的交通数据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交通检测器系统是获取交通参数的重要手段,交通监控中心可以通过对这些参数的整理、判断和分析,发出合理的交通控制方案信息。可以说交通管理系统是否稳定运行、有效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使用的交通检测器系统的技术水平。本文提出并设计了一种通过利用Wi-Fi物理地址的无线检测设备来完善交通数据检测系统,其主要模块包括:CPU数据处理模块、电源管理模块、时钟管理模块、Wi-Fi模块、蓝牙模块、GPS模块、GPRS模块、USB接口、数据存储模块等,可实现MAC地址收集、时钟时间读取、数据存储及数据传输功能。检测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获取车辆乘坐人员的智能手机设备的MAC地址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并得到相应路段的行程时间、行程车速等交通参数。检测系统主要包括:布置于检测区域的各检测设备终端、供操作人员进行软件设置的笔记本电脑和远端分析处理数据的服务器。通过实际测试顺利采集到了实验路段一定时间内携带智能手机用户的MAC地址,完成了检测器信号采集及分析的工作,验证了基于Wi-Fi无线通讯技术的交通检测器系统的可行性。通过对比研究现有传统类型的交通检测器技术的优缺点进和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特点及在交通检测器应用领域中的价值,探讨并拓展了Wi-Fi技术的应用领域,丰富了交通数据的来源和检测手段。
王益聪[10](2019)在《基于实时定位的离散制造过程监控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时定位技术在推进离散制造车间制造现场可视化、生产管理精细化、生产监控智能化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离散制造车间存在的数据采集手段落后、生产计划协调性差、在制品管理困难和生产过程不透明的问题,将实时定位技术引入离散制造过程监控中,实现制造过程实时监控,提高离散制造车间管理水平。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当前离散制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离散制造车间对实时定位技术的需求。分析传统离散制造过程管理模式的不足,提出了基于实时定位的离散制造过程运行模式,构建了基于实时定位的离散制造过程监控系统体系框架、物理架构,设计了监控系统的功能模块。(2)针对离散制造过程中车间现场数据的特点,对制造过程中涉及的相关数据进行分类总结,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离散制造过程时空数据模型和位置服务模型,将制造要素实时位置数据融入生产数据模型,全面描述生产状态。(3)分析了离散制造过程中在制品流转状态分析对于制造过程监控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在制品时空轨迹的概念,通过在制品时空轨迹聚类方法挖掘在制品频繁时空轨迹,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了基于时间约束的轨迹时空相似度计算方法,通过对在制品实时流转轨迹与频繁时空轨迹的相似性度量,实现对在制品实时流转状态的异常检测。(4)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进行了车间监控原型系统的开发,搭建了系统硬件平台和软件开发与运行环境,设计了系统框架,介绍了系统的主要功能,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二、蓝牙技术在物流监控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蓝牙技术在物流监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物联网的智能网关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现状 |
1.2.2 物联网网关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章 面向物联网的智能网关的总体方案设计 |
2.1 智能网关的需求分析 |
2.1.1 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
2.1.2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
2.2 智能网关平台的通信方式及平台软硬件选择 |
2.2.1 智能网关平台的通信方式的选择 |
2.2.2 智能网关平台硬件选择 |
2.2.3 智能网关平台软件选择 |
2.3 智能网关平台的整体方案设计 |
2.3.1 智能网关平台的组成部分 |
2.3.2 智能网关平台的整体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面向物联网的智能网关的硬件设计 |
3.1 智能网关的硬件总体结构设计 |
3.2 网关子平台的硬件设计 |
3.2.1 树莓派3B+ |
3.2.2 网关子平台硬件的整体结构 |
3.2.3 网关子平台扩展接口 |
3.2.4 串口扩展模块 |
3.2.5 主要扩展模块_LoRa模块 |
3.2.6 主要扩展模块_4G模块 |
3.2.7 主要扩展模块_视频传输模块 |
3.3 振动采集终端设计 |
3.3.1 STM32L496 处理器 |
3.3.2 振动采集终端硬件整体结构 |
3.3.3 振动采集终端的电路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面向物联网的智能网关的软件设计 |
4.1 网关平台的软件总体设计 |
4.2 智能网关通信协议设计 |
4.2.1 振动采集终端与网关子平台的通信 |
4.2.2 网关子平台与监控中心的通信 |
4.3 网关子平台的软件设计 |
4.3.1 安装Raspbian系统 |
4.3.2 网关的传输网络的建立 |
