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输油管道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蔡文超,唐岩,石斌[1](2021)在《输油管道安全生产运行控制措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石油的输送主要依靠输油管道,由于输油管道的距离较长、覆盖面较广、输送量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在输油管道的运行中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给输油管道的安全生产运行带来了一定的风险。这就使得输油管道的安全生产运行至关重要,在输油管道的运行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影响输油管道安全生产运的因素,制定完善的输油管道安全生产运行管理机制,将风险扑灭于摇篮当中,保障石油安全、稳定的输送。本文通过探讨输油管道安全生产运行的控制措施,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李文忠[2](2021)在《输油管道安全生产运行控制措施分析》文中提出石油是当今社会最重要能源之一,输油管道则承担着衔接开采地和使用场景的重任,因此保证输油管道的安全生产运行至关重要。科学地采取控制措施能够有效提高输油管道运行的稳定性,规避在管道运输过程中石油泄漏事故的发生,减少对环境损害的同时还能够避免事故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本文将针对输油管道安全生产运行控制措施展开分析,希望能够为各位同行提供参考。
苏杰,傅晓军[3](2021)在《海底输油管道安全管理探索》文中指出海上石油在我国石油产量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海上原油产量的不断提高,海上输油管道的安全问题也备受关注,确保其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海底输油管道的特殊性,一旦发生管道损坏会引起原油泄漏,不仅会影响到海上油田的正常生产,而且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目前海底输油管道的安全管理问题比较突出,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供参考。
杨金威[4](2021)在《中哈原油管道系统节能优化运行与水击超前保护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哈原油管道是中国的第一条陆上跨国原油进口管道,设计进口能力为2000万吨/年,具有“油源多、长距离、大落差、泵到泵工艺、低输量”五大特点,截止目前,已累计向我国供应原油1.46亿吨,年输量约占我国陆上原油进口量的20%,对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平衡以及能源安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该管道在实际生产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大落差管段会在某些翻越高点后产生不满流现象、长期低输量运行使得系统能耗逐年升高、主要耗能的输油泵机组缺少科学的节能监测评价与分析体系、计划期内输油任务分配与方案制定仅凭经验以及事故工况引起的非稳态水击危害难以完全避免等等,严重影响到管道的安全经济运行,因此,有必要深入开展中哈原油管道系统节能优化运行与水击超前保护策略研究。针对中哈原油管道阿塔苏-阿拉山口段(AA管道),在进行油品物性测试基础上,构建了密度、比热容、粘度等参数预测模型,通过分别修正总传热系数和水力摩阻系数对管道热力与水力分析模型进行了校正,使其满足工程应用精度要求;考虑到管线起伏较大可能产生的不满流现象,提出了临界压力控制法,即通过调控管道末端压力高于不满流产生的临界压力,避免管道翻越高点时不满流现象的产生。按此方法编制了中哈原油管道不满流控制测算程序,运用SPS仿真软件进行了验证,二者相对误差在0.3%以内,并将其与现场SCADA、ESD控制系统进行集成,实现了不同输量、不同油品物性条件下,管道末端压力的自动测算、自动调节,从而确保管道安全运行。构建了中哈原油管道系统多层次的能效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判定输油泵站或泵机组应是系统节能监测与技术改造的重点单元;对中哈原油管道沿途四个泵站内16台泵机组的实测数据点进行了稳态数据初筛选以及二次精确剔除,通过最小二乘法和图像平移法回归、校正了泵特性曲线,使得泵效及扬程相对误差均在3%范围内;根据GB/T31453-2015《油田生产系统节能监测规范》等国家/行业标准,给出了管道输油泵机组能耗指标的测试与计算方法,可用于评价管道系统用能水平及持续跟踪泵机组性能变化;提出了一种多指标节能监测综合评价方法,采用熵权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再采用灰色关联法确定泵机组状态与理想状态的贴近程度,从而对输油系统泵机组整体运行情况进行合理评价,以便有针对性地辨识薄弱机组设备;分析了关联度排序靠后输油泵机组未达到合格限定值要求的原因,提出了适应性较强的切削叶轮改造与永磁调速技术,可分别达到提高泵效率8.1%和7%的节能效果。