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造板用乳化石蜡研制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陈文,詹炳根,张赵强,赵卫平[1](2021)在《无助乳剂稳定石蜡乳液的制备》文中指出采用剂在油中法乳化工艺,以58#全精炼石蜡、水和Span80-Tween80复合表面活性剂作为原料制备了石蜡乳液。实验优化了乳化石蜡的配比,考察了乳化条件对石蜡乳液稳定性及分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混料实验确定各组分最优掺量为:乳化剂掺量9.24%,水掺量为65.76%,石蜡掺量为25%。采用单因素实验确定较佳乳化条件为:HLB=10,温度80℃,乳化时间40 min,搅拌速率1 000 r/min。
陈文[2](2021)在《水泥基石蜡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与性能》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建筑能耗较大,使用时碳排放量大。水泥基石蜡相变储能材料应用于建筑中,可以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耗,提高舒适度,减少环境污染。但目前水泥基石蜡相变储能材料的应用仍存在着制备工艺复杂、强度低、热学性能差、耐久性能差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制作水泥基石蜡相变储能材料的新方法以石蜡为原材料,使用复合表面活性剂将其乳化制备石蜡水包油型乳液;再将石蜡水包油乳液、减水剂与胶凝材料复合制备水泥基石蜡相变储能材料。本文研究了这种方法制备材料的强度、热学性能及耐久性能。研究结果如下:1.水泥基石蜡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1)采用10%乳化剂、70%水、20%石蜡可以制备相变材料,且制备的水包油型石蜡乳液稳定均匀。(2)在体系中掺加聚羧酸减水剂显着提高水泥和石蜡乳液的相容性,其最佳掺量为0.15%,提升12%石蜡掺量材料流动度67.7%。石蜡不利于水泥基石蜡相变储能材料的流动性,减水剂掺量为0.15%时,12%的石蜡掺量的浆体流动度为130mm。2.水泥基石蜡相变储能材料的性能:(1)强度:聚羧酸减水剂提升水泥基石蜡相变储能材料的强度,减水剂可提升12%石蜡掺量材料的28d强度16.9%。石蜡显着降低水泥基石蜡相变储能材料力学性能,当减水剂掺量0.15%,石蜡掺量为12%时,水泥基石蜡相变储能材料的28d强度为12.3MPa。(2)热学性能:当石蜡掺量为12%时,水泥基石蜡相变储能材料的导热系数为0.096W/(m?K)。相变潜热为30.2J/g,优于最新研究12.8J/g。水泥基石蜡相变储能材料的相变储能率为3.68W/kg,优于现有最优研究3.403W/kg。(3)热稳定性能:当石蜡掺量为12%,相变循环次数为200次时,质量和强度损失率分别为5.69%和5.89%。与最新研究对比,15%相变组分掺量的材料经历100次相变循环,质量损失率为7.05%、6.13%,本研究材料的热稳定性能高,使用时不易发生泄露现象。本文所提出的方法有效的解决了水泥基石蜡相变储能材料上述存在的问题。
张艳维,柴广庆,王艳飞,杨立国,郑永军[3](2021)在《人造板用耐搅拌乳化蜡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采用58#半精炼蜡为原料,单硬脂酸甘油酯、平平加O-20、PEG-100硬脂酸酯三者复配做主要乳化剂,制备出耐搅拌的乳化蜡。结果表明,在复合乳化剂的HLB值为10.8,乳化剂用量为石蜡量的15%,乳化温度为80℃,乳化30 min时,制备的乳化蜡黏度为14.7 s(涂-4杯黏度法),粒径小于50 nm,Zeta电位为180 mV,固含量为43.7%。流变性能表征结果表明该乳液为假塑性流体。该乳液于1 500 r/min搅拌4 h后,黏度为12.4 s,黏度没有变大,固含量为41.2%,静置稳定性和离心稳定性好,不分层,分散性为一级,具有良好流动性的时间不低于7 d。
远方,王砚泽,郑恺,纪小寞,王成毓[4](2017)在《乳化石蜡的制备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综述了现阶段我国乳化石蜡的制备原理、工艺、检测方法及影响其性能的相关因素。对乳化剂的选择、用量、乳化时间、乳化时的搅拌速率、含水率等对乳化石蜡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范天映[5](2017)在《非离子型石蜡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人造板行业中,以木材为原料的商品因为植物纤维具有吸水性和吸湿性,这会导致木材尺寸和质量的稳定性差,所以需要合适的防水剂。早期常采用熔融的石蜡浸泡的方法来实现防水,这种方法往往会因为浸泡不均匀、费事、浪费原材料。而稳定性好的石蜡乳液作为防水剂具有生产效率高、涂覆均匀、干燥快、能耗低等优点,目前已成为该领域得而研究热点,受到市场的重视。本论文以多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复配的石蜡乳液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对乳液的稳定性和防水性等性能的影响因素。