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声激活血卟啉对在体艾氏腹水肉瘤的抑制(论文文献综述)
李清[1](2013)在《二氢卟吩e6介导的声光联合疗法对小鼠乳腺癌4T1细胞杀伤效应的研究》文中提出乳腺癌已成为威胁女性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在传统手术、放疗和化疗的基础上,乳腺癌的治疗出现了内分泌疗法、生物及物理治疗等多种探索。外科手术疗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局部复发率比较高,对患者形体的创伤比较大,影响美观并且容易造成长期的心理阴影。放疗和化疗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伴随很大的毒副作用。内分泌和生物疗法也存在着严重的并发症、安全性比较差和治疗后的护理比较复杂等问题。因此,探索乳腺癌临床治疗的新方法和技术是当前生物医学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一种肿瘤新疗法,利用一定波长的光激活富集在肿瘤细胞内的光敏剂,产生具有生物、化学活性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成分,从而杀伤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组织生长。目前PDT已应用于皮肤癌等浅表肿瘤的治疗,但由于光在生物组织中的穿透能力较差,限制了 PDT对深部肿瘤的治疗。声动力学疗法(Sonodynamic Therapy,SDT)是指用一定频率和强度的超声激活富集在肿瘤部位的声敏剂,产生抗肿瘤因子,抑制肿瘤生长。由于超声的可聚焦性、穿透性和照射部位的选择性,SDT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 PDT的不足,对一些深部肿瘤有一定的疗效。在PDT和SDT的基础上,近年逐步开展起来声/光敏剂介导的声光动力学联合疗法(Sono-Photodynamic therapy,SPDT)的研究,目前声光联合疗法抗肿瘤方面的报道很少,但均表明其抗癌效果显着高于任何一种单独疗法。二气卟吩e6(Chlorine6,Ce6)是一种源自天然叶绿素的单体四吡咯化合物,具有较强的光敏活性和声敏活性,Ce6介导的PDT和SDT均有一定的抗肿瘤效应。Ce6具有无毒、水溶性好,肿瘤组织高选择性富集以及非肿瘤组织清除率高等优点,正在发展成为一种新型高效的光/声敏剂。本研究是在前期工作基础上,以国家科研项目为依托,选择小鼠乳腺癌4T1为细胞模型,Ce6为声敏剂,频率为1.0MHz的平场超声以及激发波长为650nm,输出功率密度为10.4mW/cm2的半导体激光器为辐照光源,研究Ce6介导的声光联合疗法(Ce6-SPDT)杀伤4T1细胞的死亡模式及其机制,为SPDT诱导乳腺癌细胞死亡的细胞生物学机制及其临床应用提供部分实验数据:1.Ce6在4T1细胞中的富集特性及定位研究:实验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了 Ce6在4T1细胞中的代谢规律,发现在同一 Ce6浓度下,加药后4h内,Ce6进入细胞中的含量随孵育时间延长逐渐增多,在孵育时间为4h时达到最大富集量;相同孵育时间下,细胞对Ce6的吸收随浓度增加而增加,孵育时间超过4 h后,细胞内的Ce6含量基本不增加或者增加缓慢,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实验结果提示,Ce6与细胞共孵育4h可能是进行SDT/PDT处理的最佳时间。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Ce6的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Ce6主要定位于4T1细胞的线粒体,提示线粒体可能是SDT/PDT损伤的主要靶细胞器之一。2.Ce6介导的声光联合疗法(Ce6-SPDT)杀伤4T1细胞的实验参数筛选:研究了 Ce6浓度、光照和超声处理时间,以及超声处理强度对4T1的细胞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所选的浓度范围内,Ce6对4T1不具有细胞毒作用;Ce6-PDT处理时,细胞的相对存活率随Ce6浓度和光照处理时间的增加而下降,在光辐照剂量1.2J/cm2的条件下,1μg/mL可能是Ce6-PDT损伤4T1细胞的Ce6浓度阈值。在超声频率为1.0MHz时,细胞对超声具有一定的辐照时间和强度依赖性;Ce6的加入增强了超声的杀伤作用,本研究选择Ce6-SDT处理对细胞基本没有损伤的1 minute辐照时间和0.36W/cm2强度作为超声处理参数。在所选的实验参数下,Ce6介导的声光联合疗法(Ce6-SPDT)对4T1细胞具有一定的协同杀伤效应。3.Ce6-SPDT诱导4T1细胞死亡效应的研究:主要研究Ce6-SPDT诱导4T1细胞死亡的模式(实验参数为:1μg/mLCe6,强度0.36W/cm2的超声处理1minute,光辐照总剂量1.2J/cm2)。①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Ce6-SPDT处理后细胞表面起泡现象。②采用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Ce6-SPDT处理后4T1细胞凋亡的发生。DAPI染色显示细胞核出现明显的损伤;Annexin V-PE/7-AAD荧光双染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Ce6-SPDT显着地提高了凋亡率;PI冻染、彗星电泳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e6-SPDT处理后DNA片段化显着增强、DNA严重受损伤;RH0123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到线粒体膜电位显着下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Ce6-SPDT处理后Bax转定位到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到细胞质;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Ce6-SPDT处理后凋亡相关蛋白Bcl-2表达降低,Bax基本维持不变,Caspase-3、PARP出现明显的剪切片段。实验结果提示Ce6-SPDT触发4T1细胞Caspase依赖性细胞凋亡,可能有线粒体途经参与。③通过荧光显微镜、基因转染以及Western blotting、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了 Ce6-SPDT处理后4T1细胞自噬现象的发生。MDC染色检测到细胞自噬小体的形成增多;转染EGFP-LC3的4T1细胞经Ce6-SPDT处理后出现更多的绿色荧光斑点聚集区域;Western blotting检测Ce6-SPDT处理后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发现LC3由I型向II型发生了明显的转换,Beclin-1的表达明显增强;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在Ce6-SPDT处理后,线粒体与ATG5共定位,LC3和Lamp2共定位。这些结果提示Ce6-SPDT可能触发4T1细胞自噬。4.Ce6-SPDT对4T1细胞的其它敏感的损伤:①超声处理后检测到荧光大分子FD500在细胞内的含量升高,HO-PI双染观察到Ce6-SPDT处理后PI染色明显增强,提示细胞膜的完整性破坏,超声处理增强了细胞膜的通透性。②流式细胞仪检测Ce6-SPDT处理24h后,S期细胞周期阻滞程度明显增强。③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体外损伤修复实验表明,Ce6-SPDT对4T1细胞具有明显的迁移抑制作用;克隆形成能力检测实验发现,Ce6-SPDT显着地抑制了 4T1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结果提示,Ce6-SPDT诱导的4T1细胞损伤可能具有多位点效应。5.Ce6-SPDT诱导4T1细胞的不同死亡模式及机制研究:通过检测细胞自噬抑制剂3-MA和细胞凋亡抑制剂Z-VAD-fmk对Ce6-SPDT诱导的细胞毒效应以及细胞凋亡、自噬的影响,对Ce6-SPDT作用的可能机制进行探讨。实验表明,自噬抑制剂3-MA可以抑制Ce6-SPDT诱导的4T1细胞自噬发生,增强细胞核损伤、Caspase-3活化和线粒体膜电位下降以及细胞死亡;Caspase抑制剂z-VAD部分抑制了 SPDT引发的细胞毒和细胞凋亡,但对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自噬没有明显的影响,也不能最终抑制细胞死亡。提示SPDT诱导细胞死亡存在多种模式。6.ROS在Ce6-SPDT诱导4T1细胞凋亡和自噬效应中的调控作用:Ce6-SPDT处理后4T1细胞内ROS显着升高,ROS清除剂NAC有效缓解了 Ce6-SPDT诱导的ROS水平升高和细胞存活能力下降,同时可以部分抑制细胞凋亡,部分抑制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和DNA片段化,提示细胞内ROS水平与细胞凋亡活性的变化可能有关;MDC染色发现,NAC几乎完全抑制了 Ce6-SPDT诱导的4T1细胞自噬现象。实验结果表明,细胞内ROS水平可能与细胞凋亡和自噬活性有一定的关系。
