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空-气相色谱分析油田水中低级醇

顶空-气相色谱分析油田水中低级醇

一、顶空-气相色谱法分析油田水中低级醇(论文文献综述)

郭栋[1](2020)在《利用蛋黄磷脂提高炸鱼和薯条香气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了蛋黄磷脂的添加对炸鱼和薯条香气的影响,采用HS-SPME-GC-MS技术和感官评价等方法研究了经磷脂处理的炸薯条和炸鱼样品中关键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变化及风味差异。研究的结果如下:(1)采用风味剖面感官分析法和排序检验法对真空油炸薯条、经蛋黄磷脂(1.0%浓度)处理的真空油炸薯条、常规油炸薯条、经蛋黄磷脂(1.0%浓度)处理的常规油炸薯条四组样品的香气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蛋黄磷脂处理的常规油炸薯条样品在所有香气属性上得分都很高,尤其是“油炸香味”和“煮熟的土豆味”两个属性。真空油炸薯条样品的香气程度最低,常规油炸薯条样品和经蛋黄磷脂处理的真空油炸薯条样品在香气特征上十分接近。排序检验法证明添加蛋黄磷脂的常规油炸薯条样品最受人喜欢,其次是未添加磷脂的常规油炸薯条样品和经蛋黄磷脂处理的真空油炸薯条样品,香气程度最低的是真空油炸薯条样品。(2)GC-MS结果表明:添加蛋黄磷脂的常规油炸薯条样品的特征性风味化合物含量最高,而真空油炸薯条样品的特征性风味化合物含量最低,经蛋黄磷脂处理的真空油炸薯条样品和常规油炸薯条样品的大部分特征性风味化合物含量无显着差异,且经蛋黄磷脂处理的真空油炸薯条样品中的丙烯酰胺的峰面积为0.0025×106低于常规油炸薯条样品(0.0337×106)的10%,证明了经蛋黄磷脂处理的真空油炸薯条具有与常规油炸薯条相似的香气特性,并仍可保持较低的丙烯酰胺含量。(3)对空白炸鱼样品、经磷脂处理的炸鱼样品、经丙氨酸&葡萄糖处理的的炸鱼样品以及同时添加磷脂和丙氨酸&葡萄糖的炸鱼样品外裹层中的含油量、水分含量和色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相同油炸条件下,单独添加磷脂和单独添加丙氨酸&葡萄糖都能使样品外裹层的含油量提高,水分含量下降,色泽变暗。同时添加磷脂和丙氨酸&葡萄糖的炸鱼样品外裹层的含油量最高达到26.1%。四组样品的水分含量在同一油炸条件下维持在10%左右,与其含油量呈负相关,但样品之间无显着性差异。色泽中L*值变化最为明显,是由于磷脂的氧化以及美拉德反应产生的色素类物质会使样品颜色加深。空白组L*值最高,其次是添加磷脂的样品,然后是经丙氨酸&葡萄糖处理的样品,而磷脂和丙氨酸&葡萄糖共同处理的样品外裹层L*值最低,证明美拉德反应对样品色泽的影响高于脂质氧化反应。(4)QDA实验结果显示经磷脂和丙氨酸&葡萄糖共同处理的样品外裹层在所有香气属性中得分最高,丙氨酸&葡萄糖单独处理的样品外裹层的烘焙和烤肉香气属性得分高于磷脂单独处理的样品组和空白组;而磷脂单独处理的样品外裹层的油脂香气属性得分高于空白组。空白对照组香气属性得分最低,说明添加蛋黄磷脂和添加丙氨酸&葡萄糖可提高炸鱼样品的整体风味。(5)GC-MS结果显示:经磷脂处理的炸鱼样品外裹层中脂质氧化产生的特征风味化合物含量增多,经丙氨酸&葡萄糖处理的炸鱼样品外裹层中美拉德反应产生的特征风味化合物的含量增多。与空白组对比,磷脂的添加使油炸气味的(E,E)-2,4-癸二烯醛的的峰面积提高了4.5倍,丙氨酸的添加使烤肉气味的2,3-二甲基吡嗪的的峰面积提高了23.4倍,经磷脂和丙氨酸&葡萄糖共同作用的样品中两种化合物的的峰面积分别提高4.8倍和23.5倍,效果更为明显。证明磷脂和丙氨酸&葡萄糖的添加促进了炸鱼样品外裹层的脂质氧化反应和美拉德反应,提高了炸鱼产品的香气。

叶思东[2](2019)在《原料药中基因毒性杂质甲醛及对氨基苯磺酸钠的检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因毒性杂质具有低浓度、高风险特征,将对人体产生强烈遗传毒性作用,且严重影响药品质量。随着监管要求的日益严格,基因毒性杂质已成为累及药品研发成本和上市时间的重要负面因素。故通过对原料药所用基本原料及可能发生的副反应进行研究,并预先检测以确定原料药中可能存在或潜在的基因毒性杂质势在必行。本研究课题源于上海市某医药公司原料药项目的子课题“原料药分析方法的开发与验证”,针对公司的生产要求和实际因素,需开发一组经济实惠的原料药基因毒性杂质分析方法,以满足双方认可的验证方案。鉴此,本文分别选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原料药中的甲醛和对氨基苯磺酸钠,并对方法进行优化。在基于基质效应和方法学验证角度的前提下,本文对两种方法分别进行了系统适用性、精密度、线性、准确度、耐用性等考察指标,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都具有较低的检测限及较好的回收率和精密度,即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可靠性,可满足检测要求。利用这两种方法检测原料药中的目标物残留量,所得结论如下:(1)对于基因毒性杂质甲醛:在样品前处理和液相色谱条件优化的基础上,再对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甲醛的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方法系统适应性和专属性良好,高效液相色谱峰型良好,与相邻峰间无干扰,加标样品保留时间与标准溶液中目标物保留时间一致;最低检测限为0.02μg/mL,定量限达0.04μg/mL;方法线性良好,线性范围为0.04-0.30μg/mL(线性相关系数r=0.9999);在高、中、低三个浓度的加标回收率试验中,平均回收率为95.0%;在重复性和中间精密度试验中,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1.8%和1.2%;在耐用性和溶液稳定性试验中,方法表现出可靠性。(2)对于潜在基因毒性杂质对氨基苯磺酸钠:在质谱和液相色谱条件选择优化的基础上,再对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对氨基苯磺酸钠的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方法系统适应性良好,目标物分离效果明显,与相邻峰间无干扰,加标样品保留时间与标准溶液中目标物保留时间一致;最低检测限为9.8680 ng/mL,定量限达29.6039 ng/mL;方法线性良好,线性范围为0.03-0.05μg/mL(线性相关系数r=0.9986);在高、中、低三个浓度的加标回收率试验中,平均回收率为84.1%;在重复性和中间精密度试验中,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7.3%和2.9%;在耐用性和溶液稳定性试验中,方法表现出可靠性。(3)经过连续四批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甲醛在原料药中的残留量为4-18 mg/kg,而对氨基苯磺酸钠在原料药中无残留。

