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书馆馆员在线服务实施“首问负责制”是网络图书馆的重点(论文文献综述)
曹晓旭[1](2020)在《基于高职院校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思政教育模式构建》文中研究说明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嵌入思政教育既是思政教育改革的需求,也是图书馆转型发展的需求。通过分析国内外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理论内涵与实践案例,发现构建高职院校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思政教育模式有显着意义。因此,可以通过强化团队建设、提升馆员服务能力,加强宣传合作、转变师生用户观念,完善资源建设、服务师生产学研教,突破物理空间、打造功能延伸平台等途径构建高职院校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思政教育模式。
李晶[2](2019)在《胜任力模型在省级公共图书馆招聘中的应用研究 ——以HB省图书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胜任力的人员招聘的核心思想是根据在岗位上表现出色员工所显露的胜任力特征来拟定应聘要求,选拔出最合适组织的人才并形成绩效评价的科学标准。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员招聘找到具有这些特质的馆员,既能降低招聘疏漏产生的概率与风险,也减轻了入职后员工培训的负担与开销。另外此种招聘方法更擅长考察求职动机、个性等隐性特征,评价鉴别结果更全面,而且这些素质特征又是难以培训和改进的,最具有选拔的经济价值。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该课题的出发点以及现有研究成果,并指出本论文希望能通过自身研究达到的目的和创新点;其次对胜任力、人力资源招聘相关概念理论予以介绍,包括核心概念解析以及相关理论的分析。接着,再对HB省图书馆情况进行概括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现阶段HB省图书馆人员队伍暴露出的各类问题并分析原因;第四,深入探讨胜任力运用于解决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招聘问题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为后续从胜任力视角提出应对策略提供可靠支撑。再者,结合HB省图书馆招聘实际,通过运用各种研究手段,建立起了HB省图书馆员工招聘通用胜任力模型,且具体阐释了模型中各个要素的含义与要求;最后本文结合图书馆招聘体系应用目标与招聘通用胜任力模型提出了进一步应用HB省图书馆招聘体系的对策,包括有:基于胜任力特征系统培训招聘人员、基于胜任力特征优化馆员队伍结构、基于胜任力特征完善员工评价体系,增加招聘手段和渠道、基于胜任力特征科学预测未来馆员需求,编制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基于胜任力特征明确内部竞聘标准,规范竞聘流程和基于胜任力特征深刻总结评价招聘效果。通过本文的研究,一方面希望能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做好职业规划,达到招聘体系应用的目的,另一方面还期望加深胜任力模型在公共部门应用的探究,增强招聘本领,为提升HB省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推动HB省图书馆乃至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肖新平[3](2019)在《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研究 ——基于组织文化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聚焦于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制度与考核实效之间的偏差问题或曰考核制度为何难以全面落实和取得预期或理想的效果。针对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问题进行实地研究与组织文化的分析,结合政府组织发展趋势及基层公务员自身的时代特征及中国公共行政的组织文化特质,提出提升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有效性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采用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的方法获取有关资料,以X市政务中心及该市N部门的考核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叙事分析、文本分析、个案分析、跨学科研究以及比较、归纳等。缘起于美国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实践主要借用与学习了西方企业管理的经验做法,主张用企业家精神改革公共部门与重塑政府。诚然,这种做法有其现实的效用与价值,然而这一理论源于企业管理、产生自美国而本身无法摆脱固有的企业文化与美国文化特质。由于公私部门性质与中美国家文化的差异,以重塑政府与企业家精神为主导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绩效考核应用于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双重的“组织文化不适应”,即与公共部门组织文化及国家宏观组织文化的不匹配、不契合,并产生经验借鉴、接受与阐释过程的变异与误读等认知偏差,从而导致考核制度难以取得预期与应有的实效。本研究从公私部门的组织文化差异与中西国家宏观组织文化即国家文化差异两种视角进行比较研究,力求对于我国基层公务员考核进行比较客观、全面、系统、深入的组织文化解读与阐释。