赵霞[2](2008)在《声动力学疗法对艾氏腹水瘤细胞骨架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声动力学疗法(Sonodynamic Therapy,SDT)是利用超声能够穿透深层组织并聚焦于特定的部位,激活富集在肿瘤组织中的声敏剂[血卟啉及其衍生物(Hemtoporphyrin Derivatives,HpD)]产生协同效应,从而起到抗癌效果的一种肿瘤治疗方法。该方法是在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目前,防治肿瘤的常规方法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手术治疗是采用手术切除肿瘤,在治疗早期没有转移和与重要脏器及大血管无严重粘连的肿瘤效果较好,但中晚期效果不佳;放射治疗是利用同位素衰变利加速器产生的射线治疗恶性肿瘤,肿瘤一旦扩散或局部侵润广泛,治疗效果较差,且放疗本身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化学疗法是利用化学抗肿瘤药物治疗恶性肿瘤,但化疗药物毒副作用较大,主要有恶心、呕吐、脱发、白细胞减少等。1978年,美国学者Doughtery等人首次提出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肿瘤。但由于光的穿透能力差,该方法主要应用于人体表面浅层肿瘤的治疗,对深部和中晚期肿瘤的治疗具有一定的困难。而超声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并且对健康组织伤害较小,同时血卟啉等声敏剂可以特异地聚集于肿瘤细胞,从而使得SDT疗法可以有针对性的杀伤肿瘤细胞,加之超声治疗装置简单,造价低廉,因而该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自1989年日本学者Umemura.S等人在国际超声会议上首次提出SDT疗法以来,各国学者对这一疗法及其机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空化效应、单线态氧理论、羟自由基理论、烷氧自由基理论,但其确切的作用机制尚无定论。细胞骨架是细胞内重要的细胞器,与细胞的形态维持、细胞增殖、细胞迁移和信号传导等多项生命活动有关。细胞骨架已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大量的文献报道了PDT可以使细胞骨架受损,从而影响相应的细胞功能。例如:酞菁类光敏剂(ZnPc)-PDT对HeLa细胞微管、微丝、角蛋白有光损伤效应,引起周期阻抑、细胞变形等;ALA-PDT则可以使人腺癌细胞WiDr和神经胶质瘤细胞D54MG的微管利微丝受到破坏,使细胞形态利细胞黏附性发生变化;同时,ALA-PDT也可以影响慢性髓系白血病K562细胞骨架的组装。然而,有关SDT对细胞骨架影响的研究未见报道。因此,本论文就SDT疗法对细胞骨架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同时比较血卟啉(hematoporphyrin,Hp)介导的SDT疗法与原卟啉Ⅸ(protoporphyrinⅨ,PPⅨ)介导的SDT疗法对细胞骨架的影响。本论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超声激活血卟啉抗肿瘤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机制”利“超声激活血卟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的支持,采用超声频率为1.34 MHz,强度为1 W/cm2的处理条件,研究超声激活血卟啉或者原卟啉Ⅸ对EAC细胞细胞骨架的影响,所得实验结果如下:1.超声激活Hp或PPⅨ对艾氏腹水肿瘤细胞(EAC)表面结构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对照组细胞呈圆球形,表面有丰富密集的微绒毛;单独Hp、PPⅨ对细胞表面形态没有明显的影响:单独超声处理后,细胞表面微绒毛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2小时后细胞表面趋于光滑,4小时后少数细胞表面出现了小孔:超声结合Hp或PPⅨ组细胞表面微绒毛锐减,随着时间的延长细胞表面结构利形态均有明显的改变,而且超声结合PPⅨ组细胞表面结构的变化比超声结合Hp组的变化更为明显,4小时后超声结合PPⅨ组细胞的表面有泡状的突起。2.不同强度的超声结合不同浓度Hp或PPⅨ经不同声照时间处理对F-actin的影响:发现随着超声强度和声敏剂浓度以及超声作用时间的增加F-actin受损的程度增大、分布变化明显;流式细胞仪检测SDT疗法处理后不同时间段取材被标记的F-actin的荧光强度变化,发现超声处理组细胞F-actin的荧光强度较对照组有所降低,超声结合Hp组或PPⅨ组细胞F-actin的荧光强度明显降低,并且存在时间依赖性。对照组、Hp利PPⅨ组F-actin的荧光强度均没有明显变化。3.超声激活Hp或PPⅨ对β-tubulin和vimentin的影响: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SDT疗法处理后EAC细胞β-tubulin和vimentin的变化。结果表明,对照组、单独Hp、PPⅨ织细胞β-tubulin和vimentin均匀分布于胞质中,4小时后变化不明显;单独超声处理组细胞β-tubulin和vimentin的分布略有变化,标记的β-tubulin和vimentin的荧光强度随着处理后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超声结合Hp或者PPⅨ作用组细胞β-tubulin和vimentin的变化比单纯超声处理组的变化更为明显,处理后0、2小时取材,β-tubulin利vimentin的分布均变得弥散、无序,荧光强度减弱,4小时后超声结合PPⅨ作用组细胞表面有明显的膜发泡现象,两种胞质骨架纤维均存在于膜发泡中。4.超声激活Hp或PPⅨ对EAC细胞核纤层LaminB的影响: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SDT疗法处理后EAC细胞LaminB的平均光密度值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单独Hp或者PPⅨ组细胞LaminB的平均光密度值没有明显变化:单纯超声作用于EAC细胞后随着时间的延长,细胞中LaminB的平均光密度值逐渐降低;超声结合Hp或PPⅨ协同效应组LaminB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降低。5.观察SDT疗法处理后EAC细胞的凋亡现象:Hoechst 33258核荧光染色显示,对照组细胞核呈均匀的蓝色,随着时间的延长没有明显的变化;单独Hp、PPⅨ组与对照组类似;SDT疗法处理后EAC细胞核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显着变化,2小时取材时超声结合Hp和超声结合PPⅨ组细胞出现核固缩,染色体凝聚等现象;4小时后超声结合Hp和超声结合PPⅨ组细胞出现明显的核变形,染色体凝聚、趋边等现象,超声结合PPⅨ组细胞还出现明显的凋亡现象。本论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初步研究了SDT疗法对EAC细胞细胞骨架的影响,为SDT疗法的研究积累相关资料。
巩丽艳[3](2008)在《超声激活血卟啉诱导艾氏腹水瘤细胞凋亡的相关研究》文中提出在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中,癌症首当其冲。谈癌色变,为此人类在积极努力的探索攻克癌症的方法。就目前而言,治疗癌症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等,以超声激活血卟啉的声动力学疗法就是其中之一。声动力学疗法(Sonodynamic therapy,SDT)是日本学者Umemura于1989年提出的抗癌新方法。该疗法是利用超声具有穿透深部组织并能聚焦于肿瘤部位的特性,激活相对无毒性且长时间富集于肿瘤组织的声敏剂,从而产生抗肿瘤因子杀伤肿瘤细胞。由于声敏剂对肿瘤细胞的聚集性和外部超声波的选择性而对健康组织基本没有损害,因此对一些不能手术切除或需要化疗的患者尤为适宜。随着对声动力学疗法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就SDT抗肿瘤的作用机制开展了多学科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提出了一系列声空化、自由基、脂质过氧化等理论机制,但具体机制目前尚无定论。SDT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声敏剂、超声参数以及所研究的生物系统模型都可能共同决定着其抗肿瘤的机制和疗效。就其生物学机制而言,有直接损伤肿瘤组织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杀伤机制以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模式。本论文在综合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本实验室前期研究成果,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声激活血卟啉抗肿瘤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机制”和“超声激活血卟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的支持,采用频率为1.34 MHz的超声结合50μg/mL血卟啉对艾氏腹水瘤细胞的凋亡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目前取得的实验结果如下:1.超声结合血卟啉检测艾氏腹水瘤细胞存活率的结果表明:单纯血卟啉组对艾氏腹水瘤细胞几乎没有影响;而单纯超声组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较对照组高;超声结合血卟啉组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进一步增加,与单纯超声组相比,经差异显着性分析,其P值<0.01,可见超声结合血卟啉组对艾氏腹水瘤细胞有明显的影响。2.超声结合血卟啉对艾氏腹水瘤细胞的形态学研究: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表面超微结构的变化,对照组艾氏腹水瘤细胞呈圆球形,表面有丰富细密的微绒毛。单纯血卟啉组较对照组比无明显变化。单纯超声组0h取材的部分细胞表面的微绒毛数量减少,细胞稍有形变且在细胞表面有少量的指状突起;1h取材的超声组细胞表面微绒毛数量大量减少,形变更为明显;3h取材的细胞膜上已出现孔洞,微绒毛几乎没有。超声结合血卟啉组0h取材的细胞表面微绒毛数量减少,形态以层状、片状突起为主;1h取材的部分细胞表面变的较为光滑,而且出现了凋亡小体;3h取材的细胞中部分细胞受损程度加大,形变极为剧烈,泡状突起增多。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对照组细胞膜完整,细胞表面微绒毛丰富,胞质浓缩,细胞器结构完整。血卟啉组细胞形态结构与对照组相近。