4.3.3 网关子平台的热点共享功能 |
4.3.4 网关子平台的LoRa模块的传输功能 |
4.3.5 网关的4G模块的SMS短信功能 |
4.3.6 网关的视频监控功能 |
4.4 振动采集终端的软件设计 |
4.4.1 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
4.4.2 振动采集终端总体设计 |
4.4.3 服务子程序设计 |
4.5 网关平台的服务器的软件设计 |
4.5.1 Java Web软件平台 |
4.5.2 服务器软件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智能网关的调试及功能验证 |
5.1 测试网关平台搭建 |
5.2 测试过程及结果 |
5.2.1 网关的各个模块功能 |
5.2.2 LoRa模块的传输性能测试 |
5.2.3 网关平台的整体功能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3)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发展趋势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2 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
2.1 功能需求分析 |
2.2 系统设计技术背景 |
2.2.1 无线传感网络概述 |
2.2.2 嵌入式技术概述 |
2.2.3 Windows桌面应用程序设计概述 |
2.3 系统设计方案 |
2.4 系统工作流程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采集系统设计 |
3.1 无线传感网络搭建 |
3.2 无线传感网络节点设计 |
3.3 无线传感网络协调器设计 |
3.3.1 协调器电路设计 |
3.3.2 协调器工作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4 农产品冷链物流车载监控平台设计 |
4.1 嵌入式ARM开发板简介 |
4.2 嵌入式系统开发环境搭建 |
4.3 Android桌面应用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农产品冷链物流监控系统设计 |
5.1 Windows桌面应用程序设计 |
5.2 车辆地理定位功能实现 |
5.3 SQL Server 2012数据库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仿真实验与调试 |
6.1 信息采集系统仿真实验 |
6.2 车载监控平台实验 |
6.3 监控系统实验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基于RFID的多区域物资监管方法及其在押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RFID技术发展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4 文章结构 |
第二章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
2.1 相关技术概述 |
2.1.1 自动识别技术 |
2.1.2 各种自动识别技术特点比较 |
2.1.3 追踪定位技术 |
2.1.4 监控技术 |
2.2 RFID技术 |
2.2.1 RFID系统组成 |
2.2.2 RFID工作原理 |
2.2.3 RFID标准体系 |
2.2.4 RFID技术特点 |
2.2.5 RFID应用领域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RFID的多区域物资监管方法的设计 |
3.1 多区域监控系统的问题与分析 |
3.2 基于RFID的多区域物资监管方法 |
3.2.1 多区域物资监管分析 |
3.2.2 多区域物资监管算法 |
3.3 多区域监管方法实例 |
3.3.1 硬件布置实例 |
3.3.2 多区域监控系统运行实例 |
3.4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RFID的押运管理系统的设计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1.1 系统功能需求 |
4.1.2 系统功能框架 |
4.1.3 系统拓扑结构 |
4.2 子系统设计 |
4.2.1 车载监控系统 |
4.2.2 仓库监控系统 |
4.2.3 后台监管系统 |
4.2.4 数据管理系统 |
4.3 软件架构设计 |
4.3.1 软件架构选型 |
4.3.2 数据库设计 |
4.4 系统规范设计 |
4.4.1 按位状态码设计 |
4.4.2 请求Token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RFID的押运管理系统的实现 |
5.1 基础模块实现 |
5.1.1 RFID阅读器模块实现 |
5.1.2 GPS定位模块实现 |
5.1.3 按位状态码实现 |
5.2 系统实现 |
5.2.1 车载监控系统 |
5.2.2 仓库监控系统 |
5.2.3 后台监管系统 |
5.2.4 数据管理系统 |
5.3 系统测试 |
5.3.1 测试流程 |
5.3.2 测试用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致谢 |
(5)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电力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研究现状 |
1.2.2 智能电力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物联网技术概述 |
2.1.1 物联网技术基本概念 |
2.1.2 物联网传输网络结构 |
2.1.3 智能电力监控系统网络传输技术选型 |
2.2 智能电力监控系统组成 |
2.2.1 环境监控模块 |
2.2.2 动力监控模块 |
2.2.3 运行辅助模块 |
2.2.4 检修辅助模块 |
2.3 机器视觉理论基础 |
2.3.1 物体检测概述 |
