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自动刨煤机无人工作面高产高效采煤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陈彦军,胡明东,杨帅[1](2021)在《甄家沟煤矿“等采高”薄煤层采煤机智能化工作面探索》文中提出薄煤层开采受煤层厚度限制,存在采高低、采煤机经常割顶或割底,设备选型配套难,磨损大、故障率高、维修量大、工人工作条件差、设备移动困难,矿井采掘比大、掘进率高,采煤工作面接替紧张、经济效益差等难题。甄家沟煤矿是一座资源整合后新建矿井,为了从根本上改善工作面工作环境,探索采用"等采高"薄煤层采煤机,降低采煤机割煤高度,同时装备工作面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工作面无人化、少人化,将采煤工作班工作人数降到3~4人,以提高矿井生产效益。项目实施后将为子长矿区及类似矿区的薄及极薄煤层高产高效开采提供借鉴。
葛世荣[2](2021)在《采煤机技术发展历程(十)——制造商变迁》文中认为煤炭开采业的发展加速了欧洲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而这次工业革命也催生了一批采煤机制造商,为欧洲煤炭产量快速增长提供了关键设备。20世纪50年代之前,全球绝大部分采煤机制造商分布在欧洲国家和美国,亚洲仅有日本小松公司涉足采矿设备,而在我国只有1933年设立的鸡宁机械制作所(鸡西煤矿机械厂前身)。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建立了一批采煤机及相关装备制造厂,使我国采煤机制造能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国外煤矿煤炭开采量下降以及煤矿井型增大,采煤机需求量逐渐萎缩,迫使采煤机制造商走上了并购重组之路,目前的全球五大采煤机制造集团是美国卡特彼勒、日本小松、德国艾柯夫、瑞典山特维克、波兰法姆尔。近10年来,我国采煤机制造企业加快了重组步伐,目前采煤机制造能力聚集到七大煤机集团,它们是中煤装备公司、天地科技公司、太重煤机公司、西安重装集团、郑煤机集团、山能重装集团、晋能装备集团。纵观采煤机150多年的发展历程,高截割性、高可靠性、高智能性一直是采煤机技术创新的核心出发点,采煤机产能与其机能、智能紧密相关,机器人化将是未来采煤机的重要创新方向。
葛世荣[3](2020)在《采煤机技术发展历程(五)——自动化技术》文中提出采煤机自动化是机械化采煤工作面迈向少人化工作面的关键技术支撑,是近60年采煤机技术发展的重点脉络。最早的采煤自动化研究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后进入了踊跃研发阶段,英国和西德在采煤机遥控技术、计算机化调速控制技术、机载自动控制技术、远程监控技术、记忆截割技术及液压支架电液控制技术上取得了引领性的创新突破。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采煤机自动控制技术从引进到学习再到自主创新,走出了一条弯道追赶、爬坡加速的发展之路。近10年来,我国采煤机控制系统已接近国外先进技术水平,研发出超越记忆截割的仿形截割技术,远程监控技术升级为驾驶舱系统,与自动化采煤机配套的液压支架电液控制技术已自主化并广泛推广应用。这些围绕采煤机的自动控制技术进步显着提升了我国煤矿生产自动化水平,增强了我国煤矿安全高效生产能力。
杨生华,周永昌,芮丰,张世洪[4](2020)在《薄煤层开采与成套装备技术的发展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实现我国薄煤层高效开采,根据煤矿科学开采发展的要求,介绍了薄煤层开采与成套装备技术发展和应用情况;指出滚筒采煤机、自动化刨煤机和连续采煤机以及无人工作面螺旋钻机开采是薄煤层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因此全面发展综采装备、尽快国产化是发展趋势,创新发展是薄煤层开采和装备的发展方向;全面掌握刨煤机开采技术,加快刨煤机装备国产化,实现开采装备智能化;提高薄煤层滚筒采煤机装备的创新速度,实现工作面装备高适应性、高性能和高可靠性以及智能化和无人化;研制薄煤层连续采煤机,完成薄煤层开采装备充分国产化;推广螺旋钻机极薄煤层开采,进一步完善螺旋钻机开采装备。薄煤层开采技术向自动化无人工作面高产高效生产发展,而且薄煤层无煤柱开采是发展趋势。研究和发展高产高效工作面无人化薄煤层开采装备是当前的主要任务,高速高效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滚筒采煤机开采装备和工作面巷道煤岩掘进装备是重要工作,为煤矿数字化绿色开采、智能开采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孟庆炜[5](2019)在《浅埋深较薄煤层矿压显现规律及支架选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在较薄煤层资源开采具有工作空间小、设备特殊等特点,导致了工作面安全性差、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和难题。