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产品出口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机电产品出口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机电产品出口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岩[1](2020)在《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文中指出2008年经济危机后,为摆脱经济下行的轨道,美国、日本、德国先后提出了“重振制造业”(2009年)、日本版“第四次工业革命”(2010年)、“工业4.0”(2012年)等战略计划,而我国也于2015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纲领。这些战略规划的陆续出台拉开了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Io T)、人工智能(AI)等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帷幕。而作为第二经济大国,我国应如何借助于这一难得机遇来推动国内产业升级则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回顾日本走过的“路”可知,其也曾作为“第二经济大国”面临过相似的难题,且从中日经济发展历程比较和所面临的“三期叠加”状态来看,我国现阶段也更为接近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而日本却在当时的情况下借助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成功地推动了国内产业的改造升级。基于此,本文以日本为研究对象并将研究阶段锁定在其取得成功的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进而研究其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以期为我国接下来要走的“路”提供极具价值的指引和借鉴。在对熊彼特创新理论以及新熊彼特学派提出的技术经济范式理论、产业技术范式理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部门创新体系理论等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本文借助于此从创新体系的视角构建了“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即:从整体产业体系来看,其属于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过程,该过程是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的,且两者间的匹配性决定着产业升级的绩效;而深入到具体产业来看,其又是通过催生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来实现的,对于此分析的最佳维度则是能够体现“产业间差异性”的部门创新体系,同样地,两者间的匹配性也决定着各产业升级的成效。回顾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可知,其呈现出三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的“重化型”化,70~80年代的“轻薄短小”化,以及90年代后的“信息”化。其中,“轻薄短小”化阶段是日本发展最为成功的时期,也是本文的研究范畴所在。分析其发生的背景可知:虽然效仿欧美国家构建的重化型产业结构支撑了日本经济“独秀一枝”的高速发展,但在日本成为第二经济大国后,这一产业结构所固有的局限性和问题日渐凸显,倒逼着日本垄断资本进行产业调整;而与此同时,世界性科技革命的爆发恰为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这种机遇对于后进国来说在一定意义上又是“机会均等”的,该国能否抓住的关键在于其国内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而日本战后近20年的高速增长恰为其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且“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发展战略又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其积累了殷实的技术基础。在这一背景下,借助于上文所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后文从创新体系的视角解释了战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是如何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以及日本为何更为成功的。就整体产业体系而言,科技革命的发生必然会引致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进而推动产业升级,且这一过程是在由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创新主体联盟等构建的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的。战后科技革命的发源地仍是美国,日本的参与借助的是范式转换过程中创造的“第二个机会窗口”,换言之,日本的成功得益于对源于美国的新技术的应用和开发研究,其技术经济范式呈现出“应用开发型”特点。而分析日本各创新主体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创新行为可以发现,无论是政府传递最新科技情报并辅助企业引进技术、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制定激励企业研发的经济政策和专利保护制度、采取措施加速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改革教育体制并强化人才引进制度等支持创新的行为,还是企业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遵循“现场优先主义”原则、实施“商品研制、推销一贯制”、将资金集中投向开发研究和创新链的中下游环节以及培训在职人员等创新行为,或是大学和科研机构针对产业技术进行研究、重视通识教育和“强固山脚”教育以及培养理工科高科技人才等行为,亦或是“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型的创新主体联盟联合攻关尖端技术、建立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联合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等行为都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微电子技术发展潜力的。而这种“追赶型”国家创新体系与“应用开发型”技术经济范式间的相匹配正是日本能够更为成功地借力于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根因所在。进一步地从具体产业来看,科技革命引致的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表现为新兴技术转化为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和改造传统产业技术范式的过程,这也是科技革命“双重性质”的体现。而对这一层面的分析则要用到能够体现“产业间差异性”的部门创新体系。在选取半导体产业和计算机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以及选取工业机器产业(以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为主)和汽车产业作为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机械产业的典型后,本文的研究发现:由于这些产业在技术体制、所处的产业链位置、所在的技术生命周期阶段等方面的不同,其产业技术范式是相异的,而日本之所以能够在这些产业上均实现自主创新并取得巨大成功就在于日本各创新主体针对不同的产业技术范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分别形成了与之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而进一步比较各部门创新体系可知,日本政府和企业等创新主体针对“催新”和“改旧”分别形成了一套惯行的做法,但在这两类产业升级间又存在显着的差异,即:日本政府在“催新”中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中均表现出了贯穿始终的强干预性,尤其是在计算机产业上;而在“改旧”中则干预相对较少,主要是引导已具备集成创新能力的“逐利性”企业去发挥主体作用。作为一种“制度建设”,创新体系具有“临界性”特点且其优劣的评析标准是其与技术经济范式的匹配性。日本能够成功地借力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推动国内产业升级的经验就在于其不仅构建了与当时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的国家创新体系,而且注重创新体系的层级性和差异性建设,加速推进了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并推动了新旧产业的协调发展。但是,这种致力于“应用开发”的“追赶型”创新体系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基础研究能力不足,不利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产生,以及政府主导的大型研发项目模式存在定向失误的弊端等,这也是日本创新和成功不可持续以致于在20世纪90年代后重新与美国拉开差距的原因所在。现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在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追赶先进国家的“机会窗口”的同时,也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追跑”“齐跑”“领跑”并行发展的机遇,并为传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会。由于相较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因此,必须构建极其重视基础研究且具有灵活性的国家创新生态体系,重视部门创新体系的“产业间差异性”,形成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以及建设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范式演化升级的部门创新体系等。

刘玥[2](2020)在《国家、行业组织与产业发展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创建与发展(1988-2016)》文中指出机床工具工业是制造机器的母机工业,机床工具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程度。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由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器管理局对机床工具行业实行统一有序的管理。这一管理模式虽一方面提升了我国机床工具产品的自给率,另一方面因资源配置的滞后性等因素拖慢了产品生产的质量与技术发展的速度。以改革开放为契机,国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原先僵化的生产方式得到改变。从国家层面来看,政府职能发生转变,企业权力得到下放,原先管理机床工具行业的政府部门经历裁撤与调整;从市场层面来看,商品经济逐渐为机床工具产业发展所认可,市场经济的活力逐渐注入到社会生产的领域。以此为背景,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应运而生。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作为当代的行业组织,与中国历史上传统的行会、商会有着明显的区别。从产生方式来看,国家通过裁撤机床工具局主动将机床工具工业的管理权力下放给社会。原机床工具局局长梁训瑄等干部也利用改革之势积极组建筹委会,到1988年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正式成立。协会成立后承担起管理机床工具行业的职责。由于成立时间较早,国内缺乏发展经验,因此在成立初期协会经历了探索阶段。一方面主要理顺协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则通过行业调查等手段对机床工具企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解,并将其发展所遇到的困难反映给政府。在199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后,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协会在管理机床工具行业中更加发挥起市场化的职能,譬如为扩大产业贸易坚持主办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等。当代机床工具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与市场的合力作用,一方面市场经济给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另一方面协会也根据市场中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及时引导企业发展,避免行业出现严重的损失。同时,因机床工具产业存在的特殊性意义,国家政策也需时时给与协会、行业相应的扶持。