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暨广东省生态学会理事会

“三三”暨广东省生态学会理事会

一、广东省生态学会“三大”及理事会(论文文献综述)

黄秋硕[1](2020)在《丁韪良汉学研究述论 ——兼论美国早期汉学之嬗变》文中指出丁韪良(W.A.P.Martin)任清政府同文馆总教习和京师大学堂西总教习等职,前后从事职业教育40年,其一生汉学成就突出表现为六个方面。第一,丁韪良在近代西方人文学科方法影响下,重视对儒释道文化的释读,肯定颇多。丁韪良是美国汉学史上真正依据中国典籍并结合考察社会实际而释读儒释道文化的第一人。第二,丁韪良高度评价中华民族“壮丽的文学丰碑”;热衷向西方传递中华文化、中国观念和中国形象,促进了中国文学在美国的传播。在美国早期汉学发展史上,丁韪良称得上是中国文学研究与译介的拓荒者与奠基人。第三,丁韪良热情颂扬与推介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并以明确的近代化理念,在西方汉学史上,第一次梳理从鸦片战争到中华民国诞生之前的中国近代史。丁韪良是这个时期中国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人,因此他的相关记述,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第四,丁韪良翻译大量西学论着,侧重于近代化新兴学科与实用知识,大多是对西方科技、法律、经济等领域专着的首次翻译,其对相关理论、概念、名词及内容等方面的汉语表述,对中国近代相关新兴学科之构建,均具有创新与借鉴意义,丁韪良汉译西学论着,同样具有重要汉学意义。第五,丁韪良创办中文期刊《中西闻见录》与《新学月报》,大力传播“实学”,不仅对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对推动汉学研究往更高层次发展,也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第六,丁韪良作为汉学研究机构北京东方学会首任会长,倡导以“自由思辨精神”来研究汉学的一切领域。北京东方学会在拓展汉学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学术创新等方面,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并很大程度上脱离了西方宗教的负面影响。丁韪良也存在种种弱点与不足,这应更多地从他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和历史局限性的角度加以说明。在美国早期汉学发展史上,美国汉学的开创、奠基与初步发展,主要是由清代美国来华汉学家们完成的。丁韪良称得上是汉学发展史上一位成绩卓着的巨匠。其在中学西渐与西学东渐双向文化交流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和产生的积极影响,不仅值得充分肯定,至今仍有实际借鉴意义。

陈娜[2](2020)在《社会服务第三方评估机构能力建设研究 ——以X机构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政府加大了社会服务的购买力度。目前,政府已经成为购买社会服务的主要力量。为了合理、公平地评价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有效性,引入了第三方评估机制,这种外部评价方法能更好地反映评价工作的公平性。文章中的社会服务第三方评估机构是指根据一定的评估资格,由独立、专业和价值中立的社会组织在受政府委托的基础上,对政府的公共政策和项目、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或公共成果以及其他公共支出行为进行评价的机构。目前,我国社会服务第三方评估机构尚处不成熟阶段,行业壁垒相对较低,独立性、专业性和权威性不足,法律地位不明确等普遍问题,导致能力建设不足,也影响了其有效发挥对社会服务提供组织的监管能力。为了促进社会服务机构提高服务能力和自身发展,有效发挥第三方评估机构在第三方评估中的监管作用,有必要加强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能力建设,从而提高其内部管理和社会公信力等能力,提高其服务能力,有效发挥第三方评估应有的外部评估作用。文章是笔者在X机构四个月实习的基础上,通过参与多个第三方评估项目,从日常管理、专业服务能力和外部发展能力等方面分析了社会服务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现状,阐述X机构能力建设现状,反思与探索其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提出提高能力建设的相关路径。文章主要分为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涉及研究背景、问题、意义、文献综述、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文章阐述了社会服务第三方评估机构发展的背景,梳理社会服务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相关文献,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作为文章的理论基础,界定社会服务及第三方评估机构等相关概念。第二部分为社会服务第三方评估机构能力建设现状。以X机构能力建设现状为例,在简要回顾X机构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描述了机构概况及对内自我管理与治理能力及外部发展能力等建设现状。第三部分是X机构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基于机构能力建设的现状,分析了机构内外部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第四部分是基于X机构能力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对第三方社会服务评估机构的能力建设路径进行研究,在政府层面主要从第三方评估机构准入标准、资金投入与保障、法制体系及监管体系入手。在机构层面从人才培训与培育、资金来源渠道、组织文化与宣传体系建设、内部治理结构等方面路径入手提升机构能力。在社会层面主要是从第三方评估监管机构建设与发挥大众媒体的监管作用来促进机构能力提升。

连华敏[3](2019)在《杭州龙坞镇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作为产茶大国,茶叶专业合作社是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种重要类型,并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法律法规的保障。杭州作为茶文化名市、茶产业强市、茶旅游大市,近年来不断贯彻中央、省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法规及政策,加强指导、协调、服务和管理,促进了本地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杭州茶叶专业合作社在取得长足发展和成绩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可谓挑战和机遇并存。对此,本文在对国内外专业合作社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选取浙江省级特色小镇龙坞茶镇的晓山弯、长埭、兰蓉等若干茶叶专业合作社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相关政府部门、茶企、茶农等进行深入考察和调研,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实证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总结上述合作社在生产投资、技术支持、内部管理、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共同及区别之处;同时,对收集的21家龙坞镇工商登记在册的茶叶专业合作社,分别从历程、构成、效益等方面把握龙坞镇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与成就,系统分析了其中存在的规模小实力较弱、专业管理人才欠缺、内部管理缺乏规范性、品牌建设有待提升等问题及其内外部原因。最后,建议从培育专业管理人才、改革内部经营体制、加强政府动态管理和合作社本身的优保劣汰、打造精优品牌之路、双向一体化发展等五个层面,来进一步促进龙坞镇的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

许婷婷[4](2018)在《后苏哈托时期印尼华族宗教信仰的复兴与影响 ——以民丹岛华人庙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丹岛是印度尼西亚廖内群岛省首府丹绒槟榔市的所在地,原隶属苏门答腊岛廖内省。虽远离印尼政治经济中心,但民丹岛靠近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新山地区的地理位置优势,使其自古成为王权中心,并在18世纪一度发挥着国际性贸易中转港的重要地位。它不仅在马六甲王朝、柔佛王朝的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中留下了足迹。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的潮籍、闽籍华人漂洋过海来到民丹,种植甘密、胡椒,开采锡矿,在现在靠近海港的大坡及丹绒槟榔一带形成了较大的聚落规模。荷兰殖民者抵达民丹岛后,原先在廖内群岛占据统治地位的马来人、布吉斯人纷纷逃亡,而华人则选择留在岛上继续用甘密和胡椒与外界互通有无。为保障社群利益,防止海盗入侵,在华人形成聚落的河港、海港逐渐出现了各类华人秘密会社,并最终发展成为完善的港主制度。随着槟榔屿、新加坡的相继开埠,民丹岛华人更引领了北上开辟新马地区的浪潮,并在港主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完善的社群组织。本论文基于2016年1月对民丹岛现存华人庙宇的实地走访、考察,在搜集相关口述及报章资料,整理庙宇分布等基本信息的基础上,综合概括民丹岛现存华人庙宇的特征,民丹岛华人宗教信仰的类别及分布。同时,结合印尼独立后各时期的宗教政策背景,解析民丹岛华人庙宇集中在后苏哈托时期重建、扩建的历史原因,从而体现华人宗教信仰的复兴与传播。通过介绍庙宇与当地华社及华裔领袖、华商的互动,突出民丹岛华人庙宇在廖内群岛-新加坡-马来西亚祭祀圈范围内的巨大影响力,从庙宇举办酬神庆典活动及日常的乐捐活动中,解析上述互动关系的形成与巩固,从而以庙宇为载体呈现民丹岛华人社会的动态景象。从旅游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庙宇文化旅游的发展趋势以及民丹岛华人庙宇的发展方向,体现庙宇文化功能的提升。重点分析后苏哈托时期华人庙宇的功能,从跨区域的信仰共同体、华族的集体文化记忆场、华商及华族政治领袖的社会资本、传承华族文化的旅游胜地等方面,以小见大,为印尼乃至整个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华人庙宇及华族宗教文化的复兴提供新视角。

