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启动式作文教学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蒋婷婷[1](2021)在《基于交际语境理论的中学写作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廖芬香[2](2021)在《支架式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陈晨[3](2020)在《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六年级,是学生脱离小学时代前的最后一年。在这一年里,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开始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更注意对事物的分析和主观体会;七年级,是学生正式步入中学生活的第一年,抽象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但发展还不成熟。这两个阶段处于学生作文思维转化的关键期,衔接流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更好地切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实现这两个阶段间作文教学的平稳过渡,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目前作文教学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成因,并提出改进策略。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对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研究进行概述,分为三个层次进行:一是对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做出概念界定,二是介绍研究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的理论基础,三是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和部编本六、七年级语文教材中体现的作文教学衔接理念。第二,统计学生问卷的数据,从写作动机、写作心理、写作要求和写作能力等四个方面进分析初一新生目前存在的作文过渡问题及其成因。第三,统计教师问卷的数据,从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理念和指导方式两方面分析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第四,根据对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得出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的改进策略:一是关注学生,帮助学生平稳读过写作思维转化的关键期、改掉小学期间形成的写作陋习、立足于班级学情,重新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习惯、取材习惯和灵活搭建文章结构的习惯、多组织课前演讲、辩论会和主题讨论会,对学生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综合训练;二是关注教师,教师应坚守衔接理念、改变作文指导方式、提高自己的作文素养、与学生和其他学段间的教师保持良好的沟通联系。本论文针对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现状的问题和成因分析,提出改进策略,对实现这两个阶段间作文教学的平稳过渡具有借鉴意义。
郝兆刚[4](2020)在《部编教材实施下初中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也将围绕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展开,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推行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本研究即以全国统一的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综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改革和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研究资料,调查研究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探讨部编教材作文训练与体验式作文教学结合的原则和具体实施的策略和方法。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部编教材实施下体验式作文教学实践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和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二部分:论述部编教材作文训练实施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可行性。新课标和部编教材注重通过对学生体验表达的训练,来反应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这与体验式作文教学具有的主动性、情感性和过程性等基本特征是相符的。实行体验式作文教学符合目前语文课改的趋势,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新课标新教材的基本理念,是现实可行的,有必要在实践中推行。第三部分:提出部编教材作文训练实施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原则。在初中语文部编教材的作文训练中实施体验式作文教学,要注意依据新课标新教材的理念,要注意结合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特点,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写作能力、人文素养、实践创新精神为原则。第四部分:部编教材作文训练与体验式作文教学结合的策略和方法,这是本文的重点内容。首先,阐述部编教材写作训练实施策略,这对后面实施体验式作文训练有指导作用。主要策略有:重视教材范文的作用,强调一课一得;构建独立的写作体系,注重读写结合;设置写作实践板块,培养写作创新能力。其次,阐述部编教材体验式写作训练的实践方法。实践方法主要有:部编教材课内体验式写作训练实践方法、课外体验式写作训练实践方法和课内外结合体验式写作训练实践方法。其中,部编教材课内体验式写作训练实践方法是落实写作训练的主要途径,课外体验式写作训练实践方法是重要补充,课内外结合体验式写作训练实践方法是有益尝试。第五部分:部编教材作文训练实践体验式作文教学的课例。笔者结合日常教学实践和学校实施的语文主题阅读教学实践的类文阅读活动,对部编初中语文体验式作文教学实践课程也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索,列举了课内体验式写作训练课例、课外体验式写作训练课例和课内外结合体验式写作训练课例。通过实践研究和论文写作,笔者发现依据部编教材写作训练体系,从体验式写作实践入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全新的作文体验、积累、训练、写作、修改的策略体系。这些策略和方法在激发学生写作主观能动性、丰富写作情感体验、提高写作水平等方面成效显着。总之,部编教材实施体验式作文教学实践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整体素养,对提升教师作文教学水平,实践和探索新课改理念,都具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裘珏馨[5](2020)在《“新概念”作文20年 ——历史回眸、价值指向和现实启迪》文中研究表明写作是摆在语文教育界的一大难题,而作文大赛作为鼓励学生写作的一种途径,值得我们给予些许关注。本研究将目光聚焦于“开作文大赛之先锋”并被誉为中国“语文奥林匹克”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之上。