谢含仪,林云良,张瑞凌,王珊珊,陈相峰[3](2018)在《基因毒性杂质分析方法和前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基因毒性杂质对人们的用药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由于性质活泼、稳定性差,基因毒性杂质的痕量分析极具挑战性。本文系统地介绍9种基因毒性杂质(烷基卤化物、双烷基硫酸酯、环氧化合物、肼类化合物、四甲基哌啶氧化物、芳香胺、硼酸、磺酸酯和乙酰胺)的分析方法(包括GC、LC、GC-MS和LC-MS法等)及其前处理技术(包括顶空分析法、固相萃取法和衍生化法等),为更好地选择和建立基因毒性杂质的检测方法提供重要参考。

刘雪薇,厉程,韩海云,张文鹏,陈东英[4](2018)在《药物中磺酸酯类基因毒性杂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该文概述了近10年来有关药物中基因毒性杂质监管指南的完善历程与相关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基因毒性杂质从早期的完全避免到目前的阶段化毒理学关注阈值(TTC)的风险控制理念以及各主流监管机构的具体要求。作为一类重要的基因毒性杂质,磺酸酯主要来源于磺酸及衍生物与低级醇(如甲醇、乙醇、异丙醇等)之间发生的副反应,具有化学结构类型多样化的特点。该文较为详尽地介绍了磺酸酯的形成机理和文献所采用的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并对色谱方法的选择、预处理方式、衍生化方法及相应痕量水平的灵敏度和回收率等进行了评述。由此期望为合理控制药物中磺酸酯类基因毒性杂质,为保证药物的质量安全性提供有益的指导意见。

符梦凡[5](2018)在《枸杞多糖的分离提取及质量鉴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枸杞具有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枸杞多糖是枸杞中主要的活性成分,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对枸杞多糖的提取方法、质量鉴定方法、单糖组成及分离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多糖的提取、分离及含量分析方法,对多糖的质量鉴定标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讲述了与枸杞多糖相关的理论背景与研究进展,提出了本论文的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第二章为枸杞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通过对枸杞多糖提取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进行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设计及方差分析,筛选出水提醇沉法提取枸杞多糖的最优提取工艺:料液比为1:15(V:V),浸提温度为95°C,浸提时间为3小时,浸提次数1~2次。枸杞多糖的得率为2.54%,枸杞多糖的多糖含量为43.32%。并对提取工艺进行放大实验、应用于不同产地的枸杞干果的提取。第三章讲述了枸杞多糖的质量鉴定方法研究,通过建立枸杞多糖的薄层色谱定性鉴别方法,定性鉴别了枸杞多糖中单糖的种类及数量;通过对色谱柱、洗脱程序、流速等色谱条件的筛选,以葡萄糖为基准物质,建立了枸杞多糖的柱前衍生化HPLC特征图谱,通过对混合标准物质谱图与已建立的HPLC特征图谱各物质的相对保留时间的比对,以及标准物质加入法,对特征峰进行指认,七种特征峰分别为:甘露糖、鼠李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木糖和阿拉伯糖。达到了快速鉴别枸杞多糖中单糖组成的研究目的,并将质量鉴定方法应用于不同来源和不同厂家的枸杞多糖。第四章为枸杞多糖中六种单糖的定量研究,通过枸杞多糖的柱前衍生化HPLC特征图谱确立的液相色谱条件,在对枸杞多糖进行鉴别的同时,对其中所含单糖种类及含量进行测定。经方法学验证,该方法可靠、适用性强。通过测定自制的10批不同产地的构杞多糖中六种单糖含量,得到了枸杞多糖中六种单糖的平均摩尔比。通过比对8批次不同厂家的枸杞多糖中六种单糖的摩尔比,发现其中有两批可能添加了以葡萄糖为单体的其他多糖。本方法为枸杞多糖的质量鉴定提供了依据,可有效防止非法添加的行为,同时也为枸杞多糖的后续分析提供基础保障。第五章采用琼脂糖凝胶柱层析(DEAE SephroseFastFlow)对枸杞多糖LBP1进行分离,并测定各组分的单糖组成、中性糖含量、蛋白质含量和糖醛酸含量。

宋环宇[6](2015)在《自动顶空毛细柱气相色谱法测定废水中甲醇》文中认为采用自动顶空气相色谱法,以顶空瓶80℃,30 min平衡时间,4 g氯化钠的条件下,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结果表明,ρ(甲醇)在1.012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加标回收率为102%105%,检出限为0.11 mg/L,RSD为3.6%。此法可在30 min之内完成废水中甲醇的测定,缩短样品的前处理时间。