基于动态规划思想,以运行电费为目标函数,结合中哈原油管道的实际运行情况,考虑进站压力约束、出站压力约束、全线水力约束、泵功率约束,建立了管道系统运行优化数学模型,将多阶段过程转化为一系列单阶段问题,利用各阶段之间的关系逐个求解;利用VB语言开发了中哈原油管道稳态优化运行软件,软件包括管道基础数据信息模块、日均输量优化模块、月输量优化模块。日均输量优化可以生成不同月份、不同输量、不同地温条件下的最优开泵方案及最优运行参数,对典型工况进行优化前后能耗及费用对比,最高可节约用电41424k Wh/天,节省电费2.69万元/天;月输量优化模块可以给出当月最优分输量及分输天数,以月总输量100万吨为例,月度优化较日均输送每月可以节约电费1.65万元,经济效益明显。综合考虑泵站运行方案、管道运行压力及事故发生后反应时间等多种因素,筛选了中哈原油管道水击模拟工况,利用SPS仿真软件对泵站停电、ESD阀和BVS隔离阀紧急关闭等17种事故工况引起的水击过程分别进行了瞬态模拟,得到了管道从非稳态过渡到稳态的全线压力时空变化规律;在数值预测水击波到达管道的具体位置和经历时间基础上,制定了增压波和减压波在管道不同位置的抵消策略,形成了水击保护分步调整方案和控制逻辑;针对中哈原油管道模拟工况水击超前保护逻辑触发后的14种可能再启动过程,同样通过数值模拟给出了再启动工况水击保护分步调整方案和控制逻辑,严格按此控制再启动过程中开泵顺序与全线压力变化,可实现管道系统水击控制后全生产周期安全运行。本文提出的大落差不满流临界压力控制法、泵机组熵权-灰色关联节能监测综合评价方法、密闭长输原油管道动态规划优化运行建模与求解方法及水击工况保护分步调整方案和控制逻辑,可为管道企业科学制定输送方案、提高输送效率及降低运行风险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周琳,赵彦[5](2021)在《输油管道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指出在石油不断产出的今天,其运输安全需要加强管理,并且制定一个周密的防范计划。文章将通过对输油管道的安全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从而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以及对策。
吴超[6](2020)在《台风影响下的临港输油管道脆弱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输油管道是石油的主要运输方式,随着输油管道的广泛使用,各种各样的情况导致输油管道发生失效的事故层出不穷,油品的泄漏不仅会带来经济损失,还会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对环境的污染也不可忽视。由于临港输油管道位于台风高发的临海地区,受到台风的影响较大,因此对台风影响下的输油管道进行脆弱性分析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文以临港输油管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台风致灾特征,并结合Workbench对临港输油管道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从不同台风强度、不同风攻角、输油管道不同工况三个方面讨论台风对指标要素的耦合作用,通过半定量的方法计算得出不同情况下临港输油管道脆弱性评价得分。结果显示,当台风强度越大时,输油管道越容易发生脆弱性失效;不同风攻角对输油管道脆弱性影响差别不是很大;满载时输油管道发生脆弱性失效的概率要低于空载时输油管道发生脆弱性失效的概率。因此,当台风来临时需要做好对输油管道的安全保护措施,同时避免在台风天进行输油作业。充分考虑台风的耦合作用,丰富指标评价体系将有效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未来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下将半定量分析转化为定量分析会使整个评价指标体系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孟繁琦[7](2020)在《A-S含蜡原油管道安全输送特性与流动保障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东北部某油田A-S管道输送的原油为高黏易凝的含蜡原油,其主要采用加热输送的方式运行。随着油田开发的年限增加,产量逐年递减,A-S管道即将面临低输量运行的问题,随时可能发生停流、管道能耗增大损坏设备、管道超压等情况,严重影响了油田管道的安全稳定运行生产。本文首先根据管道传热机制以及实际生产运行数据,考虑油流摩擦生热现象,研究了管道总传热系数具体计算方法,利用反算插值法修正总传热系数K值,据此建立了管道热力计算模型。在管道压降计算模型方面,分别利用达西公式和Pipephase软件中内嵌的各类压降模型数值模拟了水平管道的压降情况,对比确定最优压降模型。在此基础上,将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和误差分析,并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修正,建立了符合油田实际的外输油管道压降模型。经验证,水力、热力模型相对误差均在5%以内,满足预期模型精度,对降低油田能耗损失具有实际意义。其次,利用所建水力、热力模型,结合管道实际运行特性,开展了管道的水力、热力最小安全输量研究,明确了管道的安全运行界限。并针对管道最小安全输量进行敏感性分析,确定管道出站油温为管道安全输量的最重要控制因素,据此开发了便于油田可视化操作的最小安全输量A-S外输油管道安全输量计算软件,为原油低输量下安全稳定运行提供理论依据。最后针对管道低输量运行现状,以所确定的管道安全输量为界限,分析设计了三种适用于该油田的管道安全保障方案,采用所建水力、热力模型,对方案进行数值模拟,确定最优掺水输送、增加中间加热站以及正反输送三种保障方案。最后通过经济对比,确定掺水输送为最终的管道安全保障方案,以保障管道安全经济运行。本文的相关研究成果可对水力、热力模型进行修正,增加模型精度,可依据对管道的最小安全输量分析与计算,制定低输量下管道安全保障方案,为管道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以及技术支持。