恰逢“‘新概念’作文大赛”步入第三个十年,首先将“‘新概念’作文大赛”作为一个整体置于历史长河之中,探究其产生背景及二十年来的发展轨迹,以期对其进行历史分期,并归纳总结整体特征,进而获得宏观印象。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新概念’作文大赛”复赛命题以及参赛作品在不同时期的特征,由表及里探索“‘新概念’作文大赛”所倡导的理念,在冷静客观的沉思中明确其价值指向,以期对作文教学深层次问题——即祛除公共话语、伪话语,有所启迪。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背景、分期与整体特征,初步完成对“‘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扫描与透视,将其发展轨迹归为异军突起(1999-2003)、受到冲击(2004-2008)、遭遇瓶颈(2009-2013)以及寻求突破(2014-至今)四个阶段,将其整体特征归为:坚守初心·谋求突破、市场利益·文人情怀、升学捷径·精神家园、沧海一粟·聚沙成塔。第二章为各阶段“‘新概念’作文大赛”命题特点分析。该部分主要聚焦于“‘新概念’作文大赛”二十年来的复赛命题,将异军突起期(1999-2003)的命题总特点归为“别具一格,耳目一新”,具体为:多种命题方式并举,提供多样表达平台;实物入题趣味性强,触发主体表达欲望;材料富有文化底蕴,理趣情趣兼容并重;材料极具可延展性,注重思维驰骋空间。将受到冲击期(2004-2008)的命题总特点归为“初戴镣铐,过犹不及”,具体为:指示用语霸道强势,限制条件陡然增多;材料命题二分天下,主题立意趋于明确;内容指向更为现实,自我立场突出明显;以命题人观点为题,主体经验有所忽视。将遭遇瓶颈期(2009-2013)的命题总特点归为“限制转向,以求平衡”,具体为:命题作文独占鳌头,寻求新的限制方式;触发点选择生活化,发现平凡中的非凡;触发点呈现场景化,展开想象力的翅膀。将寻求突破期(2014-至今)的命题总特点归为“谨慎尝试,稳中求变”,具体为:个别试题表述受限,交际文体初露头角;试题重回抽象哲理,出现神秘科幻色彩。第三章为各阶段“‘新概念’作文大赛”作品特点分析。该部分首先从思维、表达、体验三个维度构建分析框架,借此分析各阶段作品特点,认为异军突起期(1999-2003)的作品特点为:想象奇特思维发散,海量阅读不乏思辨;语词来源丰富多样,兼具年龄时代特征;结构形式寻求变化,构思精巧出人意料;关注现实追问究极,坦诚面对情绪体验。受到冲击期(2004-2008)的作品特点为:对想象力要求提高,文学意味逐渐浓厚;遣词造句易走极端,仍需倡导健康文风;形式结构仍有创新,经典新说需要审慎;影视游戏触发灵感,心态视野更加开阔;理性批判不曾缺席,虚构之乐占据上风。遭遇瓶颈期(2009-2013)的作品特点为:语言追求简洁日常,想象与现实结合;精巧构思层出不穷,多角度实现创新;寻常之事亦能成文,日常生活审美化;校园生活不乏情趣,不沉迷消极抱怨;冷静思考社会现实,不羞于表达情感。寻求突破期(2014-至今)的作品特点为:想象虚构依旧动人,逻辑推论鞭辟入里;语言风格顺其自然,结构形式创新依旧;青春有叛逆有和解,明媚通透富有朝气;直击时代各个角落,青春之力破纸而出。第四章为“‘新概念’作文大赛”价值指向。该部分基于前三章的铺垫,从关注思维、关注表达、关注体验三个维度展开对价值指向的论述。第五章为“‘新概念’作文大赛”对作文教学的启迪。该部分从作文命题、学生写作、语文教师、赛事举办四个维度具体展开论述。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与文本分析法,在大量梳理材料的基础上,对“‘新概念’作文大赛”进行历时性分段并完成各阶段命题特点与作品特点的共时性总结,以此探析其价值指向,并试图获得对当下作文教学的现实启迪。
艾紫君[6](2020)在《陆文蔚语文教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陆文蔚是南通现代教育史上做出重要贡献的教育家,是语法修辞研究的专家。陆文蔚自一九三七年以来,从事语文教育五十多个年头,一直致力于语文教育实践、教材建设和语法修辞理论研究。丰富的语文教育实践经验和深厚的语法修辞理论知识形成了他富有特色的科学的语文教学思想。他的语文教育实践和教学观念影响了很多人,对推动江苏省的教育发展和开创我国现代语文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陆文蔚的育人观可以概括为三点:整体提升中小学教师素质,全面培养高等师范教育人才,着力建设方言调查研究队伍。这是陆文蔚宏观的育人思想,是他六十年代至文革期间主持南通县中小学教师进修,一九七六年组建南通师专中文科,退休以后一九八八年开始组织南通方言调查研究这三项教育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思想精髓。陆文蔚秉承这样的育人观并付诸语文教育实践,分别对率先普及小学教育和义务教育,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用现代语言学理论记录南通方言产生过重要影响。陆文蔚的语言教学观是实现文字、语法、修辞三者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具体概括为:把熟练掌握文字、语法、修辞知识作为理论武器,着重分析文章中语言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效果,这个观念渗透在他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由于同时从事语法修辞研究和师范教学的缘故,使得陆文蔚的语言教学观具有特殊价值,这样对知识起到了很好的整合作用。陆文蔚的阅读教学观是“大语文教学观”,即素质教育观,强调语文学习的外延跟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他的阅读教学观首先表现为对“语文”的定义: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他就是希望教师慢慢领悟,建立“大语文教学观”。其次,他反复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双基”,基本能力:听、说、读、写;基础知识:语、修、逻、文,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最后,他强调语文是姓“语”,阅读教学要从语言入手,要把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作为教学的着眼点与核心。陆文蔚的作文教学观是“培养有个性的学生”和“关注学生的成长”,强调作文对人的教育功能。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作文指导步骤,作文批改方法。这种作文教学观念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传承下去的,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个性,达到长期渗透,潜移默化的效果,表面上看到的是技术,是工具,其实背后落实的是对人的关注。深入地学习和研究陆文蔚的语文教学思想对推进当下语文教学改革,端正教风学风有较强的指导和启示意义。只有重视“双基”,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语文教学才可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只有重视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复兴。