研究价值: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通过整合沙因与霍夫斯泰德的组织文化理论并将其变通作为论文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我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问题存在从组织文化的三个层面进行阐释,同时对于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工具与理论来源即新公共管理及绩效管理进行分析;研究的实践价值在于以个案分析为视角考察2007-2017年十年间X市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发展、演变及其问题的根源,提出建设适应中国公务员考核管理的组织文化的对策建议,如优化公务员考核管理的总体设计、深化对人性向善管理假设的认知、树立以人为本的公务员管理价值导向、提高公务员对考核的知情参与及自我管理、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组织文化建设等,这些建议有助于深化各方对于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认知,并为今后各地基层公务员的考核管理提供启示、经验借鉴以及具体的改进举措,更好促进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实效的提升。研究主要创新点:1.理论创新。鉴于沙因与霍夫斯泰德组织文化理论彼此的相似相容与互补性,将他们加以整合、变通应用,沙因组织文化三个层次基础上,将潜在基本假设层面与国家文化维度对应,并鉴于中国传统社会建立在差序格局与熟人社会基础上人际关系对于考核的重要影响,将性别维度替换为特殊主义维度,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分析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2.阐释创新。公共部门组织文化的特质在于其任务与职责的公共性,这决定了其所追求的信念与价值观;同时,论证了中国公共行政的组织文化特质在于集体主义的文化倾向,核心是中和思想。3.考核理念的创新。提出人性向善的管理假设与四类人性假设及“去考核”、“考核替代”、“公务员自我管理”等。4.考核举措创新。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三级分类管理;德能勤绩廉考核指标具体内容的细化;考核中公务员合法权益的维护与救济;讨论领导与上级交办的其他事项的规范管理;X市考核经验与启示。研究结论:本文研究了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制度的实践及问题,得出考核制度之所以难以取得预期与应有实效的原因在于:借鉴企业管理做法的外来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应用于中国公务员考核时遭遇了双重的文化不适应,即公私部门组织文化与中西方国家文化的本质差异导致的对于该理论的理念与考核工具接受与阐释过程的变异、误读与认知偏差。公共部门工作职责与任务的公共性决定了其所信奉的信念与价值观与新公共管理主张的竞争、效率、成本、收益、顾客导向等价值理念及理性经济人假设等共享文化假设的不匹配;中国公共行政的组织文化特质在于中国国家文化的集体主义倾向。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与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国集体主义的生活与生产方式,集体生活与劳作需要家族成员协作与家长的统领,产生了尊卑与亲疏的差序格局,进而形成高权力距离、特殊主义以及长期导向等国家文化特点。
王蔚[4](2019)在《基于质量管理方法的图书馆服务质量提升研究 ——以HZ党校图书馆为例》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党校图书馆作为党校的文献情报信息中心,如何能更好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变革。图书馆现有的组织结构、服务内容以及读者的期望都出现了极大的变化,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模式、质量、层次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多元化趋势明显,对图书馆服务质量产生一定程度影响的因素也愈加的多和复杂,原有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适时对图书馆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将质量管理所形成的相关模式实现全面的引入,同时在于与图书馆相关的诸多工作任务对服务质量可控制体系构建评价方案,以此来推动图书馆的高效、积极发展。在研究过程中,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以及理论与实际结合等,同时运用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相关理论和方法,以HZ党校图书馆为例进行分析,经调查问卷、读者访谈等方式得到反馈,分析出当前HZ党校图书馆存在的主要是“人”、“资源”、“服务”三方面的问题,即馆员服务能力和专业素质不高;资源不能满足读者使用需求,个性化不足;服务方式单一,阅读推广不足,读者到馆率低等方面的问题,根据以上问题提出依照大数据时代发展需要修改组织架构;利用目标考核管理体系,提高馆员能力;加大宣传力度,提升读者移动信息素养;引入移动图书馆,拓展多元化系统服务;加强特色数据库建设,参与数据库共建共享;扩展数字资源访问方式等方面的服务质量提升方案,并运用PDCA方法针对HZ党校移动图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服务体系进行持续改进。目前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研究虽然在部分高校图书馆已经有所开展,但是在党校图书馆系统研究还是基本空白的。通过运用全面质量管理对HZ党校图书馆服务的研究,分析出当前HZ党校图书馆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服务质量提升方案,HZ党校图书馆在执行服务质量提升方案后,系统用户数增加,学员的学习效果得到提升,读者对图书馆提供的服务质量满意度也有所加强。