首先,采用转相乳化法制备非离子型石蜡乳液,选择A和B这两种表面活性剂,通过转相乳化法和亲水亲油平衡法,采用高速离心机、动态光散射、旋转粘度计等测试手段对乳液的稳定性、粒径及黏度进行表征,研究了亲水亲油平衡值(Hydrophile-Lipophile Balance Number,HLB)、乳化剂的用量、乳化时间、乳化温度、剪切速率对乳液的各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乳化条件:当HLB值为9.5,乳化剂用量为石蜡28%的乳液性能较好,乳化时间为40 min,乳化温度为87℃,剪切速率为1000 rad/min,得到离心稳定性良好,分散性三级,黏度为25.4 mPa·s,平均粒径为244.46 nm的石蜡乳液。加入6%的氧化聚乙烯蜡,能极大的减少乳化剂的量,乳化剂的用量为石蜡的10%时,离心稳定性良好,分散性四级,黏度11.1mPa·s,平均粒径为509.59 nm。防水性能的测试表明随着乳化剂用量的减少,木块的吸水量也越来越少,且木块增重率为58.7%,弦向膨胀率为4.7483%,径向膨胀率为2.7886%;其次,换C和D两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通过转相乳化法和亲水亲油平衡法,采用高速离心机、动态光散射、旋转粘度计等测试手段对乳液的稳定性、粒径及黏度进行表征,研究了HLB、乳化剂的用量、乳化时间、乳化温度、剪切速率对乳液的各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HLB为12.2,加入10%的氧化聚乙烯蜡时,乳化剂的用为石蜡的13.8%,可制备出黏度为79.2 mPa·s,粒径为473.89 nm,分散性四级的外观为乳白色,流动性良好的石蜡乳液,且木块增重率为57.9%,弦向膨胀率为4.9246%,径向膨胀率为1.5013%;最后,在A、B二元表面活性剂复配的基础上,再添加E和F这两种表面活性剂进行四元的复配,通过转相乳化法,采用高速离心机、动态光散射、旋转粘度计等测试手段对乳液得而稳定性、粒径及黏度进行表征,用正交分析法得出最佳的条件:HLB为11.43,乳化剂的量占石蜡的10.5%,乳化时间55 min,乳化温度87℃,剪切速率为7000 rad/min时静置稳定性最好,平均粒径为730 nm,分散性为二级,黏度为46.43mPa·s。再加入助乳化剂正丁醇和乙二醇,加入的量为总体系的1%对稳定性的效果最好,15天静置未分层,且经过乳液处理的木块增重率为53.4%,弦向膨胀率2.8075%,径向膨胀率2.6164%;力学性能为最大载荷1.67 kN,静曲强度37.6 mPa,弹性模量5067.76 mPa。
赵大伟[6](2014)在《木材浸渍用阻燃型石蜡乳液的研制》文中提出利用表面活性剂司班80和吐温80作为乳化剂,聚乙二醇(600)为助乳化剂,磷酸氢二铵、硼酸和硼砂为阻燃剂对58#固体石蜡进行乳化研究,制备了具有阻燃性能的石蜡乳液。考察了乳化剂HLB值、乳化剂的用量、阻燃剂的用量和蒸馏水用量等对石蜡乳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的乳化工艺条件是HLB值为10,乳化剂用量为6%,阻燃剂用量为6%,蒸馏水用量为70%,其所制备的阻燃型乳化石蜡性能较好。
廖承斌[7](2013)在《荻草微观力学性能及界面胶合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荻草(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禾本科)是一种高大直立的多年生高生物量草类。为了将这种生物质资源应用于人造板的生产,实现荻草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本研究从荻草的微观力学性能入手,研究了荻草的细胞尺寸,细胞微观结构和细胞壁力学性能,并建立微观性能和宏观性能的联系;进而研究了荻草的润湿性能,原料特性,茎秆的硅含量,分析了荻草茎秆中二氧化硅作为荻草刨花板防水剂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荻草刨花板的吸收厚度变化模型,荻草刨花板的工艺及性能。最后研究了荻草茎秆与胶粘剂胶合界面应力应变和荻草茎秆的胶接机理。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研究荻草宏观形貌,并利用扫描电镜分析荻草茎秆横切面和外表面的微观形貌、组织结构和细胞组成。研究结果表明,荻草下部茎秆为空心,上部为实心;荻草茎秆由表皮组织、基本组织薄壁细胞、维管束组织以及纤维组织带组成;荻草上部茎秆中间具有髓组织,髓是由薄壁细胞构成。荻草茎秆表皮组织由长细胞、栓质细胞、硅细胞和气孔构成。表皮形成蜡质层,阻碍胶粘剂润湿和渗透。2.利用软件分析荻草细胞形态参数,例如纤维细胞和薄壁细胞直径,细胞腔直径和壁腔比。研究结果显示,荻草茎秆主要由纤维细胞和薄壁细胞组成。纤维细胞的直径约为8.62-23.60μm,薄壁细胞直径约为33.05-66.65μm。纤维细胞的壁腔比约为2.94-3.44,强度、刚性较高。薄壁细胞的壁腔比约为0.29-0.34,小于1。3.利用纳米压痕技术测试荻草的微观结构和细胞壁的微观力学性能,并建立微观性能与宏观性能的联系。研究结果如下:荻草茎秆的纤维细胞为不规则多边形结构,直径约为5-20μm,细胞壁呈多层结构,具有韧性,薄壁细胞壁厚度约为5μm。荻草下部茎秆和上部茎秆的纤维细胞和弹性模量分别为20.11GPa和22.50GPa,硬度分别为0.53GPa和0.58GPa。