张超[7](2014)在《硫自养—异养混合营养反硝化去除硝酸根运行性能及分子生态学研究》文中提出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其会导致高铁血红蛋白症,还具有致癌风险。硫自养生物反硝化因为高效和经济可行的技术方法而被广泛的应用,但是该反应会产生副产物硫酸盐。为解决这一技术难题,本研究建立硫自养-异养混合营养厌氧流化床膜生物反应器(SAMD-MBR),旨在提高反硝化去除N03-N的能力的同时,抑制过多硫酸盐的生成。探讨不同碳源对混合营养去除率及终产物的影响;采用最新的分子生态学手段rt-PCR和454焦磷酸测序解析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反应体系宏观运行性能从微生物生态学角度进行微观解析,并分析其对宏观运行性能的响应。融合厌氧流化床和膜生物反应器的优点,开展利用SAMD-MBR进行混合营养反硝化去除硝酸盐,在反应体系稳定运行30天后,两反应器分别添加有机碳源甲醇(M)和乙醇(E)。膜组件在免冲洗的情况下,甲醇添加可持续稳定运行110天,乙醇为88天,经过一系列清洗,膜组件可持续高效使用。当硝酸根进水浓度为30~5mgL-1,甲醇和乙醇添加SAMD-MBR反应体系对出水的硫酸盐可进行有效控制,将SO42-生成量控制在国标250mgL-1以下。当N03--N进水浓度80mgL-1,乙醇投加混合营养体系能有效控制出口硫酸盐的浓度,将硫酸控制在200mgL-1左右,而甲醇在反应体系运行中,控制出水S042-生成量为240-270mgL-1,易造成出水S042-超标。考察了反硝化影响因子及过程机制。NH4+-N对硫自养反硝化过程未产生显着影响,表明硫自养反硝化菌可将N03--N作为唯一氮源进行反硝化去除,并转化合成为微生物自身的有机氮。硫单质与乙醇不同投加比对反硝化作用的结果表明,当S0/CH3COO-当投加量为3:1,有机碳的投加为理论值的150%时,可最大程度降低出水硫酸盐含量。利用rt-PCR和454焦磷酸测序对SAMD-MBR反硝化体系的反硝化功能基因和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较深入的分析。SAMD-MBR反硝化体系稳定运行阶段,微生物种群结构在纲、属水平上均表现出较高程度的稳定性。反应体系在微生物的纲水平的群落的特征结构:Betaproteobacteria(p-变形菌)成为最大的优势菌群,平均含量维持在31.62%-73.01%水平。甲醇添加体系中Betaproteobacteria(p-变形菌)为最大的优势菌群,在反应体系稳定运行阶段其含量维持在60~85%。反应体系在属水平的群落特征结构:在甲醇添加体系中,Thiobacillus(产硫酸杆菌)和Sulfurimonas(嗜硫单孢菌)成为最大优势菌群。乙醇添加体系,菌群较为丰富且变化较大,Thauera(陶厄氏菌属),vadinHAl7norank, Sulfurimonas(嗜硫单孢菌)为优势菌群,其总含量占60%以上。

苏海荣[8](2013)在《黄酒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化学分析方法对酒样中的理化成分进行测定,初步对妙府老酒进行宏观质量评价,测定酒样中的高级醇含量,为黄酒的生产过程控制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通过对比实验,建立合理有效的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对酒样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初步的定性分析;对固相微萃取实验条件进行优化,利用SPME-GC-MS对两种酒样中的部分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定量分析,并对其来源、产生和变化规律作初步探讨。化学方法分析表明:实验所用酒样为优质非稻米半甜型黄酒;酒样中高级醇含量约为176.84mg/L,与目前报道的其他品牌黄酒相比偏少,使妙府老酒饮后不易上头,有益于身体健康;对气质联用分析(GC-MS)的四种样品预处理方法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液液萃取与液液萃取一固相微萃取不仅需要样品量大,操作步骤繁琐、耗时,得到的实验结果也不理想,容易丢失易挥发性组分,甚至一些化合物发生了化学变化,使实验结果不准确。SHS-GC-MS与SPME-GC-MS实验得到的总离子流图中各组分分离效果相对较好,两者相比,固相微萃取能有效地对样品进行富集、净化,有效检出的物质种类多,实验结果最好。实验共检出醇类化合物15种,酯类化合物27种,醛类化合物7种,其他酚类、酮类、酸类等化合物24种。通过条件优化确定固相微萃取的萃取条件为:在装有磁力搅拌子的10mL瓶中加入5mL稀释后的酒样,2.0gNaCl,5.0uL内标溶液,插入100um PDMS萃取头,在SPME专用加热搅拌装置上55℃预热15min,平衡萃取30min,迅速进样,解吸时间为5min。实验分别对两年陈和十年陈酒样中的十种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了定量测定,其中四种醇类化合物的含量是两年陈大于十年陈;四种酯类化合物有两种前者大,两种后者大;两种醛类化合物含量是十年陈大于两年陈。

白辉[9](2012)在《抗生素制药生产废水中特征有机污染物的分层同步检测方法及处理工艺去除效率研究》文中提出由于抗生素广泛用于治疗人类和动物疾病以及用来促进动物生长等,抗生素的种类和产量在不断的增大。因此,抗生素生产废水成为污染环境的一个重要来源。目前,抗生素生产废水的处理效果还不太理想,搞清楚抗生素生产废水中的特征有机污染物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关于抗生素生产废水中特征有机污染物的残留分析报道还较少。本文以开发抗生素制药生产废水中特征有机污染物的检测方法为研究目标,针对螺旋霉素生产废水开展了以下工作开发了制药废水中螺旋霉素和新螺旋霉素的同步检测方法。采用溶剂萃取法净化样品,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检测残留药物和中间体。通过对溶剂萃取的优化,既保证了目标物的同步萃取,也能最大程度的去除废水中高基质背景的干扰;通过调整和优化色谱条件,达到了目标的同步分离,以提高两种物质分析灵敏度为目标,优化选择了锥孔电压等质谱参数。通过对标准曲线、回收率、检出限等指标的测定,验证了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准确性及灵敏度。该方法应用于无锡某制药厂废水中残留药物的检测,结果发现,废水中螺旋霉素和新螺旋霉素的残留浓度较高。开发了制药废水中有机溶媒的同步检测方法,采用吹扫捕集净化样品,使用气相色谱-质谱仪检测残留溶媒。通过对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条件的优化,达到了目标物的同步分离。通过对标准曲线、回收率等指标的测定,验证了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准确性及灵敏度。该方法成功应用于无锡某制药厂废水中残留有机溶媒的检测。开发了制药废水中有机酸的同步检测方法,采用固相反萃取净化样品,使用离子色谱电导检测有机酸。通过对固相反萃取、淋洗液淋洗梯度条件的优化,达到了四种有机酸的同步分离。四种酸的加标回收率达到83%以上,相对标准偏差(RSD, n=3)为4.42%~6.41%,线性关系良好,r2达到0.99以上。该方法测定结果准确可靠,适用于抗生素生产废水中有机酸的检测。应用开发的分析方法检测了制药厂废水处理工艺各个阶段三类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全面评价三类污染物在实际处理工艺中的去除率,并针对实际情况提供了一些改进建议。