2.3.2 深度卷积神经网络 |
2.3.3 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结构 |
2.3.4 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训练算法 |
2.3.5 物体检测方法在深度学习中的应用 |
2.3.6 SSD网络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电力监控系统实施方案 |
3.1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电力监控系统架构 |
3.1.1 智能电力监控系统结构 |
3.1.2 智能电力监控系统研究 |
3.2 感知层物联网的实现方案 |
3.2.1 智能电力监控系统结构 |
3.2.2 智能电力监控端节点设计 |
3.2.3 中转节点系统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电力监控系统设计 |
4.1 需求分析 |
4.1.1 功能需求 |
4.1.2 性能需求 |
4.1.3 扩展需求 |
4.1.4 运行需求 |
4.1.5 安全需求 |
4.2 智能电力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
4.2.1 无线传感网络监控节点硬件设计 |
4.2.2 4G与 ZigBee网关节点硬件设计 |
4.2.3 4G与 ZigBee网关节点微处理器模块 |
4.2.4 4G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4.2.5 USB接口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4.3 智能电力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4.3.1 界面功能设计 |
4.3.2 传输功能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基于物联网的输油泵远程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应用 |
1.2.1 输油泵控制系统国外发展及现状 |
1.2.2 输油泵控制系统国内发展及现状 |
1.2.3 常规控制应用现状 |
1.2.4 物联网发展及应用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
2 物联网技术分析 |
2.1 物联网体系架构概述 |
2.2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
2.3 无线通信技术 |
2.4 嵌入式技术 |
2.5 小结 |
3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 系统硬件总体结构 |
3.2 嵌入式处理器模块 |
3.2.1 嵌入式处理器 |
3.2.2 硬件电路 |
3.3 无线传感器网络模块 |
3.4 ZigBee通信模块 |
3.5 无线通信模块 |
3.6 小结 |
4 控制算法与系统软件设计 |
4.1 ZigBee协议栈 |
4.1.1 ZigBee终端路由节点 |
4.1.2 ZigBee协调器节点 |
4.2 无线网络通信实现 |
4.2.1 AT指令 |
4.2.2 串口通信格式设置指令 |
4.2.3 基于4G网络的连接指令 |
4.3 控制器算法分析与设计 |
4.3.1 输油泵控制系统结构组成及主要控制指标 |
4.3.2 模糊神经网络PID控制器总体分析 |
4.3.3 模糊化模块 |
4.3.4 神经网络模块 |
4.3.5 PID模块 |
4.3.6 模糊神经网络PID在线学习 |
4.3.7 模糊神经网络PID算法描述 |
4.3.8 仿真验证及效果分析 |
4.4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5 小结 |
5 能量异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分簇算法 |
5.1 无线传感器网络 |
5.1.1 传感器节点能耗 |
5.1.2 无线传感器网络类别 |
5.1.3 典型的分簇路由算法 |
5.2 算法相关模型 |
5.2.1 网络模型 |
5.2.2 节点能量消耗模型 |
5.2.3 节点能耗分析及最优分簇 |
5.3 算法描述 |
5.3.1 网络初始化 |
5.3.2 簇头选择 |
5.3.3 簇的建立 |
5.4 算法性能分析 |
5.5 算法仿真及性能对比 |
5.6 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冷链物流车智能监控与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冷链物流车监控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冷链物流车调度问题研究现状 |
1.3 冷链物流车监控及调度存在的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和无线传感模块选型 |
2.1 系统工作架构 |
2.2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2.3 WSN常用 |
2.3.1 ZigBee简介 |
2.3.2 WIFI模块简介 |
2.3.3 LoRa模块简介 |
2.3.4 蓝牙模块简介 |
2.3.5 GPRS模块简介 |
2.4 WSN常用模块比较 |
2.5 AM信号测试 |
2.5.1 AM信号的产生 |
2.5.2 AM信号的频谱 |
2.5.3 AM信号的波形 |
2.6 本章小结 |
3 系统硬件设计 |
3.1 硬件系统设计 |
3.1.1 单片机控制器 |
3.1.2 温湿度传感器节点 |
3.1.3 空气质量传感器 |
3.1.4 喷水装置控制 |
3.1.5 摄像机 |
3.1.6 门碰开关 |
3.1.7 WIFI模块 |
3.1.8 LoRa模块 |
3.1.9 GPS/GPRS模块 |
3.2 硬件系统实现 |
3.3 本章小结 |
4 系统软件设计 |
4.1 PC网页端设计 |
4.1.1 首页登录系统设计 |