张晓[5](2018)在《珠三角城市边缘区村庄规划向村规民约转化研究 ——以从化古田村为例》文中指出在中国农村的历史发展中,村规民约的社会治理作用一直是乡村秩序构建和维持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村规民约的内容、完善与否关系政府治理乡村社会的效率高低,对农村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然而,随着城镇化进一步深入,乡村社会在城市化的大潮下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面临诸多问题。其中,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其城市边缘区乡村问题研究具有典型性,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大对村庄规划建设的探索是时代必然要求。由此,提出在有长期的自我管理的传统乡约的基础上,通过村庄规划与村规民约的有效转化,以促进村庄建设和管理。如何实现村庄规划与传统村规民约历史价值的现代转换,使之在新的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村庄规划和建设难以落地实施的问题,是本文写作的出发点。本文以原因、思路、途径为文章主线,首先对村规民约进行相关基础研究,论证村庄规划转化为村规民约的原因;其次,针对文章研究范围,分析珠三角城市边缘区村庄规划转化为村规民约的适用性及必要性;并以广州从化区古田村美丽乡村规划为主要案例,总结提炼出村庄规划向村规民约转化的框架和思路;最后,根据村庄乡土特征提炼出促进珠三角城市边缘地区村规民约转化的实施途径。本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明确研究概念、框架、意义,并对相关概念及文献进行研读和综述,奠定文章基础;第二章对村规民约的发展历程、法律基础、管理体制及其与村庄规划关系、转化优势等村规民约的基础研究进行梳理,分析二者转化的原因;第三章聚焦珠三角城市边缘地区村庄,论证其村庄规划向村规民约转化的适用性及必要性,总结出以村规民约提升自治的方式符合珠三角城市边缘区村庄发展特征;第四章从目标、原则、内容、过程、成果、实施方面,为村庄规划转化为村规民约提供了一个探索性框架和思路;第五章结合村庄乡土特征,提炼出以血缘与德治为依托、利益绑定为催化剂、法治与自治相结合的实施途径;第六章以广州市从化古田村转化过程实录及村规民约作为本文实践案例;第七章文章结尾,总结了本次研究的结论、创新与不足及研究展望。

朱东北[6](2018)在《民国合法工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素来以农为本,工人及工会是“近代性”产生的重要底色。受近代社会转型进程影响,工人数量不断增加,权益意识与日俱增,逐渐成为规模庞大的新生力量。清末民初传统社会崩塌后,各业工会开始普遍发展,无可避免地成为20世纪国家与社会之间的重要环节。其中,1924-1949年,合法工会是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其演变可分为发轫、重构、转型、复建四个时期。这个发展轨迹与城市社会的形成紧密联系,又与乡村社会的变迁不可分割,是传统中国社会内部变迁和接纳世界潮流相互结合的产物,是改造中国社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也是呈现多种社会人群近代化互动关系的载体。从实际情形看,工人加入行帮,主要由寻求庇护”心理促成。对于工会发展来讲,自发需要党治的引导,党治也会与自发相契合,两种趋向呈现了排斥与融合的历史轨迹。在执政与革命并行的时期,虽各地应有多样性的组织样本,工会的纵向、横向架构已具雏形,工会组织形态既符合政党对工运动员需要,也是现实经济产业结构平衡的结果。针对劳资纠纷及衍生的治安问题,依照“全民党”定位及工会法规,国民党形成了由党部、政府主管官署以及工商团体共同参与的调解机制。与此同时,工会活动家群体处于工会运转的枢纽地位,对工会组织与运行的重要性日益显着。在工会及活动家的努力下,边际工人群体从传统的偏重于人情援助向组织援助演变,与旧式联合的区别在于,合法工会不仅致力于所属成员的“互利共济”,也注意从社会公益角度开展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处于新兴社会组织的萌芽的时期,民国工会扮演着十分丰富的角色。国民党按照党部指导,政府监督的二元管理模式构建基层社会。在中央以民众训练委员会、民训部指导全国组织治理,国民政府则组成工商部、实业部,对工会进行事务性管理,并先后对全国工会及会员人数进行了调查统计,各地党务指导委员会、民训会也对本地工会进行整理。在全国范围内,国民党前所未有地改变了工会缺乏法律依据的状况。当然,也有必要从“法制”进程与“法治”形态两个方面,考察合法工会面临的存在空间。通过工会化的数量考察,可以了解工会运行的全貌。这一进程中所限定的工会形态分析其合法角色、职能的阶段性变迁,工会管理程序确立,与工会变革形成互动,通过对不同时期工会,以及成员资格、属性、名额作为分析指标,以及职工会、总工会、厂工会个案,可以看出合法工会稳定中改革、改革为了更好的稳定特征。民国社会的转型,不仅意味着“人”的近代化,也意味着“群”的近代化。普通工会中工会领导人与会员有鲜明的分化特征。研究的问题有二:一是工会参与者群体的人格化回归;二是他们所从事的以“公共性”为特征的社会生活空间,揭示工人日常组织生活的会务及问题。就特别系统而言,全国性及关乎国计民生的产业,铁路、海员、矿务、邮务、电务五个国营企业准许组织特种工会。研究将揭示特种工会结构网络扩展化、以及工会成员资格划分取向。通过特种工会与普通工会的对比,形成趋于完整的结论支撑与提升。另外,以铁路基层事务所为个案,分析其组织形态及人员构成,检验特种工会运行机制的效度。劳动争议中工会形成了独特的运行机制。通过通则式与个案式的解释模式,阐述劳资争议事件的工会处境与活动,这种分析可为最后论断提供复证。按照劳资协调的原则,国民党希望在劳方与资方之间达成协调,而不偏向于任何一方,具体为有限罢工与工厂检查办法。劳资调解仲裁体制得以初建,但在实际的运行中逐渐被边缘化,这个假设将为劳资关系提供进一步研究的视野。在此之下,合法工会寻求多样的“斗争手法”,以建立政治互信与足够的合法空间,诸如撇清与“非法”的关联,寻求会员维持与社会援助、团体之间的联络接洽、制度参与、党政请愿,等。抗战爆发以后,为缔造健全的工会体系,国民党实施强制工会化办法。理监事的上层活动与会员心态在团结对外情境中日益脱节。即便在抗战特定情境下,工会同群感及活动具有差异性,工会与“工合”的配合并不顺畅,因对现实情形不同的认知及反思,工会参与者分为强制派与教育派,结果是强制派与中枢意图共同促进了工会发展进入了历史性误区。从互动关系看,中央社会部改隶行政院,地方党部则改为党团形式对工会发挥指导作用。危机环境的国家与工人的互动,体现在工训的进行,及国家策动技术的调适,这些考察趋向于证明抗战时期工会发展仍然偏离国家意志之外。在基层,工会组织的“逆化”日益外显,为求得私利,滥用工会的职业控制权,形成变相的摊派,名利之争下的工会权位,地方总工会,以私沽权,以权生利,已完全不在法度之内。工会不免沦为执行工具与“权斗”砝码,工人的自主性抵制选择以一种不被察觉的方式存在及延续。战后,工会数量及会员数量达到了新的高度,而国民党与工人却日渐疏远。出于对内整合,对外联络需要,国民政府着手重建“全国总工会”。与此同时,大力推动地方工会的组建,一方面限于战前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又由于战时体制遗留,促使工会发展处于一个前后“混淆”的畸形空间之中,工会虽名义上是国家治理的参与者,但作为工人的合法代表者,它的民主化基础不足、发展有限。从考察看,并非每个工人都具备参加工会活动需要相应的能力与意愿,这导致工会日常会务参与的不平衡。地方党部的工会参选更为实用主义,在此基础上构建的高级民主,难以名副其实。从国家与社会关系来看,合法工会的最终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发展过程,现代为表,传统为里,成为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缩影。民国时期,合法工会作为政府许可的“法人”,担负着主张和维护工人的正当权益的角色,也承接政府劳动施政,国民党训练民众的功能,不仅救济失业,调解工人纠纷,也承接工人教育,引导工人文娱生活。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兴建了各类工人福利设施。从更广阔的视角看,作为工人群体专门性的近代社团,民国工会也开始向公共领域扩张,不仅参与从业者准入,维护行业秩序,也提倡现代意识,参与公共事务与社会公益。尽管如此,由于劳工诉求无不受到政策需求、经济波动、雇主策略、保障机制、工人分化的制约,以及近代工人群体主体地缘、心理、传统的特征,民国工会表现出突出的弱组织化现象。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在这一发展进程中,合法工会对国民党策略的作用有限,反成为工人阶级形成的前提。民国合法工会的发展轨迹,证实了工人阶级形成与发展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对近代及其后历史样貌的塑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董成颖[7](2018)在《民国留美图书馆学人与中国图书馆事业的现代化》文中指出民国时期是中国图书馆事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国图书馆大体实现了从传统藏书楼到现代图书馆的转变,图书馆学的体系也得以确立。作为主要推动力量之一,留美图书馆学人在这一历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理清留美民国图书馆学人群体的学术历程,分析其总体特征、总结其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贡献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首先对从鸦片战争到清末新政时期中国人对西方图书馆考察接触的具体情况及其对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影响进行了历史描述,而后选取1914-1944年留美的44位图书馆学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集体传记法、文献研究法对他们的年龄分布、地理分布、性别分布、留美经历、教育背景、从业经历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总结了留美图书馆学人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现代化的贡献。本文描绘了民国留美图书馆学人的整体形象:他们出生于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的湖北、江苏、河北、上海等地区,普遍接受过系统的新式教育,在二三十岁的年纪留学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伊利诺伊大学等图书馆学名校接受了专业的图书馆学教育,学习到了西方先进的图书馆学理念、方法、技术。回国之后,他们创建现代化公共图书馆,革新图书馆管理与技术;兴办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创设图书馆专业协会和刊物;破除旧式藏书楼思想的禁锢,阐发现代化图书馆理念,将毕生都献给了中国的图书馆事业,为中国图书馆事业的现代化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陈美秀[8](2018)在《江西省行业协会商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行业协会商会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十八大以来,围绕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建设成为依法设立、自主办会、服务为本、治理规范、行为自律的现代社会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经济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国家和江西不断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这为行业协会商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江西省行业协会商会发展迅速,在为政府提供咨询、服务企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行业自律、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目前,一些行业协会商会还存在政会分开不彻底、独立性不够、资金人才缺乏、监督管理不到位、能力建设不足、作用发挥不够等问题。本文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定量分析的方法,揭示了行业协会商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并从加强行业协会商会法律制度建设、加强行业协会商会支持和培育、加强行业协会商会自身能力建设、构建新型政会关系、建立综合监管体系等五个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为促进江西省行业协会商会发展提供借鉴。