孙红萍,金小丹[5](2015)在《浅析“四项负责制”在高校图书馆的实施——以湖北工程学院图书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别从"四项负责制"的基本概念入手,阐述了在高校图书馆实施"四项负责制"的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以湖北工程学院图书馆为例,介绍了该馆倡导和推行"四项负责制"的情况,以提高图书馆整体服务质量。
陈亚泽[6](2013)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首问负责制的应用策略探析》文中研究指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我们图书馆员在借助先进科学技术方式服务于读者的同时也要坚持人性化服务。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首问负责制"的基本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本文旨在探究这种变化,用来更好的服务于读者。
钟永恒[7](2013)在《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研究》文中认为一流的科研教学需要一流的信息情报支撑。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进,自主创新、科研教学对文献信息保障及其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为科研教学支撑机构的图书馆一直跟踪研究用户新需求、新环境,不断采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不仅不断完善普通基础服务,而且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供知识服务。学科化服务是知识服务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科化服务是专业化、个性化、知识化的服务。在环境和需求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如何不断提升学科化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可持续深入开展学科化服务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课题。学科化服务面临诸多问题,其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实现对学科化服务团队和成员乃至用户对象在学科化服务过程中使用和产生的各种知识、技能、方法、经验等的有效管理,实现共享,促进学科化服务的规范化、流程化、高效率。因为:①学科化服务实践探索领先于学科化服务理论发展,需要系统研究学科化服务的理论体系。本文力求在对学科化服务实践经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发现共性规律,系统梳理学科化服务基础理论知识,构建学科化服务知识理论体系,为学科化服务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有效支撑。②学科化服务的专业化、知识化特色,使得学科化服务过程产生的大量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成为重要的知识资产和学科化服务发展的基础积累,需要进行管理和共享。本文利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梳理学科化服务流程,通过对学科化服务流程各个阶段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有效管理,构建学科化服务知识管理体系。③学科化服务的个性化特色,使得学科馆员服务在服务质量和效率上呈现个性分明、水平不一、质量不同的现象,需要探索学科化服务团队和用户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共享化,实现学科化服务的知识管理,提升学科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本文开展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研究,探索基于知识管理的学科化服务体系和机制建设,将有利于对学科化服务各要素进行知识管理,构建和完善学科化服务知识库,使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共享化,促进学科馆员团队建设,提升学科化服务水平和能力。本文将“理论研究和实证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从理论上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学科化服务体系,运用知识管理理念对学科化服务显隐性知识进行有效管理,也将结合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以下简称“国科图”)的学科化服务实践,总结经验教训,为国科图学科化服务的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为学科化服务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本文内容框架除绪论和结论展望部分外,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基础理论研究,包括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学科化服务基本要素、学科化服务的基本内容及基于知识管理的学科化服务系统框架等(由第二章和第三章构成):第二部分,研究学科化服务显性知识管理与隐性知识挖掘(由第四章和第五章构成);第三部分,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学科化服务保障机制,包括战略定位、制度建设、团队建设和技术支撑等(由第六章构成);第四部分,探索学科化服务未来发展趋势,并结合国科图学科化服务的实践,深入研究经验教训,谋划国科图学科化服务未来发展(由第七章构成)。