单纯超声组0h取材,胞膜完整,胞质均一但稍有变稀,胞质内有很多小泡形成,双层核膜完整;1h取材,胞质内空隙增多,胞质空泡增大,核膜依然完整,部分细胞核内形成空区;3h取材,大多数细胞形态极度变形,核膜边界模糊,核内大量空化泡产生。超声结合血卟啉组,0h取材的细胞胞膜完整,胞浆丰富,胞质有大量空泡,核膜结构完整清晰;当1h取材时,部分细胞胞膜有破损,胞质受损,胞浆有大量空泡状结构,核物质不均一,部分核内形成空区,胞膜有许多的指状突起;3h取材部分胞膜凸起有类似凋亡小体的结构出现。Hoechst 33342核荧光染色显示,对照组肿瘤细胞核为弱蓝色荧光,呈圆球形。单纯血卟啉组细胞核亦呈弱蓝色荧光。单纯超声组0h取材,多数细胞与对照组相似,核为弱蓝色荧光;1h取材,少数细胞的核呈蓝色荧光,细胞核稍有变形;3h取材的细胞多数细胞核发生形变,部分细胞蓝色荧光有所增强。超声结合血卟啉组0h取材细胞呈蓝色荧光;1h取材的细胞荧光程度增强;3h取材的细胞核明显形变,大部分细胞核呈现强荧光染色。3.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四种凋亡相关蛋白Fas、FasL、caspase-8、caspase-3的活性变化情况。实验结果发现,对照组及单纯血卟啉组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没有明显变化;单纯超声作用于艾氏腹水瘤细胞后随着时间的延长,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有变化,但是变化不显着;超声结合血卟啉组凋亡相关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明显改变。4.荧光显微镜观察FADD转定位实验结果表明:对照组、血卟啉组及单纯超声组的细胞绿色荧光分布均匀,说明FADD定位于胞浆中,其分布没有发生变化。超声结合血卟啉组细胞FADD的变化比较明显,处理后0、1小时取材,FADD的荧光分布均变得弥散、无序,少数细胞的细胞膜有较强的绿色荧光;3小时后超声结合血卟啉组半数以上细胞的细胞膜有绿色荧光,且部分细胞表面有明显的膜发泡现象,FADD由胞浆向胞质中转定位。这一结果进一步提示超声激活血卟啉诱导艾氏腹水瘤细胞凋亡的过程中可能存在caspase-8依赖的Fas/FasL死亡受体途径。5.对细胞膜Na+-K+-ATPase、Ca2+-Mg2+-ATPase活力的测定结果表明:CT组与H组比较,细胞膜Na+-K+-ATPase以及Ca2+-Mg2+-ATPase活力无明显差异,P>0.05;与CT组和H组比较,U组的Na+-K+-ATPase以及Ca2+-Mg2+-ATPase活力均有明显的下降,P<0.05;与CT组和H组比较,UH组的Na+-K+-ATPase、Ca2+-Mg2+-ATPase活力下降极显着,P<0.01;与U组比较,UH组的Na+-K+-ATPase、Ca2+-Mg2+-ATPase活力呈极显着性下降,P<0.01。本论文选择血卟啉为声敏剂研究声动力学疗法抗肿瘤的特性,通过超声激活血卟啉对艾氏腹水瘤细胞凋亡模式的相关研究,初步探讨了声动力学疗法抗癌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机制,以期为声动力学疗法提供理论基础,从而为声动力学疗法早日应用于肿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积累相关资料。
王静[4](2008)在《超声激活血卟啉声动力作用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超声激活血卟啉声动力作用抑制绒毛尿囊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参数优化目的:观察超声激活血卟啉声动力作用对鸡胚绒毛尿囊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并优化其实验参数。方法:采用所选发育天数的鸡胚进行超声激活血卟啉声动力作用抑制绒毛尿囊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实验,将CAM标本用数码相机拍照后,通过血管生成计数法检测空白对照组、单纯超声组、单纯血卟啉组及血卟啉SDT组对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新生血管的影响,并以此确定超声参数和血卟啉剂量,观察超声激活血卟啉声动力作用抑制鸡胚CAM新生血管生成的最佳参数。加入血卟啉时应严格暗室避光操作。结果:血管计数法显示:当固定频率为1MHz,声强为1.5W,辐照时间为0s、30s、60s、90s时,各实验组CAM血管数量分别为60.08±18.48、62.27±26.02、43.66±9.38、30.19±8.75,可见单纯超声对CAM血管生成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辐照时间增加而增强;当固定频率为1MHZ,辐照时间为90S ,声强各组分别为0w/cm2、0.5w/cm2、1.0w/cm2、1.5w/cm2,各实验组CAM血管数量分别为60.19±20.30、55.61±21.79、56.20±22.46、37.98±6.88,1.5w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可见当单纯超声辐照声强为1.5w/cm2时,对CAM血管生成有抑制作用;当单纯血卟啉浓度为0μg/ml、25μg/ml、50μg/ml、75μg/ml时,各实验组CAM血管数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单纯血卟啉对CAM新生血管的生成无影响;当固定频率为1MHZ,辐照时间为90s ,声强为1.5w/cm2,各组血卟啉浓度为0μg/ml、25μg/ml、50μg/ml、75μg/ml时,各实验组CAM血管数量分别为35.69±9.45、25.44±8.93、17.07±6.31、17.62±5.11。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50μg/ml与75μg/ml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血卟啉SDT对CAM新生血管的生成有明显影响,当血卟啉浓度达50μg/ml时其抑制效应最大。结论:超声激活血卟啉抑声动力作用制鸡胚CAM新生血管的最佳参数为超声辐照声强为1.5 w/cm2 ,辐照时间为90S,血卟啉浓度为50μg/ml。本实验选择此最佳参数。第二部分超声激活血卟啉声动力作用抑制绒毛尿囊膜新生血管形成实验目的:观察和检测超声激活血卟啉声动力作用对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等级评定方法、DFY软件、HE染色法观察超声激活血卟啉声动力作用对CAM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结果:等级评定结果显示:各组中鸡胚的血管生长状态等级不同,经检验发现,空白组和血卟琳组之间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单纯血卟啉基本不影响血管新生;单纯超声组和血卟啉SDT组与之相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单纯超声组和血卟啉SDT组有明显抑制鸡胚CAM上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其中血卟啉SDT组的3+ ,4+明显比单纯超声组增多,其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血卟啉SDT组抑制血管生成效应强于单纯超声组;DFY数据显示:空白对照组、单纯血卟啉组、单纯超声组、血卟啉SDT组的血管面积百分比分别为:88.88±7.43、85.67±9.42、74.82±16.92、60.83±11.63。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单纯超声组、血卟啉SDT组与之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单纯超声组与血卟啉SDT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单纯血卟啉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 HE染色数据显示:空白组、单纯血卟啉组、单纯超声组、血卟啉SDT组的血管密度分别为8.50±2.57、7.21±2.05、4.82±1.43、1.59±0.26。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单纯超声组、血卟啉SDT组与之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单纯超声组与血卟啉SDT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单纯血卟啉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激活血卟啉声动力作用显着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膜新生血管形成。第三部分超声激活血卟啉声动力作用抑制绒毛尿囊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机理研究目的:观察和检测超声激活血卟啉声动力作用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可能机理。方法:应用VEGF免疫组化的方法初步观察超声激活血卟啉声动力作用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膜新生血管的作用机理。结果:免疫组化数据显示:空白组、血卟啉组、单纯超声组、血卟啉SDT组的VEGF平均光密度分别为0.46±0.07、0.40±0.10、0.26±0.05、0.14±0.07。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血卟啉组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单纯超声组、血卟啉SDT组与之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单纯超声组与血卟啉SDT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激活血卟啉声动力作用对VEGF表达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这可能是其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机理之一。