陈永华(Chan Wing Wah)[9](2017)在《中、印(尼)关系中的印尼中华商会》文中指出中国人移民外地的历史悠久而且漂洋过海无处不到,所谓“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华人移民异地先侨居,後发展为落地生根,与当地非华族主体共存共荣,渐次融入主流社会。他们把中国文化习惯、物质文明带到异地,经历多年累积构建而成当地多元化民族和多元文化的一分子。同时华侨散布各国,进一步把中国文化发展为世界性的中华文化。对海外华侨华人的历史研究可追朔100年前之清末民初。但由於华侨华人事务、活动繁多,分布的地域国家也非常广泛。於是有着众多可供历史研究的选材下,多数学者的着作是华侨在某国家、某地区生活状况的国别史,或是专科领域的教育、媒体、经济、宗教和社团等,或是专题专案的关於成功企业家、革命家(对中国近代政治而言)、某类物质文明或个别乡族文化。对於海外中华商会或某国家中华商会的专门研究是稀少。发掘海外中华商会的重要性,是近年的事。中国在开放改革後,市场经济重新成为中国经济的另一半。商业活动、商人和商会又在国内蓬勃起来,连带推动对近现代中国商业活动和商人组织的经济、社会功能的研究。对中国的商业、商人、商人组织的活动和历史展开研究,除了在中国近现代史有学术价值外,实际重要意义是帮助中国寻找一条合适自已的经济发展之路。在20世纪末的90年代,着名历史学家章开沅领导团队对中国商会历史作出大规模系统性的研究,继而引发连串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商会研究热潮。进入21世纪,全球急速一体化使中国对世界经济开放的政策加大力度。政府修改了 20世纪90年代的“引进来、走出去”的被动战略转变为21世纪的主动方式“走出去、引进来”。在上世纪末,中国“崛起”的现象已引起西方国家的关注,在未来10年中国对全球的经济影响力再度攀昇是可以预期的。另一个影响中国和印尼的关系而又与印尼中华商会相关的是世界华人经济的崛起。中、印两国政府都非常重视与世界华商网络接轨。同时段中国商会学者也发现中国的商会组织随华侨移民海外,并且已经自然发展成为遍布世界各地的海外中华商会网路。他们在中国商会的档案中也发现中国的商会与各地海外中华商会曾经有着长期紧密的关系和通讯。因而在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内着名华侨历史研究大学的支持下对海外中华商会(南洋区)的专门研究。南洋区是中国人最早移民也是最多华侨的地域,其中以印尼为最突出。估计印尼华人人口在1000万以上,是中国以外最大华人族群的居住国,当地华商更是印尼经济的主力。可是至今对印尼中华商会的研究是稀少。在众多印尼国别史上,学者往往侧重於教育、经济、宗教等明显社会议题的论述。即使在社团的研究论着中,有关印尼中华商会的内容也是稍有涉及,通常是放在业缘社团中的一栏目,给予小篇讨论。从而忽视了中华商会对中国、印尼关系和印尼华人近今100多年历史的重要贡献。论文是采用“总体式”专题研究的方法。印尼中华商会定义为:由印尼华侨华人在印尼成立的商会,组织成员为华商,商会主要服务对象为华侨华人,并承传着中华文化。总体史强调宏观的、综合的、长时段的研究。把握和审视是宏觐的,切入是微观的,描述是全方位的,观察包括了“时段性”和“统合长时段”性两种。在研究分析时也可用历史学、国际关系学的理论和方法。具体的说,论文是对印尼中华商会和活跃其中的商人进行研究。透过对印尼中华商会的研究看中国政府、印尼政府和印尼华侨社会三者之间复杂的联系,看印尼中华商会与上述三个政社群体之间的关系,看印尼中华商会在中国近现代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论文选择了“中、印关系”作为宏观环境的切入角度,以在过去115年内中、印关系和中华商会的重要事件作为分时段的指标。经过四章的“时段”性分析,清楚显示了印尼中华商会在不同的时段,都对中国近现代史里的中、印关系有重要的作用。在这些时段,她的角色扮演和功能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对中、印关系中的三大政社群体,中国政府,印尼政府和印尼华人都有着强大的影响力。最後,综合各时段的研究结果显示出一个动态式的观察来,它成为评论印尼中华商会对中、印关系的总体作用的基础。在中国、印尼近今115年的历史里,两国的内、外政局急剧变化带动着中、印关系的起伏。生存在中、印两国之间的印尼华侨华人固然是两地关系的重要元素之一。在20世纪前,印尼华侨可以说是中、印关系的始祖。到了清末之後,中国和印尼两地政府才成为中、印关系的主导者。由清末至1958年,当时代表着华侨的总机构-印尼中华总商会承担着重大的时代任命,带领着印尼华族在异国生存,维繋着与中国、印尼两国政府和华侨民间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後进行社会主义建国,政府没有使用印尼中华商会在中、印关系里发挥功能。不幸地,在1965年印尼军事强人苏哈托施行邀进的同化华人政策,取缔了所有华人社团包括中华商会在内。从此时计算,印尼中华商会消失了 36年,到苏哈托被推翻下台三年後的2001年才得以复办。在进入21世纪初的15年,印尼中华商会再度在中、印尼关系中发挥她专长的经济功能,成就不少中、印经济贸易合作的成绩,使印尼渡过国家经济重大危机及帮助中、印两国修补过去的历史伤痕,为两国建立全面的战略性夥伴关系出了一分力。总的来说,印尼中华商会在历史的激流里,仍能保持她在中、印关系中的重要位置是靠着他们儒商智慧和坚毅的精神。她使用“三赢”的方程式使三个主角,中国政府、印尼政府和印尼华侨社群,同得益处,其中以经济益处为最基本;并适时地调和这三方面的关系,减少矛盾冲突,加强政治互信,为华侨和中华商会寻求最大的生存空间。在21世纪未来的中、印关系,相信印尼中华商会也会采用这个曾经被长期使用并证实为有效的“三赢”方程式去做出贡献。而且在2015年中、印两国刚宣布了两国的长期经济大战略後,“一带一路”遇上“海洋经济”,明显展示了双方在国家经济发展方面有非常强的互补性。以中、印关系现时的良好走势看,印尼中华商会在调谐印尼华人与中、印政府的关系是较为容易。但印尼中华商会的三赢方案并不是必胜的。从四个歴史时段的观察,得出的结论是中华商会的作用和“三赢方案”成效与当时“印尼华人国家认同”的争议情度有密切的关系。印尼中华商会的功能作用基本上是经济性质。但在不同时段的中、印内外政治环境形成不同的中、印关系状态时,三个主角,中国政府、印尼政府和印尼华侨社群会赋予它额外的政治、外交、社会文教等其他重要任务,调教着它在不同时段的角色。印尼中华商会未来的挑战仍然是在“印尼华人的国家认同”争议。2015年7月一批“反华人”的人士组成了“原住民党”,并故意在8月17日印尼国庆日宣布,制造声势。现今世代,世界各国普遍认同国家有责任对国民作出一生的教育、照顾和保护,换取的是国民必须向国家效忠。是一种法理上的承诺。入了外国籍的华人对国家效忠必定是他们的国籍国,是法理上必须要做。如果他们的行为有损国籍国的利益时,必被定为叛国罪行。但在法理以外的感情归属,则各地民族和各人也有不同。人类的情感归属效忠对象可能是出.生国、或是居住国、或是祖籍国,甚至是宗教信仰。但不竟华人问题是两国政府和人民的敏感问题。中、印关系的三大主角,中、印两国政府和代表印尼华人的重要社圑,必须要合作,共同面对,主动地去解决这个历史遗留下来的难题。笔者以印尼中华商会为历史研究个案,在论文开始写作之前,并未感到使用“总体史”研究范式的特点和好处。但使用後,意识到它是研究专题个案的很好方法。采用了“总体史式”的方法,能把印尼中华商会的特性和历史角色看得明白,也能总结出印尼中华商会“成功”、“失败”的因素和导致她在近今115年的中、印关系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原因。继而本着“监古知今”学习历史的态度,推论印尼中华总商会在21世纪中、印关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相信此论文不单是一篇对印尼中华商会多面的专题研究,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印经济史、社会史和外交史的一篇辅助参考。

