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臂桌面旋后修复固定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上臂桌面旋后修复固定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一、上臂置桌面前臂旋后整复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论文文献综述)

唐昊[1](2021)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Gartland Ⅱ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对比》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与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在Gartland Ⅱ型肱骨髁上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比较两者在临床应用上的优劣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纳入了2019年01月至2020年01月就诊于福州第二医院小儿骨科的30例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与30例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Gartland Ⅱ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侧别、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外固定拆除时间、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末次随访Baumann角、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比较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与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在Gartland Ⅱ型肱骨髁上骨折中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平均10.6个月(6-20个月),平均年龄为3.75岁(1-9岁)。其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左侧发病者为33例,右侧发病者为27例。手法组和克氏针组在外固定拆除时间(27.47±2.15 VS 27.57±2.08)天、并发症发生率(0.00%VS 3.33%)和术后末次随访Baumann角(70.88°±5.36°VS 71.56°±4.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克氏针组发现1例尺神经损伤,手法组未发现术后并发症。而在临床疗效评价上,术后末次随访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提示手法组和克氏针优良率均为100.00%,其中手法组:优28例,良2例,中0例,差0例;克氏针组:优30例,良0例,中0例,差0例。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结合石膏外固定在治疗Ⅱ型肱骨髁上骨折上拥有与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相似的疗效,并且具有安全性高、痛苦小、疗程短、费用低的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许萌[2](2021)在《旋转端挤手法治疗Gartland Ⅱ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文献挖掘与整理,总结关于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法闭合复位的方法;观察并分析旋转端挤手法治疗Gartland Ⅱ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通过手工检索图书馆和计算机检索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数据库,搜集中医骨伤相关文献与各流派书籍、医案等相关资料,总结并描述闭合复位的操作、功效及学术思想,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中医手法复位进行梳理与总结。(2)收集天津医院2020年6月-2021年1月就诊并符合纳排标准的Gartland Ⅱ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儿58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手法闭合复位组和手术组。手法闭合复位组(29例)采用旋转端挤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手术组(29例)采用克氏针内固定石膏外固定。收集并整理二组伤肢治疗前、术后3天、术后3周、术后6周、术后8周伤肢肱骨远端Baumann角及前倾角;收集二组术后8周肘关节活动情况并根据Flynn评分标准评价,收集并记录临床愈合时间。采用SPSS25.0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石膏、夹板固定Gartland Ⅱ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操作简便,在临床中易于推广。尺骨鹰嘴牵引固定需防止感染,较石膏、夹板固定步骤复杂,皮牵引在临床中极少使用。(2)(1)手术组较手法闭合复位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受伤原因、患侧构成比)以及术前的各项观察指标(术前前倾角、Baumann角),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2)Baumann角对比:手法闭合复位组术后8周与术前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组术后8周与术前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对比:术后8周时,闭合复位组矫正值与手术组矫正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3)前倾角对比:手法闭合复位组组内术后8周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组术后8周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重复测量方差检验,两组前倾角不满足球形对称条件(P<0.05),对自由度进行校正。不同治疗方式时象前倾角的方差分析结果F=6.896,P=0.001,有交互作用,说明不同治疗方式时象前倾角有区别。不同治疗方法的前倾角方差分析结果F=2.113,P=0.152,说明不同治疗方式不存在组间差别。分别进行两两比较,结果类似单因素重复测量资料,不同时间前倾角两两比较,手法闭合复位组与手术组有统计学差异。(4)临床愈合时间:手术组临床愈合天数平均为35.56±2.21,手法闭合复位组临床愈合天数平均为33.28±2.05,手法闭合复位组低于手术组(P<0.05);(5)肘关节功能评分(Flynn评分):组间比较:术后8周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6)畸形率:前倾角对比:术后8周时,手法闭合复位组畸形率为20.7%,手术组畸形率为17.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aumann角比较:闭合复位组畸形率为17.2%,手术组畸形率为3.4%,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Gartland Ⅱ型肱骨髁上骨折,旋转端挤手法石膏固定治疗与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Gartland Ⅱ型骨折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8周内,两种治疗方法对Gartland Ⅱ型肱骨髁上骨折的前倾角、Baumann角均有矫正,8周时两种治疗方式的Baumann角、前倾角畸形率均较低,但旋转端挤手法石膏固定治疗在临床愈合时间上优于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

