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磷酸浓缩氟吸收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磊[1](2021)在《低温浓缩在湿法磷酸氟回收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在湿法磷酸生产过程中,气相中的氟在尾气洗涤环节主要以氟硅酸的形式进入洗涤液,因氟硅酸含量较低,最终大多进入磷石膏或磷复肥产品中,造成资源浪费。通过模拟试验以及工业化应用,将稀氟硅酸溶液进行低温浓缩,溶液中的氟硅酸质量分数能提高至约40%,产品质量可达到行业标准《工业氟硅酸》(HG/T 2832—2008)中优等品的要求,拓宽了湿法磷酸生产中副产的低浓度氟硅酸溶液的下游利用渠道,经济效益明显。
杨利春[2](2021)在《氟硅酸输送管堵塞原因和改进措施》文中指出为减缓氟硅酸输送管道硅胶沉积结垢,避免管道堵塞影响氟硅酸输送。针对湿法磷酸生产过程副产物氟硅酸输送管道易结垢堵塞问题,对氟硅酸输送过程中的流动形式、形态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通过对输送流程改造,使用集中输送的方法大大降低了输送管结垢堵塞问题。
杨伟根[3](2020)在《湿法磷酸浓缩氟回收系统改造》文中研究说明湿法磷酸浓缩工艺主要通过循环洗涤的方式回收氟,在此过程中因为循环水氟含量高、硅胶沉积等引起堵塞、设备腐蚀,直接影响到氟回收率、浓缩系统运行效率及运行周期。通过对循环洗涤系统的环管、喷淋装置进行改造,使装置运行周期由20 d延长至30 d以上,氟回收率由55 kg/t提高至60 kg/t。
鲁坤鹏[4](2020)在《半水法湿法磷酸工艺的开发》文中提出磷酸,分子式为H3PO4,不易分解。在空气中比较容易潮解,加热失水得到焦磷酸或偏磷酸。生产方法分为湿、热法,工业生产一般选用湿法磷酸生产工艺,我公司生产用的是浓硫酸分解氟磷灰石制取低浓度磷酸的磷酸工艺,根据硫酸分解磷矿石生产硫酸钙的不同种类,分为二水法(DH法)、半水法(HH法)和其他组合形式再结晶工艺。目前主流的生产方法为二水法,约占85%,二水法是最早最广泛的生产工艺流程。但是随着国内大型863(80万吨硫酸、30万吨磷酸、60万吨磷酸二铵)项目的投建,磷肥的产能趋于严重过剩的状态,固体废弃物二水硫酸钙也面临相当大的环保压力,国家有相关文件精神表明磷肥行业的石膏利用率需要接近或者超过25%,公司也为此进行了相当多的研究,包括从石膏砖、路基添加等,效果不佳,利用的石膏很少,按照磷酸的生产负荷,石膏产生量每年以百万吨的速度增长,给公司的生产经营埋下了重大的隐患,另外石膏渣场的每年维护费用也是逐年递增,总之安全风险突出,成本压力巨大。企业需要从产品转型的角度深挖潜能,设法提高能源的高效利用,降低生产成本。笔者通过研究,将从实验与生产相结合的角度,针对半水法湿法磷酸工艺进行研究。主要是通过目前的二水法工艺理论,利用三元相图和四元相图分析二水法控制的相关原理,利用实践经验总结其他各种不利的影响因素,以类比的方式对半水法的反应条件和改造环节进行研究,包括核心的控制指标,如反应温度、料浆含固量SS、三氧化硫过量量、搅拌速度、液相五氧化二磷等,根据磷回收率来实验分析选择最佳的指标控制范围,为后续的改造提供技术参考,提出我公司二水法技改半水的可行性分析。从实验看,磷酸的浓度可以从现在的20-27%提高至43-45%,回收率从现在的95%提高至96%,成本将大大降低,同时根据半水石膏的胶凝性、强度大、含水率低的优势,大幅提高石膏的利用率。
李朝波[5](2020)在《湿法磷酸浓缩氟吸收系统的改造》文中研究指明在氟吸收系统中,氟硅酸浓度提升后会出现硅胶析出增多、系统堵塞、氟回收率下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氟吸收系统水量分布、补水方式、喷淋装置环管等进行改造。改造后,有效降低了系统堵塞,浓缩氟回收率(P2O5)从42kg/t提升至55 kg/t。
王喜恒,孙文哲[6](2020)在《湿法磷酸过程氟回收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磷酸(H3PO4)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化工产品,在其生产制备的过程中往往伴随大量的含氟物质产生,而氟作为一种高附加值的物质资源,对其进行回收利用已成为当今磷化工产业的主要研究方向。综述了湿法磷酸化工流程中氟回收技术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氟回收技术在3个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气相氟回收技术、液相氟回收技术、固相氟回收技术。分析了氟回收技术原理及其优缺点,总结了氟回收各部分的技术关键点,以期促进今后氟回收技术的发展。