上部茎秆薄壁细胞的弹性模量和硬度分别为20.6GPa和0.53GPa。荻草下、上部茎秆的平均微纤丝角分别为18.6°和16.5°。根据纳米压痕技术测出的荻草细胞硬度值,预测出荻草茎秆宏观硬度约为0.330GPa。基于纳米压痕试验的结果,荻草是一种优质的纤维材料,有作为人造板原料的潜质。4.分别测定脲醛树脂(UF)、三聚氰胺改性脲醛树脂(MUF)和酚醛树脂(PF)在荻草上、下部茎秆内、外表面的动态接触角,拟合出动态润湿模型。比较三种胶粘剂在荻草茎秆内、外表面上的润湿性能;并测试荻草内外表面的自由能。结果表明,三种胶粘剂在荻草内、外表面的润湿模型能很好地模拟接触角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三种胶粘剂在荻草茎秆表面的润湿性能顺序为:MUF<UF<PF;荻草茎秆的平均自由能约为47.49mJ/m2,与木材相近,高于麦秸。5.测试荻草的pH,缓冲容量,比较其和杨木、麦秸的表面润湿性;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X射线能谱(EDAX)测试荻草茎秆表面和横切面的平均硅元素含量,分析荻草茎秆中的二氧化硅作为荻草刨花板自身防水剂的可能性。研究结果显示,荻草茎秆呈弱酸性,对UF胶的固化有促进作用。荻草茎秆的酸缓冲容量低于杨木,而碱缓冲容量与杨木相近。荻草茎秆内表面的润湿性能高于杨木,但外表面的润湿性能较差。荻草茎秆内表面主要组成成分为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而外表面以脂肪酸、脂肪和蜡等碳氢化合物为主。内表面硅含量几乎一致,外表面呈现出硅含量由下部茎杆到上部茎秆递减的特点。荻草茎秆中二氧化硅含量为3.49%,结果表明二氧化硅可以用作荻草刨花板生产的防水剂。6.研究荻草刨花板在水中浸渍100h的厚度变化,建立荻草刨花板随时间变化的吸水厚度模型,确定荻草刨花板吸水厚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研究结果为,荻草刨花板吸水后的膨胀可以分为弹性形变和粘性形变,荻草刨花板的吸水厚度膨胀率变化的模型可用TS(t) a be t来表示。在0-100h试验范围内,随荻草刨花板密度的增加,吸水平衡时的吸水厚度膨胀率降低。7.研究密度和施胶量这两个关键的工艺参数,对荻草刨花板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且比较不加石蜡和加石蜡荻草刨花板在不同因素水平下的物理力学性能,进一步分析二氧化硅的防水功能。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荻草茎秆中的二氧化硅作为刨花板自身防水剂的理论,在荻草刨花板生产中是可行的。在施胶量为14%的条件下,密度大于等于0.70g/cm3时,可以不用添加石蜡生产荻草刨花板。8.用数字散斑相关法测试在外力加载作用下荻草茎秆胶合界面的应变分布变化,比较试验用的三种胶粘剂在胶合荻草茎秆性能差别。研究结果显示,三种胶粘剂胶接的荻草茎秆试件在加载时,胶合界面最大剪切应变出现在胶合界面的两端;同时,两端是最先产生破坏的地方。胶合界面临近破坏时,最大剪切应变贯穿整个胶合界面,剪切应变由胶合界面向基材两边呈梯度减少。最大应变随载荷变化规律为:界面破坏之前,最大应变随载荷基本呈线性关系增加,临近界面破坏时,应变产生突变,直至破坏。三种试验用胶粘剂的弹性模量PF最大,MUF次之,UF最小。MUF胶接荻草茎秆试件破坏时所需的载荷最大,同时也表现出最大的应变量。9.运用傅里叶变换反射红外光谱法分析荻草茎秆中化学成分的官能团变化揭示荻草茎秆内、外表面与胶粘剂的胶接机理。荻草茎秆与脲醛树脂、酚醛树脂热压胶合后,荻草茎秆内表面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与脲醛树脂、酚醛树脂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胶合作用,木质素基本不变。外表面有着一层非极性的蜡质层,不与脲醛树脂、酚醛树脂反应,只是高温下成分有所降解。三聚氰胺脲醛树脂与荻草茎秆热压胶合后,不仅和茎秆内表面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胶合作用;并一定程度和茎秆外表面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
郝家宝[8](2013)在《高固含量石蜡稳定乳状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在人造板行业,高固含量、稳定性好的石蜡乳液防水剂具有生产效率高、运输成本低、干燥快、能耗低等优点,目前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重视。但高固含量石蜡乳液存在石蜡不易乳化、乳液不稳定且粘度大等缺点。本论文以高固含量的非离子型和阴离子型石蜡乳液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石蜡乳液的稳定性、流变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制备出高固含量的石蜡乳液。论文第二章研究采用转相乳化法制备高固含量的非离子型石蜡乳液。