田泽丹[5](2008)在《血卟啉单甲醚声动力作用对大鼠骨肉瘤细胞的抑制效应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血卟啉单甲醚声动力作用对大鼠骨肉瘤细胞UMR-106的急性毒性实验研究目的:观察血卟啉单甲醚声动力作用对大鼠骨肉瘤细胞UMR-106的急性细胞毒作用。方法:首先采用MTT法检测不同超声辐照时间(0 s、10 s、30 s、60 s、90 s)及不同HMME浓度(0、10、20、40、50μg/ml)对大鼠骨肉瘤细胞UMR-106存活率的影响,以确定最佳辐照时间和HMME浓度,声动力参数(超声频率10.50 MHz、声强:0.5 W/cm2)。将大鼠骨肉瘤细胞UMR-106悬液分为:对照组(C组)、单纯血卟啉单甲醚组(HMME组)、单纯超声组(U组)和声动力组(SDT组),以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存活率,AnnexinⅤ/PI双染色经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其死亡方式,并以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超声辐照30 s、60 s及90 s时,可明显降低大鼠骨肉瘤细胞UMR-106的存活率(P<0.05),辐照时间为10 s时,对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影响(P>0.05);单纯HMME对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影响(P>0.05)。当辐照时间为10 s、HMME为20μg/ml和50μg/ml时,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P<0.05),AnnexinⅤ/PI双染色检测及透射电镜结果显示UMR-106细胞存在坏死与凋亡,透射电镜可见大鼠骨肉瘤细胞UMR-106微绒毛减少,线粒体、内质网肿胀,胞浆内大小不一空泡形成,线粒体髓样变,核内假性包含体,核周隙增大,胞膜破裂、胞质流失,染色质边集,核碎裂、溶解等改变。结论:HMME是一种有效的声敏剂,其声动力效应对体外培养大鼠骨肉瘤细胞UMR-106具有显着杀伤作用,可望为骨肉瘤治疗提供新的手段。第二部分血卟啉单甲醚声动力作用对大鼠骨肉瘤细胞UMR-106的抑制效应及其机制研究目的:从细胞增殖状况观察血卟啉单甲醚声动力效应对大鼠骨肉瘤细胞UMR-106的迟发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骨肉瘤细胞UMR-106悬液分为对照组(C组)、单纯血卟啉单甲醚组(HMME组)、单纯超声组(U组)、声动力组(SDT组)。声动力参数(超声频率10.50 MHz、声强:0.5 W/cm2、辐照时间:10秒),HMME:20μg/ml,采用MTT法检测12 h、24 h、36 h、48 h的大鼠骨肉瘤细胞UMR-106存活率。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罗丹明123(Rhodamine 123)检测线粒体膜电位(△Ψm);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DCFH-DA)检测细胞内活性氧,Fluo-3-Am(乙酰甲酯衍生物)检测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33258核染色观察细胞核的形态改变。结果: MTT检测法显示SDT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69.42%(12h), 50.10%(24h), 44.37%(36h), and 43.26%(48h),与U组、C组和HMME组间同一时间段比较,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P<0.01)。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的细胞百分比、细胞内活性氧增高和细胞内钙离子增高的细胞百分比,SDT组与C组,HMME组和U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33258细胞核染色显示坏死与凋亡,细胞核浓缩和絮状改变,核边集。结论: HMME-SDT能显着抑制肿瘤增殖活性,增殖活性受抑制可能与细胞内活性氧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高,膜损伤有关。第三部分血卟啉单甲醚声动力作用对大鼠骨肉瘤细胞UMR-106移植瘤的抑制效应目的:观察血卟啉单甲醚在UMR-106细胞移植瘤大鼠组织分布情况,以及其声动力效应对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静脉注射血卟啉单甲醚,在不同时间点通过高效液相荧光检测法(HPLC)检测血卟啉单甲醚在UMR-106移植瘤大鼠肝,肌肉,肿瘤组织达到期峰值的时间,确定最佳的超声辐照时间。UMR-106移植瘤大鼠分对照组(C组)、单纯HMME组(HMME组)、单纯超声组(U组)、声动力组(SDT组),处理后观察其肿瘤体积和重量改变,了解抗肿瘤效应。肿瘤组织石腊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形态学改变,进行免疫组化染色、IPP图像分析PCNA、TUNNEL的表达情况,探讨其抑抗瘤机制。结果:尾静脉注射HMME后,3小时肿瘤组织中HMME浓度达峰值。静脉注射HMME,3小时后声动力处理,SDT组与其它对照组比较,肿瘤的体积和重量减小,差异显着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组织石腊切片,IPP图像分析PCNA表达下降,TUNNEL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卟啉单甲醚声动力作用对大鼠骨肉瘤细胞UMR-106移植瘤增殖有显着的抑制效应,可能与HMME-SDT抑制移殖瘤增殖和诱导凋亡两方面的作用有关。
王莉[6](2007)在《超声激活血卟啉对三种不同腹水瘤细胞膜形态结构及其流动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顽疾之一,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致力于抗肿瘤方法的研究中。治疗肿瘤的常规方法主要有手术切除、化疗、放疗等,此外还有温热疗法、激素疗法和光动力学疗法。而超声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就涉及到高强度聚焦超声疗法、超声热疗法和超声声动力学疗法。其中,声动力疗法Sonodynamic therapy,SDT)是由日本学者梅村晋一郎(Shin-ichiro Umemura)首次提出的。该方法利用超声能够激活肿瘤组织中富集并且长时间潴留的血卟啉,从而产生协同的抗癌作用。由于声敏剂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聚集和超声波照射的选择性,从而避免了对正常组织的损害,克服了放疗、化疗等的临床缺陷,对一些不能手术切除或需静脉化疗的患者尤为适宜。随着对声动力疗法不断的深入研究,对于治疗肿瘤,特别是组织深层肿瘤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因而在抗肿瘤研究方面备受学者的关注,成为极具应用前景的抗肿瘤方法,并在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声动力疗法的抗癌作用进行了许多基础研究,提出了机械效应、空化效应、单线态氧理论、自由基理论等损伤机制,但尚无定论;在声敏剂的选择上,发现了如抗癌药物、卟啉类和其它多种化合物均可作为声敏剂;通过声动力疗法处理后肿瘤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以及进一步的相关组化研究表明,该疗法对肿瘤具有杀伤和诱导凋亡两种模式。但是目前利用具有纳米级分辨率的仪器对声动力疗法诱导细胞凋亡所引起的细胞膜形态结构变化的观察以及细胞其他物理属性方面改变的研究甚少。本论文在综合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本实验室前期研究结果,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声激活血卟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的研究”的支持,采用频率为1.43MHz,强度为5W/cm2的超声处理条件,研究了超声激活血卟啉处理后对腹水型S180肿瘤细胞、腹水型艾氏肿瘤细胞、腹水型H-22肿瘤细胞细胞膜形态结构及其流动性的影响,取得的实验结果如下:1.对细胞膜形态结构的影响:利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超声激活血卟啉对腹水型S180肿瘤细胞膜,腹水型艾氏肿瘤细胞膜,腹水型H-22肿瘤细胞膜形态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三种肿瘤细胞在超声激活血卟啉作用后受损伤的程度有所不同,但表现出来的形态学变化特征却有一定的规律性。其主要特征为:对照组细胞近圆球形,细胞膜光滑完整,表面微绒毛丰富;血卟啉组细胞形状类似对照组,细胞膜表面并无明显变化,少数细胞膜破裂;单纯超声组部分细胞破损,破损的细胞呈不规则的形状,细胞膜起泡,部分有凹陷的情况,膜不完整;而超声激活血卟啉组细胞受损严重,部分细胞形状极不规则,大部分细胞膜破损,受损细胞结构解体,细胞表面有凋亡小体产生,大部分的细胞均呈现不规则的变化,有明显的凋亡细胞的特征,并随着时间的延长,凋亡的现象更加明显。损伤效果在四组中是最明显的。2.对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利用单光子荧光计数仪观察超声激活血卟啉对腹水型S180肿瘤细胞膜,腹水型艾氏肿瘤细胞膜,腹水型H-22肿瘤细胞膜的流动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声动力学疗法使三种不同肿瘤细胞的细胞膜的流动性显着降低。细胞膜流动性的变化必然影响细胞一系列功能的正常发挥,从而可能间接或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恶性增殖。