为揭示浅埋深较薄煤层工作面顶板活动规律及合理确定液压支架选型,本文基于柠条塔煤矿N1112综采工作面地质条件,综合采用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工业性试验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采场上覆岩层运移规律及支架架型结构,为薄煤层开采提供技术保证,确保了工作面的安全高效生产。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揭示了浅埋深较薄煤层工作面支护强度值随着埋深和采高的增加呈上升趋势;随着工作面埋深或采高的增加,超前支承应力峰值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2)确定了浅埋深较薄煤层工作面支架的关键技术参数及特点,提出了液压支架的设计方案,优化了电液控制系统。较薄煤层支架的支护强度应大于0.8711MPa,支架支撑高度为1.3~2.6m,支架中心距为1.75m。(3)优化了浅埋深较薄煤层液压支架活柱不回液双伸缩立柱结构,确定了立柱合理的结构强度,得到了中缸底合理强度及中缸壁通液孔合理位置,提高了立柱整体承载能力。(4)准确的预测了 N1112工作面的直接顶垮落步距、老顶的初次和周期来压步距以及项板来压强度。
郝勇[6](2018)在《综采工作面装备与工艺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我国综采装备现状综合机械化是当今世界先进采煤国家的主导开采技术和方向,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的高产高效及集约化生产是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方向,是提高煤炭生产技术和安全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国家建设大型煤炭基地重要保障。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高效综采重大技术装备是提升传统煤炭产业核心竞争能力和走新兴工业化发展道路的需要。
王志国[7](2018)在《东滩矿自动化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顶板运动规律及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的厚煤层开采中,大采高综采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相应的与之配套的采掘设备也被相继研发出来,目前已有少数矿山在进行自动化大采高综采生产。不少专家学者对于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的矿压显现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得出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但是,对于自动化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顶板运动规律研究的较少。本文结合兖州矿业集团东滩煤矿63上04自动化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的实际开采条件,对该工作面的矿压显现规律、顶板运动规律以及选用的液压支架的适应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所做的工作主要如下:(1)根据地质条件,通过顶板结构分析,将大采高直接顶分为下位直接顶和上位直接顶,给出了其厚度和来压步距的计算公式。(2)分析了大采高支架对顶板的作用,对下位直接顶和上位直接顶的作用采用“给定载荷”方案,对基本顶的作用采用“给定变形”或“限定变形”方案,给出支架的工作阻力计算公式,并进行了计算。(3)使用UDEC模拟软件,模拟了工作面在推进不同的距离时的顶板运动规律、支承压力分布规律和塑性区的分布规律,得到了顶板的垮落步距、超前支承范围以及应力集中系数。(4)对于所提出的顶板控制技术进行了现场试验,分析所得的数据,得出了工作面顶板岩层的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步距以及工作面支承压力的影响范围,并且分析了工作面的支架适应性,为同类型的自动化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的顶板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高杰[8](2016)在《基于科学产能的薄煤层可采性评价及工艺决策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当前国家严控煤炭产能、提倡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储量丰富的薄煤层能否开采首先应看其能否实现科学产能。