周娟[10](2017)在《我国高等教育治理法治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2014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意见》,2015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根据上述改革意见,我国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支持的格局。但30余年的改革证明:政策路径根本无法实现高等教育治理模式的构建,要实现高等教育多元治理,就必须采取法治路径,将高等教育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但高等教育治理模式并不是全部需要进行法治化,而是应当对其重要的、稳定的内容进行法治化。从系统论的角度讲,高等教育治理系统重要的、稳定要素就是高等教育治理主体(系统元素)和高等教育治理法律关系(系统结构)。而要建立高等教育治理法律关系模型,其核心就是对高等教育治理权责进行法治化。当然,在高等教育治理系统结构建立后,难免也会出现高等教育治理失序的现象。因此,为了避免高等教育治理失序,就应当对高等教育治理的运行从法律程序上进行过程控制,从法律责任上进行结果控制。全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从选题背景出发,介绍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并对本文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进行介绍。第二章对高等教育治理法治化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阐述高等教育治理法治化的理论基础;阐述高等教育治理法治化的必要性;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治理模式的分析,明确我国高等教育治理法治化的基本内容,包括高等教育治理主体法治化、高等教育治理关系法治化、高等教育治理权责法治化、高等教育治理法律程序与法律责任。第三章对我国高等教育治理法治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治理法治化过程中存在高等教育治理主要停留在政策层面,立法欠缺;高等教育治理存在有法不依现象;政府高等教育改革随意性太强;高校办学偏重政府,难以实现面向社会办学等问题。我国高等教育治理法治化还存在政府方、高校方、社会方障碍,阻碍高等教育治理法治化的进程。另外,由于我国行政权力过于强大、存在权力腐败、非营利组织异化与法治政府和法治理念欠缺,我国高等教育治理存在失序可能。第四章对我国高等教育治理主体法治化进行理论分析。首先,界定了高等教育治理主体的概念与范围;其次提出了高等教育治理主体法治化的概念,其核心就是要通过法律赋予高等教育治理主体资格(权利能力),以保障高等教育治理主体的广泛性、独立性、组织性、专业性;第三,对高等教育治理主体中的政府主体、高校主体、社会主体的资格进行了探讨,主要论述了高校主体的独立行政法人资格的应然设计、社会主体资格确认的必要性与“法律松绑”。第五章对高等教育治理关系法治化进行论述。在界定高等教育治理关系法治化的基础上,提出高等教育治理关系法治化不是对高等教育治理关系全盘法治化,而是对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关系,重要的、稳定的高等教育平权治理关系进行法治化,并对高等教育治理法律关系模型、高等教育治理法律关系的种类等内容进行探讨。在高等教育治理法律关系种类上,重点介绍了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法律关系、高等教育重大行政决策法律关系、理事会决策法律关系、契约法律关系、投资拨款法律关系、政务服务法律关系。第六章对高等教育治理权责法治化进行分析。在界定高等教育治理权责法治化的概念基础上,提出了高等教育治理权责分配的基本原则,包括均衡分配原则、分权治理原则、清单管理原则(正面清单与负面清单);并在此基础上对政府权责、高校权责、社会权责进行了分配。第七章对高等教育治理过程序与结果的法律规制进行分析,提出在过程控制方面,主要要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法律程序、高等教育重大行政决策参与法律程序、理事会决策法律程序、招投标程序、治理纠纷解决程序;在结果控制方面,重点要完善政府越权行为的法律责任追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责任的法律责任追究、违反高等教育公平责任的法律责任追究。第八章对我国高等教育治理法治化的对策进行分析,提出通过将高等教育治理法治实施体系、监督体系、保障体系内嵌于高等教育治理法律规范体系当中,通过修订与制订《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法》《高等教育中介组织法》《高等教育社会团体管理办法》《高等教育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形成高等教育治理法治体系,以确保高等教育治理法治化的顺利开展。