吴晨熙[3](2021)在《葛氏伤科手法联合塑形纸夹板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比较葛氏伤科手法联合塑形纸夹板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影像学及临床疗效,探讨葛氏伤科手法联合塑形纸夹板固定的临床治疗效果,为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提供一种新的保守治疗思路。方法:本研究根据标准纳入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苏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门急诊及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小儿骨科治疗的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参照患儿及家属意愿,选择保守或手术治疗。依据纳入标准共纳入48名患儿,其中,试验组24例于苏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门急诊进行保守治疗,对照组24例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小儿骨科选择手术治疗。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Baumann角及提携角、肘关节活动度、肘关节功能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应用统计软件比较数据,评估疗效。结果:本研究因各种原因脱落3例,最终纳入45例患者,其中试验组24例,对照组21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结果如下:(1)VAS评分:试验组与对照组经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改善;在治疗后这个时间点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周、治疗后1月、治疗后3月两组间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Baumann角及提携角的测量:试验组与对照组经治疗后患侧上臂Baumann角度均明显改善,治疗后3月的Baumann角及提携角度恢复对照组优于试验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3)患侧肘关节活动度:治疗3个月后的患侧肘关节屈曲、伸直、活动度对照组优于试验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4)患侧肘关节功能: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疼痛指数、日常生活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运动功能、稳定性指数及Mayo评分总分方面对照组优于试验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肘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间治疗后并发症的产生情况及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氏伤科手法联合塑形纸夹板固定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这两种治疗方式在患侧上臂疼痛、Baumann角度及肘关节功能均有改善作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在恢复肘关节活动度及稳定性、患侧上臂Baumann角及提携角度方面有着明显优势,但是在肘关节功能改善方面,两种治疗方式无明显差异。因此葛氏伤科手法复位联合塑形纸夹板固定作为一种非手术疗法,为闭合性、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提供了一种简单操作、少痛苦、低费用的治疗思路。

张兵[4](2020)在《活血止痛熏洗剂配合主动功能锻炼对儿童肘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分析活血止痛熏洗剂配合主动功能锻炼对儿童常见肘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作用,据临床研究结果对这一方法做出评估,观察并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医师对儿童肘关节骨折术后功能障碍与活血止痛熏洗剂熏洗治疗相结合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山东省中医院儿童肘关节骨折较常见的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Ⅲ)、肱骨外髁骨折(Ⅱ型、Ⅲ型),常规行切开复位穿针内固定术后患儿,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各50例。依据患儿出院后拔针先后顺序分配入组。两种骨折类型分别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肱骨髁上骨折对照组25例、观察组25例;肱骨外髁骨折对照组25例、观察组25例。经患儿家属同意后,在拆除石膏外固定和拔针后,定期复查,对照组采用术后基础治疗加主动功能锻炼。观察组锻炼方式和基础治疗与对照组一致,另外采用山东省中医院自制剂活血止痛熏洗剂对患肢肘关节加以熏洗治疗,以2周为1个疗程,熏洗2个疗程。开始熏洗及锻炼后嘱其定期复查,记录两组患儿拔针时、拔针后2周、4周的功能锻炼时的肘关节活动度(ROM)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EPS)结果等数据。并将数据录入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性。结果:两种骨折术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受伤患侧、拔针时间等基本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0.05,(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骨折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拆除外固定及拔针时ROM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经统计学分析,(p>0.05)无统计学意义;拔针后2周、4周时,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各项疗效观察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明显有效。说明活血止痛熏洗剂对促进儿童肘关节恢复有良好的效果。结论:活血止痛熏洗剂配合主动功能锻炼能有效地促进儿童肘关节骨折术后早期肘关节功能恢复,治疗效果显着,早期肘关节屈伸度及前臂旋转度的增加更快、更有效果,提升患儿生活质量。此种方法简单有效,患儿及家属满意。可以应用于临床当中儿童的肘关节功能障碍的恢复。

李燕,罗曼,林健兴[5](2020)在《行手法整复结合自制杉树皮小夹板外固定在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手法整复结合自制杉树皮小夹板外固定在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1日~2019年8月31日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84例,采用信封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固定联合手法整复治疗,观察组采用手法整复结合自制杉树皮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比较两组关节恢复情况、干预前后患儿肘关节活动情况、疼痛程度,记录两组患儿舒适度、皮肤压力性损伤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肘关节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旋后、屈曲、旋前以及背屈等关节活动度较对照组高(P<0.01),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观察组患儿舒适度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皮肤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法整复结合自制杉树皮小夹板外固定在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中应用效果较佳,可促进患儿骨折恢复,改善患儿关节活动情况与疼痛程度,提高患儿舒适度的同时减少皮肤压力性损伤。