杨林[8](2018)在《油田开发后期矿场原油储运系统适应性评价及优化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矿场原油储运系统是连接油田开采和下游石油炼化的中心关键环节,满足油田原油开采、存储、计量和外输需求是其首要任务。但随油田开采的深入,原油产量递减,导致矿场原油储运系统对油田生产的适应能力有所降低,储运系统输储油调度过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都显着下降。因此,准确把握原油储运系统的运行状态,尤其是明确原油储运系统对油田生产的适应性水平,揭示制约其适应性水平提高的关键环节,有针对性的提出对原油储运系统的优化或调整改造措施,对于油田开发后期改善原油储运系统的适应性、提高其生产运行的经济性和安全性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首先,提出了矿场原油储运系统适应性的概念,明确了原油储运系统适应性评价的对象和评价内容,构建了原油储运系统适应性评价的体系结构和具体评价模型。为了实现对原油储运系统的适应性评价,建立了原油储运系统的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及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并根据原油储运系统适应性评价模型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适应性评价方法。其次,为了实现对原油储运系统外输管道的适应性评价,建立了输油管道流动安全性指标及其对评语集隶属度的确定方法,以输油站平均能量利用率和单位输油周转量综合能耗为依据建立了输油管道管输经济性指标及其对评语集隶属度的确定方法,形成了完整的对原油储运系统外输管道适应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其对评语集隶属度的确定方法。将原油库按照不同的工艺流程和工作任务分为收储油子系统和外输油子系统,基于能量守恒原理和“黑箱”、“灰箱”分析模型对两个子系统的用能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建立了外输油子系统和收储油子系统的单耗和能量利用率计算模型,并以其作为对原油库系统适应性评价的核心指标,形成了对原油库系统适应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其对评语集隶属度的确定方法。最后,以大庆油田矿场原油储运系统为对象,借助层次分析法明确了影响该油田原油储运系统适应性的各子系统的权重,其相对重要程度为:原油库系统的适应性>外输管道系统的适应性>原油储运系统生产调度的协同性>辅助生产系统的适应性,进一步揭示了各基础指标因素对原油储运系统总体适应性水平的影响权重。在此基础上,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得到大庆油田原油储运系统的总体适应性水平为“一般”,且其适应性水平处于“较差”状态的隶属度达到了0.166,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其适应性水平。为了提高矿场原油储运系统的适应性水平,以原油库的总能耗费用最低为目标,原油库的主要工艺参数、设备运行状态等为约束条件,建立了原油库收储油子系统、外输油子系统的优化数学模型和求解算法。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原油储运系统的协同调度水平,以储运系统多座油库和管道的协同调度方案为优化对象,建立了原油储运系统的多油库多层次协同调度优化数学模型,根据模型的结构特点,提出了以分层优化法为主体,融合了遗传算法和罚函数法等非线性优化算法的混合优化求解策略,进而根据优化结果以提高储运系统的经济性为途径提高原油储运系统的总体适应性水平。
陈思奇[9](2018)在《苏嵯输油管道安全经济运行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目前,由于呼伦贝尔油田的原油开采量逐年降低,其外输管道—苏嵯输油管道的实际输油量也逐渐减小,对管道的安全运行产生影响。同时与其相邻的塔木察格油田原油外运仅有一条外输线路,年通关能力仅25万吨,难以满足该油田的生产需要。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将塔木察格原油运送至苏嵯输油管道首站,与呼伦贝尔原油混合后通过苏嵯输油管道向外输送,以提高管道的利用效率和安全性。由于呼伦贝尔原油和塔木察格原油物性差异较大,其混合后,管输原油发生改变,导致管输特性发生较大变化,此时若仍按照原有调度方案进行输送,管道难以达到最佳运行状态,管输安全性和经济性都将显着降低。