二、广东省生态学会“三大”及理事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东省生态学会“三大”及理事会(论文提纲范文)

(1)丁韪良汉学研究述论 ——兼论美国早期汉学之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国内外关于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中外学者关于美国早期汉学历史分期问题的讨论
        1.美国“早期汉学”起始于何时?
        2.美国“早期汉学”结束于何时?
        3.美国“传教士汉学”何时向“专业汉学”过渡?
        4.笔者对美国早期汉学史分期之思考
        二、当代中外学者对美国早期汉学家成就的总体评价
        三、当代中外学者对丁韪良汉学研究的总体论述与评价
        四、国内学者关于丁韪良其他方面问题的讨论
        五、国外与丁韪良有关研究成果综述
    第二节 本论文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学术创新
        一、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
        三、研究方法与学术创新
第一章 丁韪良来华前后的美国汉学界
    第一节 裨治文与美国汉学之起源
        一、裨治文来华前的中美关系与来华美国人
        二、裨治文来华与创办《中国丛报》
        1.裨治文来华与初期的汉语研习环境
        2.裨治文创办《中国丛报》最初目的
        3. 《中国丛报》由宗教性向世俗性转变
        4.裨治文与美部会的分歧
        三、裨治文的主要着述
        四、裨治文创办学会与教育机构
        1.裨治文等创立美国东方学会
        2.裨治文创立皇家亚洲文会北华支会
        3.裨治文创办其他学会
    第二节 卫三畏来华经历与汉学研究
        一、卫三畏汉学研究之历程
        1.第一阶段:以传教身份研究汉学
        2.第二阶段:以外交官身份研究汉学
        3.第三阶段:以学者身份研究汉学
        二、卫三畏汉学研究成就与特点分析
        三、卫三畏与马礼逊、裨治文、丁韪良之关系
    第三节 丁韪良来华前后美国汉学之演绎趋势
        一、美国早期汉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早期美国汉学家“中国观”类型之演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丁韪良宣教经历与汉学研习
    第一节 丁韪良来华与汉学初步研习
        一、丁韪良来华前的教育背景
        二、丁韪良初到广州、福州的社会观察力
        三、丁韪良宁波研习汉语三步骤
        四、丁韪良发明宁波话拼音
    第二节 丁韪良宣教作品与汉学研究
        一、丁韪良与《天道溯原》
        1.写作缘由、内容与材料来源
        2.《天道溯原》与附儒之传教策略
        3.《天道溯原》之影响
        二、丁韪良的其他中文宣教作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职业教育家与汉学研究之转型
    第一节 丁韪良的教育改革实践
        一、同文馆总教习
        二、赴欧美考察与汉学交流
        三、京师大学堂西总教习
        四、湖广仕学院总教习
        五、中文教科书编译与与汉学研究
    第二节 中文期刊与汉学研究
        一、丁韪良与《中西闻见录》
        1. 《中西闻见录》办刊宗旨与主要撰稿人
        2.丁韪良作品分析
        二、丁韪良与《新学月报》
        1. 《新学月报》创办原因与主要内容
        2.《新学月报》与汉学研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丁韪良与汉学研究机构
    第一节 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之初创
        一、创设北京东方学会之目的与经过
        二、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早期会员之关系
        三、早期《北京东方学会会刊》之特点
    第二节 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之发展
        一、丁韪良对北京东方学会的持续影响
        二、1886—1898 年会刊中的丁韪良作品
        三、北京东方学会学术争议与丁韪良之态度
        四、北京东方学会之局限性
    第三节 丁韪良与其他研究机构
        一、丁韪良与皇家亚洲学会北华支会
        二、丁韪良与《教务杂志》
        三、丁韪良与美国东方学会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丁韪良中外比较视野下对儒释道之新解
    第一节 比较宗教视野与儒教之认知
        一、关于性善性恶论问题
        二、关于伦理与道德问题
        三、其他方面问题
    第二节 中西哲学比较与儒学之解读
        一、孔子与西方圣哲之比较
        二、“最典型的哲学时代”
    第三节 比较视野与佛道之新解
        一、丁韪良与佛教研究
        1.丁韪良研究佛教之学术背景
        2.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成员对佛教的研讨
        二、丁韪良与道教研究
        1.比较视野中的老子
        2.从“科学史”角度论道教之贡献
        三、丁韪良论“三教”之关系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丁韪良论中国历史
    第一节 丁韪良研究中国历史的动因与方法
        一、丁韪良研究中国历史的四个出发点
        二、丁韪良研究中国历史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节 丁韪良论中国古代史
        一、丁韪良论中国历史分期
        二、丁韪良论中国古代民族融合
        三、丁韪良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四、丁韪良论中国古代科技
        五、丁韪良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第三节 丁韪良论中国近代史
        一、裨治文、卫三畏与丁韪良研究中国近代史之缘起
        二、丁韪良论中国近代五次战争
        三、关于太平天国
        四、关于晚清改革
        五、丁韪良之局限性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丁韪良与中国文学
    第一节 丁韪良与中国诗歌
        一、丁韪良欧美诗歌之修养
        二、丁韪良重视中国诗歌之缘由
        三、丁韪良对中国古代诗歌之推崇
        1.丁韪良翻译中国诗歌的大体过程
        2.丁韪良对中国诗歌的译介与评论
    第二节 丁韪良论中国寓言与民间传说
        一、关于中国寓言
        二、关于民间传说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丁韪良汉学研究的主要贡献及其影响
附录1 .丁韪良中文教科书编译述略
附录2 .丁韪良《中西闻见录》署名文章一览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2)社会服务第三方评估机构能力建设研究 ——以X机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第三方评估机构相关研究
        2、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相关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四)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概念界定
        2、理论基础
二、社会服务第三方评估X机构能力建设现状
    (一)X机构概况
        1、成立背景
        2、服务对象及范围
        3、办公场地
        4、机构SWOT分析法
    (二)X机构能力建设现状
        1、对内自我管理与治理现状
        2、专业服务技术能力现状
        3、机构公信力现状
        4、评估业务运营能力现状
        5、外部发展能力现状
三、社会服务第三方评估X机构能力建设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X机构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1、机构内部能力建设问题分析
        2、机构外部能力建设问题分析
    (二)X机构能力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外部因素
        2、内部因素
四、社会服务第三方评估机构能力建设路径研究
    (一)微观系统:机构层面
        1、完善人才培训体系,提高评估专业服务能力
        2、完善员工培育体系,加强人才保障制度建设
        3、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
        4、完善内部治理结构,避免权力核心化现象
        5、加强组织文化建设,增强机构凝聚力
        6、建立多元化宣传体系,提升机构形象
        7、增强营销意识,实施品牌战略计划
    (二)中观系统:政府层面
        1、完善第三方评估机构准入机制
        2、强化政府资金保障与监督
        3、加强第三方评估法制体系建设
        4、完善多元化第三方评估机构监管体系
    (三)宏观系统:社会层面
        1、组建并完善第三方评估监管机构
        2、发挥大众媒体舆论监管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杭州龙坞镇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框架和思路图
    1.3 可能的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动态
        2.1.1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的研究
        2.1.2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
        2.1.3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趋势的研究
        2.1.4 关于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的研究
    2.2 国外研究动态
        2.2.1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理论研究
        2.2.2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问题研究
    2.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3 杭州龙坞镇茶叶专业合作社调研和案例分析
    3.1 相关案例的选择依据
    3.2 案例一:杭州晓山弯茶叶专业合作社
    3.3 案例二:杭州长埭茶叶专业合作社
    3.4 案例三:杭州兰蓉茶叶专业合作社
    3.5 上述案例的联系与区别
        3.5.1 共性分析
        3.5.2 差异性分析
4 杭州龙坞镇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成就
    4.1 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4.1.1 起步阶段
        4.1.2 发展阶段
        4.1.3 成熟阶段
    4.2 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基本构成
        4.2.1 规模及资本情况分析
        4.2.2 人才结构情况分析
        4.2.3 运营模式情况分析
    4.3 茶叶专业合作社的效益分析
        4.3.1 经济效益情况分析
        4.3.2 社会效益情况分析
5 杭州龙坞镇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1 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
        5.1.1 规模小实力弱
        5.1.2 专业管理人才欠缺
        5.1.3 内部管理缺乏规范性
        5.1.4 品牌建设有待提升
    5.2 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出现问题的原因
        5.2.1 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内部制约因素
        5.2.2 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
6 杭州龙坞镇茶叶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完善对策
    6.1 培育专业管理人才
    6.2 改革内部经营体制
    6.3 加强政府引导力度
    6.4 打造精优品牌之路
    6.5 发展双向一体化
参考文献
致谢