王筱冰[7](2007)在《原卟啉IX-声动力学疗法对S180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研究》文中认为肿瘤,特别是恶性肿瘤,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鉴于对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不清楚,有关肿瘤的治疗方法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治疗肿瘤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放疗、化疗以及外科手术疗法等,以超声激活血卟啉治疗恶性肿瘤的声动力疗法(Sonodynamic therapy,SDT)就是其中之一。声动力疗法是在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癌症新方法。该疗法是利用超声具有穿透深部组织并能聚焦于肿瘤部位的特性,激活相对无毒性且长时间富集于肿瘤组织的声敏剂,从而产生抗肿瘤因子杀伤肿瘤细胞。相对于PDT而言,SDT治疗肿瘤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对正常组织的无创伤性,因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就SDT杀伤肿瘤的作用机理开展了多学科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果,提出了一系列声空化、自由基、脂质过氧化等理论机制,但其具体机制目前尚无定论。SDT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声敏剂、超声参数以及所研究的生物系统模型等可能共同决定着其抗肿瘤的机制和疗效。本论文在综合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本实验室前期研究成果,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声激活血卟啉抗肿瘤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机制”和“超声激活血卟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的支持,采用频率为2.2MHz的聚焦超声结合原卟啉Ⅸ(ProtoporphyrinⅨ,PPⅨ)对S180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目前取得的实验结果如下:1.测得实验所用原卟啉Ⅸ的最大荧光激发波长为409nm,最大荧光发射波长为605nm;通过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PPⅨ在荷瘤S180小鼠生物体内的运输、摄取、滞留与清除等方面的动态变化过程,计算肿瘤组织和周围正常组织中PPⅨ的存留比值;绘制肿瘤组织中PPⅨ浓度与其它各组织的浓度含量比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选择最佳的超声处理时间点,最大限量地使聚焦超声激活肿瘤组织内的PPⅨ并且降低对周围健康组织的损伤;实验结果表明静脉注射后24h为相对安全的超声处理时间点。2.通过研究不同强度超声以及不同剂量浓度的原卟啉Ⅸ对小鼠S180实体瘤的生长抑制效应影响得出:超声强度为5W/cm2是其杀伤在体S180肿瘤细胞的一个阈值,在此条件下,超声处理对小鼠S180实体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超声结合PPⅨ对在体S180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随PPⅨ剂量的增加而增强,5mg/kg的PPⅨ表现为超声激活原卟啉Ⅸ协同作用的浓度阈值。3.米用频率为2.2MHz、强度为5W/cm2的聚焦超声结合5mg/kg原卟啉Ⅸ对在体S180肉瘤的损伤作用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单纯5mg/kg PPⅨ对S180肿瘤组织几乎没有生长抑制作用,单纯超声处理表现出轻微的肿瘤生长抑制效应,而超声结合原卟啉Ⅸ对肿瘤组织的生长抑制效应随时间延迟表现更为明显,处理后3天其肿瘤的大小基本上维持在对照组小鼠肿瘤大小的一半左右;比较不同处理组荷瘤S180小鼠的存活期得出,单纯超声和单纯PPⅨ对小鼠的存活期影响不明显,而超声结合PPⅨ处理组小鼠的平均存活时间显着高于其它三个实验组;同时S180肿瘤组织的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超声激活PPⅨ所产生的协同作用严重破坏了S180肿瘤细胞的结构特性,其损伤程度明显大于单纯超声处理组。4.筛选聚焦超声结合原卟啉Ⅸ杀伤离体S180肿瘤细胞的实验参数,发现声照强度、处理时间以及PPⅨ浓度均存在相对的损伤作用阈值:超声所诱导的细胞损伤存在一个敏感阈值,为3W/cm2,当超声强度高于这一阈值时,细胞的破坏急剧增强;原卟啉Ⅸ对于声动力学疗法诱导的细胞损伤存在相对较小的浓度剂量阈值(120μM),当PPⅨ浓度低于这一阈值时,超声激活PPⅨ的协同杀伤效应不明显,当PPⅨ浓度大于这一阈值时,二者的联合作用表现显着增强;同时,超声处理时间也存在一定的阈值(30s),小于这一阈值时,超声激活PPⅨ的联合作用与单纯超声组无明显差别,大于这一阈值时,超声显着增强了PPⅨ的细胞毒效应。5.强度为3W/cm2的聚焦超声结合120μmol/L原卟啉Ⅸ作用于S180肿瘤细胞30s时,其对细胞的杀伤率达50.91%,而同等条件下单纯超声对细胞的杀伤率仅为24.24%,单纯PPⅨ对肿瘤细胞无明显的细胞毒作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不同处理组细胞的形态学变化表明原卟啉Ⅸ-声动力学处理对S180肿瘤细胞的损伤主要表现在胞质内有大量空泡形成、线粒体膨胀和嵴消失、胞膜破损、胞质大量流失、核膜边界模糊及部分核膜破损出现核质流失、核内有空区、部分染色质凝集等。因此可推测超声激活原卟啉Ⅸ对S180肿瘤细胞的损伤作用靶位点主要集中在细胞质膜、核膜以及线粒体等一些膜性细胞器上。6.通过自由基捕捉剂和活性氧测定剂盒检测超声结合原卟啉Ⅸ作用过程中活性氧的生成,TBA显色法检测声化学处理对S180肿瘤细胞脂质过氧化的影响,铜试剂萃取法检测处理后细胞悬液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酶化学分析方法检测处理后肿瘤细胞内几种主要抗氧化物酶类的活性变化。实验结果显示:声化学处理后细胞悬液中活性氧含量明显升高,与其它三组相比均表现出极显着性差异(p<0.01);超声结合原卟啉Ⅸ对S180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可以被组氨酸显着抑制;联合处理组细胞的脂质过氧化含量明显高于单纯超声组和单纯PPⅨ组;超声结合PPⅨ处理导致细胞膜的破坏引起膜磷脂降解,释放脂肪酸进入细胞悬液;处理后细胞内的MDA含量显着升高,SOD、GSH-PX、CAT活力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降,推测超声激活原卟啉Ⅸ产生活性氧自由基攻击细胞膜造成膜脂质过氧化,细胞内的抗氧化物酶活性下降,可能是导致细胞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本实验选择原卟啉Ⅸ研究声动力学疗法抗肿瘤的生物学特性,通过研究超声结合原卟啉Ⅸ对S180肿瘤细胞及其在体肿瘤组织的杀伤作用,初步探讨SDT杀伤肿瘤细胞的生物学机制,为优选更佳的卟啉类声敏剂药物提供理论基础,从而为声动力学早日应用于肿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积累相关资料。
王艳[8](2007)在《超声激活血卟啉对H22肿瘤细胞抑制效应的实验初探》文中指出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是一种直接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疾病,1996年全球新发恶性肿瘤病例1000多万,我国每年新发恶性肿瘤病例160—200万,预计今后20年这个发病率还可能再增加一倍。因此,对肿瘤的防治,是当前世界医学领域研究极为重要的课题。目前,防治肿瘤的常规方法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这些方法各有利弊:手术治疗是采用手术切除肿瘤,在治疗早期没有转移和与重要脏器及大血管无严重粘连的肿瘤方面效果较好,但中晚期效果不佳;放射治疗是利用同位素衰变和加速器产生的射线治疗恶性肿瘤,肿瘤一旦扩散或局部侵润广泛,放疗就达不到治疗效果,且放疗本身也会带来一些近期或远期副作用;化学疗法是利用化学抗肿瘤药物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但化疗药物毒副作用较大,主要有恶心,呕吐,脱发,白细胞减少等。因此,寻找选择性好,副作用小的防治恶性肿瘤的新方法,是当今医学研究的热点。超声波作为一种机械能量形式,具有穿透力强,定向传播等特点,在物理学,化学,医学和生物学等各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尤其是在肿瘤治疗中已引起国内外的普遍关注。1989年,日本学者Umemura.S首次报道了利用超声能够激活血卟啉产生抗肿瘤效应,并称之为声动力学疗法(Sonodynamic therapy,SDT)。现普遍认为声动力治疗是指利用超声能够穿透生物组织,激活癌细胞内富集并长时间潴留的声敏剂如血卟啉产生具有高氧化活性的单线态氧等自由基,引起肿瘤细胞不可逆的损伤治癌新法。由于声敏剂对肿瘤细胞的聚集性和外部超声波照射的选择性而对健康组织基本没有损害或损害较小,毒副作用相对也较小,无耐药性,且可以与其它治疗手段协同作用等特点,SDT一经出现立即受到各国肿瘤研究专家们的重视,国内外学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工作,目前关于超声激活血卟啉抗瘤效应还处于研究阶段,就超声激活血卟啉的可行性,对肿瘤的作用效果,实验参数的选择以及作用机理等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使用的辐射声源有平面超声,聚焦超声等;使用声敏剂有卟啉类,包括血卟啉,卟啉Ⅱ,ATX-70,还有非卟啉类包括抗癌药物和化疗药物等;取得声学参量范围:频率210kHZ-2.0MHZ,声强度150mW/cm2—3.2W/cm2;离体作用时间15-60s,在体作用时间2-10min;所研究的肿瘤细胞有S180,AH130,HL-60,VX2,以及人体肿瘤细胞LiBr,K562等;关于声动力治疗肿瘤的机制有单线态氧机制,自由基理论和空化效应等。