张义[10](2010)在《龙眼汁香气物质及其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文中研究说明龙眼是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高的典型热带亚热带水果之一,随着栽种面积的扩大,龙眼的深加工就显得尤为迫切,其中加工龙眼果汁是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众所周知,明确果汁香气成分及其在加工中的变化规律是加工高品质果汁的关键。为此,本文在建立龙眼汁挥发性物质提取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不同品种龙眼汁的挥发性物质,运用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法(GC-Olfactometry,GC-O)分析其香气活性成分,明确其主要香气成分,并通过电子鼻分析其整体风味。同时,探讨龙眼汁在p-D-葡萄糖苷酶水解及不同加工单元操作和贮藏过程中主要香气成分的变化,明确主要香气成分之间的转化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龙眼汁挥发性物质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及其固相微萃取方法的建立。比较了同时蒸馏提取(SDE)、溶剂萃取(SE)、静态顶空萃取(SHS)和固相微萃取(SPME)4种方法对龙眼汁挥发性物质的提取效果,确定SPME作为提取龙眼汁挥发性成分的有效方法。2.不同品种龙眼的挥发性物质和理化特性分析。测定了8个品种龙眼汁的挥发性物质,共检测出59种芳香物质,其中储良43种,石硖30种,草菇28种、赤叶28种、大果1号21种、青山接种32种、双孖木31种和水眼25种,共同检出的有7种。检测出的芳香物质主要是萜烯类、醇类、酯类化合物。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发现反式-罗勒烯、D-柠檬烯、γ-松油烯和乙醇4种主要物质是其主要挥发性成分;同时,对其理化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龙眼的理化特性差异较大。对不同采收期的理化特性和挥发性物质比较分析,采收期120d龙眼的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出汁率、果糖、葡萄糖、总糖和总酸含量最高。不同采收期龙眼的果汁中检出挥发性物质共有28种。从主要的4种挥发性物质变化规律来看,采收期120d龙眼的乙醇含量显着增大(P<0.05),柠檬烯和γ-松油烯在不同采收期的含量差异均不显着,采收期110d龙眼的反式-罗勒烯含量显着增大(P<0.05),且采收期110d和120d龙眼的反式-罗勒烯含量差异不显着。综合比较,采收期120d龙眼果实的品质更好,更适合加工果汁。3.不同品种龙眼的香气活性成分分析。利用GC-O技术对龙眼汁的挥发性物质进行鉴定,确定了8种龙眼汁中共同存在的香气活性成分为乙醇、α-蒎烯、β-月桂烯、D-柠檬烯、反式-罗勒烯、γ-松油烯、里那醇、2种未知化合物。进一步确证了反式-罗勒烯、D-柠檬烯、γ-松油烯和乙醇4种主要的挥发性物质是龙眼中的香气活性物质。风味轮廓分析发现8种龙眼汁的主要香气都属于龙眼/热带水果味、果香/甜香、花香和药草/青味。通过比较8个品种龙眼的香气物质和理化特性,提出龙眼储良比较适合果汁加工4.龙眼汁的整体香气分析。采用电子鼻对龙眼汁的整体香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电子鼻可以鉴别龙眼汁的整体香气,有效区分不同品种的龙眼汁,不同采收期的龙眼汁,并判定果汁饮料中龙眼汁的具体浓度,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重复性。5.龙眼汁中键合态香气物质分析。采用Amberlite XAD-2树脂吸附和p-D-葡萄糖苷酶水解的方法对龙眼汁中键合态香气组分进行分析,发现水解后其香气物质主要为苯甲酸、苯乙醇、蘑菇醇、诺卜醇、β-里那醇和(E)-里那醇氧化物等6种物质,其中,苯甲酸的含量高达43.956μg/100mL。由此结果表明,龙眼汁中有一部分香气物质是以键合态形式存在的,酶解可使之释放出来以增强香气。同时,对龙眼汁中键合态香气组分的糖基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糖基主要由鼠李糖、甘露糖和葡萄糖构成。6.不同加工单元操作对龙眼汁香气物质的影响。通过分析龙眼汁加工过程中灭酶、粗滤、壳聚糖澄清、离心、硅藻土精滤和UHT杀菌等各个加工操作单元中香气物质后表明,加工过程中共检测出29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鲜汁中检测出28种,灭酶汁23种,粗滤汁22种,澄清汁22种,离心汁22种,精滤汁21种,UHT汁16种,主要的挥发性物质是萜烯类化合物,发现反式-罗勒烯含量在灭酶和UHT加工操作单元中显着降低(P<0.05),而D-柠檬烯和γ-松油烯含量显着增加(P<0.05)。由此提出反式-罗勒烯分别转化为D-柠檬烯和γ-松油烯的两条途径:途径一:反式-罗勒烯转化为D-柠檬烯途径二:反式-罗勒烯转化为γ-松油烯分别比较了高压脉冲电场杀菌和普通热杀菌操作单元对龙眼汁香气物质和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高压脉冲电场杀菌操作单元对龙眼汁中酿酒酵母的杀菌作用较明显,对大肠杆菌的杀菌效果不是很明显,普通热杀菌对两种菌的杀菌效果都很明显。高压脉冲电场杀菌操作单元对龙眼汁的理化特性没有显着影响,而普通热杀菌会使龙眼汁的褐变度显着增大,使酒石酸、丁二酸、苹果酸、Vc和总酸含量显着下降。龙眼汁在两种不同的杀菌方式中共检测出47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鲜汁47种,高压脉冲电场杀菌汁45种,普通热杀菌汁44种。经过普通热杀菌龙眼汁中的主要挥发性物质含量有较为明显的下降,而高压脉冲电场对挥发性物质含量的影响较小。结果表明,与普通热杀菌相比,高压脉冲电场杀菌能有效减少龙眼汁的褐变和减少龙眼汁中有机酸和挥发性物质的散失。7.龙眼汁在贮藏过程中其香气物质和和理化特性的变化分析。分析经UHT灭菌处理龙眼汁在4℃、25℃和37℃条件下不同贮藏时间的香气物质和理化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反式-罗勒烯、D-柠檬烯和γ-松油烯的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乙醇含量增加;随着贮藏温度的升高和贮藏时间的增加,龙眼汁褐变度增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pH值比较稳定,果糖、葡萄糖、蔗糖和总糖含量差异不显着,有机酸含量降低,Vc在贮藏一段时间后检测不出。结果表明,龙眼汁适合低温短时贮藏。

二、顶空-气相色谱法分析油田水中低级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顶空-气相色谱法分析油田水中低级醇(论文提纲范文)