通过本文的研究,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学科化服务的实践经验,为学科化服务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构建了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理论体系,形成了学科化服务知识地图,使学科化服务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共享化,对学科化服务知识体系进行有效管理。探索了新信息环境下学科化服务的未来发展方向,满足用户日益复杂化的学科化服务需求,为未来学科化服务事业的发展提供有效参考。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丰富了学科化服务的理论体系。本文不仅系统地研究了学科化服务的内涵、基础要素及服务内容等基本理论,还通过对学科化服务的功能和结构的研究,构建了基于知识管理的学科化服务系统框架,并通过对框架中子系统和保障体系的研究,构建了基于知识管理的学科化服务系统。②将知识管理理论应用于学科化服务的研究。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对学科化服务全过程进行系统梳理,对各类成果进行有效管理。学科化服务实践探索领先于学科化服务理论发展。本文力求在对学科化服务实践经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发现共性,构建学科化服务知识体系,为学科化服务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有效支撑。本文将知识管理理论中的隐性知识转移转化理论引入学科化服务研究中,挖掘学科化服务团队,学科馆员自身及用户的隐性知识,使学科化服务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共享化,提高学科化服务质量和效率
马娴[8](2012)在《中南六省区211工程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中南六省211工程17所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现状的调查及调查结果分析,指出中南六省211工程院校图书馆需要建立大资源与大信息服务体系、多元化服务方式体系、信息公共服务能力与合作共享体系、专家馆员培育与宣传营销体系等措施,提升中南六省区211工程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
陈洁,章昌平,周力青[9](2011)在《试论高校图书馆的首问负责制》文中提出从首问负责制的基本概念入手,阐述了在高校图书馆推行首问负责制的意义和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高校图书馆首问负责制的基本内容及基本流程,为高校图书馆推行首问负责制提供参考。
李伟[10](2011)在《图书馆之“首问负责制”研究:基于中文期刊数据库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对四个中文期刊数据库收录关于图书馆之"首问负责制"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和简要分析;概述了图书馆实施"首问负责制"的情况,论述了图书馆之"首问负责制"的内涵和形式;将数据分为相关论文和专论论文,主要对专论论文中图书馆之"首问负责制"的要求、原则、意义和措施进行统计和归纳,提出了图书馆实施"首问负责制"的两点思考性建议。
二、图书馆馆员在线服务实施“首问负责制”是网络图书馆的重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图书馆馆员在线服务实施“首问负责制”是网络图书馆的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高职院校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思政教育模式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嵌入思政教育的内外需求分析 |
(一)外部需求:思政教育改革 |
(二)内部需求:图书馆转型发展 |
三、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实践案例 |
(一)国外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服务典型案例 |
1. 杜克大学图书馆。 |
2. 刘易斯堡学院图书馆。 |
(二)国内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服务探索案例 |
1. 厦门大学图书馆的运用实践。 |
2. 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试点创新。 |
四、高职院校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思政教育模式构建 |
(一)强化团队建设,提升馆员服务能力 |
(二)加强宣传合作,转变师生用户观念 |
(三)完善资源建设,服务师生产学研教 |
(四)突破物理空间,打造功能延伸平台 |
五、结语 |
(2)胜任力模型在省级公共图书馆招聘中的应用研究 ——以HB省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研究思路 |