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机床工具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董洪梅[3](2019)在《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及其成效研究》文中认为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并行趋势,在当前全球多边体制发展受阻、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兴起的背景下,以自由贸易区为主要形式的区域贸易协定备受世界各国所青睐。截至2018年年底,向GATT/WTO通报并仍然有效的实际区域贸易协定(RTA)共计292项。在区域贸易协定数量急剧增加的同时,其规模越发扩大,内容更加广泛。例如,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涵盖了11个国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包括东盟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在内的16个国家(印度于2019年11月4日宣布退出RCEP)。无论是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都将开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上战略日程。中国自2001年年底成功加入WTO以来,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下国际多边合作的同时,也充分认识到参与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对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性,并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自由贸易区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推进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内容。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起步较晚,但是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发展非常迅速。根据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数据,截至2018年年末中国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共有14个,涉及23个国家和地区,以周边为基础、涵盖四大洲的全球自由贸易区网络已初具雏形。但是,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签署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最近的十余年,关于自由贸易区建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仍有许多问题有待厘清。因此,本文从中国的视角分析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整体水平,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检验自由贸易区整体的贸易效应和投资效应以及经济视角下的其他影响,并针对当前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存在的不足以及从实证检验中得出的启示,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具体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如下:第一章,绪论。阐述本文研究的国内外背景,研究的意义与目的,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本文主要的创新之处和不足。第二章,自由贸易区基础理论与研究综述。明确界定本文研究的自由贸易区(FTA)和国内上海等自由贸易试验区(FTZ)的区别;梳理有关自由贸易区的传统理论和非传统理论,同时从自由贸易区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关系、国外的自由贸易区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区发展实践三个方面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现状与发展阻碍。梳理中国建设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动因、进程、特点、不足以及未来发展的阻碍。中国的自由贸易区建设自2001年起步,历经三个阶段的努力,整体上在广度和深度两个层面共同推进,具有国家高度重视、数量与质量同步推进、建设模式多元化、指导思想与战略布局清晰等鲜明特征。目前,中国与自由贸易区伙伴在世界经济中的整体影响力显着提升,中国与自由贸易区伙伴之间经贸联系紧密。但是,依然存在经济体量偏弱、发展格局有待优化、议题深度与广度有待提升等不足,未来自由贸易区建设面临国内产业升级压力增加、内部协调难度上升、谈判机制需要完善等内部阻碍,而CPTPP等区域贸易协定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发展中国家因竞争而导致的担忧,成为未来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外部阻碍。第四章,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分析。从中国与自由贸易区伙伴货物贸易的角度,首先分析中国已经签署并生效的自由贸易协定关于货物贸易自由化的内容,随后从总量、比例和增速三个层面分析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与自由贸易区伙伴货物进出口的促进作用,最后构建扩展的引力模型对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进行实证检验。中国已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中货物贸易自由化程度相对较高,中国与自由贸易区伙伴货物进出口规模不断提升,占中国货物贸易的比例不断增加,而且与伙伴国(地区)贸易增速明显高于中国对外贸易平均增速。扩展的引力模型的实证检验表明,自由贸易区会产生贸易创造效应,提升了中国与伙伴国(地区)双边贸易流量。但是,随着时间的累积,自由贸易区对贸易的促进作用出现减弱趋势,而贸易转移效应并不明显。第五章,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的投资与其他经济效应分析。首先分析中国与自由贸易区伙伴双向投资的发展趋势,随后构建计量模型实证检验自由贸易协定以及相关因素对中国向自由贸易区伙伴投资的影响,最后阐述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在贸易和投资领域之外的经济效应。经验分析和计量模型检验的结果表明,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显着提升了中国与伙伴国(地区)之间的双向投资规模,尤其是自由贸易区已经成为中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平台。自由贸易区建设促进了国内地方经济发展,提升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扩展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并为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理念、内涵和动力。第六章,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总结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针对当前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存在的不足,结合实证研究得到的启示,从妥善处理对外开放与风险防范、多边主义与区域主义、自由贸易区(FTA)与自由贸易试验区(FTZ)发展的关系,落实自由贸易区建设布局规划,提高自由贸易区建设质量和标准,完善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余婉[4](2019)在《中俄税收协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俄罗斯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大国,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伙伴,两国经贸合作日益紧密。中国已连续8年保持俄罗斯第一贸易伙伴国地位,2018年中俄双边贸易额高达1082亿美元。近些年,两国在基础建设、能源以及农业等多个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合作前景良好。随着中美贸易战的全面展开,我国需要更加重视与俄罗斯的经济合作。但由于中俄两国尚未构建完整的税收协调机制,存在进口关税税率较高,双边税收协定不完善等问题。随着两国经济依存度的逐渐加深,由这些问题引发的利益冲突就会日益凸显,会产生税收壁垒、重复征税以及跨国逃避税等现象,影响商品和资本在两国间的自由流动,进而侵蚀两国税基,损害国家的外贸收入以及税收利益。而税收协调可以通过税种协调和税收管理的协调,消除阻碍中俄两国经济合作的税收因素。因此,在当前形势下,进行中俄税收协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采用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介绍了税收协调的含义及相关理论,其次结合中俄的贸易和投资现状,论述了税收对中俄经济合作的影响。随后通过分析中俄两国税收协调现状,说明了中俄税收协调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关税协调水平较低。存在关税高峰和不合理的关税配额制度,“灰色清关”事件频发,且尚未建立中俄自贸区;二是双边税收协定不完善。中俄两国间的所得税协调主要体现在中俄税收协定上,2014年签订的税收协定尚有不足之处,关于常设机构条款、股息所得条款、税收饶让以及信息交换条款等存在漏洞并且对于税收协定的宣传不到位;三是缺乏专门的税收协调部门,未制定税收协调法律;四是缺乏相应的利益补偿机制;五是未健全中俄税收争议解决机制。紧接着通过分析“A公司诉俄罗斯税机关”以及“俄罗斯查抄中国货物”的案例,进一步说明了中俄税收协调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以上分析,根据中俄税收协调中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外税收协调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中俄税收协调机制的建议。一是深化关税协调。通过降低关税税率以及取消不合理的关税配额制度消除税收壁垒,清理“灰色清关”现象,并加快建立中俄自贸区。二是完善中俄税收协定。应延长劳务型常设机构的认定期限、增加虚拟常设机构的认定;明确股息所得税条款适用条件;增加税收饶让条款;加强两国税收信息交换工作并加大税收协定的宣传力度等。三是设立专门的税收协调部门,完善税收协调工作机制。四是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为了保证税收协调工作的顺利开展,中俄两国需要从整体利益出发,对税收主权进行一定的让渡,并通过税收利益补偿机制对税收协调过程中的受损方进行合理补偿。五是健全中俄税收争议解决机制。两国需要完善相互协商机制,并加入税收仲裁办法,以拓宽税收争议的解决渠道。

渠立权[5](2018)在《中国西南沿边地区地缘经济格局重构及其实现路径》文中研究表明地缘经济是各种经济主体、经济要素与经济活动叠加到跨国界地区所形成的特殊经济综合体及其地域组织形式,具有地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中国西南沿边地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空间邻近,具有发展地缘经济的区位优势。近年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改变区域的对内对外联系格局,区位优势得以加强。然而,该地区的地缘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对环境演变的自适应性调整也严重滞后于发展需要,重构地缘经济格局成为必然选择。产业发展、经贸合作和区域空间组织分别反映了地缘经济的经济主体、经济要素与产品流动、经济活动的地域组织模式等核心方面,因此,文章对中国西南沿边地区地缘经济格局重构研究也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本研究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文章在系统梳理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国际关系学、国际贸易学等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和经典理论的基础上,用地理学的方法组织相关研究,技术路线可概括为:理论构建-现状分析-问题归纳-格局重构-实现路径。论文首先通过对地缘经济格局演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致力于厘清沿边地区地缘经济格局构建机制,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地缘经济格局演化是多种影响因子共同驱动的结果,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截面,每个因子对地缘经济格局的作用力大小不一,方向各异,并且着力点不同,但它们会形成一个合力,最终决定了地缘经济格局演化的方向和强度,使其由一种平衡状态演变到另一种平衡状态,即地缘经济格局演化的综合驱动机制。在此机制中,因子的扰动发挥关键作用,重构是对扰动的响应,可以通过改变因子实现地缘经济格局的重构。产业格局重构是通过产业培育、产业转型、产业转移和产能淘汰,形成更高级的产业结构。