因此,为了保障苏嵯管道在新输油工况下的安全运行,降低管道运行成本,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首先,对呼伦贝尔和塔木察格混合原油的粘度、凝点和比热容等基本物性进行了测试。在此基础上,基于实际运行数据,建立苏嵯输油管道的传热系数最优化计算模型,优化得到管道全线不同管段在全年不同月份的总传热系数,通过对传热系数的优化计算可以使管道热力计算的平均误差降低到6%以内。此外,基于达西公式,以二阶聚类分析法、最优化拟合技术为基础得到苏嵯输油管道的水力摩阻系数计算模型,应用该模型后,可以使首站至中二站和中二站至末站的管道压降计算平均相对误差由25.45%、25.68%分别降为10.58%和9.82%。其次,对于不同混合比例原油,分别计算了管道热力条件允许和工作特性条件允许的最小安全输量,综合考虑两者,确定了苏嵯输油管道在全年不同月份、管输原油不同混合比例下的最小安全输量。在此基础上,采用敏感性分析方法,对影响管道安全输量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得到各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大小。此外,应用K-S检验方法确定影响管道安全输量各因素的概率分布,进一步通过蒙特卡罗抽样方法得到管道安全输量的概率密度分布。最后,在以上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以苏嵯输油管道加热炉和泵的组合方案及各站的出站温度和压力为决策变量,以管道水力热力特性、泵和加热炉的工作特性和管道安全输量等为约束条件,管道全线的总能耗费用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了苏嵯输油管道生产运行方案优化的数学模型,提出基于枚举法和粒子群算法的混合优化求解算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采用所建立的模型,优化得到不同工况下管道全年不同月份、不同输送比例的优化运行参数,为苏嵯输油管道的安全经济运行提供了理论依据。
付春波[10](2018)在《长距离输油管道完整性管理应用研究 ——以中石化西南成品油管道为例》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迅速发展,随着各地成品油需求量的持续增加,内地输油管道建设里程迅速增加。长距离输油管道虽然有运费低、运量大、运距长、连续性等优点,但是一旦发生泄漏而引发火灾事故,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巨大。管道完整性管理是指采取监控、检测、检验等技术手段,获得管道本体腐蚀情况、管道附属设施、应急资源等信息,对油气管道存在的不利影响因素进行辨识和评价,通过开展必要的检修或采取一定的风险防范措施,降低或消除不利因素对管道的影响,使管道风险控制在能够承受的范围,最终达到预防管道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目标。首先,对我国油气管道现状及推行完整性管理的背景进行介绍,紧接着探讨了国内外管道完整性管理的应用情况。其次,全面讨论了管道完整性管理理论知识和工作内容。再次,在管道完整性管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中石化西南成品油管道完整性管理构建情况和应用实践(以云南段为例)进行了研究。中石化西南成品油管道于2005年12月建成,始于广东省茂名市,终点到云南省大理市,全长约1600公里。该管道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点基础工程,它较好的解决了西南地区由来已久的成品油运输困难问题,促进了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西南成品油管道2015年3月成为完整性管理的试点单位之一,至今,在完整性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鉴于西南成品油管道线路较长,本文在介绍西南成品油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构建基本情况后,选取云南管段具体应用实例进行研讨,针对其实施完整性管理识别出的不利因素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不完善的问题,提出一系列改进措施。在此基础之上,分析西南成品油管道应用完整性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未来应该改进的措施。最后,以案例为基础,结合国家相关规范,构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长距离输油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以期对管道行业推广管道完整性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二、输油管道安全问题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输油管道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输油管道安全生产运行控制措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输油管道安全生产运行的影响因素 |
1.1 自然环境的影响 |
1.2 凝管事故的影响 |
1.3 输油管道自身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