马弘羊[6](2019)在《中医正骨手法闭合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运用中医正骨手法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严重移位的临床疗效,进一步研究运用中医正骨手法闭合复位穿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优势。方法:随访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2016年09月至2018年09月收治的因外伤性所致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肱骨髁上骨折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对80例患者随机进行分组,治疗组:A组运用中医正骨手法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术40例,对照组:B组采用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40例。根据两组患者信息进行统计学评估分析。主要观察指标为:年龄、性别、受伤部位、住院天数、手术时间、术后疼痛程度、术后瘢痕、术后拆除石膏拔除克氏针开始活动时间、屈伸功能、骨折愈合时间、Flynn评价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应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9个月,骨折均临床愈合。术后无出现感染、骨不连、内固定物断裂、骨折处畸形愈合等并发症。结论:通过对比运用中医正骨手法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严重移位的骨折,有以下优点:1.麻醉下整复患儿痛苦小,降低恐惧感;2.经皮穿针避免了单纯使用夹板和石膏固定导致的再次移位;3.穿针后有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4.经皮穿针无手术切口,有效控制手术瘢痕范围,增加美观性,减少了儿童心理和生理伤害;5.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创伤小,手术时间短;6.有效保护断端骨膜,减少对血运的破坏,骨折愈合时间短;7.术后疼痛程度轻,减轻了儿童心理负担;8.术后切口感染、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减少;9.住院时间短,费用低,减轻家庭负担。

付浩珂[7](2019)在《单后托夹板固定预防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并发早期肘内翻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为降低单后托夹板固定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早期肘内翻发生率,引入Baumann角做为评定早期肘内翻发生的前期预警指标,在骨折愈合的早期,运用手法整复调整患肢Baumann角角度,达到控制和预防早期肘内翻的目的。为单后托夹板外固定在预防肱骨髁上骨折并发早期肘内翻方面提供前期预警指标。方法:临床总共搜集到66例分型为伸直型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对照组33例,两组均进行手法复位并测量Baumann角作为早期干预标准,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单后托夹板固定及传统四合一小夹板固定。测量治疗组复位前后、复位后1周及复位后3个月的Baumann角角度及复位后3个月的提携角角度,对比两组组在骨折愈合的各阶段中Baumann角角度的变化情况,与健侧对比两组Baumann角及提携角的角度丢失值,并利用统计分析两种角度的相关性;对比两组在肘内翻发生率、肘关节功能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结果:各组组内在复位前后Baumann角的对比,经配对t检验提示有显着差异,而在复位前后、1周、3月等不同时间水平上两组间的对比差异不明显;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角度丢失值在复位后3个月内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Baumann角角度丢失值小于对照组,分别为5.60±5.42°、8.24±6.86°。两组在复位后1周的Baumann角度与复位后3个月的提携角角度具有显着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680、-0.710;治疗组及对照组的肘内翻发生率分别为12.1%、15.1%,两组Flynn`s肘内翻评定标准优良率为72.7%及69.6%,两组肘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87.8%和84.8%,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张力性水泡的发生率为6.06%、30.3%,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的发生率为3.03%、15.1%;两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各项统计学数据再次论证了单后托夹板的力学稳定性;单后托夹板固定与传统四合一夹板在预防早期肘内翻、恢复肘关节功能等方面具有相同的实际作用;研究再次论证了Baumann角与提携角的负相关性,肱骨髁上骨折早期对于Baumann角角度的维持,是预防肘内翻畸形的必要条件。通过骨折早期维持Baumann角这一安全性控制指标后的单后托夹板固定对于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并发早期肘内翻畸形具有预防意义。

林伟栋,吕辰玮,庄志强,洪嘉志,黄庆生,沈鸿辉,陈振南[8](2016)在《屈肘旋前位石膏外固定在儿童Ⅱ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手法整复成功基础上,对比屈肘旋前位与中立位两种固定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GartlandⅡ型的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72例,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屈肘旋前位及中立位固定。在复位后、固定2周后及解除外固定3个不同时间点测量Baumann角,对比两组的肘内翻发生率,末次随访进行Flynn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治疗组最后出现肘内翻的有3例,发生率为8.33%;对照组最后出现肘内翻的有6例,发生率为16.67%;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期间及解除固定两个时间段,两组B角组间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末次随访Flynn评分疗效优良率为94.4%,而对照组Flynn评分疗效优良率为77.8%,两组的疗效对比,(χ2=6.9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屈肘旋前位石膏固定治疗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可有效减少Baumann角的增大,提高肘关节Flynn评分。