五、创新点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相关概念内涵界定 |
一、公共图书馆 |
二、胜任力 |
三、胜任力模型 |
四、人力资源招聘 |
五、人力资源招聘体系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及其应用分析 |
一、胜任力理论及其分析 |
二、员工招聘理论及其分析 |
三、人员配置理论及其分析 |
第二章 HB省图书馆员工招聘现状、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一节 HB省图书馆员工招聘现状 |
一、HB省图书馆招聘制度现状 |
二、HB省图书馆近年来员工招聘情况 |
三、HB省图书馆招聘成效 |
第二节 HB省图书馆员工招聘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
一、招聘制度与体系不健全 |
二、招聘过程缺乏科学性和依据 |
三、招聘手段无法满足人才需求 |
第三节 HB省图书馆员工招聘体系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资金支持欠缺致使人员招聘预算偏紧 |
二、体系陈旧和能力观念薄弱并存 |
三、现有招聘体系对员工胜任力特征甄别力度不足 |
第三章 HB省图书馆员工胜任力模型构建依据与过程分析 |
第一节 构建胜任力模型的依据 |
一、HB省图书馆构建胜任力模型之必要性 |
二、HB省图书馆构建胜任力模型之可行性 |
第二节 员工通用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
一、HB省图书馆通用胜任力模型构建的步骤 |
二、员工招聘通用胜任力模型构建 |
第四章 胜任力模型在HB省图书馆招聘中应用对策分析 |
第一节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
一、指导思想 |
二、基本原则 |
三、优化目标 |
第二节 应用对策 |
一、基于胜任力特征系统培训招聘人员 |
二、基于胜任力特征优化馆员队伍结构 |
三、基于胜任力特征完善员工评价体系和增加招聘手段和渠道 |
四、基于胜任力特征预测馆员需求和编制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 |
五、基于胜任力特征明确内部竞聘标准和规范竞聘流程 |
六、基于胜任力特征深刻总结评价招聘效果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HB省图书馆馆员行为事件访谈法访谈提纲 |
附录2 HB省图书馆馆员通用胜任力调查问卷 |
附录3 HB省图书馆员工招聘通用胜任力模型 |
致谢 |
(3)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研究 ——基于组织文化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
一、研究对象界定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研究背景与目的、价值及方法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价值 |
四、研究方法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基层公务员考核已有文献研究统计分析 |
二、我国公务员考核的作用与成效 |
三、我国公务员考核管理存在问题的研究 |
四、我国公务员考核管理问题存在原因的研究 |
五、改进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建议及其问题 |
六、古今中外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启示与借鉴 |
第四节 理论基础:组织文化相关理论 |
一、文化与组织文化的概念 |
二、沙因的组织文化理论 |
三、霍夫斯泰德的组织文化理论 |
四、应用理论的适用性与可行性 |
五、本研究的理论分析与内容框架 |
第二章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个案 |
第一节 X市政务服务中心的考核管理 |
一、X市政务中心相关情况介绍 |
二、X市政务中心的考核管理 |
三、X市政务中心考核过程诸要素 |
四、X市政务中心考核制度执行中遇到的问题 |
第二节 X市N局的考核管理 |
一、X市N局相关情况介绍 |
二、X市N局的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 |
三、X市N局的晋升考核 |
四、X市的其他考核 |
第三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中的问责 |
一、四类问责的案例 |
二、对不负责任现象的态度的调查 |
本章小结: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中的矛盾性 |
第三章 基层公务员考核制度的现实效果 |
第一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实践存在的问题 |
一、基层公务员考核存在的突出问题 |
二、基层公务员考核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
三、基层公务员考核规定与考核实践的差距 |
第二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启示 |
一、考核制度的持续改进至关重要 |
二、考核奖惩与问责的得当公正至关重要 |
三、行政审批局的模式需辩证全面看待 |
四、人事绩效考核管理需审慎引入第三方评估 |
五、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其他启示 |
本章小结:基层公务员考核制度整体设计的思考 |
第四章 公私比较:信念与价值观对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影响 |
第一节 对新公共管理考核管理理念的认知与接受 |