(4)后苏哈托时期印尼华族宗教信仰的复兴与影响 ——以民丹岛华人庙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民丹岛华人社会的形成及华族民间宗教信仰的分布
    第一节 民丹岛史地概况
    第二节 海上丝绸之路与民丹岛及周边岛屿
    第三节 民丹岛华人社会的形成
    第四节 民丹岛华族民间宗教信仰的分布及特征
第二章 后苏哈托时期民丹岛华族宗教信仰的复兴
    第一节 苏哈托时期华族族群特性的压制及维持
    第二节 后苏哈托时期民丹岛华族宗教文化认同的重建
第三章 后苏哈托时期民丹岛华人庙宇的功能分析
    第一节 跨区域的信仰共同体
    第二节 华族的集体文化记忆场
    第三节 华商及华族政治领袖的社会资本
    第四节 传承华族文化的旅游胜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珠三角城市边缘区村庄规划向村规民约转化研究 ——以从化古田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宏观背景:三农问题是国家根本
        1.1.2. 政策背景:加大对村庄建设的探索
        1.1.3. 时代背景: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剧变
        1.1.4. 历史背景:村规民约自古以来是村庄自治的方式
    1.2. 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1.2.1. 选题来源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范围
        1.3.3. 研究内容
        1.3.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1.5.1. 相关概念
        1.5.2. 文献综述
        1.5.3. 文献综述小结
第二章 村规民约的相关基础研究
    2.1. 传统村规民约的发展历程
        2.1.1. 历史沿革
        2.1.2. 主要特征
        2.1.3. 作用机制
    2.2. 村规民约存在的法律基础
        2.2.1. 现行法律支持
        2.2.2. 法律价值分析
    2.3. 现行村规民约管理体制及局限
        2.3.1. 现行村规民约管理体制
        2.3.2. 现行村规民约的局限
        2.3.3. 现行村规民约的转型
    2.4. 村规民约与村庄规划关系梳理
        2.4.1. 本质上村庄规划即是村规民约的表达
        2.4.2. 内容上二者以村庄建设管理为共同点
        2.4.3. 实际上村庄规划与村规民约缺乏关联
    2.5. 村庄规划向村规民约转化的优势解读
        2.5.1. 传统村规民约的现代化演绎
        2.5.2. 加强规划执行力的重要决策
        2.5.3. 提升村民自治价值有效手段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珠三角城市边缘区村庄规划向村规民约转化的必要性分析
    3.1. 珠三角村庄类型划分
        3.1.1. 珠三角城市边缘村庄发展特征
    3.2. 珠三角城市边缘村庄建设现状
        3.2.1. 村庄建设困境
        3.2.2. 规划实施窘境
    3.3. 珠三角城市边缘村庄规划管理
        3.3.1. 现行村庄规划审批流程
        3.3.2. 自上而下规划体制缺陷
    3.4. 自治与自上而下结合利于珠三角城市边缘村庄发展
        3.4.1 自上而下政府管理主导的方式——浙江省
        3.4.2 村规民约自治与自上而下结合——珠三角
    3.5. 珠三角城市边缘村庄规划向村规民约转化的必要性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珠三角城市边缘区村庄规划向村规民约转化的框架构建
    4.1. 科学全面的目标构建
    4.2. 三个坚持的原则构建
        4.2.1 坚持村民的主体性
        4.2.2 坚持内容的实用性
        4.2.3 坚持操作的简单性
    4.3. 四方联动的过程构建
        4.3.1 政府引导
        4.3.2 村民参与
        4.3.3 规划协调
        4.3.4 社会支持
    4.4. 面向实施的内容构建
        4.4.1. 以管理制度架构为基础
        4.4.2. 以建设管理公约为核心
    4.5. 简明通俗的成果构建
        4.5.1. 一张建设蓝图
        4.5.2. 一份村规民约
        4.5.3. 一套行动方案
    4.6. 动态持续的运作机制
        4.6.1 明确角色分工
        4.6.2 创新运作模式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珠三角城市边缘区村庄规划向村规民约转化的实施途径
    5.1. 通过血缘地缘维系
        5.1.1 传统公共空间(宗祠等)的修复
        5.1.2 与当地德高望重的代表达成共识
    5.2. 通过道德文化约束
        5.2.1. 乡村产业构建文化基底
        5.2.2. 公共活动唤醒文化认同
        5.2.3. 文化教育引导价值观念
    5.3. 通过村民利益绑定
        5.3.1. 经济利益绑定规划执行
        5.3.2. 明确的奖惩规定及措施
    5.4. 法治与自治相结合
        5.4.1. 完善相应规划体系
        5.4.2. 法治—群治—自治的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古田村村规民约转化案例
    6.1 古田村简介
    6.2 古田村“四方联动”过程实录
        6.2.1. 动员、组织、引导:村民齐心协力、共建有序古田
        6.2.2. 村民共商共议:赞许规划内容、共遵规划成果
        6.2.3. 村规民约与村庄理事会的置入:规范管理、有序发展
    6.3 古田村村规民约
        6.3.1. 制度建设
        6.3.2. 建设管理公约
第七章 结语
    7.1. 结论总结
    7.2. 创新点与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古田工作历程
    附录2 古田制度建设
    附录3 目前建设实施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民国合法工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民国工会研究述评
    1.2 史料、概念与方法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
第2章 发轫:合法工会的蜕变
    2.1 民初工会崛起的背景
    2.2 从行会到工会
    2.3 自发与党治:工会形成的轨迹
    2.4 国家与工会的沟通形式
第3章 组织活动与现代事业
    3.1 工会的组织形态初建
    3.2 工会活动家的产生
    3.3 社会援助的开展
    3.4 越界、混乱与新秩序
第4章 重构:制度塑造和组织实态
    4.1 国民党工运的停顿与重整
    4.2 党治与整理:过渡性的转换机制
    4.3 表与里:制度话语与地方秩序
第5章 变革的张力、技术与向度
    5.1 工会化测评(一)
    5.2 会结构的演变
    5.3 职工会、总工会及厂工会
第6章 从“人”到“群”的互动空间
    6.1 工会及会员
    6.2 会务运行状况
    6.3 有限的公共空间
    6.4 文娱活动
第7章 特别系统:特种工会的组织形态
    7.1 组织网络的合法扩展
    7.2 会员划归:以海员工会为例
    7.3 基层实态:以“分事务所”为例
第8章 劳资争议处理(上)
    8.1 日常处理形态
    8.2 重大调处机制
    8.3 合法工会的“强”、“弱”转移
第9章 劳资争议处理(下)
    9.1 工潮与政府因应
    9.2 合法化行为:新新公司工潮案
第10章 转型:战时工会反思与调适
    10.1 工会化测评(二)
    10.2 出会与入会:工会“同群感”的量度
    10.3 “趋上”抑或“附下”:工会走向的论争
    10.4 “工合”与工会:互通与问题
第11章 国家意志与工人意愿的折冲
    11.1 从工人教育到工人训练
    11.2 战时调适:示范、奖励与福利
    11.3 法外空间:异化与抵制
第12章 复建:结构变革与角色困境
    12.1 工会管理体制调适
    12.2 工会化测评(三)
    12.3 地方工会的重组及运行
    12.4 战后工会的权威关系
第13章 经济社会中的工会作为
    13.1 劳工政策的进展
    13.2 工会的政治参与:以选举为例
    13.3 程序化的代理:从“规约”到“世俗”
第1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7)民国留美图书馆学人与中国图书馆事业的现代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微观研究
        1.2.2 中观研究
        1.2.3 宏观研究
    1.3 研究内容、方法、创新与不足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清末留学运动和出外考察潮中对西方图书馆的初步认识
    2.1 容闳及留美幼童对西方图书馆的接触
    2.2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人出洋考察时对西方图书馆的认识
    2.3 甲午战争后日本图书馆思潮的传入
    2.4 清末新政及庚款留美时期对西方图书馆的考察与学习
第3章 民国图书馆界的留美学人群体
    3.1 奠基的第一代
    3.2 承前启后的第二代
    3.3 留美学人群体特点简析
        3.3.1 年龄分布与地理分布
        3.3.2 性别分析
        3.3.3 留学经历分析
        3.3.4 留美学人的教育背景
        3.3.5 留美学人的从业经历
第4章 民国留美图书馆学人对中国图书馆事业现代化的贡献
    4.1 推动图书馆管理与技术的现代化
        4.1.1 现代化的图书馆管理理论
        4.1.2 现代化的分类编目技术
        4.1.3 现代化的参考咨询服务