郑光明,沈维云,李传义,付海军[7](2015)在《湿法磷酸浓缩氟吸收系统改造》文中指出针对湿法磷酸浓缩含氟尾气吸收过程中循环泵、管道经常穿孔,喷头容易堵塞,氟吸收率较低等问题,对氟吸收循环泵、上下液管、喷头等进行改造。改造后,实现了自动出酸,氟吸收率提高至90%,氟硅酸产量由8.4 kt/a提升至14.4 kt/a,保证了生产的稳定运行。
文慧[8](2015)在《湿法磷酸装置提高氟收率的技改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阐述甘肃瓮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从优化改造湿法磷酸装置氟吸收工艺入手,通过规范装置内氟的控制和回收,实现了对反应、过滤系统和磷酸浓缩系统尾气中氟含量的有效回收,使洗涤后排到大气中的反应尾气氟质量浓度不超过2.35 mg/m3,尾气中氟的回收率达99.88%。氟回收率的提高,使氟硅酸产量由每月400 t提高至每月550 t,实现了湿法磷酸装置的经济、环保运行。
黄江生[9](2015)在《真空降膜蒸发浓缩氟硅酸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磷肥厂副产物的氟硅酸浓度通常只有10-20%,既不能满足无水氟化氢制备对原料氟硅酸的高浓度要求,同时存在储存费用和远距离运输费用很高的问题。传统的氟硅酸浓缩方法主要是在较高的压力和温度下,利用浓硫酸对氟硅酸进行分解,然后用水吸收得到浓的氟硅酸产品,但这种方法成本较高。本课题采用真空降膜蒸发法浓缩氟硅酸,工艺简单、投资成本低、效率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论文首先对工业氟硅酸的表面张力和粘度等物性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氟硅酸的表面张力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增加趋势是先快后慢;氟硅酸的粘度随着浓度增大基本呈线性增加。然后采用17%氟硅酸为原料进行初步试验,考察了流量、温度、真空度(绝压)和浓缩时间对浓缩效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流量为1300 ml/min和适宜温度范围在53℃左右,之后在不同的真空度下进行氟硅酸的降膜蒸发浓缩,研究发现:高真空度(绝压100-150 hPa)下,各因素对氟硅酸浓缩的影响效果依次为浓缩时间>温度>绝压,低真空度(绝压150-200 hPa)下,各因素对氟硅酸浓缩的影响效果依次为浓缩时间≈绝压>温度;更低真空度(绝压高于200 hPa)下,基本达不到浓缩要求。最后以氟硅酸产品浓度和原料分解率为考察指标,以17%氟硅酸为原料,得到低浓度的氟硅酸进行真空降膜蒸发浓缩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工艺1:1300 ml/min、100 hPa、54℃,工艺2:1300ml/min、125 hPa、54℃,工艺3:1300 ml/min、150 hPa、53℃。此外,考察了最佳工艺条件下,不同浓度氟硅酸的浓缩效率,结果表明:⑴由20%氟硅酸原料浓缩至30%的产品时,工艺2的浓缩效率较好;⑵由10%氟硅酸原料浓缩至25%的产品时,工艺1的浓缩效率较好。同时,实验确定了体积1000 ml,浓度分别为17%、20.19%和10.31%的氟硅酸原料在3个最佳工艺条件下浓缩至30%产品的处理时间,综合比较确定工艺2:1300 ml/min、125 hPa、54℃最适宜。
念吉红[10](2015)在《提高磷酸浓缩氟回收率的技改总结》文中指出介绍云峰分公司磷酸浓缩氟回收的现状,分析氟回收率低的原因。针对存在问题进行技改,采取增大循环洗水量、提高浓磷酸浓度、降低渣场水和循环水中氟含量等技改措施,使氟回收率由25.1 kg/t提高至32.5 kg/t。
二、磷酸浓缩氟吸收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磷酸浓缩氟吸收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低温浓缩在湿法磷酸氟回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基础数据 |