文章采用波特钻石模型并配合专家调查方法,分区选择出对外贸易业、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主导产业和“互联网+”应用服务、现代中药与民族药、作物育种等战略新兴产业。文章分析指出,农业、有色金属、化工、非金属矿产制品业等是需要转型升级的传统优势产业,纺织、服装、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矿产开发和加工业、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加工贸易业等是需要承接转移的产业类型,并提出产业转型和承接转移思路;最后根据产业集群等原则,提出优化产业布局思路,并对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可能承接的转移产业进行了空间安排。经贸合作格局重构是从合作领域、合作方式、合作机制和国家间经贸合作关系等四个方面进行,文章通过对比分析,按国别归纳了经贸合作领域拓展的方向及对应的合作方式,并提出边境经济合作机制、通道经济合作机制和境外经济合作区合作机制的建构思路。关于国家间经贸合作关系重构,文章指出,国家间经济上的“非对称相互依赖”未必能衍生出权力,经济控制才是权力的来源,构建国家间经济“依赖-控制”关系具有必要性,并提出构建思路。地缘经济空间重构方面,在中观、微观尺度上,克里斯泰勒结构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相反,“枢纽-网络”结构在区域资源整合等方面更具优势,是替代前者的理想空间图式。在宏观尺度上,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快由“点-轴”结构形成网络空间结构,给县级城市发展创造更多机会。为便于跨境经济合作,需重构经济合作地域模式,文章建议把瑞丽、磨憨、河口、凭祥、东兴、吉隆等重要口岸城市打造成边境经济增长极,建成樟木、瑞丽、河口、凭祥、东兴等5个跨境经济合作区,并打造多条跨境经济走廊。最后,为实现地缘经济格局重构,文章根据地缘经济格局建构综合机制并结合指出的地缘经济格局重构方向,从调整影响因子入手提出了加强地缘政治环境建设、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强区域间沟通与协作、发展地缘性战略产业等四条路径。地缘性战略产业是本文的一个重要创新点,它在追求国家利益和重构地缘经济格局中具有特殊作用,文章对其进行了重点讨论。

吴珍倩[6](2017)在《我国贸易质量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尝试从理论到应用,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对我国贸易质量综合评价作系统性研究,以弥补贸易质量综合评价研究的空白。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我国以迅速增长的贸易额迈入世界贸易大国前列。继贸易在“量”上跃升之后,“质”的提升遂成为贸易发展的瞩目议题。本文以贸易质量这一概念为出发点,在分析已有文献对贸易质量的描述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以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探讨贸易质量的理论内涵和定义,并阐述我国贸易质量的内涵,以及贸易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基于我国贸易质量的内涵,以我国的贸易战略为思路构建贸易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贸易增长、贸易结构、贸易可持续、国际地位。指标体系框架分为三层:战略方向层、战略目标层、指标层。以相关理论、国内外学者观点,以及政府提出的贸易战略方向和目标为评价指标的选择依据.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功效系数评价法计算我国贸易质量综合值,将两种评价法所得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并结合起来对我国贸易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在主成分分析中,先对指标变量进行分组后,再进行主成分分析。在功效系数评价法中,按三种权数方案进行分析。最后,构造贸易质量综合指数模型。本文按两套指标体系分别进行综合评价研究。指标体系A包含26个指标,涵盖2003-2014年我国各年的贸易相关数据;指标体系B包含29个指标,涵盖2006-2014年我国各年的贸易相关数据。指标体系A与指标体系B的差别在于:后者包含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比重三个指标,前者则不包含。采用分组主成分分析法所得的贸易质量趋势图具有明显波动性,呈波动上升的变化状态,以2009年至2010年的波动最为明显,基于功效系数评价法所得的各年贸易质量综合值则具有阶段性整体提高的特点。对指标体系A,2003年至2009年为一个阶段,贸易质量在整体上没有明显提升,2010年之后为另一个阶段,贸易质量在整体上比2010之前有明显提高。指标体系B与指标体系A的变化趋势相似,以2006年至2009年为一个阶段,2010年之后为另一个阶段。将分组主成分分析法与功效系数评价法的评价结果经标准化处理后作对比,发现二者的变化趋势具有很好的吻合度,尤其对于指标体系A更为明显。本文认为这两者的评价结果比较能反映我国贸易质量的实际变化趋势及特点。将两者的贸易质量综合值合成一个指标,合成以后的贸易质量综合值同时体现出了波动性与阶段性特点。考虑到合成值会有负数,不便于解释其经济意义,本文尝试构造贸易质量综合指数模型。其中,指标体系a以2003年为基年,指标体系b以2006年为基年。构造综合指数的优点在于,其经济意义更为直观,且不仅反映贸易质量的整体变化趋势,还能体现出各年贸易质量相对于基年的变化程度。当综合指数为正,意味着贸易质量较基年有所提高,且数值越大,说明提高的程度越大。当综合指数为负,意味着该年的贸易质量与基年相比有所恶化,且数值的绝对值越大,说明恶化的程度越深。同时,将贸易质量指数化便于将贸易质量综合评价研究长期化。基于本文的评价结果,对我国贸易质量变化趋势及特点作如下分析:从2003年至2014年,我国的贸易质量整体上是在提高的,但不是持续提高的发展趋势,而是在波动中逐渐提升,同时具有阶段性特点,以2010年之前为一个阶段,贸易质量没有明显的整体提升,2010年之后为另一个阶段,贸易质量整体比前一个阶段有所提高。我国贸易在贸易结构、贸易可持续发展、国际地位三个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和完善。具体来说,进出口贸易基本平衡,国际市场集中度降低,并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贸易主体结构进一步优化,国内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现代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中的比重提高;主要能源产品、高耗能产品和高污染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在2009年以后呈下降趋势,短缺资源和原材料在进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国际市场份额逐年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增值率明显提高。然而另一些方面也影响了贸易质量的稳定和提高,主要表现在贸易增长率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波动幅度较大、贸易的产品结构有待升级,尤其是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有待提高、贸易集中于东部地区的状态没有改变、加工贸易增值率不稳定等。基于对我国2003至2014年贸易质量的综合评价分析,本文认为推动我国贸易质量的方向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1)进一步发展服务贸易。尤其是以国际金融、保险、国际信息处理、软件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贸易领域,推进服务贸易出口的发展;抓住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通过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来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2)继续推进国际市场多元化。在当前全球经济与国际贸易低迷,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总体走低,新兴经济体增速总体放缓的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多元化的方向是在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边境和周边地区中选择部分有潜力、经济表现较好的市场重点发展;同时,积极发展与非洲与拉美等地区的贸易。(3)促进国内区域均衡发展。东部地区加工贸易的传统优势正在弱化,但其拥有技术和资金优势,且已经具备将加工贸易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与资本密集型转变的基础。传统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可以转移至中西部地区,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在劳动力和资源方面的优势,通过加工贸易的转移来推动国内区域均衡发展。(4)贸易产品升级。我国贸易的产品结构仍需要进一步升级,需要继续发展高新技术产品、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继续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减小能源产品、高耗能产品和高污染产品的出口,处理好贸易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黄兆京[7](2010)在《江苏省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江苏机电产品出口的规模迅速扩大,在江苏总产品出口中的比重已超过三分之二,成为江苏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虽然江苏机电产品在整体上的国际竞争力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但不容忽视的是,江苏机电产品出口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如过度依赖加工贸易、市场集中度过高、机电大类产品国际竞争力差距悬殊等问题。因此,研究江苏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现状与影响因素,有助于找到进一步提升江苏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从而为江苏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为准确阐述江苏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现状,本文首先寻找大量数据和事实,通过多个角度对江苏机电产品的出口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多个衡量指标对江苏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现状进行对比分析,主要涉及到国际间的比较、省市间的比较、江苏不同区域内的比较以及江苏机电大类产品间的比较。然后,通过统计软件对江苏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江苏机电产品在整体上具有不断增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机电大类间的国际竞争力差距很大。本文紧接着依据波特的“钻石模型”为基本框架,结合江苏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现状,重点从要素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及企业等角度对影响江苏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多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最后,综合考虑江苏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状况,对进一步提升江苏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进行思考。本文认为,应从政府、行业、企业三方面着手,政府和行业创造出良好的市场环境对企业因势利导与激励,同时,企业结合当今的国际竞争环境发挥自身优势,为江苏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闫彩霞[8](2010)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广东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历年统计数据表明,广东省机电产品出口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自从我国加入WTO以后,遭遇来至出口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机电产品出口的增长却呈下滑势头。为了深入研究广东机电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现状及原因,为广东外贸经济发展献计献策,特提出“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广东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这一论题。本文采用历史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充分利用广东省统计年鉴1995-2008年有关机电产品出口的数据,对广东省机电产品出口现状、出口增长情况等进行全面剖析,找出了广东省机电产品出口增长变动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广东机电产品出口影响的相关性研究。为了深入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广东机电产品出口影响的程度,以广东对欧盟机电产品出口为例,根据有关历史数据构建了影响广东机电产品出口增长情况的分析模型,并对分析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证明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广东机电产品出口的增长产生重大影响作用。接着对广东机电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进行了认真分析。最后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并针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广东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通过对广东省机电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现状的原因分析,不仅进一步理论上印证了凯恩斯的出口需求理论和蒙代尔的贸易与投资之间存在替代关系理论,而且为广东省进一步深化外贸改革、逐步建立市场机制调节的外贸体制、加强政府对出口外贸的指导和监管、实施积极的外贸政策、切实提高降低出口企业竞争能力,促进机电出口增长与技术创新相协调等提供了佐证,为广东经济持续稳定和谐发展提供了借鉴,对增强广东省机电出口产品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深远意义。