马磊[7](2020)在《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修辞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恰当的言语形式来表达思想内容的活动。修辞素养是影响言语交际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基础教育阶段,修辞教学是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修辞教学面临严重困境,课程标准对修辞教学要求的“局限性”、教科书中修辞教学内容编排的“随机性”、教学实施中修辞教学安排的“偶然性”、学业评价中修辞素养评价的“片面性”,以及语文教师修辞素养和修辞教学素养的匮缺,反映出修辞教学的多重危机。修辞教学的现实困境与修辞教学的重要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从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现实需要出发,有必要对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以得到历史的启示,改进修辞教学的内容和策略,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通过搜集、整理、考证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史料,诸如修辞研究的论着论文、修辞学史的论着论文、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文件、有代表性的语文教科书和辅助性教材、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的相关着述等,梳理修辞教学思想和实践演变的历史事实,兼顾语文教育的历史演进和修辞研究的历史演进,并结合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可将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史划分五个阶段,即:萌发期(1904-1929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修辞学的草创和现代语文课程的独立开始萌发;勃兴期(1929-1949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修辞学科的初步建立和语文课程的稳步发展而勃兴;成熟期(1949-1977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和语文课程的命名而趋于成熟;繁荣期(1977-1997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修辞学研究的兴盛和语文课程的科学化热潮而走向繁荣;重生期(1997-2020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修辞学研究的跨学科拓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知识观的变革,开启新生。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成绩是一代又一代修辞学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结果,而这条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经历了不少曲折坎坷。在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不同阶段里,修辞教学探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分别完成了不同的历史使命:在萌发期,语文课程的独立设置为修辞教学提供了课程基础;在勃兴期,修辞学科的初步建立为修辞教学提供了学科基础;在成熟期,双基教学的讨论明确了修辞教学的基本方法;在繁荣期,能力本位的确立理清了修辞教学的价值追求;在重生期,语境观念的凸显强化了修辞教学的情境性。现代以来,特定的社会环境为开展修辞教学提供了外部条件,修辞学科的独立和发展为修辞教学提供了学科基础,语文课程的独立和发展为修辞教学提供了课程基础,这三个方面构成了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主要动因。修辞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和修辞教学策略的现代化均有了历史性突破,但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仍任重道远。现代以来的修辞教学内容在学科来源、呈现方式、价值追求上有了重要发展,但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构仍不充分。现代修辞教学内容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第一,在学科来源上,吸收了现代修辞研究的成果并随着修辞研究的发展而更新,但并不总是即时和全面地将修辞的学科内容转化为语文的课程内容。第二,在呈现方式上,课程文件和教科书中既有显性的修辞知识内容,也有寓于言语作品积累和言语实践活动中的隐性教学内容;显性的修辞知识,既有系统化的呈现方式,也有零散的呈现方式。第三,在价值追求上,不仅重视修辞静态知识的传授,更重视修辞知识在具体的言语情境中的动态运用,在表述上经历了“技能”“能力”“素养”的演进。推进修辞教学内容现代化,就要综合吸收现代各种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汲取历史上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经验,并积极引入修辞学研究的新成果,特别是引入关于修辞动态过程研究的成果,积极重建修辞教学内容系统。语言研究越来越注重语言之外因素的制约作用,对于语境的分析不断深化,因此应把修辞的基本原则作为修辞教学的基础内容;结构主义语言学尽管受到了挑战,但仍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因此仍应把不同语言层级的具体修辞手段作为修辞教学的主体内容;语言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学习要关注言语活动承载的文化因素,因此应把修辞的情感态度作为修辞教学的高层内容。修辞教学内容系统的建设还要划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教学层次,设计三个阶段的修辞学业质量标准,为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现代修辞教学策略在情境性、实践性、程序性三方面作了积极追求,但教学策略的探讨仍不充分。现代修辞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一是情境性,历来强调修辞要适应语言环境的基本要求,这一思想随着修辞研究的发展和语文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演进。二是实践性,历来重视语文课程的实践品质,将修辞教学置于言语实践的过程中,主要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开展修辞教学。三是程序性,历来重视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对教学的程序系统作过积极的探索,但教学程序系统没有较为稳定地得以传承和发展。推进修辞教学策略现代化,就要科学认识修辞学习的路径。依据“习得”与“学得”的语言学习理论,结合基础教育阶段母语学习的现实基础,可以对“习得”和“学得”作进一步的划分,形成“自然习得”“引导习得”“情境学得”“系统学得”四个层次。在语文课程中,修辞学习存在着自然习得、引导习得、情境学得、系统学得四个路径,四个路径的理性程度递进提高。对具体修辞教学方法的探讨,应该在上述修辞学习四个路径的框架下进行,才能使教学方法的探讨走出经验主义的范式,建构教学方法的科学系统。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应该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指引,基于上述对现代修辞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认识,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语文学业评价的开展诸方面,作出相应变革。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要大力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素养和修辞教学素养。一方面,要改进语文教师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更新充实修辞学相关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理论素养和修辞实践素养;另一方面,要变革语文教师教育的课程实施方式,通过“答辩式说课”“追问式评课”等途径,提升修辞教学的实践反思能力,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教学素养。要努力培养面向未来修辞教学需要的、能继续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的语文教师。对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专门研究才刚刚起步。在后续的研究中,要将修辞学与教育学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争取建立起较成熟的汉语修辞教学理论,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修辞教学现代化。