冯韬[9](2013)在《支具固定预防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支具固定在恢复期干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以减少肘内翻发生。方法:2010年3月~2012年1月以来,选取48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GarlandⅠ型骨折行保守治疗,GarlandⅡ、Ⅲ型骨折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病例随机分2组,其中保守支具组12例去除外固定后使用可调节支具固定,保守对照组12例不使用支具;手术治疗病例随机分2组,其中手术支具组12例拔出克氏针后使用可调节支具固定,手术对照组12例不使用支具。分别在术后3、6、12月时复诊拍摄X线片,末次随访时,测量X线片Carrying角、Baumann角,并按Flynn临床功能评定标准对患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价,比较干预后的疗效差异。结果:48例均获得1年随访。末次随访时,保守支具组Carrying角(9.98±2.43°)高于保守对照组(7.79±2.25°),(P<0.05);手术支具组Carrying角(10.07±2.00°)高于手术对照组(7.90±2.12°),(P<0.05)。保守支具组Baumann角(71.81±5.83°)低于保守对照组(77.16±5.21°),(P<0.05):手术支具组Baumann角(70.69±5.50°)低于手术对照组(75.91±5.61°),(P<0.05)。按照Flynn临床功能评定临床疗效,保守支具组观察指标优于保守对照组,(P<0.05);手术支具组观察指标与手术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通过支具固定在恢复期干预肱骨髁上骨折,可有效降低肘内翻发生程度,为临床上预防肘内翻畸形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陈若晨[10](2013)在《两种方法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60例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意在观察鹰嘴(水平)牵引+手法复位-小夹板钢托固定与手法复位+小夹板钢托固定十中药外敷这两种方法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从而为临床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3年2月四川省骨科医院的相关病例,收集、整理、总结出资料较齐全的60例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其中30例采用自制牵引架行鹰嘴(水平)牵引配合手法复位及小夹板钢托固定治疗(A组);30例直接采用手法复位配合小夹板钢托固定及中药外敷治疗(B组)。在骨折的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对两组病例整复后患肢肿胀程度、骨折临床愈合时间、肘关节屈伸活动度、携带角改变、肘关节内翻畸形发生率及改良的肘关节功能HSS评分进行评分,评估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儿经12个月至1年5个月的随访,平均14.25±2.53月。(1)整复后3天、7天忠肢肿胀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均较B组轻,说明复位后肿胀消退A组优于B组。(2)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在4周、5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早期肘关节屈伸B组优于A组;8周时两组肘关节屈伸活动无明显差异性(P>0,05)(3)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骨折临床愈合时间B组短于A组。(4)肘关节携带角丢失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A组优于B组。(5)肘关节内翻畸形的发生率A组(6.7%)<B组(16.7%),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改良的时关节功能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这两种方法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各有优势,临床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针对肿胀明显、严重旋转移位的Gardland Ⅲ和复位后不稳的骨折.我们建议使用尺骨鹰嘴(水平)牵引-手法复位-小夹板钢托固定治疗。