一、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观念与理论的来源 |
二、如何看待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绩效考核工具 |
三、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理念的差异与联系 |
四、中国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考核工具的接受与认知偏差 |
第二节 公私部门考核管理价值理念追求的差异 |
一、强调竞争与协作协同的差异 |
二、顾客导向与公共治理导向的差异 |
三、效率、成本、收益与多重价值目标的差异 |
四、绩效结果导向与公共事务的被动性、延续性的差异 |
五、领导者及奖惩激励的权限、结果差异 |
小结:绩效考核问题存在有其必然性 |
第三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原则要求与具体操作间的偏差 |
一、考核要素的客观公正与有效合理问题 |
二、考核实施中的公平与合理问题 |
三、业绩评比的可测量性与可比性问题 |
四、考核中的形式主义问题 |
五、小结:应对基层公务员考核的“表现主义” |
第四节 公私部门组织文化的本质差异:公共性及其体现 |
一、公务员任务职责的多样性与公共责任问责之难 |
二、公务员社会角色与自我形象的公共性 |
三、公共部门内部人际关系的公共性 |
四、公务员管理经验与领导艺术的必要性 |
五、公私部门组织文化差异的根源 |
本章小结:新公共管理理念与公共部门价值追寻的貌合神离 |
第五章 中西比较:共享文化假设对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影响 |
第一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问题存在的国家文化阐释 |
一、集体主义倾向与考核的竞争评比 |
二、特殊主义的中和与考核的客观公正 |
三、长期导向与人际关系的克制隐忍 |
四、高权力距离倾向与领导的重要作用 |
五、不确定性规避维度与考核结果的测评 |
六、小结 |
第二节 新公共管理理论传播与接受的变异 |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适用的“美国情境” |
二、管理者与理论家自带的文化特性 |
三、理论在中国接受的文化土壤 |
四、变异: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实际效果 |
第三节 问题根源:考核指导理念与国家文化的不匹配 |
一、中西方国家文化的比较 |
二、中西方国家文化差异的根源 |
三、中国国家文化的特质:集体主义文化 |
本章小结:共享潜在基本假设对于民族认知模式的塑造 |
第六章 建设适应中国公务员考核管理的组织文化 |
第一节 优化公务员考核管理制度的总体设计 |
一、客观辩证认识考核的作用与功能 |
二、整体全面认识考核的宗旨与价值 |
三、科学规范考核分类 |
四、系统设计考核指标各要素 |
第二节 深化对人性向善管理假设与理念的认知 |
一、人性的复杂与变化 |
二、人性层次与比例的差异和人性假设 |
三、应有的管理潜在假设:人性可变与人性向善 |
四、人性假设与灰度管理 |
第三节 树立以人为本的公务员管理的价值与观念 |
一、现代管理要求以人为本的赋能型组织 |
二、组织成员期待以人为本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
三、基层公务员权益维护需要以人为本的组织的强力支持 |
四、以人为本的管理需要制度的精细化与人性化 |
第四节 提高公务员对考核管理的知情、参与和自我管理 |
一、职工主动建言及其实效 |
二、适度适时授权职工参与 |
三、自我管理与自我效能感 |
四、基层公务员的需求特性与考核激励效果的有限性 |
第五节 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政府组织文化建设 |
一、客观认识传统文化与基层公务员考核的关系 |
二、行政组织文化的特征与重要作用 |
三、传统优秀文化的契合传承与转化应用 |
本章小结:提升考核管理有效性需要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公务员考核实效取决于诸多因素的合力 |
第二节 组织文化对公务员考核实效的双重影响 |
一、基层公务员考核问题存在的原因 |
二、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问题的组织文化阐释 |
三、理论的传播——接受与阐释——变异 |
四、结论 |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三节 未来中国公务员考核管理 |
一、未来我国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
二、未来公务员个体职业发展的需求 |
三、中国公共行政组织文化发展的趋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4)基于质量管理方法的图书馆服务质量提升研究 ——以HZ党校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与研究框架 |
1.3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及理论方法 |
2.1.1 图书馆服务质量及评价 |
2.1.2 质量管理 |
2.2 国内外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研究现状 |
2.2.1 国外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研究 |
2.2.2 国内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研究 |
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三章 HZ党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现状分析 |
3.1 HZ党校图书馆情况介绍 |
3.2 HZ党校图书馆人员情况调查 |