    4.2 促进图书馆专业建制的现代化
        4.2.1 建立专业的图书馆学教育机构
        4.2.2 成立图书馆专业协会
        4.2.3 创办图书馆专业刊物
    4.3 阐发现代化的图书馆理念
        4.3.1 免费服务理念
        4.3.2 为所有人公平服务理念
        4.3.3 保障读者权利和机会均等理念
        4.3.4 促进社会包容和民主政治理念
        4.3.5 图书馆立法保障观念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江西省行业协会商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有关研究
        1.2.2 国外有关研究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行业协会商会理论基础
    2.1 社会组织及其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2.2 行业协会商会概念阐释
    2.3 行业协会商会的特征
    2.4 行业协会商会的分类
    2.5 发达地区行业协会商会的发展经验
第3章 江西省行业协会商会发展现状
    3.1 江西省行业协会商会发展历程
        3.1.1 起步阶段(1978 年-1997 年)
        3.1.2 规范发展阶段(1998 年-2012 年)
        3.1.3 改革完善阶段(2013 年-至今)
    3.2 江西省行业协会商会发展现状分析
        3.2.1 数量及分布情况
        3.2.2 成立时间、方式和内部治理
        3.2.3 人财物概况
        3.2.4 党的建设工作
    3.3 江西省行业协会商会功能与作用
        3.3.1 服务企业发展
        3.3.2 沟通协调政府
        3.3.3 参与行业自律
        3.3.4 参与慈善公益
    3.4 典型案例
        3.4.1 江西省浙江总商会
        3.4.2 上饶市保险行业协会
第4章 江西省行业协会商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江西省行业协会商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1 独立性不够强
        4.1.2 功能不健全
        4.1.3 资金人才缺乏
        4.1.4 公信力不高
    4.2 江西省行业协会商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4.2.1 政会分开不彻底,行业协会商会发展路径依赖性强
        4.2.2 培育支持力度小,行业协会商会发展空间不足
        4.2.3 自身建设薄弱,行业协会商会发展能力不足
        4.2.4 监管体系不健全,行业协会商会行为缺乏有效规范
        4.2.5 法制建设不完善,行业协会商会发展缺乏制度支撑
第5章 江西省行业协会商会发展的对策
    5.1 加强行业协会商会法律制度建设
        5.1.1 基本定位
        5.1.2 立法体例
        5.1.3 几个重要制度
    5.2 构建新型政会关系
        5.2.1 继续推进政会分开
        5.2.2 构建政府与行业协会商会合作互动关系
    5.3 加强行业协会商会支持和培育
        5.3.1 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移,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
        5.3.2 促进行业协会商会从业人员职业化和专业化
        5.3.3 多种措施支持行业协会商会转型发展
    5.4 加强行业协会商会自身能力建设
        5.4.1 提升法人治理能力
        5.4.2 增强核心竞争力
        5.4.3 提升专业化水平和能力
    5.5 建立综合监管体系
        5.5.1 建立政府联合执法机制
        5.5.2 完善行业协会商会自治
        5.5.3 加强社会监督
        5.5.4 加强信用监管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未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9)中、印(尼)关系中的印尼中华商会(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绿起和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海外华侨华人研究
        (二) 中国商会研究。
        (三) 海外中华商会研究
        (四) 研究状况的结论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四、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一章 二战结束前的中、印(尼)关系与印尼中华商会
    第一节 中国、印尼两地的内、外政治环境(1900-1945)
        一、中国的内政、外交
        二、荷兰及其印尼殖民政府的政治环境
    第二节 二战结束前的中、印(荷政府)关系(1900-1945)
        一、中国的印尼政策
        二、印荷政府对华人政策的改变
        三、中国、印荷政府在印华事务上的角力
        四、中国、印荷政府关系的改善
        五、印尼华侨社会状况
    第三节 印尼中华商会的孕育与诞生
        一、印尼中华商会的孕育
        二、印尼中华商会的成立
    第四节 中国、印荷政府合作下的印尼中华商会
        一、南京国民政府加强对印尼中华商会的管理
        二、荷属东印度中华商会联合会的成立
    第五节 印尼中华商会二战前的发展及其功能作用
        一、中国政府在印尼的华侨事务机构
        二、印尼华侨的“市民社会”管治核心
        三、印荷政府的辅助管治工具
        四、华侨”认同中国”的重要推动者
    第六节 印尼中华商会的抗日运动与在日治时期所受的迫害
    第七节 对抗的中、印(荷政府)关系中的印尼中华商会
第二章 二战结束後中、印(尼)关系及复办的印尼中华商会
    第一节 中国、印尼的内、外政治环境(1945-1965)
        一、中国的国内政治环境
        二、中国的外在政治环境
        三、印尼的独立战争和“指导民主”时代
        四、印尼的外在环境
    第二节 二战结束後的中、印(尼)关系(1945至1965)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印尼外交与侨务管理
        二、新中国的印尼外交与侨务管理(1949-1965)
        三、印尼开国政府的对华政策
        四、印尼华侨社会的急剧变化
    第三节、二战结束後复办的印尼中华商会
        一、取代印尼中华会馆的印尼中华总会
        二、复办的印尼中华商会与新办的中华总会的关系
        三、印尼中华商会联合会的成立宗旨、组织、活动、人事布局
        四、印尼中华商会联合会的关键人物分析
    第四节、印尼各地区中华商会重光後的复办
    第五节、印尼中华商会的衰落与分裂
        一、印尼中华商会的衰落
        二、印尼中华商会的分裂
    第六节、印尼中华商会被查封与历史中断
        一、印尼中华商会被查封
        二、印尼中华商会的历史中断
    第七节、复杂多变的中、印关系中的的印尼中华商会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角度
        二、印尼华侨社会的角度
        三、印尼政府、印荷政府、印尼民众的角度
        四、新中国政府的角度
        五、印尼中华商会在中、印关系的整体作用
第三章 世纪之交的中、印关系与印尼中华商会再次复办
    第一节 中国、印尼的内、外政治环境(1992-2004)
        一、中国的国内政治环境
        二、中国的外在政治环境
        三、印尼的国内政治环境
        四、印尼的国外政治环境
    第二节 世纪之交的中、印(尼)关系(1992-2004)
        一、中国的印尼外交
        二、印尼的中国外交及华人政策
        三、印尼华人社会的正向转变
    第三节 印尼中华商会第二次复办的土壤和经过
        一、印尼中华商会第二次复办的政治土壤
        二、印尼中华商会第二次复办的经过
    第四节、印尼中华总商会的早期活动与初步成绩
    第五节、印尼中华总商会的重要领导人
        一、印尼中华总商会首任总主席陈大江
        二、印尼中华总商会首任执行主席杨克林
        三、印尼中华总商会首任常务副总主席张锦雄
    第六节 风雨同舟的中、印关系中的印尼中华商会
第四章 21世纪初中、印关系与印尼中华总商会
    第一节 中国、印尼的内、外在政治政环境(2004-2015)
        一、中国的大国兴起和新的对外经济策略
        二、印尼的快速经济增长与打造海洋大国经济
    第二节 21世纪初中、印关系(2004-2015)
        一、战略夥伴关系
        二、全面战略夥伴关系
    第三节 世界华人经济的崛起与中、印关系
        一、世界华人经济的崛起与世界华商大会的成立
        二、世界华商大会与中国经济发展
        三、世界华商对印尼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印尼中华总商会的革新扩展
        一、印尼中华总商会的变革更新
        二、领导印尼中华总商会改革的重要人物
    第五节 印尼中华总商会与世界华商大会的接轨
    第六节 印尼中华总商会的政、商、社关系
        一、印尼中华总商会的活动分析
        二、印尼中华总商会与其他华人社团的关系
    第七节 战略性伙伴的中、印关系中的印尼中华总商会
        一、21世纪初中、印经贸成绩
        二、“一带一路”遇上“海洋大国经济建设”
        三、世界华商大会扩展对中、印关系的帮助
        四、印尼中华总商会在中、印战略性伙伴关系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目录
附录
论文後记