二、上臂置桌面前臂旋后整复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臂置桌面前臂旋后整复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Gartland Ⅱ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分组方法
        1.3 诊断标准
        1.4 Gartland分型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剔除标准
        1.8 脱落标准
        1.9 脱落处理方法
第二章 研究方法
    1 治疗方法
        1.1 术前术后处理及随访
        1.2 克氏针组手术方法
        1.3 手法组正骨方法
        1.4 复位后处理及中药熏洗
    2 观察指标及方法
        2.1 外固定拆除时间
        2.2 肘关节功能评分
        2.3 Baumann角(Baumann's angle)
        2.4 并发症发生率
    3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外固定拆除时间
        2.2 术后末次随访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
        2.3 术后末次随访Baumann角
        2.4 术后末次随访并发症发生率
第四章 讨论与分析
    1 肱骨髁上骨折分型
    2 解剖与损伤机制
    3 临床和影像学评估
    4 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
        4.1 保守治疗
        4.2 手术治疗-闭合复位
        4.3 手术治疗-切开复位
    5 肱骨髁上骨折的并发症
    6 传统医学对肱骨髁上骨折的认识
    7 关于本研究的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典型病例
文献综述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国内外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旋转端挤手法治疗Gartland Ⅱ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与经验总结
    1.文献研究内容与方法
    2.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历史沿革
    3.骨折的整复原则
    4.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
    5 复位与固定
    6.手法复位的注意事项
    7 康复方法
    8.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结果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葛氏伤科手法联合塑形纸夹板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
        1.1 肱骨髁上骨折的中医手法及外固定治疗
        1.2 肱骨髁上骨折的中医药治疗
    2. 西医学对肱骨髁上骨折的认识
        2.1 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诊断
        2.2 骨折分型
        2.3 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剔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试验组(葛氏伤科正骨手法联合塑形纸夹板治疗)
        2.2 对照组(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
    3. 疗效评价
        3.1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简称VAS)
        3.2 Baumann角及提携角的测量
        3.3 患者双侧活动度的测量
        3.4 肘关节功能
        3.5 并发症对比
        3.6 统计学方法
        3.7 流程图(图1-3)
        3.8 质量控制
        3.9 伦理审查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1.1 患者的纳入和随访情况
        1.2 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
    2. 疼痛情况比较
    3 Baumann角及提携角的测量
    4 两组患者双侧活动度的比较
    5. 两组患侧肘关节功能比较
    6. 两组并发症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1.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式的选择
    2. 并发症的处理
        2.1 神经血管损伤
        2.2 肘内翻畸形
        2.3 骨筋膜室综合征
    3. 对本研究治疗方案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3.1 对影像学指标的分析和总结
        3.2 对临床症状指标的分析和总结
    4. 关于本研究的分析
        4.1 葛氏伤科手法对疗效的影响
        4.2 固定材料的选择
        4.2.1 石膏
        4.2.2 小夹板
第五部分 总结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第六部分 典型病例介绍
    病例一
    病例二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2:肘关节活动度测量表
    附录3:Mayo评分表
    附录4:葛氏伤科手法联合塑形纸夹板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研究 病例观察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活血止痛熏洗剂配合主动功能锻炼对儿童肘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病例资料
    1 病例来源及分组方法
    2 病例选择
        2.1 病例诊断标准
        2.2 病例分型标准
        2.3 病例纳入标准
        2.4 病例剔除标准
二 研究方法
    1 手术治疗方法
        1.1 术前准备
        1.2 手术过程
        1.3 术后处理
        1.4 出院后定期复查
    2 研究方案
        2.1 对照组主动功能锻炼
        2.2 观察组熏洗配合主动功能锻炼
        2.2.1 活血止痛熏洗剂使用方法
        2.2.2 熏洗注意事项
    3 观察及评价指标
        3.1 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
        3.2 肘关节活动度(ROM)
        3.2.1 ROM评分说明
        3.2.2 ROM测量方法
    4 统计学分析
三 研究结果及分析
    1 患儿一般资料分析
    2 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结果分析
    3 肘关节活动度统计结果分析
讨论
    1 肱骨髁上与肱骨外髁骨折的手术治疗研究
    2 肘关节功能及术后功能障碍
    3 术后功能锻炼的探讨
    4 中药熏洗的作用机制
    5 活血止痛熏洗剂方药分析
    6 研究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熏洗在肱骨髁上骨折与肱骨外髁骨折术后康复的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5)行手法整复结合自制杉树皮小夹板外固定在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护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2.2 护理方法
    1.3 诊断标准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肘关节恢复情况比较
    2.2 两组干预前后肘关节活动度及VAS评分比较
    2.3 两组舒适度与皮肤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比较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6)中医正骨手法闭合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研究对象
        1.1 临床资料来源
        1.2 临床资料采集时间
        1.3 临床资料选择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术前准备
        2.3 .麻醉方式
        2.4 .A组治疗方法
        2.5 .B组治疗方法
影像学检查及观察指标
    1.影象学检查
    2.观察指标
    3.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
    研究小结
讨论
    一、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概述
        1.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发生率
        2.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发生原因
        3.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易发因素
    二、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
        1.治疗目的、复位标准
        2.肱骨髁上骨折分型
        3.治疗方法
结语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7)单后托夹板固定预防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并发早期肘内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参考《实用骨科学》第四版)[1]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脱落标准
        1.6 脱落病例及不良事件的处理
    2.研究方法
        2.1 试验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2.4 注意事项
        2.5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一般资料
    2.两组资料分析比较
        2.1 两组基本情况比较
        2.2 两组角度对比
        2.3 两组早期肘内翻发生率比较
        2.4 两组肘关节Mayo功能评分比较
        2.5 两组并发症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的发生机制
    2.Baumann角与肘内翻的相关性研究
    3.单后托夹板治疗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稳定性研究
    4.局限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B:知情同意书及临床调查表
    附录C:相关附表及临床照片