2 输油管道安全生产运行控制措施 |
2.1 优化输油管道安全生产运行的工艺技术 |
2.2 提高输油管道设计及施工水平 |
2.3 做好输油管道的防腐工作 |
2.4 提高输油管道安全生产运行的监测能力 |
3 结语 |
(2)输油管道安全生产运行控制措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见问题 |
1.1 输油管道堵塞 |
1.2 管道自身的质量缺陷 |
1.3 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给输油管道造成负面影响 |
2 安全生产运行控制措施 |
2.1 提高工艺技术 |
2.2 加大对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 |
2.3 做好管道维护工作 |
2.4 提高防腐技术水平 |
2.5 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素质 |
2.6 提升管道设计水平 |
3 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应用 |
3.1 推动风险管理的实施 |
3.2 创新安全管理方式 |
4 结束语 |
(3)海底输油管道安全管理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海底输油管道安全风险分析 |
2.1 外界破坏因素导致的海底输油管道安全风险 |
2.2 腐蚀因素导致的海底输油管道安全风险 |
2.3 管道疲劳导致的输油管道安全风险 |
2.4 水锤效应对海底输油管道产生的安全风险 |
3 海底输油管道安全管理对策措施 |
3.1 建立和完善海底输油管道安全管理责任制 |
3.2 做好输油管道的防腐处理 |
3.3 加强海底输油管道运行的安全检查 |
3.4 预防水锤效应发生 |
4 结束语 |
(4)中哈原油管道系统节能优化运行与水击超前保护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大落差管段不满流现象研究现状 |
1.2.2 泵特性及节能评价研究现状 |
1.2.3 管道优化运行方法研究现状 |
1.2.4 水击基本理论及保护策略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输油管道系统运行特性及不满流应对控制 |
2.1 管道基本运行情况 |
2.2 原油物性测定及分析 |
2.2.1 测定方法 |
2.2.2 结果分析 |
2.3 管道热力分析理论模型与修正 |
2.3.1 热力分析理论模型 |
2.3.2 热力分析模型修正 |
2.4 管道水力分析理论模型与修正 |
2.4.1 水力分析理论模型 |
2.4.2 水力分析模型修正 |
2.5 不满流工况分析与应对控制 |
2.5.1 翻越点位置确定 |
2.5.2 不满流临界压力控制法 |
2.5.3 不满流控制智能集成系统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输油管道系统能效评价及节能技术应用 |
3.1 管道系统节能重点单元识别 |
3.2 输油泵特性曲线 |
3.2.1 泵扬程与效率特性方程 |
3.2.2 数据来源及筛选 |
3.2.3 泵出厂特性曲线回归 |
3.2.4 泵实际特性曲线校正 |
3.3 输油泵机组能耗监测 |
3.3.1 能耗指标计算方法 |
3.3.2 节能监测实例分析 |
3.4 输油泵机组多指标综合用能评价 |
3.4.1 熵权与灰色关联分析评价方法 |
3.4.2 熵权-灰色关联法综合评价模型 |
3.4.3 实例分析 |
3.5 输油泵机组节能技术措施 |
3.5.1 存在问题 |
3.5.2 节能措施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输油管道系统优化运行模型求解与应用 |
4.1 最优化算法 |
4.1.1 动态规划算法 |
4.1.2 动态规划模型 |
4.2 最优化数学模型建立及求解 |
4.2.1 最优化数学模型建立 |
4.2.2 最优化数学模型求解 |
4.3 中哈原油管道优化运行软件 |
4.3.1 软件编制环境与主界面 |
4.3.2 管道基础数据信息模块 |
4.3.3 中哈管道稳态运行优化模块 |
4.4 中哈原油管道优化运行方案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输油管道系统水击工况分析与超前保护策略 |
5.1 水击工况产生原因及过程描述 |
5.2 水击工况压力与波速计算公式 |
5.3 水击工况模拟及超前保护策略制定 |
5.3.1 管道系统仿真计算模型 |
5.3.2 管道水击工况分析选取 |
5.3.3 事故工况模拟及超前保护策略 |
5.4 再启动工况模拟及超前保护策略制定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后继研究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输油管道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输油管道安全问题带来的危害 |
2 输油管道安全管理问题 |
2.1 输油管道性能较差,材质不达标 |
2.2 输油管道安全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高 |
2.3 盗油现象屡禁不止 |
2.4 运输操作方面的问题 |
3 输油管道安全管理对策 |
3.1 实时监控设备运行情况 |
3.2 定期检查设备运行状态 |