(1)利用蛋黄磷脂提高炸鱼和薯条香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蛋黄磷脂的简介
        1.1.1 蛋黄磷脂的提取
        1.1.2 蛋黄磷脂氧化机理
        1.1.3 蛋黄磷脂对食品风味的影响
        1.1.4 蛋黄磷脂研究现状
    1.2 油炸食品简介
        1.2.1 炸鱼和薯条的加工工艺
        1.2.2 油炸食品的风味
    1.3 挥发性成分分析鉴定方法
        1.3.1 挥发性物质的提取方法
        1.3.2 挥发性物质的鉴定方法
    1.4 研究的目和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添加蛋黄磷脂对薯条香气和丙烯酰胺含量的影响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磷脂纯度的测定
        2.3.2 QDA结果分析
        2.3.3 排序检验结果分析
        2.3.4 挥发性化合物的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添加蛋黄磷脂和丙氨酸对炸鱼香气影响的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含油量结果与分析
        3.3.2 水分含量结果与分析
        3.3.3 色泽测定的结果与分析
        3.3.4 QDA结果与分析
        3.3.5 挥发性化合物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主要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表:炸薯条和炸鱼样品GC-MS挥发性化合物分析结果

(2)原料药中基因毒性杂质甲醛及对氨基苯磺酸钠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基因毒性杂质
        1.2.1 基因毒性杂质的基本概念
        1.2.2 基因毒性杂质的结构分类
        1.2.3 对基因毒性杂质的监管与评估
    1.3 原料药
    1.4 基因毒性杂质甲醛
        1.4.1 原料药中甲醛的可能来源
        1.4.2 甲醛检测的研究现状
    1.5 潜在基因毒性杂质对氨基苯磺酸钠
        1.5.1 原料药中对氨基苯磺酸钠的可能来源
        1.5.2 对氨基苯磺酸钠检测的研究现状
    1.6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主要内容与创新性
        1.6.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6.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6.3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性
第二章 基因毒性杂质甲醛的检测与方法验证
    2.1 引言
        2.1.1 甲醛的一般信息
        2.1.2 甲醛的毒害
        2.1.3 原料药中甲醛来源
        2.1.4 甲醛衍生化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实验步骤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前处理实验条件的影响
        2.3.2 色谱条件优化
        2.3.3 方法验证
        2.3.4 样品的检测
    2.4 小结
第三章 潜在基因毒性杂质对氨基苯磺酸钠的检测与方法验证
    3.1 引言
        3.1.1 对氨基苯磺酸钠的一般信息
        3.1.2 对氨基苯磺酸钠的毒害
        3.1.3 原料药中对氨基苯磺酸钠的来源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质谱条件优化
        3.3.2 液相分离条件的优化
        3.3.3 方法验证
        3.3.4 样品的检测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因毒性杂质分析方法和前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来源于反应物的基因毒性杂质的检测方法
    1.1 烷基卤化物
        1.1.1 分析方法和难点
        1.1.2 前处理方法
        1.1.2. 1 顶空分析法
        1.1.2. 2 固相微萃取法
        1.1.2. 3 衍生化法
    1.2 双烷基硫酸酯
        1.2.1 分析方法和难点
        1.2.2 前处理方法
        1.2.2. 1 衍生化法
        1.2.2. 2 顶空分析-衍生化法
    1.3 环氧化合物
        1.3.1 分析方法和难点
        1.3.2 前处理方法
        1.3.2. 1 固相萃取法
        1.3.2. 2 衍生化法
    1.4 肼类化合物
        1.4.1 分析方法和难点
        1.4.2 前处理方法
        1.4.2. 1 衍生化法
        1.4.2. 2 顶空分析-原位衍生化法
    1.5 四甲基哌啶氧化物
        1.5.1 分析方法和难点
        1.5.2 前处理方法
    1.6 芳香胺
        1.6.1 分析方法和难点
        1.6.2 前处理方法
        1.6.2. 1 SPE法
        1.6.2. 2 SPME法
        1.6.2. 3 衍生化法
    1.7 硼酸
        1.7.1 分析方法和难点
        1.7.1. 1 非水毛细管电泳
        1.7.1. 2 ICP-MS
2 来源于副反应的基因毒性杂质的检测方法
    2.1 磺酸酯
        2.1.1 分析方法和难点
        2.1.2 前处理方法
        2.1.2. 1 LLE法
        2.1.2. 2 SPE法和SPME法
        2.1.2. 3 衍生化法
    2.2 乙酰胺
        2.2.1 分析方法和难点
        2.2.2 前处理方法
3 结语

(4)药物中磺酸酯类基因毒性杂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基因毒性杂质监管理念的演变
2 磺酸酯类基因毒性杂质研究进展
    2.1 磺酸酯的形成机理及控制策略
    2.2 磺酸酯相关分析方法
        2.2.1 液相色谱法
        2.2.2 气相色谱法
3 总结与展望