利用亲水亲油平衡(HLB)法选择乳化剂种类,同时从乳化剂的结构方面讨论了不同类型乳化剂对乳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单硬脂酸甘油酯与聚氧乙烯醚100单硬脂酸酯复配成HLB值为13.0的复合乳化剂制得的乳液性能较好,复合乳化剂用量仅为5%;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获得乳液的最佳制备工艺:乳化时间为20min、乳化温度为85℃、剪切速率为5000rad/min、分3次加入乳化水。研究得到的石蜡乳液固含量约为51.6%、乳液粒径分布范围0.3-5.0μm,涂-4杯法测得黏度为15s、离心稳定性为99.8%;利用Malvern旋转流变仪研究乳液的流变性能,稳态速率扫描结果表明非离子型石蜡乳液为非牛顿流体,具有剪切变稀的性质,显示出假塑性。随着乳液固含量增大,体系的非牛顿指数m逐渐变小,动态应变扫描结果表明,在剪切应变小于0.02%时,乳液以弹性为主,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大于0.02%时,乳液则表现为黏性。论文第三章研究采用初生皂法制备高固含量的阴离子型石蜡乳液。以硬脂酸为乳化剂,氨水为皂化剂,研究了皂化率(n硬脂酸:n氨水)对乳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皂化率为1.2:1时制得的乳液综合性能较好,乳化剂用量为4.5%;利用电导率法研究了乳液电导率与相行为的关系,获得石蜡乳液的相转变规律;采用正交实验方法得到乳液的最佳制备工艺为乳化时间20min、乳化温度85℃、剪切速率8000rad/min、分3次加水。所得乳液的固含量为48.9%、乳液粒径分布3.5-11.0μm、涂-4杯法测得黏度为17s、离心稳定性为89.5%;研究表明当加入0.25wt%的聚乙烯醇1799与0.25wt%的硅酸镁锂作为稳定剂,乳液的离心稳定性提高至98.8%;研究了乳液制备过程中泡沫的消除方法,在出料前添加0.5wt%的改性聚硅氧烷乳液消泡剂能起到较好的消泡效果,同时冷却后采用真空脱泡,能完全除去乳液中的泡沫;研究表明阴离子型石蜡乳液为非牛顿流体,具有剪切变稀的性质,显示出假塑性。随着乳液固含量增大,非牛顿指数m逐渐变小,动态应变扫描结果表明,在剪切应变小于0.02%时,乳液以弹性为主,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大于0.02%时,乳液则表现为黏性。论文第四章研究了低熔融粘度C-5石油树脂水基乳液的制备及性能。以56#半精炼石蜡为粘度调节剂,系统考察了非离子型复合乳化剂的HLB值和用量对C-5石油树脂乳液的稳定性、粒径分布、粘度和表面张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添加30%的石蜡可以明显降低石油树脂的熔融粘度,使物料在较低温度下实现均匀混合;复合乳化剂的最佳HLB值为10.75;最佳用量为m乳化剂/m油相=16%。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优选乳化工艺条件为:乳化温度98℃、乳化时间20min、剪切速率5000r/min、乳化水占水相的比例为1/3。该条件下可制得固含量约为40.0%,稳定性好、粒径小、黏度低的O/W型C-5石油树脂乳液,该乳液也可作为人造板防水剂。
徐伟池,于春梅,郭金涛,方磊[9](2013)在《国内乳化蜡制备及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乳化石蜡的组成及制备方法和设备;讨论了乳化剂、乳化温度、乳化时间及搅拌速率对乳化蜡稳定性的影响;评述了乳化蜡在农业、人造板、造纸、皮革、纺织、橡胶、陶瓷等行业的应用情况。
李静,焦纬洲,刘有智,刘文丽[10](2012)在《乳化蜡的制备及应用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乳化蜡的制备方法及制备条件,主要包括乳化剂、乳化温度、乳化时间及搅拌速度等对乳化蜡稳定性等性能的影响;综述了乳化蜡在纺织、人造板、造纸、农业、乳化炸药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对国内乳化蜡的发展前景进行了简单的展望。
二、人造板用乳化石蜡研制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造板用乳化石蜡研制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无助乳剂稳定石蜡乳液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1 实 验 |
1.1 主要原料及仪器 |
1.2 复合表面活性剂的复配 |
1.3 石蜡乳液的制备方法 |
1.4 石蜡乳液性能的测定 |
1.4.1 乳化率 |
1.4.2 表面张力 |
1.4.3 分散性测定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乳化石蜡的配比优化 |
2.2 乳化条件的选择 |
2.2.1 乳化HLB值 |
2.2.2 乳化温度 |
2.2.3 乳化时间 |
2.2.4 搅拌速率 |
2.2.5 乳化方式 |
3 结 论 |
(2)水泥基石蜡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变储能材料简介及研究现状 |
1.2.1 储能机制 |
1.2.2 相变温度 |
1.2.3 物态变化 |
1.2.4 相变材料 |
1.2.5 掺加方式 |
1.2.6 研究现状 |