3.3 采取有效的管道防腐手段 |
3.4 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
3.5 创造科学的管理环境和运用先进的技术 |
4 结语 |
(6)台风影响下的临港输油管道脆弱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台风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输油管道安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脆弱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关键问题与难点 |
第二章 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搭建以及台风的耦合作用 |
2.1 台风致灾 |
2.1.1 台风特点 |
2.1.2 台风致灾特性 |
2.2 台风对脆弱性指标要素的耦合作用 |
2.2.1 耦合作用相关概念 |
2.2.2 台风与脆弱性指标系统的耦合作用 |
2.3 脆弱性指标搭建 |
2.3.1 脆弱性相关概念 |
2.3.2 脆弱性研究方法 |
2.3.3 脆弱性研究方法选取 |
2.3.4 临港输油管道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
2.3.5 临港输油管道脆弱性指标要素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台风影响下临港输油管道数值模拟 |
3.1 建立有限元仿真模型 |
3.2 数值模拟分组 |
3.2.1 不同强度的台风 |
3.2.2 不同风攻角的台风 |
3.2.3 输油管道不同运行状况 |
3.3 台风影响下输油管道数值模拟 |
3.3.1 不同等级台风条件下输油管道数值模拟 |
3.3.2 不同风攻角下输油管道数值模拟 |
3.3.3 输油管道不同运行状况下输油管道数值模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输油管道脆弱性分析 |
4.1 台风影响下不同台风强度对输油管道脆弱性分析 |
4.1.1 不同台风强度的方案层建立 |
4.1.2 不同台风强度下指标要素耦合影响程度分析 |
4.1.3 不同台风强度之间输油管道脆弱性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
4.2 台风影响下不同风攻角对输油管道脆弱性分析 |
4.2.1 不同风攻角的方案层建立 |
4.2.2 不同风攻角下指标要素耦合影响程度分析 |
4.2.3 不同风攻角之间输油管道脆弱性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
4.3 台风影响下不同工况对输油管道脆弱性分析 |
4.3.1 不同工况的方案层建立 |
4.3.2 不同工况下指标要素耦合影响程度分析 |
4.3.3 台风影响下的输油管道不同工况下的脆弱性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
4.4 脆弱风险控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7)A-S含蜡原油管道安全输送特性与流动保障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输油管道热力研究现状 |
1.2.2 输油管道水力研究现状 |
1.2.3 输油管道安全输量研究现状 |
1.2.4 输油管道安全保障方案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A-S外输油管道热力水力特性 |
2.1 A-S外输油管道运行现状 |
2.2 A-S外输油管道热力特性 |
2.2.1 管道轴向温降普适计算模型 |
2.2.2 管道热力特性影响因素 |
2.3 A-S外输油管道K值计算方法 |
2.3.1 传热系数K值计算模型 |
2.3.2 总传热系数K值特性 |
2.3.3 制定全年总传热系数K值选用表 |
2.4 A-S外输油管道热力模型修正 |
2.5 A-S外输油管道水力特性 |
2.5.1 基于达西公式的管道压降修正模型 |
2.5.2 基于Pipephase软件的管道压降修正模型 |
2.5.3 压降修正模型误差分析对比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S外输油管道安全输量的界定 |
3.1 热力安全输量 |
3.2 水力安全输量 |
3.2.1 管道工作特性曲线 |
3.2.2 水力最小安全输量计算 |
3.3 管道最小安全输量 |
3.4 管道安全输量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
3.4.1 敏感性分析基本理论 |
3.4.2 敏感性分析的具体方法 |
3.4.3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方案设计 |
3.4.4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S外输油管道安全输量计算软件开发 |
4.1 软件整体结构 |
4.2 软件运行环境要求 |
4.3 软件功能 |
4.3.1 基本信息查询 |
4.3.2 生产信息录入 |
4.3.3 最小输量分析 |
4.4 实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A-S外输油管道安全保障运行方案 |