4.1.2 系统登陆系统管理与调度管理 |
4.1.3 GPS可视化设计 |
4.2 数据库的需求分析 |
4.2.1 系统数据库列表信息 |
4.2.2 数据库访问 |
4.3 本章小结 |
5 冷链物流车的调度算法设计 |
5.1 车辆调度模型的建立 |
5.2 传统蚁群算法的模型建立 |
5.2.1 ACA算法具体步骤 |
5.2.2 仿真计算 |
5.3 蚁群算法改进 |
5.3.1 引入搜索方向机制 |
5.3.2 引入搜索热区机制 |
5.3.3 实验结果 |
5.4 实际冷链物流运输成本计算 |
5.5 本章小结 |
6 冷链物流监控平台设计 |
6.1 监控平台功能 |
6.2 监控平台需求分析 |
6.3 PC网页端设计 |
6.3.1 系统登录模块 |
6.3.2 车辆实时监控模块 |
6.3.3 系统管理模块 |
6.3.4 调度管理模块 |
6.3.5 查询记录 |
6.3.6 报表 |
6.4 手机APP设计 |
6.4.1 系统注册 |
6.4.2 手机APP首页系统登录 |
6.4.3 APP温湿度、烟雾的检测 |
6.4.4 喷水装置的显示 |
6.4.5 应用界面 |
6.5 本章小结 |
7 冷链监控平台的系统测试 |
7.1 PC端监控平台测试 |
7.2 APP手机测试 |
7.3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代码 |
作者简介 |
(8)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 |
1.1.2 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 |
1.1.3 构件追踪定位与空间信息管理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 |
1.3.1 构件空间信息 |
1.3.2 构件追踪定位技术 |
1.3.3 现有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的空间信息 |
2.1 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和结构构件类型 |
2.1.1 装配式结构体系类型 |
2.1.2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类型 |
2.2 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工作流程 |
2.2.1 设计阶段 |
2.2.2 生产运输阶段 |
2.2.3 施工安装阶段 |
2.2.4 运营维护阶段 |
2.2.5 拆除回收阶段 |
2.3 构件空间信息 |
2.3.1 构件空间信息的内容 |
2.3.2 构件空间信息的传递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预制构件追踪定位技术 |
3.1 数据库 |
3.1.1 建筑信息模型 |
3.1.2 地理信息系统 |
3.1.3 BIM与 GIS的特性 |
3.1.4 BIM-GIS与装配式建筑供应链的契合性分析 |
3.2 数字测量技术 |
3.2.1 GNSS定位系统 |
3.2.2 全站仪测量系统 |
3.2.3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
3.2.4 摄影测量技术 |
3.2.5 施工测量技术的适用性分析 |
3.3 自动识别和追踪定位技术 |
3.3.1 自动识别技术 |
3.3.2 追踪定位系统 |
3.3.3 自动识别和追踪定位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流程 |
4.1 装配式建筑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 |
4.1.1 装配式建筑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的基本组成 |
4.1.2 装配式建筑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中的关键技术 |
4.1.3 数据库交互设计 |
4.2 建造层面的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流程 |
4.2.1 基于BIM的构件定位 |
4.2.2 设计阶段 |
4.2.3 生产阶段 |
4.2.4 装配阶段 |
4.3 物流层面的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流程 |
4.3.1 构件生产与运输 |
4.3.2 构件施工装配 |
4.3.3 运营维护与拆除回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示例 |
5.1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定位技术的实现 |
5.1.1 南京装配式建筑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 |
5.1.2 预制构件追踪管理技术的实现 |
5.2 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结构构件追踪定位 |
5.2.1 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概况 |
5.2.2 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设计 |
5.2.3 构件生产与运输 |
5.2.4 构件装配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各章内容归纳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鸣谢 |
(9)基于Wi-Fi无线通讯技术的交通数据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现存交通数据检测系统技术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
1.2.1 磁频检测器 |