1.2.7 当前相变储能材料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第二章 原材料与实验 |
2.1 原材料 |
2.1.1 水泥 |
2.1.2 石蜡 |
2.1.3 聚羧酸减水剂 |
2.1.4 复配表面活性剂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实验配合比 |
2.3.2 复合乳化剂亲水亲油平衡值的确定 |
2.3.3 水包油型石蜡乳液的制备 |
2.3.4 水泥基石蜡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 |
2.4 水包油型石蜡乳液性能测试 |
2.4.1 乳化率测试 |
2.4.2 表面张力 |
2.4.3 分散性测定 |
2.5 水泥基石蜡相变储能材料的性能测试 |
2.5.1 流动性能测试 |
2.5.2 水泥基石蜡相变储能材料抗压强度测试 |
2.5.3 水泥基石蜡相变储能材料导热系数测试 |
2.5.4 水泥基石蜡相变储能材料DSC测试 |
2.5.5 水泥基石蜡相变储能材料的表观密度 |
2.5.6 水泥基石蜡相变储能材料的耐久性 |
第三章 水泥基石蜡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 |
3.1 水包油型石蜡乳液的制备 |
3.1.1 混料实验 |
3.1.2 乳化率实验结果分析 |
3.2 乳化条件的选择 |
3.2.1 乳化HLB值 |
3.2.2 乳化温度 |
3.2.3 乳化时间 |
3.2.4 搅拌速度 |
3.2.5 乳化方式 |
3.3 水泥基石蜡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 |
3.3.1 减水剂对材料浆体流动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泥基石蜡相变储能材料的强度 |
4.1 水泥基石蜡相变储能材料的强度实验 |
4.2 水泥基石蜡相变储能材料强度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泥基石蜡相变储能材料的热学性能 |
5.1 实验方案 |
5.1.1 试件制备 |
5.1.2 实验结果 |
5.2 导热系数分析 |
5.3 相变温度及相变潜热分析 |
5.4 相变储能率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水泥基石蜡相变储能材料的热稳定性能 |
6.1 实验方案 |
6.1.1 试件制备 |
6.2 水泥基石蜡相变储能材料的质量损失率 |
6.3 水泥基石蜡相变储能材料的力学损失率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本研究创新之处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情况 |
(3)人造板用耐搅拌乳化蜡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2 乳化蜡制备 |
1.3 乳化蜡性能检测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HLB值对乳化蜡性能的影响 |
2.2 乳化蜡的耐搅拌性能 |
2.2.1 流变性能分析 |
2.2.2 粒径测定分析 |
2.3 Zeta电位分析 |
3 结论 |
(4)乳化石蜡的制备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制备工艺与制备原理 |
2.1 简介 |
2.1.1 剂在水中法 |
2.1.2 剂在油中法 |
2.1.3 初生皂法 |
2.1.4 轮流加液法 |
2.2 氧化-乳化法 |
2.3 高速机械搅拌 |
2.4 超声波法 |
3 性能检测 |
3.1 离心稳定性 |
3.2 静置稳定性 |
3.3 乳液分散性 |
3.4 p H值测定 |
3.5 乳化液粒径测定 |
3.6 酸值皂化值 |
3.7 乳化剂的HLB值 |
3.8 试样表面张力 |
4 影响乳化石蜡稳定性的因素 |
4.1 乳化剂的选择 |
4.1.1 乳化剂覆盖于液滴表面可以起到稳定液滴的作用 |
4.1.2 乳化剂的选择和复配 |
4.1.3 HLB值 |
4.2 搅拌速率 |
4.3 乳化水的加量 |
4.4 蜡的质量分数 |
4.5 乳化温度 |
4.6 乳化剂用量 |
4.7 搅拌时间 |
4.8 黏度 |
5 国内乳化石蜡的研究方法 |
5.1 转相乳化法 |
5.2 氧化乳化法 |
5.3 人造板用乳化石蜡研制工艺 |
5.4 石油钻井泥浆用乳化石蜡研制 |
5.5 无助乳化剂的非离子型石蜡乳液 |
5.6 纳米石蜡乳液 |
(5)非离子型石蜡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木材尺寸稳定性处理的方法 |
1.2.1 添加憎水剂 |
1.2.2 油漆处理 |
1.2.3 树脂浸渍处理 |
1.2.4 酸、醇浸渍处理 |
1.2.5 聚乙二醇(PEG)浸渍处理 |
1.2.6 极性物质抽提 |
1.2.7 加热处理 |
1.2.8 乙酰化处理 |
1.2.9 异氰酸酯处理 |
1.2.10 甲醛处理 |
1.2.11 金属化及陶瓷化处理 |
1.3 石蜡乳液的应用 |
1.3.1 农业用石蜡乳液 |
1.3.2 纺织业用石蜡乳液 |
1.3.3 人造板业用石蜡乳液 |
1.3.4 造纸工业用石蜡乳液 |
1.3.5 皮革业用石蜡乳液 |