本文从提高薄煤层科学产能的角度入手,采用采矿学、技术经济学、系统动力学以及层次分析法等手段,研究了基于科学产能的薄煤层可采性评价及工艺决策系统,得出了以下结论:1.基于科学产能对生产机械化的要求,采用层次分析法研究确定了薄煤层地质赋存条件对滚筒采煤机、刨煤机的影响因素和权重,并开发了地质可采性判断及工艺选择系统、实现了输入地质参数即可得出其是否可以进行机械化开采、采用何种采煤工艺更佳的判断;2.基于科学产能对的完全成本概念,分析和量化了薄煤层开采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以及其完全成本构成,根据开采成本尤其是环境成本的动态演变性、采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建模研究,得出了薄煤层经济性可采的判断条件,即煤价在保证“产出≧投入”时能实现薄煤层的经济性可采;同时开发了相应的决策支持系统;3.基于科学产能的内涵要求,构建了薄煤层科学产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在对薄煤层能否实现科学产能进行判断的基础上,给出其提高科学产能的建议与方向;开发的评价体系在南屯煤矿薄煤层开采中进行了实证应用,得出该矿已采的3602薄煤层工作面在当时条件下的科学产能评分为78分,实现了科学产能,待采的3605薄煤层工作面技术上采用滚筒采煤机开采,但在现阶段不能实现科学产能;4.基于科学产能生产机械化度、生产安全度、生产绿色度的3个内涵,提出了薄煤层提高科学产能的技术路线图,构建了基于快速过断层理论、“跟底接顶”过煤厚变化起伏区以及沿空留巷技术应用等为主的薄煤层提高科学产能的关键技术体系,并分别在淮北矿业集团祁南煤矿7122薄煤层工作面、平煤集团平禹煤矿五222120薄煤层工作面及兖矿集团南屯煤矿3601薄煤层工作面取得成功应用,提高了薄煤层工作面的科学产能。
张成飞[9](2015)在《榆家梁煤矿薄煤层开采技术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薄煤层资源储量丰富,然而薄煤层的年产量却仅占全国总产量的10%左右,并且开采工艺落后,产出率较低,经济效益较差。研究薄煤层机械化和自动化开采技术,对提高我国薄煤层资源的回收率、延长矿井服务年限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神东公司榆家梁煤矿为研究对象,针对榆家梁煤矿431盘区首采工作面煤层地质赋存条件以及存在的实际问题,重点阐述了国内外薄煤层开采的现状及先进技术理论、装备,通过对薄煤层综采工艺地质评价与经济效益分析,为薄煤层开采方式和设备配套提供理论依据;利用系统分析方法、采矿理论、岩层控制等理论,确定了薄煤层工作面开采工艺及设备配套、回采巷道合理布置的方式和尺寸;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通过数值模拟,确定残留煤柱下方工作面回采巷道布置及合理支护方式;根据理论计算及工作面的实际情况,提出了431盘区煤层薄煤层开采自动化工作面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来薄煤层高效开采的安全技术管理措施。本研究对类似条件下的薄煤层开采技术管理有指导意义。
吕金龙,张守祥[10](2014)在《中国薄煤层自动化刨煤机开采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中国目前的薄和极薄煤层全自动化配刨煤机工作面开采技术及装备进行了简单分析,探讨了刨煤机开采技术及装备的特点,分别对目前我国已有的进口和国产自动化刨煤机配套技术及装备进行了研究。最后介绍了目前我国薄煤层自动化刨煤机成功应用状况和效果。
二、全自动刨煤机无人工作面高产高效采煤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自动刨煤机无人工作面高产高效采煤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甄家沟煤矿“等采高”薄煤层采煤机智能化工作面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甄家沟煤矿煤层赋存概况 |
1.1 地质构造 |
1.2 煤层赋存 |
2 国内薄煤层采煤工作面装备情况 |
2.1 滚筒式采煤机采煤工艺 |
2.2 智能型刨煤机采煤工艺 |
2.3 配套螺旋钻机采煤工艺 |
3“等采高”薄煤层采煤机智能化工作面装备方案 |
3.1 采煤机 |
3.2 S-850N型刮板运输机 |
3.3 转载机、破碎机、自移机尾 |
3.4 液压支架 |
3.5 控制系统 |
4 效益分析 |
5 结论 |
(2)采煤机技术发展历程(十)——制造商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采煤机制造商发展 |
1.1 欧洲采煤机制造商 |
1.1.1 德国威斯特伐利亚公司变迁 |
1.1.2 瑞典山特维克公司变迁 |