3.3 图书馆资源与服务情况调查分析 |
3.3.1 调查样本的选择 |
3.3.2 由问卷样本分析图书馆资源满意度情况 |
3.3.3 由问卷样本分析图书馆服务满意度情况 |
3.4 HZ党校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提升服务分析 |
3.4.1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目标和准备 |
3.4.2 图书馆目前服务情况分析 |
3.5 HZ党校图书馆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5.1 HZ党校图书馆服务存在的问题 |
3.5.2 造成HZ党校图书馆服务质量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第四章 HZ党校图书馆服务质量提升策略 |
4.1 党校图书馆读者的特点 |
4.2 HZ党校图书馆服务质量提升的方案 |
4.2.1 人员结构管理质量提升 |
4.2.2 资源建设管理质量提升 |
4.2.3 服务管理质量提升 |
第五章 HZ党校图书馆服务质量提升落实措施 |
5.1 制定移动图书馆实施计划(P阶段) |
5.1.1 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
5.1.2 方案设计思路 |
5.2 制定移动图书馆实施方案(D阶段) |
5.2.1 制定计划方案的基本步骤 |
5.2.2 移动图书馆解决方案的选择 |
5.2.3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方案 |
5.3 检查移动图书馆实施方案执行情况(C阶段) |
5.3.1 开发模式单一,没有体现个性化元素 |
5.3.2 宣传力度较弱,用户认知程度偏低 |
5.3.3 服务缺乏针对性,服务功能不全面 |
5.3.4 数字资源集成性差,多数服务利用受限制 |
5.3.5 效益不明显,对服务质量提升没有体现 |
5.4 改善移动图书馆提升服务质量实施方案(A阶段) |
5.4.1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用户移动信息素养 |
5.4.2 扩展数字资源集成性,提升资源整合能力 |
5.4.3 优化用户终端界面设计 |
5.4.4 加强馆员培训,建立学科馆员制度 |
5.5 实施方案调整后对服务质量的优化 |
5.5.1 个性化展示 |
5.5.2 增强培训 |
5.5.3 应用新设备 |
5.5.4 学科馆员服务 |
5.6 结论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浅析“四项负责制”在高校图书馆的实施——以湖北工程学院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首问负责制的工作内容及要求 |
1.1 首问负责制概念 |
1.2 首问负责制工作要求 |
1.3 首问负责制注意事项 |
2 首接办理制的工作内容及要求 |
2.1 首接办理制概念 |
2.2 首接办理制工作要求 |
3 限时办结制的工作内容及要求 |
3.1 限时办结制概念 |
3.2 限时办结制工作要求 |
4 牵头包办制的工作内容及要求 |
4.1 牵头包办制概念 |
4.2 牵头包办制工作要求 |
5 我馆“四项负责制”的实施 |
(6)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首问负责制的应用策略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环境下“首问负责”的内容 |
二、网络环境下“首问负责”的障碍 |
1. 人员素质和自学能力差。 |
2. 服务意识不能做到完全的以人为本。 |
3. 图书馆员本身素质参差不齐, 是实施“首问负责制”的一个很大障碍。 |
三、网络环境下执行“首问负责”的策略 |
1. 图书馆员终身学习制, 提高馆员综合素质。 |
2. 岗位职责要明确。 |
3. 建立完善的“首问负责制”的工作制度。 |
4. 建立完善的“首问负责制”的监督机制。 |
(7)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基础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基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2.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1.2.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1.2.3 国内外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结构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论文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2 基础理论 |
2.1 知识管理理论 |
2.1.1 知识的概念 |
2.1.2 知识管理的概念界定 |
2.1.3 知识管理的主要活动 |
2.1.4 知识管理工具 |
2.2 学科化服务理论 |
2.2.1 学科化服务的内涵 |
2.2.2 学科化服务基础要素 |
2.2.3 学科化服务内容概述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知识管理的学科化服务系统框架构建 |
3.1 知识管理框架模型 |
3.1.1 知识管理框架 |
3.1.2 典型知识管理框架模型 |
3.2 基于知识管理的学科化服务框架设计 |
3.2.1 学科化服务流程 |
3.2.2 学科化服务知识管理 |
3.2.3 学科化服务驱动因素 |
3.3 本章小结 |
4 学科化服务显性知识与管理 |
4.1 学科化服务需求调研 |
4.1.1 需求调研目的 |
4.1.2 需求调研内容 |
4.1.3 需求调研步骤 |
4.1.4 需求调研成果管理 |
4.2 学科资源建设 |
4.2.1 学科资源建设内容 |
4.2.2 学科信息资源建设 |
4.2.3 需求信息库建设 |
4.2.4 学科馆员-用户界面实现 |