本论文在综合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本实验室前期研究成果,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声激活血卟啉抗肿瘤细胞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和“超声激活血卟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的研究”的支持,采用频率为1.43MHz的聚焦超声结合声敏剂血卟啉对小鼠H22肿瘤细胞进行体内体外的抑制效应的实验研究,取得实验结果如下:1.通过H22肿瘤细胞对不同浓度血卟啉吸收的实验发现,血卟啉进入H22肿瘤细胞内的吸收量并不随时间延长而无限增加,可能存在相对“饱和”。实验结果表明,在加入不同浓度血卟啉后,达到相对饱和状态的时间是不同的,但60min-120min时,肿瘤细胞对血卟啉的吸收基本达到相对饱和状态,因此,最佳的血卟啉孵育时间为60min。2.通过H22肿瘤细胞实验参量优化筛选研究发现,单纯超声处理和超声血卟啉处理H22肿瘤细胞的过程中存在着阈值声强和阈值血卟啉剂量。当声强小于2W/cm2时,超声处理对细胞存活率影响不显着;而当声强大于2W/cm2时,超声对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甚至达到50%以上,而且存活率随着声强的加大而显着下降。在超声联合血卟啉处理时,血卟啉浓度小于50μg/ml时,超声与血卟啉没有表现出协同杀伤作用;而大于50μg/ml时,超声血卟啉组与超声组和对照组的杀伤率有极显着差异,并且随着血卟啉浓度的增加,差异愈加明显,单纯血卟啉对肿瘤细胞的存活率没有影响。不同实验参量作用肿瘤细胞,就会产生不同的杀伤机制,考虑到本研究的目的,我们最终拟选择2W/cm2声强联合100μg/ml血卟啉处理离体H22肿瘤细胞60s,来研究处理后肿瘤细胞发生的动态生理生化变化,探讨细胞死亡的机制。3.通过对处理后H22肿瘤细胞形态和生化方面的检测,证实1.43MHz,2W/cm2的聚焦超声可通过诱导H22细胞凋亡而致其死亡,并且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Fas/FasL,Bcl-2蛋白的表达发生极其显着的变化,提示在超声诱导H22肿瘤细胞死亡的过程中可能同时存在着死亡受体和线粒体两种凋亡途径4.通过小鼠H22肝癌移植瘤模型的建立,研究超声激活血卟啉对H22荷瘤小鼠的生长抑制作用,发现单纯超声处理有微弱的抑瘤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而超声激活血卟啉处理后,与CT组和U组都有极其显着的抑瘤作用,重量和体积抑制率分别为46.3%和60.8%。
王静,王志刚,许川山[9](2006)在《声动力疗法医学应用及其生物学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声动力疗法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极具前景的增殖性疾病治疗方法。本文综述了声动力疗法在肿瘤治疗、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等增殖性疾病方面的医学应用及相应的生物学机制。
汤薇[10](2006)在《声动力疗法对腹水型S180肿瘤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癌症研究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但至今癌症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恶性疾病之一。肿瘤是西方国家仅次于冠心病,是中国仅次于脑血管病的第二位死因;就死亡率而言,肿瘤却高居首位,成为当代威胁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目前,治疗肿瘤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放疗、化疗以及外科手术疗法等。超声因为其明显的生物学效应,在肿瘤治疗中越来越多的受到重视,超声的应用涉及到高能聚焦超声疗法、超声热疗法和超声声动力学疗法。声动力疗法(Sonodynamic therapy,SDT)是日本学者Umemura等1989年提出的抗癌新思路和方法,即利用超声激活富集且能长时间潴留于肿瘤细胞内的血卟啉杀伤癌细胞。该方法针对性和组织穿透力强,对正常组织无创伤,机体不产生耐受性,可以反复多次治疗,所以对于深层组织肿瘤治疗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近十几年来,各国学者对这一疗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包括声动力疗法的机制,提出了空化效应、单线态氧理论、羟自由基理论、烷氧基理论等,但尚无定论;声敏剂的选择,如抗癌药物、卟啉类和其它多种化合物均可作为声敏剂;声动力疗法处理后肿瘤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以及进一步的相关组化研究,表明该疗法对肿瘤具有杀伤和诱导凋亡两种作用等。但对于声动力疗法抑制肿瘤生长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细胞生物学途径和机制研究甚少,目前仅有研究表明声动力作用后细胞膜脂发生脂质过氧化从而引起细胞损伤和死亡,而对于与细胞增殖和凋亡密切相关的膜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缺乏研究。 本论文在综合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本实验室前期研究结果,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声激活血卟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的研究”的支持,采用频率为1.8MHz,2W/cm2的处理条件研究了超声激活血卟啉处理对腹水型S180肿瘤细胞膜的作用,取得的实验结果如下: 1.对细胞膜蛋白的影响: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处理后膜表面受体EGFR、Ras、Fas、FasL表达的变化以及硝酸铅法检测膜表面ACL酶和GCL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超声结合血卟啉的联合作用对膜表面受体和酶的抑制作用显着高于单纯超声,单纯血卟啉没有抑制作用。说明声动力疗法显着增强单纯超声的作用,抑制膜蛋白的表达和酶活性。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机制包括:阻断由EGFR和Ras组成的生长信号传递通路;抑制膜表面ACL酶和GCL酶的活性;使FasL失活以及激活死亡受体Fas系统,从而介导肿瘤细胞凋亡。 2.对膜脂的作用:应用TBA法、比色法和荧光偏振法检测腹水型S180细胞在超
二、超声激活血卟啉对在体艾氏腹水肉瘤的抑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声激活血卟啉对在体艾氏腹水肉瘤的抑制(论文提纲范文)
(1)二氢卟吩e6介导的声光联合疗法对小鼠乳腺癌4T1细胞杀伤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二氢卟吩e6在4T1细胞中的富集特性及亚细胞定位 |
1. 前言 |
2. 材料和仪器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Ce6介导的声光联合疗法杀伤4T1的实验参数筛选 |
1. 前言 |
2. 材料和仪器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3章 Ce6介导的声光联合疗法对4T1细胞死亡模式的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仪器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4章 Ce6-SPDT诱导4T1细胞死亡的机制探讨 |
1. 前言 |
2. 材料和仪器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 |
文献综述一 血卟啉及其衍生物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
1. 血卟啉衍生物的理化及生物学特征 |
2. 血卟啉衍生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及其在肿瘤组织中的滞留和定位 |
3. 血卟啉及其衍生物与肿瘤诊断 |
4. 血卟啉及其衍生物与肿瘤治疗 |
5.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声光联合疗法抗肿瘤的研究进展 |
1. 光动力学疗法 |
2. 声动力学疗法 |
3. 声光联合疗法介导药物抗癌疗法 |
4.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2)声动力学疗法对艾氏腹水瘤细胞骨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声动力学疗法抗肿瘤效应的研究概述 |
1.1 超声波 |
1.1.1 超声波概念 |
1.1.2 超声波作用机制 |
1.2 声敏剂 |
1.2.1 卟啉类声敏剂 |
1.2.2 卟啉类声敏剂的发展 |
1.2.3 卟啉类声敏剂在细胞及体内的分布与代谢 |
1.3 声动力学疗法 |
1.3.1 声动力学疗法的提出 |
1.3.2 声动力学疗法的应用 |
1.3.3 声动力学疗法的机制 |
1.3.4 声动力学疗法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改进方法 |
第2章 论文的立论依据、内容及目的意义 |
第3章 声动力学疗法对EAC细胞损伤的扫描电镜观察 |