徐战菊[9](2009)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企业成长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国际市场,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限制。随着关税措施被弱化,其他非关税措施的应用不断受到约束,对进口的限制作用逐步减弱,而技术性贸易壁垒则因其自身特点,越来越多的为各进口国选用。据调查显示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我国产品出口的第一大障碍。因此,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企业成长的影响,进行应对研究,对于提高我国相关产业的科技水平和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减少对外贸易损失,保持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国内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及企业成长理论进行认真总结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论文首先就近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和新趋势进行了阐述,继而导出对我国及我国企业的启示。其次,论文对我国出口企业及其成长概况进行了回顾,接着从现行和未来技术性贸易壁垒两方面入手对发达国家主要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再根据我国企业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调查情况,从出口企业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具体情况和不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企业的影响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并从四个方面(国外、企业自身、政府相关部门、宏观环境原因)对出口企业屡遭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的根源进行了探讨,指出了解其根源是规避此类壁垒以及减少相应损失的前提和基础。第三,论文就出口企业成长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包括:影响出口企业成长的外因、内因,特别是技术因素对出口企业成长的机理分析,并结合企业成长的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出口企业成长的特征。论文并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企业成长的影响进行机理分析,包括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企业成长的正、负推动作用,及其对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企业的影响。第四,论文研究了我国出口企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体系,结合我国出口企业所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实际情况,根据系统输入要素、转换要素、输出要素设计了由2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模糊神经网络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模型,对我国出口企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进行了应用评价。最后,论文在前期理论研究、调查和机理分析,以及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出口企业微观层面、政府和社会宏观层面的对策研究。企业对策研究首先从法律基础和社会基础两个层面提出利用社会资本,成功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并辅以案例说明,接着探讨了出口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成长路径(包括:出口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则、应对现行和未来技术性贸易壁垒),结合生命周期理论,提出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对策,最后就企业在成长中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了阐述,包括:企业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改进管理方法,解决质量问题,和发展技术创新,解决技术问题等内容。政府和社会宏观层面的对策研究:在对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工作的现状,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政府及社会支持应对对策,指出建立整合各方资源,统筹兼顾的支撑体系,是我国宏观主体(政府及中介组织)的应对之道。

郝志亮[10](2008)在《我国机电行业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机电产品国际贸易是国际贸易的主导产业,也是衡量一国参与国际分工能力和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国际市场最大的行业之一,工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把扩大机电产品出口作为经济发展一项重要的战略目标。然而随着机电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遭遇了发达国家设置的越来越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给我国的机电产品出口造成了重大损失。为了促进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贸易,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机电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针对我国机电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迫切需要分析当代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实施和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分析我国机电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提出针对性措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机电行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基本理论的综述,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基本概念、特征及表现形式,产生的原因和背景进行了概括说明,并对它的作用机理和经济效应进行了分析;其次,根据我国机电产品的对外贸易现状以及我国机电产品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表现,分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机电产品产生的影响,并结合欧盟新出台的REACH法规及我国电子电器行业的特点,对电子电器产品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案例分析;再次,针对机电产品所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我国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针对机电行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政策和建议,以促进我国机电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机电产品出口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电产品出口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答辩决议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一般分析
    2.1 科技革命的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2.1.1 科技革命的概念
        2.1.2 战后科技革命研究范围的界定
    2.2 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升级的内涵及研究范围界定
        2.2.1 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升级的内涵
        2.2.2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研究范围界定
    2.3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基础
        2.3.1 熊彼特创新理论
        2.3.2 技术经济范式理论
        2.3.3 产业技术范式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基于创新体系视角的分析框架
    3.1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机理
        3.1.1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经济本质:技术经济范式转换
        3.1.2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传导机制:“催新”与“改旧”
    3.2 创新体系相关理论
        3.2.1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3.2.2 部门创新体系理论
    3.3 以创新体系为切入点的分析视角
        3.3.1 国家创新体系与技术经济范式匹配性分析视角
        3.3.2 部门创新体系与产业技术范式匹配性分析视角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与背景
    4.1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
        4.1.1 战前科技革命成果推动下日本产业的“重化型”化(20世纪50-60年代)
        4.1.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下日本产业的“轻薄短小”化(20世纪70-80年代)
        4.1.3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下日本产业的“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后)
    4.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背景
        4.2.1 重化型产业结构的局限性日渐凸显
        4.2.2 世界性科技革命的爆发为日本提供了机遇
        4.2.3 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经济基础
        4.2.4 日本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奠定了技术基础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分析
    5.1 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载体:日本国家创新体系