4.3 学科化服务实现 |
4.3.1 信息资源服务嵌入科研过程 |
4.3.2 规范化开展学科信息服务 |
4.3.3 深层次开展学科情报服务 |
4.3.4 学科化服务产品设计 |
4.4 学科化服务评价 |
4.4.1 学科化服务评价的基本原则 |
4.4.2 学科化服务评价机制 |
4.4.3 学科化服务评价反馈 |
4.5 本章小结 |
5 学科化服务隐性知识挖掘 |
5.1 学科化服务隐性知识的含义与特征 |
5.1.1 学科化服务隐性知识的含义 |
5.1.2 学科化服务隐性知识的特征 |
5.2 学科化服务隐性知识的创造、存储与整合 |
5.2.1 学科化服务隐性知识的创造 |
5.2.2 学科化服务隐性知识的存储 |
5.2.3 学科化服务隐性知识的整合 |
5.3 学科化服务隐性知识的转化 |
5.3.1 学科化服务隐性知识转化模式 |
5.3.2 学科化服务隐性知识转化过程 |
5.3.3 学科化服务隐性知识转化的技术支撑 |
5.4 学科化服务隐性知识的传播与共享 |
5.4.1 隐性知识传播与共享理论 |
5.4.2 学科化服务隐性知识传播的主体与受体 |
5.4.3 学科化服务隐性知识传播的内容 |
5.4.4 学科化服务隐性知识传播的保障机制 |
5.5 学科化服务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激励机制建设 |
5.5.1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
5.5.2 营造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 |
5.6 本章小结 |
6 基于知识管理的学科化服务系统保障机制 |
6.1 战略定位 |
6.2 制度建设 |
6.3 团队建设 |
6.3.1 学科馆员的素质要求 |
6.3.2 学科馆员素质的培养与提升 |
6.4 技术支撑 |
6.5 本章小结 |
7 国科图基于知识管理的学科化服务案例分析 |
7.1 国科图学科化服务体系 |
7.1.1 国科图学科化服务需求调研实践分析 |
7.1.2 国科图学科化服务资源建设机制 |
7.1.3 国科图学科化服务实现机制 |
7.1.4 国科图学科化服务产品体系 |
7.1.5 国科图学科化服务评价机制 |
7.1.6 国科图学科化服务保障机制 |
7.2 国科图学科化服务发展趋势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8.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 |
(8)中南六省区211工程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 |
2 分析 |
2.1 信息服务栏目设置与服务方式归属问题不规范 |
2.2 信息服务内容有待加强 |
2.3 协作与新技术应用意识淡薄 |
3 建立健全中南六省区211工程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 |
3.1 大资源与大信息服务体系 |
3.2 多元化服务体系 |
3.3 信息公共服务能力体系及合作共享体系 |
3.4 专家馆员培育与宣传营销体系 |
(9)试论高校图书馆的首问负责制(论文提纲范文)
1 首问负责制概述 |
2 高校图书馆实行首问负责制的必要性 |
2.1 有利于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
2.2 有利于高校图书馆管理制度的完善 |
2.3 有利于高校图书馆改善工作人员精神面貌 |
2.4 有利于提升高校图书馆员的素质 |
3 高校图书馆首问负责制的基本内容 |
3.1 首问负责制的工作规范 |
3.2 首问负责制受理咨询和投诉的范围 |
3.3 咨询和投诉受理方式 |
4 高校图书馆首问负责制的基本程序 |
4.1 业务受理 |
4.2 业务查询 |
4.3 业务监督 |
4.4 业务反馈 |
5 结语 |
四、图书馆馆员在线服务实施“首问负责制”是网络图书馆的重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高职院校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思政教育模式构建[J]. 曹晓旭. 职教通讯, 2020(10)
- [2]胜任力模型在省级公共图书馆招聘中的应用研究 ——以HB省图书馆为例[D]. 李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3]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研究 ——基于组织文化视角[D]. 肖新平.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4]基于质量管理方法的图书馆服务质量提升研究 ——以HZ党校图书馆为例[D]. 王蔚.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
- [5]浅析“四项负责制”在高校图书馆的实施——以湖北工程学院图书馆为例[J]. 孙红萍,金小丹.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5(02)
- [6]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首问负责制的应用策略探析[J]. 陈亚泽. 现代农业, 2013(06)
- [7]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研究[D]. 钟永恒. 武汉大学, 2013(07)
- [8]中南六省区211工程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调查研究[J]. 马娴. 图书馆学研究, 2012(06)
- [9]试论高校图书馆的首问负责制[J]. 陈洁,章昌平,周力青.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36)
- [10]图书馆之“首问负责制”研究:基于中文期刊数据库的实证分析[J]. 李伟. 图书馆界, 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