3.1 超声结合血卟啉或原卟啉Ⅸ对EAC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3.1.1 材料与方法 |
3.1.2 结果与讨论 |
3.2 声动力学疗法处理后EAC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结果与讨论 |
第4章 声动力学疗法对EAC细胞胞质骨架的影响 |
4.1 SDT疗法对EAC细胞F-actin的影响 |
4.1.1 不同强度的聚焦超声对EAC细胞F-actin的影响 |
4.1.2 超声结合不同浓度的血卟啉或者原卟啉Ⅸ对EAC细胞F-actin的影响 |
4.1.3 超声作用时间对EAC细胞F-actin的影响 |
4.1.4 SDT处理后不同时间段取材EAC细胞F-actin的分布变化 |
4.1.5 流式细胞仪检测SDT处理后EAC细胞F-actin荧光强度的变化 |
4.2 SDT疗法处理后EAC细胞Vimentin的分布变化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4.2.4 实验结果 |
4.2.5 讨论 |
4.3 SDT疗法处理后EAC细胞β-tubulin的分布变化 |
4.3.1 材料与试剂 |
4.3.2 实验仪器 |
4.3.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4.3.4 实验结果 |
4.3.5 讨论 |
第5章 声动力学疗法对EAC细胞核纤层Lamin-B的影响 |
5.1 SDT疗法处理后EAC细胞核纤层Lamin-B的变化 |
5.1.1 材料与试剂 |
5.1.2 实验仪器 |
5.1.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5.1.4 实验结果 |
5.1.5 讨论 |
第6章 声动力学疗法对EAC细胞核的影晌 |
6.1 Hoechst 33258检测SDT疗法处理后EAC细胞的凋亡 |
6.1.1 材料与试剂 |
6.1.2 实验仪器 |
6.1.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6.1.4 实验结果 |
6.1.5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超声激活血卟啉诱导艾氏腹水瘤细胞凋亡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声动力学疗法研究进展 |
1.2 影响声动力学疗法的主要因素 |
1.2.1 超声波 |
1.2.2 声敏剂 |
1.2.3 其他 |
1.3 声动力学疗法抗肿瘤的作用机制 |
1.3.1 超声空化效应 |
1.3.2 单线态氧机制 |
1.3.3 自由基理论 |
1.3.4 诱导细胞凋亡 |
1.4 声动力学疗法的发展方向 |
第2章 论文的立论依据、内容及目的意义 |
第3章 超声激活血卟啉对艾氏腹水瘤细胞凋亡的相关研究 |
3.1 超声激活血卟啉对艾氏腹水瘤细胞相对存活率的影响 |
3.2 超声激活血卟啉对艾氏腹水瘤细胞的形态学研究 |
3.2.1 超声激活血卟啉对艾氏腹水瘤细胞的扫描电镜观察 |
3.2.2 超声激活血卟啉对艾氏腹水瘤细胞的透射电镜观察 |
3.2.3 荧光显微镜观察声动力处理后细胞核显微结构的变化 |
3.3 超声激活血卟啉对艾氏腹水瘤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Fas、FasL、Caspase-8的检测 |
3.4 超声激活血卟啉对艾氏腹水瘤细胞FADD蛋白转定位的研究 |
3.5 超声激活血卟啉对艾氏腹水瘤细胞Na~+-K~+-ATPase、Ca~(2+)+Mg~(2+)-ATPase活力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及图版说明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超声激活血卟啉声动力作用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超声激活血卟啉抑制绒毛尿囊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参数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超声激活血卟啉抑制绒毛尿囊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超声激活血卟啉声动力作用抑制绒毛尿囊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机理探索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参研项目等 |
(5)血卟啉单甲醚声动力作用对大鼠骨肉瘤细胞的抑制效应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正文题名:血卟啉单甲醚声动力作用对大鼠骨肉瘤细胞的抑制效应及其机制研究 |
前言 |
第一部分 血卟啉单甲醚声动力作用对大鼠骨肉瘤细胞UMR-106 的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血卟啉单甲醚声动力作用对大鼠骨肉瘤细胞UMR-106 的抑制效应及其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血卟啉单甲醚声动力作用对大鼠UMR-106 细胞移植瘤的抑制效应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文献综述1 |
文献综述2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参研项目等 |
(6)超声激活血卟啉对三种不同腹水瘤细胞膜形态结构及其流动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声动力疗法抗癌研究概述 |
1 声动力疗法 |
2 超声及其超声作用的物理机制 |
2.1 超声 |
2.2 热效应 |
2.3 空化效应 |
2.4 单线态氧理论 |
2.5 自由基理论 |
2.6 超声的生物学效应 |
3 声敏剂及其特性 |
3.1 血卟啉衍生物的化学结构 |
3.2 血卟啉衍生物的生化性质 |
4 肿瘤与细胞凋亡 |
4.1 肿瘤的生物学特征 |
4.2 细胞凋亡 |
4.3 声动力疗法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
4.4 声动力疗法诱导细胞凋亡的模式 |
4.5 细胞凋亡的检测 |
4.5.1 形态学观测 |
4.5.2 荧光染料双重染色法 |
4.5.3 细胞骨架的检测 |
4.5.4 DNA凝胶电泳 |
4.5.5 流式细胞仪检测 |
4.5.6 TUNEL法 |
4.5.7 彗星电泳法 |
5 超声激活血卟啉杀伤肿瘤细胞的部位 |
5.1 生物膜 |
5.2 DNA |
5.3 酶 |
5.4 其他靶分子 |
6 超声激活血卟啉抗肿瘤的研究进展 |
7 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
7.1 原子力显微镜的概述 |
7.2 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
7.3 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模式 |
7.3.1 接触模式 |
7.3.2 非接触模式 |
7.3.3 轻敲模式 |
7.4 原子力显微镜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
7.5 原子力显微镜在细胞生物学中的应用 |
7.5.1 细胞表面特性 |
7.5.2 细胞骨架 |
7.5.3 细胞生物过程 |
7.5.4 细胞表面受体 |
7.5.5 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
第二章 研究论文的立论依据、内容及目的意义 |
第三章 超声激活血卟啉对三种不同腹水瘤细胞膜形态结构的影响 |
1 声动力疗法对腹水型S180肿瘤细胞膜形态结构影响的观察 |
2 声动力疗法对腹水型艾氏肿瘤细胞膜形态结构影响的观察 |
3 声动力疗法对腹水型H-22肿瘤细胞膜形态结构影响的观察 |
4 讨论 |
第四章 超声激活血卟啉对三种不同腹水瘤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 |
1 声动力疗法处理对S180肿瘤细胞膜流动性影响的研究 |
2 声动力疗法处理对艾氏肿瘤细胞膜流动性影响的研究 |
3 声动力疗法处理对H-22肿瘤细胞膜流动性影响的研究 |
4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图版及图版说明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原卟啉IX-声动力学疗法对S180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声动力学疗法的提出及研究进展 |
1 超声及其生物学机制 |
1.1 超声的生物学效应 |
1.2 超声在治疗肿瘤中的应用 |
1.3 超声在基因治疗中的研究 |
2 声敏剂的概述 |
2.1 声敏剂的特征及其发展 |
2.2 声敏剂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
3 声动力学疗法的研究进展 |
4 声动力学疗法治疗肿瘤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
4.1 声动力学疗法抗肿瘤的机理 |
4.2 声动力学疗法的影响因素及改进 |
第二章 研究论文的立论依据、内容及目的意义 |
第三章 原卟啉Ⅸ—声动力学疗法对在体S180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效应研究 |
1 原卟啉Ⅸ的特性概述 |
1.1 原卟啉Ⅸ的荧光光谱测定 |
1.2 原卟啉Ⅸ在荷瘤S180小鼠体内分布的实验研究 |
2 聚焦超声结合原卟啉Ⅸ对在体S180肉瘤的生长抑制效应 |
2.1 超声强度参数对S180肉瘤的生长抑制效应影响 |
2.2 原卟啉Ⅸ剂量浓度对S180肉瘤的生长抑制作用 |
2.3 聚焦超声结合原卟啉Ⅸ对在体S180肿瘤细胞生长曲线研究 |
2.4 聚焦超声结合原卟啉Ⅸ对荷瘤S180小鼠存活期的影响 |
2.5 聚焦超声结合原卟啉Ⅸ损伤S180肿瘤组织的透射电镜观察 |
第四章 原卟啉Ⅸ—声动力学疗法对离体S180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研究 |