1.3.6 橡胶用石蜡乳液 |
1.3.7 陶瓷用石蜡乳液 |
1.4 乳化剂类型 |
1.4.1 阳离子型乳化剂 |
1.4.2 阴离子型乳化剂 |
1.4.3 非离子乳化剂 |
1.5 石蜡乳液的制备 |
1.5.1 石蜡乳液的制备方法 |
1.5.2 乳化剂的作用及选择标准 |
1.5.3 高固含量石蜡乳液 |
1.5.4 影响乳液稳定的因素 |
1.6 论文选题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6.1 论文选题目的意义 |
1.6.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二元非离子型石蜡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仪器设备与试剂 |
2.2.2 实验装置 |
2.2.3 实验步骤 |
2.2.4 工艺流程 |
2.2.5 样品表征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A-B二元非离子型石蜡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2.3.2 C和 D二元非离子型石蜡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2.4 小结 |
第3章 四元非离子型石蜡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仪器设备与试剂 |
3.2.2 实验装置 |
3.2.3 实验步骤 |
3.2.4 工艺流程 |
3.2.5 样品表征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工艺条件的初步筛选 |
3.3.2 HLB值的确定 |
3.3.3 工艺条件的确定 |
3.3.4 助乳化剂对石蜡乳液性能的影响 |
3.3.5 防水性能 |
3.3.6 力学性能 |
3.4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木材浸渍用阻燃型石蜡乳液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阻燃型石蜡乳液制备方法 |
1.3 阻燃型石蜡乳液性能测试 |
1.3.1 静置稳定性 |
1.3.2 分散性 |
1.3.3 可稀释性 |
1.3.4 黏度 |
2 结果与讨论:因子与水平确定 |
2.1 复配乳化剂的HLB值 |
2.2 复配乳化剂加入量 |
2.3 阻燃剂加入量 |
2.4 蒸馏水加入量 |
2.5 确定阻燃型石蜡乳液配方 |
3结论 |
(7)荻草微观力学性能及界面胶合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引言 |
1.3 非木质人造板研究综述 |
1.4 荻草资源和荻草人造板研究综述 |
1.4.1 我国荻草资源概况 |
1.4.2 荻草人造板研究现状 |
1.5 纳米压痕技术在木材科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
1.6 木质及非木质材料润湿性研究综述 |
1.7 人造板防水剂的研究 |
1.8 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研究综述 |
1.9 研究的目的和创新点 |
1.10 论文结构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荻草表面形貌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荻草的宏观构造 |
2.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2 结果与分析 |
2.3 荻草茎秆的微观组织构造 |
2.3.1 试验材料 |
2.3.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2.3.3 试验方法 |
2.3.4 结果与分析 |
2.3.4.1 荻草茎秆横切面的组织结构 |
2.3.4.2 荻草茎秆外表面的组织构造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荻草细胞尺寸计算 |
3.1 引言 |
3.2 程序简介 |
3.3 荻草细胞尺寸计算 |
3.3.1 荻草细胞直径 |
3.3.2 荻草细胞的壁腔比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纳米压痕技术测试荻草纤维细胞壁微观力学性能的研究 |
4.1 简介 |
4.2 纳米压痕测试原理 |
4.3 材料与方法 |
4.3.1 纳米压痕试验 |
4.3.1.1 样品准备 |
4.3.1.2 纳米压痕操作过程 |
4.3.2 X 射线衍射测试荻草茎秆微纤丝角 |
4.3.2.1 简介 |
4.3.2.2 试件准备 |
4.3.2.3 试验仪器及条件 |
4.3.2.4 试验步骤 |
4.3.3 拉伸强度试验 |
4.3.4 荻草刨花板制作及性能测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荻草纤维细胞的微观结构 |
4.4.2 荻草纤维细胞壁的力学性能 |
4.4.2.1 荻草纤维细胞壁的压痕变形机理 |
4.4.2.2 荻草纤维细胞壁力学性能 |
4.4.3 荻草茎秆的微纤丝角 |