1.1.3 德国艾柯夫公司变迁 |
1.1.4 苏联戈尔洛夫工厂变迁 |
1.1.5 波兰格里尼克钻井机械厂变迁 |
1.1.6 英国安德森公司变迁 |
1.1.7 德国哈尔巴赫·布朗公司变迁 |
1.1.8 波兰皮奥特罗维卡机械制造公司变迁 |
1.1.9 奥地利奥钢联公司变迁 |
1.1.10 波兰乔沃兹尼科-米科洛煤机修理厂变迁 |
1.2 美国采煤机制造商 |
1.2.1 比塞洛斯公司变迁 |
1.2.2 鲍林·哈尼斯弗格公司变迁 |
1.2.3 美国久益公司变迁 |
1.2.4 卡特彼勒公司变迁 |
1.3 日本采煤机制造商 |
1.3.1 日本小松公司变迁 |
1.3.2 日本三井三池制作所变迁 |
2 我国采煤机制造商发展 |
2.1 早期的采煤机制造商 |
2.1.1 鸡西煤矿机械厂变迁 |
2.1.2 张家口煤矿机械厂变迁 |
2.1.3 太原矿山机器厂变迁 |
2.1.4 太原重型机器厂变迁 |
2.1.5 西安煤矿机械厂变迁 |
2.1.6 北方重型汽车公司变迁 |
2.1.7 郑州煤矿机械厂变迁 |
2.1.8 中煤科工集团上海公司变迁 |
2.1.9 石家庄煤矿机械厂变迁 |
2.1.10 辽源煤矿机械厂变迁 |
2.1.11 无锡煤矿机械厂变迁 |
2.2 改革开放之后的采煤机制造商 |
3 国外采煤机制造商并购 |
4 我国采煤机制造商重组 |
5 结束语 |
6 后记 |
(1)简单采煤机时期(1870-1928年)。 |
(2)综合采煤机时期(1929-1948年)。 |
(3)高效采煤机时期(1948-1975年)。 |
(4)自动采煤机时期(1976-2005年)。 |
(5)智能采煤机时期(2005年至今)。 |
(3)采煤机技术发展历程(五)——自动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采煤机恒功率调速技术 |
1.1 国外采煤机恒功率调速技术发展 |
1.2 国内采煤机恒功率调速技术发展 |
2 采煤机无线遥控操作技术 |
2.1 国外采煤机无线遥控技术发展 |
2.2 国内采煤机无线遥控技术发展 |
3 机载自动控制技术 |
3.1 国外采煤机自动控制技术发展 |
3.2 国内采煤机自动控制技术发展 |
4 采煤机组远程集控技术 |
4.1 液压支架自动控制技术发展 |
4.1.1 国外液压支架电液控制技术发展 |
4.1.2 国内液压支架电液控制技术发展 |
4.2 国外采煤机组远程集控技术发展 |
4.3 国内采煤机组远程集控技术发展 |
5 采煤机记忆截割技术 |
5.1 国外采煤机记忆截割技术发展 |
5.2 国内采煤机记忆截割技术发展 |
6 结语 |
(4)薄煤层开采与成套装备技术的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薄煤层开采综合机械化技术的发展 |
1.1 全自动化刨煤机开采技术和装备 |
1.2 滚筒采煤机开采技术和装备 |
1.3 连续采煤机开采技术和装备 |
1.4 螺旋钻采煤机开采技术 |
2 薄煤层开采技术和装备的发展趋势 |
3 结论 |
(5)浅埋深较薄煤层矿压显现规律及支架选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1.2.1 采场覆岩运移规律研究现状 |
1.2.2 薄煤层开采装备及支架合理选型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浅埋煤层研究现状 |
1.2.4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案 |
1.4.2 技术路线 |
2 柠条塔煤矿薄煤层工作面地质条件分析 |
2.1 工作面地质条件 |
2.1.1 工作面概况 |
2.1.2 煤层赋存特征 |
2.1.3 水文地质 |
2.1.4 影响回采的其他因素 |
2.1.5 储量及服务年限 |
2.2 工作面生产技术条件 |
2.3 本章小结 |
3 浅埋深较薄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分析 |
3.1 数值模型的建立 |
3.1.1 模型参数 |
3.1.2 数值模拟案 |
3.2 埋深模拟结果分析 |
3.2.1 支护强度 |
3.2.2 采动应力分析 |
3.2.3 位移分析 |
3.3 采高模拟结果分析 |
3.3.1 支护强度 |
3.3.2 采动应力分析 |
3.3.3 位移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浅埋深较薄综采工作面支架的合理选型 |
4.1 液压支架选型 |
4.1.1 较薄煤层液压支架结构特点 |
4.1.2 支护强度 |
4.1.3 支架高度 |
4.1.4 架型确定 |
4.1.5 移架速度 |
4.1.6 液压支架中心距 |
4.2 液压支架的确定 |
4.2.1 液压支架的选型原则和要求 |
4.2.2 乳化液泵站 |
4.3 电液控制液压支架及关键技术 |
4.3.1 较薄煤层强力液压支架结构件的减薄技术 |
4.3.2 较薄煤层液压支架活柱不回液双伸缩立柱结构优化 |
4.3.3 电液控制系统的合理配置及系统的优化布局 |
4.4 本章小结 |
5 浅埋深较薄煤层综采工作面工业性试验 |