1 聚焦超声结合原卟啉Ⅸ杀伤S180肿瘤细胞的实验参数筛选 |
1.1 不同强度的聚焦超声对S180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
1.2 超声结合不同浓度的原卟啉Ⅸ对S180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
1.3 超声作用时间对S180肿瘤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1.4 聚焦超声结合原卟啉Ⅸ对离体S180肿瘤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2 聚焦超声结合原卟啉Ⅸ对S180肿瘤细胞的形态学研究 |
2.1 聚焦超声结合原卟啉Ⅸ对离体S180肿瘤细胞的扫描电镜观察 |
2.2 聚焦超声结合原卟啉Ⅸ对离体S180肿瘤细胞的透射电镜观察 |
第五章 原卟啉Ⅸ—声动力学疗法损伤S180肿瘤细胞的生物学机制初探 |
1 原卟啉Ⅸ—声动力学疗法对S180肿瘤细胞悬液中活性氧自由基含量的影响 |
2 自由基清除剂对超声激活原卟啉Ⅸ杀伤S180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 |
3 原卟啉Ⅸ—声动力学疗法对S180肿瘤细胞的氧化损伤作用 |
3.1 聚焦超声结合原卟啉Ⅸ对S180肿瘤细胞的脂质过氧化影响 |
3.2 聚焦超声结合原卟啉Ⅸ对S180肿瘤细胞膜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4 原卟啉Ⅸ—声动力学疗法对S180肿瘤细胞的抗氧化能力研究 |
4.1 聚焦超声激活原卟啉Ⅸ对S180肿瘤细胞内几种关键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超声激活血卟啉对H22肿瘤细胞抑制效应的实验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超声激活血卟啉抗肿瘤效应的研究概述 |
1 超声波 |
1.1 超声波概念 |
1.2 超声波作用机制 |
1.3 超声应用 |
2 血卟啉 |
2.1 血卟啉概念 |
2.2 血卟啉理化特征 |
2.3 血卟啉应用 |
3 声动力学疗法 |
3.1 声动力学疗法的提出 |
3.2 声动力学疗法的研究 |
3.3 声动力学疗法的机制 |
第二章 论文的立论依据,内容及目的意义 |
第三章 超声激活血卟啉对离体H22肿瘤细胞抑制效应实验研究 |
1 超声强度及血卟啉浓度参数筛选 |
1.1 超声对H22肿瘤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1.1.1 不同强度超声对H22肿瘤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1.1.2 讨论 |
1.2 超声激活血卟啉对H22肿瘤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1.2.1 血卟啉在H22肿瘤细胞中的富集实验 |
1.2.1.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1.2.1.2 不同浓度血卟啉在H22肿瘤细胞中的富集 |
1.2.1.3 讨论 |
1.2.2 超声结合不同浓度血卟啉对H22肿瘤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1.2.2.1 超声结合不同浓度血卟啉对H22肿瘤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1.2.2.2 讨论 |
2 超声激活血卟啉对H22肿瘤细胞抑制效应机理初探 |
2.1 超声激活血卟啉处理H22肿瘤细胞后形态学观察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实验装置与仪器 |
2.1.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2.1.4 结果与讨论 |
2.2 超声激活血卟啉处理后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2.2.1 四种凋亡相关蛋白的动态表达变化检测 |
2.2.2 讨论 |
第四章 超声激活血卟啉对在体H22肿瘤细胞抑制效应实验研究 |
1 小鼠H22肝癌实体瘤模型的建立 |
1.1 小鼠H22肝癌实体瘤模型的建立 |
1.2 讨论 |
2 超声激活血卟啉对H22荷瘤小鼠的生长抑制的影响 |
2.1 超声激活血卟啉对H22荷瘤小鼠的生长抑制的影响 |
2.2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图版及图版说明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声动力疗法医学应用及其生物学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声动力医学应用 |
1.1 声动力学疗法治疗肿瘤 |
1.2 声动力抗血管成形术 (PTA) 后再狭窄 |
2 声动力作用的生物学机制 |
2.1 细胞损伤 |
2.2 细胞凋亡 (apoptosis) |
2.3 抑制新生内膜增生 |
2.4 抗新生血管形成 |
3 展望 |
(10)声动力疗法对腹水型S180肿瘤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声动力疗法研究进展 |
1 超声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及作用机制 |
1.1 超声对在体肿瘤细胞的作用 |
1.2 超声对离体肿瘤细胞的作用 |
1.3 超声结合物理因子的生物学效应 |
1.4 超声结合化学因子的生物学效应 |
2 声动力疗法的实验研究 |
2.1 作为声敏剂的抗癌药物 |
2.2 卟啉类声敏剂 |
2.3 其它声敏剂 |
2.4 提高声动力疗法的物理方法 |
2.5 声动力疗法对其它疾病的治疗 |
3 声动力疗法的机制 |
3.1 流体动力压力 |
3.2 氢氧自由基产生的声化学作用 |
3.3 单线态氧产生的声化学作用 |
3.4 其它自由基产生的声化学作用 |
4 声动力疗法与细胞凋亡 |
4.1 细胞凋亡 |
4.2 细胞凋亡与肿瘤 |
4.3 活性氧与细胞凋亡 |
4.4 声动力学疗法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第二章 研究论文的立论依据、内容及目的意义 |
第三章 声动力疗法处理S180肿瘤细胞的实验参数筛选 |
1 血卟啉在S180肿瘤细胞中富集的实验研究 |
1.1 血卟啉标准曲线的绘制 |
1.2 血卟啉在S180肿瘤细胞中的富集实验 |
1.3 讨论 |
2 不同强度超声结合血卟啉对S180肿瘤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2.1 不同强度超声结合血卟啉对不同浓度肿瘤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2.2 声动力处理后不同时间段肿瘤细胞的存活率 |
2.3 讨论 |
第四章 声动力疗法对S180肿瘤细胞膜作用的研究 |
1 声动力疗法对S180肿瘤细胞膜蛋白作用的研究 |
1.1 声动力疗法对S180肿瘤细胞膜受体EGFR、Ras、Fas、FasL作用的研究 |
1.2 声动力疗法对S180肿瘤细胞膜酶腺苷酸坏化酶(ACL酶)和鸟苷酸环化酶(GCL酶)活性作用的研究 |
1.3 讨论 |
2 声动力疗法对S180肿瘤细胞膜脂作用的研究 |
2.1 声动力疗法处理对S180肿瘤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程度的研究 |
2.2 声动力疗法处理对S180肿瘤细胞游离脂肪酸含量的研究 |
2.3 声动力疗法处理对S180肿瘤细胞膜流动性影响的研究 |
2.4 相关性检验 |
2.5 讨论 |
第五章 声动力诱导S180肿瘤细胞凋亡通路的研究 |
1 声动力处理对S180肿瘤细胞 Caspase-8和 Caspase-3蛋白表达的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
2 Annexin V-PI荧光双染法观察处理后S180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 |
3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图版及图版说明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超声激活血卟啉对在体艾氏腹水肉瘤的抑制(论文参考文献)
- [1]二氢卟吩e6介导的声光联合疗法对小鼠乳腺癌4T1细胞杀伤效应的研究[D]. 李清.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4)
- [2]声动力学疗法对艾氏腹水瘤细胞骨架的影响[D]. 赵霞. 陕西师范大学, 2008(06)
- [3]超声激活血卟啉诱导艾氏腹水瘤细胞凋亡的相关研究[D]. 巩丽艳. 陕西师范大学, 2008(06)
- [4]超声激活血卟啉声动力作用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D]. 王静. 重庆医科大学, 2008(01)
- [5]血卟啉单甲醚声动力作用对大鼠骨肉瘤细胞的抑制效应及其机制研究[D]. 田泽丹. 重庆医科大学, 2008(12)
- [6]超声激活血卟啉对三种不同腹水瘤细胞膜形态结构及其流动性的影响[D]. 王莉. 陕西师范大学, 2007(02)
- [7]原卟啉IX-声动力学疗法对S180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研究[D]. 王筱冰. 陕西师范大学, 2007(01)
- [8]超声激活血卟啉对H22肿瘤细胞抑制效应的实验初探[D]. 王艳. 陕西师范大学, 2007(02)
- [9]声动力疗法医学应用及其生物学效应[J]. 王静,王志刚,许川山.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6(12)
- [10]声动力疗法对腹水型S180肿瘤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的影响[D]. 汤薇. 陕西师范大学, 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