沈晓雯[8](2020)在《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着眼于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旨在探究思维导图对学生英语写作动机和写作成绩的影响。本研究希望能对一线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观点和教学策略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提高小学一线教师对英语写作教学的认识和写作指导的水平,探索更有效的英语写作教学策略。本研究以苏州市某学校六年级两个平行班为实验对象,其中实验班51人,对照班48人,实验为期共3个月。实验旨在回答以下研究问题:(1)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对学生英语写作动机的变化是否有影响?如有,表现在哪些方面?(2)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对学生英语写作成绩是否有影响?如有,和传统写作教学相比,影响有何差异?实验分别采用调查问卷和写作测试测量学生英语写作动机和写作成绩的变化。实验前,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前测)和写作测试(前测),以了解两个班学生在实验前的英语写作动机和写作成绩状况。实验期间,实验班和对照班除写作课以外,其他英语课均使用同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写作课上,教师在实验班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写作教学,在对照班使用例句解析、范文讲解等传统方式进行写作教学。实验后,通过调查问卷(后测)和写作测试(后测)分别探索实验班和对照班在英语写作动机水平和写作成绩上的变化情况。通过对以上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本研究发现:(1)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小学生英语写作动机水平,尤其是对写作效用和写作焦虑方面的积极影响尤为突出。(2)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有利于小学生写作成绩的提高,且提高效果明显高于传统写作教学方式。因此,建议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写作教学方式,合理使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陈喆[9](2020)在《《教育家成长丛书》折射的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语教学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课程改革,涌现出大量知名的语文教育家。但在先进教学经验的分享过程中往往囿于教师个体差异、学情等诸多因素而无法实现优秀经验的大范围推广与实践。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与分析推理相结合的方法,以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订的《教育家成长丛书》为依托,使用内容分析法,得出就方式层面而言的改革开放以来中语教学现状,探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采用教学方法的行为倾向。对《丛书》中涉及的27位语文教学名家开展的频次统计,以频次定量化的手段分析出朗读法和追问法在所有学段中都具有极高的使用频次,而又由于学段的各不相同,各学段教师的语文教育理念与培养价值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就方法而言,情景模拟法、小组讨论法、重点字词分析法等在不同学段体现出不同的使用倾向,需要调动多样能力的、能力层级较高的情景模拟法、小组讨论法在初高中使用频次明显高于小学。通过对《丛书》的研究,不仅仅可以获得方法的使用频次,更可以在对比中发现相同方法在不同学段、不同教师身上并不完全相同的使用形式,通过进一步分析,研究了朗读法大类下多种实现形式的不同倾向、追问教学法运用中的教师引导力平衡问题以及规避小组讨论低效化的路径。从部编本新教材推出及2017高中语文新课标颁布代表的语文教育新时代出发,结合27位语文名师几十年来的语文教学经验,以承前启后的方式,进一步思考在教材变动、课标变动、理论变动的语文教育新时代,教法应当如何在传承语文教育先进经验的同时,适应新时代的语文教学要求,展望未来语文教育的实践路径。语文数字化阅读教学的课程设计、多媒介素养的养成,新教材课后引导部分对于教学方法选择的建议,都成为了基于教学方法统计考量之后的教法选择创新方向。教学方法的统计并不是研究的目的,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些教学方法并将它们放到当代语文教学环境中探讨才是本文的核心。研究旨在分析教学方法选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适合新时代中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变革路径,帮助教师在新课改以来的语文教学中吸取经验,选择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要帮助一线语文教师跟紧语文教育变革的潮流,就必须要在师生最直接互动处的教学方法层面下功夫,本课题在探讨新课改后教法层面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王艳芳[10](2020)在《教育戏剧运用于小学写作教学的研究 ——以“写作表演课型”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时代,要求学校教育更加关注人性,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人文关怀意识。作为艺术形式之一的戏剧,关乎人性的表现,具有触动心灵的力量。教育和戏剧的结合产生了教育戏剧,其导向的是“全人”发展,教育戏剧和语文学科的结合,可为语文学科教学打开新视角。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为:对教育戏剧运用于写作教学的价值与合理性进行论证;以写作表演课型为桥梁,融通教育戏剧和写作教学,提供可供借鉴的教学范例;对深圳市Y小学的“写作表演课型”进行理论提升和系统梳理。研究问题聚焦于:如何将教育戏剧运用于写作教学,以促进学生发展?此问题分解为两个子问题,一是写作表演课型具有哪些独特的育人价值,二是写作表演课型的育人价值如何实现。为回答以上问题,以深圳市Y小学的“写作表演课型”为案例。笔者在Y小学进行了参与式观察,走进课堂,观察师生在“写作表演课”上的互动全过程;走近教师和学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师生对“写作表演课”的看法;收集了17节课例资料,包括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多媒体课件及教师反思笔记。借助交际语境写作理论和具身学习理论的视角,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论证教育戏剧运用于写作教学的育人价值,对写作表演课型的基本原则、基本教学过程、教学策略、面临的挑战和建议进行阐述。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写作表演课型具有多方面的育人价值。对学生而言,首先,体现为促进学生想象力、高阶思维能力和审美力的发展;其次,可提高学生的写作动机,为学生写作提供写作内容、写作语境和写作方法;对教师自身而言,将教育戏剧运用于写作教学可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表现力和教学反思意识。二、为实现写作表演课型的育人价值,要遵循“凸显育人价值”、“关注学生立场”、“融通语言点和表演点”、“重视作文分享和评价”四个基本原则,遵循“有向开放—交互反馈—集聚生成”的基本教学过程逻辑,链接“阅读、表演、写作、评价、修改”五个基本要素。根据教学需要,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戏剧策略,发挥各策略对于学生学习写作的独特功能。三、写作表演课型的实施可能面临各种挑战。课堂实践方面,面临动态、静态活动分配,写作任务安排适切度等问题;教学成效方面,可能带来学生作文内容同质化的问题;教师戏剧素养方面,其作为一门新兴课型,教学资源开发费时费力,对于教师来说实施难度较高、见效缓慢;社会观念方面,大众对教育戏剧的教学意义认识不清晰。为推动其推广,建议完善写作表演课的评价研究,加强对学生教育戏剧写作过程及成果的经验描述和理论分析,加强教师教育戏剧方面的学习,形成一定数量具有代表性的课例和论文。