(5)枸杞多糖的分离提取及质量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多糖的提取分离分析
        1.1.1 多糖的提取方法
        1.1.2 多糖的分离方法
        1.1.3 多糖的分析方法
    1.2 多糖的质量鉴定
        1.2.1 特征图谱与指纹图谱
        1.2.2 薄层色谱法
        1.2.3 高效液相色谱法
    1.3 枸杞多糖的研究进展
        1.3.1 枸杞多糖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1.3.2 枸杞多糖的药理功能
    1.4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1.4.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枸杞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试剂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枸杞多糖的溶剂浸提原理
        2.3.2 枸杞干果失水率的测定
        2.3.3 热水浸提枸杞多糖
        2.3.3.1 提取工艺
        2.3.3.2 枸杞多糖浸提工艺的研究
        2.3.4 枸杞多糖中多糖含量测定方法
        2.3.5 不同产地枸杞干果的粗多糖得率及多糖含量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枸杞干果失水率的测定结果
        2.4.2 热水浸提枸杞多糖的研究
        2.4.2.1 单因素实验的结果
        2.4.2.2 热水浸提枸杞多糖正交试验设计的结果
        2.4.2.3 浸提次数的影响
        2.4.3 热水浸提枸杞多糖的放大实验结果
        2.4.4 不同产地的枸杞多糖得率及构杞多糖含量测定结果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枸杞多糖的质量鉴定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试剂与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枸杞多糖的薄层色谱定性鉴别研究
        3.3.1.1 溶液的配制
        3.3.1.2 薄层色谱条件的选择
        3.3.1.3 不同来源的枸杞多糖薄层色谱鉴定
        3.3.2 枸杞多糖的HPLC特征图谱法定性鉴别研究
        3.3.2.1 溶液的配制
        3.3.2.2 色谱柱的选择
        3.3.2.3 洗脱程序的选择
        3.3.2.4 流速的选择
        3.3.2.5 枸杞多糖HPLC特征图谱的建立
        3.3.2.6 枸杞多糖HPLC特征图谱的方法学检验
        3.3.2.7 枸杞多糖HPLC特征图谱的应用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薄层色谱定性鉴别构杞多糖条件的选择
        3.4.1.1 最佳展开剂的选择
        3.4.1.2 最佳显色剂的选择
        3.4.1.3 最佳点样量的选择
        3.4.2 不同来源的枸杞多糖薄层色谱鉴定结果
        3.4.3 枸杞多糖水解条件的优化
        3.4.4 枸杞多糖HPLC色谱条件的选择
        3.4.4.1 色谱柱的选择
        3.4.4.2 洗脱程序的选择
        3.4.4.3 流速的选择
        3.4.5 枸杞多糖HPLC特征图谱的建立
        3.4.6 枸杞多糖HPLC特征图谱的方法学检验
        3.4.7 枸杞多糖HPLC特征图谱的应用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枸杞多糖中六种单糖的定量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材料、试剂与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溶液的配制
        4.3.2 色谱条件
        4.3.3 方法学考察
        4.3.4 含量测定
    4.4 实验结果
        4.4.1 方法学考察
        4.4.2 枸杞多糖水解物的衍生化HPLC分析
        4.4.3 市售枸杞多糖的鉴别分析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枸杞多糖的分离及理化性质研究
    5.1 研究背景
    5.2 材料、试剂与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枸杞多糖的分离
        5.3.2 枸杞多糖各组分的理化性质研究
        5.3.2.1 单糖组成分析
        5.3.2.2 红外光谱
        5.3.2.3 紫外扫描检测
        5.3.2.4 中性糖含量测定
        5.3.2.5 蛋白质含量测定
        5.3.2.6 糖醛酸含量测定
    5.4 实验结果
        5.4.1 枸杞多糖LBP 1的分离
        5.4.2 单糖组成分析结果
        5.4.3 红外光谱
        5.4.4 紫外扫描
        5.4.5 中性糖含量测定结果
        5.4.6 蛋白质含量测定结果
        5.4.7 糖醛酸含量测定结果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硫自养—异养混合营养反硝化去除硝酸根运行性能及分子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背景
    1.2 论文整体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地下水中硝酸盐来源
        2.1.1 农业化肥的施用
        2.1.2 工业及生活污水排放
        2.1.3 固体废弃物的渗滤
    2.2 硝酸盐危害与污染现状
        2.2.1 硝酸盐的危害
        2.2.2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现状
    2.3 饮用水水质硝态氮、亚硝态氮标准
    2.4 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治理技术
        2.4.1 膜分离技术
        2.4.2 离子交换法
        2.4.3 化学法
        2.4.4 生物反硝化脱硝
    2.5 生物混合营养反硝化技术应用
        2.5.1 外源有机碳
        2.5.2 HAHD,SAMD,Fe~0-HAD
        2.5.3 水中微量甲醇和乙醇的检测
    2.6 分子生态学在生物反硝化研究中的应用
        2.6.1 反硝化作用分子理论基础
        2.6.2 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2.6.3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2.6.4 荧光原位杂交(FISH)
        2.6.5 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T-RFLP)
        2.6.6 克隆文库
        2.6.7 高通量测序
    2.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
        2.7.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7.2 本文创新性
第三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药品
        3.1.2 试验仪器
        3.1.3 接种污泥和污泥驯化
        3.1.4 实验装置
    3.2 续批试验
        3.2.1 NH_4~+影响
        3.2.2 pH值影响
        3.2.3 硫颗粒粒径的影响
        3.2.4 不同有机碳源的影响
        3.2.5 单质硫与甲醇投加量的影响
    3.3 分析检测方法
    3.4 分子生态学方法
        3.4.1 样品采集和DNA提取
        3.4.2 Real-TimePCR
        3.4.3 Barcoded454高通量测序分析
第四章 硫自养-异养混合营养膜生物反应器反硝化运行性能
    4.1 引言
    4.2 硫自养-异养混合营养SAMD-MBR的运行性能
        4.2.1 NO_3--N去除率和去除负荷
        4.2.2 SO_4~(2-)生成量与NO_3--N还原量的相关性
    4.3 生物量及形态分析
        4.3.1 生物量及硫含量变化分析
        4.3.2 硫磺表面微生物形态分析
    4.4 膜组件运行工况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硫自养-异养混合营养反硝化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
    5.1 引言
    5.2 理化因素反硝化过程影响
        5.2.1 初始pH影响
        5.2.2 硫颗粒粒径影响
        5.2.3 铵根离子的影响
        5.2.4 不同碳源的影响
        5.2.5 S~0/C对反硝化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硫自养-异养混合营养反硝化分子生态学研究
    6.1 引言
    6.2 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
    6.3 基于16S rRNA高通量测序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6.3.1 微生物种群丰度和多样性
        6.3.2 微生物群落结构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黄酒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黄酒简介
        1.1.1 黄酒的历史渊源
        1.1.2 黄酒酿造技术
    1.2 黄酒主要风味物质的检测分析
        1.2.1 挥发性物质
        1.2.2 蛋白质、氨基酸
        1.2.3 有机酸
        1.2.4 糖类
        1.2.5 无机元素
        1.2.6 其他品质分析
    1.3 黄酒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
        1.3.1 挥发性风味成分的检测