1.1 稀氟硅酸来源 |
1.2 浓缩模拟 |
2 应用设计 |
2.1 计算基础 |
2.2 设计负荷 |
2.3 主要设备设计及选型 |
2.3.1 蒸发负荷及热风机 |
2.3.2 浓缩塔 |
2.3.3 换热负荷及换热器 |
2.3.4 主要设备选型 |
3 工业应用 |
3.1 工艺路线 |
3.2 运行情况 |
3.3 经济效益 |
4 结语 |
(2)氟硅酸输送管堵塞原因和改进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氟硅酸的生产和输送 |
1.1 氟硅酸生产原理 |
1.2 氟硅酸的输送 |
2 存在的问题 |
3 氟硅酸管道结垢堵塞原因分析 |
3.1 氟硅酸中硅胶含量 |
3.2 氟硅酸在输送管中雷诺数 |
3.3 氟硅酸输送过程硅胶颗粒的流型 |
4 解决措施及成效 |
5 结语 |
(3)湿法磷酸浓缩氟回收系统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 现有工艺介绍 |
2 存在的问题 |
2.1 循环液洗涤管道堵塞严重 |
2.2 设备、管道腐蚀严重 |
2.3 操作条件恶化 |
3 改造措施 |
3.1 第一氟吸收塔 |
3.2 第二氟吸收塔 |
3.3 材质选择 |
3.4 结构形式 |
4 改造效果 |
4.1 堵塞情况 |
4.2 运行周期及氟回收率 |
5 结语 |
(4)半水法湿法磷酸工艺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第2章 现装置二水法磷酸工艺理论概述 |
2.1 磷酸的理化性质 |
2.2 二水法湿法磷酸工艺原理 |
2.2.1 二水法湿法磷酸工艺简述 |
2.2.2 二水法湿法磷酸化学反应 |
2.3 二水法中磷矿的酸解和结晶过程 |
2.4 二水法中硫酸钙的结晶和形态 |
2.5 硫酸钙结晶的相平衡理论分析 |
2.5.1 硫酸钙在CaSO_4-H_3PO_4-H_2O三元体系的相平衡图 |
2.5.2 硫酸钙在CaSO_4-H_3PO_4-H_2SO_4-H_2O四元体系的相平衡 |
2.6 CASO_4-H_3PO_4-H_2O体系转化动力学 |
2.6.1 化动力学研究的实际意义 |
2.6.2 80℃下半水物到二水物与无水物的转化动力学 |
2.7 二水法湿法磷酸的P_2O_5损失和控制 |
2.8 小结 |
第3章 半水法湿法磷酸工艺的研究 |
3.1 半水法湿法磷酸工艺的必要性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目的 |
3.2.2 实验原料 |
3.2.3 实验仪器 |
3.2.4 实验过程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料浆含固量的控制 |
3.3.2 搅拌速度的控制 |
3.3.3 过量硫酸的控制 |
3.3.4 液相P_2O_5浓度的控制 |
3.3.5 反应温度的控制 |
3.4 简述半水法与二水法生产都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3.4.1 循环倍率的影响 |
3.4.2 反应时间的影响 |
3.4.3 磷矿中的杂质的影响 |
3.4.4 过滤操作条件的控制 |
3.5 二水石膏和半水石膏的利用对比分析研究 |
3.5.1 目前我公司能源的利用模式 |
3.5.2 半水石膏的利用思考 |
3.6 二水改造为半水法湿法磷酸工艺解析 |
3.6.1 改造思路 |
3.6.2 工艺成品酸技术指标对比及分析 |
第4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湿法磷酸浓缩氟吸收系统的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 湿法磷酸浓缩氟吸收工艺 |
1.1 吸收原理 |
1.2 工艺流程 |
2 存在问题及措施 |
3 改造措施 |
4 改造效果 |
(6)湿法磷酸过程氟回收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湿法磷酸过程氟资源的分布情况 |
2 液相氟回收 |
2.1 氟硅酸回收利用 |
2.2 液相氟化物回收利用 |
3 气相氟回收 |
3.1 湿法吸收 |
3.2 干法吸附 |
4 固相氟回收 |
5 结论及展望 |
(9)真空降膜蒸发浓缩氟硅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氟硅酸的性质 |