    5.2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5.2.1 传递最新科技情报并辅助企业引进技术
        5.2.2 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
        5.2.3 制定激励企业研发的经济政策和专利保护制度
        5.2.4 采取措施加速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5.2.5 改革教育体制并强化人才引进制度
    5.3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5.3.1 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5.3.2 遵循技术创新的“现场优先主义”原则
        5.3.3 实行考虑市场因素的“商品研制、推销一贯制”
        5.3.4 将资金集中投向开发研究和创新链的中下游环节
        5.3.5 重视对在职人员的科技教育和技术培训
    5.4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行为
        5.4.1 从事与产业技术密切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5.4.2 重视通识教育和“强固山脚”教育
        5.4.3 培养了大量的理工类高科技人才
    5.5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5.5.1 产学官联合攻关尖端技术
        5.5.2 建立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
        5.5.3 联合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
    5.6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与技术经济范式的匹配性评析
        5.6.1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与微电子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
        5.6.2 “追赶型”国家创新体系与“应用开发型”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战后科技革命催生日本主要新兴产业:基于部门创新体系的分析
    6.1 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与日本部门创新体系
    6.2 微电子技术催生下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6.2.1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6.2.2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6.2.3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科研机构的创新行为
        6.2.4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6.2.5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的需求因素
    6.3 计算机技术催生下日本计算机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6.3.1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6.3.2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6.3.3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6.3.4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的需求因素
    6.4 日本部门创新体系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的匹配性评析
        6.4.1 部门创新体系与半导体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4.2 部门创新体系与计算机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4.3 部门创新体系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战后科技革命改造日本主要传统产业:基于部门创新体系的分析
    7.1 科技革命改造传统产业的本质: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
    7.2 微电子技术改造下日本工业机器自动化的发展
        7.2.1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7.2.2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7.2.3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7.2.4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的需求因素
    7.3 微电子技术改造下日本汽车电子化的发展
        7.3.1 汽车电子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7.3.2 汽车电子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7.3.3 汽车电子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7.3.4 汽车电子化中的需求因素
    7.4 日本部门创新体系与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的匹配性评析
        7.4.1 部门创新体系与工业机器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4.2 部门创新体系与汽车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4.3 部门创新体系与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创新体系视角下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经验与教训
    8.1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经验
        8.1.1 构建了与微电子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的国家创新体系
        8.1.2 重视创新体系的层级性和差异性建设
        8.1.3 加速推进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
        8.1.4 借力科技革命的“双重性质”推动新旧产业协调发展
    8.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教训
        8.2.1 创新体系的基础研究能力不足
        8.2.2 创新体系不利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产生
        8.2.3 政府主导下的大型研发项目模式存在定向失误的弊端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创新体系视角下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对我国的启示
    9.1 新一轮科技革命给我国产业升级带来的机遇
        9.1.1 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机会窗口”
        9.1.2 为我国新兴产业“追跑”“齐跑”与“领跑”的并行发展提供机遇
        9.1.3 为我国传统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机会
    9.2 构建与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相匹配的创新体系
        9.2.1 构建国家创新生态体系
        9.2.2 重视部门创新体系的“产业间差异性”
        9.2.3 形成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
        9.2.4 建设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范式演化升级的部门创新体系
    9.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国家、行业组织与产业发展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创建与发展(1988-201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回顾
        (一) 关于国家、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二) 关于中国历史上的行业组织研究综述
        (三) 关于行业协会的研究综述
    三、章节内容
第一章 协会成立前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的发展与变迁
    一、机床工具工业历史概述
    二、改革开放前中国机床工具工业的发展
        (一) 近代以来国外机床工具技术的引入
        (二) 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的曲折发展
第二章 体制改革与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成立(1988-1992)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管理体制的变迁
        (一) 1949年-1978年工业管理体制及产业发展
        (二) 改革开放后的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二、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成立及初期发展
        (一)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成立的经过
        (二) 协会的组织架构
        (三) 政府指导与协会初期活动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协会与产业发展(1992-2016)
    一、从幼稚到成熟: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市场化职能
        (一) 扩大交易:展览会的持续举办
        (二) 推动企业经营机制改革
        (三) 鼓励企业出口与积极“入世”
    二、国家、协会与市场:三者互动下的产业发展
        (一) 应对危机:市场失灵与行业自治
        (二) 市场经济的新问题:“协会失灵”
        (三) 国家政策与机床工具产业发展
第四章 比较分析:不同类型行业组织的发展经验
    一、历史回顾:中国传统的行业组织
    二、市场自发性行业协会的发展
    三、他山之石:日本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概况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3)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及其成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一) 国际背景
        (二) 国内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二章 自由贸易区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第一节 自由贸易区相关概念界定
        一、 自由贸易区(FTA)
        二、 自由贸易园区(FTZ)及其与自由贸易区(FTA)的异同
    第二节 自由贸易区相关的基础理论
        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二、 非经济视角下自由贸易区相关理论
    第三节 自由贸易区发展实践的研究综述
        一、 自由贸易区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关系
        二、 对世界主要自由贸易区发展实践的研究
        三、 对中国自由贸易区发展实践的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现状与发展阻碍
    第一节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动因、历程与特点
        一、 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动因
        二、 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历程
        三、 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整体水平及不足
        一、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的整体影响力
        二、 中国与自由贸易区伙伴的经贸紧密度