(8)屈肘旋前位石膏外固定在儿童Ⅱ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整复手法
    1.3 复位标准
    1.4 固定方法
    1.5 术后处理
    1.6 疗效评估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比较
    2.2 随访及预后
3 讨论
    3.1 肘内翻畸形的原因探讨
    3.2 石膏固定方式及作用机制探讨
    3.3 影像学在评估肘内翻畸形中的意义
4 小结

(9)支具固定预防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绪论
    1. 祖国医学对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辨证论治
        1.3 骨折整复
        1.4 骨折固定
        1.5 功能锻炼
        1.6 肘内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认识
        2.1 特点
        2.2 肘内翻发病机制
        2.3 诊断标准
        2.4 基本治疗原则
        2.5 肘内翻矫形探讨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试验设计类型,原则与技术路线
    3. 病例选择
    4. 支具设计
        4.1 支具设计目的
        4.2 支具设计原理
        4.3 使用方法
    5. 治疗方法
        5.1 支具组
        5.2 对照组
    6. 观察指标
        6.1 观察项目
        6.2 疗效判定标准
    7. 统计方法
        7.1 统计处理
        7.2 统计软件
    8. 临床资料
    9. 试验结果
        9.1 骨折Carrying角比较
        9.2 骨折Baumann角比较
        9.3 骨折疗效比较
    10.讨论
        10.1 肘内翻发生机制
        10.2 支具固定预防肘内翻的探讨
        10.3 不足与展望
    11.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典型病例
    2. 病例观察
    3.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两种方法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60例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采集时间
    1.3 病例选择
        1.3.1 诊断标准
        1.3.2 纳入标准
        1.3.3 排除标准
    1.4 一般资料
2 治疗方法
    2.1 自制牵引架行尺骨鹰嘴骨(水平)牵引+手法整复+小夹板钢托固定
    2.2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中药外敷
3 研究方法
    3.1 观察指标
        3.1.1 影象学检查
        3.1.2 伤肢肿胀情况
        3.1.3 骨折临床愈合时间
        3.1.4 肘关节屈伸功能
        3.1.5 携带角的角度和肘内翻畸形
        3.1.6 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
    3.2 评价标准
        3.2.1 肿胀程度的评价标准
        3.2.2 骨折临床愈合标准
        3.2.3 肘关节屈伸功能
        3.2.4 携带角的丢失角度及肘内翻畸形
        3.2.5 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
    3.3 统计学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观察指标
        4.2.1 两组整复固定后3天,7天患肢局部肿胀情况
        4.2.2 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比较
        4.2.3 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
        4.2.4 携带角的丢失角度比较
        4.2.5 肘内翻畸形发生率比较
        4.2.6 改良的儿童肘关节HSS评分系统
讨论
    1 关于治疗方法
        1.1 尺骨鹰嘴骨(水平)牵引
        1.2 手法复位+小夹板钢托固定
        1.3 中医外治法
        1.4 骨折治疗的动与静
    2 儿童髁上骨折治疗的辨证论治与整体观
    3 分型及复位后评估
    4 肘内翻的发生机制及预防
    5 结论
    6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二 病例及材料展示
附件三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上臂置桌面前臂旋后整复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论文参考文献)

  • [1]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Gartland Ⅱ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对比[D]. 唐昊.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旋转端挤手法治疗Gartland Ⅱ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D]. 许萌.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葛氏伤科手法联合塑形纸夹板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研究[D]. 吴晨熙.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活血止痛熏洗剂配合主动功能锻炼对儿童肘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D]. 张兵.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行手法整复结合自制杉树皮小夹板外固定在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护理中的应用[J]. 李燕,罗曼,林健兴. 齐鲁护理杂志, 2020(10)
  • [6]中医正骨手法闭合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D]. 马弘羊.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7]单后托夹板固定预防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并发早期肘内翻的临床研究[D]. 付浩珂.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屈肘旋前位石膏外固定在儿童Ⅱ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作用[J]. 林伟栋,吕辰玮,庄志强,洪嘉志,黄庆生,沈鸿辉,陈振南.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14)
  • [9]支具固定预防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研究[D]. 冯韬.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5)
  • [10]两种方法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60例的疗效观察[D]. 陈若晨.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上臂桌面旋后修复固定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