二、启动式作文教学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启动式作文教学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3)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以及写作缘起 |
二、选题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
三、本选题的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的内在涵义 |
第二节 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的理论基础 |
一、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的心理学理论 |
二、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研究的系统学理论基础 |
第三节 作文教学衔接理念的具体体现 |
一、语文课标中有关中小学写作要求的衔接理念的体现 |
二、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材写作板块中体现的衔接理念 |
第二章 中小学生作文衔接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
第一节 中小学生作文衔接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二、调查统计与结果分析 |
第二节 中小学生作文衔接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缺失作文的兴趣和动机 |
二、不清楚中学作文的要求 |
第三章 中小学语文教师作文教学衔接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教师作文教学衔接现状的调查设计与数据呈现 |
一、调查设计的意图与目标 |
二、问卷调查的数据呈现 |
第二节 教师问卷调查的结果及成因分析 |
一、教师教学理念方面——抱朴守拙,缺乏双向的理解与沟通 |
二、教师教育行为方面——力不从心,缺乏有效的教学措施 |
第四章 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的策略构想 |
第一节 关注学生是改善作文教学衔接困境的基础 |
一、写作心理的平稳过渡 |
二、写作习惯的逐步改进 |
三、写作能力的升级训练 |
第二节 关注教师是改善作文教学衔接困境的关键 |
一、对内——加强自我修炼 |
二、对外——具有对话意识 |
第三节 采用有效教学策略:改善作文教学衔接困境的路径 |
一、从作文教学目标方面进行衔接 |
二、从作文教学内容方面进行衔接 |
三、从作文教学方法方面进行衔接 |
四、从作文教学评改方面进行衔接 |
第四节 作文教学策略尝试:改善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的案例 |
一、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与设计:学会调整你的写作心态 |
二、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与设计:由表及里认识中学作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部编教材实施下初中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部编教材作文训练实施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可行性 |
第一节 体验式作文教学符合目前语文课改的趋势 |
一、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基本特征 |
二、目前语文课改的趋势 |
第二节 体验式作文教学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
一、富于探索精神,乐于亲身体验 |
二、勇于表现自我,敢于创新表达 |
第三节 体验式作文教学符合新课标新教材的基本理念 |
一、提倡自我体验 |
二、注重真情表达 |
三、关注作文过程 |
第二章 部编教材作文训练实施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原则 |
第一节 培养学生自主写作能力 |
一、具有积极态度,寻求写作方法 |
二、勤于总结反思,阐发自我观点 |
第二节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
一、注重人文积淀,培养人文精神 |
二、强调艺术审美,培养审美情趣 |
第三节 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 |
一、提倡社会实践,积累写作体验 |
二、具有开放心态,培养创新精神 |
第三章 部编教材作文训练与体验式作文教学结合的策略和方法 |
第一节 部编教材体验式写作训练实施策略 |
一、重视教材范文的学习,强调一课一得 |
二、构建独立的写作体系,注重读写结合 |
三、设置写作实践板块,培养写作创新能力 |
第二节 部编教材课内体验式写作训练实践方法 |
一、课堂教学体验式写作训练 |
二、课内阅读体验式写作训练 |
第三节 部编教材课外体验式写作训练实践方法 |
一、学校生活体验式写作训练 |
二、家庭生活体验式写作训练 |
三、社会生活体验式写作训练 |
四、走进自然体验式写作训练 |
第四节 部编教材课内外结合体验式写作训练实践方法 |
一、类文阅读体验式写作训练 |
二、名着阅读体验式写作训练 |
第四章 部编教材作文训练实践体验式作文教学的课例 |
第一节 课内体验式写作训练课例 |
第二节 课外体验式写作训练课例 |
第三节 课内外结合体验式写作训练课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新概念”作文20年 ——历史回眸、价值指向和现实启迪(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文献综述 |
(三)概念界定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内容 |
(六)研究方法 |
一、“‘新概念’作文大赛”:背景、分期与整体特征 |
(一)“‘新概念’作文大赛”诞生背景 |
1.世纪之交的语文教育大讨论 |
2.高校紧缺“文科后备人才” |
3.作文教学误入歧途 |
(二)“‘新概念’作文大赛”历史分期 |
1.异军突起(1999-2003) |
2.受到冲击(2004-2008) |
3.遭遇瓶颈(2009-2013) |
4.寻求突破(2014-至今) |
(三)“‘新概念’作文大赛”整体特征 |
1.坚守初心·谋求突破 |
2.市场利益·文人情怀 |
3.升学捷径·精神家园 |
4.沧海一粟·聚沙成塔 |
二、各阶段“‘新概念’作文大赛”命题特点分析 |
(一)异军突起期(1999-2003):别具一格,耳目一新 |
1.多种命题方式并举,提供多样表达平台 |
2.实物入题趣味性强,触发主体表达欲望 |
3.材料富有文化底蕴,理趣情趣兼容并重 |
4.材料极具可延展性,注重思维驰骋空间 |
(二)受到冲击期(2004-2008):初戴镣铐,过犹不及 |
1.指示用语霸道强势,限制条件陡然增多 |
2.材料命题二分天下,主题立意趋于明确 |
3.内容指向更为现实,自我立场突出明显 |
4.以命题人观点为题,主体经验有所忽视 |
(三)遭遇瓶颈期(2009-2013):限制转向,以求平衡 |
1.命题作文独占鳌头,寻求新的限制方式 |
2.触发点选择生活化,发现平凡中的非凡 |
3.触发点呈现场景化,展开想象力的翅膀 |
(四)寻求突破期(2014-至今):谨慎尝试,稳中求变 |
1.个别试题表述受限,交际文体初露头角 |