        三、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存在的不足
    第三节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未来发展面临的阻碍
        一、 内部阻碍
        二、 外部阻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分析
    第一节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自由化分析
        一、 货物贸易自由化整体水平
        二、 敏感产品贸易自由化的灵活处理
        三、 货物原产地规则约定
    第二节 中国与自由贸易区伙伴贸易的发展趋势
        一、 货物贸易规模分析
        二、 货物贸易比例分析
        三、 货物贸易增速分析
    第三节基于扩展引力模型的贸易效应实证检验
        一、 扩展的引力模型构建
        二、 研究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三、 实证检验结果及解释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的投资与其他经济效应分析
    第一节 中国与自由贸易区伙伴双向投资效应分析
        一、 中国自由贸易协定有关投资的议题
        二、 自由贸易区伙伴对中国投资的效应
        三、 中国对自由贸易区伙伴投资的效应
    第二节 投资效应及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检验
        一、 模型设计
        二、 样本选取与数据说明
        三、 模型估计结果及解释
    第三节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其他经济效应分析
        一、 促进国内地方经济发展
        二、 促进国内相关产业发展
        三、 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拓展空间
        四、 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一、 研究结论
        (一) 自由贸易区建设整体水平显着提升
        (二) 自由贸易区建设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发展阻力
        (三)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具有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
        (四)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投资促进效应显着
        (五)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对我国地方经济、相关产业发展等具有多重影响
    二、 对策建议
        (一) 自由贸易区建设应妥善处理几个关系
        (二) 灵活推进自由贸易区网络建设
        (三) 提高自由贸易区建设质量和标准
        (四) 完善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中俄税收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税收协调相关理论分析
    第一节 税收协调概述
        一、税收协调的含义
        二、税收协调的必要性
    第二节 税收协调的内容及形式
        一、税收协调的内容
        二、税收协调的形式
    第三节 税收协调的理论基础
        一、关税同盟理论
        二、国际相互依存理论
        三、以博弈论为理论依据建立的哈马达模型
第二章 中俄税收协调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情况
        一、中俄贸易数额
        二、中俄贸易结构
        三、关税对中俄贸易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与俄罗斯的投资情况
        一、中俄双方直接投资情况
        二、所得税对中俄双方投资的影响
    第三节 中俄税收协调现状分析
        一、关税协调
        二、所得税协调
        三、税收管理的协调
    第四节 中俄税收协调中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关税壁垒
        二、中俄税收协定不完善
        三、未建立专门的税收协调部门
        四、缺乏利益补偿机制
        五、税收争议解决机制不健全
第三章 中俄税收协调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A公司诉俄罗斯税务机关的案例
        一、案件描述
        二、案件适用法律
        三、案件分析
    第二节 俄罗斯查抄中国货物的案例
        一、案件起因
        二、案件解读
        三、案件启示
第四章 完善中俄税收协调机制的建议
    第一节 合理削减关税
        一、降低关税税率
        二、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
    第二节 完善中俄税收协定
        一、健全常设机构条款
        二、规范股息所得税条款
        三、增加税收饶让条款
        四、加强税收信息交换工作
        五、加大税收协定的宣传力度
    第三节 组建专门的税收协调部门
        一、税收协调部门的工作内容
        二、税收协调要有法可依
    第四节 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
        一、税收协调需要国家让渡部分税权
        二、通过利益补偿机制补偿受损失方
    第五节 健全中俄税收争议解决机制
        一、完善税收争议协商机制
        二、增加税收争议仲裁条款
参考文献

(5)中国西南沿边地区地缘经济格局重构及其实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区域
        1.1.2 选题背景
        1.1.3 选题缘由及科学问题
        1.1.4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地缘经济研究进展
        1.2.2 关于地缘经济格局重构的研究
        1.2.3 研究评述
    1.3 中国西南沿边地区的外部环境
        1.3.1 越南的基本国情
        1.3.2 老挝的基本国情
        1.3.3 缅甸的基本国情
        1.3.4 印度的基本国情
        1.3.5 尼泊尔的基本国情
        1.3.6 不丹的基本国情
第2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地缘经济
        2.1.2 地缘经济格局
        2.1.3 地缘经济格局重构
        2.1.4 地缘性产业与地缘性战略产业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理论
        2.2.2 权力与相互依赖理论
        2.2.3 区域经济系统论
        2.2.4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2.3 地缘经济格局的分析框架
        2.3.1 地缘经济的金字塔型分析结构
        2.3.2 地缘经济格局的主要方面
        2.3.3 研究设计
第3章 沿边地区地缘经济格局建构机制
    3.1 地缘经济格局对环境的自适应机理
    3.2 地缘经济格局演变的影响因子
        3.2.1 地缘环境类因子
        3.2.2 国家利益类因子
        3.2.3 区域关系类因子
    3.3 影响因子对地缘经济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
        3.3.1 地缘环境类因子的驱动机制
        3.3.2 国家利益类因子的驱动机制
        3.3.3 区域关系类因子的驱动机制
        3.3.4 地缘经济格局演化的综合机制
    3.4 中国西南沿边地区地缘经济格局重构的关键着力点
第4章 中国西南沿边地区地缘性产业格局及其重构
    4.1 目标区域地缘性产业格局分析
        4.1.1 区域优势与支柱产业
        4.1.2 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阶段
    4.2 地缘性产业现状格局问题解读及重构思路
        4.2.1 问题解读
        4.2.2 重构思路
        4.2.3 重构原则
    4.3 主导产业选择
        4.3.1 主导产业选择原则
        4.3.2 主导产业选择方法
        4.3.3 数据分析及结论
    4.4 战略新兴产业选择
    4.5 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4.5.1 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
        4.5.2 重点产业类型及其转型升级
    4.6 落后产能淘汰
    4.7 中东部产业转移承接
    4.8 产业空间布局
        4.8.1 产业布局原则
        4.8.2 边境产业发展带与特色产业聚集区打造
        4.8.3 主要产业的空间布局
第5章 中国西南沿边地区经贸合作格局及其重构
    5.1 边境经贸合作格局分析
        5.1.1 目标区域对外联系格局
        5.1.2 边界效应
        5.1.3 边境经贸合作现状分析
    5.2 边境经贸合作问题解读及重构思路
        5.2.1 问题解读
        5.2.2 重构思路
    5.3 经贸合作领域与合作方式重构
        5.3.1 中越经贸合作领域的拓展方向及合作方式
        5.3.2 中老经贸合作领域的拓展方向及合作方式
        5.3.3 中缅经贸合作领域的拓展方向及合作方式
        5.3.4 中印经贸合作领域的拓展方向及合作方式
        5.3.5 中尼、中不经贸合作领域的拓展方向及合作方式
    5.4 地缘经济合作机制建构
        5.4.1 机制与地缘经济合作机制
        5.4.2 目标区域地缘经济合作机制建构的必要性
        5.4.3 目标区域地缘经济合作机制建构
    5.5 中国与相关国家经贸合作关系重构
        5.5.1 相互依赖理论与现实的差距
        5.5.2 “依赖-控制”关系的构建
第6章 中国西南沿边地区地缘经济空间格局及其重构
    6.1 目标区域地缘经济空间格局分析
        6.1.1 产业空间分工格局分析
        6.1.2 目标区域地缘经济空间结构格局
        6.1.3 区域经济空间联系格局
        6.1.4 边境区域经贸合作的地域形式
    6.2 地缘经济空间格局问题解读及重构思路
        6.2.1 问题解读
        6.2.2 地缘经济空间重构的基本思路
    6.3 目标区域内部经济空间格局重构
        6.3.1 区域中心向专业化枢纽转变
        6.3.2 “点-轴结构”向“网络结构”转变
    6.4 目标区域对外经贸合作地域模式重构
        6.4.1 规范边民互市贸易
        6.4.2 共同打造口岸经济增长极
        6.4.3 共建边境经济合作区
        6.4.4 共建跨国经济走廊
第7章 中国西南沿边地区地缘经济格局重构的实现路径
    7.1 加强地缘政治环境建设
        7.1.1 增强政治互信与文化包容
        7.1.2 关注非传统地缘安全问题
        7.1.3 提高对外战略议程设置能力
        7.1.4 适度发挥战略威慑作用
    7.2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7.2.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7.2.2 加强产业发展的软环境建设
    7.3 加强区域间沟通与协作
        7.3.1 建立协调的区内关系
        7.3.2 加强对外沟通协调
    7.4 促进地缘性战略产业发展
        7.4.1 地缘性战略产业的特殊作用
        7.4.2 地缘性战略产业选择
        7.4.3 地缘性战略产业主体打造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我国贸易质量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文献和理论研究
    2.1 关于贸易活动的测度和评价研究
        2.1.1 国际上对贸易活动的测度和评价研究
        2.1.2 国内关于贸易活动的综合评价研究
        2.1.3 小结
    2.2 理论研究
        2.2.1 国际贸易理论
        2.2.2 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
        2.2.3 指数理论与方法
第3章 贸易质量的理论内涵和定义
    3.1 贸易质量的评价主体
    3.2 评价客体——贸易质量的理论内涵和定义
        3.2.1 相关文献对贸易质量的描述
        3.2.2 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贸易质量内涵
        3.2.3 基于国际贸易理论的贸易质量内涵
        3.2.4 贸易质量的理论内涵和定义
        3.2.5 我国贸易质量的内涵
        3.2.6 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第4章 我国贸易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指标体系框架及构建思路