5.1 管道运行现状 |
5.2 管道安全保障方案介绍 |
5.3 管道安全运行保障方案设计 |
5.3.1 方案一:掺水输送 |
5.3.2 方案二:新建加热站 |
5.3.3 方案三:正反输送 |
5.4 方案经济性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8)油田开发后期矿场原油储运系统适应性评价及优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复杂生产系统适应性评价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复杂生产系统能耗评价及分析研究现状 |
1.2.3 复杂生产系统优化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矿场原油储运系统适应性评价模型及评价方法研究 |
2.1 原油储运系统适应性评价的含义及内容 |
2.1.1 原油储运系统适应性评价含义 |
2.1.2 原油储运系统适应性评价内容 |
2.2 原油储运系统适应性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构建 |
2.2.1 原油储运系统适应性评价模型构建 |
2.2.2 原油储运系统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2.3 原油储运系统适应性模糊综合评价过程 |
2.3.1 模糊综合评价的主要内容 |
2.3.2 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
2.3.3 评价因素的权重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外输管道系统适应性评价指标及其隶属度确定方法 |
3.1 外输管道流动安全性指标确定方法 |
3.1.1 外输管道安全输量计算方法 |
3.1.2 外输管道热力特性表征方法 |
3.1.3 外输管道水力特性表征方法 |
3.1.4 外输管道输量统计方法 |
3.1.5 外输管道流动安全性指标计算方法 |
3.2 外输管道管输经济性指标确定方法 |
3.2.1 单位输油周转量综合能耗 |
3.2.2 输油站平均能量利用率 |
3.3 外输管道热力系统适应性指标确定方法 |
3.4 外输管道动力系统适应性指标确定方法 |
3.5 外输管道供电系统适应性指标确定方法 |
3.6 外输管道工艺系统适应性指标确定方法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原油库系统适应性评价指标及其隶属度确定方法 |
4.1 原油库系统调度过程经济性评价 |
4.1.1 原油库系统能量分析模型 |
4.1.2 原油库系统经济性指标确定 |
4.1.3 原油库系统经济性指标对评语集的隶属度 |
4.2 原油库系统调度过程的安全性指标 |
4.3 原油库系统适应性的其他评价指标确定 |
4.3.1 工艺系统适应性指标 |
4.3.2 供电系统适应性指标 |
4.3.3 动力系统适应性指标 |
4.3.4 热力系统适应性指标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庆油田矿场原油储运系统适应性评价 |
5.1 基础数据资料 |
5.2 适应性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5.2.1 原油库系统适应性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5.2.2 外输管道系统适应性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5.2.3 辅助生产系统适应性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5.2.4 原油储运系统生产协同性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5.2.5 原油储运系统适应性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5.2.6 三级指标对一级指标的权重计算 |
5.3 适应性评价指标的隶属度确定 |
5.3.1 外输管道系统适应性评价指标的隶属度确定 |
5.3.2 原油库系统适应性评价指标的隶属度确定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提高矿场原油储运系统适应性水平的优化方法研究 |
6.1 原油库外输油子系统运行方案优化技术研究 |
6.1.1 优化数学模型 |
6.1.2 求解算法 |
6.1.3 优化实例 |
6.2 原油库收储油子系统运行方案优化技术研究 |
6.2.1 优化数学模型 |
6.2.2 求解算法 |
6.2.3 优化实例 |
6.3 原油储运系统多油库多层次协同调度优化 |
6.3.1 优化数学模型建立 |
6.3.2 求解算法研究 |
6.3.3 优化实例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着作论文 |
致谢 |
(9)苏嵯输油管道安全经济运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埋地输油管道水力热力研究现状 |
1.2.2 埋地输油管道安全输量研究现状 |
1.2.3 输油管道优化运行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苏嵯输油管道水力热力特性研究 |
2.1 苏嵯输油管道简介 |
2.1.1 苏嵯输油管道基本概况 |