2.试题重回抽象哲理,出现神秘科幻色彩 |
三、各阶段“‘新概念’作文大赛”作品特点分析 |
(一)构建分析框架 |
1.思维:强调创造 |
2.表达:追求独特 |
3.体验:拥抱真实 |
(二)异军突起期(1999-2003):万象俱新 |
1.想象奇特思维发散,海量阅读不乏思辨 |
2.语词来源丰富多样,兼具年龄时代特征 |
3.结构形式寻求变化,构思精巧出人意料 |
4.关注现实追问究极,坦诚面对情绪体验 |
(三)受到冲击期(2004-2008):问题暴露 |
1.对想象力要求提高,文学意味逐渐浓厚 |
2.遣词造句易走极端,仍需倡导健康文风 |
3.形式结构仍有创新,经典新说需要审慎 |
4.影视游戏触发灵感,心态视野更加开阔 |
5.理性批判不曾缺席,虚构之乐占据上风 |
(四)遭遇瓶颈期(2009-2013):急速调整 |
1.语言追求简洁日常,想象与现实结合 |
2.精巧构思层出不穷,多角度实现创新 |
3.寻常之事亦能成文,日常生活审美化 |
4.校园生活不乏情趣,不沉迷消极抱怨 |
5.冷静思考社会现实,不羞于情感表达 |
(五)寻求突破期(2014-至今):稳步前行 |
1.想象虚构依旧动人,逻辑推论鞭辟入里 |
2.语言风格顺其自然,结构形式创新依旧 |
3.青春有叛逆有和解,明媚通透富有朝气 |
4.直击时代各个角落,青春之力破纸而出 |
四、“‘新概念’作文大赛”价值指向 |
(一)关注思维,以“新”创造于世界 |
1.鼓励想象力腾飞,激发创造性思维 |
2.多样化命题解读,培养发散性思维 |
3.追寻文章独特视角,打破思维定势 |
(二)关注表达,以“我”推之于世界 |
1.不拘泥于文本形式,服务于表达需求 |
2.肯定自身语言能力,以模仿催生创新 |
3.为世界个性化作注,不惧怕与众不同 |
(三)关注体验,以“心”感知于世界 |
1.感性洞察理性穿透,遇见客观世界 |
2.虔诚剖析反求诸己,充盈主观世界 |
3.沉浸体悟文字之乐,畅游语言世界 |
五、“‘新概念’作文大赛”对作文教学的启迪 |
(一)作文命题:奋力激起思维火花 |
1.注重命题内在可延展性,合理平衡限制开放 |
2.注重命题来源趣味多元,触发学生表达欲望 |
3.审慎对待命题价值引导,注重命题主体视角 |
(二)学生写作:力图彰显飞扬活力 |
1.自主拓宽阅读视野,敏锐洞察周遭世界 |
2.极力捕捉倾吐欲望,体验畅所欲言之乐 |
3.以文会友交流共进,自由审评反复修改 |
(三)语文教师:搭建自由表达平台 |
1.创设良好写作氛围,吸引学生勤写乐写 |
2.评价标准动态多元,珍视学生个性话语 |
3.下水作文平等交流,提升作文指导水平 |
(四)赛事举办:侧面鼓舞写作激情 |
1.全面提升办赛水平,着力扩大赛事影响 |
2.趣味比拼随堂而练,专题比武强化要点 |
3.优秀作品集结成册,有效反馈共促成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历届复赛试题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陆文蔚语文教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陆文蔚简介 |
二、陆文蔚语文教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研究 |
三、陆文蔚语文教学思想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
四、本选题研究的方法 |
第一章 陆文蔚的育人观 |
第一节 整体提升中小学教师素质 |
第二节 全面培养高等师范教育人才 |
第三节 着力建设方言调查研究队伍 |
第二章 陆文蔚的语言教学观 |
第一节 文字 |
一、仔细书写汉字笔顺与笔画 |
二、端正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 |
第二节 语法 |
一、对长句的分析与探讨 |
二、长句与短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
第三节 修辞 |
一、把熟练掌握修辞知识作为理论武器 |
二、着重分析语言表现形式和表达效果 |
第三章 陆文蔚的阅读教学观 |
第一节 大语文教学观 |
一、对“语文”的定义 |
二、“大语文教学观”与“双基”主张的关联 |
第二节 三维度教学观 |
一、语文教学的“三维” |
二、三维度教学观的要领 |
第三节 课文分析的示范性 |
第四章 陆文蔚的作文教学观 |
第一节 作文教学理念 |
一、培养有个性的学生 |
二、关注学生的成长 |
第二节 作文指导步骤 |
一、作文体裁 |
二、写作具体指导 |
第三节 作文批改方法 |
一、作文批改的方式方法 |
二、作文批改的现实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7)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由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追求 |
第一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渊源 |
第一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背景 |
一、古代修辞研究的发展 |
二、古代语文教育的发展 |
第二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内容 |
一、修辞教学内容的初步体现 |
二、修辞教学内容的分化凸显 |
三、修辞教学内容的充实丰富 |
四、修辞教学内容的近代转型 |
第三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策略 |
一、将“修辞立其诚”作为教学基本要求 |
二、将修辞教学融入言语实践的过程 |
三、力求“盈科而进”探索程序系统 |
第二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萌发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萌发的背景 |
一、现代修辞学的草创 |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与语文课程的正式独立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初步探索 |
一、语文独立设科背景下对“言语形式”的重视 |
二、国文课程中“文法要略”教学内容的登场 |
三、国语课程中“修辞学大意”教学内容的明确提出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初步寻求 |
一、以“贵明通”作为修辞教学的基本要求 |
二、重视“于练及言语与文章之际”开展修辞教学 |
三、对特设教学时间和单独编写教材的追求 |
第三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勃兴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勃兴的背景 |
一、现代修辞学科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
二、教育战线的坚守与国文国语课程的稳步建设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基本成型 |
一、修辞教学内容的自立门户 |
二、修辞教学内容的系统建构 |
三、修辞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改良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全面探究 |
一、确立“适应题旨情境”的修辞教学要求 |
二、强调修辞要“随选文”依次教授 |
三、追求修辞教学“有系统的概念” |
第四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成熟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成熟的背景 |
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 |
二、教育事业的新纪元和语文教育的新开拓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继续充实 |
一、“语文”课程中白话修辞教学地位的提升 |
二、汉语文学分科试验与汉语修辞教学系统的建设 |
三、“工具说”的确立与修辞“双基”教学的探讨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持续推进 |
一、“文道统一”教学观的确立和“语境”思想的提出 |
二、从强调“相机教学”到重视“基本训练” |
三、基于语文课程内容整体的修辞教学程序系统建设 |