    4.2 评价指标及依据
        4.2.1 贸易增长
        4.2.2 贸易结构
        4.2.3 贸易可持续发展
        4.2.4 国际地位
第5章 我国贸易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5.1 指标数据的预处理
        5.1.1 相关指标计算公式的确定
        5.1.2 相关指标统计范围和统计口径
        5.1.3 产品的分类标准、相关概念的定义和归类方法
    5.2 综合评价方法的设计与实施
        5.2.1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5.2.2 主成分分析法
        5.2.3 功效系数评价法
        5.2.4 构造贸易质量综合指数
        5.2.5 对两种综合评价法和指数分析法的探讨
第6章 对我国贸易质量的综合评价分析
    6.1 对我国贸易质量的综合评价分析
        6.1.1 基于指标体系A的贸易质量综合评价和综合指数分析
        6.1.2 基于指标体系B的贸易质量综合评价和综合指数分析
        6.1.3 基于各评价指标的分析
        6.1.4 小结
    6.2 加强我国贸易质量建设的着力方向和具体建议
        6.2.1 加强我国贸易质量建设的着力方向
        6.2.2 与贸易质量建设相关的具体建议
第7章 总结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体会
    7.3 不足之处
    7.4 进一步完善和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与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江苏省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第2章 机电产品及国际竞争力概述
    2.1 机电产品概述
        2.1.1 机电产品的内涵
        2.1.2 机电产品涵盖的范围
    2.2 国际竞争力概述
        2.2.1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2.2 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2.2.3 国际竞争力的衡量指标
第3章 江苏机电产品出口及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3.1 江苏机电产品出口的现状分析
        3.1.1 江苏机电产品出口的总体情况
        3.1.2 江苏机电产品出口的特点
        3.1.3 江苏机电产品出口的贡献和拉动效果
    3.2 江苏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3.2.1 江苏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3.2.2 江苏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省市间比较
        3.2.3 江苏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区域比较
        3.2.4 江苏机电大类产品间国际竞争力的比较
第4章 江苏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
        4.1.2 研究方法的主要步骤
    4.2 指标选取
        4.2.1 指标设置的原则
        4.2.2 指标的确定
    4.3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4.3.1 样本选择
        4.3.2 数据来源
    4.4 实证分析过程
        4.4.1 提取公共因子
        4.4.2 建立公因子负荷矩阵
        4.4.3 取得因子得分
    4.5 实证结果分析
第5章 江苏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要素条件
    5.2 需求条件
    5.3 相关及支持产业
    5.4 企业
    5.5 政府
    5.6 机遇
第6章 提升江苏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6.1 宏观层面上的对策
        6.1.1 适时制定政策,完善法律法规
        6.1.2 营造良好内部环境
        6.1.3 提高机电行业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
    6.2 微观层面上的对策
        6.2.1 提升创新能力
        6.2.2 培育具有市场价值的品牌
        6.2.3 重视国际市场,走多元化道路
        6.2.4 变出口为自产自销
        6.2.5 把握好特殊时期政府的支持与鼓励政策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广东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之处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主要创新之处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4.3 本文结构
第2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概述
    2.1 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的背景及基本概念
        2.1.1 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的背景
        2.1.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基本概念
    2.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
    2.3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2.4 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趋势
        2.4.1 检测标准不断提升
        2.4.2 多种壁垒手段结合使用
        2.4.3 环保因素在技术贸易壁垒中日益突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广东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
    3.1 广东省机电产品出口现状分析
    3.2.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广东省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
    3.3 广东省近年机电产品出口基本特点
    3.4 广东省机电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现状
    3.5 广东机电产品出口遭遇的主要技术性贸易壁垒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广东机电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设定
        4.1.1 模型变量的设定
        4.1.2 模型变量数据的选取
    4.2 模型的构建
        4.2.1 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协整检验
        4.2.2 模型的确定与计量
    4.3 模型分析的经济意义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广东机电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
    5.1 机电产品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5.2 机电生产企业整体技术水平较落后,自主研发创新仍然不足
    5.3 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欠缺
        5.3.1 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缺乏了解
        5.3.2 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不足
    5.4 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滞后
    5.5 环保意识的淡薄,经营管理粗放
    5.6 机电产品出口结构层次较低
    5.7 贸易保护主义作祟
    5.8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9)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企业成长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对企业成长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论文的写作思路、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论文的写作思路与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论文相关基本理论
2.1 技术性贸易壁垒理论
    2.1.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定义
    2.1.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分类
    2.1.3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质
    2.1.4 技术性贸易壁垒三要素
2.2 WTO/TBT协定与SPS协定
    2.2.1 TBT协定综述
    2.2.2 SPS协定综述
2.3 企业成长理论综述
    2.3.1 企业成长的定义
    2.3.2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2.3.3 企业成长环境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3.1 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特点
3.2 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的新趋势
    3.2.1 通报数量越来越多
    3.2.2 覆盖范围越来越广
    3.2.3 技术要求越来越高
    3.2.4 对安全、环保和能效的要求与关注越来越强
3.3 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启示
    3.3.1 对我国政府及社会支持的启示
    3.3.2 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启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影响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我国出口企业及其成长状况
4.2 发达国家主要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影响
    4.2.1 现行技术性贸易壁垒
    4.2.2 未来技术性贸易壁垒
    4.2.3 以玩具为例进行分析
4.3 出口企业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情况分析
    4.3.1 出口企业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别分析
    4.3.2 出口企业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损失分析
4.4 不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企业影响分析
4.5 出口企业屡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的根源
    4.5.1 国外原因
    4.5.2 企业自身原因
    4.5.3 政府相关部门原因
    4.5.4 宏观环境原因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企业成长影响的机理分析
5.1 出口企业成长影响因素分析
    5.1.1·出口企业与出口企业成长的特征
    5.1.2 影响出口企业成长的外因
    5.1.3 影响出口企业成长的内因
    5.1.4 技术因素对出口企业成长的机理分析
5.2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企业成长的影响效应
    5.2.1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企业成长的正面推动
    5.2.2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企业成长的负面推动
    5.2.3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企业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出口企业成长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体系构建
6.1 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体系的必要性
    6.1.1 解决我国出口企业成长过程中"信息不灵"的问题