1.2.2 波频检测器 |
1.2.3 视频检测器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本文技术路线 |
第2章 短距离无线通讯及WI-FI技术对比分析 |
2.1 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分析 |
2.1.1 Zig Bee无线通讯技术 |
2.1.2 IrDA红外线通信技术 |
2.1.3 低功耗蓝牙无线通讯技术 |
2.1.4 GPRS无线通讯技术 |
2.2 无线WI-FI通讯技术分析 |
2.2.1 Wi-Fi技术演进及各标准对比 |
2.2.2 Wi-Fi技术特点 |
2.2.3 物理层关键技术 |
2.2.4 抗干扰技术 |
2.2.5 移动切换技术 |
2.2.6 路由器及Wi-Fi指针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WI-FI技术的交通数据检测器硬件设计 |
3.1 交通数据检测系统组成 |
3.2 交通数据检测终端硬件电路设计原理说明 |
3.2.1 数据处理模块(STC15W4K48S4) |
3.2.2 电源管理模块 |
3.2.3 时钟管理模块 |
3.2.4 Wi-Fi模块 |
3.2.5 蓝牙模块 |
3.2.6 GPS模块 |
3.2.7 GPRS模块(SIM800L) |
3.2.8 USB接口 |
3.2.9 数据存储模块 |
3.2.10 串口扩展 |
3.2.11 按键及LED控制 |
3.2.12 PCB Layout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交通数据检测系统使用及数据验证 |
4.1 检测器系统工作原理 |
4.2 检测器设置说明实例 |
4.2.1 供电模式选择 |
4.2.2 设置及模块上电 |
4.2.3 程序下载 |
4.2.4 设备预置 |
4.2.5 服务器软件操作 |
4.3 测试数据及分析 |
4.3.1 采集测试说明 |
4.3.2 数据采集 |
4.3.3 数据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基于实时定位的离散制造过程监控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实时定位技术概述 |
1.2.2 离散制造车间实时定位技术应用现状 |
1.2.3 车间监控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组织结构 |
1.4 小结 |
第二章 基于实时定位的离散制造过程监控系统架构 |
2.1 引言 |
2.2 离散制造车间实时定位需求分析 |
2.3 基于实时定位的离散制造过程管理模式 |
2.3.1 传统离散制造过程管理模式 |
2.3.2 基于实时定位的离散制造过程管理模式 |
2.4 基于实时定位的离散制造过程监控系统架构 |
2.4.1 系统体系框架 |
2.4.2 系统物理架构 |
2.4.3 系统功能模块 |
2.5 小结 |
第三章 离散制造车间位置服务模型 |
3.1 引言 |
3.2 离散制造车间制造现场数据分析 |
3.3 离散制造过程时空数据模型 |
3.3.1 时空数据模型概述 |
3.3.2 基于事件和网格的时空数据模型 |
3.4 离散制造车间位置服务模型 |
3.4.1 离散制造车间空间模型 |
3.4.2 离散制造车间基于位置的服务 |
3.5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实时位置信息的在制品流转状态异常检测 |
4.1 引言 |
4.2 在制品流转状态分析技术路线 |
4.3 基于时空聚类的在制品流转状态异常检测 |
4.3.1 在制品时空轨迹定义 |
4.3.2 在制品时空轨迹聚类 |
4.3.3 在制品流转轨迹时空相似度计算 |
4.4 案例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实时定位的离散制造车间监控原型系统 |
5.1 引言 |
5.2 系统硬件平台搭建 |
5.3 原型系统设计 |
5.3.0 系统设计思想 |
5.3.1 系统软件开发及运行环境 |
5.3.2 数据库设计 |
5.4 系统功能实现 |
5.5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蓝牙技术在物流监控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物联网的智能网关的设计与实现[D]. 葛超. 吉林大学, 2020(08)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3]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监控系统研究[D]. 刘艳超.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4]基于RFID的多区域物资监管方法及其在押运中的应用[D]. 沈一州.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5]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电力监控系统研究[D]. 李焕. 吉林大学, 2019(03)
- [6]基于物联网的输油泵远程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 龚晨. 西安工业大学, 2019(07)
- [7]冷链物流车智能监控与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曾胜. 中国计量大学, 2019(02)
- [8]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D]. 张莹莹. 东南大学, 2019(01)
- [9]基于Wi-Fi无线通讯技术的交通数据检测方法研究[D]. 马天.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10]基于实时定位的离散制造过程监控技术研究及应用[D]. 王益聪.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