5.1 顶板来压强度预测 |
5.1.1 薄煤层顶板控制的基本理论 |
5.1.2 基本顶岩层的初次与周期破断步距 |
5.1.3 顶板来压强度计算 |
5.1.4 柠条塔矿薄煤层开采矿压预测 |
5.1.5 矿压预测结果分析 |
5.2 矿压现场监测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主要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综采工作面装备与工艺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我国综采装备现状 |
全自动刨煤机成套设备 |
薄煤层综采工作面采掘装备成套技术 |
薄煤层开采装备现状 |
全自动刨煤机工作面成套装备 |
1.全自动刨煤机工作面成套装备现状 |
2.国内典型全自动刨煤机工作面 |
我国刨煤机成套装备发展方向 |
薄煤层滚筒采煤机综采工作面 |
薄煤层滚筒采煤机高效工作面发展趋势 |
厚煤层大采高一次采全高工作面综采装备成套技术 |
国外高端综采成套设备技术特点 |
我国大采高综采成套装备研发重点 |
特厚煤层放顶煤工作面综采装备成套技术 |
平朔安家岭一号井、二号井综放工作面成套装备 |
大同塔山煤矿综采放顶煤工作面成套装备 |
澳大利亚澳思达矿综采放顶煤工作面 |
放顶煤工作面综采装备成套技术发展方向 |
(7)东滩矿自动化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顶板运动规律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顶板结构特征与运动规律研究 |
2.1 顶板结构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2.2 顶板运动规律分析 |
2.3 计算实例 |
2.4 本章小结 |
3 东滩矿6304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顶板运动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
3.1 数值模拟软件介绍 |
3.2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
3.3 顶板运动规律模拟研究 |
3.4 支承压力分布规律研究 |
3.5 塑性区分布模拟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4 大采高综采工作面支架—围岩关系 |
4.1 大采高综采液压支架的工作状态 |
4.2 支架强度的确定 |
4.3 支护强度计算实例 |
4.4 本章小结 |
5 东滩矿6304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现场试验 |
5.1 工作面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 |
5.2 顶板控制技术 |
5.3 自动化综采系统 |
5.4 工作面矿压观测及观测结果分析 |
5.5 支架的适应性评价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存在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科学产能的薄煤层可采性评价及工艺决策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Extended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 研究目标及创新点 |
2 基于科学产能的薄煤层地质条件可采性评价研究 |
2.1 科学产能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概述 |
2.2 基于科学产能的薄煤层地质条件可采性评价研究 |
2.3 薄煤层地质条件可采性数据反演与模型验证 |
2.4 薄煤层地质条件可采性评价系统构建与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完全成本的薄煤层经济可采性评价研究 |
3.1 评价的意义和原理 |
3.2 煤炭完全成本的构成及量化 |
3.3 系统动力学建模 |
3.4 薄煤层经济可采性评价系统的构建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薄煤层科学产能评价体系研究 |
4.1 薄煤层科学产能概述 |
4.2 薄煤层科学产能评价体系软件开发与验证 |
4.3 本章小结 |
5 提高薄煤层科学产能关键理论与技术研究 |
5.1 提高薄煤层科学产能技术路线图 |
5.2 薄煤层工作面安全快速过断层理论与技术研究 |
5.3 薄煤层“跟底接顶”预设截割轨迹过煤厚起伏区理论与技术研究 |