4.4.4 荻草茎秆的纵向抗拉性能 |
4.4.5 荻草茎秆刨花板的力学性能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荻草茎秆宏观硬度的预测 |
5.1 引言 |
5.2 预测模型介绍 |
5.3 预测中的合理假设与参数确定 |
5.3.1 预测中的合理假设 |
5.3.2 参数的确定 |
5.3.2.1 拟合系数 k1,k2,k3的确定 |
5.3.2.2 简化弹性模量 Er的确定 |
5.3.2.3 幂律指数 x 的确定 |
5.3.2.4 荻草茎秆平均硬度的确定 |
5.4 荻草茎秆宏观硬度结果计算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荻草茎秆动态润湿性能模型及表面自由能的研究 |
6.1 简介 |
6.2 固体表面的液体平衡 |
6.3 荻草茎秆润湿模型 |
6.4 试验材料与方法 |
6.4.1 试验材料 |
6.4.2 试验设备 |
6.4.3 试验方法 |
6.5 结果与分析 |
6.5.1 荻草茎秆表面润湿性 |
6.5.2 荻草茎秆表面自由能 |
6.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荻草特性及二氧化硅作为荻草刨花板防水剂的研究 |
7.1 简介 |
7.2 荻草 pH 和缓冲容量 |
7.2.1 试样制备 |
7.2.1.1 荻草 pH 测试试样制备 |
7.2.1.2 荻草缓冲容量测试试样制备 |
7.2.2 试验仪器和设备 |
7.2.3 试验方法 |
7.2.3.1 荻草 pH 测试方法 |
7.2.3.2 荻草缓冲容量测试方法 |
7.2.4 结果与分析 |
7.3 荻草茎秆表面润湿性能 |
7.3.1 试件制备 |
7.3.2 试验设备 |
7.3.3 试验方法 |
7.3.4 结果与分析 |
7.4 荻草茎秆表面元素分析 |
7.4.1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的原理 |
7.4.2 试验材料及样品制备 |
7.4.3 试验条件与方法 |
7.4.3.1 试验条件 |
7.4.3.2 试验方法 |
7.4.4 结果和分析 |
7.4.4.1 荻草茎秆的主要化学成分 |
7.4.4.2 荻草茎秆的 XPS 分析 |
7.5 荻草茎秆横切面硅元素含量 |
7.5.1 X 射线能谱基本原理 |
7.5.2 试验材料及样品制备 |
7.5.3 试验仪器及设备 |
7.5.4 试验方法 |
7.5.5 结果和分析 |
7.6 二氧化硅用作荻草刨花板防水剂的可行性分析 |
7.6.1 简介 |
7.6.2 试验材料 |
7.6.3 试验仪器及设备 |
7.6.4 试验方法 |
7.6.5 性能测试 |
7.6.6 结果与分析 |
7.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荻草刨花板吸水厚度变化模型的研究 |
8.1 引言 |
8.2 材料与方法 |
8.2.1 试验材料 |
8.2.2 试验方法 |
8.3 结果与分析 |
8.3.1 厚度模型确定 |
8.3.2 密度对 TS 影响 |
8.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荻草刨花板工艺及性能研究 |
9.1 引言 |
9.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9.2.1 试验材料 |
9.2.2 试验设备 |
9.2.3 试验方法 |
9.2.3.1 荻草刨花板制备流程 |
9.2.3.2 试验内容 |
9.3 结果与分析 |
9.3.1 密度对荻草刨花板性能的影响 |
9.3.2 施胶量对荻草刨花板性能的影响 |
9.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十章 荻草界面胶合应力应变分布的研究 |
10.1 引言 |
10.2 数字散斑相关法测试原理 |
10.3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0.3.1 试验材料 |
10.3.2 试验设备 |
10.3.3 试验方法 |
10.4 结果与分析 |
10.4.1 胶合荻草茎秆应变变化分布 |
10.4.2 胶粘剂类型对荻草茎秆界面胶合的影响 |
10.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十一章 荻草茎秆胶接机理研究 |
11.1 引言 |
11.2 ATR-FTIR 红外光谱基本原理 |
11.3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3.1 试验材料 |
11.3.2 试验设备 |
11.3.3 试验方法 |
11.4 结果与分析 |
11.4.1 荻草茎秆表面红外光谱分析 |
11.4.2 荻草茎秆与脲醛树脂胶合后的红外光谱分析 |
11.4.3 荻草茎秆与酚醛树脂胶合后的红外光谱分析 |
11.4.4 荻草茎秆与三聚氰胺脲醛树脂胶合后的红外光谱分析 |
11.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十二章 总结论与建议 |
12.1 总结论 |
12.2 问题与建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高固含量石蜡稳定乳状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人造板防水剂发展概况 |