第五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繁荣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繁荣的背景 |
一、修辞学研究的全面兴盛 |
二、教育事业的拨乱反正与语文课程的科学化追求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回归与丰富 |
一、修辞知识的回归与“精要好懂有用”知识观的提出 |
二、能力本位的确立与修辞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建设 |
三、能力训练的强化与篇章修辞教学的突显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改进与提升 |
一、“得体”原则的确立和“语体中心论”的提出 |
二、对修辞“训练”的重视与“习得”观念的引入 |
三、从知识教学程序系统到能力训练程序系统的建设 |
第六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重生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重生的背景 |
一、跨学科背景下修辞学研究的演进 |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突出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淡化与调整 |
一、“语感”的讨论与修辞教学内容的淡化 |
二、课程内容的泛化与修辞教学的失落 |
三、语言本位的重新确立与修辞教学内容的重构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转向与变革 |
一、修辞教学对“语言运用情境”的关注 |
二、从“感悟”到“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
三、修辞教学系统的解构与重构 |
第七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反思与前瞻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的反思 |
一、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特征 |
二、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动因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系统的建设 |
一、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二、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构想 |
三、修辞学业质量标准建设初探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探讨 |
一、“引导习得”的策略 |
二、指导“情境学得”的策略 |
三、指导“系统学得”的策略 |
第四节 语文教师修辞素养与修辞教学素养的培育 |
一、语文教师修辞素养的培育 |
二、语文教师修辞教学素养的培育 |
结语 |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史大事年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8)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地区性要求 |
1.1.2 小学英语写作指导的缺位 |
1.1.3 小学英语写作动机的缺失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主要概念 |
2.1.1 思维导图的定义 |
2.1.2 思维导图的特征 |
2.1.3 思维导图的功能 |
2.1.4 思维导图的构建 |
2.2 相关理论 |
2.2.1 神经科学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2.3 图式理论 |
2.3 相关研究 |
2.3.1 国外思维导图研究现状 |
2.3.2 国内思维导图研究现状 |
2.3.3 小结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工具 |
3.3.1 调查问卷(前测、后测) |
3.3.2 写作测试(前测、后测) |
3.4 研究过程 |
3.4.1 问卷调查(前测) |
3.4.2 写作测试(前测) |
3.4.3 实验过程 |
3.4.4 问卷调查(后测) |
3.4.5 写作测试(后测) |
3.5 数据处理和分析 |
3.5.1 调查问卷(前测、后测)数据分析 |
3.5.2 写作测试(前测、后测)数据分析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4.1 思维导图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写作动机的影响 |
4.1.1 思维导图能够提高学生英语写作动机水平 |
4.1.2 思维导图对学生英语写作动机内部各维度的提高效果不一 |
4.1.3 思维导图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写作动机的原因讨论 |
4.2 思维导图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写作成绩的影响 |
4.2.1 思维导图能够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成绩 |
4.2.2 思维导图对学生写作成绩的提高优于传统写作教学 |
4.2.3 思维导图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成绩的原因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发现 |
5.1.1 思维导图有利于提高小学生英语写作动机水平 |
5.1.2 思维导图有利于提高小学生英语写作成绩 |
5.2 对教学的启示 |
5.3 不足与建议 |
5.3.1 本研究的不足 |
5.3.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英语写作动机量表 |
附录2: 2019年3月学校六年级英语竞赛作文题 |
附录3: 2019年6月学校六年级英语期末考试作文题 |
附件4: 实验过程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具体教案和学生成果 |
附录5: 对照班作文课时具体教案 |
致谢 |
(9)《教育家成长丛书》折射的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现状 |
(一) 从历时角度看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研究 |
(二) 从共时角度看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研究 |
(三) 研究过程中的问题总结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以《丛书》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方法选择情况 |
第一节 分析方法的介绍 |
一、抽样:材料的范围与选择 |
二、界定观察类别:划分学段和课型 |
三、界定记录单位和语境单位:频次的统计单位 |
四、界定点算体系:归纳与结论的判定 |
第二节 《丛书》的教学方法选择情况梳理 |
一、选择范围 |
(一) 《丁有宽与读写导练》 |
(二) 《于漪与教育教学探索》 |
(三) 《王崧舟与诗意语文》 |
(四) 《刘金玉与阳光语文》 |
(五) 《孙双金与情智教育》 |
(六) 《杨一青与和谐教育》 |
(七) 《李元昌与乡土教育》 |
(八) 《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 |
(九) 《张桂蕊与语文拓展式教学》 |
(十) 《赵谦翔与绿色语文》 |
(十一) 《钱梦龙与导读艺术》 |
(十二) 《唐江澎与体悟式教学》 |
(十三) 《黄厚江与语文本色教学》 |
(十四) 《韩军与新语文教育》 |
(十五) 《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 |
(十六) 《管建刚与后作文教学》 |
(十七) 《窦桂梅与主题教学》 |