5.4 薄煤层沿空留巷理论与技术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榆家梁煤矿薄煤层开采技术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薄煤层开采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刨煤机开采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滚筒采煤机综采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连续采煤机开采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2 榆家梁煤矿薄煤层工作面开采方法确定 |
2.1 薄煤层工作面开采方法的理论分析 |
2.2 类似薄煤层综采工作面调研 |
2.3 431盘区首采工作面开采方法确定的层次分析模型 |
2.3.1 薄煤层综采工艺地质评价 |
2.3.2 薄煤层适刨性评价 |
2.4 薄煤层综采工作面作业方式及劳动组织管理 |
2.5 经济比较 |
3 榆家梁煤矿薄煤层首采工作面回采巷道布置及支护方式 |
3.1 工作面辅助运输设备配套选型 |
3.2 巷道布置方式及合理尺寸确定 |
3.2.1 回采巷道合理尺寸 |
3.2.2 回采巷道布置与掘进方式 |
3.3 回采巷道支护方式与参数分析 |
3.3.1 锚杆支护设计 |
3.3.2 支护参数理论计算 |
3.3.3 数值模拟 |
4 榆家梁煤矿薄煤层首采工作面设备选型配套管理 |
4.1 设备选型与配套基础管理 |
4.2 431盘区煤层薄煤层综采工作面来压步距 |
4.3 431盘区煤层薄煤层综采工作面设备选型 |
4.3.1 采煤机选型 |
4.3.2 液压支架选型 |
4.3.3 端头支架选型 |
4.3.4 刮板输送机选型 |
4.3.5 其他工作面设备 |
5 榆家梁煤矿薄煤层高效开采的安全管理技术措施 |
5.1 薄煤层开采中的工作面管理 |
5.1.1 加强工作面顶板安全管理 |
5.1.2 合理控制工作面采高 |
5.1.3 加强工作面现场安全指挥管理 |
5.2 薄煤层开采中的综采设备管理 |
5.2.1 采煤机的管理 |
5.2.2 液压支架的管理 |
5.2.3 刮板运输机的管理 |
5.2.4 上巷端头区的安全管理 |
5.2.5 完善设备检修维护制度 |
5.3 薄煤层开采中的安全组织管理 |
5.3.1 降低工人劳动强度 |
5.3.2 加强干部职工的技能培训 |
5.3.3 建立动态的岗位考核制度 |
5.3.4 加强管理人员的分级管理,明确职责范围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中国薄煤层自动化刨煤机开采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薄煤层自动化刨煤机开采特点 |
1.1 薄煤层自动化刨煤机配套设备 |
1.2 自动化刨煤机配套设备的先进性 |
1.3 刨煤机适应条件及局限性 |
2 进口刨煤机自动化工作面配套技术及应用状况 |
2.1 国外刨煤机:德国、俄罗斯、西班牙、捷克等国, 均生产刨煤机, 其中德国原DBT公司的刨煤机最为着名, 是世界上研制刨煤机最早、产量最大、技术程度最高的一家公司。 |
2.2 薄煤层刨煤机自动化液压支架 |
2.2.1 配刨煤机液压支架的特点 |
2.2.2 中国第一套自动化刨煤机配套设备 |
2.3 应用状况 |
3 国内刨煤机自动化工作面配套技术及应用状况 |
3.1 中煤集团刨煤机自动化工作面配套 |
3.2 其它国产刨煤机自动化工作面配套技术 |
4 展望 |
四、全自动刨煤机无人工作面高产高效采煤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甄家沟煤矿“等采高”薄煤层采煤机智能化工作面探索[J]. 陈彦军,胡明东,杨帅. 陕西煤炭, 2021(05)
- [2]采煤机技术发展历程(十)——制造商变迁[J]. 葛世荣. 中国煤炭, 2021(03)
- [3]采煤机技术发展历程(五)——自动化技术[J]. 葛世荣. 中国煤炭, 2020(10)
- [4]薄煤层开采与成套装备技术的发展趋势[J]. 杨生华,周永昌,芮丰,张世洪. 煤炭科学技术, 2020(03)
- [5]浅埋深较薄煤层矿压显现规律及支架选型研究[D]. 孟庆炜.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6]综采工作面装备与工艺研究及应用[J]. 郝勇. 矿业装备, 2018(03)
- [7]东滩矿自动化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顶板运动规律及控制研究[D]. 王志国.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8]基于科学产能的薄煤层可采性评价及工艺决策系统研究[D]. 高杰.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3)
- [9]榆家梁煤矿薄煤层开采技术管理研究[D]. 张成飞. 西安科技大学, 2015(03)
- [10]中国薄煤层自动化刨煤机开采现状与展望[J]. 吕金龙,张守祥.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