1.1.1 石蜡乳液防水剂分类 |
1.1.2 石蜡乳液防水剂的制备 |
1.2 乳液稳定性研究进展 |
1.2.1 石蜡乳液的稳定作用 |
1.2.2 乳液不稳定性机理 |
1.2.3 影响乳液稳定的因素 |
1.2.4 乳液产品稳定性表征方法 |
1.3 乳液流变学研究进展 |
1.3.1 乳液的流体类型 |
1.3.2 乳液的黏弹性 |
1.3.3 影响乳液流变性质的因素 |
1.4 本论文主要设计思想、研究内容及创新性 |
1.4.1 设计思想及研究内容 |
1.4.2 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高固含量非离子型石蜡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实验原料及仪器 |
2.2.2 非离子型石蜡乳液制备 |
2.2.3 乳化工艺条件正交实验 |
2.2.4 乳液性能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乳化剂种类及比例的确定 |
2.3.2 复合乳化剂用量的确定 |
2.3.3 乳化工艺条件的优化 |
2.3.4 非离子型石蜡乳液流变性能研究 |
2.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高固含量阴离子型石蜡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实验原料及仪器 |
3.2.2 阴离子型石蜡乳液制备 |
3.2.3 乳化工艺条件正交实验 |
3.2.4 乳液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皂化率对阴离子型石蜡乳液性能的影响 |
3.3.2 乳化剂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3.3.3 阴离子型石蜡乳液电导率与乳液相行为 |
3.3.4 乳化工艺条件正交实验 |
3.3.5 阴离子型石蜡乳液稳定性研究 |
3.3.6 乳液起泡检测装置的设计及乳液泡沫的控制与消除 |
3.3.7 阴离子型石蜡乳液流变性能研究 |
3.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低熔融粘度C-5石油树脂水基乳液制备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试剂与仪器 |
4.2.2 实验方法 |
4.2.3 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石蜡对C-5石油树脂熔融黏度的影响 |
4.3.2 复合乳化剂HLB值的确定 |
4.3.3 复合乳化剂用量的确定 |
4.3.4 乳化工艺条件的优化 |
4.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总结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10)乳化蜡的制备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乳化蜡的制备 |
1.1 基本条件 |
1.2 影响蜡乳化的因素 |
1.2.1 乳化剂的选择及用量 |
1.2.2 乳化方式 |
1.2.3 乳化温度 |
1.2.4 搅拌方式和搅拌速度 |
1.2.5 乳化时间 |
2 乳化石蜡的应用 |
2.1 纺织 |
2.2 人造板 |
2.3 造纸 |
2.4 上光剂 |
2.5 农业 |
2.6 乳化炸药蜡 |
2.7 其他 |
3 结束语 |
四、人造板用乳化石蜡研制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 [1]无助乳剂稳定石蜡乳液的制备[J]. 陈文,詹炳根,张赵强,赵卫平. 精细石油化工, 2021(04)
- [2]水泥基石蜡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与性能[D]. 陈文.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3]人造板用耐搅拌乳化蜡的研制[J]. 张艳维,柴广庆,王艳飞,杨立国,郑永军. 日用化学工业, 2021(01)
- [4]乳化石蜡的制备与分析[J]. 远方,王砚泽,郑恺,纪小寞,王成毓. 广东化工, 2017(17)
- [5]非离子型石蜡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范天映.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2)
- [6]木材浸渍用阻燃型石蜡乳液的研制[J]. 赵大伟. 科技与创新, 2014(06)
- [7]荻草微观力学性能及界面胶合性能的研究[D]. 廖承斌. 南京林业大学, 2013(03)
- [8]高固含量石蜡稳定乳状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郝家宝. 安徽大学, 2013(11)
- [9]国内乳化蜡制备及应用进展[J]. 徐伟池,于春梅,郭金涛,方磊. 化工中间体, 2013(01)
- [10]乳化蜡的制备及应用进展[J]. 李静,焦纬洲,刘有智,刘文丽. 日用化学工业,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