        1.3.2 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分析
    1.4 MPSE-GC-MS分析黄酒中的挥发性风物质
        1.4.1 固相微萃取技术
        1.4.2 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分析黄酒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2. 化学方法分析黄酒成分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黄酒理化成分的测定
        2.2.1.1 总糖的测定
        2.2.1.2 非糖固形物的测定
        2.2.1.3 酒精度的测定
        2.2.1.4 pH值的测定
        2.2.1.5 总酸、氨基酸态氮的测定
        2.2.2 高级醇的测定
        2.2.2.1 洒样的处理
        2.2.2.2 高级醇标准溶液的配制
        2.2.2.3 标准曲线的测定
        2.2.2.4 酒样的测定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理化参数的测定
        2.3.2 高级醇的测定
        2.3.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2.3.2.2 高级醇含量的测定
    2.4 本章小结
3. 气质联用法分析方法的建
    3.1 试剂及仪器
        3.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液液萃取气质联用
        3.2.1.1 液液萃取
        3.2.1.2 GC-MS工作条件
        3.2.2 静态顶空气质联用
        3.2.2.1 顶空条件优化
        3.2.2.2 GC-MS工作条件
        3.2.3 固相微萃取顶空气质联用
        3.2.3.1 固相微萃取
        3.2.3.2 GC-MS工作条件
        3.2.4 液液萃取-固相微萃取顶空气质联用
        3.2.4.1 液液萃取-固相微萃取
        3.2.4.2 GC-MS工作条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液液萃取气质联用分析法
        3.3.2 静态顶空气质联用分析法
        3.3.3 固相微萃取顶空气质联用分析法
        3.3.4 液液萃取-固相微萃取顶空气质联用分析法
    3.4 本章小结与讨论
4、黄酒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分析
    4.1 试剂及仪器
        4.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混合标准溶液的配制
        4.2.2 标准曲线的测定
        4.2.3 加标回收实验
        4.2.4 酒样预处理
        4.2.5 GC-MS工作条件
        4.2.6 定量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萃取条件的选择
        4.3.1.1 纤维萃取头涂层的选择
        4.3.1.2 样品添加量
        4.3.1.3 基体中的无机盐
        4.3.1.4 萃取温度
        4.3.1.5 萃取时间
        4.3.2 标准曲线的测定
        4.3.3 回收率测定
        4.3.4 酒样中各组分的测定
        4.3.5 黄酒香气成分探讨
        4.3.5.1 香气成分的来源
        4.3.5.2 香气成分的产生及变化
    4.4 本章小结
结论
    研究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抗生素制药生产废水中特征有机污染物的分层同步检测方法及处理工艺去除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选题背景及意义
    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1 螺旋霉素概述
    1.2 螺旋霉素废水的产生及水质特点
        1.2.1 螺旋霉素生产工艺
        1.2.2 螺旋霉素废水的水质特点
    1.3 抗生素研究概况
        1.3.1 抗生素在水环境中的残留情况
        1.3.2 抗生素引发的环境问题
        1.3.3 抗生素的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4 挥发性有机物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4.1 样品前处理技术
        1.4.2 检测技术
    1.5 有机酸的分析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1.6 抗生素废水处理研究现状
第二章 残留药物与中间体同步分析检测方法的开发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药品、试剂与仪器
        2.2.2 水样采集与预处理
        2.2.3 溶剂萃取
        2.2.4 液相色谱与质谱条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液相色谱与质谱条件的优化
        2.3.2 溶剂萃取方法的优化
        2.3.3 方法验证
        2.3.4 实际样品的检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机溶媒同步分析检测方法的开发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药品、试剂与仪器
        3.2.2 水样采集与预处理
        3.2.3 吹扫捕集
        3.2.4 气相色谱质谱条件
        3.2.5 测定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吹扫捕集方法的优化
        3.3.2 气相色谱与质谱条件的优化
        3.3.3 方法验证
        3.3.4 实际样品的检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分子有机酸同步分析检测方法的开发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药品、试剂与仪器
        4.2.2 水样采集与预处理
        4.2.3 固相反萃取
        4.2.4 离子色谱电导条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固相反萃取方法的优化
        4.3.2 离子色谱电导条件的优化
        4.3.3 方法验证
        4.3.4 实际样品的检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制药废水实际处理工艺去除效率研究
    5.1 引言
    5.2 处理工艺概况
    5.3 废水水质分析
    5.4 工艺改进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龙眼汁香气物质及其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 国内外龙眼的生产加工现状
        1.1 龙眼贮藏保鲜
        1.2 龙眼干(桂圆)的加工
        1.3 龙眼罐头的加工
        1.4 龙眼汁的加工
        1.5 龙眼酒的加工
        1.6 其他的龙眼加工
    2 水果中主要香气化合物
        2.1 主要香气化合物的分类
        2.1.1 酯类物质
        2.1.2 萜烯类物质
        2.1.3 醇、醛类物质
        2.1.4 内酯类物质
        2.1.5 酚类、醚类和酮类物质
        2.2 游离态和键合态芳香组分
    3 水果香气物质的研究方法
        3.1 水果香气物质的提取方法
        3.1.1 同时蒸馏萃取法
        3.1.2 溶剂提取法
        3.1.3 顶空进样法
        3.1.4 固相微萃取法
        3.2 水果香气物质的鉴定与分析方法
        3.2.1 水果香气物质的定性分析
        3.2.2 水果香气物质的定量分析
        3.3 水果香气物质的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法
        3.3.1 芳香萃取物稀释分析
        3.3.2 频率检测法
        3.3.3 时间-强度法
        3.4 水果香气物质的电子鼻分析
    4 加工和贮藏过程对水果香气成分的影响
        4.1 加工操作单元
        4.2 贮藏
    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5.1 研究意义
        5.2 研究内容
        5.3 技术路线
    6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龙眼汁挥发性物质提取分离方法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原料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龙眼汁样品制备
        1.2.2 龙眼汁挥发性物质的提取分离方法
        1.2.3 龙眼汁挥发性物质的GC-MS测定条件
        1.2.4 龙眼汁挥发性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1.2.5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龙眼汁挥发性物质及相关理化特性分析
    第一节 不同品种龙眼汁挥发性物质及相关理化特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原料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龙眼汁样品制备
        1.2.2 龙眼汁理化特性的测定
        1.2.3 固相微萃取提取龙眼汁的挥发性物质
        1.2.4 龙眼汁挥发性物质的GC-MS测定条件
        1.2.5 龙眼汁挥发性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1.2.6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龙眼理化特性