(10)我国高等教育治理法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高等教育治理理论
        1.2.2 高等教育治理法治理论
    1.3 研究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高等教育治理法治化基础理论
    2.1 高等教育治理法治化的概念分析
        2.1.1 高等教育治理的概念
        2.1.2 法治化的概念
        2.1.3 高等教育治理法治化的概念
    2.2 高等教育治理法治化的理论基础
        2.2.1 治理理论
        2.2.2 法治理论
        2.2.3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理论
    2.3 高等教育治理法治化的原因
        2.3.1 治理需要法治化
        2.3.2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实现治理,也需要法治化
    2.4 高等教育治理法治化的范围
        2.4.1 我国高等教育治理模式的选择
        2.4.2 高等教育治理法治化的基本内容
第3章 我国高等教育治理法治化的现状、障碍与问题
    3.1 我国高等教育治理法治化的现状
        3.1.1 高等教育治理主要停留在政策层面,立法欠缺
        3.1.2 高等教育治理存在有法不依现象
        3.1.3 政府高等教育改革随意性太强
        3.1.4 高校办学偏重政府,难以实现面向社会办学
    3.2 我国高等教育治理法治化的障碍
        3.2.1 政府方障碍
        3.2.2 高校方障碍
        3.2.3 社会方障碍
    3.3 我国高等教育治理存在失序可能
        3.3.1 行政权力过于强大导致高等教育治理失序
        3.3.2 权力腐败导致高等教育治理失序
        3.3.3 非营利组织的异化导致高等教育治理失序
        3.3.4 法治政府理念与治理理念欠缺导致高等教育治理失序
第4章 我国高等教育治理主体的法治化
    4.1 高等教育治理主体法治化的界定
        4.1.1 高等教育治理主体的含义与范围
        4.1.2 高等教育治理主体法治化的含义
    4.2 高等教育治理主体的法定资格
        4.2.1 政府法定资格:依组织法自动取得资格
        4.2.2 高校法定资格:独立行政法人的应然设计
        4.2.3 社会主体资格:必要性与法律“松绑”
第5章 我国高等教育治理关系的法治化
    5.1 高等教育治理关系法治化的界定
        5.1.1 高等教育治理关系的概念与种类
        5.1.2 高等教育治理关系法治化的内涵、外延与结果
    5.2 我国高等教育治理中的法律关系
        5.2.1 完善高等教育治理法律关系模型的必要性
        5.2.2 法律关系多元化是高等教育治理的必然选择
        5.2.3 我国高等教育治理法律关系的种类
第6章 我国高等教育治理权责法治化
    6.1 高等教育治理权责法治化的概念与基本原则
        6.1.1 均衡分配原则
        6.1.2 分权治理原则
        6.1.3 清单管理原则
    6.2 政府的权责配置
        6.2.1 政府权力
        6.2.2 政府方主体的权利
        6.2.3 政府责任
    6.3 高校的权责配置
        6.3.1 高校权力
        6.3.2 高校权利
        6.3.3 高校责任
    6.4 社会主体的权责配置
        6.4.1 社会主体权力
        6.4.2 社会主体权利
        6.4.3 社会主体责任
第7章 我国高等教育治理过程与结果的法律规制
    7.1 过程的法律规制:完善高等教育治理法律程序
        7.1.1 行政管理法律程序
        7.1.2 高等教育重大行政决策参与法律程序
        7.1.3 理事会决策法律程序
        7.1.4 招投标程序
        7.1.5 治理纠纷解决程序
    7.2 结果的法律控制:完善高等教育治理法律责任制度
        7.2.1 政府越权行为的法律责任追究
        7.2.2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责任的法律责任追究
        7.2.3 违反高等教育公平责任的法律责任追究
第8章 我国高等教育治理法治化的对策分析
    8.1 修订《高等教育法》,对高等教育治理进行顶层设计
        8.1.1 确立高等教育政府、高校、社会多元共治基本原则
        8.1.2 明确高等教育治理主体的法律资格与各治理主体的主要权责
        8.1.3 建立高等教育治理法律关系模型以实现治理的灵活性
        8.1.4 设立法律责任专章,规定各治理主体的主要法律责任
    8.2 制定《高等学校法》,规范高校法人治理结构
        8.2.1 我国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8.2.2 我国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
    8.3 其他方面的立法完善
第9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广东省生态学会“三大”及理事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丁韪良汉学研究述论 ——兼论美国早期汉学之嬗变[D]. 黄秋硕.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2]社会服务第三方评估机构能力建设研究 ——以X机构为例[D]. 陈娜. 安徽大学, 2020(08)
  • [3]杭州龙坞镇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研究[D]. 连华敏.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2)
  • [4]后苏哈托时期印尼华族宗教信仰的复兴与影响 ——以民丹岛华人庙宇为例[D]. 许婷婷. 厦门大学, 2018(07)
  • [5]珠三角城市边缘区村庄规划向村规民约转化研究 ——以从化古田村为例[D]. 张晓.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6]民国合法工会研究[D]. 朱东北. 吉林大学, 2018(12)
  • [7]民国留美图书馆学人与中国图书馆事业的现代化[D]. 董成颖. 南京大学, 2018(08)
  • [8]江西省行业协会商会发展对策研究[D]. 陈美秀. 南昌大学, 2018(05)
  • [9]中、印(尼)关系中的印尼中华商会[D]. 陈永华(Chan Wing Wah). 华中师范大学, 2017(12)
  • [10]我国高等教育治理法治化研究[D]. 周娟. 南昌大学, 2017(12)

标签:;  ;  ;  ;  ;  

“三三”暨广东省生态学会理事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