(十八) 《潘新和与表现——存在论语文学》 |
(十九) 《魏书生与民主教育》 |
(二十) 《王开东与深度语文》 |
(二十一) 《王君与青春语文》 |
(二十二) 《洪宗礼与母语教育》 |
(二十三) 《祝禧与文化语文》 |
(二十四) 《于永正与五重教学》 |
(二十五) 《杨屹与情趣教育》 |
(二十六) 《薄俊生与发展性教学》 |
(二十七) 《汪智星与本真教育》 |
二、总结 |
第三节 《丛书》的教学方法选择情况分析 |
一、对教学思维方式的分析 |
二、对教学行为方式的分析 |
(一) 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频次使用情况分析 |
(二) 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频次使用情况分析 |
(三) 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频次使用情况分析 |
三、总结 |
第二章 名师教法选择的分析与创新 |
第一节 名师教学方法选择的原因分析 |
一、分析哪些方法 |
二、朗读法与追问法中的深层理据 |
(一) 朗读法 |
(二) 追问法 |
三、活动类方法中的深层理据 |
(一)小组讨论法 |
(二) 情景模拟法 |
(三) 游戏、比赛法 |
四、特色尝试类方法中的深层理据 |
(一) 绘画法 |
(二) 听写法 |
第二节 名师教学方法使用中的创新性 |
一、学生成为交流中表达的主体 |
(一) 丁有宽、黄厚江等的追问法探索 |
(二) 王君、韩军等的朗读法探索 |
二、课堂成为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
(一) 祝禧、赵谦翔等的情景模拟教学法探索 |
(二) 窦桂梅、钱梦龙等的小组讨论教学法探索 |
三、教材成为发散性探索的支架 |
(一) 于永正的绘画法使用探索 |
(二) 唐江澎的听写教学法探索 |
(三) 李元昌的乡土教育实践探索 |
第三章 新时代中语教学方法选择探讨 |
第一节 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指导教学方法的选择 |
一、以语言和审美为核心的朗读教学法 |
二、以思维发展为重点的对话教学 |
三、从语言到文化的活动设计 |
第二节 名师教学方法选择倾向的启示 |
一、多样化的朗读教学法可以进一步细分 |
二、追问法中教师引导与学生思考的平衡点 |
三、小组讨论高效化离不开教师的支架 |
第三节 新教学思路下的教学方法选择 |
一、承前——在名师教法选择的思路上“守正” |
二、启后——在部编新教材编排体现的教法选择上“出新” |
三、展望——在语文数字化阅读教学的时代开掘“新路” |
(一) 内容上:提供更广域的知识获取面 |
(二) 形式上:基于多样媒介的教学 |
(三) 思维上:辩证思维的有意培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10)教育戏剧运用于小学写作教学的研究 ——以“写作表演课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由 |
一、现状扫描:教育戏剧和写作教学的困境 |
二、研究旨趣:对教育戏剧的长期关注 |
第二节 研究问题和意义 |
一、研究核心问题域 |
二、研究价值和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教育戏剧的相关研究 |
二、写作教学的文献综述 |
三、教育戏剧运用于写作教学的相关研究 |
四、课型的相关研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和实施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戏剧”和“教育戏剧” |
二、“写作”和“写作教学” |
三、“课型”和“写作表演课型” |
第二节 研究场域和对象 |
一、研究场域的选择 |
二、Y小学及其“写作表演课”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访谈法 |
三、案例分析法 |
第四节 研究伦理 |
第三章 写作表演课型产生的背景 |
第一节 写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写作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
二、教学方法落后单一 |
三、写作主体性缺失 |
第二节 Y小学写作表演课型的产生 |
一、教学研究人员的指导 |
二、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 |
三、学校领导的支持 |
第四章 写作表演课型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具身学习理论 |
一、具身学习理论的主张 |
二、教育戏剧的具身学习意蕴 |
第二节 交际语境写作理论 |
一、交际语境写作理论的基本观点 |
二、交际语境视角下的教育戏剧和写作 |
第五章 写作表演课型的育人价值 |
第一节 对学生生命成长的价值 |
一、沉浸式体验激发想象力 |
二、交互式互动锻炼高阶思维能力 |
三、多元戏剧元素培养审美力 |
第二节 对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价值 |
一、增强写作动机 |
二、提供写作语境 |
三、丰富写作内容 |
四、拓展写作方法 |
第三节 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 |
一、提升教学技能 |
二、增强教学表现力 |
三、提高教学反思意识 |
第六章 写作表演课型的教学过程展开逻辑 |
第一节 基本原则 |
一、以育人为导向 |
二、关注学生立场 |
三、融通“语言点”和“表演点” |
四、注重作文分享和多元评价 |
第二节 基本教学过程 |
一、有向开放——依据育人价值面向“语言点”和“表演点” |
二、交互反馈——根据写作任务综合融通“五要素” |
三、集聚生成——基于学生立场下放总结权 |
第三节 基本教学策略 |
一、教育戏剧策略的内涵 |
二、教育戏剧策略运用要求 |
三、教育戏剧策略及在写作教学上的功能 |
第七章 结论 |
第一节 写作表演课型的挑战和建议 |
一、深入推进写作表演课型可能遇到的挑战 |
二、开展写作表演课的建议 |
第二节 本研究的总结、反思和展望 |
一、对本研究的总结 |
二、对本研究的反思 |
三、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师生访谈提纲 |
附件2 部分学生作品 |
附件3 《编演童话》教学设计 |
附件4 《编演童话》多媒体课件 |
后记 |
四、启动式作文教学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交际语境理论的中学写作教学实践研究[D]. 蒋婷婷.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支架式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廖芬香. 西南大学, 2021
- [3]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研究[D]. 陈晨.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部编教材实施下初中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D]. 郝兆刚.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新概念”作文20年 ——历史回眸、价值指向和现实启迪[D]. 裘珏馨.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6]陆文蔚语文教学思想研究[D]. 艾紫君. 喀什大学, 2020(07)
- [7]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D]. 马磊. 扬州大学, 2020(01)
- [8]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沈晓雯. 苏州大学, 2020(03)
- [9]《教育家成长丛书》折射的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研究[D]. 陈喆.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10]教育戏剧运用于小学写作教学的研究 ——以“写作表演课型”为例[D]. 王艳芳.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