        2.1.1 单果重、出汁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pH值
        2.1.2 可溶性糖组分含量
        2.1.3 有机酸组分含量
        2.1.4 不同品种龙眼总酚含量
        2.2 不同品种龙眼汁挥发性物质含量
        2.3 芳香物质的主成分分析
        3 讨论
        3.1 龙眼汁加工品种
        3.2 龙眼汁中主要的挥发性物质
        3.2.1 龙眼汁中的萜烯烃类化合物
        3.2.2 龙眼汁中的醇类化合物
        3.2.3 龙眼汁中的酯类化合物
        3.2.4 龙眼汁中的其他类化合物
        4 结论
    第二节 不同采收期龙眼的挥发性物质及其理化特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原料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样品制备
        1.2.2 龙眼理化特性的测定
        1.2.3 固相微萃取提取龙眼汁的挥发性物质
        1.2.4 龙眼汁挥发性物质的GC-MS测定条件
        1.2.5 龙眼汁挥发性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1.2.6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采收期龙眼理化特性的变化
        2.1.1 单果重、出汁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pH值
        2.1.2 可溶性糖组分
        2.1.3 有机酸组分
        2.2 不同采收期龙眼挥发性物质的变化
        2.3 不同采收期龙眼主要挥发性物质的变化
        3 结论
第四章 龙眼汁香气活性物质的GC-O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原料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龙眼汁样品制备
        1.2.2 固相微萃取提取龙眼汁的挥发性物质
        1.2.3 龙眼汁挥发性物质的GC-MS测定条件
        1.2.4 龙眼汁挥发性物质的定性分析
        1.2.5 GC-O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龙眼汁香气活性物质
        2.2 不同品种龙眼汁风味轮廓分析
    3 讨论
        3.1 龙眼汁特征香气成分的比较
        3.2 香气物质结构的确定与气味的关系
        3.3 未能检测出的香气活性物质
    4 结论
第五章 龙眼汁整体香气的电子鼻鉴别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原料
        1.1.2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设计
        1.2.2 果汁样品的制备
        1.2.3 样品分析参数设定
        1.2.4 样品的传感器信号分析
        1.2.5 样品的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龙眼果汁鉴别
        2.1.1 龙眼汁与荔枝汁
        2.1.2 不同品种龙眼果汁
        2.2 不同采收期龙眼果汁鉴别
        2.3 不同浓度龙眼果汁鉴别
        2.4 传感器响应值的重复性
    3 讨论
        3.1 电子鼻、GC-MS及GC-O技术的比较
        3.2 不同浓度果汁的鉴别
    4 结论
第六章 龙眼汁键合态香气物质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原料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样品制备
        1.2.2 Amberlite XAD-2树脂的预处理
        1.2.3 键合态组分的分离
        1.2.4 键合态组分的酶法水解实验
        1.2.5 样品糖衍生物的制备
        1.2.6 糖标准品衍生物的制备
        1.2.7 龙眼汁挥发性物质和糖衍生物样品的GC-MS测定条件
        1.2.8 龙眼汁中键合态香气物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龙眼汁中键合态主要香气成分
        2.2 龙眼汁中键合态香气的糖基
        2.2.1 糖标品的气相总离子流图
        2.2.2 混合糖标品的气相总离子流图
        2.2.3 龙眼样品的气相总离子流图
    3 讨论
        3.1 键合态香气物质的水解方式
        3.2 糖基
    4 结论
第七章 加工过程中龙眼汁香气物质的变化
    第一节 加工操作单元对龙眼汁香气物质和理化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原料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样品制备
        1.2.2 龙眼汁理化特性的测定
        1.2.3 固相微萃取提取龙眼汁的挥发性物质
        1.2.4 龙眼汁挥发性物质的GC-MS测定条件
        1.2.5 龙眼汁挥发性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1.2.6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加工过程中龙眼汁理化特性的变化
        2.1.1 褐变度
        2.1.2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2.1.3 pH值
        2.1.4 可溶性糖组分
        2.1.5 有机酸组分
        2.2 加工过程中龙眼汁挥发性物质的变化
        2.3 加工过程中龙眼汁主要香气物质的变化
        3 讨论
        3.1 龙眼的加工
        3.2 反式-罗勒烯转化途径
        4 结论
    第二节 高压脉冲电场杀菌技术对龙眼汁香气物质及理化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原料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样品制备
        1.2.2 龙眼汁的高压脉冲电场杀菌
        1.2.3 龙眼汁的热杀菌
        1.2.4 微生物数量测定
        1.2.5 龙眼汁理化特性的测定
        1.2.6 固相微萃取提取龙眼汁的挥发性物质
        1.2.7 龙眼汁挥发性物质的GC-MS测定条件
        1.2.8 龙眼汁挥发性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1.2.9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杀菌方式对龙眼汁中微生物的杀菌效果
        2.2 不同杀菌方式对龙眼汁的理化特性影响
        2.2.1 褐变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pH值
        2.2.2 可溶性糖组分
        2.2.3 有机酸组分
        2.3 不同杀菌方式对龙眼汁中香气物质的影响
        3 结论
第八章 贮藏过程中龙眼汁香气物质的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原料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贮藏实验设计
        1.2.2 样品制备
        1.2.3 龙眼汁理化特性的测定
        1.2.4 固相微萃取提取龙眼汁的挥发性物质
        1.2.5 龙眼汁挥发性物质的GC-MS测定条件
        1.2.6 龙眼汁挥发性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1.2.7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贮藏过程中龙眼汁理化特性的变化
        2.1.1 褐变度
        2.1.2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2.1.3 pH值
        2.1.4 可溶性糖组分
        2.1.5 有机酸组分
        2.2 储藏过程中龙眼汁香气物质的变化
        2.3 贮藏过程中龙眼汁主要香气物质的变化
    3 结论
第九章 全文主要结论与展望
    一 结论
    二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四、顶空-气相色谱法分析油田水中低级醇(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用蛋黄磷脂提高炸鱼和薯条香气的研究[D]. 郭栋. 广西大学, 2020(07)
  • [2]原料药中基因毒性杂质甲醛及对氨基苯磺酸钠的检测[D]. 叶思东. 东华大学, 2019(03)
  • [3]基因毒性杂质分析方法和前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J]. 谢含仪,林云良,张瑞凌,王珊珊,陈相峰. 药物分析杂志, 2018(10)
  • [4]药物中磺酸酯类基因毒性杂质研究进展[J]. 刘雪薇,厉程,韩海云,张文鹏,陈东英. 色谱, 2018(10)
  • [5]枸杞多糖的分离提取及质量鉴定研究[D]. 符梦凡. 浙江大学, 2018(06)
  • [6]自动顶空毛细柱气相色谱法测定废水中甲醇[J]. 宋环宇.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5(03)
  • [7]硫自养—异养混合营养反硝化去除硝酸根运行性能及分子生态学研究[D]. 张超. 浙江工业大学, 2014(03)
  • [8]黄酒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D]. 苏海荣. 青岛科技大学, 2013(07)
  • [9]抗生素制药生产废水中特征有机污染物的分层同步检测方法及处理工艺去除效率研究[D]. 白辉. 山东大学, 2012(02)
  • [10]龙眼汁香气物质及其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变化规律[D]. 张义.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4)

标签:;  ;  ;  ;  ;  

顶空-气相色谱分析油田水中低级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