1.2 氟硅酸的应用 |
1.2.1 氟化盐生产技术 |
1.2.2 利用氟硅酸制备氢氟酸和无水氟化氢技术 |
1.2.3 利用氟硅酸制备白炭黑 |
1.2.4 利用氟硅酸制备氟硼酸钾技术 |
1.3 氟硅酸的制备、净化及浓缩 |
1.3.1 氟硅酸的制备方法 |
1.3.2 氟硅酸的净化和浓缩 |
1.4 降膜蒸发技术的研究进展 |
1.4.1 降膜蒸发器的工作原理 |
1.4.2 降膜蒸发器的应用特点 |
1.4.3 降膜蒸发工艺的影响因素 |
1.4.4 降膜蒸发工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
1.5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1.5.1 课题研究意义 |
1.5.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氟硅酸的物性测定 |
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2.2 分析和测试计算方法 |
2.2.1 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
2.2.2 氟硅酸总酸的测定 |
2.2.3 氟硅酸含量的测定 |
2.2.4 氟硅酸分解率的计算 |
2.3 氟硅酸物性指标的测定 |
2.3.1 表面张力的测定 |
2.3.2 粘度的测定 |
第三章 氟硅酸浓缩的影响因素初探 |
3.1 实验装置图 |
3.2 实验步骤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最佳流量范围的初步探索 |
3.3.2 最佳温度范围的初步探索 |
3.3.3 影响因素的显着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氟硅酸浓缩的最佳工艺研究 |
4.1 不同真空度下温度的确定 |
4.1.1 100hPa下的温度探究试验 |
4.1.2 125hPa下的温度探究试验 |
4.1.3 150hPa下的温度探究试验 |
4.1.4 175hPa下的温度探究试验 |
4.1.5 200hPa下的温度探究试验 |
4.1.6 工艺条件比较 |
4.2 原料浓度的影响 |
4.2.1 浓度20.19%的氟硅酸的最优条件试验 |
4.2.2 浓度10.32%的氟硅酸的最优条件试验 |
4.3 浓缩时间的确定 |
4.3.1 浓度17%的氟硅酸浓缩至30%的处理时间 |
4.3.2 浓度20.19%的氟硅酸浓缩至30%的处理时间 |
4.3.3 浓度10.32%的氟硅酸浓缩至30%的处理时间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图版 |
(10)提高磷酸浓缩氟回收率的技改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 磷酸浓缩氟回收现状 |
2 磷酸浓缩氟回收率低的原因分析 |
2.1 磷酸浓缩含氟气体的洗涤效果不理想 |
2.2 浓缩后的磷酸浓度低 |
2.3 渣场水和循环水中氟含量高 |
3 技改措施 |
3.1 提高洗涤效果 |
3.2 提高浓缩磷酸浓度 |
3.3 降低渣场水和循环水中氟的含量 |
4 技改效果 |
5 结语 |
四、磷酸浓缩氟吸收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低温浓缩在湿法磷酸氟回收中的应用[J]. 王磊. 肥料与健康, 2021(05)
- [2]氟硅酸输送管堵塞原因和改进措施[J]. 杨利春. 云南化工, 2021(08)
- [3]湿法磷酸浓缩氟回收系统改造[J]. 杨伟根. 磷肥与复肥, 2020(12)
- [4]半水法湿法磷酸工艺的开发[D]. 鲁坤鹏. 武汉工程大学, 2020(01)
- [5]湿法磷酸浓缩氟吸收系统的改造[J]. 李朝波. 云南化工, 2020(10)
- [6]湿法磷酸过程氟回收技术研究进展[J]. 王喜恒,孙文哲. 无机盐工业, 2020(08)
- [7]湿法磷酸浓缩氟吸收系统改造[J]. 郑光明,沈维云,李传义,付海军. 磷肥与复肥, 2015(11)
- [8]湿法磷酸装置提高氟收率的技改措施[J]. 文慧. 磷肥与复肥, 2015(06)
- [9]真空降膜蒸发浓缩氟硅酸的研究[D]. 黄江生. 贵州大学, 2015(01)
- [10]提高磷酸浓缩氟回收率的技改总结[J]. 念吉红. 磷肥与复肥,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