    6.1.2 国际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要求我国出口企业必须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体系
6.2 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体系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6.2.1 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体系的目标
    6.2.2 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体系的一般流程
    6.2.3 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体系的实施步骤
6.3 出口企业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6.3.1 出口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指标的设计原则
    6.3.2 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评价体系的建立
    6.3.3 出口企业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警度确定
6.4 我国出口企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评价
    6.4.1 评价模型的选择
    6.4.2 模糊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6.4.3 模糊神经网络数据的归一化处理
    6.4.4 运用神经网络学习算法训练网络并实现评价功能
    6.4.5 对某出口企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实证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出口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策略
7.1 利用社会资本,成功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7.1.1 加强法律意识
    7.1.2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7.1.3 案例
7.2 出口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成长路径
    7.2.1 出口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则
    7.2.2 出口企业应对现行技术性贸易壁垒
    7.2.3 出口企业应对未来技术性贸易壁垒
    7.2.4 企业在应对中的成长路径
7.3 出口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对策
    7.3.1 创业期企业对策
    7.3.2 成长期企业对策
    7.3.3 成熟期企业对策
    7.3.4 蜕变期企业对策
7.4 在成长中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7.4.1 企业成长与企业社会责任
    7.4.2 改进管理方法
    7.4.3 发展技术创新
    7.4.4 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出口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过程中的政府及社会支持对策
8.1 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工作的现状
    8.1.1 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的收集与发布
    8.1.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与快速反应
    8.1.3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应对
8.2 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8.2.1 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的现状
    8.2.2 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存在的问题
8.3 基于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政府及社会支持应对对策
    8.3.1 利用国际贸易规则,积极参加相关领域的国际活动
    8.3.2 完善我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
    8.3.3 加大基础性投入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我国机电行业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 -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 -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论文结构框架
    §1 -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基本理论综述
    §2 -1 技术性贸易壁垒基本概述
        2-1-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基本概念
        2-1-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特点
        2-1-3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
    §2 -2 技术性贸易壁垒形成原因和背景
        2-2-1 技术性贸易壁垒设置的内在动因分析
        2-2-2 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
        2-2-3 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的社会背景
    §2 -3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作用机理及经济效应分析
    §3 -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作用机理
        3-1-1 数量抑制作用
        3-1-2 价格抑制作用
        3-1-3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动态实施过程分析
    §3 -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效应分析
        3-2-1 技术性贸易壁垒负面效应分析
        3-2-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正效应分析
    §3 -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机电行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
    §4 -1 我国机电产品的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4-1-1 我国机电产品的进出口现状分析
        4-1-2 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结构分析
        4-1-3 我国机电产品国际地位
    §4 -2 我国机电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现状
    §4 -3 发达国家针对机电设置的主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比较研究
        4-3-1 欧盟针对机电产品出口设置的技术壁垒
        4-3-2 美国针对机电产品出口设置的技术壁垒
        4-3-3 日本针对机电产品出口设置的技术壁垒
        4-3-4 发达国家针对机电产品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分析比较
    §4-4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机电行业的影响
        4-4-1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机电行业的积极影响
        4-4-2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机电行业的消极影响
    §4 -5 案例分析——欧盟 REACH 法规对我国电子电器产品影响
        4-5-1 案例背景
        4-5-2 REACH 法规的特点分析
        4-5-3 化学化工制品涉及到的电子电器产品
        4-5-4 REACH 法规对电子电器产品产生的影响分析
        4-5-5 REACH 对我国的启示
    §4 -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机电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
    §5 -1 我国机电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际因素分析
    §5 -2 我国机电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内因素分析
        5-2-1 我国政府方面的原因
        5-2-2 我国机电行业本身存在的的原因
        5-2-3 我国机电企业自身存在的原因
    §5 -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研究
    §6-1 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历史经验
        6-1-1 通过技术引进跨越技术壁垒
        6-1-2 利用FDI 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
        6-1-3 采用国际标准和质量认证制度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
    §6 -2 我国政府的的应对措施
        6-2-1 组织力量对WTO/TBT 协议进行认真研究
        6-2-2 健全和完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组织力量进行对策研究
        6-2-3 推行认证体系的互相认可制度,提高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有效性
    §6 -3 行业协会的应对措施
        6-3-1 建立和完善机电行业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
        6-3-2 行业协会积极引导和帮助企业
    §6 -4 我国机电企业的应对措施
    §6 -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机电产品出口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D]. 刘伟岩. 吉林大学, 2020(03)
  • [2]国家、行业组织与产业发展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创建与发展(1988-2016)[D]. 刘玥.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及其成效研究[D]. 董洪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6)
  • [4]中俄税收协调研究[D]. 余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5]中国西南沿边地区地缘经济格局重构及其实现路径[D]. 渠立权.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2)
  • [6]我国贸易质量综合评价研究[D]. 吴珍倩.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7(10)
  • [7]江苏省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D]. 黄兆京. 江苏大学, 2010(05)
  • [8]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广东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D]. 闫彩霞. 暨南大学, 2010(02)
  • [9]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企业成长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徐战菊.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9(06)
  • [10]我国机电行业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研究[D]. 郝志亮. 河北工业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机电产品出口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