2.1.2 苏嵯输油管道流程简介 |
2.2 苏嵯输油管道混合原油物性 |
2.2.1 混合原油的凝点 |
2.2.2 混合原油的粘度 |
2.2.3 混合原油的密度 |
2.2.4 混合原油的比热容 |
2.3 苏嵯输油管道热力特性研究 |
2.3.1 管道轴向温降计算 |
2.3.2 埋深处自然地温 |
2.3.3 输油管道总传热系数 |
2.3.4 管道热力计算模型修正 |
2.3.5 热力计算误差对比分析 |
2.4 苏嵯输油管道水力特性研究 |
2.4.1 管道压能损失计算 |
2.4.2 管道压降计算公式修正 |
2.4.3 管道水力摩阻系数修正结果 |
2.4.4 水力计算误差对比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苏嵯输油管道最小安全输量研究 |
3.1 输油管道最小输量的确定 |
3.1.1 热力条件允许最小输量 |
3.1.2 管道工作特性允许最小输量 |
3.1.3 输油管道最小安全输量 |
3.2 影响安全输量敏感性分析 |
3.2.1 敏感性分析基本理论 |
3.2.2 安全输量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
3.2.3 影响结果分析 |
3.3 管道安全输量概率分布 |
3.3.1 影响因素概率分布 |
3.3.2 最小允许输量概率分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苏嵯输油管道生产优化运行研究 |
4.1 苏嵯输油管道优化数学模型 |
4.1.1 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 |
4.1.2 约束条件 |
4.1.3 完整的数学模型 |
4.2 优化数学模型求解 |
4.3 优化实例 |
4.3.1 典型工况运行方案优化 |
4.3.2 不同工况运行方案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10)长距离输油管道完整性管理应用研究 ——以中石化西南成品油管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现状 |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6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管道完整性管理理论 |
2.2 完整性数据采集与管理 |
2.3 高后果区识别 |
2.4 管道风险评价 |
2.5 管道完整性评价 |
2.6 管道效能评价 |
第三章 中国石化西南成品油管道完整性管理案例 |
3.1 中国石化西南成品油管道基本情况 |
3.2 西南成品油管道完整性管理需求 |
3.3 西南成品油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构建 |
3.4 西南成品油管道完整性管理初步成果 |
第四章 西南成品油管道云南段完整性管理应用实践 |
4.1 编制完整性管理方案 |
4.2 西南成品油管道云南段数据采集 |
4.3 西南成品油管道云南段高后果区识别 |
4.4 西南成品油管道云南段风险评价 |
4.5 西南成品油管道云南段内检测评价 |
4.6 西南成品油管道云南段风险防范措施 |
4.7 西南成品油管道完整性管理应用存在的问题 |
4.8 改进措施 |
第五章 长距离输油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构建 |
5.1 长距离输油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框架 |
5.2 长距离输油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重要内容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输油管道安全问题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输油管道安全生产运行控制措施分析[J]. 蔡文超,唐岩,石斌. 全面腐蚀控制, 2021(11)
- [2]输油管道安全生产运行控制措施分析[J]. 李文忠.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21(11)
- [3]海底输油管道安全管理探索[J]. 苏杰,傅晓军. 石化技术, 2021(05)
- [4]中哈原油管道系统节能优化运行与水击超前保护策略研究[D]. 杨金威. 东北石油大学, 2021(02)
- [5]输油管道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周琳,赵彦. 化工管理, 2021(08)
- [6]台风影响下的临港输油管道脆弱性分析[D]. 吴超.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7]A-S含蜡原油管道安全输送特性与流动保障方案研究[D]. 孟繁琦.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8]油田开发后期矿场原油储运系统适应性评价及优化技术研究[D]. 杨林. 东北石油大学, 2018(01)
- [9]苏嵯输油管道安全经济运行技术研究[D]. 陈思奇. 东北石油大学, 2018(01)
- [10]长距离输油管道完整性管理应用研究 ——以中石化西南成品油管道为例[D]. 付春波. 云南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